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庭筠的诗

温庭筠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庭筠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1篇

一、停运损失的域外视野

在交通事故中造成停运,进而带来停运的经营损失实质是一种对于经营的侵害。如果仅仅抓住交通事故这个造成经营损失的形式,很容易忽略了停运造成经营损失的实质。无论何种行为(停水、停电、交通事故等)造成对经营的停止或干扰,进而引起经济损失,其实质都是一种对经营的侵害。

在英美法和大陆法的法律实践中,对于造成经营损失一般都有相应的侵权制度,并不倾向于把这种运营损失简单地归纳为交通事故具体损失的一种。

1.大陆法

在德国,一种持续运营的状态被确立为一种具有绝对性的权利类型,其把持续运营的状态类型化为经营权。其法律的最初渊源来自于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二十三条第一项,该条明确了侵权法对于侵害权利之保护。在此请求权的基础上,最高法院主动创设了一项关于经营的权利,该权利对于营业和运营这种持续的状态本身进行保护,其保护的客体包括经营损失,违法罢工、交通问题等造成运营的损失可以认为属于其中的一种。对于不属于该权利类型保护的经济利益损失,德国法也通过侵权法的一般条款的法益保护进行兜底。

在运营损失的问题上,和德国法相比,法国法一般通过一般条款直接进行法律适用,而没有对经营权进行创设。要承担侵害经营造成运营损失的责任,就要看其行为对造成运营损失是否存在过错,只有符合法国民法典的过错责任规定,才可能承担造成停止运营的责任。法国法之所以没有对造成停止运营对应的违法性要件进行权利的类型化,其原因在于法国法缺少独立的违法性要件,过失和违法性两个要件都被纳入过错的范畴,因此没有单独把交通事故等行为造成停止运营所侵害的经营性法益进行权利的类型化。

2.英美法

对于造成停止运营的经济损失问题,英美法更多的是放在经济损失的制度下解决的。在Spartan Steel V. Martin案中,建筑商过失地切断了电缆,导致钢铁厂供电停止15小时,给钢铁厂造成了利润损失。英国上诉法院对于财产的直接损失赔偿并无异议,但对于停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却持有保留的态度。法官对经营利润的赔偿存在争议:Stamp法官讨论了保险制度和利润赔偿的关系,并认为如果授予利润赔偿,则可能导致潜在加害人的责任范围过大。Denning法官的分析是从政策角度出发的,其认为法律政策不应该激励企业诉讼,而应该让企业在未来更努力经营。值得注意的是对判决持异议态度的Edmund Davies法官的观点,他认为救济只给予可预见和直接的损失,而损失究竟是物理性的损失还是经济上的损失并不重要,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诉讼请求应该通过加害方不负有义务和损害的远隔性来驳回。因此,利润本身的无形性并不是不予以赔偿的原因。[①]

3、比较分析

不难发现,对于停止运营造成经营损失,各主要国家虽然在具体的制度有所区别,比如大陆法国家更强调权利类型或一般条款的法律适用,英美法更倾向于用经济损失理论进行个案处理,但总的来说,其对于我国的制度改进仍然有下述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方面,停止经营造成经济损失并非交通事故侵权本身所特有,其和其他侵害经营造成经济损失并没有本质区别。显然,主要国家并不倾向于在法理上把交通事故造成的停止运营损失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这种侵害经营的方式和其他侵害经营的方式在造成经济损失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其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形式无法掩盖其和其他侵害经营同样具有的共性。

另一方面,不能简单地把经营损失和物质损失直接挂钩,不能认为赔偿物质损失就一定承担停止运营造成的经营损失。各国在规定中并没有把停止运营的经济损失捆绑于物质损失,这点在英美法区分直接物质损失和经营利益的纯经济损失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前文提到的Edmund Davies法官的观点就明确表示要对物质损失和停止运营的经济损失区别对待,并且把其中的经营损失作为完全独立于物质损失的特殊类型。

二、停运损失的历史沿革及实践认识

“法释(20__)19号”第15条第三项规定,对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可以予以赔偿。该条将停运损失纳入了赔偿范围,对此值得肯定。但何谓停运损失?受害人所遭受的何种损失可以纳入停运损失的范畴?其应以何种标准予以计算?该解释均未予以明确的规定,故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停运损失”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关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是否包括被损车辆停运损失问题的批复》中,其规定:在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如果受害人以被损车辆正损害用于货物运输或者旅客运输经营活动,要求赔偿被损车辆修复期间的停运损失的,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予以赔偿。该批复虽然肯定了停运损失的赔偿,但对其含义和内容则未予规定,由此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诸多分歧。如有的法院认为停运损失包括折旧费、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人工费、养路费及车船使用税、运费损失;有的法院认为停运损失是指修理期间的公路养路费、公路货运附加费、铁路道口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客运附加费、保险费;还有的法院认为停运损失仅指修理期间的利润损失等。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导致法院在这一问题上的判决结果各不相同。而“法释(20__)19号”仍未就这一问题予以明确,实在令人遗憾。

三、停运损失的法经济学考量

“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的营利理念具有商法性,而商事审判的一个价值取向是实现经济效益。“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的实质虽然是对经营利益侵害的结果,但其强调对“营利”或“利润”之间接损失赔 偿的商法思维方式和强调实物与人身损害的直接损失赔偿的民法思维方式不同。事实上法释(20__)19号第七十五条区分了“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和“非经营性的使用中断损失”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法律适用思维。前者实质是对侵害经营造成经济利润损失的计算,是“用于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或者汽车租赁等经营活动的车辆,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损失”;后者则无非是一种因交通工具“无法继续使用而遭受的损失”,是一种不强调利润和经济效率的“获得通常的替代通工具已经支付的费用”。

社会成本可以理解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损失。其不是简单的计算某个个体的损失或收益,而是要考虑整个社会中存在个体的损失和收益。其不仅考虑个体的得失,还要看是否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在司法中考虑社会成本,意味着法律适用不仅考虑法律适用结果对个体的经济影响,更要考虑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在于,“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是否是真正的社会成本,如果是,才具有救济的正当性。

在一个交通事故中,涉及的财产性损失包括车辆损坏、车辆灭失、车辆所载货物损失、车辆施救费用、替代通工具费用和经营性车辆的停运损失。其中直接的物质损失是当然的社会成本,包括车辆损坏、车辆灭失、车辆所载货物损失。对于由于交通事故造成需要额外的服务性费用同样是社会成本,其中包括车辆施救费用和替代通工具费用。因此只要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对他们的赔偿就具有效率上的正当性。

四、停运损失的分类

综合上述法经济学的分析,笔者认为,所谓“停运损失”是指受害人在经营性车辆不能使用期间因无法从事经营活动所遭受的损失。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受损车辆不能使用期间受害人所遭受的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包括利润损失以及出租汽车可获得的租金等)。可得利益作为受害人本应得到却因损害事故的发生而未能得到的利益,依损害赔偿法原理当然属于赔偿的范围。但此项赔偿只针对经营性车辆而言,至于非经营性车辆,因其不存在确定的可得利益,故不能主张此项赔偿。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受损车辆可以修复的情形下,修复期间的可得利益损失固然可以得到赔偿,而如果因车辆灭失或不能修理而赔偿了重置费用的话,是否还应当支持此种损失的赔偿?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对此持否定态度。如在我国河南高院审理的一起再审案件中,法院认为:在车辆整体报废且按受损前的全价赔偿的情形下,不应再支持停运损失。[②]对此,笔者认为,由于赔偿重置费用意味着受害人可以通过购买新物而重新获得利润,因此,这种情形下原则上不应再支持可得利益损失。但由于在损害事故发生后至加害人实际赔偿前通常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一段时间内受害人原本可以获得的利益则应予以赔偿。[③]至于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原则上应采主观标准,即以受害人实际的利益取得情况为标准计算,但在受害人存在举证困难的情形,也可以采客观标准,即以同行业通常情形下的收益损失作为计算的标准。在以该标准计算出日平均收益的基础上,再乘以车辆不能使用的期间(即修理期间),则为受害人的可得利益损失。

二是受损车辆不能使用期间受害人所支出的无益费用,主要包括公路规费、车船使用税、交强险费等。上述费用系为了使用车辆运营而必须支付的合理的、通常的负担与成本,而在因事故的发生而致车辆不能使用的情形下,这笔费用实际上就成为无益的费用或落空的费用,从公平的角度出发,也应当属于停运损失的范畴。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益费用是为了车辆的运营而必须负担的成本,因此,其与可得利益损失不能同时主张,否则就会出现重复赔偿的结果。因此,如果法院支持了可得利益损失,就不能再支持无益费用的赔偿。而如果受害人放弃可得损失赔偿而主张无益费用的话,法院也应予以支持。至于无益费用的计算,则应当在受害人实际支出费用的基础上,计算出日平均费用,再乘以车辆不能使用的期间(即修理期间),所得结果即为需要赔偿的数额。

五、结语

诚如上文结合比较法的分析,我们发现交通事故中造成“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其实质是一种侵害经营的侵权行为,其和通过其他方式对经营状态的侵害,造成经济损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交通事故的司法解释中单独进行规定并不能体现侵害经营作为一类特殊的需要类型化的“商事侵权”的本质。因此通过司法解释对该问题进行调整虽然具有进步性,但只能是一种临时的“权宜之计”。因为侵权行为造成“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等经济利润损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交通事故本身的侵权行为,从长远看,在未来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在侵权责任部分的商事侵权子类别下面对这种侵害经营的侵权进行单独规定,才能体系化地解决侵权造成“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的法律适用问题。

[①]参见周林彬、张瀚:《交通事故经营性车辆停运损失的法经济学分析》,载《中国审判新闻月刊》第75期第36页。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2篇

中考,他把我从梦境拉回现实,他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好多好多,为什么别人考三百多分,就能上,你比他们多将近一百分却不行;为什么别人能考五百多分,你只能考四百七八十分,为什么别人都高高兴兴进入自己理想的中学了,而你却只能望而兴叹,干巴巴的羡慕着或是嫉妒着别人……这只能说明你一没有背景,而没有本事。你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骄傲,那可悲的空穴来风的骄傲是不是该收一收了,活该你考不上,活该你复读,活该你让人看不起,你现在的生活完全来源于之前的选择。

你与别人不同,同样是下雨了,别人能打着伞轻轻松松回家,而你不行,没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是不是要怨天尤人,怪老天不眷顾你啊,你要看清,这可是你自身的问题,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为什么你以前会成功,是因为别人看不起你,你发誓,要证明给他们看;又为什么你如今会失败,是你笨么,是,你简直愚不可及,小小的成功就让你满足了么,鲜花和掌声让你迷失了自我?你不是想向别人证明你是能成大事的人吗,那么,你现在跟那些凡夫俗子有什么区别,甚至,你更可恶。

这次打击也终究让我长大了,我不能在浪费可贵的青春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要抓住,紧紧握住。十七岁了,必须对未来负责了。现在享福以后必定吃苦,不努力的女人,只有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现如今,竞争如此激烈,大学生不如狗,硕士生像是狗,博士生在遛狗。你若不努力,你怎么养活你自己,怎么养活父母,有哪里来的钱去买房子买车子。可能这种想法很俗吧,可这就是现实,学习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工作,工作的最终目的难道又不是糊口。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3篇

首先是诗歌风格方面。温李诗歌的华丽是人们的共识,但二人诗歌的具体风格仍然有所区别。这里不得不提到诗人生活经历对于诗人创作的巨大影响。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不拘泥于礼俗,放浪形骸,狎于歌楼舞馆,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仕途不顺。因此温庭筠的诗多是表现女性的生活。如他的《照影曲》: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鳞不动春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首联轻巧地以“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展示诗中女性的娇媚,诗紧扣“懒”,所谓“琼窗暖”暗指睡得迟,步履的迟缓则明示为“懒”;《春晓曲》里又有“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也突出了一个“懒”,可见娇媚之态。《照影曲》中诗人在渲染了满是生机且华丽的景色之后,尾联有“桃花百媚如欲语,曾谓无双今两身”,桃花百媚为娇柔女性所感,更显诗中女性之美。还有他因游宴生活的快乐而产生的对这种生活的依恋导致诗中人对分离惆怅的缠绵之情和两相阻隔的幽怨,如“欲上香车俱脉脉,清歌响断银屏隔”,设色浓艳,用词精雕细琢,使诗歌充溢着一股香艳富贵的气息,即华丽而香艳。

李商隐则有着坎坷沉郁的人生。他在朋党之争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这样一个持正不阿之人,却被视为“诡薄无行”,成为政治派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也无缘仕进,再加上亡妻之痛更是苦不堪言。正是这众多的愁苦使得他的诗笼罩着一层凄凉的色彩,他切实地以真情入诗,人们往往读其诗魂牵梦绕、魂动神摇。例如他的《无题二首》其一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说两人心虽相通身却相隔,表现了一种爱而不能或爱而不敢的几度苦闷。还有《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物拟人,爱而以死相许,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它,刻骨铭心的爱升华到了极点,这使得云鬓之改、月光之寒都平淡无奇,从而又显现出爱的异常深沉。这些代代传诵的千古名诗,因为爱而富含情韵,因为情而凄婉柔美,有着深切的人生感受,所以他诗作的具体风格是华丽而深沉。

其次是诗歌语言的华美,它直接上承第一点而来。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中蕴藏的内涵。先看李商隐《锦瑟》中的一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仗工整,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运用,无不给人以玉润珠圆的感觉。又如《水天闲话旧事》中的“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从佩响弦音中辨认对方的姿容,遣词用语工细精微,雅致俏皮,从而形成了李商隐诗歌语言“丽而雅”的鲜明特点。相比之下,读温庭筠的诗歌,分明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脂粉气息扑面而来。如《湘东宴曲》:

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

玉管将吹插钿带,锦囊斜拂双麒麟。

重城漏断孤帆去,唯恐琼签报天曙。

万户沈沈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

欲上香车俱脉脉,清歌响断银屏隔。

堤外红尘蜡炬归,楼前澹月连江白。

其中的“玉管将吹插钿带,锦囊斜拂双麒麟”。还有“欲上香车俱脉脉,清歌响断银屏隔”。温庭筠诗歌中多用“琼窗”、“香步”、“玉管”、“琼签”、“香车”、“银屏”一类词,细腻轻靡,艳采富丽,而且深受“齐梁体”的影响,多表现女性的苦闷和娇慵,给人的感觉是“丽而俗”。

再次是绮丽精工的寄思抒怀方式上同中有异。温诗也不乏有风格豪壮的一面。如《鸡鸣埭曲》中的“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拂舞词》中的“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如殷雷”,还有他柔靡轻巧诗歌《春洲曲》“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等诗句都是以诸多意象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彗星、战鼓、黄河、殷雷、韶光、绿草等等,或表示南朝天子游猎的声势,或模拟琴瑟演奏之声,或描绘了一幅新奇瑰丽的春光图。运用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奇思妙想,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与空间,以意象的独特令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是温庭筠创作上“清逸闲婉”的风格所致。

与此不同的是,李商隐的诗歌中则好用典故。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诗和感怀诗中。如《贾生》借汉文帝的故事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瑶池》则借周穆王之事讽刺唐代帝王的访道求仙;《齐宫词》通过慨叹南齐统治者的荒灭国,表达对唐朝最高统治者的荒奢的讽刺;《安定城楼》以贾谊、王粲的怀才不遇自比,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心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锦瑟》在追叙生平、自伤身世时以庄生梦蝶、望帝化鹃的典故喻己华年已逝、生如梦幻,又以沧海遗珠、蓝田韫玉喻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酬,因而怀念哀伤,怅惘不已。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将历史与现实交汇于一,以历史事件或传说婉转地表现或讽刺现实,增强了诗歌深厚而柔美的情韵,正如吾丘衍在《闲居录》中所言:“世儒有言,谓李商隐作诗为‘獭祭鱼’,以其多检书册也。然商隐用事善于点化,皆无牵强矫揉处,当是博览所致,非浅学所可议也。”

第四,两位诗人的诗歌情感皆为深情绵邈,但在表达诗意、传达诗情方面略有不同。温庭筠有一首诗叫《和友人悼亡》,又题为“丧歌姬”,他因友人悼亡而痛友人之所痛,玉貌潘郎的死别从此而有“两霏微”的生死茫茫。友人的离世给生者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不能重聚的哀愁,那依稀可见的昔日倩影成为了生者难耐孤独的唯一排遣。诗中从玉貌潘郎、红兰委露、宝镜尘昏到碧草粉蝶,这一系列意象的雅致更显友人伤痛之情的深重,映现出死者在世时的两情缠绵与执着,深情绵邈、惆怅幽怨。而李商隐的《锦瑟》读来疑点重重,问题重重,各个典故、比喻到底要喻些什么呢?今人罗宗强说:“全诗表现的是浓重的怅望、迷惘、感伤的朦胧情思。这情思并非专指一事。它要丰富得多,有对身世遭际的感叹,有对往日情爱已成梦幻的伤悼,或者还有别的什么。追忆往事,百感交集,图象联翩叠现,情思错综纠结,当时已经朦胧,后来当然更难确指。他最为人们称道的“无题”诗亦是如此,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冲突和痛苦隐于其中,愁苦的情绪使得诗歌深情朦胧,扑朔迷离。

相比而言,温庭筠诗歌的情感是比较狭窄的,诗人生性的放浪使他多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欣赏娇艳丽人之美,或是作为诗中女性感慨自己的孤独与相思,而这往往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缺乏深厚的韵味。李商隐则不然,虽然他不言愁苦,但是当人们读到他的《无题》诗时,不待尽心领会诗的意旨,就已经被诗中的情感所牵绕。而且其《无题》诗多表现离别相思之苦,这种离愁别绪又是生活中常有之事,李商隐则用一种黯然消魂的情思妙语道出一个极为平凡的道理,其诗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因此诗歌意境悠远、历久弥新。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151评述:“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4篇

一、哀怨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在收集他作品的《花间集》之中,写的几乎全是男女的相思离别,凄凉怨恨。

我们来看看他的一首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其一)词中的开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居然是如此平淡随意的句子,而且一开篇直接就从去年跳到今年,有一个时空的跨越。接着点明是“别君时”,原来是一对情侣分别的日子。这个“君”是男方还是女方并不清楚。但接下来就有分晓了:“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写的是一个女孩子临别时的表情。她忍住泪水低下了头,含着一丝羞涩半敛眉头。这个动作是一刹那间的,却让人记了整整一年,以致在回忆时还历历在目。显然,这首词应是词人对自己过去恋人的怀念。接下来就直抒情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哪知道一别之后就从此音尘相隔,再想见面已不知何时,想起临别时你的模样令人魂断心碎,只有在梦里才时时与你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对你的怀念,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哀,除了天边的月亮,没人知晓。读毕全词后仔细回味,这劈头一句“四月十七”看似漫不经意,其实细品后才觉出是从词人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真情:这个非节非假的普通日子,是这位词人和少女很难忘记的时刻,是只属于两个有情人的私人时间记忆。所以词人才记得如此清晰,在词中一开始就点了出来。与这个时间点相伴而来的就是当时两人临别的表情。这显然是伴随着时间记忆的具体情感内容。在时间记忆的背后,就是当时那女孩子最打动词人的那种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正是当时女孩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样的真情流露,才让词人在今天这分别一周年的特殊日子耿耿难眠,忧思难忘,感到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伤。

当然,这种哀怨的主题不仅仅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菩萨蛮》《更漏子》《河渎神》《归国谣》《定西番》等,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哀怨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哀怨感伤的诗歌主题导致了温庭筠在创作之中表现出了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5篇

一、多种形式的吟唱有助于诗歌的情感表露

本期语文教学重点是《高中古诗词散文选修》,我试探性的在教学中融入歌唱的形式,将诗歌《一剪梅》(李清照)、《菩萨蛮》(温庭筠)、《将进酒》(李白)作为对比吟唱的文本,通过不同版本的唱和比较,让学生能理解婉约,豪放诗风为何。

诗歌吟唱有很多形式:叠唱、合唱、独唱、轮唱,当然有时根据诗词需要也可以纯文本清唱,或者加以背景音乐伴奏。

《将进酒》的教学,我选用了央视知名主持人任志宏诵读的版本和韩磊演唱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先指名单人范读,再四人为组范读,最后全班诵读,通过对比,首先在气势上有了豪放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播放任先生的诵读,学生听后感慨颇多,有的女生说任先生的诵读很唯美,读出了李白的豪迈,洒脱,浪漫风格,很有范儿;有的学生感叹,任先生的诵读很让人感怀,他磁性的声音能将李白的飘逸,豪放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有想要阅读诗仙太白的其他傲世之作。优美的诵读完了,接着播放歌手韩磊演唱的《将进酒》,那是另一种对诗词的解读,听后几位男生叹息,他们找到了李白最终选择离开歌舞升平的长安,游离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原因,韩磊沧桑的声音中少了几分诗仙太白的狂放气质,反倒是多了一点李白诗篇大气磅礴的气势,从歌声里他们似乎还看到了唐王朝的繁荣兴盛。

二、合理的音乐改编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

豪放风格有了认识,婉约为何?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温庭筠的作品是高中阶段不可以错过的佳作。我借班上外形比较有特点的几位男生诵读《一剪梅》,他们沙哑的声线略显厚重,使诗词中那位原本很美的姿态娇柔的美女形象全没了美感。

此时我将之前做了精心准备的艺体生,叫了起来,几个女生用他们那特殊的柔弱之声读完了《一剪梅》,舒缓而轻柔的语调确实让人很快进入了李清照词作的状态。看学生已经渐入佳境,我适时播放了抒情歌后邓丽君的《月满西楼》,诗中“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得到了深化。

因为有前期教学中的名家知识作为铺垫,大部分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剪梅》的教学中,结合作家本身的情感经历,加之音乐恰如其当的作为情感释放的载体,学生很快就能渐入佳境,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爱人那种缠绵的爱。诗人个性化的诗风也在歌曲的改编翻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情景相生,更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情感

诗歌教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菩萨蛮》作为婉约派的另一佳品,是情感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单单凭借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靠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人要表现的感情很有难度,针对此篇,我将它和影视剧的剧情链接,学生可谓情到深处自然开。

《菩萨蛮》的教学,我刻意留在了阴雨绵绵的那个早晨,室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了能让人情思飞扬的空间。上课前播放《甄传》的插曲《凤凰》、《心心相印》、《河边倾诉》等一系列的片段设了伏笔,正式上课请学生从截取的画面中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显得更容易。

配合画面,我选用了刘欢翻唱的《菩萨蛮》,让学生体会从男人的角度如何诠释一个女人的心,从而把握温庭筠的诗歌被古代女子钟爱的原因,知道男人也有婉约的一面,由此摒弃以往对古代诗歌偏颇的认识,男人写缠绵之情皆是矫揉造作的错误说法。

温庭筠诗歌中“鬓云”、“香腮”、“蛾眉”,尽是美人之态,然而“懒起”、“梳洗迟”缓慢的步调足见那位貌美女子对爱人的渴求,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词作经过演唱的形式比单纯的诵读更增添了几分的惆怅孤独之感,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在韵味十足的古筝、手铃与笛子的配乐中完全陷进去,有人听完后甚至有了写作的冲动。借机,我加入填词环节,自填自唱,当堂演唱,示范的学生把自己懵懂的爱情诠释得飘逸而凄美,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诗歌写作在填词技巧此环节中得到训练,大大出乎我的预期。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南理工大学

合成纤维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新疆石油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