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在阅读文章中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师要当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睁大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美。
1. 引领学生感受文章意境美。
美是情感联结的纽带。教材中的诸多文章,向读者展现了美的意境:异域独特的风光,祖国秀丽的山川,民族特有的风情,人间美好的情感……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美,容易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人教版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向我们展示了异域他乡的民族风情。教学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了德国风情的视频,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德国的建筑特色、城市风格、美丽风光,激发了他们窥探异国美丽风景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去文章中寻找美,找出文章中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句段,诵读、想象,再现画面。学生就能逐步融入文章美的意境,进行了一番独特的异国风情游。
2.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美。学生只有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美,才能更有阅读的兴趣,才能增强美好的感受。揣摩词语、反复推敲是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精妙的好方法。比如《草原》一课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里的天空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抓住“那么……那么……”,细细琢磨,反复推敲,慢慢品味,感受语言传递出的美的意境。这样,学生似乎自己也来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美景。
分析修辞,仔细斟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辞美的重要手段。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让语言富有生动性、形象性、抒情性,读者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学习《彩色的非洲》一课,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兴致勃勃,在品读这些优美句子时,仿佛看到了非洲五彩斑斓、缤纷绚丽的美景,仿佛与文中的景致融为一体。
还原文字,想象画面也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良好途径。选入课本中的诗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综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大胆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章中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大脑中再现出来,从而丰富自己美的情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这样两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向读者展现了美好的意境。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春风吹过,长江南岸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象?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兴致盎然,开始描绘一幅幅江南春景图: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绿色的草木,山上鲜花盛开、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一片勃勃生机。王安石思量着,明月啊,你何时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呢?这美妙的画面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美
诵读是领悟内容、熏陶情感、品味意境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潜心涵泳,疏通文脉;在读中捕捉艺术形象,领悟作者情感;在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选好精美片段是品味美的前提。可以选景物描写的美文、人物心理刻画的句段、人物肖像描写的佳句、能引起读者思想共鸣的心灵感悟、被历代传诵的经典佳句等等,作为课堂教学中诵读的重点。
其次,教给正确的诵读方法是品味美的关键。反复品读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带有个性化理解的朗读、字正腔圆的朗读、融入个人情感的朗读等不同角度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一步步品味到文章美的意境。
再次,充足的诵读时间是品味美的重要保证。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就要把“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作为一项重要要求提出。学习文章时,不同教学环节、不同目的的读,教师都要舍得时间投入。教师的讲解要精练,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提问,尽量节省时间保障学生读的需要,课后,还可布置学生有选择地熟读成诵,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在学生感受美、品味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动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说写训练去创造美,可以将学生对美的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创造美的一个好方法。语文教材中的诸多文章在学生阅读之后,都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再现文章的画面。还可以抓住文章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补白,并把这些画面描述出来。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一幅感人肺腑的画面,这是一个令人无限期待的瞬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父子紧紧相拥,可能还会有哪些打动人心的动作、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对话?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相互交流后再写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学生通过写作,践行了对美的再创造,进一步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对文章的理解也再次得到升华。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情感”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布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布满激情的我”。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观察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爱好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融入课文,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教学我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漂亮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漂亮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布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富有趣味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且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兴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可引用新疆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可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二)、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时,末尾可出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政区图》让学生看图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成功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则谜语,学生很快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疲惫的学习情绪。
(三)、巧借古诗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度王国。教学时把古诗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课堂的最佳氛围,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近一个月;还可用“马前挑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场景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教学增添了别一番风味,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它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曲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而一组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又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黄河岸边去探究“母亲之河”的奥秘。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可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了进来讲述。
二、充分利用各种地理教学用图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利用形象直观的地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可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教师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地图,教材中有不少插图,但是这些插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高,达不到地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因此整幅图反映的容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因此教师可动手制作了一些教学挂图。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插图在制作中,删去大量的多余信息。像“一月等温等温线图”可抛弃那些鲜艳得喧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自学情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一)、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
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学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巴西》的教学中,课前导入部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描述判断出这是哪个国家?”然后依次展示出每一项描述,最后让学生判断。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别出心裁的引入特别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在讲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时,可放映了一段有关“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掌握这方面内容,而且能唤起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学习。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那些过分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他们上课只是应付教师,被动地学习,效率甚低,严重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常放映教学影片或者展示教学图片来进行课堂教学。事实证明,上多媒体课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根据课后调查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上多媒体课我感觉轻松、愉快,特别敢回答问题,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四、学生积极参与进行互动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可列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教师及时表扬这几位讲述的学生,接着穿插播放有关北京、海南、新疆的图片,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教于乐,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如讲地图图例时,可把各种图例符号制作成幻灯片,把学生按小组分成几个小组,当教师点出写具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幻灯片片后,让学生进行竞猜,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答对了在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在讲天气预报的气象符号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竞赛法,这样使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课堂形式是多样的,如上网查看有关地理知识,地理模型制作、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气象观测、地理墙报等。这些课外活动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校,可在学生中举行了地理图片展(如天文图片展、祖国风光图片展等),并配合学校办理地理手抄报、地理小制作竞赛。他们的兴致很高,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做出的作品质量也比较高。现在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很大程度上是引导不当的缘故,只要教师在课前课后,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是会喜欢上地理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