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教学法教程

英语教学法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教学法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语教学法教程

英语教学法教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班额大缺指导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分析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思想求新、教材出新、方法更新,有力地论述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特点。

作为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简称小英教)课程,结合教师教育和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变成教学实践行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分析如下:

1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轻技能

在高校课堂,以课程为基础,教师大多以知识传授为主,传统的小英教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教师忽视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培养。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课程教学停留于理论层面,教学中缺少示范机会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提高交际技能、绘画技能等小英教基本能力,理论与实际脱节。长此以往,师范生获得的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难以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1.2 班额大缺指导

小英教一般采用大班或合班上课的教学形式,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不好控制,师生双边活动不易组织和开展,教学方法难以灵活运用,导致个别辅导难以实施,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是否掌握,老师无从知晓,学生有何问题老师难以指导和答疑,教和学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在实习前缺乏充分练习的机会,大量问题在教学实习中便会暴露出来,影响教学实习效果。

2 高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创新性

2.1 思想求新

高校师范生大多在学习中思想进步,积极创新。摒弃为“学而学”的守旧思想,心中想着未来的小学英语、未来的小学学生、为“教而学”,时刻铭记自己的职业走向。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专业课的开设就在连续不断地渗透职业意识,特别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开设,对职业、教师职业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讲授,通过试讲、见习、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职业意识的深化有一个落脚点,使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体验更进一步。本着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的原则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不断通过实践内化,使它化为一种创新动力、化为一种敬业精神、化为一种人间大爱。

2.2 教材出新

首先以专题讲座形式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课程教材,不断推陈出新。我校目前采用的教材是王蔷2003年编写的《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本书是根据2001年《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试验稿)》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而编写,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本操作性较强的教材。但它缺少对学生具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涉及不多,对培养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方法介绍得不够详细。因此教师安排一些新颖的专题讲座,如:“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背景、课标解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何搜集、积累有关小学英语教学资料”等等。 丰富师范生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并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解读《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提高学生分析教材能力,说课、备课、写教案是师范生必备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所教教材内容,具备分析教材的能力。我市采用的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牛津英语》。该教材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编写原则。作为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学生应熟悉《牛津小学英语》各个年级的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材解读,分析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对各单元的教学提出教学意见,帮助学生提高教材分析能力和备课能力,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2.3 方法更新

2.3.1 重技能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因此,小英教课程还应注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如:英文粉笔字书写、学唱英文歌曲、童谣、学画简笔画、学习制作教学用具、使用情景、手势、肢体语言及其他辅助手段等与儿童交际的能力等。歌曲、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和节奏感,师范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想象力来丰富英文歌曲和童谣,可以借用熟悉的曲调来进行新内容的创作,结合肢体语言将它们表现出来,可以加强对小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简笔画和辅助教具可以达到词语释义的目的,从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但是仅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培训,并进行基本功过关考核。

2.3.2 重实践

课堂教学观摩(或观看教学录像)是学生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实践性教学组织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观看观摩课或录像前,教师布置有关教法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法上的不足,总结经验逐步吸收可行的教学经验。如: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导入新课的?教师安排了哪些操练与巩固单词、句型、课文的活动?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过渡的?你觉得本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看完录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听课笔记,结合思考题,分组讨论交流、发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英语具体教学案例的“How to teach”,还要思考“Why to teach”,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

在小英教课程教学中后期,当教师帮助学生解读《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和观看教学观摩课时,可以相应地为学生安排“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学生根据人数分为5~6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决定采用哪些教学理论和技能,共同撰写教案,准备教具,组内试讲。教师把每节课开始的10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说课或上课展示。各小组成员经过教学设计,互相听课与评课,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并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对比,加以改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指导者角色,为学生的“微格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完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教学思路的形成,使学生将所学的关于教材处理的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在教学体验中培养自信,锻炼能力。尽量增加教学实习的次数,可以安排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检验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助于学生改进提高。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在注重理论讲解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真正让学生为教而学、在做中学、在教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英语专业师范生顺利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合格的进而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英语教学法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转换生成语法 英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英语是一门世界语言。根据Crystal(2003)的统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将它作为母语或二语在进行学习和使用,总人数占到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其中,以英语作为二语进行学习的人数要远远多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伴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对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多年来,在各相关领域理论发展的影响下,对外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英语教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最密切。尽管不同学者在论证语言学理论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时仍然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英语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众多的语言学理论中,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喻为语言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但先前针对转换生成语法与英语教学关系的研究比较有限,笔者着力于探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内涵与发展

转换生成语法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来自其他语言学派的挑战,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修订自身的理论。发展至今,它依然在探索着人类语言知识的构成、习得和运用。乔姆斯基所研究的不是语言行为(performance),即一般的语言现象,而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他的转换生成语法是关于语言能力的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被理想化了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知识,以建立一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普遍原则为目的,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乔姆斯基(1976:29)将其定义为“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了古典理论阶段、标准理论阶段、扩充标准理论阶段、管辖与约束理论阶段和最简方案阶段。

三、转换生成语法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转换生成语法不仅对于语言学领域有着革命性意义,其影响还超出语言学范围,延伸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然而,就转换生成语法对于英语教学领域的影响,许多学者仍持有不同的观点。

Lamendella(1969)认为将转换生成语法作为外语教学法或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在转换生成视角下对语言进行的描写不能够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活动。英语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不是应用语言学而应该是应用心理学。但Topping(1970)却指出转换生成语法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排序。转换生成语法对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占有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语法构成了挑战。结构主义语法描述的是语言的表现,将语言划分为音系、形态、句法等不同模块,探求和强调不同语言的差异性;而转换生成语法却强调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差别,将语言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寻求不同语言的普遍性。在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下,结构主义语法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教育者和学者开始深入探寻语言教学之路。

课堂教学往往被误认为是教学的全部。其实,英语教学包含了多个环节,如需求分析、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法选择、课堂讲授、教学评价等(Richards,2001)。在探究英语教学时,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出发。何晓炜(2004)认为尽管理论语言学不以外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但其规则和研究示意方法都可以用于教学。张志刚和邹冰(2001)指出,语言学理论和英语教学之间存在着应用与暗示的双重关系。就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来说,首先,它对于语言的描写能够加深英语教师对自己所教授语言性质的认识;其次,它有助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科学选择。而对于语言性质的论述,这些全新见解即便不能产生直接影响,也能够对英语教学产生暗示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技巧的应用等。总之,转换生成语法在英语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四、对英语教学目的设定的启示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针对一语习得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获取周围较匮乏的母语语料输入,激活内置的语言机制,并最终在短短几年内习得了母语的整个语言系统。这种起到导引作用的语言机制,就是由原则和参数构成的普遍语法。然而就普遍语法是否适用于二语习得,学者一直存在争议,并分别形成不可及、完全可及、间接可及、部分可及等学说。如Karen(1972)认为,对儿童一语习得的描述对于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同样适用,尽管激活动作可能会更加缓慢。而杨烈祥(2007)指出,二语学习者认知能力基本成熟、语料输入量少、输入方式存在差别、受自身母语影响,以及学习动机不同等因素都导致了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因此,普遍语法理论应与认识理论相结合。

尽管就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争议不断,但至少一点是肯定的。根据乔姆斯基在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之间做出的划分,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种潜能,是隐性的存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教育目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需要更加科学冷静,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上,设置各类场景,加大语言输入;引导学生充分锻炼语言技能,创造大量语言输出,并最终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无疑比机械地重复规则和形式更加重要。

五、对教学材料选择的启示

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一般会先学习较简单的内容,这是二语教学一个普遍的原则。当然,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年龄的匹配性,所学语言结构的实用性等也都是选择教学材料需要考虑的要素,但由简入繁、由浅及深的基本原则得到普遍认可。根据这一基本原则,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短语结构规则(PS rules)对教学材料的选择有着指导性帮助。乔姆斯基的短语结构规则描写语法范畴的扩展和置换,如下所示:

a.SNP-Aux-VP

b.AuxTense-(Modal)-(have+ -en)-(be+ -ing)

c.Tensepast or present

d.VPV-(NP)...

在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转换次数最少的句子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根据这一规则,许多英语教学内容的编排就需要重新审视。如下面三个句子:

1.John will throw the ball.

2.John has thrown the ball.

3.John threw the ball.

英语教师可能会因为第三个句子用词较少而认为它最简单。然而根据短语结构规则的分析,第三个句子是最复杂的,它需要时态的转换和助动词删除,而前两个句子则不需要这两个步骤。因此,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让学习者先学习前两句,最后学习第三句的内容。此外,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短语结构规则而意识到英语中动词时态标识的位置规律,就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像John could/had threw the ball这类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高频语法现象往往会成为讲授的重点。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些表层结构存在差异的句子,它们的深层结构可能是极为相似的。如句4、5和图1、2所示,两个句子尽管表层结构不同,但它们具有非常相似的深层结构,它们之间仅存在外置转换这一差异。

4.That John lied is very likely.

5.It is very likely that John lied.

图 1 图 2

对于母语人士,他们能够在接触几个表层结构以后不自觉地意识到它们深层结构的相似之处。然而作为外语学习者,这些相似性、相关性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对比和说明。Topping(1970)推断当学习者对于相似性有了足够了解,对语言系统有了更多认识,他们就能够在系统内选择自己所需的表层结构。反之,一些表层结构相似甚至相同的句子,它们的深层结构可能是非常不同的,在用语义进行解释的时候也会呈现出巨大差异,如The boy will paint a girl on the grass,在草地上的可能是the boy也可能是a girl。这样一个歧义句就需要利用转换生成语法规则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因此,在选择目标语料的时候不能过于随机或流于表面,而应该深入分析语料的深层结构。

此外,转换生成语法相比其他语法理论更好地解释了语言强大的创造力,即语言具有递归性(recursiveness)。这对于中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很具有启发性。任何长而复杂、结构完善严谨的句子都是将一组小的句法规则或是短语结构规则进行反复的应用。如下所示:

I’m convinced[that the only thing[that kept me going]was[that I loved [what I did]]].(大学体验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Unit One)

由此可见,正确严谨的长句就深层结构来讲其实由若干简单句构成。通过对几个基本的转换规则反复应用,继而构成一个表层结构,而这样一个长句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地扩展下去。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应当贵精而不贵多。巩固是必要的,但如果同一类型的长难句机械式的反复出现,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度和注意力。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并善用这些基本的转换规则,就有助于他们理解或根据需要写出长难句。

转换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的描述可以帮助教师深化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同时还能将部分理论借鉴到教学材料的选择当中。设计材料和练习的时候,应当提高情景化,将与目标语的接触最大化,帮助学生建立无意识的目标语系统。正如乔姆斯基谈到语言学习时所说,教学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充分使用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原则,应该试着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激发人类本身就拥有的直觉捷思能力(intuitive heuristics)。转换生成语法为英语教学拓宽了思路,为教学材料选择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或验证标准,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六、对教学法发展的启示

受到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影响,英语教学法不断发生着变革。这其中,转换生成语法对教学法的发展有着较大冲击。乔姆斯基的理论主张发挥学习者的创造力而不是规定某种模式对他们进行限制,这一观点否定了一些传统教学法,并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作为较传统和经典的教学法,对中国的外语教学有着深远影响。它与转换生成语法相似,都是演绎式的,即先列举语法规则,然后展示例子或练习证实这些规则的有效性。然而两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转换生成语法具有明确性,能够清晰解释句子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整个过程的话,那么语法翻译法就显得较模糊且笨拙,它仅仅停留在表层结构上,要依靠学习者对语法的直觉而做出正确的诠释。如在句子“Heidi believes Martha’s description of herself.”中,反身代词“herself”指代的只能是“Martha”而不能是“Heidi”,转换生成语法能够以约束理论做出解释:在这个句子中,约束域是一个限定词短语;而该约束域中的潜在先行词为“Martha”。然而,语法翻译法就缺乏这样的明确性和解释力。

其次,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开始盛行,并一度被认为是比语法翻译法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为理论基础,让学习者不断重复某个句型,直到当他们遇到相似句型刺激的时候能够做出自动的反应。然而这种方法强调机械性模仿,在新的语境下缺乏新句型的创造能力;同时,它忽视了成人学习者重分析、轻模仿的特点。乔姆斯基评论这种方法是完全错误的。语言不是一种习惯的建立,不能靠刺激和反应进行教授。语言是具有创造属性的,它是基于抽象的、形式上的规则的。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交际教学法逐渐流行,至今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而它的诞生也与转换生成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理论最初由Hymes提出,他就是以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作为理论出发点,继而提出了“交际能力”。他认为说话人要具备在不同的场合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有效沟通的能力。与乔姆斯基关注语言本身不同,他认为只有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等知识,培养多层次的能力,才能真正与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达到有效沟通。但就整体来说,交际教学法强调丰富的语言输入,重视加强语言输出,达到交际目标,这一理念与乔姆斯基的观点是相通的。

七、结语

语言学领域的这场“乔姆斯基革命”不仅为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格局,它的影响力还涉及多个领域。其中,转换生成语法就给予外语教学的各个不同环节以启示,它促进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材料的选择,并对教学法的优劣势及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要将理论成果直接全盘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也许是困难的,但是语言学领域的发展的确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启发。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多学科的理论储备,这对于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理解或革新教学理念和手段,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Chomsky,N.Reflections on Language. London:Temple Smith,1976.

[2]Crystal,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Karen,R.L.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A New Consideration to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2,56(1):3-10.

[4]Lamendella,J.On The Irrelevance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o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Language Learning,1967,19(3-4):225-270.

[5]Richards,J.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Topping,D.M.Some Implications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or Language Teaching.RELC Journal,1970.1(1):37-49.

[7]何晓炜.理论语言学研究与外语教学—生成语法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外国语言文学,2004(81):26-32.

英语教学法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拟教学法 计算机英语 教学改革

一、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等。外语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言教学的模式,打破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的局面,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与通用英语共同构成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主流。然而,据资料显示,职业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有如下特点。

1.教师特点

目前,大部分专业英语教师毕业于英语专业,英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但专业知识却很欠缺,有些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而小部分教师虽然在专业上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口语水平较差。具有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复合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学生特点

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中,专业知识是难点,有些专业知识很抽象。由于他们没从事过具体实践操作,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因此觉得上课有些枯燥。同时,他们也希望在专业英语课上能提高英语技能。

二、模拟教学法及其特点

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 Approach)是在模拟现实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分组参加模拟的业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比较具体、全面地理解,一些行业特有的规范,可得到深化和强化,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的“模拟教学法”可归纳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研究、分析,基本理解后,将其应用到相关模拟场景中,最后由同学和教师进行客观评估,从而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建设。

2.模拟教学法特点

(1)学生参与度高。模拟教学法指导下的课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参与了课堂的策划和实施过程,并在过程中领略到职业岗位的内涵,了解、熟悉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懂得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由此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课堂实践性强。模拟教学法注重实践应用,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职业模拟训练,既可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还能在模拟操作过程中逐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能力培养全。模拟操作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而要经过头脑消化/分析综合、加工处理后才能运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然后回到实际中去,使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目的。

三、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做简单化处理,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理论

Swain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输出。学生需要被逼着充分利用现有语言资源,需要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它更恰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目标语的生产输出过程会促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的语言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具体的语言行为,发现不足,这样就产生了学习的策动力。李萍、卢仁顺认为强化输出训练是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费时低效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Skehan认为,语言输出还有另外两个功能:培养学习中话语能力;树立个人的话语风格,建立自信心。

四、模拟教学法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英语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实验目的

通过采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2.实验对象及教材选择

10级计算机班32位同学。教材为司爱霞、张强华主编的《计算机英语教程(第三版)》。

3.教学组织过程

(1)课堂设计和教学准备。教师在开课前就该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听取学生意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随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准备内容,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模拟。在每个小组开课前,该小组应将学习内容和模拟方式写出完整文字材料,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使其进一步优化。

(2)模拟授课。上课时,各小组根据准备好的材料,以各种形式将课程内容展示出来,教师则坐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听课,协调课堂的突况。

(3)质疑和答辩。小组展示完毕,其他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该授课小组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答辩,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教学补充。模拟授课结束后,其他学生对模拟讲课的同学的表现发表意见,进行互评。然后教师对模拟授课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估,记入学生平时成绩。最后,根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讲解。

五、实验结果及反思

课程结束后,笔者对该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给予肯定,认为这种模式能较为全面地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不少学生表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明显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加强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当然,不少学生也就模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笔者在此也进行归纳,具体如下:

一是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无法完全由被动变主动。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特点不愿参与到教学中。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给予关心、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

二是选材时要注意课题难度不宜太大,概念性、文字性的内容不宜采用“模拟教学法”。课堂上应充分做好评价总结工作。学生展示完毕,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充分肯定成绩。同时,要恰当地指出其不足。最后,应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所暴露出的疑点、难点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

模拟教学法强调教师把大多数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视野,养成科学思维,营造民主、热烈的教学氛围有积极作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组工作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走上职场做好准备。

总之,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训练,参加实践。唯其如此,才能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模拟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步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适应、创新和开拓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当然,还必须建立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理解上,这样才能深层次理解,达到模拟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文佩.模拟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

[3]徐静.模拟教学法的内涵阐释[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

[4]徐少红.模拟教学法及其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7.

[5]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钟义容,张静.“模拟教学法”实践及感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英语教学法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衡教学法;综合英语;意义与形式 

 

综合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也不应该是机械的朗读和背诵。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去阅读、欣赏英语课文,并且吸取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中的精华,使之成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语言文化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每周6~8课时。英语专业课依据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分别设置课程。顾名思义,综合英语是将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灵活过渡,使学生的五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2. 平衡教学法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kehan于1998年发表的《语言学习的认识法》中提出平衡教学法,即“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及对二者注意力的交替”。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信息处理的自然规律,使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平衡交替,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 

Peter Skehan同时提出平衡教学法的五项原则:①选取一定范围的目标结构。②选取符合使用环境的任务。③选择并操作任务使其达到平衡的目标。④通过控制注意力尽可能使学生注意到形式。⑤重复训练。 

五原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第四原则又最为重要。第四原则的操作可分为任务前、中、后三个步骤。在组织任务前活动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语言形式。在进行任务中活动时,应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在意义与形式间切换。在任务后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表现并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不论何种活动,皆以达到意义与形式的平衡为最终目标。Peter Skehan最为担忧的是如何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这种平衡。 

 

3. 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平衡法 

 

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通常分为教授和练习两部分。教授是为了介绍新的语言知识并巩固已学知识,其中既包括词法语法知识,也包括文语义文化甚至文体知识。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进行语言再创造,逐渐形成其内在的语言体系。教授与练习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3.1 教授中的平衡法 

目前国内综合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多讲授生单词新语法,而忽略文章本身的意义。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背好单词就能学好英语。有些老师课堂上过分专注单词,在讲课文的同时穿插讲相当多的单词。这无疑会分散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注意力。通常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不少新单词,却没能清楚文章的脉络,更不用说对美文的欣赏。 

根据综合英语课时的充足性,笔者认为在讲解新课之前花两个课时详细讲解重要的生单词及语法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保证课堂上的练习频率,又可避免讲解课文过程中发散过广减弱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涉及习语或词性活用等知识倒不如在课文讲解中进行,一来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来可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测词义的阅读能力,实现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课文讲解过程中,则不宜过多注意单词,应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字里行间的意义上来。遇到前堂课介绍过的新知识,可简单带过稍加巩固,但仍以理解文章意义为根本目的。这样既可增强教授的节奏性,也可减轻学生的注意力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2 练习中的平衡法 

准确性,流畅性,及复杂性是衡量内部语言系统的三个指数。准确性衡量语言系统无误程度。流畅性衡量交际的语速。复杂性衡量句法结构和词汇的复杂程度。在语言产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他必须决定到底需要更加注意哪一方面。注意了一个方面,另外两个方面自然会受影响。 

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掌握好学生语言产出的环境,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根据Peter Skehan的观点,所选的任务必须以意义为重心,体现真实的交际环境,任务必须完成,以及结果易衡量。 

在综合英语课程的语法练习中,可就重要语法进行专项练习。翻译练习则可根据重要词汇设计,同源词、词性活用等皆可并入练习内容。口语练习中,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新学词汇及句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学生的写作及听力也会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应以要表达的意义为出发点,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形式上,以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 结语 

 

综合英语课程对知识储备的全面性,教授方式的多样性,内容衔接的灵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巧妙运用平衡教学法,适当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有利于整个课堂的推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英语教学法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综合英语》 研究性教学 课题研究法

1.引言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及建构主义理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钱宏达,2001)。研究性教学提倡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大力倡导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变革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知识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水平,增强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科研能力。然而,调查发现,由于《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多、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原因,学生对这门课程容易厌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文将课题研究法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综合英语课程课程教学,并对其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2.课题研究法的实施

本研究实施对象是咸宁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时间为一学期。使用的教材是由徐克荣主编,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教程。该册教材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二年级下学期使用,共有1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Text A和Text B部分,Text A为主课文,Text B为副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课文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结合了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本研究旨在探索课题研究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综合英语教学现状,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我认为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实施课题研究法可分五个阶段进行。

(1)选题阶段。课程开始时教师介绍教材1―15个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列出与课文相关的选题,如:思考的习惯与英语学习效果(Lesson 1“Thinking as a hobby”);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宗教分析911事件的起因(Lesson 3“Why historians disagree”);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Lesson 4“A drink in the passage”);全球化带给全世界的思考(Lesson 8“Globalization’s dual power”),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资料收集阶段。确定选题后,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拟定研究提纲。

(3)自学研讨阶段。自学研讨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终生受益。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小组长一名。学生分组召开“开题报告会”,各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展开小范围研讨。小组同学和任课教师针对方案提出问题和建议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一步修改,完成课题论文的撰写。

(4)交流阶段。学生将研究成果通过口头汇报或制成PowerPoint课件在全班展示和交流。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当众陈述或演示研究内容、方法、过程和结论,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质疑并进行辩论。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教师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在精讲时点拨答疑。

(5)评价阶段。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记录。交流完毕后,小组之间就研究态度、方法、步骤、资料收集、目标实现等情况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根据记录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对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与评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记录在案,作为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

3.问卷调查

学期结束后,我对实施课题研究法的班级进行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课题研究法的教学效果,获取宝贵的教学反馈。我随机抽取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包含三方面内容:(1)你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2)你在课题研究中有哪些收获?(3)你觉得课题研究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

3.1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课题研究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有学生认为,“课题研究教学法能够锻炼我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有学生写道:“课题准备的过程是一次深入学习的过程,我们学会了会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认为,“课题研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调查发现,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少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和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部分学生反映在收集资料、理解资料和整理资料方面也存在能力的不足。调查中,学生还对课题研究法的实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教师要加强对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组织、指导和监管;督促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评价学生的进步等。

3.2讨论

教学实践及问卷调查表明,课题研究方法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其成功实施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3.2.1师生的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实现以下的角色转变:从理解和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实践者;从自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共同研究。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由教学效果的检查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李红、张柏良,2007)。

3.2.2自主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最佳学习环境。首先,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客观探究和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欢迎学生争辩,支持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不受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要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要检查督促,要提供建议。引导学生课外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课题研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交流、讨论等新途径指导学生课外学习(辜同清,2009)。

3.2.3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完善

朱立峰(2008)指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应包含“研究性学习的开题评价,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跟踪评价、课题研究结题评价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评价”。课题研究结束后,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成果作出综合性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注重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补充,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鼓励与推崇。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进展,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寻找下一个研究的方向,使评价成为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巩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提高其语言能力,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培养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钱宏达.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2]李红,张柏良.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