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简明性 格式性 严谨 应用文写作
作为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形式,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极为丰富,像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清晰性等都是该类型文章所具备的语言特点,下面笔者将就几点进行详细的介绍,仅供参考。
一、准确性
只有正确的使用语言,才能确保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会使人产生歧义,从而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就能准确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大意。而且由于应用文属于实用性的文章,像自荐书、书信以及请柬等都是因为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才进行写作的,因此高等院校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其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实际使用时不会出现错误表达的状况。老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一方面,要让学生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出现的人或事等必须要是在实际存在的,不能进行杜撰;一方面,要把握写作用词的分寸,比如在写邀请函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使用合适的敬语,以显示自己邀请的诚意;另一方面,要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并在使用专业术语使进行反复的斟酌和思考,才能进行使用。
二、简明性和严谨性统一
简明性就是在文章写作时用词要做到简明与干练,要尽量使用较少语言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对学生语言的精简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保证使用较少的语言将需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完整,就要保证文章用词的严谨性。所谓用词的严谨性,就应用文的实用性而言,就是要在进行应用文创作时,要对文章进行全方面的考虑,保证文章的结构明确、条理清晰,并且没有纰漏。如果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写作的应用文存在杂乱无章,文章内容表达不清楚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正,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尤其是毕业之后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而言,应用文的严谨性更为重要。因此在大学期间,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应用文语言严谨性和简明性的培养,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引用恰当的文言词语。应用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会在文章写作中使用文言词汇,而在文章中使用这种词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文言词语的优势,简明扼要的将内容表达出来。像用兹字可以表达出现在的意思,而使用悉字,可以表达出知道、了解的意思。老师要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言词语知识的渗透,并使学生养成随笔记录的习惯,只要平时遇到应用文可用的文言词语时就将其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语言积累库。
(二)运用介词结构进行写作。一般应用文都会运用大量的介词结构来保证整篇文章的简明性和严谨性,像让学生创作总结报告形式的应用文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大量的“按照”“为”“由于”“除非”“比”等介词进行文章的写作。这样的形式会使文章的段落严密和简洁,但要注意介词避免出现介词结构错用和结构搭配不当的情况出现。同时也要和文言词语一样,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三)使用缩略语进行写作。缩略语就是指将较长的信息进行精简、压缩,变为语言符号。它特别适合当下快节奏生活的特点,它的使用也能满足现在应用文写作语言简明、严谨的特点。像“渤海大学”可以简称为“渤大”,“辽宁师范大学”可以简称为“辽师”等等,而且还有一些固定的规范简称,像“十”“五中全会”等等。
三、格式性
一般情况下,应用文的写作都会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写作,而每一固定的格式都会有该格式的一些固定用语,与其他创作性的文章不同,进行应用文写作时必须要使用固定的格式不能进行创作,这样才能体现出该文章的特点。而应用文惯用的固定用语被称为旧语或套语,以感谢类型的应用文为例,第一人称后面跟随者都是道谢的人或群体,而第二人称后面则是想要感谢的人或群体,第三人称则是泛指,可以是指人,也可以是指物。因此高校的语文老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将每一种应用文的固定模式和固定用语都教授给学生,以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四、朴素性和生动性
朴素性方面,应用文不仅要短小精悍,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要简朴、不夸张,要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在需要时熟练书写各种形式的应用文。因为应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所以它的语言基本都是以叙述、说明为主的,并不需要使用描绘类的语言,只要能够符合格式且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意识,不产生歧义即可。
在生动性方面,应用文语言随着具有朴素性的特点,但并不代表只是一味的叙述,是需要灵活、生动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兴趣,从而使读者能够继续阅读下去的。因此高校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明确朴素性与生动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写作时的用词要尽量鲜活和生动,能够让读者觉得有新鲜感;一方面,要在固定格式的基础上,进行语句句式的创新,使文章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就是在修辞上下功夫,利用修辞的形式来替代本体,从而使语言更加形象。
结束语:综上所述,各大高等院校想要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应用文写作之中,从而优化学生文章的表现力。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惠明.应用文的语言特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0,07:131-132.
[2]王 春.试析应用文的语言特点[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
1995,03:47-50.
[3]王忠良.应用文语言特点新说[J].天池学刊,1996,04:
46-48.
[4]王 莉.论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1,08:166-169+237.
一、语文课程目标定位必须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和普通高中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教育目标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观点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规范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目标,解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中职校语文教学的最终准确定位。
《大纲》指出中职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所以,中职语文应突破中学阶段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职校语文首先应该是为各类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其次中职语文是门“培养职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合格的职校生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系统的终身学习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都要服从职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上,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能说会写的应用型人才。
二、瞄准学生的就业,注重学生听、说、应用文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学生就业除需要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外,从长远看还需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有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共同构建,但是语文以自身特有的魅力承担了此项任务。中职语文教学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法码,应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上,强化听、说、写的功能,使学生“能说会写有修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首先,中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然。更是责任使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中职生的一项基本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能力上的要求是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听、说能力养成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中专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他们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时,就要同各种人群打交道,其语言的表达、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和文字的写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又因中职语文学习时间短(语文学习一般为两年或更短),生源语文底子薄(均为初中水平)的实际,特别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实用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据调查发现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毕业生拥有更大的就业与发展空间。据毕业生反馈,他们在劳动、工作、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说明文、应用文,如制定计划、写工作总结、签合同、打报告及看懂产品说明书、记载操作规程等。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阅读教学注重实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掌握泛读、略读、精读的方法,能从报纸、杂志和一般社科、技术资料中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吸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
中职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根据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注重职业性的体现。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要在三年之后凭其所学专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求得生存。而职校各个专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职校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与专业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整合与渗透。这就要求语文课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结构,确立语文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取舍上,根据专业、沟通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将语文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专业实际应用中去。
关键词:大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既为人们提供了一项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是教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活动,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大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隐形目标。
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对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用以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职能的表述,进一步地,在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工具的基础上,语文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记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同一民族的文化基础,维系各个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所以,一直以来语文的工具性颇受重视,在教学中也十分偏重。但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实现还是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的工具性层面,更加偏重语言文字表述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十分局限,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并非单纯地表现为交流工具本身,而是同时强调其各种外延,,大学语文工具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工具理性,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是对语文的人文精神的表述,具体体现为语文传递了类似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关爱等人类情感,阐发了对人类终极价值、人类命运等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从人格、心灵、个性、精神层面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可以引人共鸣、思考,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文性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统一辩证的,不可偏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在,工具性本身蕴涵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工具性蕴涵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载体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内容也是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语文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时交际主体的交际意识、交际内容也突出体现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体现在,工具性是语文的逻辑和实用性的体现,脱离了工具性,语文就成为单纯的情感影响、人文教育,失去了逻辑推论和思考的工具。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目标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要实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能力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能力方面重视提高学生对经典优秀作品研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改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这是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的要求。精神层面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文化修养,丰富内心世界,这是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性的要求。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把握教学方向,提高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视,避免由于个人因素而导致偏废其一。
(二)教学内容上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由于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加偏重工具性,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些教材全部内容都是文学。过于偏重人文内容,轻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是现在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通病。固然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目标,但是工具性目标需要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适当地练习。当前,许多大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正是缺乏练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了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应当增加口语、写作等训练内容,兼顾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上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凭借其更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可以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博识强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典故、格言、诗词、民俗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更能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进而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应当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脱离了人文性就是失去灵魂的枯燥技能,人文性脱离了工具性就是无法企及的乌托邦。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规范、强化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应当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教文汇,2009(03)
[2] 李素平,黄春梅,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2)
[3] 李媛君,浅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4] 刘成,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5] 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
论文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
[3]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2010,5.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课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开设了“综合性学习”课程,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课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综合性学习给了两点建议,“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是语文学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举措。它一改初中语文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主的新型授课方式,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综合性学习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主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综合性学习课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实用性是综合性学习课程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记,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综合性学习课的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具生活性时代性,弥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漫游语文世界》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情况,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充分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实用性。
三.自主性。综合性学习课,强调学生自主实践,学生为主体,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着重让学生在各项具体实践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锻炼了他们自学能力。像《到民间采风去》《戏曲大舞台》等等,既然综合性学习课这么受广大学生欢迎,那么怎么上才能发挥它独特的魅力那?
知识竞赛式:综合性学习课一改传统的师生之间你教我学的单一模式,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而是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知识竞赛式的综合性学习课充分展示这一理念,知识竞赛式分布置任务阶段,学生准备阶段,知识竞赛阶段,评价总结阶段四部分。例如《探索月球的奥秘》一课:布置任务阶段:老师布置活动主题探索月球奥秘。学生准备阶段:学生自由组合分为四组,利用教材提供的三个网址,上网搜索摘抄关于月球的“起源,月食,人类登月,神话传说,诗词”等资料,再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资料,相互交流,并把这些题目制作成课件,每个小组拟出9个竞赛题目(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知识竞赛阶段:由学生主持开展“探索月球的奥秘知识竞赛”。鼓励优胜小组。评价总结阶段:评价总结活动情况,学生围绕活动写感受,谈收获。
辩论探讨式:辩论式的综合性学习课,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探求知识,是非的能力,通过辩论,明辨真伪是非,如《走上辩论台》综合性学习课就是这种形式。
采风调查式:开展团体调查研究,就是要给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共同提高,强化集体凝聚力。模式程序为五个阶段: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调查课题明确研究任务并建立研究组织(确定问题、分派角色和任务)独立研究和团体研究分析问题的进展和过程总结、评价。
例如:《漫游语文世界―错别字调查》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调查课题――错别字。
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由组长、书记员、调查员组成。第三阶段,围绕调查课题,深入生活展开展开调查存在的错别字。第四阶段,汇总各成员的工作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调查的过程、调查的结果等,撰写成文。第五阶段,在全班召开“漫游语文世界――错别字调查”的主题报告会,各组将调查情况向全班汇报;或举行调查报告、调查成果展示会。
合作办报式: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课上,教师布置任务,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己动手找资料,合作办黑板报,手抄报。
角色扮演式:编演课本剧以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表演天赋,形象热闹的完成活动任务。其模式程序分为五个阶段:确立活动主题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完成演出任务展示活动成果畅谈感受评价总结。
例如:《我也追“星”》第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偶像,引出活动主题――我也追“星”。第二阶段,学生自由分组组合,每组由组长、撰稿人、表演者、后场服务人员等组成。组长负责全面协调、统筹全程;撰稿人负责编写剧本;表演者负责演绎剧本;后场服务人员负责与演出有关的一切后勤事务。第三阶段,分工合作开展工作。第四阶段,展示演出剧目。第五阶段,评价演出效果,畅谈感受,分享活动收获。
综合性学习课的上课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特点,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的课堂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益处!真诚希望更多的教师转观念,勤思考,多学习,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课堂模式,为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