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胆管细胞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94-02
胆管细胞癌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型肝癌、肝门型胆管细胞型肝癌和远端胆管细胞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 IHPCC) 是肝内一种少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仅次与肝细胞肝癌,而居第二位,占肝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 5%-15%[1]。 MRI 检查是诊断IHPCC常用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IHPCC 病例共计 35 例, 探讨其 MR 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以期提高 MRI 对IHPCC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对临床医生确定正确的治疗计划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IHPCC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0~76岁, 平均48岁。病程 2周 -5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饱胀、胸背痛、食欲不振、消瘦、间歇性巩膜黄染、 乏力、畏寒发热、或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有胆囊或胆道结石史,或因其他原因体检时发现有肝内占位性病变。 35例中行手术治疗者 (包括肝叶切除、剖腹探查)共计 29 例,6例行 B 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全部病人均经病理学证实。
1.2检查方法
仪器及方法 采用Siemens3.0T超导型磁共振机,采用相控阵体部线圈,平扫加强化三期扫描,对比剂Gd―DTPA。所有患者均依次行MRI平扫(轴位抑脂TSE T2WI、TIWI正反相位、冠状的T2WI不压脂、抑脂Precontrast T1WI)、动态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扫描(抑脂3D GRE T1WI即抑脂3D VIBE)。扫描时间: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后23~26s行动脉期扫描,50~60s行门脉期扫描,120~180s后行平衡期扫描。统计平扫MRI、增强MRI病灶检出情况和病灶信号变化特点,总结典型病灶增强后MRI的表现。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及分型 35例中,病灶位于肝左叶 25例,位于右叶 10例。肿块型19例、管周浸润型11例和管内生长型5例。
2.2 MRI 表现 对 35 例MRI检查病例进行分析, 在MR平扫上肿块在T1WI上呈较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性高信号。 MR 增强扫描 19例为肿块型,早期以边缘强化为主,延迟后内部呈不均匀性的斑片状强化。11例为管周浸润狭窄型,早期强化不明显,延迟后逐渐呈均匀性强化, 周围胆管壁亦有强化 ;其中2例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上均未见明确的软组织肿块影,仅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因同时合并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术前仅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炎,未能做出IHPCC 的诊断。5例管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腔内软组织结节,注射造影剂后结节有增强。此外有 5例肿块型在肿块周围未见任何肝内胆管扩张,术前影像上均未做出正确诊断,分别诊断为肝细胞肝癌 3 例 、肝血管瘤和肝脓肿各 1 例。
3 讨论
IHPCC 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细胞,病理组织学上多为分化型腺癌(多数为导管状腺癌, 少数为状腺癌和黏液腺癌)。IHPCC 的生长方式有三种类型:肿块型、胆管周围浸润型和胆管腔内生长型 。 组织学上肿块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 纤维组织、 凝固性坏死和粘蛋白构成,镜下表现常为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腺癌,可分泌黏液。在肿瘤的外周主要由大量的肿瘤细胞和少数纤维组织构成,而在肿瘤的中央区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肿瘤细胞在其中分布稀疏或集结出现。腺癌的肿瘤细胞是产生肿瘤早期强化的病理基础, 而纤维组织是产生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 因为造影剂进入纤维组织中相对缓慢,并在其中较长时间滞留。造影剂在纤维组织间质与血管之间弥散慢,这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及延迟期强化的病理基础[1、2、3]。
IHPCC 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特点的不同, 所以影像学上表现的也是复杂多样的。肿块型 主要表现为肝内类圆形、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在 MRI 扫描上呈长T1、长T2 信号特点, MRI 上肿块周围可伴有或无肝内胆管扩张。 增强扫描早期瘤周边出现轻度 - 中度强化,早期肿块中央多数无强化,或仅表现为轻度片状或条索状强化。延迟扫描中央部分强化逐渐明显,可呈斑片状、条状、分隔状甚至均匀强化[1、3]。本组 19例肿块型病变在延迟期肿块呈中度-明显强化,其中9例呈均匀性强化。管壁浸润型以远端肝内胆管扩张为其明显的主要表现,有时肿瘤本身表现并不明显, 仅表现为局限性的胆管壁增厚, 在周围扩张胆管的衬托下显示出中间无管腔结构的肿瘤轮廓。影像学上此种类型的肿瘤在平扫和增强扫描中可以见不到明确的软组织肿块,而扩张胆管的断端形态特点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 MRI 上,远端胆管呈“软藤状”进行性扩张[1、3]。增强扫描本组11例均出现线样或网格状增强,较具特征性。腔内生长型胆管癌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胆管腔内结节状、状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早期仅表现轻中度强化,延迟后因肿瘤内部缺乏纤维组织成分而无延迟后强化。肿块较大时可完全堵塞胆管腔,造成远端胆管的明显扩张[1、3]。本组5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腔内软组织结节,注射造影剂后结节有增强。
病灶处肝脏包膜出现萎缩被认为是 IHPCC 的特征性表现,其原因可能与胆管炎产生的纤维疤痕组织收缩有关。 此征象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3]。本组的发生率为 46%。在肝内其他原发或继发性肿瘤中很少见到肝脏包膜萎缩现象。
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 IHPCC 重要的间接征象[1、2],本组除5 例在肿瘤周围未见有任何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外其余均见胆管扩张。
肝内胆管细胞癌多数表现为肝内肿块,故必须与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
3.1 肝细胞癌:大多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病史,AFP升高,动脉期早期强化, 其典型强化特征为“快进快出”, 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大多数病灶为低信号,常有门脉癌栓形成。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所有病例AFP为阴性;肝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的、不完整的边缘强化与延迟期的延迟强化的一个典型征象,有助于鉴别。
3.2 肝血管瘤:典型的血管瘤在T2WI上呈典型的灯泡征,增强特点为早期从周边开始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逐渐向中心扩展, 延迟期等信号或高信号充填。
3.3 肝脓肿:多呈环形壁强化,且壁周有低信号水肿带,形成“晕环”,到延迟期病灶液化区更为明显。临床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鉴别一般不难。
3.4 单发性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CT增强多呈环形强化,中心坏死而形成“牛眼征”。
综上所述,MR平扫表现为不规则T1WI稍低或低信号,T2WI稍高或较高信号肿块,无假包膜,病灶所在肝叶萎缩或/和肝包膜回缩征,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增强后特征性的延迟强化,临床上本病无肝硬化,AFP不高,则应倾向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 MR I [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45 -850
【关键词】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04-01
原发性肝癌按病理分为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又叫周围型或者末梢型胆管细胞型肝癌,是由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无高危人群和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 发生率低, 常与胆管结石、胆管囊肿、溃疡性结肠炎并发,早期很少能够发现,在临床诊治时容易误诊漏诊[1]。胆管细胞性肝癌占肝癌发病率10%[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09年9月经手术探查确诊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的患者40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肝功能分级:A 级39例,B级11例.肝右叶19例,肝左叶13例,左、右叶均受累8例。病灶直径2―10cm,平均6.2cm。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饱胀不适、黄疸、食欲减退、肝肿大、畏寒发热等症状。
1.2诊断:术前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10例,其余误诊为肝细胞癌8例,肝囊肿3例,胆结石伴肝内炎症包块9例,肝脓肿5例,肝内多发小脓肿伴肝管结石5例。
2结果
本组40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患者5例(12.5%),有乙肝病史患者14例(35.0%),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15例(37.5%),HBsAg阳性8例(20.0%),AFP阳性8例(20.0%) ,CA19-9阳性28例(70.0%),CEA升高11例(27.5%)。B超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18例(45.0%),明确考虑为恶性肿瘤4例(10.0%),29例行CT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22例(75.9%),15例行MRI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13例(86.7%),均明确考虑为胆管源性恶性肿瘤。治疗方法采取外科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切除,其中外科根治性手术22例(55.0%),左肝叶切除9例 ,左三叶切除8例,不规则切除5例,1年、3年、5年得生存率分别为86.4%,45.5%,40.9%;姑息性手术切除18例(45.0%),1年、3年、5年得生存率分别为22.2%,11.1%,5.56%.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无明确的地域分布,与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等也无明确相关[3],患者通常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饱胀不适、黄疸、食欲减退、肝肿大、畏寒发热等症状,HBsAg多为 阴性,AFP也不升高,容易排除恶性肿瘤,导致误诊。 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病 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畸形、寄生虫感染有关,在影像学方面,肝内胆管癌表现为B超检查胆管细胞性肝癌结缔组织丰富,常见高回声[4],CT检查病灶位于肝周边,低密度的占位病变,内有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区,边界模糊不清楚,外形不规则,周围胆管扩张,呈病灶包绕征 。CT和 MRI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组患者经CT和MRI检查诊断率为75.9%、86.7%,对于经B超、CT、MRI检查肝占位的患者,CA19-9和CEA升高则考虑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可能,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通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肝门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治疗方法采取外科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切除,其中外科根治性手术1年、3年、5年得生存率分别为86.4%,45.5%,40.9%,与姑息性手术切除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之,胆管细胞性肝癌是不同于原发性肝细胞癌,也不同于其他部位的胆管癌,患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在病因、影像学都有其特殊性,缺乏特异性检查方法,确诊时多数为癌症中后期,根治切除率低,患者预后差,所以,针对本病关键是要及早发现,诊断治疗,尤其伴有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等症状的患者及时行B超、CT、MRI检查,避免误诊、漏诊,首选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避免肿瘤扩散、转移 。
参考文献
[1]刘志刚,钱叶本,耿小平. 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临床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06,12.12(814):786-788.
[2]蒋训归,何云,欧阳正晟.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观察[N].中国医药导报,2011,1.1(8):19-20.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91-2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einoma,ICC),指起源于肝内胆管二级以远的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胆管细胞癌的10%和肝内恶性肿瘤的5%~10%。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很大差别,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且手术切除为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CT诊断有一定特征性,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1998年收集病例累计11例,结合病理探讨其CT表现特点,以期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32~65岁,平均50岁。病程3~20月,主要症状为上腹痛(9例),胸背痛(1例),呕血(1例),黄疸出现较晚且进行性加重(5例),其他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发热、及皮肤瘙痒等。实验室检查:11例AFP结果阴性。
1.2CT检查
本组11例作全肝CT平扫,其中7例作增强扫描,层厚/层距10mm,或层厚8mm/螺距115,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或碘海醇300mgI/ml)100ml,速度215ml/s。所用CT机为Somatom AR T普通CT机或SIEMENS PLUS4螺旋CT机。
2结果
2.1CT平扫11例中,6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7例位于肝左叶,4例位于肝右叶,病灶大小为5~10cm,平均718cm。4例左、右叶均可见病灶,病灶大小不一,最大者约910cm×410cm。肝内胆管扩张8例,右叶3例,双侧5例,其中1例为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胆囊增大,胆管及胆囊内均见多发结石,在扩张胆管周围见大片低密度区,见图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叶萎缩6例,其中右叶1例,左叶5例。病灶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
2.2 增强扫描5例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三期增强扫描,2例病灶还行3min延迟扫描。根据增强后密度低于、等于或高于肝实质密度分为轻、中、重度强化,增强前后密度无明显变化为无强化。多发病灶以其最大者进行观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规则细线状强化6例,1例边缘早期无强化而后呈逐渐强化。原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区,增强后呈轻度片状、结节状强化2例,中度结节状强化3例;轻度线状强化1例,见图2。4例病灶在三期内的强化情况无明显变化,1例呈“快进快出”,1例为缓慢增强。平扫所见的大片低密度区在三期扫描内强化很轻或无,因此在增强图像上显得密度更低,病灶显示亦清晰。2例延迟扫描中,1例边缘早期无强化,而呈“延迟强化”,于延迟扫描时出现明显强化:病灶密度高于肝实质密度,见图3。另1例边缘早期网格状明显强化,延迟时病灶内仍见片状明显强化。增强后可分辨出扩张的胆管,呈小圆点或条状水样密度影;3例于病灶内可见扩张胆管。其他表现有:门静脉受压、移位3例,门静脉癌栓1例(左支)。
图1 CT平扫肝内胆管明显囊状扩张,内有多个结石影;其周围大片肝密度降低,边界不清
图2 CT增强扫描:病灶内明显线状强化
图3 CT增强扫描
3讨论
3.1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
CT平扫上,肝内胆管细胞癌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密度较低,边缘可以清楚,也可不清。由于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因此易导致胆管阻塞和破坏,引起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表现多样。肿瘤早期边缘部增强是一常见征象,可能是由于肿瘤边缘部的血管相对较多。此外,由于属于乏血供肿瘤,因此容易出现变性、坏死,坏死区常较大;其边缘残存的纤维间质带是形成无强化区边缘部条索状强化的基础,若局部门脉被肿瘤包围,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充填门静脉,而使得肿瘤呈线样强化或网格状强化;若门脉与扩张的胆管伴行,增强时显示清楚,可有受压、移位。本组见病灶内线样强化3例,网格状强化2例,病灶周围门静脉受压移位3例,门静脉癌栓1例。
3.2病理基础
肝内胆管细胞癌来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小胆管,在大体标本上肿块呈灰色,比肝细胞癌质硬,坏死多见,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胆管细胞癌具有腺癌的一般特征,染色浅淡内无胆汁滴,在癌细胞内、腺管内或间质中,常见伴有粘液分泌。癌细胞中纤维结缔组织丰富,部分病灶可见到钙化。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病理组织学上多为分化型腺癌,中心可有致密的纤维条索,可有坏死囊变,可见卫星灶,病理分为巨块浸润型,多巨块型,单结节型和多个小结节型,组织学为有较多纤维间质腺癌,癌细胞可分泌粘液及钙化,肿瘤呈浸润方式向周围生长扩展,转移至周围组织器官。病理上门脉期逐渐增强及延迟期强化区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少量散在的癌组织[2]。所有病例AFP为阴性,与乙肝、肝硬化无直接关系。由于胆管细胞癌易发生在淋巴管丰富的汇管区,所以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胆管细胞癌虽然多数瘤体较大但很少发生门脉癌栓形成。
3.3鉴别诊断
3.3.1肝细胞癌:增强扫描是区别二者的重要手段,后者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往往有肝硬化的基础,且发病年龄较轻,70%有AFP升高,增强曲线为“速升速降”型,边界往往较清楚(多有完整包膜),常有门静脉癌栓形成。
3.3.2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增强后有时较平扫时缩小,而且二者强化持续峰值都很长且边缘强化,但是增强时动脉期血管瘤边缘呈结节样明显强化,由边缘到中央集中,密度与同层面较主动脉接近,延迟期血管瘤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被造影剂充填。胆管无扩张等。
3.3.3肝转移瘤:延迟扫描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有原发灶及病史,常为肝内多发类圆形病灶,环形强化,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中心坏死可形成“牛眼征”
3.3.4肝脓肿:临床有发热,白细胞升高,CT上往往出现多层环形的不同密度带,一般不难鉴别。影像上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较为困难,在详细分析CT表现的基础上,应结合临床资料,尤其是胆石术后黄疸复发或未减轻者应高度警惕。当平扫征象不典型时,加用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扫描有助于诊断,或必要时行病灶穿刺活检。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详细分析CT表现又要结合临床资料,注意与肝细胞肝癌、血管瘤、肝脓肿等其它肝脏疾病鉴别,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做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需肝穿刺活检定性。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4.
[2] 梁长虹,胡景,关月欢,等.周围型肝内肝管癌的CT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2):869.
[3] 周康荣,主编.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3-44.
[关键词] 塞来昔布;胆管细胞癌;放疗;survivin基因
[中图分类号] R7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019-03
胆管细胞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早期诊断较困难,可手术切除的患者不到20%,放化疗是中晚期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但放疗效果受到肿瘤敏感性的限制。塞来昔布作为一种COX-2抑制剂,在近年研究中被认为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1,2]。本研究探讨体外条件下塞来昔布对接受X线放疗的人QBC939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细胞培养
QBC939人胆管癌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库,塞来昔布购自南京德宝生化有限公司,细胞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兔抗人survivin多克隆抗体及β-actin购自Santa-Cruz公司,CCK-8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碧云天生物科技研究所。细胞培养条件:37℃、5%CO2的培养箱。实验设计及研究时间2012年1月~2013年1月。
1.2 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
取传代培养的对数生长期QBC,939细胞制成1×105个/L细胞悬液,种植在96孔板中,每孔100 μL。设为调零组(不含细胞的培养液),对照组(常规培养细胞,不接受塞来昔布及放疗),实验组(分别加入浓度为25 μmol/L、50 μmol/L、75 μmol/L、100 μmol/L的塞来昔布,X线放疗剂量分别为2 Gy、4 Gy、6 Gy、8 Gy、10 Gy),实验组每组设10个复孔。培养48 h后实验组每孔加CCK-8试剂10 μL,再培养2 h后,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下测定每孔的吸光度,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进一步计算出塞来昔布的IC50=64.2 μmol/L。在后续实验中选择浓度65 μmol/L塞来昔布。X线放疗的IC50为5.83 Gy,选择剂量6 Gy用于后续实验。抑制率=(1-实验孔OD值/对照孔OD值)×100%。
1.3 流式细胞术检测
将实验分为四组,每组样本数为10,分组设置如下:对照组单纯培养细胞;塞来昔布组(C组)加入浓度65 μmol/L塞来昔布;放疗组(R组)给予剂量6 Gy X线照射;塞来昔布联合放疗组(C+R组)先给予浓度65 μmol/L塞来昔布24 h后更换培养液,再给予剂量6 Gy的X线照射细胞,各组细胞均培养48 h,收集细胞并离心,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凋亡细胞的比例由Cell Quest Pro 软件计算,实验重复3次。
1.4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收集上述各组细胞,每组样本数为10,加入细胞裂解液,提取总蛋白,调整各组总蛋白,使各组总蛋白浓度相同。经15%SDS-PAGE电泳后电转移至PVDF膜,封闭后加入一抗(兔抗人survivin多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1000,再加入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工作浓度为1∶6000。同样方法进行内参蛋白(β-actin)的抗体孵育。发光、显影、定影后制成胶片,扫描后用凝胶图像处理体统分析目标条带的净光密度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细胞的凋亡率
如图1所示每组细胞的流式图,结果显示联合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塞来昔布组及放疗组(P
2.2 Survivin蛋白的表达
联合组survivin蛋白表达较其他各组要明显减弱(图2),用相关软件计算出各条带的灰度值,将目的蛋白survivin/β-actin灰度值作为最终结果,以x±s表示(表1),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放射疗法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传统手段,其疗效受到肿瘤放疗敏感性的限制。目前研究发现大部分肿瘤对辐射并不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放疗效果。如何通过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以提高放疗疗效,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之一。塞来昔布是一种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其放射增敏作用在近年研究中受到重视[2-4]。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COX-2)在上皮组织癌(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皮肤的鳞状上皮细胞癌等)中广泛存在且过度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COX-2促进前列腺素E2(PGE2)生成,而PGE2具有放射保护作用,而放射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COX-2[4,5]。塞来昔布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及环氧化酶-2来阻止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化,从而阻止PGE2的放射保护作用,发挥放射增敏剂的作用。研究发现,塞来昔布作为一种新型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明显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4],塞来昔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改变肿瘤细胞的周期分布,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在联合放射治疗可提高放疗疗效,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5-7]。聂亮琴[7]等将正常少突胶质细胞(oln93)及脑胶质瘤细胞(u373)分别按空白处理、单独接受塞来昔布或X射线、塞来昔布联合X射线4种不同处理方式研究塞来昔布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塞来昔布能抑制oln93细胞和u373细胞生长,胶质瘤细胞组放射增敏比高于正常胶质细胞组,并诱导胶质瘤细胞G0/G1期阻滞,联合组与照射组比较,u373细胞发生G2/M期阻滞,Cyclin B1、DNA-PKcs、MRE1l蛋白表达下降,提示塞来昔布对u373的放射增敏作用比oln93细胞明显,其机制与调节细胞周期分布及DNA损伤修复有关。
Survivin基因作为凋亡抑制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与肿瘤预后、放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8-11]。survivin与环氧化酶-2表达的关系是塞来昔布作用机制研究的方向之一。夏历[12]等研究发现在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COX-2相关。李伟忠等[13]通过研究环氧化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COX-2、survivin表达的影响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现塞来昔布下调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同时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但对COX-2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较弱,提示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下调survivin表达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有关。方雷[14]等通过设计合成survivin 的 siRNA 序列并转染等方式研究survivin基因沉默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对化疗药物塞来昔布敏感性的影响,发现 survivin基因沉默48 h后,MGC-803细胞的surviv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使用塞来昔布来降低survivin的表达从而增加放疗的敏感性是本研究的设想之一。有研究发现在肝细胞癌中,PGE2可以激活EGFR/PI3K途径,通过EP1受体来上调survivin的表达[15]。本研究中,Western blot法检测到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联合组中明显下降,提示在QBC939细胞株中,塞来昔布可以加速survivin蛋白的分解或降低survivin的mRNA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塞来昔布组及放疗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塞来昔布可以下调survivin表达,发挥放疗增敏作用。
本研究通过塞来昔布联合放疗作用于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株,显示塞来昔布能增强放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凋亡率,其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survivin表达。本研究对胆管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是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 许燕艳,翟凤钰,王亚帝,等. 塞来昔布联合多西他赛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1004-1007.
[2] 周任,张龙洲,王睿智. 塞来昔布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J]. 癌症,2010,29(3):316-322.
[3] 牛国梁,王辉,谢荣俊,等.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乳腺癌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肿瘤学杂志,2011,17(3):172-176.
[4] 周海存,刘宏斌. 塞来昔布防治胃癌的机制及应用前景[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4):317-320.
[5] Davis TW,O'Neal JM,Pagel MD,et al. Synergy between celecoxib and radiotherapy results from inhibition of cyclooxygenase-2-derived prostaglandin E2,a survival factor for tumor and associated vasculature[J]. Cancer Res,2004,64(1):279-285.
[6] Milas L. Cyclooxygenase-2 (COX-2) enzyme inhibitors and radiotherapy: Preclinical basis[J]. Am J Clin Oncol,2003, 26(4):66-69.
[7] 聂亮琴,周菊英,王利利. 塞来昔布对正常脑胶质细胞和脑胶质瘤细胞放射增敏效应的比较及其机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34(5):342-344,375.
[8] 卢浩,刘士维,张伟. 凋亡抑制因子 Survivin 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2014,54(21):100-101.
[9] 朱正明,欧阳喜,罗洪亮,等. 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及临床意义的相关性[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9):1334-1340.
[10] 王Z,庞义存,赵向寨. survivin基因在绒毛膜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6):466-468.
[11] 王平,董德平,张建平.下调survivin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12): 2521-2524.
[12] 夏历,谢小兵,宁兴旺. Survivin和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0):1916-1919.
[13] 李伟忠,王晓燕,霍秋菊. 塞来昔布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survivin表达与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J]. 广东医学杂志,2010,31(5):543-545.
[14] 方雷,吴海滨,陈晓岗. Survivin 基因沉默抑制胃癌 MGC-803 细胞增殖并增强其对塞来昔布的敏感性[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1944-1948.
[关键词] 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肝炎病毒;生存素;凋亡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022-03
The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Bx protein and survivin portein expression in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CHEN Jiang, CUI Bin, JIANG Hanguo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ianjiang 52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Bx protein and survivin protein in the expression of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HBx and survivin protein in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tissues of 58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the protein was colorated by DAB, the positive pathological section of HBx and survivin in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was taken as positive control, while PBS was taken as blank control.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x and survivin were 46.6% (27/58) and 69.0% (40/58)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 of survivin in HBx-positive group was 70.4% (19/27) and 27.5% (11/40) in HBx-negative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and HBx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metastasis and serum alpha-fetoprotein (AFP) level. Conclusion: HBx protein can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Key words]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HBx; Hepatitis virus; Survivin portein; Apoptosis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到全球近4亿人口,是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ncer,HCC)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乙型肝炎病毒是3.4 kb的DNA病毒,含有4个部分双链的开放读码框,编码C、S和X蛋白及病毒DNA聚合酶,其中X蛋白(HBx)已明确和肿瘤发生有关。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通过一种未知的机制使细胞分裂及死亡发生调节障碍,HBx缺乏转变活性,但可以使肝脏表达HBx的易感品系的转基因小鼠发生肝细胞癌[1-2]。生存素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在人类大部分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一种抗凋亡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凋亡抑制及细胞周期调节。本试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二者在HCC组织的表达,探讨其在HCC发生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2月~2010年5月我院外科手术切除的HCC标本58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患者均未经过任何抗肿瘤治疗,其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23~86岁,中位年龄60岁;Edmondson病理分级:1~2级16例,3级以上42例。47例AFP增高,伴有门静脉癌栓18例,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9例。所有组织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腊包埋,5 μm连续切片。
1.2 方法与试剂
HBx蛋白抗体和人生存素(FL-142)单抗及S-P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免疫组化采用S-P方法,操作步骤如下:石蜡切片脱蜡至水;3% H2O2室温孵育5~10 min;微波抗原修复;正常山羊血清封闭,室温15 min,滴加p53和生存素抗原工作液,冰箱内4℃过夜;PBS冲洗,滴加第二代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室温20 min;PBS冲洗,滴加第二代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室温20 min;PBS冲洗,DAB显色,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封片。已知的肝癌HBx及生存素阳性切片为阳性对照,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空白对照。
1.3 结果判断
观察每张切片至少有5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倍视野,不少于1 000个细胞,HBx和生存素均以胞质或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这样的细胞大于或等于100个为阳性,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评估。HBx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图1),生存素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图2),均呈棕黄色。
图1 HBx阳性表达(S-P×200)
图2 生存素阳性表达(S-P×2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细胞癌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及生存素的表达及关系
HBx的阳性表达信号多为核型,生存素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均呈黄色颗粒。HBx的阳性率为46.6%(27/58),生存素的阳性率为69.0%(4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5,P<0.05);HBx阳性的HCC组织生存素的阳性率为70.4%(19/27),HBx阴性的HCC组织生存素的阳性率为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3,P<0.05)。等级相关分析表明,HCC组织中HBx和生存素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3,P<0.05)。见表1。
2.2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及生存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HBx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Edmondson分级相关(r=0.432 7,P<0.05);Ⅰ~Ⅱ级阳性率为18.8%,≥Ⅲ级阳性率为57.1%。有门静脉癌栓者的阳性率(66.7%)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者(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增高者HBx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的表达与有无转移无关(r=0.235 4,P>0.05)。生存素在病理分级差、有门脉癌栓及转移和伴有AFP高的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好、无门脉癌栓及转移和不伴有AFP高的HC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见表1。
3 讨论
嗜肝病毒科的来源于哺乳动物的正嗜肝DNA病毒具有表达X蛋白的功能,X蛋白的结构与宿主细胞DNA糖基化酶功能结构域具有同源相似特点,而DNA糖基化酶是DNA复制时碱基切除修复的主要酶[3]。在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肝细胞癌的过程中X基因经常与肝细胞DNA整合,HBX促进细胞周期进程,使抑制细胞生长的调节因子失活,与p53及其他肿瘤抑制因子及衰老相关因子结合并抑制其功能。近年研究表明,HBX调节转甲基酶转录,使DNA局部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沉默或者使DNA全部甲基化造成染色体不稳定,从而在肝癌发生中起作用。抗凋亡作用与p53抑制有关,促进凋亡作用机制不明。HBX能够增加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及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延长肝细胞寿命有利于恶变,羟基末端去除的HBX失去了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性能,增强了其调控癌基因的功能,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调节异常,促进增殖及凋亡抑制,使细胞生长失控[4]。
生存素是人类基因组中的肿瘤特异性基因,正常的成人组织罕有表达,在大部分人类肿瘤中高表达。生存素含有特征性的锌指结构称为BIR结构域,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PA)家族成员之一,其他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的凋亡抑制是直接与细胞内半胱天冬酶结合抑制其活性,生存素不能直接与半胱天冬酶结合,乙肝病毒X蛋白相互作用蛋白(HBXIP)作为辅助因子在生存素引发的凋亡抑制起一定作用[5]。HBX蛋白的C末端与HBXIP结合再与生存素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与前半胱天冬酶-9结合,从而阻止其募集到凋亡前酶活化因子(Apaf-1)上,使生存素借助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途径选择性地抑制半胱天冬酶的蛋白酶活性,在细胞凋亡中发挥桥梁作用[6]。
本研究显示,HBX上调生存素的表达,提示肝细胞癌发生凋亡抑制。另外,HBx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并使其失活,而生存素基因是一个被野生型p53基因抑制的基因[7],HBx蛋白上调生存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形成凋亡抵抗,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病理分级分化差,伴有门脉癌栓及AFP增高有转移者HBx及生存素表达上调,表明HBx及生存素表达与肝细胞癌的恶性程度疾病进展有关。HBx上调生存素表达使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凋亡障碍增殖过度,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细胞癌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Wen Y, Golubkov VS, Strongin AY, et al. Interaction of hepatitis B viral oncoprotein with cellular target HBXIP dysregulates centrosome dynamics and mitotic spindle formation [J]. J Biol Chem,2008,283(5):2793-2803.
[2] 陈江,吴晓燕.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Survivin表达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6):517-518.
[3] Van Hemert FJ, Van De Klundert MA, Lukashov VV, et al. Protein x of hepatitis B virus: origin and structure similarity with the central domain of DNA glycosylase [J]. PLoS One,2011,6(8):233-242.
[4] Kew MC. 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Suppl 1):144-152.
[5] Marusawa H, Matsuzawa S, Welsh K, et al. HBXIP functions as a cofactor of survivin in apoptosis suppression [J]. EMBO J,2003,22(11):2729-2740. [6] 张晓东,马宏涛,叶丽虹,等.HBXIP基因对乙肝病毒X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21(3):4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