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电视剧

历史电视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电视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电视剧

历史电视剧范文第1篇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历史电视剧范文第2篇

俞胜利,这位“疯子”制片人,凭借一部《大宅门》奠定江湖地位,《大宋提刑官》《天下粮仓》《李小龙传奇》等一部部优秀剧集为他赢得了口碑、收视和市场。根据csm收视统计,2001—2010年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平均收视排名的前5部中,由他担任制片人的就有3部,《大宅门》《李小龙传奇》和《天下粮仓》分别占据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位,仅《李小龙传奇》一剧便发行了80多个国家,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赚了上亿利润。按理说,俞胜利应该是深谙市场之道的人,但一番谈话下来才知道,他是个对“数字”完全无感的人,尽管“儒商”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

今年即将在天津、山东、安徽、河南四家省级卫视播出的《穆桂英挂帅》是俞胜利第一次通过社会融资策划制作的电视剧。谈到这部剧他眼里放出亮光,“这将是我众多代表作中突出的一部。”

《综艺》:“疯子”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俞胜利:那是郭宝昌在变相夸我呢(笑)。因为我让一些他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成为事实了。40集《大宅门》后期制作至少需要4-6个月,但是我们用40天就做完了。当时之所以这么赶,是为了参加飞天奖。《大宅门》是大年三十关的机,而飞天奖每年播出的截止日期是4月15日。

当时我问导演郭宝昌能不能赶制出来参赛,郭宝昌和剪辑师都惊异地看着我这个“外行”,说“不可能”,我说必须打破常规想问题。wwW.133229.cOm后期制作中最费时间的环节是剪辑、合成和作曲。于是,我就把这三个环节分解开,把40集的片子分成4段,10集一段,我上了4套后期设备,导演一台,剪辑师一台,又找了两个剪辑师,一个人做10集。一般情况下,作曲都是整个剪辑完成之后才开始让曲作者看片作曲,这个环节仍然分解开,每剪辑出5集就派专人送给在西安的作曲赵季平看,等他看完这5集,另外5集也就做好了。整个后期制作效率大为提高,40天就完成了。自此,郭宝昌开始叫我“疯子”,陈宝国逢人便讲是奇迹!

《综艺》:你制作的电视剧中,自己比较满意哪一部?

俞胜利:我制作的电视剧有十几部,每部都少不了遗憾和不足。最满意的当属《大宅门》,因为它不仅是央视2001年到2010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而且它是部惊世骇俗的剧作。我认为判定一部文艺作品是否达到最高境界,要看这部作品能否“惊世骇俗”,这是唯一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综艺》:在你看来,制片人是创作者,还是商人?

俞胜利:做剧就要做到雅俗共赏,做制片人就要做到“儒商”的境界。一个电视剧或电影项目,相当于一个工厂,制片人就是厂长,导演是总工程师。要保证一个剧的品质,首先从选题开始,选准题材,再选准编剧,剧本品质才有保障。还要选能够阐释到位的导演,接下来就是主创和主要演员,掌控拍摄、宣传、播出和销售几个环节。一个优秀的制片人,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对剧作有较高的审美判断能力,对拍摄、对市场、对管理等各方面的掌控也应该是全面的。

《综艺》:你如何判断一个剧的市场潜质?

俞胜利:市场其实很难预测。我原本是一点商业概念都没有的,刚从央视调到中视影视做制片人,第一天就拿着计算器跑到会计那里问人家,利润的百分比怎么算。数字是我的软肋。

首先,剧一定要好,剧好是最重要的。一般一个剧的预算是在剧本出来以后。人物塑造是剧本的灵魂,此外还要看故事、年代、内涵等。《大宅门》深深吸引我的就是人物。剧本将白景琦这个人物塑造的可谓登峰造极,形象丰满、个性奇特、亦正亦邪。这样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很少见。此外,播出平台和播出时段对一部剧的市场影响力也非常重要。

《综艺》:你的电视剧营销工作一般是怎么做的?

俞胜利:电视剧营销是个复杂而劳心的工作,这是我的弱项,抓题材、抓剧本是我的强项。

有的电视剧喜欢“大肆营销”,宣传攻势从开拍前到播出一轮接一轮。我的看法不一样,任何事情都

是辩证的。大规模宣传的确可以吸引眼球,但如果电视剧本身品质达不到应有水准,反而会对播出效果和口碑产生负面作用。

首先把剧做好,其他适度就好。

《综艺》:听说《穆桂英挂帅》是你第一部与民营公司合作的电视剧?

俞胜利:是第一部。之前的电视剧多是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视影视)投资,这次遇到了特殊情况,是由民营公司投资。接下来的《虎符传奇》也是。《穆桂英挂帅》投资单集成本近100万,总投资有4000万元。目前已经确定在天津、山东、安徽、河南四家省级卫视首轮上星播出。我非常看好《穆桂英挂帅》,它会是我众多代表作中突出的一部。

《综艺》:为什么会看重这样一个题材?

俞胜利:《穆桂英挂帅》是5年前就在策划的故事,女人挂帅有着天然的悬念点,可以让人有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穆桂英的智慧和妩媚也都是值得发挥的戏眼。作为古装传奇剧,民间传说中重要的事件情节都基本保留,其余的就是属于创作的天地。这就是郭沫若说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作和虚构让她的传奇经历更合情合理。

《综艺》:今后你的电视剧融资方向会偏向哪一种?

俞胜利:任何合作方式都有可能。其实,目前电视剧市场的主流已经是以民营为主,它们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现在国营制作单位的体制过于陈腐,不利于激发优秀生产力的发挥。目前,央视旗下有电视剧制作中心、中视影视、中视传媒三家制作机构。这三家既是兄弟又是竞争对手。今后的发展如何,要看机制是否有重大改变。其实,电视剧制作是一个围城效应,好多搞电影朋友想做电视,搞电视剧的想做电影。实际上两者都有风险,而且风险都不小。

《综艺》:如何看待当前的电视剧市场?

历史电视剧范文第3篇

    一、情感剧寻找情感勾连:岁末感恩,回家看《娘》52集电视剧《娘》,刻画了娘的群像。其中,又着力表现了“满仓娘”历经苦难、深明大义、博爱善良的感人一生。因此,该剧是一部近年来难得的表现中国母亲题材的佳作。此前,由于该剧一直被央视跟踪,没有地面频道发行计划。2010年12月上旬,当得知该剧改为卫视+地面频道播出模式后,我们第一时间与发行方取得联系,并计划将具有感恩价值取向的该剧,打造成年度收官大剧,以引导社会回归传统价值追求。于是,我们推出了“岁末感恩、回家看《娘》”的主题宣传构想,得到了发行方的积极认可。发行方也有意将湖北综合频道作为全国首播平台。2010年12月18日,《娘》登陆湖北综合频道播出。由于当时正值年末,观众易产生强烈的思亲、思乡情绪。于是,剧集较长、情节发展较舒缓的《娘》,在寒冷的冬季,给观众送去了半个月的荧屏温馨与感动,并取得了湖北省收视第一、武汉市版收视第二的上佳表现。2011年元月,全国相继有几家地面频道播出《娘》,但收视率却大都不太理想。笔者认为,影响因素有二:其一,在各强势媒体纷纷上演火爆刺激的“开年大戏”之际,情感剧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其二,由于临近春节长假,人心浮动,观众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以表现细腻情感见长的该剧。因此,这电视剧编播“临门一脚”的功夫,把握最佳时机,至关重要。

    二、特定时期须要特定编排:悲情的春天,情动《天涯赤子心》2011年3月,一部跨海寻亲的年代家庭伦理剧《天涯赤子心》中小君、小杰姐弟俩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湖北电视观众的神经。该剧讲述的是民国时期,因父亲遭到家族势力胁迫,使母亲和姐弟俩(姐姐小君、弟弟小杰)遭到遗弃。在母亲病逝、又遭恶舅母驱赶后,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终于寻找到亲生父亲,并使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终于团圆的感人故事。故事悲情而不苦情,人性残酷而不残忍,情节励志而不忽悠煽情,是一部剧情拿捏精准、制作精细、充满温情的优秀作品。3月21日,湖北综合频道播出《天涯赤子心》。该剧播出10天,湖北省收视率平均达6.94%,收视份额达21.06%;最高单集收视率达11.409%,晚间黄金剧场单日(每晚4集连播)最高平均收视率9.296%,单集最高收视份额高达42.25%。武汉市版平均收视率5.319%,平均收视份额15.10%;最高单集收视率7.291%,最高收视份额达27.13%。由此,《天涯赤子心》不仅夺得了2011年以来综合频道省、市版电视剧收视率双双第一,还刷新了近5年来湖北所有频道(包括央视)电视剧收视新的历史纪录,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天涯赤子心》火爆荧屏,是碰巧走运,还是有着某种必然规律?在人们产生种种猜疑之时,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该剧依然是“临门一脚”踢爆了收视。具体说来,是“三箭齐发”在助力收视:第一,春节氛围牵动了人心;第二,灾难凝聚了人心;第三,科学编排水到渠成。3月11日,震惊世界的日本大地震、海啸爆发,继而引发了令全世界恐惧的核辐射危机。在空前的灾难面前,尤其是遭遇人类共同的天敌,人类善良的本性就会被激活,甚或自发流露,亲情关怀也会随之升级。为了顾及民族大义,彰显人文关怀,并在关键时刻体现主流媒体的价值判断,我们紧急会商,及时对频道非黄金剧场的电视剧做了调整,将原计划下午排播的抗战剧撤换,改播其它题材剧目。尽管平时抗战剧都有不错的收视率,但是,将收视率建立在日本人民遭遇巨大灾难的特定痛苦之上,也不符合一个主流媒体的价值追求。因此,自日本地震海啸之后,3-4月我们没有排播一部抗战剧。

    三、绝佳卖点匹配绝佳创意:华谊兄弟开全国先河,《理发师》1元钱豪赌收视率2010年冬天,笔者参加北京首都视协昌平展会期间,催生了“1元钱1集购买《理发师》”的概念——即给出4个阶梯价格,达到省市收视率双第一,给最高目标价,达不到最低目标收视率,湖北综合频道将每集仅支付1元钱购剧费。购剧合同签好之后,《理发师》何时播?怎么播?效果将会怎样?剧版《理发师》,根据陈逸飞电影遗作《理发师》改编而来。主演李晨、王丽坤虽然比不上电影主演陈坤、曾黎的名头响亮,但也是偶像级的青年演员,再加上华谊的制作实力,整部剧也算是上乘之作。该剧出品后发行差强人意,华谊此举既有相当自信的成分,同时也是激活该剧市场发行的破釜沉舟之策,只能放手一搏。合同签署日期是2010年12月22日,2011年前5个月,几次计划排播,但又都临时放弃。直到6月28日,在连续两个月播出革命历史题材、战争题材、谍战题材剧,系列“组合拳”打得炉火纯青,彻底筑牢了收视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才最终下定决心排播《理发师》。最终,《理发师》湖北收视率3.824%,同时段第一名,武汉市收视率3.209%,同时段第二名,达到阶梯价位第二档。华谊兄弟用数据验证了自己作品的品质,我们也赢得了一部物有所值的优质剧,真可谓合作双赢,皆大欢喜。

    四、巧借东风必须谋定后动:《水浒传》田忌赛马,“三轮剧”出奇制胜

    每年暑期档,电视荧屏几乎成了从央视到地方各大媒体斗法的战场。而各自手中的利器,主要就是电视剧。在手无强牌的无奈之下,我们只有取“田忌赛马”之策,以复播《水浒传》之“驽马”布阵,来抵御各路强手的“骐骥”名驹。此番举措,虽为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我们也作了一番科学分析:其一,像《水浒传》这样的大制作名剧,复播价值本身就比较高;其二,《水浒传》比较适合青少年观众收看,而首播时并非假期,许多学生错过了收看该剧的机会,因此,利用暑期复播,必然能够吸引这部分观众;其三,心态比较放松——由于是零成本复播,即便是输掉收视,亦不算一桩赔钱的买卖。7月27日,经过反复权衡,并制订预案,我们大胆地于晚间黄金剧场推出了“精编版”新版《水浒传》(因为我们已经购买新版《水浒传》湖北地面频道播出权,并将其作为2011开年大戏于元月份进行过首轮播出,春节期间又在白天进行过复播)。此番播出,已经是第三轮了。由于该剧长达86集,一旦收视率不行,就意味着一个月的收视率将出现崩盘,想止损都来不及。因此,尽管已经做出了决策,并且也有了应对之策,但是,面对不可知的风险,频道上下还是捏着一把汗。第一天数据出来,收视率虽然不高,却夺得省市版双双第一。接下来的5天时间,《水浒传》分别与《中国地》、《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西游记》等同时段剧目,在省版数据及市版数据两个战场,展开激烈的荧屏搏杀。在4部大剧迭起,省、市版“收视率第一”的阵地几易其手之后,随着武松打虎、潘金莲与西门庆等连台好戏的精彩登场,观众开始眷顾《水浒传》了。8月2日,《水浒传》终于全线突围,全面胜出。此轮播出,《水浒传》省版收视率平均达4.518%,最高单集达7.162%;市版收视率平均达4.930%,最高单集达7.245%,最高单集收视份额26%以上,成为2011年综合频道电视剧省版收视第6名、市版收视第2名(超过《水浒传》首轮播出)的超强剧目,并夺得省、市同时段收视率双第一。“三轮剧”力挫群雄,独占鳌头,不是奇迹,胜似奇迹。此举不仅直接为频道创下2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精编版播出83集),同时还创下了又一个经典案例,即巧借东风,科学布阵;破釜沉舟,哀兵制胜。综合上述案例,我们体会到,在节目采购环节睁大眼睛选剧,严格把控质量关,将优秀剧目收入囊中,还仅仅只是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编播环节的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排兵布阵,才是创造经典案例、赢得收视的关键环节。故而,这“临门一脚”的作用不可小觑。

    五、精彩案例拉动收视率,高收视率催生新地标媒体

    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分析,2011年以来(截止8月20日),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已成为湖北地区收视率及市场份额最高的频道,创下近5年来的最好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1.无可争议地夺得全省收视之冠2011年以来,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省版收视率为1.325%,比2010年增长17%,市场份额为9.1%,比2010年增长12%;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比第二名高出45%和44%。武汉市版数据为1.359%,比2010年增长13%;市场份额为8.2%,比2010年增长14%;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居第二名,分别比第三名高出39%和37%。这些业绩表明,在争夺湖北地区收视冠军的激烈角逐中,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比综合数据排名第二的兄弟频道高出8.8%和12%,从而以无可争议的收视表现,赢得了“湖北第一名”的桂冠。

    2.在此消彼长的环境中“省市通吃”透过湖北电视综合频道2011年1-8月的收视数据,人们发现,在央视及省级强势卫视普遍发力,在湖北地区(包括央视、省级卫视、湖北广电总台、武汉市台等)各媒体收视率此消彼长,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成为发挥最稳定、省市综合数据平衡性最好的频道,呈现出完美的“省市通吃”的健康发展态势。这也是广告客户最乐于见到的传播平台。

    3.电视剧成本控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在购剧费用方面,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购剧经费与上年相比,单集增幅不到1%。按照上一年度电视剧广告吸附能力超过70%比例测算,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投入产出比达1:5.5。而通常情况下,全国优秀频道电视剧投入产出比能够达1:4即视为表现优异。仅此一项,就直接为频道创造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历史电视剧范文第4篇

美剧进入中国:随风潜入夜

美剧在美国本土之外有着怎样的影响?它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建立起遍布世界的剧迷网?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妨以中国为案例,先回顾一下美剧进入中国的历史。

“二十年前没人知道‘美剧’是什么,那时候美剧被统称为译制片。 1980年5月,作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成果,一部叫做《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科幻剧突然出现在每周四晚中国观众的荧屏上。这部比美国滞后3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对于当时的人们,它无疑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的首轮冲击。 ”有文章这样写道。是的,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海外电视剧开始在中国播出并培养起一定数目的受众。然而这些剧集中,多少有些先锋色彩的美剧的影响远不如香港和日本的温情励志派电视剧。比如,于1980年10月开始在中国播出的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在16集时就被迫叫停,理由是“纯粹的胡闹打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以至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都是在录像厅中看完了这部美剧。所以探究起来,真正在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的第一部美剧,应该是1990年由上海电视台译制播出的美剧《成长的烦恼》,这部连播了4个暑假的剧集在那个年代曾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发现原来几个人在屋子说说笑笑的家庭生活可以被演绎得那样有趣。然而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鲜有新的剧集在中国电视上播出,美剧似乎沉寂了。对于许多热衷国外影视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个让人沮丧的消息,相对于只能偶尔在电视上出现的美剧,大量涌入中国的好莱坞电影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他们对于外国文化和生活的兴趣。因此虽然美剧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晚,但其影响力却因剧集的稀少而长久的被忽视。

可以说,是网络传播的优势注定了美剧的流行:海量的信息和方便的链接使我们能够迅速而大量的检索相关内容,小众化和交互性的特点使我们能够迅速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剧迷朋友,传者与受者界限的模糊使我们能够和分享更多的美剧资源……各类与美剧相关的网站大量涌现:首先建立起的是一批剧集下载和在线观看的视频网站,以及提供美剧翻译的字幕组工作网站,这类网站一般是以资源和字幕提供等服务功能为主;然后是针对某一部或某几部美剧的专题网站或讨论区,这类网站则更像是志同道合的剧迷相互交流的大本营。同时,这些网站功能会有部分重合,因此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提供内容数量、质量以及注册网民忠诚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现在的一个突出发展趋势是零散的网站整合成为兼具多种功能的门户网站,成为一个提供字幕制作、资源下载、周边产品销售、剧迷交流等多种服务的大型网站。

美剧的播出以“季”为单位,每年的9月到来年4月为其播出季,季内每周推出一集新剧,这与中国电视剧动辄每晚3集连播的态势大为不同。因此每年对应的播出季内,总有许多网络观众聚集,焦急地等待新一集美剧播出的消息。去年年初美国FOX电视台官方网站消息,因为要转播超级杯橄榄球赛,美剧《越狱》将停播2个月,之后不久域外就有网民联合写信给FOX抗议《越狱》停播事件。其实,美国电视台确实有遇上重大节日或赛事就暂时停播电视剧的传统,而且其付费电视模式通过有线系统直接向用户收取收视费。美剧在网络传播的合法性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所以网民向FOX抗议实际上是十分幼稚的行为。

典型的美剧剧集有

《六人行》

FRIENDS最后一季结束时,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将 the best television show in history 的评价送给了它。这部由华纳制造的情景喜剧自1994年起在NBC播出,持续十年直到2004年完结。那之前,有数以万计的网友在NBC官方网站上留言,希望FRIENDS一直演下去,永远不要完结。十年内,这部剧集创下了许多不可能的记录:六位主角都曾获得艾美奖提名,第九季时该剧拿下最佳喜剧类剧集、主演珍妮弗安妮斯顿获得最佳喜剧类女演员奖;美伊战争期间,收看ABC实况转播战争消息的观众人数比收看《六人行》的观众少了400万;完结篇放映时,该集广告费达到30秒200万美元的天价,吸引了5000万左右的观众……对国内真正资源的美剧迷来说,《六人行》是许多人的入门美剧,也是绝对的经典中的经典。

《欲望都市》

由收费家庭影院HBO播出的《欲望都市》将时尚与情感两个元素完美结合,成就了美剧史上的一个神话:每集高达29000美元的服装费,6季拍下来总共花费了275万美金;主角Carrie的扮演者Sarah Jessica Parker成为世界女孩心中的时尚女神,但凡她的打扮都会被奉为经典被众多女孩追捧;该剧实景拍摄的房屋和咖啡店等场景成为纽约旅游的新热点,许多国外的游客飞到纽约只是为了去公园坐坐Carrie坐过的马车;该剧的4位女星甚至以“究竟谁还要老公”为题,辉煌地走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绝望的主妇》

描写小镇上一群妇女的生活――没有玄妙的题材,主演是一些年过30有点儿过气了的演员――没有耀眼的大明星。但从这些方面来看,《绝望的主妇》的前景并不让人看好:这出2004年由ABC播出的家庭剧在美国本土播出第一季,却引起了很大轰动:动辄千万的观众人数,众多主流媒体一反常态的赞许,加上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的热情推荐,成就了该剧世界范围内的人气。果然,《绝望的主妇》刚一进入中国,就引起了国内剧迷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犯罪心理》

也许是《CSI犯罪现场》的成功坚定了CBS挖掘犯罪题材的信心,2006年,一部全新的犯罪侦破剧――《犯罪心理》正式开始播映。果然,这部剧不但没有引起挑剔的观众对于犯罪剧的审美疲劳,反而带来了此种类型剧集的一个新观赏。正如官方对其评价:good,potential to be great!该剧今年刚推出第二季,虽然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但已经抓住了相当一部分美剧迷的心。

美剧魅力探究

我们承认美剧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形态,美剧的魅力来源,就存在于这些看似题材、内容乃至表现手法都大不相同的剧集所共有的特征之中。

首先是类型元素的充分发掘和高度发达。从以上几部剧集能够发现,美剧的制作仍然按照业已成熟的类型范式在运行。以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为例,它一般以30分钟为一集(包括插播广告的时间),以播出时伴随现场观众(或后期配制)的笑声为外部特征。通常每一集讲述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同时在人物关系和某些情节线索上,各集间多少有一些连续性。其经典的叙事结构,通常是在故事的开始制造一个矛盾的情境,并在之后半个小时的剧情中经过一系列有趣的时刻,最终归于一个愉快的结局。类型的不同意味着内容、题材乃至观众指向的不同;类型的成熟使得高效率的剧集产出有了保证,也使得观众能够确定节目预期从而选择喜爱的节目。但要注意,类型并不意味的概念并不等于一味重复。必须在类型的范围内致力于内容、语言乃至情节多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剧集的生命力。前面提到的犯罪剧《犯罪心理》与家庭肥皂剧《绝望的主妇》的两个例子,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电视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视剧;功利化诉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40-02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发轫之初便创造了瞩目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当时反思文学思潮的浸润,中国农村剧在主题选择上执著于探索农民的精神世界,农民的淳朴、善良、愚昧、保守以及他们的困顿、压抑与挣扎都借助生动的视像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韩志君与韩志晨编剧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以一个传统女人挣脱封建婚姻枷锁、追求人生自由的命运为叙事主线,表现了一个北方小村落中形形人物在面对时代变化时的迷惘、彷徨与坚守,由于创作者准确的历史定位与敏锐的洞察力,使得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穿透时空的艺术魅力。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早已将其摹写为乡土性的社会,农村题材无可争议地成为哺育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源泉。海派文学的灯红酒绿仅是孤芳自赏的一隅,由鲁迅开启的乡土文学则汇聚成蔚为壮观的主流动脉,余波所及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视听艺术。《黄土地》、《红高粱》等对乡土中国的凝神观照铸就了电影艺术的辉煌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农村社会的叙写描摹则使其因典型性与丰富性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写照,广大农民群众在枣花、枣花娘、葛茂源、葛家兄弟与媳妇等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经历了上山下乡等历次“去城市化”运动的城市人群亦能对这些人物形象产生深刻的认同与精神共鸣。

但是,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在乡土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只可惜在这场改革风潮中,占尽先机的农村社会并未也不可能继续引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相反,被农村社会哺育与启蒙的城市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历史重任,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此后,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城市社会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一百多年才完成的现代化运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繁花似锦、流光溢彩的城市社会。而中国农村社会恰似火箭的助推器一样,在完成了补给与推动作用后渐次退出了历史舞台并在时间的递进中逐渐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小岗村的际遇与现状恰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寓言式写照。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运动速度太快了,快到所有人都无暇顾及农村的贫窘与落寞,反倒争先恐后投入城市的怀抱,随着城市的舞步高速旋转,一刻也不能停下来,唯恐瞬间的懈怠就将自己甩出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在这种时代环境中,十里洋场的海派文学潜滋暗长、重获新生,充满霓虹幻影与觥筹交错的都市情感剧主导了电视荧屏,农村题材电视剧变得乏人问津,为数不多的农村剧由于缺少文学思潮的洗礼并受制于浅薄都市文学的影响而失去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一个频繁出现的叙事主题就是农民们在某个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如何发家致富。比如《当家的女人》中张菊香当上村主任后率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喜富一心想着如何赚钱、攒钱,在阴差阳错当上村长后又带领全村村民走上了富农之路;《女人的村庄》中妇女主任张西凤通过引进生态养猪项目使张岭村变得富裕起来;《我的土地我的家》中当上村长的张二粮开办种子公司引领全村村民种植种子庄稼获利致富。类似的还有《女人当官》、《刘老根》、《希望的田野》、《乡村爱情》等等。在这些电视剧中,所有人都患上了“赚钱”焦虑症,农民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变得空前高涨,挣钱、发家致富成为唯一的叙事核心,致富能手尤其是能带领大家致富的能人成为新时期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由于长期以来,金钱数量、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是衡量我国城市化的主要依据,再加上大部分农村电视剧出自久居都市的现代“城市人”之手,农村题材电视剧对物质利益的功利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对农村的反身同构。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大潮中,“农村”作为一个想象的实体被裹挟着、不由分说地编织进国人的现代化想象图景之中,“发家致富”成了美丽的现代化寓言。剧中的领头人,如村主任张菊香、村长赵喜富、张二粮、妇女主任张西凤、乡党委书记徐大地(《希望的田野》)、党支部书记郭秀明(《郭秀明》),他们在政治地位、个人品德与经济头脑上均高人一等,他们或是党的干部,背靠“城市”组织,如徐大地、郭秀明等,或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如张菊香高中毕业后被推荐上大学却不幸被人顶替,张二粮本来有机会进入城市当上公务员却被父亲阻止,这些与城市有着丝丝缕缕联系的领导者运用现代“城市”科技带领一众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走上了致富路。城市人在观看这样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时,一方面可以唤醒内心对广袤田野的或久远的个人记忆、或原初的族群想象,另一方面电视剧中“农村”对“城市”的费尽心机的趋同,以及只能“趋同”不能“完胜”的铺排则大大满足了城市人的优胜心理,尽管有时这种满足只是一种想象主义的空无。而现实中尚未彻底脱离贫窘状态的农民在观看这样的电视剧时,尽管剧中的致富路稍显容易,“幸福”来得太快,但“富起来”是他们美好的心愿,寄寓着未来生活图景,因此这些电视剧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这类作品的主要冲突和矛盾焦点过多地集中在农民们怎样经过与外部世界或体制转轨的搏击而获得了物质上的充裕和富足,从而大大削弱了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对农村精神生态环境的透视,农民对物质的追寻和实利的渴望淹没了精神世界的贫瘠性和复杂性。①在早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农村三部曲”中,创作者也曾以敏锐的嗅觉表现了改革与城市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比如葛茂源的小女儿香草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对幽默风趣的城市人耿小川倍生好感,甚至一度想要抛弃与自己经过“私奔”而好不容易在一起的小豆倌;葛茂源的二儿媳妇巧姑为了多挣钱,与银锁搬到镇上开起了照相馆,还经常用更能挣钱的兔子王挖苦揶揄自己的丈夫;小庚与苏小个子都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但是,创作者并没有沉醉于所谓的“物质财富”,而是颇有远见地注意到了农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物质脱贫,精神落后”②的失重现象。香草羡慕的耿小川不过是一个处处留情的“公子哥”;巧姑过分迷恋金钱财富,最终导致自己的婚姻出现危机(在片尾一向强势的巧姑面对发飙的银锁变得惶恐不安);小庚通过养鱼、种果树率先成了村里的万元户,可是物质的丰富并不代表他精神上的富有,他内心深处根植的封建思想给枣花的二次婚姻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与不幸。反观新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对农民群众的功利化诉求给予了充分肯定与热情赞美,与此同时,农民群众在体制转轨与政策变动等时代背景下遭遇的内心挫折与迷惘则被创作者们有意或无意地遮蔽掉了。在电视屏幕上呈现的一幕幕农村社会场景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农民们欢欣鼓舞的笑脸,听到他们恣意狂放的笑声,却再也难以看到他们痛苦的、忧伤的、深沉的、若有所思的表情,听到他们在重压下发出的喘息与哀叹。事实上,中国农民的精神世界极为复杂和神秘,其中既有封建腐朽的部分,也有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这是由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的30年,则又为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文化思想元素……在乡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农民经历着巨大的精神裂变和阵痛。③创作者们对农民身上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精神层面弃之不用,反而一味关注浅层次的、意义单薄的物质实利层面,如此一来,艺术创作也便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批判价值。

注释:

①薛晋文.物欲・类型・想象――直面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三大误区[J].文艺评论.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