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英语教学;应用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探究知识。我校实行的高效课堂就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按以下步骤开展教学:

一、课前

在上课的前一天,教师下发导学案,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再预习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以选修六第二单元的词汇案为例。

Book 6 Unit 2 Poems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ing aims】

1. Read, memorize and try to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2 in daily life.

2. Master the method of memorizing words through word-formation.

3. Get to know more about poems and be proud of world cultur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Memoriz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efficient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s when using them.

【Instructions】

1. P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2 by referring to your reference books and your textbook.

2. Finish the learning guide paper independently and tick out the difficulties before class.

3. The students of level C may choose to do the exercises with .

【Independent Learning】 TaskⅠ

1. 预习成果展示,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单词或短语

1.______________ v. 传达;运送 (过去式)

______________(现在分词)

2.______________ adj. 含盐的;咸的______________ n. 盐

3.______________ v. 翻译 n. 翻译;

译文 n. 译者

4.______________ n. 黑暗;漆黑______________adj. 黑暗的______________ v.变暗

2.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完成下列各题。

1. A steam engine t______________ heat into power.

2. The company’s head office is in the city, but it has b______________ all over the country.

3. A literal t______________ is not always the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4. Your luggage will be c______________by taxi to your hotel.

【Cooperative Study】

TaskⅡ 根据汉语提示写出下列单词的正确形式,每空一词。

1. My______________(诗集) was published last year.

2. It is easier to think in______________ (具体的)terms rather than in the abstract.

3. The______________ (麻雀) are seldom seen in the street.

4. He has______________ (翻译) his own novel into English successfully.

【Ability Improving】

Task Ⅲ 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或短语完成下列句子.

1. 医生叫我休息几周。

The doctor told 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or a few weeks.

2. 我们的汽油昨天就用完了。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etrol yesterday.

3. 这个团体是由医生和教师组成的。

The grou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octors and teachers.

4. 她的书已经被译成了10种语言。

Her boo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languages.

【Check yourself】

【Summary】

【Reflection】

1. What I have got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y puzzling points (我的困惑)

学生通过阅读Learning aim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Instructions明白了本节课的目标是掌握记忆第二单元词汇,进一步了解并欣赏诗歌;方法是参阅手头资料及字典完成导学案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学生通过预习taskⅠ中的第一题,第二题及taskⅡ, task Ⅲ的大部分都能独立解决,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剩下的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TaskⅠ第二部分的2、 3、4小题;TaskⅡ的3、 4 题;Task Ⅲ 的1题,我们在课堂上小组探究讨论解决。

二、课中

在课堂上,学生要手、 眼、口、耳、脑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会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学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参与课堂活动:①认真听老师反馈导学案;②探究讨论③高效展示,展示分口头展示和书面展示④高效点评,点评时,要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否清晰准确,书写是否规范。非点评同学认真听讲,总结思路方法;⑤质疑追问,点评结束后,要大胆质疑,提出有疑惑有价值的问题,对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⑥当堂检测;⑦课堂小结,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表扬优秀小组和个人,鼓励大家再接再厉;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总结规律和方法。

仍然以选修六第二单元的词汇案为例,在学案反馈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误区,点拨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就能探究出正确答案。TaskⅠ第二部分的2、 4题未挖掘到题中隐含的信息,故而词形变化有误;第3小题未理解题意,导致选词出错。TaskⅡ的第3题忽略主谓一致,误用单数;第4 题由于粗心未注意到时态,误用原形; Task Ⅲ 的第1题未考虑到tell sb. to do sth. 及take it easy两种句型套在一起,故而take形式出错;用比较级加比较级的结构,第二空运用need to be done及let out短语。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小组探究讨论,凭借集体的力量,得出正确答案,而且能够给同学清楚的讲解,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同学,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习再也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三、课后

一方面,学科组长督促本组同学纠正导学案中的错误,以组为单位收齐交学科班长,学科班长清点份数后交给老师。另外一方面,学生把自己出错的题目及典型习题整理在典题本上,写清思路与方法和出错的原因,以便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熟练程度。

总之,探究式学习给学生增加了自信和快乐。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教师成为组织者,监督员,裁判员,忠实的听众;而学生成为主体,表演家,讲解员。教师要防止越俎代庖的习惯性做法;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质疑、追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范文第2篇

修订情况

修订原则

GB/T 1.1―2009代替了GB/T 1原来的两个部分: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GB/T 1.1―2009虽然仍以ISO/IEC导则为基础,但是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的选择、一些问题的阐述等与ISO/IEC导则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新版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各行业标准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成为各领域制定标准所依据的最基础的标准。本次修订贯彻了以下三个原则。

1)提高GB/T 1.1的普适性。GB/T 1.1的历次版本都是从传统制造业的角度出发,以产品标准为例进行编写的。然而,随着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标准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制造业的范围。因此,本次修订中为了增加GB/T 1.1标准的普适性,删除了针对产品标准的内容。GB/T 1.1―2009作为全国各行各业在编写标准时共同遵守的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编写方法的标准规划中为GB/T 20001.5(标准编写规则第5部分)。

现在产品标准编写仍按GB/T 1.2―2002。被代替标准与作废标准是有区别的,作废标准不应再使用,但是被代替标准在某种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但是尽可能使用新标准。

2)保持与先前版本的连续性。GB/T 1.1是指导我国各类标准编写的最基础的标准,尽可能保持它与先前版本的连续性,可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本次修订对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尤其是编写格式的规定,除必须修改以外,基本保持不变。

3)与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联系及区别。对GB/T 1.1―2000的修订,主要依据ISO/IEC导则第2部分:2004《国际标准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虽然新版标准与ISO/IEC导则的一致性程度仍为非等效,但GB/T 1.1―2009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使标准的编写方法和表述形式与国际规则相一致。GB/T 1.1―2009的特点是:主体技术内容保持一致;未包括规范性技术要素中仅适合产品标准的内容;保持汉语汉字的习惯和特色。

与GB/T 1.1―2000、GB/T 1.2―2002相比的主要变化

GB/T 1.1―2009与GB/T 1.1―2000和GB/T 1.2―2002相比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变化:整合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提高标准本身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促使我国标准的编写更加简化;使得我国标准的形式更加清晰。

GB/T 1.1―2009的主要变化

内容方面

1)前言。明确了标准提出信息的表述可根据情况省略。删除了说明附录性质的规定。GB/T 1.1―2009规定的前言内容是:

前言应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内容:a)标准结构的说明;b)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c)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d)与国际文件、国外文件关系的说明;e)有关专利的说明;f)标准的提出信息(可省略)或归口信息;g)标准的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h)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

2)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了引导语。改为:“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引用。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标准之外的正式出版文件所遵守的原则。

4)术语和定义。修改了引导语。具体为:a) 只在本标准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时,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b) 除了在标准中界定外,其他文件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也适用时,采用:“……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c) 只有其他文件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而本标准中没有界定术语和定义时,采用:“……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与本文件。”(此时“术语和定义”一章中只有引导语,没有术语条目);“……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5)要求。删除了针对产品标准的规定。技术要素的选择:编制标准的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性能原则、可证实性原则。

6)标记。增加了标准化项目的标记的规定。见GB/T 1.2―2009 附录E。

7)抽样;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和包装。因为删除了针对产品标准的规定,因此删除了抽样,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和包装。

8)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能”的等效表述中不再有“可能”;“不能”的等效表述中不再有“不可能”。简化了助动词的等效表述,每个助动词仅保留1个或2个等效表述。删除了对应的英文表述。增加助动词“可能”“不可能”,用于可能性的表述。

GB/T 1.1―2009规定的助动词见表1。

9)技术要素的表述。GB/T 1.1―2009增加了“技术要素的表述”。

a.三种类型的标准:规范、规程、指南。

规范是“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需要满足的要求的文件”。标准名称中含有“规范”。这类文件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规定的是各类标准化对象需要满足的要求。因此,规范中需要同时指出判定符合要求的程序。如果标准的技术类型为规范,则其内容中一定要包含“要求”这一要素,用来列出需要证实的要求型条款,“要求”可以表达要求的“结果”或“过程”。“要求”中所列出的“要求型条款”是“需要满足”的。因此,为了检验是否所提出的要求已经被满足,在这类标准中,还需要规定相应的证实方法(即试验方法)。

规程是“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标准名称中含有“规程”。规程所针对的标准化对象是设备、构件或产品。规程与规范的区别是多方面的:规程的标准化对象较规范来说更加具体;规程的内容是“推荐”惯例或程序,规范是“规定”技术要求;规程中的惯例或程序推荐的是“过程”,而规范规定的是“结果”;规程中大部分条款是由推荐型条款组成,规范必定有由要求型条款组成的“要求”。因此,从内容和力度上来看,“规程”和“规范”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指南是“给出某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标准名称中含有“指南”。指南的标准化对象较广泛,但具体到每一个特定的指南,其标准化对象则集中到某一主题的特定方面,这些特定方面是有共性的,即一般性、原则性或方向性的内容。

b.三种形式的条款。

标准的要素是由条款构成的,条款是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在标准中根据条款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要求、推荐或陈述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条款有其独特的表述形式。

条款的类型即陈述型条款:表达信息(即存在的事实)的条款;推荐型条款:表达建议或指导的条款;要求型条款:表达如果声明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准则,并且不准许存在偏差的条款。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条款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汉语句式或助动词来表达的。在使用标准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汉语句式或助动词区分出标准中的条款是哪种类型的条款。

陈述型条款可以通过汉语的陈述句或利用助动词来表述。利用一般陈述句提供信息;利用助动词“可”或“不必”,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允许的行为或行动步骤;利用助动词“能”或“不能”,表示由材料的、生理的或某种原因导致的能力;利用助动词“可能”或“不可能”表示由材料的、生理的或某种原因导致的可能性。

推荐型条款利用助动词“宜”或“不宜”表述,通常表示在几种可能性中推荐特别适合的一种,不提及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某个行动步骤是首选的但未必是所要求的;不赞成但也不禁止某种可能性或行动步骤(使用否定形式)。

要求型条款可以通过汉语的祈使句或利用助动词来表述。不允许使用陈述句。GB/T 1.1―2009规定了要求型条款不允许使用陈述句,而在GB/T 1.1―2000版中是被允许的。以前的标准中要求型条款中大量存在着陈述句,这都不符合GB/T 1.1―2009的规定。这是很大的变化。要求型条款的表述方法:一是利用祈使句直接表示指示;二是利用助动词“应”或“不应”,表示声明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要求。

10)专利。增加了说明相关专利的要求。可公开获得的标准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而专利是属于私权范畴的。因此,标准机构对于标准涉及专利的问题应持慎重态度。在标准中纳入专利需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从技术角度考虑确实无法避免涉及专利,即涉及的是必要专利;第二,专利持有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向标准机构提交书面声明,同意可以免费使用其专利,或者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

GB/T 1.1―2009规定了在标准中有关专利的信息:在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显著位置应给出征集标准是否涉及专利的信息,具体文字为“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凡可能涉及专利的标准,如果尚未识别出涉及专利,则应在报批稿及正式的标准前言中用如下典型表述说明相关内容:“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如果已经识别出涉及专利时,并且符合上述二个条件,则应在引言中表述有关专利信息。具体见GB/T 1.1―2009附录C,第C.3条。

11)数值的选择。增加了关于数值的选择的规定。见GB/T 1.1―2009 第8.5条。数字的用法引用了GB/T 15835的规定。

12)公式。增加了公式只能用量的符号来表达,不应使用量的名称或描述量的术语表示。量的名称或多字母缩略术语,不论正体或斜体,亦不论是否含有下标,均不应用来代替量的符号。

格式方面

1)封面。标示了标准编号位置的尺寸,见GB/T 1.1―2009附录I《标准格式》。

2)目次。规定了标准不同层次的要素规定了退格要求。标准中所列前言、引言、章、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图、表等均应顶格起排,第一层次的条以及附录的章均空一个汉字起排,第二层次的条以及附录的第一层次的条均空两个汉字起排,依次类推。

3) 前言。在每个标准前言的第一行,应给出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具体文字:“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4)规范性引用文件。非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在文件清单中列出的我国标准无须标示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在标准中如果直接引用了国际标准,那么在文件清单中列出这些国际标准时,在标准编号后应给出标准名称的中文译名,并在其后的圆括号中给出原文名称。如果引用的文件可在线获得,宜在文件清单中提供详细的获取和访问路径,应给出被引用文件的完整的网址。为了保证溯源性,宜提供源网址。

5)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不应采用表的形式编排的规定。

6)参考文献。增加了对文献清单中每个参考文献应给出序号的规定。增加了列出国际、国外文献无须给出中文译名的规定。

7)列项。删除了列项中再分段的规定。

8)附录。每个附录均应另起一面,不再允许接排。

9)图。增加了对图的接排的规定和对分图的详细规定。

10)缩略语。修改了缩略语在文中的表述。首次出现时先给出完整的中文词语或术语,在其后的圆括号中给出缩略语。

排版方面

1)章。章的编号和章的标题应占三行。

2)条。增加了可将无标题条中的关键术语或短语标为黑体,以标明所涉及的主题。条的编号和条的标题应占两行的规定。

3)列项。可将各项中的关键术语或短语标为黑体,以标明各项所涉及的主题。

4)图。增加了图与其前面的条文宜空一行的规定,增加了图的编号和图题应占两行的规定。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范文第3篇

微技能一:审题、读题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导致无谓丢分的情况很严重,而审题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准确读题。请看下面一道题目:

下面的文字提供了黄山哪几个方面的具体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侵入的手法,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大自然布置完毕,就把胜境给予人类。

从批改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因未能准确读题而将“有关黄山的具体信息”误答成了“地处皖南山区、火山侵入形成、面积广、美丽”,无意中将题目改成了“概括了黄山哪几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又将“短语”误解为“词语”。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地理位置、形成方式、范围(区域)面积、构成成分(组成物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养成圈点题干上关键词语的习惯,对易混处应反复斟酌,吃透题目确切的答题指向。

微技能二: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判定

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判断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点,很多学生遇到这类题常常是一筹莫展,作答时其答案也常常是五花八门、错误百出。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应对办法,如可让他们就每一种易混的手法记住一个典型例句,如对比可记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衬托可记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同时宜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最终达成共识:对比双方地位均等无主次之分,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双方的特点;而衬托则是以次要方面突出主要方面。还有一类题目是“下列诗句用了何种手法”,“何种”也就意味着只能答一种,如果诗句中所涉及的手法不止一种,那怎么办?判断时应从整体上考虑,而不能只抓住局部,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能答“对比”而不能答“借代”,因为“对比”是从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判定的,而“借代”只是抓住了“朱门”这个词,这显然不符合“从整体上考虑”的原则。同理,又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只能答“衬托”而不能答“夸张”。

微技能三: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之时。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很多学生遇到这类题,常常与“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混为一谈。教师在讲评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分清其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它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然后在充分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题思路一般是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叙写了怎样的境况等。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为:颔联描写了早春山城充满盎然生机之景,颈联抒发了诗人远谪山城的乡思和寂寞苦闷之情。

微技能四:准确概括文章或段落论证思路

所谓概括文章或段落论证思路,就是理清文本或段落脉络,把握文章或段落结构。学生对这类题常常头痛不已,很难拿到比较满意的分数。那么如何提高得分率呢?首先得整体把握。我们都知道议论文一般遵循这样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议论文一般分三部分,但也有例外的情况。然后分清文本层次,划分层次时有一个技巧,就是应抓住每个段落的首尾句,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很多学生之所以拿不到分,就是因为层次划分不合理。第三步就是概括大意。这个环节也非常容易出错,很多学生抓不住重点,要想概括到位就得牢牢抓住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此外,概括时应提醒学生别丢了体现文本思路的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和最后等。接下来,我们就以2011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捧”与“挖”》中的第15题为例:

(原文略)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范文第4篇

1.1“主观量”是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立。例如,对于“干了几天了?”这一提问

,可以有以下三种回答:

(1a)三天。

(1b)都三天了

(1C)才三天。

(1a)表达的是客观量,不含有说话人对于“三天”这个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意义。(1b)和(1c)表达的是主

观量:(1b)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大(主观大量),(1c)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小

(主观小量)。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所以主观量与客观量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同时含有对量的大

小的主观评价意义。例如,对于(1a),只能从客观量上去反驳:

(2a)不到三天。/不只三天。

对于(1b)和(1c),不仅可以从客观量上去反驳,还可以从主观量上去反驳:

(2b)三天不算多。

(2c)三天不算少。

总之,上述几种量的对立关系如下所示:

客观量(不含主观评价)

主观量(含主观评价)主观大量(评价为大)

主观小量(评价为小)

1.2.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作为客观量,一百斤小于两百斤。但在(3)里,“一百斤”是主观大量,“两百斤”是主观小量。对量的

大小的主观评价,涉及说话人,受话人、当事人(如(3)里的“他”)、事件以及语境等诸多困素。比方说,(

3a)是为了证明当事人不是一个文弱书生,(3b)是为了证明当事人并非一位大力士,如此等等。

1.3主观量表达的是说话人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但是,已经表达出来的量是不是主观量,是主观大量

还是主观小量,就不再取决于说话人自已的判断了,而应能从言语的形式特征上寻找到客观依据。例如,(1a)

的说话人也许在自已心里对“三天”这个量的大小有一主观评价,但他出于某种考虑不愿意暴露自已的情绪,

而宁愿作冷静的、客观的叙述。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能说(1a)是客观量。另一方面,(1c)的说话人也许是用反

语来表示不满,他内心认为干的时间太长。但从形式上判断,(1c)只能是主观小量。类似地,(3a)的说话人内

心可以认为“一百斤”是个小的量,他说出(3a)的用意是讽刺那位自吹为大力士的“他”;但从形式上判断,

(3a)只能是主观大量。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尽可以进一步讨论人物分析和反语之类的修辞问题。

1.4.以上我们只从意义方面对主观量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说明,意义离不开形式,如果不讲形式,那么对

意义的说明也是相当粗糙的。例如,比较下列每组句子:

(1b)都三天了。

(4)都大学生了。

(1c)才三天。

(5)才开始呢。

(4)和(5)都不含数量词。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体会出其中所含的量的观念。比方说,“大学生”是关于知

识水平和教养程度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当大;“开始”是关于事件发展阶段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

当小。对这一类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也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

(6)才大学生呢。

(7)都开始了。(1)

(6)里的“大学生”被评价为一个小的量,可以设想,说话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当事人(比如是说话人自已

)将来要读博士学位。(7)里的“开始”被评价为一个大的量,说话人显然认为某事(特定的)到达开始阶段

时,其发展状况已相当可观。

那么,(4─7)所表达的是不是主观量呢?此时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扩大“量”,的概念,认为非数量

词也可表示这种广义的“量”,第二,只认为含(或仅含,以下同)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可以表示“量”,这

种“量”的概念是狭义的。选择前者,我们可以对某些词语(如副词“都”、“才”)的语义、语法作用做出

较为概括的描写,但对“量”的定义比较困难,不够直观。选择后者,则利弊相反。考虑到本文是探讨性质的

,我们宁愿牺牲一些概括性而换取一些直观性和明确性,因而规定主观量在形式上一定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

语。

2.1客观量在形式上也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不同的是,表达主观量的体词性短语其内部或外部还有

一些特殊的形式。在普通话里,这些形式主要是句重音、副词和语气助词三种。

2.2主观量的前边或其本身还有句重音,这是主观量的最显著、最重要的形式标志。按照口语里的实际读

法,前面举的主观量的例句应写成:

(1b)都'三天了。

(Ic)才'三天。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以上几例是主观量本身有句重音。(2)下面的例子是主观量的前边有句重音: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8a)表达主观小量,(9a)表达主观大量,句重音都在前边的副词上。(3)但也可以说成: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意思没有改变。

2.3.仅靠句重音尚不能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时,副词起着重要的作用。例

如,“好”、“足”、“足足”、“整整”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只”、“仅”、“仅仅”、“就

”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比较以下句子:

(10a)他在这里住了些日子。

(10b)他在这里住了'好些日子。

(11a)我等了他一会儿。

(11b)我等了他'好一会儿。

(12a)他有几个朋友。

(12b)他有'好几个朋友。

副词“好”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总是重读的。

“足”、“足足”跟“整整”一样,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可以重读副词,也可以重读后边的数量词:

(13a)他'足有四十岁。

(13b)他足有'四十岁。

(14a)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14b)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只”、“仅”和“仅仅”帮助表示主观小量,一般重读后边的数量词,例如:

(15)只有'一个星期了。

(16)我仅找过他'一次。

(17)那个瓜仅仅'两斤吧。

2.4前面说过,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副词“足足”、“整整”除了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以外

,同时也帮助说明主观大量中所含的量的客观方面的性质。《现代汉语词典》未收“足足”,它对“整整”的

解释是:

达到一个整数的:~一天│已经~三年了。

上述释义仅仅注意了“整整”说明量的客观性质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它帮助说明主观大量的作用。根据这

一释义,我们可以指出下面的例(18)是有语病的,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例(19)也有语病:

(18)*到北京已经整整三年零两个月了。

(19)*离亚运会开幕只有整整一个星期了。

按我们的分析,“只”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整整”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19)的语病是在表示

主观量的问题上自相矛盾。

顺便说说,概数词“多”是说明客观量的(表示有零头),在这一点上跟副词“整整”正好相反。但概数

词“多”完全没有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作用,例如:

(20)都'二十多岁了。

(21)也就'二十多岁吧。

(22)'两米多就够了。

(23)'两米多还不够啊?

“二十多岁”在(20)里是主观大量,在(21)里是主观小量。“两米多”在(22)里是主观小量,在(23)里是

主观大量。由此看来,概数词“多”与副词“整整”的语义作用是不对称的。

2.5.一些语气助词常与副词搭配使用,帮助表示主观量,但也可以独立使用,例如:

(24a)仅仅'三里路而已。

(24b)'三里路而已。

(25a)只是'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5b)'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6a)都'八年了,别提它了!

(26b)'八年了,别提它了!

“而已”、“罢了”只能帮助表示主观小量。语气助词“了”前边出现的数量词一般是主观大量,比较:

(27a)住了'三年了。

(27b)*只住了三年了。

(28a)写了'二十万字了。

(28b)*只写了二十万字了。

(29a)都'五个了。

(29b)*才五个了。

但也有例外,如,

(30)只有'五个了。

(31a)就剩'五个了。

(32b)*都剩五个了。

这些例外是可以解释的。众所周知,语气助词“了”表示情况发生变化。析而言之,有质变与量变两种。

下面的例子表示质变:

(32)他会走路了。

(33)他不去了。

说(32)的前提是“他”以前不会走路,说(33)的前提是此前“他”打算去。质变当然是重大的变化。下面

几个例子表示量变:

(34)快要下雨了。

(35)读了三年了。

(36)洗了五件了。

(34)说的是气象方面的量变,这当然是一种广义的“量”。(35─36)中的数量词表示狭义的量。不管怎样

,“了”所表示的量变都是可观的,值得提醒受话人注意的。因此,“了”前的数量词总是表示主观量的:如

果说的是量的增加,则表示主观大量;如果说的是量的减少,则表示主观小量。能表示量的减少的动词,只有

“有”、“剩”、“余下”等少数几个。别的动词,都是随着动作持续或反复时间的延长,所涉及的量越来越

大的,所以我们看到语气助词“了”前的数量词一般是表示主观大量的。

“有”跟“剩”还有不同。“有”既可表示量的减少,如例(31),也可表示量的增加,如:

(37) 都有'五个了。

“有点儿”是表小量的,可是在下面带语气助词“了”的句子里,与其说是表示量变,不如说是表示质变

(38)我有点喜欢他了。

(39)他有点儿不高兴了。

2.6大多数北方方言都有儿化现象,指小是儿化的语义作用之一。就北京话来说,数量词儿化时一般指主

观小量,决不会指主观大量。例如:

(40)他才'七岁儿。

(41)也就'四五里儿路吧。

不能说:

(42)*他都七岁儿了。

(43)*四五里儿路太远了!

有些方言虽然没有儿化现象,但有跟“—儿”的语法、语义作用相当的语缀,如赣方言的“—子”、“—

崽”、“—基”等等。在赣方言里,凡主观大量一律不用这类后缀。凡主观小量一律得加这类后缀。例如,笔

者所讲的丰城话,主观小量加“基”。比较:

(44a)三'日(主观大量)

(44b)'三日基(主观小量)

(45a)五'斤也似(主观大量)

(45b)'五斤基(主观小量)

(46a)七八'块钱(主观大量)

(46b)'七八块基钱(主观小量)

3.1副词“就”、“才”、“都”跟主观量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语义指向的

概念。

从语法上说,副词都是修饰谓词性成分的。但在语义上,副词可能指向谓词性成分,也可能指向名词性成

分。以下例(47─49)和(50─52)分别表明这两种情况:(4)

(47)敌人彻底失败了。

(48)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49)我就不去!看你把我怎么样。

(50)大家都来了。

(51)你都看了哪些书啊?

(52)他只关心自已的事儿。

副词在语义上指向名词性成分时,可能是指向其前边的名词性成分,如(50)中的“都”指向“大家”。也

可能是指向其后边的名词性成分,如(51)中的“都”指向“哪些书”,(52)中的“只”指向“自已的事儿”。

我们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前指,后一种情况称为后指。例(50─52)的前指、后指都是关于范围的。

3.2.副词“就”、“才”、“都”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在形式上,用于前指

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前;用于后指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后(“就”本身也可重读以表示后指)。下面就用前指

、后指、客观量和主观量等语义概念对“就”、“才”、“都”的用法作具体的分析。

3.3.“就”不管用于前指还是后指,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用于前指的例子,如:

(53)'三本就够了。

(54)'六岁就上学了。

(55)有'两个人就能把它抬起来。

用于后指的例子,如:

(56)'就剩这三本了。

(57)就写了'五页。

(58)就'五瓶儿。

马真先生认为,“如果‘就’前的成分是重音所在,而‘就’之后(包括‘就’在内)无重音,那一定是

言多。”(5)例子是:

'他们就十个人。

这个例子中的“十个人”确实是言多,但照我们看来并不是主观大量,因为它没有句重音。再分析一些相

似的例子:

(59)他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

(60)'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61)'五岁的孩子就能认两百多字。

这三例“就”的前后都有数量词,但重音都在“就”之前,也就是说,“就”在这几例中是前指的,前指

的“就”的作用只是表示其前边的数量词是主观小量,至少它后边的数量词言多,那是由于前后对比而显示出

来的,不是“就”直接确定的。“'他们就十个人”中,带重音的成分不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按我们的

定义就不是主观量。但是,跟(59)比较,其中所隐含的广义的“小量”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3.4.“才”用于前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如:

(62)'三小时才做完。

(63)到'四十岁才结婚。

(64)给了'两百块钱才把他打发走。

用于后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例如:

(65)才'三小时。

(66)才'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67)才写了'五页。

后指的“才”和后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意义上有没有区别呢?马真先生认为,“才”表

示在说话人看来太少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并不多。例子是:

你这次考试怎么才三分?

我也就四分,考得并不理想。(6)

这种意义上的区别也许存在,可是难以验证,例(66)“才'四十岁,……”就很难说是在说话人看来太少

了。

后指的“才”和前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可以配合使用,这时有冗余的语义信息。可省去

“才”:

(68)才'四十岁就白了头发。

(69)才写了'五页他就不写了。

和“就”一样,“才”的前后也可以同时出现数量词。这时,仍需要用前指、后指的概念来分析“才”的

语义作用。例如:

(70a)'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70b)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这两句的基本意思相同。但(70a)的用意在于强调“十个人”是主观大量,“五瓶汽水”是客观量,仅仅

因为跟“十个人”对比才显得少。(70b)的用意在于强调“五瓶汽水”是主观小量,“十个人”是客观量,仅

仅因为跟“五瓶汽水”对比才显得多。总之,前指的“才”帮助表示主观大量,后指的“才”帮助表示主观小

量;不带句重音的是客观量,在同一句子里,跟主观大量对比显得少,跟主观小量对比就显得多。这一点在下

边的句子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71a)他们'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们'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71b)他们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们十个人都喝了'二十瓶汽水了。

3.5.“都”用于后指时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例如:

(72)都'五遍了。

(73)他都买了'十几件了。

(74)我都'三四天没好好休息了。

后指的“都”与前指的“才”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它们在形式上的区别比较清楚,不仅重音分布不

同,更重要的是,“都”后边可以不出现谓词(7)(如例(72)),“才”后边一定要出现谓词。

3.6.“都”用于前指时,情况比较复杂。首先,“都”前边的主观量有时可带虚词“连”。如(75)、(76)

。有时不能带“连”,如(77)、(78):

(7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6)这间屋子'三个人都住不下。

(77)人家'六岁都上学了(你七岁还没上学)。

(78)做这么多题,'三小时都不够!

“连”的使用问题需要专门讨论。(8)

其次,“都”前边的主观量可以是主观大量,如(78),也可以是主观小量,如(75─77)。下面着重讨论这

个问题。

3.7.前指“都”表示一种比例关系:“都”前边的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表示某种数量,“都”后边的谓

词表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事件。如果数量越大,事件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则数量与事件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数

量越大,事件实现可能性越小,则数量与事件成反比例关系。在含前指的“都”的句子里,如果存在正比例关

系,则“都”前的是主观小量;如果存在反比例关系,则“都”前的是主观大量。下面具体地分析一些例子。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在现实世界中,担子的重量与“挑得起”(或“能挑”)成反比,所以(3a)中的“一百斤”是主观大量,

与“挑不起”(或“不能挑”)成正比,所以(3b)中的“两百斤”是主观小量。

(7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9)他'半斤酒都喝得了。

酒的数量与“喝不了”成正比,所以(75)中的“半斤酒”是主观小量;与“喝得了”成反比。所以(79)中

的“半斤酒”是主观大量。

需要指出的是,“都”前的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小量,跟谓语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80)他挑'一百斤都不觉得累。

(81)他挑'两百斤都累了。

(82)他'半斤酒都不会醉。

(83)他'半斤酒都会醉。

例(80)、(82)的谓语是否定式。但“都”前是主观大量,(81)、(83)的谓语是肯定式,但“都”前是主观

小量。按我们的分析,担子的重量与“不觉得累”成反比,与“累”成正比,所以(80)的“一百斤”是主观大

量,(81)的“两百斤”是主观小量;酒的数量与“不会醉”成反比,与“会醉”成正比,所以(82)的“半斤酒

”是主观大量,(83)的“半斤酒”是主观小量。

(84)'三小时都够了(哪还用得了一整天)!

(85)'三小时都不够(更甭说一小时了)!

时间的量与“够”成正比,与“不够”成反比,所以(84)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小量,(85)中的“三小时

”是主观大量。

(86)'三小时都有了!

(87)'三小时都没有!

时间的量与“有”成反比(时间越长,实现“有”这个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小),与“没有”成正比,所以

(86)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大量,(87)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小量。类似的有:

(88)'一万字都有了!

(89)'一万字都没有!

字数与“有”成反比,与“没有”成正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动词“够”与“有”的语义差别。

(77)人家'六岁都上学了。

(90)你'七岁都还没上学。

年龄的量与“上学了”成正比,所以(77)的“六岁”是主观小量;与“还没上学”成反比,所以(90)的“

七岁”是主观大量。

(91)人家'十六岁都还在上学(你十五岁就不想上学了?)

(92)人家'十六岁都没上学了。(你十七岁还在上学。)

年龄的量与“还在上学”成反比,所以(91)的“十六岁”是主观大量;与“没上学了”成正比,所以(92)

的“十六岁”是主观小量。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都”用于前指时,主观量的判别主要取决于现实世界的有

关知识即数量与事件的比例关系。在用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时,必须预先把这些知识“告诉”计算机。但是,

谓语的简单形式(如“喝”、“醉”、“挑”、“累”、“够”、“有”、“上学”)与复杂形式(加“喝得

了”、“不会醉”、“不觉得累”、“不够”、“没有 ”,“还在上学”、“没上学”、“没上学了”)之

间的关系是可以用规则性的知识来表达的。

总之,副词“就”、“才”、“都”所表示的主观量意义如下所示:

前指

后指

主观小量

主观小量

主观大量

主观小量

都正比:主观小量

反比:主观大量

主观大量

附注:

(1)“都开始了”有歧义,重读“都”时表示总括,重读“开始”时表示主观评价。这里用的是后一种意

思。

(2)至于句重音具体落在数词、量词还是句词上,我们没有研究,暂时一律把重音标在数词之前。

(3)“整整”是专用于修饰数量词的副词,关于副词修饰数量词这一语法功能的讨论,可参看马真《修饰

数量词的副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4)“我就不去!”里的“就”管着整个主谓结构,可以认为主谓结构也是谓词性的。

(5)(6)同(3)。

(7)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

(8)“连”的使用可能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谓词的性质,例如可以说“连六岁都有了”,不能说

“连六岁都上学了”;第二,主观量的语法形式中是否以名词为中心,如可以说“连六岁的人都上学了”;第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档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档案局

广东合作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

中国包装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包装工业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