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举行婚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范文第1篇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举行婚礼范文第2篇

由于婚期已近,我和未婚夫的结婚吉日择于公历 年 月 日,需请假 天至 年 月 日,期间需准备结婚事宜,本人责职工作已经具体交接给负责人,望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举行婚礼范文第3篇

也许,正是因为有许多的人承认“爱情是残缺的艺术”,才会有更多的人要想尽办法来打造一个完美绝伦的婚礼,毕竟,无形的情感和未来的结果我们无从把握,有形的物质和眼前的形式却是可以尽情摆弄,在一切都有机会的时候。而婚礼,既像是给对方、给亲朋好友的一个交代,也像是给自己的一种鼓励,为未来生活加油、打气。

对于某些人来说,婚礼纯粹是一种形式,与两个人的关系并无本质关联,比如我们的合作摄影师之一前不久在新西兰巧遇的一位香港籍新娘,她计划婚礼过后就去eBay把自己的婚纱卖掉。这个卖婚纱的新娘可以作为新时代新人的代表,就如同未来在网上买她的二手婚纱的准新娘一样充满个性。

欧美传统婚礼被许多欧美人所传承(也被许多国人正在模仿),她(他)们对待婚礼的态度如同她(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样认真。新娘会把洁白的婚纱流传几代,家族的女性后代精心收藏的是一段历史和记忆,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似乎与婚礼的形式和婚姻的本质不产生什么理解上的关联。

对于走入围城几年的男女来说,“生活”这个词要远比“婚姻”这个词更意味深长。当二人渡过了激情甜蜜的初婚两年,当互相熟悉到毫无秘密可言之时,“距离”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就重新变成能够产生美的东西。夫妻二人打造各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是维持长久、稳定的婚姻关系和互相联系却不互相干扰的健康自我状态的最重要的“相处之道”。

说服所有新人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因为绝大多数新婚二人即使在自己家中也恨不得粘在一起共同做所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一人迁就另一人的机会多一些,当“婚”不再“新”时,难免有抱怨,当相看两厌倦时,更难免有人做出过于鲁莽的彻底逃离的决定,倒不如细水长流更来得中庸些。

举行婚礼范文第4篇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魂与魄二者在中国小说,尤其是后汉及魏晋小说中的民俗特征。这些特征不但是当时民俗信仰的反映,更成为后世文人小说创作想象力的源泉。本文的观点是民间魂魄观在汉代的基本特征是,魄属阴、地、鬼,而魂属阳、天、神。二者生时统一于人体,死后魂归天外,魄归下土。在后汉魏晋小说中这一理论亦得到了基本证实,且有部分同异。本文就这一个极小的切入点寻找差异性,以《搜神记》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试图将《东汉生死观》的民俗文化学成果转用到后汉小说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 :魂魄 魂魄观 搜神记

一、“魂”“魄”正名

余英时在《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1]中,根据旧有金石考据、新近出土文物和历代文字文献的材料,提出了一种较为可信的推测:魂与魄二者,不但本质不同,而且发源有别。他认为以先秦时子产论灵魂“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左传·昭公七年》)”为一个分界,魂与魄两个概念在中原大陆融合,成立了一种二元的灵魂观。

笔者相信魄与魂最初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传统。后来(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这两个观念汇合了,便产生了一种二元的灵魂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乐祁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子产论魂魄后十八年,二元论已成立了。[2]

而在此前,魄的概念只见北方,起源于关于“月”的圆缺的象征。而魂的概念只在南方,即指人的死后之灵。时间上,魄先于魂。但这是就先秦文化基本为北方文化所主导的(尤其是在春秋及其之前,今日我们关于南方魂的认识亦不过是来自北方史书的记录,至于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余英时亦谦虚地说他的论点只是一点推论,并希望能抛砖引玉)。

这是先秦之后,至于秦汉,尤其到战国后期与西汉初年文景之时,黄老盛行,且有邹衍发端其后乘势风行的一派阴阳术士(既有儒生亦有方士)[3]鼓吹阴阳五行,并将这一宇宙观汇流入整个社会生活,此后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学派和社会风俗能与阴阳五行脱清关系。魂魄观念在当时也不例外。

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礼记·祭义》)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论魂魄”条,孔颖达《正义》说之曰:

以魂本附气,气必上浮,故言魂气归于天。魄本归形,形既入土,故言形魄归于地。圣王缘生事死,制其祭祀,存亡既异,别为作名,改生之魂曰神,改生之魄曰鬼。

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云:

阳曰魂,则魄为阴而属形可知……魄依形而立;魂无形可见……

阴阳出于《易》,说太极两仪的对立统一观。以此配属山川河泽世间万物,及至于社会生活。而魂魄依照其发端之初彼此特征,因之配属,则魂属阳,魄属阴,魂附气,魄附体。余英时认为:

秦汉以下的观念则可以《礼记》为代表。《礼运》篇说人死“体魄则降,知气在上”。“知气”即是魂,所以要“升屋而号,告曰:皋复某”,即呼死者之名而招其魂。这便是郑玄《仪礼·士丧礼》注“复者”所云“招魂复魄”。《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这大概算作二元灵魂观的最后定本。人死则魂魄同时离去,魂升天而魄入地。[4]

因配属不同,故而归属不同,即有归属,自然续依照人间创造死后世界,亦各有特征。余英时的努力即在希望能凭借材料重建秦汉及前的死后世界观。而关于秦汉及前的死后世界的构建,对于理解其时的魂魄观点至关重要。而秦汉以后,至于后汉魏晋时期,中国小说的志怪志人形式各自走在日渐发展的道路上。而小说作为稗官野史,记录的反而较正史更具民间特色,更贴近民俗生活,也更能体现全社会的风俗特征。本文以《搜神记》为例,提出几个魂魄观念发展到魏晋时期的新特征。

二、魂魄中的鬼神之说

之所以选择《搜神记》,是因为干宝(在魏晋时期,鬼神之说在社会中并非虚假之言,从上自下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人士皆有很大一部分笃信其说)在《搜神记》序言中直言“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5]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写作目的。因此,《搜神记》中的小故事其事迹未必是真,但其背后的民俗思想则应该不假。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後,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幔,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6]

这一则故事当中有几个要点。第一,李少翁的能力是“能致其神”,根据《礼记》“气也者,神之盛也”的描述,李少翁招来的即是李夫人的“魂”。而招来之魂,武帝只能在帷幕外张望,徒见其轮廓而不能近观。《左氏会笺》说“魂无形可见”,肉眼只能见有形之物,要无形而可见,则除了捕风捉影之外,别无他途。此处即是如此。这一则记武帝时事,故而与《礼记》记录差别不大。

刘宇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根曰:“甚易。借府君前辈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於祈前。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7]

这一则材料中说刘宇能“召鬼”。根据《礼记》:“魄也者,鬼之盛也。”可知刘宇能召的是魄。而根据《左氏会笺》“魄依形而立”,魄的特征是有形,且因有形而能如人一般“立”。恐怕此处的“立”并非单指站立一种,而是指能够凭依着身体“活动”的意思。而在文中,我们看到刘宇招来太守父母之鬼,能够被人的肉眼所见,还能够下跪,这是有“形”且能活动的特征。而观这父母之鬼不但能够活动,能为人所见,而且能思考,能说话,在机能上几乎与活人无两。

另有一则材料能说明魂魄根本性差别的: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於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恨恨,不能得住。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後岁余,此人身亡。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8]

文中道人有法术,能令人与死人相见。文中的死人指什么呢?在秦汉时代人有四个部分组成,体、气、魂、魄。魄附于体,魂附于气。人死之后魂随气飞天外,魄随体归地下。故而说能与死人相见,不外乎于此二者相见。而根据文中描述,可见是与魄鬼相见。在这一则中,描述的内容更多。说“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其过程术法皆略去,与前段材料中的李少卿一样,不管魂魄,都必须有术法才能相见,而术法内容不可知。“於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知虽为死人,形同生人,有活人的所有特征。与前文的父母之鬼的形态特征也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当出户时”,知相见之处乃是在一屋舍之中(后暗示实际是在一具棺木内)。而“掣绝”其“衣裾”,知相见之人身着服饰。开棺见盖下衣裾,知相见之人所着服饰即下葬时之服饰。而由此推论,相见之人乃是魄鬼,依附棺木中形体而在。故而不得出棺木外。

在此如果推测,所谓道人术法,实际可能便是一种灵魂出窍法。因为人之四部中,唯独魂随气而能出入于身内身外。魄不能离开身体。故而此处的术法即是一种使活人灵魂出窍入棺木见到死人魄鬼的法术。

三、小结

以上的材料都是汉代的,这说明一直到汉代末年,汉魏之时,魂魄二者存有根本性的差别。

而到了魏晋之交:

吴孙峻杀朱主,埋於石子冈。归命即位,将欲改葬之。冢墓相亚,不可识别,而宫人颇识主亡时所著衣服。乃使两巫各住一处,以伺其灵,使察鉴之,不得相近。久时,二人俱白:“见一女人,年可三十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祫裳,丹绨丝履,从石子冈上。半冈而以手抑膝,长太息,小住须臾,更进一冢上便止,徘徊良久,奄然不见。”二人之言,不谋而合。于是开冢,衣服如之。[9]

“以伺其灵”,一个“灵”字,说明区别魂魄鬼神名目已不清。而根据魂魄差异,冢墓内盖是魄鬼,故而出现的“灵”不可能是魄。但却有着魄的一切特征,即拥有形体、可见、身着墓葬时衣物。说明至少到魏晋之交的时候,《东汉生死观》中的魂魄观念已混淆不清了。这与余英时先生的论点也相符合。

注释:

[1][2][4][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3页。另有余英时《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收入何俊编,侯旭东等译:《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5][6][7][8][9][晋]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序,第25页,第15页。

参考文献:

[1][美]余英时著,侯旭东等译.东汉生死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举行婚礼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混凝土;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阻尼比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废弃物是城市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世界多数国家的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的数量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建筑废弃物成分复杂,但其中废弃混凝土块、碎砖块等所占的比例最高,可以作为再生骨料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处理加工成再生骨料,既能解决天然骨料资源缺乏的问题,保护骨料产地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利用,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结构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建筑废弃再生利用越发受到政府重视,工程领域期望着建材具有优异的抗冲击能力、减震性能,从而为工程结构抵抗灾害的能力提供安全保证。混凝土作为基础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成为实现人们对工程结构期望性能的载体,但再生混凝土也有自身的缺陷,如抗压、抗拉、抗折强度较低、脆性大、阻尼耗能性和抗化学腐蚀能力差等。我们通过试验发现在再生混凝土添加聚合物,可克服再生混凝土以上绝大多数的缺陷,尤其使混凝土减震耗能性增强,从而揭示了再生混凝土阻尼性与强度之间跷跷板的关系及成因,有效解决了阻尼功能与强度等力学性能不可兼顾的矛盾,为该类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理论指导。

1.聚合物再生混凝土

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是将水泥与再生骨料混合,与分散在水中聚合物粉料或在水中互溶的聚合物乳液结合产生的复合材料。目前,有许多国家在研究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聚合物与水混合,以乳液的形式加入,影响水泥水化过程,从而能够改善再生混凝土结构;二是先将聚合物与水泥进行预分散,制成干拌再生砂浆,到施工现场加水拌制后使用。混合物与水拌和时,聚合物遇水变为乳液,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乳液脱水,形成聚合物固体结构,从而来影响混凝土内部结构,提高其性能。

本试验在制备所研究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时分别采用了以上两种制备方法,将不同聚合物作为混凝土制备的原材料,根据所加入的用量多少来研究其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和阻尼性能。

2.聚合物再生混凝土试验介绍

2.1 试验材料介绍

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和料为硅灰,粗骨料是粒径在2.65mm~26.5mm级配的再生骨料,由废弃的混凝土材料制成,细骨料为河砂,聚合物为丁苯胶乳和再生橡胶粉。

2.2 试验方法

混凝土抗呵慷仁匝榘凑铡镀胀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执行,试件为150×150×150mm的立方体试件,压力试验机加荷速度为每秒钟0.5MPa,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1)

式中:fcu――试件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混凝土阻尼性能测试按照自由衰减法进行,采用锤击振动试验装置(图1所示),试件为T型(图2所示),阻尼比按下式计算:

(2)

式中:

A1和A2为自由衰减曲线中的两个峰值;

n为A1与A2之间的振动次数.

试验前制备的立方体试件和T型试件有普通混凝土各一组,丁苯胶乳、再生胶粉掺入量分别是7%、14%、21%、28%的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分别4组;总计18组54个试件。试验时分别进行普通混凝土、再生胶粉再生混凝土和丁苯胶乳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阻尼性能测试,记录数据,按照式1和式2计算各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和阻尼比。

2.3 破坏形态

抗压强度破坏形态:在聚合物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中,首先裂缝出现在靠近试块的侧表层,形成相互近似平行或正倒的“八”字形形式,如图3所示。随着荷载的不断加大,混凝土外表面开始外鼓、剥落,最终的破坏形态为相互分离的正、倒四角锥。

抗折强度破坏形态:加载初期,再生混凝土试件表面未发现有裂缝出现;随着荷载的增大,试件底表面开始出现细微裂缝,裂缝出现在试件所施加的两个集中荷载之问,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裂缝沿着侧表面逐渐竖向向上延伸。当荷载继续增加,再生混凝土试件裂缝宽度逐渐增大,最后再生混凝土被折断。

从裂缝出现形式和破坏最终形态进行判断,聚合物再生混凝土的破坏方式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

2.4 立方体抗压强度分析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研究上,肖建庄、Frondistou-Yarnnas等国内外学者成果指出不同类型的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比普通混凝土要低,且降低幅度在5%~24%之间。在本试验中,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聚合物再生混凝土随着聚合物掺入量的增大,28天抗压强度随之降低,且降低幅度不断扩大,基本符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本试验强度降低幅度偏大,掺入再生橡胶粉试件抗压强度最大降幅为38.57%,掺入丁苯胶乳试件抗压强度最大降幅则达到74.03%。

表1掺入丁苯胶乳试件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聚合物掺入量 0 7% 14% 21% 28%

抗压强度(MPa) 27 24.03 15.78 11.67 7.01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抗压强度提高百分率 0 -11 -41.55 -56.77 -74.03

表2掺入再生橡胶粉试件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聚合物掺入量 0 7% 14% 21% 28%

抗压强度(MPa) 35 30.3 28.1 23.0 21.5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抗压强度提高百分率 0 -13.42 -19.71 -34.28 -38.57

经研究分析,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的可能性有:①经过人工或机械破碎后,使再生粗细骨料出现了结构性裂缝,降低了骨料的致密程度,从而使其压碎指标降低,同时破碎后的粗细骨料未经清洗就直接使用,其中含有较多的泥渣和杂质,从而影响水泥与骨料的黏结性能。②聚合物的掺入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聚集凝结,通过物理化学作用逐渐生成黏性膜状物,这些膜状物会包裹骨料和未水化的水泥颗粒,使水泥水化不充分,黏结性变差,混凝土强度降低。

2.5 阻尼性能分析

从表3和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再生混凝土阻尼比与普通混凝土试件阻尼比相比都有所提高,提高的百分率随着聚合物掺入量的增加而加大,但在掺入量大于14%以后,阻尼比的增长速率均变快,掺入丁苯胶乳的试件比掺入再生橡胶粉的试件其阻尼比增长速率加快要大,当丁苯胶乳掺入量达28%时,其阻尼增幅可达180.39%。

表3掺入再生橡胶粉试件阻尼比测试结果

聚合物掺入量 0 7% 14% 21% 28%

阻尼比 0.98 1.53 1.49 1.6 2.29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阻尼比提高百分率 0 56.12 52.04 63.26 133.67

表4掺入丁苯胶乳试件阻尼比测试结果

聚合物掺入量 0 7% 14% 21% 28%

阻尼比 1.02 1.45 1.92 2.5 2.86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阻尼比提高百分率 0 42.15 88.23 145.09 180.39

综合表1~表4可以看出,不同种类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性能是不同的,再生橡胶粉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要大于丁苯胶乳再生混凝土,但其阻尼比要低于丁苯胶乳再生混凝,呈现出的规律是在聚合物再生混凝土中,抗压强度越大的混凝土其阻尼性越低,抗压强度越小的混凝土其阻尼性越高,抗压强度与阻尼性成反比关系。

出现以上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聚合物和再生混凝土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当聚合物成分与再生混凝土料浆拌和时,再生混凝土中的水泥与聚合物乳液中的水发生水化反应,而乳液由于水分的减少而逐渐变稠,聚合物固体物质颗粒相互聚集且粘连,随着水泥水化反应的充分进行,在混凝土表面和内部凝聚成丝状薄膜层,与CSH等胶体粒子相互交织,骨料被牢固地黏Y在一起,整个形成相互贯穿的网络状结构形式。此结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再生混凝土的形变能力,但削弱了强度性能,聚合物用量的多少影响到集合物再生混凝土界面层的改善程度,所以聚合物用量越大,再生混凝土的阻尼比也越大,抗压强度越小。

2.6 阻尼性能产生原因探讨

聚合物再生混凝土之所以产生较好的变形性和良好的阻尼性,主要原因是大分子成分的聚合物在一定频率的交变应力作用下,链状分子的链段运动克服内部阻力需要一段时间。对于试验中采用的T字型试件,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对再生混凝土的变形具有柔性减幅作用,混凝土发生形变时,其应变要滞后于应力。由于聚合物再生混凝土的阻尼性能与频率有关,所以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滞后的变形运动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尼,这个过程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消耗到。另外,聚合物分子间和水泥水化后各类新物质的分子间以及它们的表面或内部层之间运动摩擦都会产生阻尼。

结论

(1)采用丁苯胶乳和再生橡胶粉两种聚合物制备的再生聚合物混凝土,其阻尼性相比普通再生混凝土均有所提高,但两者对混凝土抗压强度都有明显的减弱作用。

(2)聚合物再生混凝土中,抗压强度越大的混凝土其阻尼性越低,抗压强度越小的混凝土其阻尼性越高,抗压强度与阻尼性成反比关系。

(3)丁苯胶乳再生混凝土的阻尼性要优于再生橡胶粉再生混凝土的阻尼性,但前者的抗压强度强度方面比后者要低。要获得阻尼比和抗压强度综合指标较好的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再生橡胶粉用量控制在7%~14%之间,丁苯胶乳用量控制在10%左右。

(4)考虑到大分子聚合物对再生混凝土强度削弱的影响,在制备聚合物再生混凝土时,可采用其他方法来保持或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如掺入适当的外加剂,如纳米二氧化硅。

参考文献

[1] GB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S].

[2]柯国军,陈俊杰,石建军,等.混凝土阻尼试验研究及其机理分析[J].噪音与振动控制,20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