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江苏省曾提出科技兴省战略,随后确立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主体战略,近年来又提出科教优先的发展方针,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早在的时候,江苏省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45.5%和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4。现在,省委和省政府从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近期,我们对江苏泰州市加强自主创新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自主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

泰州市10年间成长起了“春兰”、“扬子江”企业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50多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类产品前列。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3倍,财政收入增长4倍多,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泰州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着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13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但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当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新技术扩散慢,在重要产业难以实现经济规模,产品附加价值低,造成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环境和生态也形成较大影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从实际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总体上讲,泰州自身的科研力量并不足,但泰州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海外留学生组织及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为依托,建设起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建立院企合作的基本构架,与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全国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专家、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型联系。二是为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的对接通道,每年举办一次企业院校行、两年举办一次科技经贸洽谈会。目前,全市已拥有“春兰”、“扬子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扬子江药业集团,凭借自身的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从1996年销售收入不足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销售收入过百亿;利润从1亿增长到8亿多。

(二)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要妥善处理好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着力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泰州市坚持从自身特点出发,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得到加强,技术发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升了二次开发能力;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目前已形成新型动力机械、制冷设备、汽车电子及相关部件、通讯电力电源设备、特种合金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

(三)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

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泰州市始终坚持从多方面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包括构筑利于创新的政策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服务体系;构筑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强力营造浓烈的创新文化氛围,为自主创新开掘不竭源泉。

三、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条件

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好的创新环境会不断孕育出大量的创新思想、不断地增进创新动力、不断地形成创新成果。泰州市委、市政府近几年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自主创新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主要是着力构筑“四大平台”:一是资源共享平台,以泰州科技信息港为载体,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最新成果信息”、“泰州市企业技术招标、难题攻关及项目需求”等10多个科技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二是科技创业平台,形成三级科技园区,即以国家级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创业园,以各市(区)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园,以骨干企业为载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园。三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科技洽谈会和企业院校行等重大科技活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四是政策支撑平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强做大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优化自主创新的要素环境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离不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环境。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泰州建市10年来,不断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到将引进人才与自主创新及泰州的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引才、引智、引资、引项目四位一体,积极推进“柔性引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并注重创新引才载体,紧紧依靠规模企业吸纳人才,依靠关联度大、牵引力强、产业链长的项目招揽人才,依靠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人才,依靠博士后工作站聚集人才。

(三)抓好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融资保障

近年来,泰州市专门出台《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每年从财政支出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明确规定向具有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向性质的创新项目,产学研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等申报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本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做好上市资源培育工作,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进入资本市场。近年来,“春兰”等企业集团在国内成功上市;

(四)抓好技术市场,促进科技要素的流通,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激活科技元素的竞争活力

技术市场更是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了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泰州市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事务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近年来,为加大技术市场的管理力度,市政府专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市场管理者队伍。对内搭建四大平台,整合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合作基础;对外疏通五大渠道,吸纳科技资源,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技术贸易管理力度,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科技成果交易会,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服务。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33-04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自主创新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原始创新。以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理论、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从创新主体上划分,主要包含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等。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之一,也是构成自主创新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投入、创新管理和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因而,评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应以创新投入、创新管理和创新产出为主线,对各项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创新投入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四个二级指标,创新管理主要包含科研政策、创新文化两个二级指标,创新产出主要包含知识产权与标准、获奖、论文和专著、产学研合作与转化四个二级指标,如下页图1所示。

二、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分析

2006年广西开展并实施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各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实施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科技大篷车”活动,使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全年高校申报广西科技进步奖79项,完成成果奖49项,占获奖成果总数的32.9%;高校申请专利71件,获授权53件。全年投入200万元作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专项经费,资助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52项,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51项,研究生学术论坛7项等。

经过两年的建设,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2008年,广西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机构18个,自治区重点研究机构16个,高校重点学科10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90个。全年投入高校研究与开发经费4.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5.9亿元,承担科研课题10700项,项目研究经费支出3.9亿元。广西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其科研项目均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施以“项目作为纽带、签协议、造声势、出成果、见效益”为主题的广西高校创新行动计划累计有30多所高校开展“科技大篷车”活动,共计300多场次,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共计2000多人,推动“校市合作”、“校企合作”,为广西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

广西一直将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地方高校建设的根本任务,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创新投入不足

其一,高校师生比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广西高校师生比不断扩大,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表1所示。从1995年至2008年,平均每名教师所带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长,2008年每名教师所带学生人数比1995年增加了一倍。

其二,创新人才比重低,领军人物少。2008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22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192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1030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为210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为744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6%。

其三,创新团队建设滞后。目前,我区高校科研力量分布不集中,资源整合困难,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和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相关领域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和原创力的研究团队较少,优秀创新团队的培育不充分,引领和示范作用不强,导致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弱,高水平重大创新成果难以产出。

其四,科研经费不足。长期以来,我区高校科研经费不足和经费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普遍。经费不足导致众多科研项目半途而废或无法继续开展,科研产出质量低等问题;科研经费分配不均衡导致高校之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逐渐拉大高校之问的差距。

2.创新管理滞后

高校管理滞后成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之一。首先,高校管理体制中依然存在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的现象,容易导致高校缺乏基本的生机与活力,束缚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造成科研活动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高校的职称评定演变成荣誉象征,很多教师按照参评职称的条件苦心经营课时、论文与著作,从而造成低层次论文增多和小型科研活动遍地开花。职称评定实行终生适用的体制,容易导致部分教师形成一劳永逸的思想,不利于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新产出质量低

广西高校创新产出质量低的主要体现:创新产出中获得国家奖项的比例少,论文和专著出版占全国出版总数的数量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对经济的贡献力较弱。从总体上看,制约因素主要有:其一,区内多数高校科研工作将理论研究作为科研的重点,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其二,区内高校普遍缺少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一般从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人员大多是原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缺乏市场工作经验,不熟悉市场相关政策、法规,对科研成果进行包装的经验不足,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投入,因而造成工作很难深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不显著,科研开发与成果产业化之间严重脱节。

三、广西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和途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服务、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是广西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广西自主创新方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广西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包含:(1)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2)建设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

学是提升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3)塑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是提升广西自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4)推动产学研结合是提升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大举措。为了实现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广西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实现高校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其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大批专业化师资人才。继续组织实施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鼓励科研创新,推动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继续推荐高校骨干教师赴省外名校访学;开展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专题调研,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和有效组织教师、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其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引进优秀博士生,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打破体制围墙,拆除人才篱笆,促进学科交叉和人才流动,把高校建成集聚优秀人才的高地。其三,肯定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创新,鼓励教育教学、考试评价中的启发诱导,倡导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专业和课程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广西高校自主创新的催化剂。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环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其一,应加大对高校自主创新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放松管制,给高校自由开展创新活动的空间;创造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提倡“冒险精神”;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倡导学术平等和自由;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其二,应建立覆盖全区高校的激励机制,对高校重点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和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高校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其三,搭建高校创新平台,组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f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高水平的公共研发平台、以数据咨询和检测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平等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

(三)建设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是打造广西高校自主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努力钻研管理业务,加强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绩效,建立一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才能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引领先锋。首先,从管理层次上,需对校、院系职能和作用重新进行定位。校级侧重于对科技项目的科学筹划,在筛选、培育和扶新团队上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并制定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搭建校级创新研究平台,整合校内研究资源;院系级应加强学科发展,积极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打破教师的刚性组织模式,搭建院系级创新研究平台,整合院系内的研究资源,为校级的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提供支撑。其次,从管理方式上,实行固定和流动聘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员准入和退出流动模式,建立统一标准和制度约束下的以研发为主体的科研动态联盟体系。实现大学的科研管理体系结构和流程再造,将科研、学科建设管理部门和学校研究资源管理部门凝练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保障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行。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院校;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50-0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高校在这一发展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目前国内外一些护理院校着手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护理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吉林医药学院护理院校从加强师资创新培养入手,深化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护理院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师资创新培养

(一)人才引进和教师研修

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研水平。近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从人才引进为重点向现有人才培养和建设上过渡:多种形式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鼓励支持高年资教师攻读学位,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去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目前护理学院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位,遴选3名教师赴英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大学进修、学习;1名教授受“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于2010年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交流;选派10名教师分批赴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玛丽诺医院进修学习;选派3名教师赴大连外国语学院、延边大学进修学习;选派4名高职称教师赴华东五市医疗机构参观学习。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形成具有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梯队,为学院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做好铺垫。

(二)加强对外交流

近年来,先后与美国Bellarmine、Devenport、Baker大学、英国Edinburgh、Conventry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专聘8名美国知名学者、2名英国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他们每年来吉林医药学院进行为期二周的学术讲学,通过彼此交流,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求得共同发展。护理学院有五年制的英语护理专业,根据专业特色,专聘专职外教。引进国外教材与设备,培养师资力量,力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三)鼓励教师实践

强调青年教师教学过关、中年教师侧重科研能力培养、资深教师着重知识更新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国外经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师每年有临床实践经历一月,指导学生临床见习;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临床进修一年后开始教学工作,达到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护理教学从学校到临床,再从临床升华到学校质的飞跃,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立教师研究基金

学院每年从学科建设经费中拨出经费资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广大青年教师主持和负责科研项目创造条件,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加强科研设计、组织、实施、整理、统计和论文的撰写,以科研促进教学,带动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学院现完成34项省级教研项目、30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资助金额46万元,发表8篇SCI文章。

二、创新教育理念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护理院校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以开放的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探索新知识,引导学生确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研究性课外独立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搜索信息、获取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的根本转变[1]。

(二)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教学时数,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强调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探索求知。注重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开拓思维,文理科相互渗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志愿选择。护理学院已经开设医学创造学、护理科研和医学诺贝尔奖等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内容

以“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例,编写全新教材,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介绍学科的最新知识、热点内容、创新方向,注重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注重新知识、新方法技术链接,追踪国际最前沿的医学护理信息,让学生学到的急救护理学内容始终是最前沿的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

护理学院开发急危重症护理学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系统,完善实践教学,建立急危重症护理学模拟实验室。2010年学院研发的临床护理虚拟训练与评价系统,被评为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11年开始将成果有效转化,采用虚拟、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虚拟医院见习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创新理念、临床评估能力和护理决策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多样创新,自主创新的教学是确立“主人、主体、主角”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在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3]。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象,体验和感悟案例情境, 学习、借鉴案例反映的策略, 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 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 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一)情景模拟法

以问题为中心,模拟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放入能直观感受的教学环境中。以“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例,课前1周教师根据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精心设计2个综合案例并分别提出5个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共计两组;每组学生根据案例,结合教材,上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通过阅读和思考,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有些疑难问题求助教师指导;申请模拟情景道具;上课开始每组学生给予5分钟时间,根据综合案例进行群体配合模拟急救,学生分工配合实施“抢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模拟患者病情做出快速评估、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最终给予评价;情景模拟结束后,其他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授课小组成员给予回答,教师帮助完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模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抢救情况,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本次课内容的学习。此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激发“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体现个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5]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始于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即问题意识,这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激发。教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

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1666年夏末一个温暖的傍晚,牛顿坐在一棵树下,埋头读书,一只苹果落下来打在牛顿的头上,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这一问题意识开始,受到启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护理院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顺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护理院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集体力量,认真总结过去的护理教育经验,吸收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深化护理教育改革,建立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机制,真正把护理学生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为祖国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护理学人才。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采取如上举措对解决我国护理院校人才培养方向、适应市场化需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风.研究性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2]白忠喜,胡卓君.基于资源整合共享的实验室重构及其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

[3]颜红金.医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华夏医学,2006,(10).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常采用让学生独立探索和小组讨论形式,但在时间安排上显得过于仓促,学生尚未进入角色就一现即逝。这样既达不到主体的充分参与,也达不到探究解决问题的目的。强调主体的自主学习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探究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探索。

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反复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另一方面,我们要增加学生探究的空间,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抓住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个关键,为学生提供了平行四边形纸片和相应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进行试验,并对实验提出要求:“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最好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为什么?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怎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你想要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给学生一个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合作

在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时,我出示了一组题目1/16、5/9、7/15、5/8、1/30化成小数。(学生在计算到5/9时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不由自主地叫起来:“无法除尽”。)我接着问:“在这些最简分数中,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规律可循,请同学们分组探究。”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运算中探索。不一会儿有几个学生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看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肯定跟分母有关,有的学生补充说分母中有因数2的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但1/30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我再一次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5/8和5/9,1/16和1/30等运算,又有了新的结论。有一位学生认为只要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就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个小组讨论后认为: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如没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还有其它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有一位同学举着手站起来回答说:“我在分解质因数时,还发现分母中含有质因数2和5的,只要看质因数个数的多少,有几个质因数则这个分数就能化成几位小数。如1/8分母8=2×2×2分母中有3个质因数2,所以1/8就能化成三位小数。这位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学生再一次兴奋,有的学生在小声议论,有的学生在埋头运算,想从中再得到验证。通过学生再一次的小组合作探索得出:当分母中既含有质因数2,又含有质因数5时,只要看所含质因数个数多的那个数,有几个,就能化成几位小数。如1/20,因为20=2×2×5,质因数2有两个,比质因数5的个数多,就取质因数2的个数,所以能化成两位小数。再如11/500,因为500=2×2×5×5×5,所以11/500能化成三位小数。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互相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实际上就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当出现了不同观点时,就促使学生想找到共同点,为使彼此都信服,于是讨论就产生了。同时,学生的发现是教学以外的,是我在备课时没想到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分析,找到了分数化有限小数的方法与特征,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

1.增加自信――敢质疑

当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不敢提出问题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得愈加明显。而我们要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我们处处留意学生的创造空间,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意料。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吗?这个环节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创造,自由设想。在汇报时,真是五花八门、多彩多样。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不但使学生运用了新知,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自由的思维空间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开发了内在的潜力,发展了智力。

2.点拨训练――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