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上捷报频传,人们往往用“技能在手,就业不愁”来形容中职生,但是繁荣表象下面难掩中职生的“先天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1.学校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大部分中职生就业岗位是一线操作人员,但技能培养恰恰是一些职业学校的薄弱环节,不少学校缺乏基本实训设备和师资,只能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学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战能力,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要。2.学生方面。中职生多为15~18岁之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对未来生活和所从事职业充满幻想,但对走进企业、独立生活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许多学生对技能操作训练不够重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笔者经常发现本应在车间进行实训的学生在外面游荡。还有些学生受普教学习方式影响,重视文化课轻视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差、技能不过硬;有些学生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因此,中职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企业要求之间有很大差距。
二、中职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中职学校应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个环节上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依市场需求确定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因此,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以北方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多年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专业布局:利用技工教育与中专教育的宝贵经验,将普通中专的专业与技工学校的工种对接起来,如将普通中专的工业设备安装专业与技工学校的铆工、管工对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车铣刨工、钳工对接,把专业分解成多个工种开展招生、教学培训和就业安置,为企业选择员工、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清晰、明确的概念。
2.根据经济发展设置和调整专业。
专业是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因此,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要瞄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职学校要走出校园,主动上门、积极联络相关行业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用工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和论证。(2)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伴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中职教育也必然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以辽宁省为例,随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等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钢铁、石油、石化、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相应地,职业教育也必须加速调整专业结构,及时开发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加强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如工业设备安装、机械加工、金属热加工、机电一体化等。(3)要体现适应性与前瞻性。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具有一定灵活性,适时适度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淘汰旧专业,及时调整并细化专业培养方向;必须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宽口径专业与岗位针对性专业的辩证关系;必须按照技术领域未来发展需求预测专业发展方向,达到适时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一般而言,所设立的专业应该是在分析研究今后3~5年里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学校所属产业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或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独特性的专业品牌。
3.围绕职业能力实施教学改革。
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离校后能否直接上岗、转岗及后续发展。针对统编教材的不足,可以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适用”、实践课“实用”的原则下,多渠道开发校本教材,使课程内容设置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实际。我校自2005年开始尝试在各专业实施教学改革,把《物理》教学内容分散在《工程力学》和《电工基础》课中讲授,《计算机绘图》结合《机械制图》讲授,《专业工艺》结合学生实习期间讲授。整合后,技能课和理论课的比例由原来3∶7变为1∶1,如工业设备安装、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每学期理论教学9周,专业技能实训9周,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1)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中职生实际,通过多种教学法增强其学习兴趣;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模式,广泛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要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测评。对中职生的考核应该从“重知识不重能力”转变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我校从2005年逐步改革了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将学生成绩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总结性考核两部分:平时学习过程考核占30%,主要根据出席情况、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数量和质量、解决问题能力来确定分值;期末总结性考核占70%,采用答辩的方式评定成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一定要求的综合性作业或实训作品。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要制定实施方案,可查阅技术规范、书籍,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学生要向考核委员会展示作业或作品,陈述实施方案,回答考核委员会提出的相关问题;考核委员会根据完成综合性作业或作品的质量、方案陈述,以及问题回答情况综合评定成绩。2005年我们在管工、铆工、钳工三个专业试行,目前已向其他主干专业推开。该考核办法体现了由选拔考试向达标考试的转变,由记住什么向会做什么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受到学生欢迎。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
一、企业技工面临“断层”原因的分析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大量熟练掌握现代生产技术、高超技术的蓝领人才是企业参与竞争的重大后盾。以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开展技能竞赛、技能晋级,着力帮助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技术素质。关键词:人才竞争职业技能技能人才技工奇缺,国有企业自身拥有一支工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规范的劳务队伍是企业实力强的表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劳务市场的成熟,廉价的、能吃苦、易指挥的外部劳务队伍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企业内部劳务队伍逐步萎缩特别是高级技工出现断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开发。高水平的产品设计,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来完成,市场竞争从表面看是资源优化配置、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实质上却是高素质人才资源和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要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决策层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良好的用工渠道及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的有效途径
1、努力提高技工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一种学技术有奔头的氛围在企业中技工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使企业技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导致技工学技术,钻技术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有的技工想方设法转岗、跳槽,都愿意从事行政管理与安全管理,造成技工队伍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把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向技术岗位、特别要向脏、险、累的技术岗位给予倾斜。让技工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技工才能钻研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调动了一线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技工学技术、钻技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2、制定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技工技术等级一般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技术等级是对技工生产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技术能力的综合评定。企业要定期对技工的技术等级进行鉴定和考核,不能只顾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进行技术等级的鉴定和考核时,一定要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主观臆定。每季度每年进行考核,为企业的技术培训明确目标,使技工等级结构趋于合理化、技术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化。3、制定相关技工培训制度企业只有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制度才能有效保证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和协助企业建立相应的政策环境,推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经费落实和设施建立等举措的形成,,并将其纳入到职代会、厂务公开、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中去。使职工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真正意义上重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这期间经费落实是基础,统筹安排是计划,有效提高是目的。4、培养多层次的技术能手技术能手是技工队伍中的骨干与中坚力量,是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的生产离不开机械设备,而且机械设备必须时刻处于完好的状态,这样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机械维修队伍。诸如高素质的车工、电工、维修工能手等等。在培养技术能手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高级技师,专家为技工授课,传授经验,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每年组织一批中青年骨干或发展潜能的技工到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学习考察。这样为技术能手成长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不断挖掘技术骨干的技术潜能,努力打造一支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专业化的、高素质技术队伍。根据岗位需要,分层次开展岗位培训,增加职工接受终身教育培训的动力。5、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为充分挖掘技工潜能铺平道路我所认识的江淮JAC轿车公司为了调动一线工人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薪金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只要技工达到规定的最高技术标准,就可以享受高级经理的待遇并配备公务专用车,从而使广大一线工人看到奔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企业要改变过去主要以学历和职称为标准的提携及加薪制度,实行投入产出比的市场衡量机制。只要在企业设定的岗位上经过“能”与“做”的考验,绩效突出者就应该大胆启用,待遇从优。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出台相配套的制度环境营造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待遇相配套的制度环境。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实施育才、聚才工程。一方面尽快制定出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落实培训、考核、使用以及待遇等方面配套的可操作性方案,坚持培训后上岗,增强职工在本工种、本岗位的竞争上岗意识、效率优先意识、市场意识,培养他们肯吃苦、勤钻研的工作作风,打破年龄、学历、资格的界限,对技术能手破格使用,并制订出评定办法,重点考核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工、技师也能写出高水平的技术论文,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阶梯使用,末位淘汰,评聘分开,岗位轮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促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开展技术工人的评聘过程中,使技术工人在就业待遇和社会地位上能够与取得高学历的人才相提并论,并将他们取得的成绩作为破格晋升、晋级的考核依据。企业内部也要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向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倾斜的政策,增强技术岗位的吸引力、向心力,使他们感到学技术光荣,技术工人有出路、有奔头、有前途。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帮助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技术素质,做到人有其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有所值,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构筑企业兴旺发达的脊梁。
作者:戴志刚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若干优惠政策,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到位
尽管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诸如阳光工程、职业培训学校学生生活补助等政策,但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参与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不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不参与。以山东省成武县职业技能培训为例,2014年成武县人社部门在县广播电台、县电视台下发通告,凡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均可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但主动参与、积极报名的寥寥无几。尽管县人社部门、企业主管部门、乡镇和培训机构不断深入到企业、社区、农村家庭宣传动员,详细介绍培训内容和有关的政策规定,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始终积极性不高。
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定点培训机构,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尽合理,多数还未能完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培训还往往停留在一些传统专业上。特别是一部分公立培训机构没,他们有生存压力,思想转化慢,市场适应能力差,设置诸如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微机电脑、服装加工等老旧传统专业,与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三维设计、广告设计、模具加工、数控加工等市场化专业存在较大差距,传统专业对劳动力吸引力不高、就业前景窄,所以人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培训设备陈旧,师资薄弱
据了解,目前职业学校的培训设备、实习设备多数面临着设施陈旧、仪器老化等落后局面,这与培训学校收入低,各级政府投入相对不足有关。培训机构陈旧的设备远远落后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培训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学生实习的内容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以微机操作为例,多数微机培训仅仅教会学生打字,会应用一些Wps、Word、Excel、邮件收发等简单的程序,对于三维设计、动漫制作等复杂一些的知识涉猎少。数控加工类专业,老旧的教学设备和实习设备一直不舍得“下岗”,更是落后现代企业几年甚至十几年。当然,学校师资薄弱也是一个方面,购买了先进的实习设备,也未必拥有全面掌握这些设备的师资力量,如果教学能力不能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有所提高,先进的设备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培训费用高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文化理论知识,还且参加专业技能的实习训练,既要承担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费用,还要承担实习材料的相关费用。当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极为关注,对职业技能教育也加大了投入,但距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个人需要学习汽车驾驶,参加培训的人员需花费的培训费用高达4000~5000元,由于培训补贴资金相对不足,实际补贴也就600~800元不等,与学员承担的培训费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所以高额的培训费用仍然是制约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破解职业培训难题,进一步挖掘培训潜能,让职业培训焕发出新的生机,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各地就必须结合本地区人员培训需求和培训资源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加以解决。
第一,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劳动力需求。随着科技进步的日益加快,市场化的技术更新步伐进入一个快车道,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挑剔,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培训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为导向,让专业更加适应市场,符合劳动力需求,使培训后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学有一技之长,能够胜任专业要求。同时,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面对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设置一批种植养殖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类专业,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学习培训、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第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一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继续推行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国家投入。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更好地引导劳动力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加强培训机构的投入,在扶持国有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同时,鼓励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投入,让培训技能与企业市场需求实现紧密结合。
第三,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一是加大师资的培训投入,让更多的培训教师参加进修培养,输送到高校专业学校深造学习,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培训教师既具有文化教育资格,又有职业教育专业培训资格,成为高层次高素质技能人才。三是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师、首席技师等高技能拔尖人才,让这些高技能的拔尖人才走向职业培训的第一线,身传言教,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传授给学员,有利于促进学员专业与市场的充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服务。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同时就业率也是检验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一定要把培训推荐和培训安置工作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找准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为培训学员早规划、谋出路,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让培训后的学员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身专业特长的工种,并长期坚守下去,解除学员的后顾之忧,让学员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1. 技能竞赛,学校对专业课教材的选择统一。没有职业技能竞赛前,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时,随意性较大,可以说因地制宜、百花齐放。而选择教材,很多不适宜中职学生。为此,很多学校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形成教材的选择标准。自从有了职业技能竞赛,因为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学校根据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和内容选择授课内容,组织教学、精简理论、注重实训。避免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发现所学的知识过于简单或已经过时,还得重新学习的尴尬局面。
2. 技能竞赛,学校对专业设备的投入加大。没有技能竞赛前,各职业学校对专业教学设备设入较少,只是能满足当时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只能讲解理论知识,只能围绕当前的教学设备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不能满足当时职校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找不到工作。如今,各职业学校为能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成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根据竞赛要求加大了专业设备投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教学选择性,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水准,学生有了更多理论加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自身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技能水平。
3. 通过技能竞赛,让学校与企业之间更加相互了解。职业学校各专业应是以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而职业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职业学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通过大赛让学生有了展示技能的机会,使企业更加了解学生、了解职业学校当前的教学情况。技能大赛对学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二、当前职业技能竞赛的种种不足
1. 当前技能竞赛的不规范、不系统、竞赛内容的不确定。职业技能竞赛从无到有,从局部小规模到如今全国性大规模竞赛,足以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曾有人以“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来说明它的重要性。细心思考,虽然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他还小,还在成长,没有完善。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细心呵护。普教的高考是多少年的发展才有如今的成果,才有教育家提出教育不应以分数论英雄,论成败。那么职业教育就更不应该有了技能竞赛就沾沾自喜,更应思考它的未来。
我校从2001年始积极开展校内各专业技能竞赛,有计算机专业的打字、PHOTOSHOP、FLASH、网页竞赛,幼师专业的手工画、舞蹈,数控专业的电焊、车工、数编等相关的校内专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促进了专业发展,提高了专任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006年起至今,延边州成功地举办了七次全州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并于2007年出台了《延边州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成为延边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后来我校又多次参加省开展的职业技能大赛,多次获奖。2010年200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王凯代表吉林省参加国家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优秀奖项,是参赛选手中唯一来自县级职业学校的学生。
通过对职业技能大赛多年的竞赛形式和竞赛专业类型来看,县级各职业学校所设的专业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不同,所设专业也不同。他们展开的校级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双师型水准形式多样性较好,但大多是自我考查、以我为主,起点相对较低。而他们的上级职教主管部门只能根据各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普遍性开展相关学科的技能竞赛。如,延边州多年来一直以计算机动画专业展开的After Effect竞赛、数控专业的铣床、数车等多项学科竞赛,可以说州直管部门开展的技能竞赛尽可能地覆盖各职业学校所开的专业,同时又要考虑省级技能竞赛,这样竞赛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覆盖专业不全。而省级技能竞赛又是以国家竞赛的项目为主,每次抽出我省在相关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和教师代表省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而国家级技能大赛是各企业赞助,以企业产品或企业推广的软件来设立竞赛项目。这样又进一步显现出了延边州竞赛的不完善。因此,为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技能大赛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竞赛内容应进一步完善。
校级竞赛还应一如既往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专业教师水准为目标。州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根据各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情况,以各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相对普及的专业学生到指定的学校集中竞赛,或走出来竞赛(对各职业学校单设专业),或以学生作品的形式开展。目的是帮助各职业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省级的技能竞赛在以国家技能大赛为基础,尽可能地根据省内各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情况展开更多专业的竞赛,从而推动各职业学校专业的良性发展,为他们的发展树一把尺子,指明方向,推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过去的职业教育中,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到教材选择、结业考试,都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属于“象牙塔”内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将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很难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教育机构在对被培训人进行培养时,应积极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现实调整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尽量使课堂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与工作时间接轨。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积极与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系,及时对教学及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联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平日的教学及考核中紧扣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在被培训者通过结业考试时发放毕业证,证明学生所有培训课程合格;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若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则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同时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2.积极推行“双证”互通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向积极推行“双证”互通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比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认证之后,其毕业生在通过所有学科考试之后,可等同于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将大大降低被培训人的时间投入,提高教学效率,被培训人的职业素质也将大大提高。
3.采用“全直通”考试取证法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这些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实习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近些年,在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起来的实践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各种考试考查方法,实践证明,“全直通”考试取证法较能适应现实需要。“全直通”考试取证法是指将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用学校的相关专业课考试代替,避免了重复考核,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学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