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顶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在1月10日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国土年会”)召开的前一天,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国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之本,事关“四化”同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要求国土资源部积极稳妥推进国土资源领域改革,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坚实支撑。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为期两天的国土年会上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将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国土资源重点领域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国土资源部内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土部已经着手编制保耕地红线新规,并将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手推动划定三大城市群和5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同时,国务院已成立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国土部将牵头承担6项重要改革任务。
改革大局已定,但路线图仍待明确。上述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土部部长姜大明的规划,2014年将是国土资源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改革方案真正落地实施将在2015年大范围铺开。
酝酿耕保新规
国土部副部长徐德明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表示,按照中央提出的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国土部将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国土部将先从控制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周边开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由大到小,由近到远,全面覆盖各类城市和小城镇。用两到三年时间,把永久保护农田划定到户。
在国土年会分组讨论上,徐德明谈到,现在有的农民让地荒着不种,只等政策放开卖地。如果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就等于告诉他土地永久卖不了,会促使他把地流转出去让别人种而不是荒着,这有利于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国土部已指定了具体的业务负责部门着手编制新的耕地保护文件,并已经形成了一份草稿。参与编制文件的核心人士表示,新文件将规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如果一定要占用,则需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这样可避免地方通过调整城市规划来侵占基本农田的行为。
“过去耕地占补平衡是‘占一补一’,对补充的耕地的质量没有作硬性要求,导致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新编制的文件将强调‘以补定占’,在保证有能力补充同等数量、同等质量耕地的情况下,才允许占地。”上述核心人士同时表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耕地保护文件将提出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战略。要求被占用的各类耕地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剥离后运到就近地块覆盖,如果空间距离远也要在附近找到合适地块进行堆放保护。
记者了解到,2012年国土部在下发的《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中,曾提出过上述耕作层剥离要求,但地方并未严格落实政策。
“这主要会增加开发成本,建设单位不愿意做。但是从全国来看,耕作层是很重要的资源。要采取行政的手段,设置专门的费款,推动起来。”一位地方国土部门负责人建议。
推动划定城市边界
“划定城市发展边界,500万人以上城市不再新增建设用地”,这是本次国土年会释放出的最吸引眼球的消息,也是国土部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的一项重要举措。
姜大明在会上表示,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控制好开发强度,没有划定好城市开发边界。国土部将与住建部门联手,在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修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尽快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并选择部分县市开展“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试点。
国土部相关业务司局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按照姜大明的要求,2014年将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开始,着手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具体到城市内部,还将划定中心城、卫星城、组团、重点镇的发展范围,限制各板块继续向外扩张。
据相关调查数据,当前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国土开发强度已经严重超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已超过30%的国际极限。其中珠三角核心区国土开发强度平均已经达到了27.51%。而当前地方加速挺进特大城市的冲动依然强烈。
“过往做城市规划时,优先划定城市发展和建设空间,然后在剩下的空间中再寻找要保护的生态和农业空间,致使众多城市陆续陷入城市病泥潭。”上述负责人透露,国土部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动转变城市规划理念,优先划定生态和农业空间。
国土部还将严禁地方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压缩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工业用地;从严审核城市批次用地,严格控制增量,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特大城市建设用地供应量会马上降低。
国土部表示,对2014年中央确定的7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应保尽保,并稳定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防范地价异常波动,加强监测监管,促进已供住房用地开发建设。
不能硬闯关
姜大明在本次国土年会上表示,目前,各方对议论较多,有些人希望改革步子快一些、改革范围大一些。对此,国土资源系统要保持政治定力,要坚决按中央的统一部署推进改革,不急于求成,切实做到谋定而后动。
他还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权能,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权能,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权能,这些权能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但这些都涉及农村土地房产的特殊性质、涉及众多部门协调、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落实下来都十分困难。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国务院领导小组已经明确了各部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务分工,其中国土部负责牵头的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及其配套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力度”等。
“部里正在组织制定改革的总体框架和思路,需要报中央同意后再实施。”徐德明在会上表示,国土部将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设计,抓紧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研究起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指导意见,做好《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准备工作等。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国土年会的分组讨论上,各地方国土部门负责人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进也最为关心。
“是我们先报试点方案,然后部里审批后实施?还是部里先确定哪些可以试,地方再做方案?”江西省一位国土部门负责人向参与小组讨论的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发问。
胡存智回应,各项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需要经过国务院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地方不能“硬闯关”。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到了发力腾飞的阶段,但是能否飞起来还取决于是否有腾飞的翅膀。转型与升级就是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到国际市场上去翱翔。而中国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着顶层设计严重缺失的问题,企业没有可以操作的方法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这样就会让企业面临很多问题,于是很多美好的愿望也可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问题一:温水中的青蛙
十几年前,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风行世界,成为超级畅销书。可惜那本书流行的时机不对,那时整个世界经济一派繁荣,没有人担心自己的“奶酪”会真的不见。十几年过去了,柯达的“奶酪”不见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奶酪”不见了,惠普的“奶酪”也正在面临挑战。这些曾经称霸世界的行业巨头为什么会走下坡路?这是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思考和警醒的一个严肃话题。我们千万不要幸灾乐祸地看人家的笑话,以为这些挑战离我们很远。要知道这些问题早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只是有一个“时间差”而已。
奶酪为什么会不见了呢?因为没有预见到环境的变化,缺乏危机意识,躺在成功上面睡大觉,结果必然是“温水煮青蛙”,等感知到威胁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换句话说,一个企业越成功,往往就越固执,就不愿意改变自己,结果昨日成功之原因有可能成为明日失败之根源。毕竟大多数成功者没有勇气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很难把自己“归零”,很难客观地、理智地看待市场的变化,看待自己的问题,看待未来的趋势。往更深层次去探究,这个问题源自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反省的时间和场合,不会去忏悔,不会去检讨自己,所以很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大家都认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概念,却很少有人认同“成功乃失败之父”。前者是因为失败而反思,所以有积极意义,后者是因为成功而骄傲,所以有消极影响。为什么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二代很难有创业家的热情和奋斗精神,在衣食无忧的优越环境中长大,工作动力会下降。另外,坐天下本身就比打天下更难,所以不转型的话就很难超越第一代。等到了第三代的时候,热情和奋斗精神已经消耗殆尽,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一旦处理不当,企业帝国就会轰然倒下。
所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经常“归零”的心态,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即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唯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如果市场环境是不变的,那么过去那一套就是可行的;如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每隔几年就要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不与时俱进,就可能走向衰败。
俗话说,不进则退。要想把握住未来,就要从“后知后觉”转变为“先知先觉”。一个企业也好,一个人也好,聪明与否其实取决于能够看多远。看得越远,准备时间就越充分,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遇。其实,市场环境的演变是大势所趋,是企业无法抗拒与改变的客观事实。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识到这种趋势,及时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对管理体系进行升级,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很多人认为预见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好像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认为自己没有那种前瞻性,根本做不来。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着抄袭、模仿、跟随的模式惯性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惯性思维也阻止了中国企业的成熟,更无法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可以说,中国企业要想靠实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站稳脚跟,一是立足中国,把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从抄袭到超越,能够像当年的日本企业和近年的韩国企业那样,全方位超越欧美企业。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论预知未来,知道未来某个行业、某个产业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始终站在潮头,引领消费,而不是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走。
问题二:缺失后的战略模糊
如果你说一家企业没有战略,那个老板一定不高兴,好像是对他过去很多年经营成功的一种否定,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蔑视。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绝大多数老板对“战略”二字有误解,并不了解其内涵。
一家公司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做其他方面的咨询,整体感觉很不错,因为企业很健康,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可是最后总结时得出一个结论,企业没有清晰的战略,令老板很不爽。这家企业在行业内是龙头老大,从创业到那时一直做得非常成功,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同,怎么会没有清晰的战略?于是老板要求人力资源总监找一个能把战略讲清楚的人来给他们的高管团队做培训,这才发现真正的战略与他过去所理解的战略大不一样。
国内像这种经营很成功,却未必有清晰战略的企业很多。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大家都赶上了好时候,即使没有战略也能混口饭吃。但是说句难听的话,靠小聪明、好点子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靠关系做生意的模式永远也做不大。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未来十年一定是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在中国,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处于“重战术,轻战略”的状态。大家把精力都用在了“招”和“术”上,而忽视了对真正意义上战略的掌控。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表面上看是对的,但是很多时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胳膊麻,手指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对于没有任何经验也不曾看过医生的普通人来说,有几个人会想到可能是颈椎出了毛病?几年前我被检查出来是颈椎病时,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原来手指麻仅是表面现象,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颈椎出了问题。
同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企业的执行力不够,业绩下滑,产品开发周期很长,团队配合不好,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互不相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战略的缺失。企业战略缺失有四个表象。
表象之一:执行力和听话不是一回事
这是很多企业的老板和高管们与我沟通时最经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很多企业家和高管都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却无法落地。很多事情强调了很多次,也尝试了几次,结果都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这令企业家和高管们非常失望,以为是企业的执行力出了问题,于是找讲执行力的老师来做培训,让员工看执行力的书,大会小会都强调执行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几年前,“执行力”曾经风靡神州,一夜之间大家似乎找到了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各种书籍、各种光盘、各种培训应运而生,但是热闹了一阵之后,结果如何呢?中国企业的执行力真的提高了吗?显然没有!很多人只是在管理字典里多了一个“执行力”的概念而已。我认为,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到谈论执行力的阶段。因为谈论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即执行的人要明白执行什么,为什么要执行,执行了有什么好处。可以说,没有清晰的战略和计划,光有一些好想法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执行力并不会单独存在。
其实,执行力的提高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企业的发展是阶梯式的成长,而不是爬坡,所以随着公司业务量的提升,管理体系必须跟着提升,要从量变到质变,这时候就不得不否定很多过去给公司带来成功的一些做法。其次,老板和高管的想法不是每个普通员工都能够理解透的,很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明白,稀里糊涂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做。所以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成为普通员工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战术。而这个“翻译”的工作就是战略设计。最后,执行力来自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知道为什么而战,知道做好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和利益,这样才能把老板和高管的好想法落地、落实。
所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就必然没有执行力。遗憾的是,很多人把执行力简单地理解为“听话”,理解为按照老板或者高管的思路去做就行了,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表象之二:狼吃的不是肉
由于大多数企业到目前为止依然停留在生产同质化产品的层面,所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告战、价格战、关系战成为必然。表面上看是销售力不够,于是一些企业为了扭转局面,试图通过打造“狼性团队”来提高战斗力,一时间“狼性团队”成了带有褒义的好词,人们趋之若鹜。其实,销售力不够是战略缺失的表象,当一个企业没有清晰的战略的时候,产品就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差异化特征,不管什么样的“狼性团队”都不可能把一个没有价值的产品说成是有价值的产品,除非是“忽悠加催眠”,把客户给迷惑了,但是客户早晚有清醒的那一天,到那时企业必定要面临客户的流失。
所以一家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业绩下滑的问题,就要有明确的、科学的战略规划,回归到营销的本质和基础,在产品定位和竞争力上下功夫。忽视产品力而只在销售力上做文章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表象之三:羊头和狗肉
研发团队与销售团队隶属于不同的分管领导,各有各的目标和想法,各有各的计划和流程,两者缺少交集,结果就会导致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研发团队主导并强力推动的产品,销售人员不愿意卖,或者卖不动;销售人员提出的新产品创意研发团队却做不出来,或者研发团队按照销售人员的要求做出来了,产品却达不到要求,销量达不到预期;新产品的研发周期过长,错过了市场上的机会窗口;企业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畅销的品种很少……
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顶层设计而导致的普遍问题。顶层设计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让各个部门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而战,用共同的计划来推动工作,用协作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因为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避免各行其是。企业有了顶层设计,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企业就可以打造一个(或几个)产品研发平台,从而明确品牌的基因,减少元素,增加共性,加快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采购与开发成本,提高新产品的稳定性和品质,明确未来3?5年的产品开发路线图。
表象之四:不扯皮毋宁死
团队配合意识差,很多问题绕了一圈,似乎大家都有理又都有错,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解决。因为传统的组织架构设计就是这样运作的,不同的职能隶属于不同的分管领导,大家很容易互相不买账,各自为政,令老板头疼。
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企业越大员工越自私,所以有必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家,或者通过各种监控手段给员工施加压力,逼大家就范;有些企业则寄希望于通过团队合作训练来改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洗脑让大家改变思想。其实,部门之间不配合是因为大家的利益不一致无法形成合力而造成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通过清晰的战略规划,把大家的利益绑在一起,唯有这样大家才会明白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要知道,自私是人的本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要求企业正视人性,尊重人性,不要跟人性较劲,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总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为了自私的个人目的而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实现双赢。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帮助每个人实现个人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够看到,一旦公司战略实现了个人有什么好处。
所以说员工也好,经理人也好,在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相反,有顶层设计、清晰战略的企业则会凝聚人心,让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问题三:不到位转型的难
最近几年,“转型”又成为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从上到下都在谈转型。许多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已经意识到:应对宏观经济的转型和微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主动转型。但是到底什么是转型,转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怎么去转型?转到哪里去?如何才能降低转型的痛苦?如何摆脱现有的困境?对于这些问题却从来没有过标准答案,所以大家按照自己想当然的理解去转型,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可以说,转型对很多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诱惑和悬念的概念。大家一方面幻想着转型成功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又担心转型不可控,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问题,所以大家再一次陷入“摸着石头过河”的误区。由于顶层设计不佳,许多公司转型与升级的思路不清醒、途径不正确,往往陷入了“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困境。
根据这些年做管理咨询的观察和实践,我总结出来转型失败的企业普遍存在的类难题,估计很多企业管理者会有同感。
抱残守缺
很多企业家在过去十几年做得很成功,白手起家造就了一个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但是随着市场的演变、竞争对手的增加,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很多经营管理方法开始失灵,老板们开始感到困惑,找不到感觉。换句话说,很多老板已经感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觉得越做越累。这类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想清楚从哪里突围,从哪里下手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二次创业。
孤独的老板
大多数企业家是绝顶聪明的社会精英。他们对行业的发展和未来,对市场的演变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是一批有远见、有思想的企业家。但是这些人往往与高管团队在思想意识及前瞻性预判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老板会感到很孤独,自己的想法没有人理解,最后在企业里成为孤家寡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说服高管团队接受自己的想法,如何才能让大家明白自己的心,如何让大家跟着自己往前冲。
口惠实不至
公司的转型战略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明确的,很多想法是正确的,但是难以执行到位,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问题出现,令最高决策层很纠结。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员工素质不高,执行力不强。其实背后的真正原因大多是员工对公司新战略的认知有限,员工激励措施和沟通措施跟不上,导致无法将最高决策层的想法和决策传递到最基层,上下衔接不起来,结果就出现了断层、脱节的问题。
客户的跑路
企业的市场促销与策划水平很高,有很多好点子,各种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客户心动,但是产品创新能力跟不上。虽然品牌知名度很高,但美誉度和忠诚度有限,因为品牌的内涵不足。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个印象,企业想得好,说得好,却做不好,因此很难黏住客户,不得不靠持续的市场促销活动来推动市场,激发消费,一方面不断开发新客户,一方面不断失去老客户,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
如臂使指之难
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与研发设计人员没有关系,与生产、采购、质量控制等部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关系,所以大家都习惯了站在某一个职能的立场上看问题,只要确保自己部门不出事,能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形成团队合作,所以大局意识是缺失的。部门间各自为政,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你若给我找麻烦我就给你找别扭,你不给我添乱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形成恐怖平衡为止。
客户价值的轮空
很多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按照传统的职能来划分的,各个职能部门因隶属不同的分管领导,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山头或帮派。由于没有基于客户价值链来进行组织架构设计,更没有建立内部客户制度,因此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都不清楚谁是自己的内部客户,应当对谁负责,相互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结果导致内耗严重,办事难,办事烦,管理者的精力不是花在满足市场需求上,而是花在内斗上。
潜在的内控
很多公司经营业绩很漂亮,在外界看来是一家光鲜亮丽的成长型好企业,但是内部管理严重滞后,内部管控跟不上自身发展节奏。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由于企业的高速发展、迅速扩张,外表漂亮的经营业绩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所以经常出现“掉链子”的状况。这种经营超前、管理滞后的问题在环境好的时候并不突出,顶多就是侵蚀了企业的一些利润,但是一旦环境恶化、竞争加剧麻烦就来了。
企业没文化
地方有所作为”
新型城镇化中,有很多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例如安居工程、保障房建设、环境治理,政府要把这些政策信息与银行家来沟通。政府和金融机构把政策、资金、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双赢。
《决策》:中国金融业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您和金融界人士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卢仕仁:中国金融的核心问题,是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老百姓的货币没有反映价值本身,每年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跟物价上涨相比有时还是负增长,所以,金融核心问题是利率市场化。
从国家治理来看,一直对金融机构采取控制的做法,从局部来说,地方能做的事情就是引导资金向本地流动,顶层设计的问题很关键。
我认识的一些金融高管,大家在谈到金融问题的时候,有些共同的关注点:
第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规模过大、成本过高问题。国外唱空中国,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城市融资平台破产的,还不上钱的。我个人认为,下一步中央推动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融资平台仍然是支持的,但会在地方负债成本和规模上做调整。
第二,是深化银行改革,就是允许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办银行,建立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的银行体系。我们讲建立中小银行、穷人银行、政策性银行,本意就是按照市场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
第三,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全世界只有中国间接融资的比例过高,企业主要是从银行借钱,这也使得银行风险加大,投资人和使用资金的人没有形成直接的产权关系制度。
第四,是金融资本如何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合的问题。现在我们整个资源的配置是城市强、农村弱,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村产权不清晰,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偿使用肯定是个方向,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决策》:利率市场化改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冲击与改变?
刘辉:原来银行家谁都可以做,坐收利率差之利。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机构就要思考怎样去面向市场,怎么研究客户,怎么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怎么提高营销水平。如果利率放开了,银行就要考虑怎么样吸到钱,必须研究你的客户,研究你的市场、你的对象,这才叫银行家、企业家。
银行家是企业家,还应该是政治家,要注意研究政策走向,同时要承担起作为中国银行家的政治责任。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很多民生工程项目,例如安居工程、保障房建设、环境治理,政府要把这些政策信息与银行家沟通;银行家则要有政治家的眼光,政治家的胸怀,政治家的魄力,围绕这些政策去更好地促进产品、业务、服务创新。在这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把政策、资金、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双赢。
《决策》:顶层设计工作至关重要,那么在现实工作中,您感觉地方金融创新的空间是怎样的?
钱力: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说,感觉有两个比较纠结的地方。第一,从基层来看,感觉金融工作腾挪空间不大。国家金融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监管机构是派驻的,不同金融业态是分割的,监管和准入是条条的。金融改革亟需地方有所作为。
基层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寄希望于顶层设计,希望上面出政策;但是,能够做顶层设计的人,又感到金融是经济领域技术含量最高、最复杂、风险最容易外溢的行业,金融改革做顶层设计的难度也非常大,上面更希望地方能多创新,能够从盆景变成森林,能够从“亮点”变成普遍。也就是说,基层希望上面顶层设计,高层希望下面创造经验,这对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二个纠结的地方是,具有社会动员力量的党政机关,非常缺乏具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技术官员。几大金融业块里面的人才,又缺乏党政机关才具有的广泛动员能力。这样一种分割的状态,使得30多年来金融改革鲜有设计,即使刚开始小试牛刀但很快就停滞了。但这个欠账是一定要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专门有一段讲到了金融改革创新。我非常关注。
“金融工作不能
就金融抓金融”
借钱—花钱—还钱,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后发地区看起来没有负担,实际上是低水平的收支平衡。
《决策》:对于后发地区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地方金融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卢仕仁:就阜阳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投入不大。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成果,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地方解决投入问题靠两个渠道,一是招商引资,一是增加贷款投放,利用金融工具和杠杆解决投入问题。
具体到阜阳市,2012年阜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89.6亿元,占全省存款余额的8%左右,在全省排第4位。但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0.7亿元,占全省2.5%左右,存贷比42%左右,安徽省平均水平是69%。也就是说,阜阳的钱用在阜阳的太少了。
第二个问题,城市融资平台建立迟,融资规模小。阜阳市融资平台11个,目前整个政府直接负债只有160亿,其中市这一级100亿。也就是说,我们融资投入太少。
第三就是农商行改革,这是把地方上的钱用在地方最好的办法,但是阜阳8个农商行,现在改制只完成了4个。从改制成功的农商行来看,他们的存贷比达到72%左右,如果8家全部改制成功,那么每年新增贷款可以达到80亿左右。所以,这是解决钱用在阜阳的好措施。
第四个问题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太少。直接融资两个渠道,一是上市,第二是发企业债。阜阳上市公司只有金种子一家,2013年阜阳城投如果发债成功的话,直接融资也就是30个亿。这个规模也是太小了,所以,阜阳亟需通过创新金融解决有效投入问题。
《决策》:“没花到钱”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同时也说明现在可花的钱很少,融资渠道有限呢?
卢仕仁:通过城投融资搞城市建设,省会城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可以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借贷款的,非省会城市只有靠国开行、农发行贷一点款。能搞多少呢?10个亿,20个亿。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现在对我们是不开放的,那只有三个渠道,国开行、信托基金、发企业债,渠道可以说非常有限。
阜阳国土面积9775平方公里,人口1040万。这样大的盘子,全市总负债才160亿元,南方一个县有可能也达到这个数。说明什么呢?我们没花到钱,所以影响了投入,影响了发展,影响了民生事业。
什么是金融意识?就是超前花钱意识,借钱花钱意识。借钱花钱以后,有了投入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就跟着来了,有项目来了就有就业了,就有税收了。
借钱—花钱—还钱,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后发地区看起来没有负债负担,实际上是低水平的收支平衡。
《决策》:要建立高质量的平衡,需要怎么去做呢?
卢仕仁:金融工作不能就金融抓金融,金融工作要与当地实际经济工作相结合。从城市建设的金融保障方面说,我觉得要从三个渠道来解决,一是做好城市融资平台,靠融资解决;第二是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既解决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又把存量建设用地置换出来了;第三是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OT、BT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解决。例如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国家允许搞BOT的,安置房和路网建设可以利用分期付款方式。
刘辉:金融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与财政、企业,和整个经济工作联系在一起。
对亳州来说,我们先摸清了政府的债务情况,亳州市本级债务是99.9亿元,债务率很健康,不到45%。接着摸清政府的资产情况,清房产、清土地,我们有216个账目,现在的存量资金是28亿元,原来在闲置睡大觉。另外,政府名下的土地是5600多亩,也都在闲置着,资产没有变为资本,没有变为货币。
既然家底清楚了,我们将这些资金、资源盘活,与金融机构来进行对接。例如,释放出来的这近6000亩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这个资源,拿到他的贷款规模,拿到他的授信额度,然后再根据政府的一些重点项目,进一步进行放大。
所以,金融工作和整个政府的大财政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盘活资产、盘活资金、盘活资源,就能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紧密结合起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
从中观层面讲,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还有就是怎么解决好推进“四化同步”和资金支持这一对矛盾,这是所有地级市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决策》:对后发地区的城市来说,金融理念和金融意识较之于发达地区,本来就有差距,这对后发城市的金融创新工作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
刘辉:就金融创新工作来说,我们必须深入、系统、冷静地分析研究。要知道出了哪些问题,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难题,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挑战,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挑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智慧的眼睛后面需要一个聪明的头脑,聪明的头脑后面是长期的积累,也包括实践。
《决策》:这是不是意味着,金融创新本质上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现在各地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创新举措?
刘辉:我们有一个金融创新叫做 “重点中小企业池”。也就是10家企业一起,每家拿出一定量微薄的资金,政府也拿出一部分资金放在这个池子里面,然后合作的金融机构来放大10倍。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你来申请,企业之间的责权利都比较统一,一旦出现违约不能还贷,那不是你一家企业的事情,另外政府还有一部分铺底资金。
这个创新的核心是三个“金”:
一是“助保金”,就是“重点中小企业池”中,企业按照在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额度的规定比例自愿缴纳的资金,用于先行代偿池中所有企业逾期的助保金贷款。
二是“铺底资金”,市、县区和市经济开发区财政在实施初期向助保金池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增信资金。
三是“风险补偿金”,是财政预算列支项目,对重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所产生的风险损失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的资金。
《决策》:从中观层面来说,现在的金融创新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钱力: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有三个方面:对外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内外兼有的是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对内就是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从我们中观层面讲,最主要就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还有就是怎么解决好推进“四化同步”和资金支持这个矛盾,这是所有地级市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现在考虑比较多的是,在社会的金融动员能力、金融知识储备、金融发展意识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怎样在实践层面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而且要按照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在金融改革中注重探索集产品、服务、机制等于一体的模式创新,这种模式既要符合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又要符合市场要求、能够可持续。
《决策》: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但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低端客户和贫困人口。三中全会《决定》提到“普惠金融”概念,后发地区能否在农村金融创新,或者说金融服务均等化方面先行一步,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钱力:我想跟你介绍一下淮南市凤台县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我们提出的战略定位就是推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想让农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金融服务。
推动这项改革,我们提出了12个字方针:有需求、好操作、能复制、可持续。今年3月6日,淮南召开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大会,当时提出要做6件事,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建立覆盖全县农户的信用信息体系。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银行不愿给农民贷款,因为没有抵质押物。外部没有抵押,内部也没有完整的信息体系。我们花了3个月时间采集了17万户信用信息。这项工作别的地方也做了,比如浙江丽水,但是凤台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覆盖面更广,不仅采集了农户信息,还采集了小微企业和300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二是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我们把民政、工商、人社、公安这四个部门信息整合进去,变成50项指标,像标准普尔指数一样。三是更注重成果运用。农户信息采集之后,进行评级;评级之后,关键银行还要认这个评级。1A户可以贷款1万,2A户5万,3A户7万,全是信用贷款。
现在,不光是本地的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也根据这个评级放贷,甚至包括农行等大的金融机构。
目前,全县放了900多笔,总额6500多万元。银行敢于向农民放信用贷款,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更具有意义的是让农民意识到原来信用也值钱,现在,全县形成了争创3A级信用户的氛围。
《决策》:地方金融创新是否可持续,跟能否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有关系,仅仅靠政府力量去推动还远远不够,凤台农村金融改革,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没有一些尝试?
钱力:提到商业模式创新,就来谈谈凤台农村金融改革另一个亮点——粮食银行。这不是凤创,我们也是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做起来的。但与别处简单的“以粮易物”模式不同的是,我们把粮食比照货币,运用金融原理,加载金融功能,作了升级创新,实现了“粮食变资本,商业可持续,风险能控制,多方均受益”。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所有利益关系方都能够受益,这样才可持续。对农户来说,好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块收益,农户把口粮留下来,把余粮存到粮食银行,会拿到跟银行一样的存折,存进去了就开始有收益了。6个月以上定期,6个月以下活期,按照银行的利率。
第二块收益,解决了农民由于粮价的波动可能承受的损失。如果粮价上升可以取粮,也可以取钱,取粮把粮卖掉就增值了。
第三块收益,是避免了仓储成本和自然损耗。无需仓储,家里的环境就改善了,对村容村貌都有好处。
粮食银行的收益也有几块,一是息差,可以贷粮给本地或者周边的粮食加工企业。凤台全县一年的粮食加工需要28-30万吨,而粮食银行收储总量大概为20-22万吨,也就是可以全吃。它的综合成本在6-8%,贷给粮食加工企业在8-10%。这是息差这一块。
第二个是利差。一家一户的农民靠余粮到银行质押,一般不可能,即使个体粮食大户议价能力也是很弱的。但是粮食银行本身是一家公司,有了一定规模后,他可以用仓单质押,在银行可以拿到比较低的利率,资金再投入到产业化运营中,这样利息的成本又省出来了。
市民的反对理由充分:市政绿化都有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若不足,亏空何在需要说明。在不解释不说明的时候,动用公益募款的形式向市民集资,遭到市民抵制,也在意料之中。这件事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很多,在公益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实有解读的必要。
绿基金是深圳城管委属下的公募基金,是当之无愧的官办公益组织。从基金开支中“奖励园林绿化先进分子、补助慰问病困园林工作者”可见,该基金的社会属性有待拓宽。绿基金的募款来源和收益人群不匹配,在官办公益信誉和公信力骤降的现时,难怪会遭到拒绝。
市民对绿基金的抵制也证实一个判断:官办公益的募款能力主要来自于权力的影响力,当这个影响力受到削弱后,不被信任时,它向社会的募款能力将严重下降。权力再大的官办公益,也做不到强行募捐。只要一次不被信任,就会次次受到公众抵制。
公众对绿基金的反感,可以看做是红会、宋基会、青基会等官办公益组织信誉受损后的持续反应。社会用行动反对这类公益组织,正从国家层面的官办机构蔓延到省一级乃至于市一级。这不是哪一个官办公益的危机,而是官办公益面临的共同危机。
想必这不用赘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势下的官方应对,特别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总纲的社会组织建设,也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值得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宣扬,一些政策开始掀起面纱,顶层设计的真面目逐渐为人所见,它的真实用意究竟是什么,可以一议。
毫不讳言,公益慈善当初对顶层设计充满期待,指望它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为草根公益乃至于NGO发展开辟新生道路。这个愿望到今天,在顶层设计具体化为政策落实后,开始被一一击碎。顶层设计的实情恐怕并不符合初始的良好心愿,两者有着显著的分裂。
对官办慈善,早前的民间期待是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但是就像绿基金遭遇的那样,在丧失社会民众的支持、失去大众的募款来源后,官办公益已经认识到:要么更紧地拥抱权力,要么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显然的抉择影响到了官办公益所能游说到的顶层设计者。
换言之,官办公益的恐惧感和生存压力,令其并不认可民间的改良方案。在压力之下,官办公益不再去争取民众支持,而是将策略重点转向争取顶层设计的支持,争取在新的结构性调整中占据优势地位。因为拥有同构的权力系统,官办公益组织拥有更强的影响政策的能力。
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最先体现在放松登记,从审批制兼顾登记制。不管NGO对此持何种态度,自此而后,政策设计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展开,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继起的政策中心。只要掌握枢纽型社会组织,就相当于可以“截流”,获得购买服务的财政款。
官办公益慈善机构——比如工青团妇——开始将顶层设计具体化,正在借助政策获得社会组织的多重身份。而民间NGO则在这个过程中,被纳入“被孵化”“被规驯”的程序中。以官办公益为主再造NGO秩序,在顶层设计中越来越明显,已经不再掩饰。
更进一步,官办公益组织为了获得超稳定的权力支持,开始设计出将它们的开支列入预算的措施。红会已经获得首肯,成为第一个明确从顶层设计那里获得预算案的社会组织。这个举动当然不是孤立的,其他官办公益也会依例、依照级别争取,红会不会是唯一一个。
可以想象一下,等到官办社会组织变身为“枢纽”,财政预算与政府购买服务将从两个方面确保它们的财力,它们的性质更深地成为政府机构,而不是像顶层设计早先宣告的那样,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官办公益的行政化会更浓厚,垄断性会更强。
再来看真正的民间组织,那些原本指望从顶层设计中获得宽松环境的草根组织,会惊讶地发现:它们想要的都没来,反倒是被纳入了官办公益组织主导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无论是资源获得的难度,还是自主性、甚至专业化升级,都面临官办公益的“把关”。
关键词 城市交通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5-0008-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交通基础建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高速铁路连接了东西南北很多大城市,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也已经进入运营阶段,很多大城市交通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地铁时代,城市主干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先进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在一些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城市交通整体技术水平,缓解了城市交通紧张的状况,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交通通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说城市交通紧张总体上得到了缓解,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覆盖不全面,主要通道能力不足,路网效率有待提高,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需进一步加强。
1 “顶层设计”的提出
“顶层设计”是一种出自网络工程学的说法,英文名是top-down design。即在一个大系统构造前,从系统的顶层开始,由上而下进行的一种设计方式。2001年在讨论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问题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现许多地方都热衷于购买当时硬件最好的电脑和设备来建造自己的电子政务平台,而不注重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在讨论内网和外网之间是采取什么样的隔离方式时,中科院李国杰院士首先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问题。同时,有IT方面的科学家表示:政府机关在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时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一个网络结构,而不能直接从各个子系统开始设计,只有先从顶层设计开始,它下面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才能更好的互相沟通、兼容、联动。
2 城市交通现状
在现实中,大多数城市交通状况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道路早晚高峰堵车严重,多种交通方式换乘不方便,城市停车困难,导致很多车道都被车辆停车占用。尽管在交通基础建设、技术革新方面,很多城市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对缓解城市交通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小的。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2.1 城市道路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在中国,城市交通的管理由市政、交通、交警、园林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同时还有水、电、煤气、通信等部门参与其中,虽然各施其职,但在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总有交集。一旦出现问题主要解决方法是由各部门协调,但如果在出问题之前各部门就已经协调妥当,这样可以更节约社会资源,减少资金的重复投入,对社会更有贡献。
2.2 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
当前很多城市的建设都在进行着,包括道路的扩建、高架桥的建设以及智能交通的设施建设。但是,当这些基础建设建好以后,在基础设施的养护上就不像建设那样竭尽全力的投入。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代替了科学、民主的研究、决策过程,为了追求政绩,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了主要道路建设和相应的地产开发。走在中国各个城市的道路上,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不少路面都经历过煤气管道铺设开挖回填,下水管铺设又开挖回填这种路面重复开挖回填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到2012年中国共有37座桥梁坍塌,其中很多还是建成通车才几年的,坍塌的原因分析都集中在建设的不规范和养护的不及时;智能交通安装的监控最近在网上被调侃,多个部门分别安装的不同功用的监控摄像头在电线杆上排成几行,同时又有很多摄像头因缺乏管理而处于停工状态,形同虚设。所有这些,都是重建设轻管理的思维下的产物。
2.3 城市路网重建设轻规划
目前,很多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是通过局部路段、道路交叉口的拥堵反应出来的。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点,把这段道路拓宽,或在交叉口建立交,就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但事实是,这种做法只能见效一小段时间,随之而来的是更拥堵的路况。究其原因,是因为道路拓宽和建立交而提高的道路通勤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吸引更多的交通参与者,促进了私人轿车的消费,公共交通也变得更加萎缩,使得本来的交通平衡被打破,出现了更严重的拥堵。
3 城市交通顶层设计的有利条件
近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这一信号标志着我国大部制改革正由上而下开始实施。在这次大部制改革中,把原来市政的部分工作也并入到交通部门统一管理,为城市交通的顶层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 深化改革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认识到改革不能总是摸索下去,所以,当时的决策层和经济学家就提出了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只是当时不是叫做“顶层设计”,而叫目标模式。“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因为改革开始进入到深水区,进一步改革必定会触动当前得利者的权力和利益,改革的阻力大增。
3.2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7.7%。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电子商务主导的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对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城市交通的顶层设计步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是经济发展必然的趋势。
3.3 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城市交通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出行服务,包括上下班、购物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城市布局的调整,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出行已经无法用步行来完成,而需要使用到各种交通工具。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城市的管理者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城市交通顶层设计,合理调整城市布局,有效规划城市路网,优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
3.4 交通检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交通检测技术快速发展,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如视频检测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微波检测技术,综合应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的不需接触、安装灵活等优点,结合接触式检测技术的检测精度高的优点,通过两种技术的互补、组合优化和数据融合,从而实现对城市道路路网动态交通数据更全面与准确的检测和识别。
4 结束语
城市交通顶层设计符合在当前国家提倡的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理念,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城市交通各管理部门的相互沟通、积极参与联动,以此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比各管理部门自顾自地解决要更加合理,更加节约。这些年中国GDP数字的不断增长,都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上的。在资源紧张、城市交通建设资金紧缺的今天,城市交通顶层设计能更好的节约资源,节省资金。
参考文献
[1]柴干,朱苍晖,沙海云.高速公路非接触式交通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9(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