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种类丰富的国家,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造诣极高的声乐艺术。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将传统的说唱、民歌、戏曲等的艺术形式与欧美唱法相结合而逐步产生的别具一格的歌唱艺术。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当前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都特别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力求将民族声乐的有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借鉴与融合
引言
我国的民族声乐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的产物,不仅表现了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对欧美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技术方面都传承和吸收了大量美声唱法,这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不仅在理念、技艺、科研、表演等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很多高校都注重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在咬字、气息、共鸣等技艺方面进行借鉴,声乐教学与欧美的美声学派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对两种艺术流派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声乐教学在演唱技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气息运用
无论是哪种唱法都特别注重对气息的运用,在教学中民族声乐的美声借鉴体现在教学生深呼吸法,即深呼吸以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间的对抗给气息提供支撑。实际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动性,使声音平缓、连贯。现在很多教学会运用到当前比较流行的花腔唱法,也就是基本唱法上加花腔,主要就是利用气息将各种情感、曲调表现出来,而花腔本省就是一种美声唱法[1]。花腔的音调婉转、纤巧,音域广阔,技巧较多,听来层次丰富、动听悦耳,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开始加入花腔唱法。
(二)共鸣技艺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共鸣技艺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混合共鸣技艺上。所谓混合共鸣就是演唱人员将各种共鸣腔体充分调动起来,腔体大小不同产生的音色和声音的圆润度不同,同时控制真假声的比例,以此让头腔、口腔和胸腔达到混合共鸣的效果。例如,风格恢宏的歌曲《沁园春•雪》就需要运用到混合共鸣,这种演唱方式能够将歌曲本身的恢宏气势和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当前,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对风格为细腻婉转的歌曲类型的混合共鸣教学,根据歌曲的特点和混合共鸣的技艺进行调整,演唱效果同样非常好。
(三)咬字技艺
通常我们认为美声唱法中的咬字不够清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果要借鉴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汉语的咬字习惯和意大利语的咬字习惯不同。但是,在很多演唱艺术家的实践当中证明,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实际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咬清基本的意大利语中的字母元素,通过提起软腭,后咽壁立起,形成稳定的腔咽。演唱时注意寻找高位置和共鸣,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平稳,再逐步学会咬准汉字[2]。例如,最为著名的廖昌永先生的作品《母爱》,用美声唱法唱出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感情和语言。
二、民族声乐教学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的民族声乐起源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时展和历史更迭,很多声乐论著都是对当时生活的情景的阐述和记述,对歌唱技艺和发声原理进行记载。例如,张炎的《词源》就对当时的演唱内容、音律和咬字行腔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但是,我国的声乐发展史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的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注重借鉴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从而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美声唱法的理论研究从十七世纪的巴西雷的声乐理论和教学原则到十九世纪的德国医生曼德尔的声学理论,再到现代的先进科学仪器对人本身的腔体、声带等的精密研究和测试,都及时的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和美声唱法的历史演进[3]。从对美声唱法的经验总结,到对各个发声器官及其生理构造,演唱功能和特征,如何协调发声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和理论都极大的促进了美声唱法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对这些方面是欠缺的,没有完整详尽的相关理论成果,民族声乐对美声理论和研究的借鉴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声乐教学的系统发展,以及高校教学体系的完善,都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在理论和研究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在借鉴美声理论方面的科研范围和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例如,很多高校设立了声乐理论研究基地,加强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加大对美声理论的研究和总结运用,促进中西方文化和技艺的融合。在对美声理论进行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传承和特点,注重民族特色和固有的演唱技巧理论,在此基础上对美声理论进行广泛和细致的研究。如何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演唱方式有效的融合,即使民族声乐衍生自美声唱法,其也有自身固有的技艺和历史底蕴。这就需要理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在深入了解欧美历史沿革和美声理论传承的前提下,有效的融合进我国民族声乐当中。
三、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种类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我国历史的悠久和多民族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众对民族声乐的喜爱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完善,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由于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演唱技艺的基础上对西欧美声唱法的借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美声唱法在演唱技艺和科研成果上的借鉴与融合。只有深入了解和借鉴,才能既保持我国民族声乐本身的风格和特色,又能融合西方先进的演唱方法,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姜静雅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吴蕾.浅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音乐时空,2015,12(09):123-125.
[关键词]美声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
一、美声教学特点
美声唱法(Bel Canto),从字面上解释即优美歌唱,也含有优美的歌曲之意。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性的歌唱方法,还是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流派,更是一种艺术理想的体现。美声教学从表面上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教学形式,但从整体教学过程来看又是很复杂的,因为制约美声教学的因素很多。
(一)美声教学是以获得优美声音为目的,是一种有声无形的特殊教学形式,它主要从音乐的流动形式去判断学习者所发出的声音是否符合听觉所能接受的音乐美感的要求。美声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人体呼吸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器官――喉咙,在它的结构中有一个天生就能发声的物体――声带。美声教学的宗旨是将人体发声器官训练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使其发出优美感人的声音,即将自然的嗓音训练成歌唱的嗓音。声带的良好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讲话的发声质量,特别是对一个学习歌唱的人来说,是无法用任何一种东西所代替的。它不能像钢琴、手风琴等乐器可改变发声体的质量,可随意挑选,歌唱者只能根据声音本身的先天性条件来确定发声的特点。
(二)美声教学注重技能型与实践性相结合。它需要根据每个人声带生理结构的特点,也就是声带的先天生理条件的差异性来“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声带所发出的声音音质与音色不尽相同,如: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等。如何选择教学手段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位美声老师去研究和探讨的。因此,在美声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音色来确定其声部,使学生在声带正常的运用下去学习适合他的发声技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声带在歌唱中的最佳使用效果,特别是它的持久耐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声教学中使学生在演唱中既不伤害自己的声带,也不会因为歌唱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三)学生思维、情感系统在歌唱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副好嗓子而没有良好的思维意识和音乐情感,所谓“好嗓子”也不过是一种发声体罢了。如果思维对歌唱对象的内涵理解不深刻甚至不准确,就会使演唱者在表现中声音苍白,失去内涵的声音也无法表达歌唱者的真实情感,也不能使歌唱者神态变化在演唱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
二、我国美声教学现状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通过音乐院校、 师范院校声乐专业课程及文艺团体演员们的演唱实践,美声唱法在我国已形成庞大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声教学的特殊性、 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以示范性教学为主,理论教学相对薄弱。
众所周知,美声歌唱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和训练方法的系统性, 通过演唱者的实践, 已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学习者而言,掌握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其演唱实践。在 目前的美声教学中,主要有示范性教学和以人体发声器官技能原理的理论教学两种教学方式,而从美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示范性教学为多。在美声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个学生高音上不去,或者是高音挤、卡,老师于是做个示范,并对学生说应该这样唱,学生跟着唱了半天,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要领,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嗓音条件是有差异的,如果老师不能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各种歌唱状态的原理,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所示范的内容去做,显然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 美声教学多急功近利,声音训练的系统性不强。
美声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与经验积累,才能完成各种歌唱活动,想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学好美声的。从美声课堂教学来看,这种现象还是很突出,当然,这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美声教学与学习,通常是从训练学生的自然音区的发声为主,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学生才能建立稳定的发声状态,然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拓展高音区,提高学生歌唱的综合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美声老师不注重学生歌唱基本技能的培养,盲目地进行高难度的歌唱训练,在训练手段和方法上也不够合理,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持,系统性不强。比如在高音训练上,要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在这一音域范围发声的机能状态,与自然音区有何区别,应作怎样的调整,并在联系内容上作合理的安排,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学生走入美声学习的误区,提高学习效率。
(三)部分美声教师的理论方法过于繁复, 语言不够简练、准确。
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美声的认知能力较差,他们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声音是错的,这时主要就是听老师怎么说。所以教师的教学理论体系要简练、清楚、易懂是十分重要。美声是一种听觉艺术,好的美声教师要能随时听的出学生声音的微妙变化,同时加上一些丰富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把学生教好。最差的老师就是不但耳朵的辨别能力差,而且教学手段又太多,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
(四)教学模式的变革,不利于学生歌唱“个性特征”的塑造。
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导致生源的急剧增加,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美声教学由以前的单一课变革为小组课,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美声教学和学习而言,必将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不可能像单一课那样,针对一个学生,而是要完成不同学生的美声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共性的东西就多,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同时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三、美声教学方法比较
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美声教师就有多少种美声教学方法。从对美声学派美声教学与学习的发展历程研究来看,美声教学方法可以划分为“经验学派”、“机能学派”和“心理学派”三种美声教学方法。本节通过分析比较三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得出最合理的美声教学方法。
(一)美声教学的“经验学派”。
自有美声教育以来,在美声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经验主义教师常采用几首固定的练声曲进行声音训练。他们会唱出“标准”的声音来要求学生模仿,同时还会举出各种各样的比喻作为好声音的诱导工具,而很少从理论上去提高学生对歌唱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美声教学方法的“经验学派”。例如:慢吸气就像“闻花”,慢呼气就像“叹气”,“下巴要放松,就像“掉了下来””等等。“闻花”、“叹气”、“下巴掉下来”这些都是形象具体的比喻,有助于学生对发声方式的掌握。经验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过去的美声老师曾依此培养出很多著名歌唱家,它在美声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目前只采用这种方法就很难完成教学活动中的各项具体要求,有待于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二)美声教学的“机理学派”。
美声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是欧洲西班牙的曼纽爱尔?加西亚(Manuel Garcia 1805-1906),加西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歌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美声教师,他是第一个被世人公认的能以科学方法研究唱歌的人,他于1855年发明了用显微镜来探视声带发声时的状况,使美声教学由抽象神秘转变为具体的科学。
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在美声训练“乐器制造”阶段,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洞悉气息、发声、共鸣、吐字咬字的有关生理、心理、物理声学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解决相关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生理学、声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进步,机理教学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特点来。同时也“代表了国际美声教育的前沿”。
(三)美声教学的“心理学派”。
在研究美声唱歌这门学科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它有关唱歌发声的生理要素,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唇、齿、舌、牙、喉这些形成语音器官都是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著名声乐艺术大师沈湘说过:“要学好声乐,光有个好嗓子不行,还得有个好脑子”,这就话说明了心理学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心理素质是美声演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演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在整个演唱艺术活动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美声学习不能只重视人体发声器官的练习,还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
(四)美声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美声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很难用文字准确描述其形态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强,但又有“定法”。美声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运用单一的教学法,往往只能在实际教学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应该提倡“经验”、“机理”与“心理”相结合的美声教学法,从教学内容来看,一方面学生培养学生对歌唱发声时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的“机理”变化要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心理”对上述四类器官的协调运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第三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如直觉等辅助。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需要将老师对美声的直觉认识经验告诉学生,而后再从机理学角度对发声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美声唱法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接着通过心理引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美声唱法。当然,以上教学过程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素质、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等进行调整和控制。唯有此,才是最理想的美声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声教学是一个复杂自适应性过程,既与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老师素质有关,又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关。在美声教学过程中,应该因人、因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加快美声人才培养的步伐,使大批优秀的美声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妮.美声教学几个基本问题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140-142.
[2]翟学京. 对美声教学中几个重要环节的认识.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5卷第3期, 75-76.
[3]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然而,初学声乐的男高音普遍对这一技术知之甚少,对高音区的盲目崇拜使得他们希望找到一条通往高音之路的捷径,而对于相关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在练高音技术这一环节上容易产生许多盲区。男高音的训练首先从研究美声唱法中男高音的嗓音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美声长发中运用正确的发声位置以及高音区的训练方法和中声区和换声区的训练相统一。然后针对美声唱法男高音的演唱中对男高音音乐作品难点的解决,建立正确科学的发声理念。其中,构建男高音声部的方法与要领的核心问题即是解决高音技术问题。
美声唱法中男高音的嗓音特点
美声唱法中,男高音是极其富有魅力的一个声部,它具有洪亮,宽大,优美,抒情等特点。在当今声乐界中,非常全面非常优秀的男高音又极为少数。原因很简单,要唱出震撼人心的高音很难,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又具备极高的艺术素养。
正确的歌唱声音概念,应该是在腔体打开的基础上,气息、共鸣、咬字都要流动、松弛、饱满、圆润、坚实有力度;声音干净、平稳、适度用声带;轻巧、清脆、富有弹性。声音柔和中兼具力量、富有穿透力,同时音色要统一,气息流动,共鸣腔体统一。
美声唱法中男高音的发声正确方法
·男高音高音区演唱中常见的问题
美声唱法男高音高音区演唱中总容易出现一些毛病。对男高音在高音区演唱中常见的毛病提出几点见解:
(1)音色暗淡、没有光彩;声音过于厚重、唱高声区困难;这主要对声音的不了解,不理解,盲目的追求声音的宽,大,空而造成的。
(2)过分提喉,气息上浮,造成声音很单薄,这样使声音没有共鸣,缺少磁性,同样造成上高音的困难。
(3)声带闭合不好,声音漏气,这样造成音色极不干净,久而久之造成声带小结。
(4)过于追求声音靠前,声音的腔体感不够。
(5)气息太浅、声音不扎实,毫无穿透力和震撼力。
以上都是美声唱法中,男高音高音区演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唱歌中的问题,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男高音高音区的训练方法
1、男高音自然音区的训练
要练好高音区的演唱,首先就要做好自然音区的训练。
男高音的自然声区也就是中低声区,是接近说话能够自然不费力就唱出来的声区。在教学时应该用较长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这个声区,具体方法是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喉头位置保持在打哈欠的较低位置。呼吸均匀。在歌唱时注重保持这个状态,无论是唱渐强、强音还是上行琶音音阶都应该如此。
同时,应该强化技能方面的训练,即加强声带肌肉训练,配合整合身体各发声器官、肌肉群等,在演唱时能把该用的充分用上,不该用的完全甩掉,锻炼在歌唱中的身体充分协调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建立歌唱通道的概念,坚守“高位置”歌唱。这样才能够在气息正确运用的基础上,规范地、较为轻松地歌唱。
中音区是歌唱者唱歌的基础,必须训练好。对于男高音来说,建立一个流畅并且毫不费力的,音色优美而声音高度统一的中声区尤其的重要。
怎样才能打好中声区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的各部分器官都能协调地工作,做到呼吸吐气的均匀,喉头位置的相对稳定,发音、声的状态是积极兴奋,软腭硬腭能相互调节获得很好的共鸣效果,身体在放松的基础上,唱出来的声音流畅圆润,力度适当,吐字清楚灵活。在自然声区内能得到优美的音质和共鸣,使得声音规范、科学、富有感情。
下面是针对自然声区的训练而总结出的练声曲:
1 2|3 4|5 4|3 2|1 -|
a
在练习此练声曲时候,要注意声音的强弱,第一小节的“1”弱,唱到第三小节“5”时候,加强腹部也就是横膈膜的压力,做到气息下沉,感觉一个大叹气,同时,声音也要挂住面罩,此时音最强,然后再渐弱,唱出练习曲的旋律感。a母音的练习,在发声前要注意以牙关的打开为前提,硬腭软腭都要充分的抬起,以此获得一个圆润,明亮的声音。
1234 5432 |1234 5432 |1-|
ma mo
在练习此练声曲时候,速度稍稍有点快,在每一个母音的演唱时候要保持音高的上升而不会影响发音位置的变化,保证在演唱每一个音的时候都是从同一个位置出来,当音往上时候渐强往下时候则渐弱。
5 5 5 5|5432 1 |
a e i o u
在练习此练声曲时候,在打开喉咙的基础上,使得“a”“e”“i”“o”“u”母音的转换要在同一个位置,后头不要往上提,也不要过份往下压,保持声音的自然,统一最为重要,气息平稳,在母音转换时,腔体保持打开的状态,每个母音都要挂住“面罩”。
弹唱这三条练声曲,在小字一组dol到小字二组mi之间。
2、男高音高音区的训练
做好了自然音区的训练就要开始做高音区的训练了。
唱高音前的准备工作:抬起软口盖小舌头,首先大脑里有一个正确高音的状态,然后将气息吸至横膈膜,声音从后背向脑后一翻、一扣;让声音贴着咽壁吸着唱;在共鸣腔的运用上,胸腔、口腔、鼻腔、头腔的整体感觉是向外松开着唱;气息在歌唱时有胸口向下垂直叹气的感觉。
男高音到了关闭要牢记两个混合:纯母音与变母音的混合,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混合。同时练习关闭高音时要心里想着往后边唱,同时混着气息的共鸣声音再向前、向远发出,声音尽量往通道里唱,轻柔一些,不要过分追求大的音量,二十一有穿透力的声音为前提,经过联系后,高声区的声音也会越发洪亮。
想要获得相对轻松的高声区,关键是正确地打开喉咙。喉咙是非常重要的发音器官,气息经过喉咙中的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声带振动的频率直接影响声音的强弱高低。在唱高音时必须正确地打开喉咙,让声带获得自由的高频率的振动,声音才会感到轻松自然、富有灵活性。在得到高音后,气息应支持住,同时用模隔膜和后背的力量来支持坚定的高音,做到有张有弛,才能使声音稳定而又不紧张。
下面是高声区的练习曲谱:
1 3 5 3 | 1 - |
ma
在练习此练声曲时候,都是三度音,让声带能有一个稍微小小的跳跃张力,能承受以后的音乐作品中的一些难点,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训练,在练习时候也要注意强弱,在唱到“5”的时候,感觉打呵欠一样,气息往下叹,感觉声音在流动。
565 454 | 343 232 | 1- |
ma mi ma mi ma
此练声曲只是一个扩宽音域的小小训练,在唱“ma”的时候,小腹用力,能够带上去就好,在带上去的同时,也要保证“ma”和“mi”在同一个位置演唱,并且唱出整个乐曲的三连音的流动感,每三个音中间的一个音稍微强一些,唱出练声曲的流动性。在演唱时,保持腔体的打开,高声区尤其注意气息的保持,以及挂住面罩。使得头腔共鸣、胸腔共鸣能够合理的运用。
练习以上两条练声曲,从小字一组dol开始,适自己嗓子状态以及声音状态慢慢往小字二组的fa sol la走。
结束语
一、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简介及艺术特征
(一)起源
美声唱法,是17世纪最早产生于佛罗伦萨的一种“歌剧唱法”,又称其为柔声唱法(译文Bel Canto)。17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舞台几乎都是阉人歌唱家的天下,俗称美声唱法史上的阉人歌唱时代。但到了十九世纪,由于阉人歌手逐渐失去了在舞台上的统治地位,随即真正的女声开始成为歌剧舞台的占据者,美声唱法也因此开始向世界的方向发展起来。
通俗唱法,从字面看简单明了,它是一种流行在民间而且拥有很多听众的独特的演唱方法,又可以叫“流行唱法”。通俗唱法是随着美国黑人的蓝调音乐发展起来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准则。在我国,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发展于30年代。
(二)演唱类型
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有花腔、抒情以及戏剧三种风格。其类型有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英国歌剧、德国歌剧、康塔塔和清唱剧等等。
通俗音乐的主要类型有Blues(蓝调)、Jazz(爵士)、Rock(摇滚)、Country、(乡村)、Hip-Hop(嘻哈乐)、Rap(说唱乐)、Latin music(拉丁音乐)、Soul(索尔音乐)等等。
(三)技术特点
在美声唱法中,歌唱者的整个音域普遍客观地存在于三个声区,即低、中、高声区,中声区是基础声区。美声唱法有一个声区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求无论在哪个声区,声音都要保持方法、位置以及音色的统一,需要头声(即假声)和胸声的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声区,同时强调的是整体共鸣,从而来避免在各声区出现明亮或者晦涩的声音,能够达到用自然且流畅的声音来完成声乐作品,这也正是区别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最主要特点。
通俗唱法的重要艺术特征是韵味独特,它的本质是要用质朴的声音演唱,就像说话一样,用真实的声音来表达音乐中赋予情感的文字内容。也正因如此,许多声乐业余爱好者也会选择这种唱法来提高自身对声乐的喜爱。然而,在现代社会,有许多专业的通俗歌手将通俗唱法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专业的训练方法,使得通俗唱法逐渐在声乐艺术中也独占一席之位。
通俗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气声唱法:就是通过对气息的控制,声带不受气流影响,不完全震动,音量较小。②真声唱法:气流触碰声带使之完全震动,音量较大。③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相似于气声唱法,声带不完全震动,音色、音质虚实均衡,音量中等。因为这种方法使得声音可以张弛有度,发生状态较为松弛,所以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科学的一种唱法。④沙声唱法:指的是声带闭合不自然,声带振动不规律,导致声音中掺有“异物”导致沙哑声的出现。通俗唱法一般音量都会略低些,所以通常在表演中需要借助话筒之类的扩音器来完成演唱。
二、我国成人在学习通俗唱法中的学习现状及问题与分析
(一)目前我国通俗唱法的发展状况
1、时代的“弄潮儿”。随着人们对于追求时代风尚的渴望愈演愈烈,流行歌曲也伴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脚步开始逐渐火热于中国歌坛。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俗唱法这种重视本嗓原声的唱法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声乐界专业的认同,而且也没有任何专家进行过相关理论的探讨。所以至今,其实音乐界还是有很多反对将声乐艺术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呼声。但由于社会时代的进步与潮流,流行歌曲逐步成为了一种最能体现出时代特点的音乐文化之一,它总能够以最快的更新速度来包装其本身,并且投其所好,不断推出适宜大众文化品味的“弄潮儿”。所以,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声乐爱好者开始钻研流行歌曲,这样日复一日,就逐渐将这种独特的唱法推向了另一个发展。
2、通俗唱法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俗歌曲演唱专业的课程,以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而且,国内的大部分声乐比赛当中,通俗唱法也已经被单独设立成为一种唱法的类别,独占一席之地。这些就都说明在我国的声乐教育当中,通俗唱法已经逐渐走向专业化、正规化。随着现在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的提升,还有流行歌曲时尚美的特点,使得它的淘汰率也相对较高。也许只是在某段时间里它才有存在的价值,甚至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且这样的情况下,流行歌曲也会变得比较商业化,在某一段时间内来充分发挥其所能带来的盈利价值,所以现在流行歌曲也被逐渐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音乐文化。笔者看来,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利于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因为目前它所被人传播的价值,只在于盈利,而忽略了其本身的音乐文化内涵。
(二)成人在学习通俗唱法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
1、技巧方面。①气息运用不当。目前大部分成人都只是靠一些网络等途径模仿学习。但通俗唱法的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这都是需要时间以及正确的指导去训练的,光靠模仿是绝对听不出来歌唱者是怎样运用的气息、或者在唱高音时口腔的位置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单靠盲目的模仿是不可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对自己的声带造成损伤,甚至毁坏。
②真假声转换控制不好。通俗唱法的很多歌曲都需要真假声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通俗歌曲它本身所需要的意境。也是这个问题困扰到很多初学者,因为对于声带震动的控制不稳,而导致真假声衔接出现嗓子嘶痒或者短暂性失声的状况,在通俗歌曲类型“百花齐放”的状态下,各种曲风都逐渐出世,许多高难度的歌曲都只能用真假声的配合才可以完成。所以,真假声转换的问题也会使学习者在演唱曲目上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声音位置偏低。在演唱通俗歌曲时,很多人会出现明明已经达到音符的本身音高,但给人听觉上的感觉却总是偏低。这就是其在演唱过程中口腔位置不正确,对于歌唱者来说,歌唱时的口腔位置、面罩的共鸣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过程中上腭稍稍抬起和不抬都会有很大的区别。而共鸣是声乐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无论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需要共鸣来完成对音乐的演绎。
2、师资方面。目前有许多成人在自己经济条件的允许下,逐渐懂得去选择找一些专业的老师来系统的学习通俗唱法。然而,在众多的导师当中,也许有的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通俗唱法老师,但有的却是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出身的老师。
(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练习过程中的方法不妥当。人体的声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把它比作为皮筋,意在于表达它应松弛有度的特点,在歌唱的时候音色以至于听起来不会很“紧张”。然而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会给一些学习者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我们的声带一定是越扯“弹性”越大,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没有任何演唱方法的情况下大声喊唱,撕扯声带。在演唱方法上,练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练习,练声通俗的讲叫做开声,但并不是大声喊唱,而是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提高声带的柔韧性,使声带活跃起来。
然而在时间问题上,不分昼夜的练习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举动。这样不仅会使自己的声带由于疲劳而造成损伤,甚至会使自己在学习方法上出现理念性的偏差。那么,为了在更好状态下的歌唱,通常情况下,有关声乐的活动、比赛等都会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因为人的声带在上午的时间段会属于“睡眼惺忪”的状态,这样对于歌唱的质量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般音乐会、演唱会都会在晚上举办的原由。
2、教师教育手段与方式的不妥当。声乐专业的学习者可能会认为三种唱法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需要套用贯通即可,所以在目前来说对于声乐教师的类别划分也是非常模糊。也许有的老师会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多加琢磨,将三种不同的唱法稍作以融合和借鉴,但并不会做深一步了解与探究;但有的老师则是根本不会区分它们的异同,直接将原有的方法,硬性强加给学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样的教学长期下来是一定会给学生的声带造成损害的。尤其是在变声期的孩子,老师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会使学生声带出现问题。
三、美声唱法在通俗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探索以音乐剧《猫》中《Memory》为例
1、气息练习。想要完成一首歌曲的前提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气息支撑。虽然在演唱通俗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像美声或者民族唱法那样气息要吸得很深,但是呼吸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笔者的教学中,会让学生先找到并感受气息的支点在哪里,例如:搬重物。搬重物所感受到的气息并不是歌唱中所需要的气息,因为从人体的生理角度讲,当一个人将所有的力量集聚到一个部位,其实说话都是很吃力的,更别说唱歌了。这时的气息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死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其实并不利于我们在演唱歌曲。歌曲《Memory》中许多的连音线,这就表示歌曲的表达需要连贯性,而连贯性的支撑就是气息,要有气息的支点。但如果你将气息压得很死的话,就流动不起来,就表达不出来歌曲中应有的味道。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搬重物”这样的方法恰巧是让学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气息支点的最好方法。
2、腔体状态。喉头稳定:喉咙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保持喉头稳定,放松的状态下,声带才会很自然地振动而发声。许多初学者在演唱时候总会听着声音特别紧张,就是因为喉头的位置不对。歌曲《Memory》中第一个音就是小字一组c,如果你的喉头不稳定,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唱不上去甚至是音准等问题。所以在学习通俗唱法中一定要注意喉头的位置。放松喉咙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哈欠,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试着找到打哈欠的感觉,感受在打哈欠的时候上腭的状态,那就是歌唱时需要的状态。练习时用带有“呜、吁”等字眼进行音阶练声。
口腔打开:在美声唱法中最忌讳的就是张大嘴练习,打哈欠的方式就是在灌输一种“竖开”的口腔状态。然而在通俗唱法中则建议初学者不要过分的强调“竖开”,因为通俗唱法中强调的是自然的声音,所以学者可以借助“啊”字练习开口音,嘴巴尽自然张开,练习时可是适当张大嘴,但在演唱歌曲中需要根据歌词内容、情感等各方面因素予以控制。
(二)作品主题分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Memory》可以说是古典歌剧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完美结合的一首作品。音乐剧,通俗的讲,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是一种用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表演的戏剧。相似于歌剧,但却不等同于歌剧。音乐剧的题材内容或者是人物形象,表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古典音乐与通俗表演是音乐剧的两个重要特征,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种:①歌唱与表演贯穿始终;②歌唱与对白交替进行。
《Memory》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它按照呈示―发展―再现的原则,很好地诠释了这首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Memory》这首歌曲的情感非常细腻而真挚,所以在演唱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它的内容作以初步的见解。首先,从音乐的开始:“Midnight,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深夜,大街上安静的没有声音)???”就奠定了这首歌曲是属于抒情中带有由忧郁的情感表达;再到第二段“Memory,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回忆,我独自呆在月光下)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我只能对往日微笑)It was beautiful then(那时是多么美好)...”流浪猫开始叙述回忆,但回忆中与现在的处境却有所违,所以此处则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抒情而凄凉;随着歌曲情绪的进展,“When the dawn comes(当黎明来临)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今夜也将成为一个回忆)And a new day will begin(而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开始逐渐将整首歌曲推向一个小,从而迎接最终的点,所以随着歌曲的发展,演唱时的情绪也应该循序渐进,表现的相对要激动些。“...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哪! 新的一天已经到来)”歌曲的最后是对开头的一个呼应,本来这首歌的情绪是忧郁开始的,但到最后却要表达的是一种冲破这种情感的禁锢,看到新的希望,所以演唱时笔者觉得应该弱收,而歌唱情绪则应该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状态。
关键词:意大利语;美声唱法;启蒙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
意大利的美声学派,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歌唱方法和歌唱教学方法的系统化的学派,这对于世界歌唱艺术和歌唱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美声唱法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教学的效果,在启蒙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本国的作品,而不注重对意大利美声唱法歌曲中的经典曲目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且制约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因为实现我国美声音乐唱法的发展和创新,是要建立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单纯的注重引用我国的美声作品,是难以在根本上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片面教学方法。
一、意大利语语音优势
1.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
意大利语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适合歌唱的语言”,这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发音方式而决定的,不仅单词的元音位置比较突出,并且开音节的单词比重相当之大。同汉字相比较而言,是一种更加简单、更加适应美声唱法教学的发音方法。意大利语以其音律平正、音色优美和音调和谐的特点为美声唱法的技巧和风格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将意大利语应用于美声教学中的重要原因。
2.意大利语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意大利语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声乐教材中也将很多优秀的意大利语经典曲目融入进去,不仅为美声唱法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将美声唱法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意大利语中的文字、语言和旋律等音乐元素之间的结合是相当和谐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曲目,加以歌唱家的唱功水平,更是能够将歌曲演唱的淋漓尽致。对这些优秀的曲目进行研究和体会,能够从中找到美声唱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演唱的风格和特点,尤其是在美声唱法的启蒙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曲目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意大利语美声唱法中的意境之美,体会音乐的力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美声演唱方法[2]。
二、以意大利语语音优势来带动美声唱法启蒙教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由于意大利语具有单词的元音位置突出和开音节的单词比重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将声音串联起来,并且实现发音位置的统一。因此,在进行美声唱法的启蒙训练中,应该将意大利语来进行发音训练的主要方法,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还能够将提高学生确定声音位置、打开喉咙、提高软口盖等方面的基本唱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美声唱法的理论基础和音乐理念[3]。
其次,可以对意大利语中的元音字母采用直接演唱的方式,不加修饰的将其演唱出来,这不仅能够将意大利语中元音发音的特色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对歌曲进行润色和美化,使歌曲的连贯性更强,再加以演唱者优美的音色,将歌曲中的情感通过歌词和配乐体现出来,达到“以字带声,以曲传情”的目的。
再次,意大利语发音中,对于元音发音的效应是比较大的,能够保证元音发音的积极性和紧凑性,将清辅音和浊辅音进行区分,并且将每个单词上都进行重音,这是保证发音咬字的准确性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在进行美声唱法的启蒙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意大利语美声唱法曲目的选用,在保证学生已经将美声唱法的基本功全面掌握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中国美声唱法曲目的教学,促进学生美声唱功的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美声唱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带来新鲜的动力[4]。
除此之外,在全面掌握了意大利语发音方法,并且能够对美声唱法的基本唱功有效的结合到曲目之中之后,应该对学生进行中国美声曲目的教学。由于汉字在发音和构成上的复杂性,就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语言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要对民族语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单词运用到曲目当中,将民族语言的特色美和民族情感更好地融入到曲目之中,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全面的中国美声唱法体系,掌握美声唱法的基本规律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