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举行婚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范文第1篇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举行婚礼范文第2篇

由于婚期已近,我和未婚夫的结婚吉日择于公历 年 月 日,需请假 天至 年 月 日,期间需准备结婚事宜,本人责职工作已经具体交接给负责人,望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举行婚礼范文第3篇

也许,正是因为有许多的人承认“爱情是残缺的艺术”,才会有更多的人要想尽办法来打造一个完美绝伦的婚礼,毕竟,无形的情感和未来的结果我们无从把握,有形的物质和眼前的形式却是可以尽情摆弄,在一切都有机会的时候。而婚礼,既像是给对方、给亲朋好友的一个交代,也像是给自己的一种鼓励,为未来生活加油、打气。

对于某些人来说,婚礼纯粹是一种形式,与两个人的关系并无本质关联,比如我们的合作摄影师之一前不久在新西兰巧遇的一位香港籍新娘,她计划婚礼过后就去eBay把自己的婚纱卖掉。这个卖婚纱的新娘可以作为新时代新人的代表,就如同未来在网上买她的二手婚纱的准新娘一样充满个性。

欧美传统婚礼被许多欧美人所传承(也被许多国人正在模仿),她(他)们对待婚礼的态度如同她(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样认真。新娘会把洁白的婚纱流传几代,家族的女性后代精心收藏的是一段历史和记忆,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似乎与婚礼的形式和婚姻的本质不产生什么理解上的关联。

对于走入围城几年的男女来说,“生活”这个词要远比“婚姻”这个词更意味深长。当二人渡过了激情甜蜜的初婚两年,当互相熟悉到毫无秘密可言之时,“距离”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就重新变成能够产生美的东西。夫妻二人打造各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是维持长久、稳定的婚姻关系和互相联系却不互相干扰的健康自我状态的最重要的“相处之道”。

说服所有新人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因为绝大多数新婚二人即使在自己家中也恨不得粘在一起共同做所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一人迁就另一人的机会多一些,当“婚”不再“新”时,难免有抱怨,当相看两厌倦时,更难免有人做出过于鲁莽的彻底逃离的决定,倒不如细水长流更来得中庸些。

举行婚礼范文第4篇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魂与魄二者在中国小说,尤其是后汉及魏晋小说中的民俗特征。这些特征不但是当时民俗信仰的反映,更成为后世文人小说创作想象力的源泉。本文的观点是民间魂魄观在汉代的基本特征是,魄属阴、地、鬼,而魂属阳、天、神。二者生时统一于人体,死后魂归天外,魄归下土。在后汉魏晋小说中这一理论亦得到了基本证实,且有部分同异。本文就这一个极小的切入点寻找差异性,以《搜神记》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试图将《东汉生死观》的民俗文化学成果转用到后汉小说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 :魂魄 魂魄观 搜神记

一、“魂”“魄”正名

余英时在《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1]中,根据旧有金石考据、新近出土文物和历代文字文献的材料,提出了一种较为可信的推测:魂与魄二者,不但本质不同,而且发源有别。他认为以先秦时子产论灵魂“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左传·昭公七年》)”为一个分界,魂与魄两个概念在中原大陆融合,成立了一种二元的灵魂观。

笔者相信魄与魂最初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传统。后来(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这两个观念汇合了,便产生了一种二元的灵魂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乐祁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子产论魂魄后十八年,二元论已成立了。[2]

而在此前,魄的概念只见北方,起源于关于“月”的圆缺的象征。而魂的概念只在南方,即指人的死后之灵。时间上,魄先于魂。但这是就先秦文化基本为北方文化所主导的(尤其是在春秋及其之前,今日我们关于南方魂的认识亦不过是来自北方史书的记录,至于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余英时亦谦虚地说他的论点只是一点推论,并希望能抛砖引玉)。

这是先秦之后,至于秦汉,尤其到战国后期与西汉初年文景之时,黄老盛行,且有邹衍发端其后乘势风行的一派阴阳术士(既有儒生亦有方士)[3]鼓吹阴阳五行,并将这一宇宙观汇流入整个社会生活,此后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学派和社会风俗能与阴阳五行脱清关系。魂魄观念在当时也不例外。

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礼记·祭义》)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论魂魄”条,孔颖达《正义》说之曰:

以魂本附气,气必上浮,故言魂气归于天。魄本归形,形既入土,故言形魄归于地。圣王缘生事死,制其祭祀,存亡既异,别为作名,改生之魂曰神,改生之魄曰鬼。

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云:

阳曰魂,则魄为阴而属形可知……魄依形而立;魂无形可见……

阴阳出于《易》,说太极两仪的对立统一观。以此配属山川河泽世间万物,及至于社会生活。而魂魄依照其发端之初彼此特征,因之配属,则魂属阳,魄属阴,魂附气,魄附体。余英时认为:

秦汉以下的观念则可以《礼记》为代表。《礼运》篇说人死“体魄则降,知气在上”。“知气”即是魂,所以要“升屋而号,告曰:皋复某”,即呼死者之名而招其魂。这便是郑玄《仪礼·士丧礼》注“复者”所云“招魂复魄”。《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这大概算作二元灵魂观的最后定本。人死则魂魄同时离去,魂升天而魄入地。[4]

因配属不同,故而归属不同,即有归属,自然续依照人间创造死后世界,亦各有特征。余英时的努力即在希望能凭借材料重建秦汉及前的死后世界观。而关于秦汉及前的死后世界的构建,对于理解其时的魂魄观点至关重要。而秦汉以后,至于后汉魏晋时期,中国小说的志怪志人形式各自走在日渐发展的道路上。而小说作为稗官野史,记录的反而较正史更具民间特色,更贴近民俗生活,也更能体现全社会的风俗特征。本文以《搜神记》为例,提出几个魂魄观念发展到魏晋时期的新特征。

二、魂魄中的鬼神之说

之所以选择《搜神记》,是因为干宝(在魏晋时期,鬼神之说在社会中并非虚假之言,从上自下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人士皆有很大一部分笃信其说)在《搜神记》序言中直言“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5]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写作目的。因此,《搜神记》中的小故事其事迹未必是真,但其背后的民俗思想则应该不假。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後,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幔,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6]

这一则故事当中有几个要点。第一,李少翁的能力是“能致其神”,根据《礼记》“气也者,神之盛也”的描述,李少翁招来的即是李夫人的“魂”。而招来之魂,武帝只能在帷幕外张望,徒见其轮廓而不能近观。《左氏会笺》说“魂无形可见”,肉眼只能见有形之物,要无形而可见,则除了捕风捉影之外,别无他途。此处即是如此。这一则记武帝时事,故而与《礼记》记录差别不大。

刘宇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根曰:“甚易。借府君前辈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於祈前。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7]

这一则材料中说刘宇能“召鬼”。根据《礼记》:“魄也者,鬼之盛也。”可知刘宇能召的是魄。而根据《左氏会笺》“魄依形而立”,魄的特征是有形,且因有形而能如人一般“立”。恐怕此处的“立”并非单指站立一种,而是指能够凭依着身体“活动”的意思。而在文中,我们看到刘宇招来太守父母之鬼,能够被人的肉眼所见,还能够下跪,这是有“形”且能活动的特征。而观这父母之鬼不但能够活动,能为人所见,而且能思考,能说话,在机能上几乎与活人无两。

另有一则材料能说明魂魄根本性差别的: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於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恨恨,不能得住。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後岁余,此人身亡。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8]

文中道人有法术,能令人与死人相见。文中的死人指什么呢?在秦汉时代人有四个部分组成,体、气、魂、魄。魄附于体,魂附于气。人死之后魂随气飞天外,魄随体归地下。故而说能与死人相见,不外乎于此二者相见。而根据文中描述,可见是与魄鬼相见。在这一则中,描述的内容更多。说“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其过程术法皆略去,与前段材料中的李少卿一样,不管魂魄,都必须有术法才能相见,而术法内容不可知。“於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知虽为死人,形同生人,有活人的所有特征。与前文的父母之鬼的形态特征也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当出户时”,知相见之处乃是在一屋舍之中(后暗示实际是在一具棺木内)。而“掣绝”其“衣裾”,知相见之人身着服饰。开棺见盖下衣裾,知相见之人所着服饰即下葬时之服饰。而由此推论,相见之人乃是魄鬼,依附棺木中形体而在。故而不得出棺木外。

在此如果推测,所谓道人术法,实际可能便是一种灵魂出窍法。因为人之四部中,唯独魂随气而能出入于身内身外。魄不能离开身体。故而此处的术法即是一种使活人灵魂出窍入棺木见到死人魄鬼的法术。

三、小结

以上的材料都是汉代的,这说明一直到汉代末年,汉魏之时,魂魄二者存有根本性的差别。

而到了魏晋之交:

吴孙峻杀朱主,埋於石子冈。归命即位,将欲改葬之。冢墓相亚,不可识别,而宫人颇识主亡时所著衣服。乃使两巫各住一处,以伺其灵,使察鉴之,不得相近。久时,二人俱白:“见一女人,年可三十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祫裳,丹绨丝履,从石子冈上。半冈而以手抑膝,长太息,小住须臾,更进一冢上便止,徘徊良久,奄然不见。”二人之言,不谋而合。于是开冢,衣服如之。[9]

“以伺其灵”,一个“灵”字,说明区别魂魄鬼神名目已不清。而根据魂魄差异,冢墓内盖是魄鬼,故而出现的“灵”不可能是魄。但却有着魄的一切特征,即拥有形体、可见、身着墓葬时衣物。说明至少到魏晋之交的时候,《东汉生死观》中的魂魄观念已混淆不清了。这与余英时先生的论点也相符合。

注释:

[1][2][4][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3页。另有余英时《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收入何俊编,侯旭东等译:《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5][6][7][8][9][晋]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序,第25页,第15页。

参考文献:

[1][美]余英时著,侯旭东等译.东汉生死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举行婚礼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聚合物;水泥混凝性;机理研究

前言:

由于普通水泥混凝土自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抗侵蚀能力较弱,采用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是目前改善普通水泥混凝土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泥水化中扮演的角色难以明确,所以导致目前人们尚不清楚聚合物对水泥混凝土的作用机理。

1.聚合物改进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面层的一种主要材料,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尤其是抗弯拉强能力、变形能力、耐疲劳能力以及抗冲击能力。通过研究相关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聚合物水泥混凝土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和抗压强度都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的,不同的是,到使用后期,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率略微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而随着聚合物的含量不断增加,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聚合物的含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才停止提升速率,但是总体来看,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平均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尤其是点那个聚合物的掺加量从百分之五提高到百分之十这一阶段,抗弯拉强度的增长速率尤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当P/C

为了加强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目前的许多设计中,会选择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和粉煤灰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但是却导致其脆性大大增加,以致在应用水泥混凝土后出现了爆裂等现象。目前对于混凝土刚度的测试,主要有压折比和弹性模量两种,根据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压折比实验得出的结果可以分析出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聚合物水泥混凝土中加入的聚合物含量越多,压折比会呈下降趋势,因此,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柔韧性会逐渐增加。

抗冲击性能的强弱也是评判水泥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实验结果表明,掺入少量聚合物就可以显著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抗冲击能力,而且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抗冲击能力还会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

2.聚合物改进水泥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测量包含较多的测量指标,如抗冻性、抗渗性、抗腐蚀性、耐磨性和界面粘结性等。水泥混凝土由于自身具有刚性,因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但是由于水泥混凝土属于多孔性材料,在一定的水压作用下,水泥混凝土仍然有可能被渗透,从而影响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目前最常用的测试方式分别为水压渗透试验和氯离子渗透试验,其中由于氯离子渗透实验结果的不稳定性因素较多,因此较为常用的还是水压渗透试验。根据结果可以分析得知,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入聚合物后,水泥混凝土的抗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其抗渗透能力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聚合物掺加量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趋势才会逐渐减缓。另外,分析图1/图2可知,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总孔隙率会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逐渐减少,此外,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内部的孔隙也会逐渐向减小的方向移动,因此打孔占据的总孔隙会明显较少,相对的小孔开始增加[2]。

图1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孔隙率

图2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孔级配

经过科学分析可以发现,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路用性能与其总孔隙率有着紧密的联系,当聚合物掺加量为零时,水泥混凝土的孔隙率、渗水高度、耐磨损失率明显高于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断裂性能、疲劳寿命、粘结强度等指标平均低于聚合物水泥混凝土,且当聚合物的掺入量增多时,各项性能都会随之发生单调增长或者单调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入聚合物会使得水泥混凝土材料内部的孔结构得以大幅度的改善,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抗折强度、耐久性格柔韧性。水泥混凝土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不可避免的侵蚀,如自然界的酸雨,工业生产中的腐蚀性物质等,水泥混凝土中含有的Ca(OH)2会在水泥混凝土与腐蚀物质发生接触后,与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水泥混凝土的整个结构都受到损坏。根据对相关实验的差热分析可以得知,聚合物可以与水泥混凝土中的一部分钙离子发生反应,降低水化产物中可以与腐蚀性物质发生反应的Ca(OH)2,从而改善水泥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另外,根据相关数据可以推测出在普通水泥混凝土中掺入聚合物后,其水化过程与产物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因此聚合物对水泥混凝土的改性主要是以物理改性为主[3]。

3.聚合物改进水泥混凝土机理研究

3.1微观形貌分析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普通水泥混凝土、P/C=0.05的聚合物水泥混凝土、P/C=0.10的聚合物水泥混凝土、P/C=0.15的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扫描分析,可以得到反应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图像,经过对图像的分析可以得知其改善机理是聚合物的掺入导致水泥石结构形态发生改变,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聚合物膜会与水泥水化产物相互形成稳定的空间骨架结构,使材料明显细化,大幅度提高了水泥混凝土内部网架结构的完整性。此外聚合物与水泥和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使过渡区结构得以改善,内部结构趋于紧密,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得以提高,此外聚合物的掺入影响了水泥水化硬化过程,具有减水作用[4]。

3.2水泥混凝土孔结构

掺入聚合物后,可以发现混凝土的总孔率逐渐减少,平均孔径也在降低。研究聚合物在水泥中的形成结构可以得知,聚合物颗粒分散在水泥中后随着水泥水化而凝聚在一起生成凝胶,然后凝胶会形成连续的网架结构,从而对水泥混凝土的结构形态产生影响,另外,由于总孔率的不断下降,使得水泥混凝土的内部晶体取向性降低,宏观表现就是材料的抗折强度提高、抗压强度降低、柔韧度增强,此外,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孔结构也有较大的相关性,孔隙率降低,大孔逐渐转化为小孔,使得材料的抗渗性能、耐磨性能、耐腐蚀性能、粘结性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5]。

结语:从微观结构分析入手研究材料的宏观性能,是探测物质机理的一般手段,根据研究表明,聚合物掺入水泥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内部结构逐渐趋于紧密连续,而且强度和柔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使路面使用性能更加优异。

参考文献:

[1]张中华.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制备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

[2]周智勇. 基于多功能摊铺机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一次摊铺成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

[3]雷毅. 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用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