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 素材 方法技巧 情感

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

小学生之所以会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常常咬着笔头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原因有二:第一,生活面太窄。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小孩摔一跤,都会全家跳一跳,所以只要有可能,家长不会让他们有一点点的冒险,接触的生活面当然也就小;学校就更强调安全了,基本上取消了曾经的春游、秋游,即使是学校运动会,没有买人寿保险的学生都不能参加比赛。第二,年纪小,对生活的感悟少。有很多事物,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可以写进作文,没有意识到身边那么多的事物都是作文素材。针对这些情况,解决的办法有:

1.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较感性,对彩色的画面、生动的音乐都很感兴趣,在作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漫画、动画片、生活短片、生活知识片等,能够重现生活,使学生展开想象,比相对苍白的口头表述要有更大的吸引力。虽然这个办法有诸多好处,可是它毕竟不是生活本身,所以只能作为补充手段。

2.延伸学生的课堂

仅限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只能是闭门造车。要让学生把离开课堂以后的生活,也纳入作文素材的积累范畴,比如走读生上下学在路上的所见、每天和家人相处的所感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何而来?不就来自学生的周围吗?

3.在可能的范围内,扩大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面

建议家长在假期的时候,多带孩子“离家出走”,这个“出走”可远可近,可以到森林、大海、草原等去接触自然,也可以到乡村、公园、甚至工地附近,去观察社会。带着小孩出去的时候,千万不要事先布置任务,以免给他带上心理压力而导致厌烦情绪,就只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蓄积素材。另外,在安全范围之内,还必须让小孩有一定的自由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时间,这时候的他是最自然最放松的,所看到想到的都发自内心,一旦表达出来也是最有灵性的部分。

这几个解决办法都是为作文作材料方面的准备,必须遵循两条原则:愉快原则和吸收原则。只要他愿意去看、去听、去闻、去接触,不要勉强他表达出来,除非他自己想要这么做。

二、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

有了足够的作文素材,再学一些作文技巧,基本上就能够毫不困难地写成完整的作文了。在苏教版三年级的作文训练编排中,内容有:写人(介绍自己)、写事(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自己的课余生活、自己学会的本领、父母对自己的爱、编写故事、编写童话故事)、写物(自己选或画的秋天的画)、写景(家乡的景物、家乡的环境)、写地(自己去过的或者想去的地方),另外还有观察日记、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己的发明等。范围虽然很广,可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必使用多复杂的方法技巧,就能写好。

面对所有“无话可说”或者“有话不多”的作文问题,总的来说有一个化解办法:细化。细化的意思就是把一个大整体给分裂成无数的小局部:

1.写人写物

只要教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人可以从上到下、写物可以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写具体内容的时候做好两个选择:(1)从所有可写的部分中选择,比如写人可以从头顶的头发,一直写到脚底,不可能什么都写,所以就要选择其中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部分来写。比如用细长的眼睛表现人物的温柔,扁鼻子表现普通、不出众,粗糙的手表现勤劳等。(2)在第一个选择之上,对所选材料安排一下详略,哪一点给人印象最深、最能表现人物,就写得最多、最长,反之就一笔带过。写物写事与此类似,区别在于写物要注意突出物的特征,写事要注意表现做事人的性格。

2.写景写地写情

写景写地应该在写人写物的方法基础上,带上写景,因为所有的写景、地都不是最终目的,都只是一个手段:通常为了抒情,所以在所有的景物中可以挑出来的景,是为表达一定情感服务的,而三年级的写景作文情感,一般表达的都是喜爱、热爱之情,因此所要写的景物只要是自己喜爱的就行,然后按照最喜爱到一般喜爱,由详到略一路写来,就能娓娓而谈。

三、对作文的情感问题

解决了以上两点,第三点“讨厌写”基本上解决了,这只是基本上。因为还有的小孩有内容、也会方法,就是对作文有抵触,那就要针对具体原因来解决:如果是不喜欢课本的安排,可以放宽松一点,只要写人、写物或写景就行,不必一定要写自己、写熟悉的人的事或是家乡的景。既然作文的目的是喜欢和学会写作,就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教条,教材仅是一个达到目标的载体。

小学生作文教学努力的结果,就是想让孩子们喜欢写作、学会写作,能够写出好文章。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顺着这一条心灵之路,想要达到目标终点,可以使用的方法就很多了,可以步行,可以乘车,可以骑马……笔者只想到其中一点,斗胆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李新农.《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范文第2篇

老师说:“规则很简单,第一组写人物、第二组写时间、第三组写地点、第四组写在做什么,并用四组词语组成一句话。内容一定要离奇、古怪、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我们的兴趣来了,不到一分钟我们都写完了,我写的很古怪、很搞笑。

老师先让高宇鹏抽了四张纸条,并组成一句话——一万年前阎罗王在马桶里帮我写作业。他边说边笑,有的同学笑得都合不拢嘴了,还有的同学捂嘴大笑。

一个、两个、三个……十多个同学都读完了,一阵阵爆笑传入我的耳朵。终于到我了,我大步走上前去,抽了四个连成一句话:“在未来铠甲勇士在天空中吃便便。”“哈!哈!哈!”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捂着嘴大笑,有的笑得都哭了,而我都坐在地上捧腹大笑。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范文第3篇

其实,写日记很简单,日记是自己每天生活的真实记录。就是把当天或当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特别是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

一提到写日记,我就会想起自己读小学时候写日记的事。

我到小学三年级时才刚刚接触写作。老师常常布置一个题目让回家写作文,每到这个时候是我最发愁的,提着笔不知道该怎么写。每次都是靠父亲帮忙才能完成。说是帮忙,其实就是他写好草稿,我誊抄出来,里面的意思自己并不完全懂。虽然我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表扬,可是心里总是虚虚的,生怕老师问我。我心里急啊,巴不得有个马良的神笔,刷刷刷几笔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有一天,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开始写日记,老师讲的大概意思就是这么几点:

首先,写日记是练笔、积累素材的一种好方法。坚持天天写日记,不仅督促自己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当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积累的素材就会越来越丰富。这就是俗话说的“好记性强不过烂笔头”,因为有些事情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有了写作素材,就解决了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中外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是他们写作的源泉。

其次,日记写的内容是可以很广泛的。可以写人物,如老师、同学、父母、朋友、邻居、警察、收银员、街头卖艺的等,可以写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鸟、小鱼等,可以写景物,如日出、日落、公园、街道、河流、山川,可以写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总之,只要你仔细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触摸,调动全身的感官,细致地描摹就可以。

最后,日记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流露。在日记中可以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别人的都可以,哪件印象深刻就记录下来。比如,看了一则新闻、挨了一次批、受了一次表扬、听了一次讲座、参加了一次比赛……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想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你有什么建议,你会如何做……在日记中,可以这样尽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感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褒有贬,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打好这个基础以后,写起文章来一定会得心应手。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仿佛捧得了皇帝的圣旨。从那以后,我除了交老师要求的日记本之外,自己又准备了一个本子写日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可以不用打草稿,怎么想就怎么写。写了一个学期,我自己的日记本上的内容已经很可观了,有厚厚的大半本。翻着自己的“书”,看着自己记录的内容,又想起了发生这些事情的情景,真是一种享受啊。当然,我写作文再也不发愁了。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范文第4篇

问题阐释

在写人记事类的作文里,想把人物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作导航

一、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人物的身材:人物的身材是很显眼的,胖瘦高矮,一看就知道,但描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到特别的地方和语言的生动性,要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

人物的五官:五官往往是外貌描写的重点部位,要留心观察写出人物的特点。

人物的衣着打扮:人物的衣着打扮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身份、职业和气质,所以衣着打扮也是写出人物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

语言描写:

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把人物的语言写活,关键是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要选择好语言表白的方式,根据作文需要,选择对话方式或独白方式。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要注意人物所处的场合、说话对象,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言描写不是孤立的,要和表情、动作结合起来综合性运用。

动作描写:

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人物外部的行动透露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会用动作描写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要抓住人物是如何做的,用的什么方式。要注意人物在做动作时的表情,不同的表情反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动作过程写完整,写具体。

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和思想等。作文时,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具有活力。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符合文章表达的需要,要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这样的心理描写效果才会更突出。

爸爸的厨艺是一流的。我几次提出要学习学习,也体验体验当大厨的快乐感觉。但老爸经常说:“厨师的两个鼻孔啊,就是一台抽油烟机,对身体不好,小孩子以后再学。

”我的希望就此破灭。他呢,依然乐此不疲。

三、抓住典型事例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写人往往离不开与人密切相关的事情。人物是文章刻画的中心,所写的事情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作文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过几个不同的典型事例来多方面地刻画人物形象。这样就会使文章内容特别充实,人物形象更鲜明。

我老爸这“热心肠”的光荣称号在我们那儿同样是“家喻户晓”。就说在学校里吧,电脑坏了,不用找电脑公司,直接送到我爸这儿来。

我爸呢,还真是有“职业道德”,在每一台要维修的电脑上都贴上序号,依次维修。那认真劲儿,让我暗暗佩服。

习作实练

请以“______”,你真棒”为题(在横线上填写一个人物),完成下面的习作练习。

①你要写的人是谁?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他(她)“棒”在何处?请写个事例片段。

提示:

1.可以写自己的同学

2.可以写自己的好朋友

3.可以写自己的邻居

4.可以写自己认识的其他朋友

佳作展评

我的小伙伴

赵润宇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是个英俊的小男孩,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皮肤很白,而且怎么晒也晒不黑,所以有时我叫他“白面书生”,但大多数时候我都喊他“峥哥”。(“我”最好的好朋友是赵润宇。)

峥哥是汽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学习很用功,还是一班之长呢!他的性格很腼腆,有时说话会脸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记得有一次放学后,天正下着绵绵细雨,我在峥哥家玩。忽然,峥哥看见他家院子里有一只鸟拍打着翅膀,怎么也飞不起来,十分可怜。峥哥急忙打着伞跑到小鸟的身边,小心翼翼地将小鸟捧在手心带回屋里。

我赶忙迎了上去,只见小鸟的翅膀正流着血,不停地挣扎和鸣叫着,显得非常痛苦。峥哥赶忙找来了纱布和药水,帮小鸟清洗了伤口,并给它仔细地包扎好。小鸟终于安静下来,还不时地东张西望,样子可爱极了!

峥哥决定要好好照料它,直到它伤好为止。小鸟在峥哥细心的照顾下,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每当峥哥放学后回到家里,小鸟总会飞到他的肩膀上

“喳喳”地鸣叫,好像在跟他说话。(通过峥哥爱护小鸟的事,表现峥哥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峥哥还养过不少小动物,像蚕、热带鱼、乌龟等,并且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了解了好多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他还送了我好多蚕宝宝,并耐心地教我怎样饲养它们。

和峥哥在一起,我学到了不少关于动物的小知识。

峥哥真是我的好伙伴!

学习与借鉴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范文第5篇

一、生活面的狭窄和封闭

“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出时,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吸收都要通过民族语言去实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埋在民族语言之中。”[2]可见语言和民族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语言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习得。语言文字代表的概念,语言文字所形成的个人思维方式,语言或文字所运用的认知结构及事物分类方式所包含的价值观等,都将随着语言文字的差异而不同。既然语言、社会文化、民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语言因其存在的民族环境的独特性,而富有独特的民族内涵。由于地理环境的客观原因,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里,见识不广,仅局限于身边有限的人和事,没有很新奇的事物作刺激,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渐渐坠入一种惰性的困境,加上大多数人生活的环境因条件限制,日常生活除了跟家里的几个亲人有交往之外,与外境接触很少。生活劳动的简单乏味,导致了思维能力的衰退,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即使今天,仍有一些独居山村里的人对电脑信息一类的东西很有新鲜感。周围事物的单调也造成了思维的直观性和平面性。考虑问题往往是单纯从某个角度去片面地分析,不能入丝入缕地分析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例如:开荒种地,他们有可能将大片的珍贵木材砍掉,一把火烧掉荒草,翻松土,播种些玉米或小米,等待秋天的收获。他们没有想到大量砍伐,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冲坏了优良田地,使粮食减产。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管理力度,我们建立了一个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所区,退耕还林工作得到广泛的宣传,如此陋习才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意识的改变与进步,仍需时日。

这种封闭性直线性的思维体现到学生的作文里,就是内容贫乏,单调,缺乏灵气。学生的作文题材来源于他实际生活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作为人,不外乎是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朋好友及老师同学;事也不外乎是家庭里或学校里发生的事。学生难有艺术家那种敏锐的审美能力,去发现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学生大多只知道对现实生活进行如实反映,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一点生活之美和生活哲理。而少数民族学生受生活条件限制,没有都市里多样的人文生活,所见所闻更加肤浅、单调,加上缺乏必要的发现美的能力,因此,他们作文的生成在题材内容上遇到了障碍,无法将作文内容丰富多样化,作文内容仅限于生活中仅有的几件事物:种田、收玉林、摘野菜、放牛、砍柴等,长年累月(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初中又写了三年)他们感到十分的厌烦,最后只好从课文、作文选(课外书)摘抄些事例应付了事。可以说在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文思维意识里,仅存在着几个可写的意象,这使他们常常陷入一种“无米之炊”的窘境。

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心理受着语言和思维的民族特点的束缚,体现在语言的转换上。毛南人、壮人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到处是高山耸立,草木遍地,那么,他们的语言里也更多的地存在着与山、石、草、木、相关的概念、语词。例如:玉米:即有苞谷、玉米粉、玉米棒等,与竹子相关的有花竹帽、席子、笋竹等。正如有人举出语言跟环境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例子:爱斯基摩人对表达“雪”这一概念有十多个不同的词汇,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有雪橇、滑雪等,雪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所在;菲律宾的Hananoo人有九十多种“稻子”的单词;而非州的Smohili人只使用“会飞的东西”指代飞机、飞鸟等一切会飞的事物[3]。可见,语言打上生活烙印是多么的鲜明!那么居住在这么封闭的环境里,毛南人、壮人的语言又有哪些弱势呢?以致影响到汉语作文的表达。

由于毛南族、壮族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接触最多的是荒山野岭,花草树木,更多地认识一些飞禽走兽,以及这些事物的体态、生活习性等特征,平时大人们谈论的也只是一些农活之事,由于耕地少,住在大山里的人仍过着一种刀耕火种的生活。话题自然也跟犁、耙、锄头、柴刀,以及高粱,玉米(苞谷)等庄稼的种子密切相关。平时饲养水牛,便只了解动物中牛的一些习性。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极其闭塞,文化落后,跟外面世界交流的信息不多,因而生存于语言的事物只限于实际生活环境中所存的。展示外面世界的新鲜、丰富的事物概念就极少出现,诸如电车、鸽子、骆驼、火车等就很少进入这些少数民族的话题,成为其语言内容的某部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村山区的各方面建设,少数民族教育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外面发展的人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将外面语言新信息不断地补充到当地语言之中,此种落后面貌才略有改变。但语言融合发展,外面语言内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语言仍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其民族语言反映事物的片面性、单调性仍很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思维表达的发展。

二、语言生存发展的缓慢性

语言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事物的丰富或贫乏也影响着语言发展的情况。由于生活范围的狭窄,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很缓慢,发展只是体现在对母语更为内在的类似于语法的揣摩和模仿上。语言的生成性是由语言的层级装置与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共同决定的,语言发展的速度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可以用有限的手段生成无限的句子,语言是由语素、词、句子逐层按照上述的三个规则逐渐生存的,语素、词汇是反映事物最基本的概念,而它们的形成则由这种语言存在的生活环境来决定的。正因为毛南族、壮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封闭,其语素、词汇相对汉语要贫乏得多,而语素、词又是语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因此其语言的发展缓慢,内容单调片面相对汉语是显而易见的。加上运用这些语言又是在极狭窄的范围进行,没有得到广泛地交流,进而不能补充、改正,促进发展,因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的贫乏。

三、少数民族学生作文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相关学者对云南、四川、内蒙古少数民族集居地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民族长于感知思维和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水平发展较慢,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期稍晚于发达地区的汉族[4]。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作文内容构思时头脑可能更多地出现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图景,从而在意识里相应的出现母语的内部语言。然而汉语作为书面语,在少数民族学生看来有些抽象,表述时需要一定的严密逻辑形式,学生难以用很清晰很严密的思维将内心的形象加以抽象地外化。思维的肤浅也使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将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最大程度地广泛地集中整理,无法使作文内容多方面地反映社会反映时代。譬如:毛南族学生的作文多是反映一些简单的人和事,例如身边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同学、家务、农活,极少写及社会上或富有时代特征的新鲜的人和事,更不会深层次地分析自我心理,分析一些微妙的人际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十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到高中作文时仍在运用初中甚至是小学阶段已多次搬用的人和事。对作文素材的处理,仍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面上,缺乏自主的梳理、筛选、合成,无法内化为汉语生动的表达。描写人和事也仅仅作些表面化的描写,也没有深入地分析人物思想性格与环境等方面内在复杂的联系。因此,思维肤浅,生活内容的封闭和滞后是少数民族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单调的主要原因。而内容一旦生成后,语言的转换又成为其写作的第二大障碍。

四、内容生成困难的本质原因——环境的决定影响

由于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浓厚的民族气息,而思维作为语言的实质,内涵更丰富地反映着现实生活,其民族性最可想而知的。

有学者提出在民族群体中,存在着民族心理无意识[5],认为所谓民族心理无意识或民族无意识,是在长期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民族历史经验凝聚和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指向,是民族主体在民族生活实践中不自觉地非理性的精神现象。这种心理现象类似于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原始意象”。我们知道人类自远古到现在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每一民族也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经历、生活方式,经济生活以及语言等不同,形成了一个民族不同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社会发展中,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而继承下来,逐渐积淀为一种民族无意识心理。这种民族无意识在毛南族、壮族也非常的突出——思维意识的原始直接性。遍地是石山,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房子依山而起,粮食是在山间辟出一两块小地种出来,烧饭煮菜的柴火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放牛羊也是赶到山上吃树叶、青草。他们与山的关系自不待言,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充满着山的形象:高大、雄峻、怪石嶙峋,也充满着对山的崇拜感恩。大山是他们的母亲,他们虔诚地守着山,列为心中神圣的神。另外,火神也列入毛南人诸神之中,因为生活于荒山野岭中,天气寒冷,猛兽袭击,使他们生活痛苦不堪,是火神驱赶了邪恶、寒冷,保护他们,于是他们的生活意识中又增加了火这一具有强烈原始意味的 事物。因此,毛南族、壮族等

生活在大石山区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中过多地存在着直观、形象思维,感情特别的丰富,而缜密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却显得相对不足,故而导致了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严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了智力发展的欠缺。

即使是这点仅有的作文生成内容,也是带着极浓厚的民族意识,跟汉语的意识仍有一定矛盾,譬如:对山的描写,汉语的词汇可以更多地注重山的形状,重外在,而毛南语里是更多的体验的内涵的词语,重山的灵性。这样,汉语对山的体验没有毛南语里对山那种至深神圣的爱的意识,而这种爱的意识却使他们见到山便产生膜拜的感情。这种感情蕴藏着生活在别处的人无法理解的因素。再如对“吃”这种现象的描绘,在壮人看来,不论吃饭菜水果、糖烟酒茶,不论是固体还是液体,是硬还是软,只要入口吞下的,壮语都可以用“guh(吃)”来表示,因此“guhien”“guhcaz”翻译为“吃烟、吃茶”,而汉语的“吃”范围要狭窄得多,“吃”的宾语应该是要经过咀嚼的固体物质,液体物质下肚要用“喝”,气体入口要用“吸”或“抽”,这三个词是并列关系。虽然在壮语里也有含“喝”、“吸”义的“ndeof”,它跟“guh”是包含关系,凡是可用“ndeof”,的地方都可以用“guh”。“mad”可跟汉语里的“手套、袜子”相对应,“daenj(穿)”可用于帽子、手套、裙子、及衣裤、鞋袜等。因此,用汉语表达民族深层次的意识确实力不从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意识导致了汉语无法跟作文的内容相融合,使汉语作文的生成发生了极大的困难。

正是这四方面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少数民族学生陷入一种面对汉语作文的尴尬境地,做很多的努力,收获甚微,失去了写作的信心,以致作为一个写作者的主体,盲目模仿现成的范文,没有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和思考表达出来,以达到作文言情言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晓白.写作的条件[J].写作,2001(7).

[2]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丁月芽.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7.

[4]王本华.关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若干思考.人教网,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