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持续经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审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76-03

持续经营是会计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或惯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是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一、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作用和影响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相关利益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当企业不拟或不能持续经营时,应当采用清算基础等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相关利益人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

但是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情况来看,管理层仍然缺乏披露企业无法持续经营的动机,甚至还出现过恶意掩盖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案例。而注册会计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评价企业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合理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注册会计师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评价之后,才能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合理性。从另一个方面说,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

二、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实务分析

2004年3月19日,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ST鑫光)股票终止上市公告称“因公司调整后,经审计的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为亏损,根据中国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规定,深交所决定本公司股票自2004年3月19日起终止上市”。

而在此前的2003年8月25日,ST鑫光2003年半年度报告经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计并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称,ST鑫光已连续3年亏损,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的主营业务已完全停止;会计报表列示股东权益为-1.39亿元;无力支付到期的巨额债务。因此,ST鑫光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下面,我们结合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分析,以审计评价该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一)根据判断迹象确立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时,主要是对其2003年6月30日的财务状况和2003年度上半年的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但是在初步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ST鑫光存在以下可能无法持续经营的迹象:

1、财务方面

(1)ST鑫光期末货币资金为2020万元(其中:其他货币资金2000万元已质押),可以动用的资金其实只有20万元,逾期借款为9024万元,根本无力偿还已到期借款。

(2)ST鑫光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 76076万元,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明显丧失。

(3)ST鑫光资产总计37516万元负债合计 49403万元,资产负债率畸高,随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2、经营方面

(1)主营业务已经停止,但是企业转产及重组业务尚未开始。

(2)由于不再经营主业,基本失去主要市场及主要销售网络。

(3)存货期末余额为零,表明将上期存货400万元处理后,企业已经没有支撑再生产的原材料。

3、其他方面

(1)大量的未决诉讼及抵押担保事项,随时有可能被要求承担相关责任,或被处以大额的违约金。

(2)企业已经停工、停产,无法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偿还债务,约束性支出难以为继。

注册会计师在发现ST鑫光存在上述种种迹象时,风险控制点就应该主要集中在ST鑫光是否能够持续经营方面,将确定ST鑫光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及计价基础是否需作调整及财务报表披露是否充分等作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二)具体审计方法

1、检查ST鑫光管理层内部决策文件,包括董事会会议纪要、决议等文件,以发现企业的对外担保、法律诉讼事项;

2、结合ST鑫光交易凭证的检查,以发现企业的关联方交易及无法解释原因的异常交易,合理怀疑企业的报表粉饰行为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3、检查ST鑫光的担保文书及相关的法律资料,对企业的律师发出函询证,已证实企业担保事项、债权人的法律诉讼事项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4、观察ST鑫光的生产经营活动,关注其主营业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关注主营业务的发展空间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5、函证ST鑫光期末大额往来款项、票据等,证实大额往来款项、票据的可收回性,关注应收账款、票据的可收回状况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6、审阅ST鑫光子公司及其他投资单位的财务报告,证实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各种投资款项减值状况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7、收集近年财务报表及生产经营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多角度、广视野的对比分析,关注财务报告与相关分析指标的匹配程度,对异常的财务指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查找相关数据与预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未预期差异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三)审计步骤

注册会计师采取以下步骤对ST鑫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1、初步了解ST鑫光的基本情况

由于ST鑫光2002年度审计报告也是由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事务所对其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示ST鑫光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在2003年度在公司基本面尚未发生重大改变时,注册会计师仍应将持续经营能力的审核作为审计重点。

2、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在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迹象了解了ST鑫光的基本情况后,进一步加剧了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忧虑,所以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时,需要对ST鑫光持续经营能力作进一步的风险评估。

经过询问管理层和实地观察生产情况,发现ST鑫光在2003年度原有的稀土的生产、进出口贸易等主营业务已停止;经过查询董事会决议及企业的生产计划,发现企业主营业务停产后缺乏基本的目标和战略定位;经过贷款卡查询及法律文书审阅,发现企业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通过审阅企业当年的财务报告,发现财务业绩仍然很差,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勉强盈利等。

通过上述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为ST鑫光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计划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3、实施沟通及评价程序

针对上述风险,注册会计师与ST鑫光管理层进行充分沟通,管理层确认了上述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不利事项,并表达了企业拟通过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剥离劣质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实行产业转型,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改善措施。

4、审阅并评估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由于ST鑫光管理层披露拟进行资产重组以改善上述状况,所以注册会计师需要进一步审阅ST鑫光的重组计划。

注册会计师取得ST鑫光的资产重组意向书得知其大股东拟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保壳,但是相关的重组计划仍处于设想阶段,未真正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实施的专门审计程序

上述审计步骤是建立在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的基础上。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或者企业不愿主动明确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企业的改善措施貌似有效时,注册会计师就需要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收集证据。

1、审前调查、现场了解,初露端倪。通过调查、了解发现ST鑫光长期存在主业不突出、主营业务萎缩以及巨额的债务等问题,致使公司年年亏损;公司原本的主业因新材料被司法拍卖,公司不得不对稀土生产计划做出调整。

上述生产经营基本面全面恶化,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2、异常财务指标红色预警,发现病因。通过计算ST鑫光各种重要财务指标,发现企业营运资金产生负数,负债比率超过100%,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经营发生巨额亏损、资产周转率低、资产报酬率为负数、净利润现金流量为负值。

上述财务指标的逐步恶化,使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3、复核期后事项,持续深入。注册会计师在复核期后事项时关注到ST鑫光与公司实际控制人签定了《股权转让合同》。

这一可能导致ST鑫光主营业务全面停止的事项,使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4、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注册会计师了解ST鑫光2002年9月为珠江光电1128万元贷款提供的担保将于2003年9月到期,但是根据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担保到期后履约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相关文件。ST鑫光处置所投资公司50%的股权,但是仅产生投资收益约20万元人民币,不能缓解公司目前的债务压力。

6、向律师函证相关诉讼事项。ST鑫光涉及到的重大诉讼事项5件,涉讼总额近5000万元,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高达1.6亿元,一些不可撤销的担保事项形成实际损失可能性较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7、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ST鑫光与其大股东签署了《偿债合同》,其大股东将3294万元的资产注入,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ST鑫光通过与关联方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由于相关债务重组事项的公允性及是否符合谨慎原则尚待有关部门确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8、评估被审计单位履行客户订单的能力。由于ST鑫光未从根本上改变本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主营业务被迫出售,难以履行客户的订单,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五)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通过上述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虽然发现ST鑫光存在可能不能持续经营的情况,但是在最终对其管理层提出的针对危机改善措施评估前,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得出ST鑫光无法持续经营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管理层的应对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1、取得并复核ST鑫光的资产重组计划。通过复核ST鑫光的重组计划,注册会计师得知企业拟进行资产重组计划以缓解经营压力,但是上述计划尚属构想,并未具体实施,公司巨额诉讼风险仍未化解,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下一报告期经营成果能否有较大改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仍具有退市风险。

2、取得并复核ST鑫光资产处置计划。公司拟将现有资产用以偿债、变卖、剥离以恢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是公司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实施处置计划成功与否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复杂问题,而企业尚未对上述问题的制定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的解决措施。

3、复核其他应对计划和缓解措施的效果。通过生产场地的现场观察,公司原主营贸易业务已完全停止,未来盈利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向工商部门函证资产的抵押情况,发现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及配套专项设备、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均已被作为债务抵押;通过对企业的律师进行函证,发现企业存在大额未决诉讼;通过查看董事会的文件记录,发现大股东的财务支持(重组)协议仍未签订;通过对金融机构函证,发现公司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等。因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六)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当被审计单位出现持续经营不利的迹象时,不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如何公允、全面,注册会计师也绝对不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少要加强调事项段,提醒报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验证和不可控制的事项。如果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坚持采用持续经营假设,注册会计师应该出具更严厉的审计意见。

在本例中,在充分考虑上述已经获得的审计证据以后,注册会计师认为ST鑫光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但是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要求ST鑫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出充分披露,ST鑫光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已作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即肯定了ST鑫光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只是通过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量表明自己的疑虑和预测。

持续经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给予林业可持续经营于肯定

早在1990年,里约会议就开始关注森林可持续经营。在这次会议上把森林发展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讨论,因而,森林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绿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天然的氧气吧。这次会议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视,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肯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努力。

二、对未来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行预测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化,从21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可持续发展逐步深入研究,这样一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也是森林经营思想的一个转型期。我国对森林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森林经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森林经营和林业发展上要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他效益,要做到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对大气质量有很大提升

森林中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吸收,并放出大量的氧气,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使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明显改善。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排放到空气中来,使空气更加湿润,使大气质量有很好的改善。

(二)森林对生物能够有效保护

很多的生物在森林中繁殖和生活,这里成为他们的栖息之地。这里有各种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互相依赖,互相竞争,不断打破平衡,然后又形成另一种平衡。森林的物种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征。

(三)森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森林中拥有大量的树木和植被,它们的根系把土壤紧紧牢固住,土壤对水分有很好的吸收性,而且还可以容纳和渗透大量的水分。各种各样的植被根系错综交错,把土壤紧紧固定住,大量的枯枝败叶,也对土壤有很好的保护,当雨季到来的时候,使土壤不会被冲走,对水土的流失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四)森林对土壤的沙漠化能有效遏制

森林是一道天然的防护林,它能够阻止风沙的侵袭,对沙尘暴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阻止土壤被大风吹走,避免土壤沙化的形成,对土壤环境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五)森林对洪水危害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森林美其名曰“天然水库”,它对雨水不仅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而且还能够对洪水灾害起到预防的作用。因为森林是一个调节器,当气候干旱的时候,它就会放出水分,改善空气的湿度;当气候潮湿,雨水绵绵的时候,它就会自动的吸附水分,存储水分。

(六)森林能降低噪音污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和车辆越来越多,噪音也越来越多,对生态和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森林对噪音的传播有很大作用,可以防止噪音的散播,使噪音减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林业要依靠科技

科技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林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同样也适用于林业发展上。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资源和环境的再发展的保护。因此,林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做到发展,必须保证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突破传统技术,运用新技术,推动林业更快更好发展。林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对再发展进行保护,这个过程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要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变革,从粗放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发展,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林业的不断发展。总之,要做的林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利用科技,使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注意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森林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很多人都普遍关注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条件下,生态效益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应该是重要的。这三种效益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带动经济效益的发展。这些年,人人们开始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态效益上。

总之,我国的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各地的特征各有不同,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标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因为我国的林业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走出困境,虽然这些年我国的林业覆盖率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林业资源还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现有的林业进行保护,并大力发展人工林,为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有绪.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11, 14(2):1-8.

持续经营范文第3篇

一、国内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关于利用森林实现可持续未来的战略呼吁各国改革现有政策、法律和制度,创建一个能保护并增加现有森林资源的有利环境。同时,各国应加强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确保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部门都能参与其中,不断优化森林的管理、监测、评估和经营。SOFO 2012指出:森林的一个新的心脏——绿色经济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企业家追求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和方案。

Js.maini(1992)指出:制定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理的和物理方面,人类活动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因此,监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khadka(1992)指出,在尼泊尔,教育农民认识到环境退化的经济后果和采用合适的示范技术引导农民造林与管理森林资源,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两难抉择的方法;Ahmad(1994)提到,巴基斯坦通过社会林业和农用林业的推广来鼓励农民种树以促进天然林的有效保护;Robert R. Gottfried、Charles D. Brockett和William C. Davis(1994)通过比较哥斯达黎加的广泛的政府干预的OSA模型并结合自然森林管理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相对自由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推广;马来西亚通过对热带天然林实施的一致经营作业法、选择经营作业法和伐后天然次生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并取得了成功;Rebugio L.L.和Camacho L.D.(2003)指出森林可持续管理意味着关于森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想、做的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新的政策、程序和方法,以及新的机构和个人的能力(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技能)在森林可持续管理中是必要的。Bogataj N(2010)针对斯洛文尼亚的森林管理措施特性提出建立森林服务网络作为需要的扫描仪为人们提供服务;智利通过美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以支持国家林业的机构,CONAF,来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要做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我们首先要实现思想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在《关于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思想,而且要加速有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转变,使我国的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余小发(1999)针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提出实施“两高一优”的经营模式,即高产、高效、优质。我们要转变以生产木材为基础的经营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思想,森林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崔莹、王桂媛,2010)。

分类经营和明晰产权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森林资源市场机制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等不健全的问题,胡锦宣(1998)、江泽鹏(1998)、黄庆丰(2001)、傅循晶(2004)、崔莹(2010)、刘勇(2010)、周雯(2010)、赵勋(2011)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类经营这一举措。张世强(2010)等人强调明晰产权、加强林改工作,他指出,产权不明晰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的原因之一。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中也强调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明晰产权,激发森林资源发展动力。

林业产业化与森林认证应该纳入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林业产业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江泽鹏(1998)等人指出:实现林业产业化进程将使森林资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续利用的轨道。林业生态建设向林业产业化转变,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最佳选择(王建军,2010)。白涛(2009)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认为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他还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管理不力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积量不足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居民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薄弱、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难度大,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面临较大的危机。

2、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体系不健全,产权不明晰。由于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权责的不明确,明抢暗偷、林地纠纷现象时有发生,每个人都想占有林地从中获益,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掠夺性开采强度加大,林牧及林农矛盾难以解决。

3、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定性的分析,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涉及很少。

4、现有技术水平与思想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鼓励优秀学者出国留学,为的就是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来,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发达国家落后,一些先进的思想技术跟现有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及营林造林越来越困难。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对森林的投入也较少,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林区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条件差,森林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低,造林营林难度大,资金又十分有限。所以,生态环境仍然是阻碍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之一。

6、我国森林认证起步较晚,步伐缓慢,森林认证体系不健全,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在开展森林认证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规范的认证林产品市场;森林经营单位缺乏驱动力;认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很少有人关心产品原料的来源;森林认证能力建设的缺乏等等。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明晰林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中提到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发展滞后,林地纠纷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林权制度的落实。

2、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倡导相关学者对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大量的研究,不要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应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实际解决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并对于具体怎么做作出相应的阐述。

3、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分类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减少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新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战略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化体系,对森林以及林产品进行分类经营,分类指导管理,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处理森林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4、加快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交易制度,创新服务内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对于探索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制度、机制,规范林权流转,创新林业资源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聚集林业各类要素资源,完善林业产权融资等配套功能,全力打造林业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打造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支撑平台,打造促进林业各类资源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业资源交易平台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建成的林权交易中心仅50多所,数量不足,应加快建设的步伐,同时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地来规范交易,使林地、林木、林产价值得到最佳的体现,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发掘市场潜力,发展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成为旅游中的热点。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别是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区,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趋势之一。

6、加快开展森林认证的步伐,完善我国森林认证体系。森林认证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促进林产品贸易,拓展林产品市场,加快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森林认证”得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森林认证同时也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局面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FSC认证作为林产品进口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森林认证逐渐成为我国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实践也证明森林认证的重要性,比如在我国广西、福建等地开展认证后,林场的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成效凸显。在全球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森林认证,完善我国森林认证的体系,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Js.main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s[J].FAO corporate document repository,1992.

[2] Ahmad Khan M.The environment today and its decay[J].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1994(3).

[3] 陈永富、王松龄:马来西亚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式[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6).

[4] Bogataj,N.Social context as a pillar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a Slovenian case[J].Zbornik gozdarstva in lesarstva, no.90,2009.

[5] 崔莹、王桂媛:论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经营[J].民营科技,2010(6).

[6] 黄庆丰、吴文友:安徽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3).

[7] 崔莹、王桂媛:论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经营[J].民营科技,2010(6).

[8] 刘勇、曹晓涛:关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营方式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10).

[9] 周雯:贵阳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经营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4).

[10] 赵勋:牡丹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1).

[11] 张世强等:科学发展经营管理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J].何北林业,2010(1).

[12]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J].林业资源管理,2010(1).

持续经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为基础、环境的可持续为前提、经济的可持续为目标。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因此,在加速森林资源恢复的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森林经营技术是我国目前林业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迫切任务。

1.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对所有森林实施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森林经营工作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认识上来看,逐步意识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活力、生产力、多样性的前提下,结合人类的需要和环境价值,必须通过生态途径达到科学经营森林的目的。提出评判是否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应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衡量,即同时满足生态上合理(环境上健康的)、经济上可行(可负担得起的)及社会上符合需求(政治上可接受的)的发展模式。为此,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先后制定出用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2002年《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已经正式颁布。然而,实践中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经成为制约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的障碍。为此,实现可持续经营十分重要。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的唯一途径;二是林业发展战略转移的具体体现;三是确保六大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四是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履行国际义务的必然选择;五是公众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2.天然林培育策略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不仅生产大部分林、副产品,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提供许多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物质保障。针对现有的天然林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可以维持、恢复和扩大天然林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增强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遏止生态和环境恶化,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1天然林更新

应充分利用天然林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力,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对具备乔木或灌木更新潜力的森林进行封育,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依靠强大的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能力恢复森林;对缺乏母树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地段,实施人工补植;对有充足种源,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更新的地段,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2栽针保阔

栽植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树,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尤其是珍贵阔叶树。随着次生林发展的进程和林况不同,保阔包含三层含义:留阔、引阔、选阔。三者贯穿于恢复森林的全过程。栽针是缩短森林自然(演替)恢复过程的重要手段,保阔是迅速形成(或恢复)地带性顶级植被的可靠保证。栽针保阔把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密切地结合起来,以符合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是使天然林趋于稳定并提高林分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3用材林建设

选择的树种既要符合经营目标,又要实现高产、高效和优质。选用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引进的优良树种须经试验成功后,方可大面积推广。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和实践经验,确定混交树种和混交规格,充分利用天然幼苗、幼树,培育成针阔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

2.4天然林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留母树、关键物种和林下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用人工林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替代原始天然林和生长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天然林中栽植的树木不得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或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变化。

2.5天然林经营

加强天然次生林幼、中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逐步调整用材林的树种结构和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缩短森林培育周期。低效林改造时,保留生长健壮的中、小径林木,利用乡土针叶树种在林冠下或林窗、林中空地上进行大苗造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对岩石、土壤贫瘠的陡坡、山脊和石塘等伐后不易更新、容易引起严重沙化、风蚀的地块,不准进行低效林改造。同时,采用合理的采伐、更新方式和封山育林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林分生长量。通过森林抚育和低强度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和优化林分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逐步诱导天然次生林结构,以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2.6天然林利用

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森林采伐作业方式,尽量减少对森林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包括林下植被(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幼树等)、动物栖息地、水资源、森林腐殖质层等,减轻土壤压实和水土流失,减轻保留木的损伤。伐区采伐剩余物清理应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力的维持,注意保留藤条灌木资源。同时,在采伐作业前,要对保留的母树和关键物种作出标记出来并加以保护。择伐时每公顷应保留一定数量的母树和大径级老龄林木,并考虑老龄木的树种搭配,使其成为天然更新的种源,也可以为一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境。采伐时还要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袋腐、树洞或巨大树枝的活立木;腐烂程度不同的枯立木和倒木;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关键物种,尽可能保留珍稀、珍贵树种资源。

3.人工林培育策略

大力发展人工林是世界各国面对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日益减少所采取的共同的、长期的林业发展战略,因此人工林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工林所选择的造林树种速生丰产,且经营强度高,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高,人工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木材总产量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因此把大力发展人工林作为解决21世纪木材需求的根本措施。

3.1人工林规划

考虑到造林对当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造林应避免大面积的人工纯林,需要考虑将不同林种、森林类型、林龄、人工林与天然林相结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经营作业区内使树种的组成、面积配置和分布多样化;合理组成林分结构,如天然林和人工林结合,不同林龄结合,不同树种结合,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结合等。

3.2树种选择

正确的立地分类是关键,根据经营目标和立地分类信息,选择适宜的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其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3优质壮苗

重视传统育苗技术,包括裸根苗培育技术、容器苗培育技术、无性繁殖技术等,发展和研究生物制剂和稀土、菌根在育苗技术上的应用,培育优良的苗木,提高苗木质量极其抗病虫害能力。

3.4人工林经营管理

在造林地上保存非林木作物植被,改善生态稳定性、保持地表覆盖和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必须适合立地条件和经营实践,建立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化学物质对森林的影响,有效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加强森林的科学管理。

持续经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培育 造林 可持续经营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00-01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速度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和利用。在这种方式和速度下,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并在现在和将来能够实现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潜力,同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

一、森林培育

1.种苗培育

良种壮苗是提高森林资源培育质量、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加强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母树林等良种基地建设、良种基地建设,严格按照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要严格进行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重视传统育苗技术的同时,大力研究和推广生物制剂、 先进技术在育苗上的应用,土、菌根等先进技术在育苗上的应用,加强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和定植造林整个过程的技术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苗木活力,加强林木种子、苗圃地的病虫害防治依法管理、病虫害防治,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种苗经营、调运等环节的检验、检疫及两证一签制度。实行种苗经营、调运等环节的检验、检疫及两证一签制度。

2.造林

2.1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坚持实行封山育林、充分考虑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坚持实行封山育林、 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要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乔、灌、草相结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加大灌木、草相结合,保护原有天然林和树木,尽量避免营造大面积、连片纯林;提倡树种轮换、并采取施肥措施提高肥力,防止地力衰退;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经营,防止地力衰退;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

2.2树种选择,优先选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首先要选用耗水量低的乔灌木。优先考虑市场对树种和材种的需求,选用速生商品林,选用速生、丰 产、优质、高效的品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乡土树种和优质、高效的品种。 珍贵用材树种的培育,外来树种未经引种试验以及转基因树种未经安全性测试前,不得大面积栽植。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依据生态用水客观制约,重视灌木树种的营造。

2.3造林施工,明确造林工程的管理程序,依据年度计划、 明确造林工程的管理程序,依据年度计划,严格按批准的作业设计施工等进行造林作业设计,逐步实施专业队造林、造林监理等制度。造林设计、逐步实施专业队造林、造林监理等制度。

2.4幼林(未成林)抚育,公益林幼林抚育,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商品林幼林抚育,按照培育目标,加强疏伐、修枝、施肥、垦复等定向培育措施,幼中林抚育,根据林分生长和卫生状况及时进行抚育管理,营林按照我国现行的森林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根据主导功能,按照我国现行的森林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 将森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

1.人才政策(培训)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经营管理,制定和完善林业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必要的优惠政策,切实稳定现有林业从业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多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林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最大潜能。加强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2.技术政策

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政策,优先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攻关,鼓励各学科间的合作研究;鼓励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组装配套、鼓励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应用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考察培训;优先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监测评价体系的相关工作;加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建设力度。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点、示范林和示范区。

3.经济政策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投入机制。 加强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金融支持,实行长期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逐步将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的生态公益林。

4.产权保障

加强立法,明确界定林地及森林资源的长期所有权,使林地及森林资源的长期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对森林界限进行清晰而永久界定;建立解决有关所有权及使用权纠纷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依法流转拍卖等制度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森林经营者参与四荒开发实行同等政策待遇和法律保障。允许以森林、林木、林地作价入股或作为合资、合作、抵押的条件,组建股份林场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保障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明确森林财产的所有权、保障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5.法律保障

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行政规定,自觉履行国家签署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协议,制定林业政策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建立公众参与制定国家林业政策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制,实行执法责任追究、错案追究和赔偿制度,加强林业案件报告和督办等制度建设。

6.林业管理体制与机构建设

加强各级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管理职能,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理顺林业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森林资源国家分级管理,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加强国有森林资源监督及管理机构的垂直管理和独立运行,建立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制衡机制,确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