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范文第1篇

下面是我带领学生在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与学生一起写对联、评对联、修改对联的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2008年全国高考重庆语文卷第十九题及参考答案

2008年全国高考重庆卷第19题是: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

参考答案是:

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 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二、学生品评参考答案

学生一致认为参考答案是一个对偶句而不是对联。原因是其平仄为:

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三、板书学生写的对联

1 云追祥云登珠峰 2 祥云圣火登珠峰

虹贺圣火架天空 白云彩虹贺奥运

3 白云留恋祥云圣火 4 白云恭精神永驻

彩虹祝贺奥运吉祥 彩虹贺圣火不熄

5 白云一路随行 陪圣火登峰

彩虹不甘落后 为奥运添彩

四、和同学们一起来品评、修改以上几副对联

第一,品评修改第一、二幅“对联”。

云追祥云登珠峰 虹贺圣火架天空

祥云圣火登珠峰 白云彩虹贺奥运

这两副对联符合题目拟人的要求,但不能把圣火登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动感不强。问题在于“登”“架”“追”“天”几个词用得太重太实。所以需要通过“炼字“来解决。将“追”改为“护”,“登”改为“跃”,将“架”改为“舞”,将“天”改为“苍”。再者“圣火”“祥云”意思一样,出现对联“合掌”大忌。可将第一联的“祥云”换为“圣火”。

即为:云护祥云跃珠峰 虹贺奥运舞苍穹

平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平平

修改后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但读起来缺少韵律美。问题出在不合对联的平仄规则上。上下联不是“仄起平落”而是“平起平落”。上下联平仄不相对,旬内平仄也不交替。

要使句子符合平仄或押韵的规则,可采用调整词序、调换词语或增加内容的方法。

(一)调整词序

云护圣火珠峰跃 虹贺奥运苍穹舞

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

词序调整后,较前句节奏感更强。但却成了“仄起仄落”,且上下联平仄不相反。读起来不优美。调整词序还没有达到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可以再考虑调换词语的方法。

(二)调换阔语

同学们建议将“珠峰”调换为“珠顶”,并调整语序。

即为:云拥圣火跃珠顶 虹贺五环舞苍穹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平

这时只需将“跃”这个仄声字换为平声字就基本符合对联规则要求了。将“跃”换为“燃”。

即:云拥圣火燃珠顶 虹贺五环舞苍穹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平

这副对联符合写作的要求,有意境,表现力强,虽上下联的第六个字平仄相同,但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

这时有个学生受到启发送上一联:

珠峰圣火燃 四海无环舞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

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气势,有意境,读来响亮,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三)增加内容

将上下联增加内容,使之成为长联。长联的韵律要求相对宽松。改写成:

圣火燃球峰 四海同庆 彩虹舞苍穹 五洲共喜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 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

长联(八字以上)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平仄应相反。上下联逢双位置的字应尽量平仄相对。这副对联韵律有问题。那么,只需将节奏点上的“峰”改换为“顶”,使其平仄相反。另将“共喜”改为“齐迎”。即为:

圣火燃珠顶 四海同庆 彩虹舞苍穹 五洲齐迎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 仄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

分句的尾字平仄相反了,结果却出现了“三平尾”(上下联最后三个字不能均为仄或平,若出现这种现象就叫“三平尾”或“三仄尾”),下联的意思也不明。有同学建议改为:

祥云恋珠顶 四海同庆 归家梦醒

彩虹舞苍穹 五洲共迎 奥运成功

虽然上下联最后一节对仗不好,但内容更丰富,意思更连贯了,也可算是一副较好的对联了。

第二,品评、修改第三副“对联”。

白云留恋祥云圣火 彩虹祝贺奥运吉祥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一联,由于“彩虹”声调是平仄,无法调换,调换就会影响内容,所以不用考虑。只需将“祝贺”调整为仄平的词语“远播”与上联平仄相反即可。即:

白云留恋祥云圣火 彩虹远播奥运吉祥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第三,品评、修改第四副“对联”。

白云恭精神永驻 彩虹贺圣火不熄

这一联内容不具体、不明确,这是对联一大忌。不好修改,就重起炉灶。有同学送上一副对联:

圣母擎圣火 珠峰捧祥云

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

这副对联韵律优美,符合对联平仄规则,但上下联意思相同,有“和掌”之嫌。

第四,品评、修改第五副“对联”。

白云一路随行陪圣火登峰

彩虹不甘落后 为奥运添彩

平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

这副对联,一是不符合平仄要求,二是许多词语用得生硬,三是上下联前面部分不对仗。若将上下连对换,其节奏点上的平仄刚好相反。

同学们建议修改为:

天路白云驻 珠峰圣火明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对联平仄规则范文第2篇

一、故事引路,图文对照,明确楹联的基本概念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楹联的概念,相信大部分学生是不知所云的。因此在楹联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路”“图文对照”的方式,使孩子认识楹联。如在介绍楹联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厅堂门柱”的图片,然后告诉他们楹联就是写在这门柱两旁的一对句子,它们的字数相同,读上去朗朗上口,非常好听,简单说就是对联。同时让学生分别数数上下两联的字数,加强其感性认识。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常用术语,如:上联、下联、全联、言、联尾、节奏、节奏点、横批等等。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介绍平仄也并非什么难事。我们可通过趣味性的“问答”形式让学生去感性地认识平仄。明白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又分别有另一个名字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就好像是我们小朋友有小名和大名是一样的。这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四声的大名,而“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则是小名。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有了这一步的铺垫,我们再向学生介绍“联尾”时,也就显得轻松多了,同时也可以伺机向学生介绍判断上下联的方法了。

而像“节奏”“节奏点”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要结合实际的诵读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就不作细谈了,下文将会具体阐述。

二、在读中品,在品中悟,体悟楹联的音律结构之美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悟,因此楹联教学也应从这方面着手,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楹联的形式美与韵律美。现在的楹联教学中,我们确实也开展了这类的朗读训练。而在读物选择方面,笔者认为低年级可以从最基本的《声律启蒙》《千字文》《三字经》入手,因为它们韵律平仄相谐,节奏相应,读上去朗朗上口,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楹联的韵律结构美,同时也为日后创作打基础。

虽有了前期平仄的介绍,但若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用律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我们不妨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第一,通过诵读楹联,运用古诗中朗读节奏划分的知识,让学生划分出节奏,并明确这就是“节奏”。第二,告诉学生“节奏点”就是每节奏中最后一个读音。第三,让学生依据所学的平仄知识与老师一起标注出楹联的平仄,如碰到古入声字教师可作简单介绍。第四,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特点。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平仄是交错的”,而上下两联节奏点上的字又是“平仄相对的”。第五,教师总结用律规则,即“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

如: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就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即“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然后标出相应的平仄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不难看出这副楹联在节奏点上的“间”“殿”“上”“宫”用律就是“一联之中平仄交错,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这样学生就会立刻领悟。

三、强化训练,内化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

圣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此适当的练习是大有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把练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判断,目的是帮助学生加强区分楹联中的一些重要术语。

如出示一组春联,让学生运用平仄知识找出其上下联与横批。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中我就出示了拙政园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注:顺序打乱),并附上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其知识就被提到了运用的层面,除巩固了旧知,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标注平仄,找节奏点,进一步体会楹联的韵律美。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觉得“原来楹联就在我身边”。如在这方面的训练中,我就向学生出示了一副自己的作品――“春风醉柳拂红杏,雨沫漾萍吻锦鳞”,这样学生就会感叹“原来老师不仅知道,还会写”,于是学习兴趣就被提上来了,一下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课训练。

对联平仄规则范文第3篇

去年年三十上午,我准备去超市买一副春联,没想到父亲从带来的行李箱里拿出一副从老家“私人订制”的春联:“别买了,印刷的春联有年昧吗?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吗?这是老家李大叔特意给你们写的。”当我徐徐展开,阵阵墨香散发开来。只见红彤彤的纸面上是两排龙飞凤舞、遒劲有力的毛笔字:“志抱新常态快马加鞭共筑中国梦,心怀正能量银羊接力齐奏和谐歌”。

贴春联是春节最温暖的记忆,我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最期盼的就是贴春联。因为贴上了春联就意味着要过年了,有好吃的,有新衣服,还有压岁钱。

我老家在古城蕲州,镇上的李大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逢这时,他就成了镇上的“一支笔”。李大叔不仅毛笔字写得好,对联内容也讲究。他的春联手抄本上,既有体现的“四项原则奠千秋基业,三中精神开一国新春”,有展示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年新岁新世纪,春风春雨春意浓”,还有小清新的“北岭春深宜牧马,南疆草浅待牵羊”。

每每李大叔裁剪好纸开始创作时,大家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乱他的思路。拿到李大叔写的春联,大家就像捧得宝贝一样捧回家去。

贴春联也最难忘。我们或拿梯子或拿凳子,先小心翼翼地撕下旧对联,用鸡毛掸子扫掉门窗上的灰尘和蜘蛛网,然后在门两边刷上糨糊。父亲先将春联隔空虚拟地放在要贴的位置,让我和姐姐站在两米开外,肉眼判断春联是否放正。“左边再高点”“右边再低点”……在我们努力下,红红的春联喜气洋洋地贴在了大门两边。

我们跟着大人去亲戚邻里串门拜年时,常和父亲一起你上联我下联地念诵并摘抄精彩春联,不仅临摹了书法艺术,还能学到不少知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透着墨香的年味。

随着爷爷奶奶相继离去,我回老家过年的机会越来越少,记忆中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在老家,自从李大叔上了年纪后,镇上请他写对联的人家也一年比一年少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写春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几乎都是印刷品。

对联平仄规则范文第4篇

要不是当初那句“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或许今天见到的周明会是一个作家或者语言学家,不会出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父辈的这句话让周明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其后哈工大博士、清华博士后和副教授、日本高电社公司的中文翻译技术负责人,直到1999年进入微软再到今天,一做就是23年。现在,坐在记者面前的周明,正在谈论着一个文学气息很浓而且看似传统的话题――对联。

“我是个诗词爱好者,在业余时间也写过诗词。”周明笑着说,“虽然是学计算机的,但我一直觉得理工科应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文理融合。”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周明的脑海中一直盘旋着这样的想法,1996年他应邀去了日本,研究中日、日一中机器翻译产品。在日本的时候,周明发现日本对传统文化很重视,甚至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在日本竟然保护的更好,这让他动起了利用自然语言保护文化传统的念头。

1999年春天回到中国时,恰逢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时还是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刚刚半年,时任院长的李开复见到了周明,“加人微软亚洲研究院吧,在这里你所研究的成果马上会体现价值”。同年9月,周明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组研究的项目主管,2001年又被提升为该组的经理。

对对联

“搞个自动对联吧。”2004年底,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沈向洋对周明说。所谓的自动对联就是由人出上联,计算机对出下联。“因为你是研究自然语言的,所以你做最合适,而且一定能做成。”沈向洋充满激情地拍着周明的肩膀说。

然而,对对联看似简单,其中却有很多门道。在形式上,上下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普通人尚不一定能对得好对联,更不要说计算机了。丰富的机器翻译经验让周明很快的想到了办法,把对联的生成过程看作一个翻译的过程,根据给定上联的字词对应法则和一个动态规则算法求得一个相对应的下联。

2005年在杭州的21世纪计算大会上,沈向阳洋做出了一个令周明有些意外的决定――演示微软对联。那个时侯,对联系统还比较脆弱,不敢随便让人试用,但沈向洋的决定立刻把微软对联推到了大众面前。当周明输入“苏堤春晓秀”时,一句“平湖秋月明”让微软对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赞叹。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再一次展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有能力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这次演示,周明获得了很大的信心。

微软对联在今年春节期间迎来了第三版,搜索引擎部门在此基础上又提供了对联搜索、对对联、手机对联等多样化的服务。此外,新浪无线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把对对联这项中国千百年来的春节传统习俗搬到了电脑和手机上,这也难怪新浪副总裁、新浪无线总经理王高飞会说这是“一项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客户都十分有意义的服务”。

文化卡拉OK

周明喜欢唱卡拉OK,尽管和朋友出去唱歌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唱的“不好”,但每次他都会在盛情下唱上几旬,娱乐大众的同时自娱自乐。随着唱歌次数的增多,周明越是发现,微软对联和卡拉OK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卡拉OK的流行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公司独到的眼光,日本把配乐唱歌这种原先只属于歌手的“特权”变成一种大众的行为,让人人都可以和着音乐唱歌,过把“明星瘾”;对对联在中国原先只属于文人雅士或者大师级人物附庸风雅或者相互娱乐的行为,现在,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媒介,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心情或者感想编成上联,然后再通过系统生成下联和横批,体验舞文弄墨之乐。不论是卡拉OK还是对对联,都是一个从高端到低端的过程,对联系统的普及不仅仅能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中的韵味。

为了让记者信服微软对联会广泛流行,周明还举了个例子。“为什么网络俗语马上会在大众中流行开来,而作为传统的对联却没有呢?因为网络语言简单,人人都可以运用,如果能把对联这种看似高深的东西做成一个小工具,任何人产生任何想法都能生成一个对联的话,人们肯定乐于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甚至以后绝句或者律诗的产生的会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样看来,微软对联还真像是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做的一个卡拉OK机,通过计算机对对联这样一个系统,拉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平民大众的距离。早在五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似乎就觉察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流行将是大势所趋,搭建其上的传统文化大餐会随着网络的枝蔓一起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梦回唐朝

“如果人们把对对联当成一种娱乐,大家都来玩,在吃饭、聊天、开车时大家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整个中国又要回到唐代了?”周明说完哈哈大笑。中国文化能回到唐朝式的繁荣是周明的梦想,他已经朝着这个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早已融入中国人血液的、最容易触动人们神经的文化体现,周明选择对联无异于选择了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微软对联的课题并不会随着电脑对联的成功而结束,因为周明想要的更多。周明希望微软亚洲研究院或者说整个学术界对于诗词曲联的研究深度,能够进一步扎实、加强,能沿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条线继续走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对联平仄规则范文第5篇

一、品味风土人情,涵养语文多样求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品味风土人情,感受祖国语文的多姿多彩,也是在学生心里根植民族文化。“走进家乡传统节日”,学生亲历辞旧迎新的春节、细雨纷纷的清明、粽子溢香的端午、举家团圆的中秋、遍插茱萸的重阳等,在乡土之情、乡仪之美、节日之乐中语文领会在心里,保存在记忆里。农民淳朴的感情,勤劳俭朴的生活,忠厚淳朴的品格都能化为人文品质。在探究春节文化活动中,迎灶王爷、拜神、祭祖、贴对联、吃年夜饭、拜年……学生无不感受到农民虔诚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业兴旺的心声,感受风土人情造就的语文魅力。通过搜集张贴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的春联,在平仄对仗的对联中享受汉语言的音韵和谐美,进而学习书写对联的技能技巧,在传播发扬民俗文化中涵养语文品质。

二、领略民间艺术,提升语文历练品味

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精神的结晶,是内心情感的最质朴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民族语文的源头活水。农家人自娱自乐、移风易俗、吐故纳新,汇聚成的地方文化,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或规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这是父辈、几代人为学生共同编写的精神的语文教科书。笔者所在的庆阳市自古就有“四绝”:香包、皮影、民歌、道情,教师引导学生探寻身边的语文,欣赏带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民间艺术,在这片诗意的栖息之地上参与实践民间艺术,获得原生原汁的语文体验,摄取最真实的写作素材,挥毫泼墨描绘生活,从而在实践中学语文真正地为生命奠基。

三、了解历史名人,传承语文安身立命

追溯历史,跨越时空学习语文,古今文化在学生思想中交织升华,语文便有了厚重感。引导学生探访地方历史名人,了解历史事件,使语文学习在深度思考中前行。如“庆阳历史名人探究”,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重温历史名人演绎传奇:范仲淹戍守边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狄仁杰骑牛挥刀奋斩九龙演绎了忠臣良将为民除害的传说,刘志丹太白枪声筑起中国革命的新的里程碑……活动中学生将历史人物、民间遗迹、历史传说与故事记录下来,汇聚成精彩美文。学生不仅通过课本学习语文,也通过本土历史学习语文,这些真人真事,或神话传说,常常让学生们睹物思人,浮想联翩,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召着学生去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语文在学生的脚下延伸。

四、探寻文物古迹,积淀语文厚积薄发

许多文物遗迹,经历了凄风苦雨冲刷,风刀霜剑的打击,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的语文学习资源。我们合理利用地方优势,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会说话的黄河象化石再现了亿万年前陇东高原曾是热带雨林气候,斑马、犀牛成群,知道黄土地层的漫长变迁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目睹周祖陵的文物建筑群,让感叹这块土地的神奇,华夏农耕文化在这里诞生;仰望百石寺窟,一尊尊石像诉说着千年佛教文化的秘密,发黄的百石卷经中深藏着不平凡的故事;瞻仰南梁“中华苏维埃政府遗址”,触摸了革命前辈在黄土山坳、子午岭深处指点江山的雄伟气魄。探寻本土文物古迹,是寻找民族的根,追本溯源,积淀语文。

五、采撷乡土景观,运用语文讴歌家乡

乡土自然景观,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了解的生活区域,让学生投身自然怀抱,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学会从身边、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把语文学习与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机结合起来。在观察欣赏美景中,获得精神的宁静,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常之景中发掘出美点写出优秀的习作。“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大自然,由书本延伸到生活,这是人文风景对语文学习的有力促进。

六、关注地域发展,学习语文开启创新

相关期刊更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对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