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优化

小学数学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优化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手段 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总结。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地提高。为达此目的,就要创设生活化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要用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化课堂导入,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教“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先让每人写出任意的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各一个,并分别除以3,看看能否被3整除,余数是几。不管学生报什么数,老师都对答如流,学生非常惊奇,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能够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在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反思后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其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小组成员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次,笔者在执教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地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沟通,特别是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树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四、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五、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2篇

一、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小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能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而且还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因此,我们应从小学生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出发,结合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轻松活泼、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情景,把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描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年、月、日”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先问学生: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同学们都说:过!我又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年年都过生日的,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老大爷2008年有多大吗?由于知识的引入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小学生的心理,学生自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品尝探索奥妙乐趣的同时,萌生出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诱导学生思索数学悬念。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主张“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对疑难之点则“要运神骋智,折衷善择其间。”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置身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渴求问题答案的激愤情绪和急于表达的焦急情绪。在破解悬念的强烈愿望支配下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和“悱”的状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们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入手,提出下列四个问题:①中国2013年预期将保持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速。②七月我国工业增加值是8月的1.2倍。③根据人事部提供的数字,中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④一根光缆的五分之一长100千米。这四句话中哪些指的是百分数?不是的如何改为百分数表达?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目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同学说不仅明确了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对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得以运用各种方式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学生动手数学操作。

“手脑相长、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而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数学操作。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实现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完成知识内化。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我们课前组织学生在用剪刀剪出包括圆、三角形、梯形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课堂上结合教学进度开展“猜一猜、截一截、摆一摆”活动。同学们人人争相动手,在做中学、乐中学,很轻松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明确了“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个点”的特征,进而识别出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把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可创新和整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家长会模拟情境,让学生为家长找一个座位,要求学生把找位置的方法说出来。最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画出座位表,并用笔标记家长的座位以及具置。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让学生懂得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保障。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标,也决定着教学活动内容的和教学手段的选取,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必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关系,认真分析和权衡,努力使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小统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制定以下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据,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还要说出收集数据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分类统计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自主分析和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但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不同,选取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有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对一些教学用具,其中有圆形、方形、三角板等,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动态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有关图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和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操作,掌握图形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感性材料;直观教学

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不清,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一、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认识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和法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浅显,但也不例外。这使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之间形成了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形象思维和小学数学抽象化教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恰是顺利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必须注重实物、教具和卡片教学,使学生直观地总结概念,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新课开始,不能只简单让学生看看书,教师讲一讲就导出概念,必须出示三角板、红领巾、小三角旗等实物(或通过投影演示实物图形),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再根据这些实物的形状自己动手把图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这个概念。再如:在讲三角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抽拉由两根木条钉成的活动角、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再拉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不变形”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说出几种实际应用。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多种感官并用,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形成的。“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而这一亘古不变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可谓不谋而合。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掌握概念,就应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例如:“倍的认识”教学中,鉴于“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几个几”为基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体验理解“倍”的概念。教学时应安排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口说一说。在观察3个2就是2的3倍基础上,说一说3个2和4个2分别是2的几倍。(2)动脑想一想。结合“倍”的知识想一想,白萝卜和红萝卜分别是几个几,是几的几倍。再次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3)动手摆一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摆出相应的小棒,并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数的变化,体会到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图形拼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实现了概念的内化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三、通过变化型练习,巩固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比较、抽象、概括形成了概念后,这只是从概念中理解了概念,如何使概念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学量数学知识的基础,还必须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建立后,要巩固它,就要做一些练习。可用一些变化型的是非题,它通常把原概念的定义、法则、定律、性质,进行减字、换字、添字,所以解答判断时,可以拿该题所涉及的概念、定义、法则、定律、性质进行对照比较,看是否相符,有没有出入。二者相符说明该题是正确的,有出入则是错误的。如:

学习三角形和三角形分类后,可进行如下判断练习:

(1)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3)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可以叫做等腰三角形。( )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可进行如下判断练习:

(1)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 )

(2)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

(4)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度。( )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一、设问激趣,让新课导入活起来

对小学生而言,直接的讲授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在情境中玩着学,而且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提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情境:“一小朋友中秋节抱了一盒月饼回家,他问爸爸、妈妈和爷爷要吃多少,三个人都回答要吃半个月饼,这个小朋友也说自己要吃半个月饼。”接着教师设置了问题:“每个人都吃半个月饼,4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月饼?”然后让学生思考列式计算:( )×4=2(个)。此时再提出问题:“2个月饼,如果每个人吃半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教师再将圆形卡片当做“月饼”,请学生来分,结果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计算的式子。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置疑引论,让知识探究活起来

学生有了疑问,自然会感到困难,此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而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豁然开朗,而没有形成知识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街心花园圆形花坛图像,然后提出问题:(1)要求花园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花园里种有花草,能直接测量到花园的半径吗?接着组织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巡视来帮助各个小组解决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求圆的半径较为迷糊,此时教师以周长作为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通过求周长来求得圆的半径,由此圆的面积计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最近发展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要知道而不知道时给予引导,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三、以用促练,让巩固练习活起来

就小学数学而言,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加之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后以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而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但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分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商店打折”为话题,让学生在放学后收集相关商店打折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编数学应用题。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时间,学生没有能力去自己编应用题,还不如直接出题给他们做。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虽然小学生还小,但他们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是能够完成相应任务的。就像上述的案例中,很多学生放学后按教师要求收集了数据,但却不知怎么利用这些数据来编应用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商品的价格,然后再问打折情况,通过问答形式的组织来形成一个应用题,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习效率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求异创新,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鼓励求异,学会创新,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坚守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发问,以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加法计算为例,当教师出示了“52+55+58”的计算题后,很多学生很快地就按照运算顺序得到了正确结果。如果教师此时就跳过,而不以其他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以后就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学生就可能掌握多种计算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意义重大。

就这个案例而言,通过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解题,教师会发现,学生解题的方法各不相同,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将学生的计算方法呈现如下:

①52+55+58=50+2+50+5+50+8=50+50+50+2+8+5=50×3+2+8+5=165

②52+55+58=52+58+55=110+55=165

③52++55+58=52+55+55+3=52+3+55+55=55×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