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师德 热爱 学生 理解 责任 敬业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青少年;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被老师理解,渴望有人能够以朋友兼师长的关系探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些都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就能解决。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学生,尽管理解每一位学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也必须尽力去做。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学生,要理解学生,那就必须善于观察,善于与学生交谈,以坦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使学生愿接近你,向你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只有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也不见得真正理解他们,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正在发育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些事情关起心门,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老师要有一种始终如一的爱,一颗细致入微的心,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如果对于他们的问题你本身不是较为正确的认识的话,可能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正是因为有着对学生的爱,我才能随时随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也才不断要求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武装自己,尽自己所学,所想去为学生排解各种困扰。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不变的主题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历型复合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劳动者的地方,学校要使自己的“产品”对路适销,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洞察社会热点,适时的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和价值取向,有的放矢的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职校学生存在的职业问题
学生毕业后对自己就业目标要求过高,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因素,诸如在工资待遇上、工作岗位上以及保险休假等就业问题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认为职校毕业生毕业后就应该在什么岗位、就应该拿多少钱。而当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好的把握平衡的心态,不能正确的为自己合理定位,工作不稳定、责任心不强、不够敬业,呈现频繁跳槽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毕业后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期望和社会显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是在想自己能赚多少,从不问自己付出多少、能做多少;学生毕业后架子大,不愿到生产一线,条件较苦的地方工作;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受外界因素影响深,遇到困难不能调节,没有任何准备,同时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发展规划;另外没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家长对孩子的职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望子成龙”说出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传统,家长在孩子就业问题上,显得非常“急功近利”总想一下子就想让孩子怎么怎么样,但缺少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
(三)学校存在的问题
这两年中职学校虽然为学生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学校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中职毕业生就业的紧迫性,没有真正成立职业指导部门,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当前中职学校的就业一般和招生部门或是学生管理部门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学校职业指导体系。另外,即使现在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由学校基础教学部门老师来担当,而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也许是很好的教师,但毕竟这些老师不接触最新的就业形势,不知道当前就业现状,因此呈现学生学的和实际情况脱节,使本身就不清楚的学生们更加迷茫,不知所措。
二、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在职校的职业指导岗位上工作这几年来,针对以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上和实际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也在逐步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了解学生职业指导需求
在去年十月份学校又一批准毕业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他们出去顶岗实习前,学校按照惯例结合新入校的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了“职业学校就业需求取向”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的三个年级的867名在校生,参加调查人数752名,其中115名已经在外实习,没参加本次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针对于一年级新生我们做了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制定自己短期(5--8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们各个选项比例如下:
从图1显示中职学生入学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水平不够,有66.4%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升学,有12.3%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和学习基础差不想再上学选择就业,有3.2%的学生选择创业(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另外有18.1%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走一步算一步。
2.针对于二年级学生,由于马上他们就要面临顶岗实习,对实习单位的期望和就业技能方面还存在哪些欠缺我们做了如下调查:
图2诠释了目前中职学生对将来就业单位的需求程度,国企和事业单位大热,源于家长和社会的大形势;合资或外资单位是次选;而私营企业和服务行业目前最缺少人才,但很少人选此类,和传统观念有关。图3则向我们表明二年级学生已经意识到所学知识不够,尤其在计算机和外语的技能上欠缺;自认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还行,其实真正就业后,这两项指标也非常重要。
3.针对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开始顶岗实习的学生了,学校还要对没有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推荐,学校就实习、就业后的薪酬和专业对口率要求以及用工形势了解程度进行问卷:
图4反映了目前毕业生对毕业后对工作薪酬方面的期望,1000元以下的工作很少有人在干,2000元以上占到了一半还多,从侧面反应了学生对社会用工方面企业所给的待遇很不清楚;图5 反映了毕业班学生就业单位专业对口率要求相当高,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本科学生的要求,盲目的要求专业对口率使中职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以上是我对我校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的抽样问题进行分析,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中职学生对就业还很盲目,我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针对此问卷所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另外我校还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反应看,学生家长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很清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了解孩子所学的专业以及专业将来所对口的单位。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2009年学校实行课改以来,逐渐开始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学校贯彻落实《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为在校的三个年级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这两课在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课程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注1】,提高社会实践质量
学校自2007年开始,开始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请进来”是指对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学校实行先请进来,为学生和家长做讲座、授课,讲述企业用工的素质和需求,指导学生先动手,准备自己的职业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组织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走出去”则是让学生到社会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工作环境,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目前学校已经和白云宾馆、宾果士餐饮公司等4家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针对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较好、从小娇生惯养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学校职业指导部门【注2】联合校团委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服务,培养学生们的服务意识。
(四)就业形势、职业技能专题讲座
学校近年来,多次组 织全校师生分年级、分批次进行职业指导系列讲座,有些场次还请学生和家长一同参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和家长一起了解当时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准备自己的职业技能。但此项工作收效甚微,图2图4图5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和家长对就业观念还是没有改变,就这一问题学校也请班主任们在召开家长会时,做一了解,得到的回复大多是:我孩子不应该从事服务性质、工人性质的工作、工资太少啦、工作太累啦、现在不想让孩子就进入社会,不指望他们挣钱等等。
(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除了每天都配有德育老师值班,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梳理,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可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但针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的心理教育,相对少了一些。
(六)建立学校职业指导网络信息平台
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家校通”、“校园一卡通”等网络平台向学生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各类讲座的通知。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七)就业求职技能专题课程
学校职业指导部门每年都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求职技能专题课程,有针对性的教毕业生如何书写简历、求职信,进行面对面的就业技能、就业礼仪辅导。
(八)鼓励学生升学
从图1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或是家长都认为中专毕业证层次太低,还应该考学,最次也要大专,加上现在每年天津都可以有参加春季高考的机会,因此学校针对这一情况,为在校生“量身定做”了春季高考课程和成人高考课程,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类型的学生开设各种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历水平。
三、在职校开展职业指导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在我校已有四年历史,在实际的职业指导过程中,除了以上我们采取的七项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因地制宜”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由于现在的学生都已经是九零后的学生,每个人的成行环境都不一样,但有的共同点是他们告别了“大院”生活状况,减少了“丢沙包”式的集体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楼宇高阁”和“电脑网络游戏”,大部分人都很自私、自傲。除了家长的宠爱、溺爱就是单亲似的孤独,在我校我们也做了一项调查,就是在校生的单亲家庭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们长大,爷爷奶奶又管不了青春期的孩子,从而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学生占到48.6%,这一数字告诉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但自私、自傲,还存在着很多社会底层的“嗜好”。因此我们尽可能的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在校生活的“信息跟踪表”,我们的职业指导方向也由成才转向了成人。
(二)“淡化”师生关系转向朋友相称
打开当前中职学生的心扉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我们老师“淡化”老师的称呼,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现在的职校学生不管你是否是老师,如果不抵触你、“公开与你为敌”已经是万幸了,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只会告诉他的朋友。
四、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还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1.高素质、重实践、明理论、擅心理【注3】的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学校能够拥有一支高素质、重实践、明理论、擅心理的师资队伍,很多中职学校都是兼职老师担任,就业理论不清晰、实践经验尚缺乏、素质参差不齐的职业指导队伍不可能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而恰恰就是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九零后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这非常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社会造成的有的是家庭造成的,但无论是谁造成的,我们也要服务他们、挽救他们。因此擅长心理咨询尤其是在青春期各种“症状”上有实践的老师最为缺乏。另外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适当的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地位”,例如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应当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吸引高素质教师来到职业指导岗位。
2.建立毕业学生的跟踪体系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其实学生是否真正工作学校关心的较少,毕业时大家签订了三方协议或是实习鉴定表就视为学生已就业,但学生一毕业拿到毕业证就和学校没关系了,这种观念是对青少年的不负责,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还应在一定时期内,比如说一年或是两年要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忌讳毕业后一推荐就“一走了之”现象。
(二)建立合理的中职学生素质测评体系
虽然我不太清楚这个体系的具体名称,但我认为至少应当建立一个适合于中职学生了解自我、至少在理论上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一套素质测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具有高度的私密的特点,这也是尊重学生隐私的一项举措。
以上就是我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实践工作谈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由于我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短,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的经验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因此就以我校为体例撰写此论文。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工作者,我认为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对我们来说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重要且急需解决的课题就是,我们要更加全面的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而帮助鼓励学生尽快的转变观念:先成人再成才,先就业再择业。做好学生们的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们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实践中创造条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设计,为社会尽可能的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学历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注释
【注1】 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
【注2】 职业指导部门:在本文职业指导部门是指在我校因为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而我校的职业指导是由学生处兼职老师负责。在本文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处老师。
【注3】 高素质、重实践、明理论、擅心理:属自创词组,在本文就是要求职业指导教师的标准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讲述更多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熟知就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擅长心理健康实践工作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摘要:导师制作为有利于员工和组织进步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已被西方企业广泛应用。在中国,导师制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公司文化,且实施效果卓著。本文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就导师制在企业内部的运用和实施提出具体操作办法。
关键词 :导师制 企业 运用 实施
近几年,在中国,导师制已经在很多企业得到了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导师制作为人才保留和发展的工具。本文将具体说明导师制在实施和运用过程中具体建议,期望职业导师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及为员工保留与发展工作做出贡献。
一、导师制的基本内涵
1.导师-徒弟体系的出发点。导师制能够为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加速新员工与组织的融合,提高组织内部学习发展的氛围,并提升组织内跨业务线的沟通。
2.导师的基本角色。导师需要理解徒弟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徒弟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向徒弟传递知识、观点和经验,并在指导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并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3.徒弟的基本角色。徒弟需要深刻理解如何利用组织中的资源,学习导师的经验和观点,在组织中建立个人的关系网和自信以面对新的挑战,并在个人职业发展上获得技能上的指引。
二、导师制的角色、责任、期望
对于导师而言,第一方面,期望其能在组织和职业发展上为徒弟提供建议,以提升徒弟成功的可能性,并帮助徒弟避免不必要的政策违反、管理不现实的期望,并培养其从组织的视角看问题。第二方面,期望其可以积极参与到徒弟的绩效管理之中。直接从徒弟的上司那里获得徒弟的绩效反馈,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告诉徒弟应该如何去发展自己的技能以适应组织的要求,为徒弟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成长负责。第三方面,导师需要帮助徒弟了解如何与公司内其它关键岗位的人员合作,理解业务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第四方面,导师需要为这种师徒关系制定一个计划,包括基本的规则、期望、贡献、目标等等,并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徒弟,知道他们的兴趣、特长,也了解他们有待发展的技能,知道他们想从这种师徒关系中获得什么。
三、师徒关系的发展
1.导师的准备工作。导师需要了解徒弟的简历,并考虑你作为他的导师的目标,并尽早给你的徒弟安排初次的见面。
2.初次见面的建议。导师需要了解徒弟对师徒关系的期待和目标,并在目标上达成一致。师徒双方应设立基本的规则及保密原则,讨论的内容应该保密。尝试建立一个例行的沟通时间,沟通地点可以选择在你的办公室,但是有吸引力一些更好,建议尝试更多的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进行。花一些时间了解彼此双方,消除等级的观念,要用平等的身份沟通,分享一些私人的东西,讲讲你的背景,比如你从哪儿来,你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你擅长什么,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等等。
四、有效师徒关系的要点
1.有效的导师。有效的导师在师徒关系上应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并鼓励徒弟主动维护和管理这种师徒关系。鼓励开诚布公的交谈和倾听,用一种安全的、彼此尊重的方式向徒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与你徒弟的直接上司保持紧密的联系,确保你知道徒弟在什么地方需要帮助并及时提供你能提供的帮助。分享过去的经验,如何达成目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
2.有效的徒弟。有效的徒弟在每次会面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要讨论的话题、要询问的问题等等。在师徒关系上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主动承担起维护师徒关系的责任。为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负责,能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并能够接受别人看问题的不同视角;积极倾听,对导师给出的指引持开放的心态。
五、导师制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导师的选择。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首先他应该的一位乐于分享的人,愿意将其在专业领域的长处分享给到别人,帮助他人成长。然后这位导师可以是该员工的直接上级,也可以不是,我们建议导师最好与直接上级区分开,以便于新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高级别人员。
2.导师的职责。期望成为导师的员工应该接受人力资源部的培训,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导师,并认识到在辅导徒弟的过程中,实际也是个人领导力提升的过程,在获得公司对其辅导技能认可后,具备相应的导师资格,并在此后的过程中持续关注徒弟的能力提升,在日常工作中解答徒弟的疑惑。
摘 要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要重视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和多方面的文体活动设置,保证高职体育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优势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化 创新 问题 措施
从教育的长远性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和网络时代来临,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化。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同样要走职业化的发展创新之路,而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一、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却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讲,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职业课程资源整合不明显
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指能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资源,比如教科书、网络信息、社区提供的信息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指有助于课程的进行,但只是提供有助于课程进行的条件,并不形成课程本身。对于高职体育课程而言,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课程整合,但是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整合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例如: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有效融合,但是在目前的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并且体育课程的任务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选项课的分组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其次,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缺乏职业化的转变,体育教学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相同,有着职业化的教育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职业化发展。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仍然以高校的体育教育标准为主导,没有设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使得高职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推进高职体育素质教育[1]。
(二)职业特色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缓慢
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高职学院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是: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课程内容,建立终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但是,目前在课程目的上,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组织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独立研究的学习方法。而转变这些情况,必须要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理论教学要突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如:健身跑、武术、健美操、游泳和健美锻炼方法,便于学生毕业后因地制宜地从事体育锻炼。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锻炼,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运动专长,以满足走向社会后参加健身、竞赛和社交活动之需要。
二、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教育必须要推行职业化教育的创新,要通过创新化的举措实现体育职业化教育的转变。
(一)岗位导向下的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的,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托,针对该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姿态、客观环境与特定需要,确定该岗位的关键素质和素养。如:土木工程专业,可以开设拓展运动、攀岩等教学内容。又如:旅游专业、导游公关、美容人员要求具有良好的体态,应对重视健美操的训练;烹饪专业毕业后的学生,两臂必须承受连续性、高强度的工作。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有所不同,职业学校可以模仿高效的“选课制”,开展适当的职业学校“体育选修课”。总之,岗位导向下的课程设置要顺应“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为学生今后从业提前做好体能准备。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上进行适当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就业规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各学院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把脉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2]”。
(二)校企联合下的模块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模块的体系要有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两方面的发展。对于校内训练而言要强调自主学习的模块体系,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块包括三方面:课前导学、学法助学、过程监控。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包括:1.课前导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对知识进行重点剖析、难点解惑、讲评等。2.学法助学。在自主学习模式中,要创新一些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少林拳。首先让学生观看武术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小组进行多媒体跟随式自主学习。3.监控。对设计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控制。对于校外的训练则要进行校企联合的模块体系设置。模块设置应该采取“1+1+1模式”,即一年内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课传授;第二阶段进行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第三阶段与企业联合进行体育活动的参与。而第三阶段的课程体系模块设置是之前所没有的,之前的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只是对体育专业系的同学进行为期半学期的实习活动,而没有渗入到全面的体系之内。将校企联合的形式渗透到每年的教学活动之中,从高职院校角度看,需要做到:①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②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③建立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3]。
(三)体育文化下的文体活动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体育文化的建设属于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影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校园内积极向上的风范。在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开展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使得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也更多地体现出心理教育,文化影响的特点。例如:以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通过体育赛事的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将一些体育竞赛安排成有趣的游戏,即通过有趣的游戏竞赛来引起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及锻炼的极大兴趣,才能真正达到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另外,文体活动要利用双休及节假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例如:爬山、野炊、露营等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兴趣。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健美操、武术、体育保健、网球等专长的学生利用学习、周末、寒暑假的时间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和市民当中去开展社会体育指导服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服务技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要重视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和多方面的文体活动设置,保证高职体育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优势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
只有确立这样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看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要尊重学生,用爱的力量来教育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确切的说教师要爱孩子。若教师连起码的爱孩子的心都没有,那严格地讲就不配做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爱是教育的基础,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引导学生又是爱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最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要多发现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美,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人格要求。
三、要在业务上要提高能力
如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走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应当离开讲桌,到学生群体中来,与学生距离更近一些,态度更加温和一些。对全体学生来说,教师每节课都能面对面了解他们一次,都能有一次学习上的对话,都能有一次学习上的评价,都能有一次当面指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显得更加积极,课堂将呈现出一种师生融洽合作学习的气氛。
二是教师应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让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讲的过多,学生即使听的津津有味也不会全记住。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经历求知的探究和能力锻炼的过程。
三是教师要欢迎学生个性的张扬。过去教师喜欢学生服服帖贴,对爱说爱闹的行为不予鼓励,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这种居于学生之上的管理者的做法,调动学生展示学习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提问,敢于评价教材内容和评价别人,敢于把自己获得的有关信息应用学习之中。这样调动学生是开发学生个性资源的基本表现。
四是要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自己能学的意识,要调动起这种意识,就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体会内容和乐趣,要让学生在同伙伴们的讨论、交流中学。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在兴趣中调动起来的,是在认为自己能学的情感中形成的,有了一种自主意识,学习的品质和精神就得到了提升。
五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课的各种学习资源给学生感性刺激,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内容,而且会使实践学习的过程成为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六是教师要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要用高度的热情和能力把学生引入自主发展的新天地,着眼学生的发展,着力教学创新,这应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转变的一种表现。
四、在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
1.在教学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是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否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等等,要经常从这些方面思考、检查、评价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好是坏。
2.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上加强道德修养
自己能否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否自觉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这是教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3.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加强道德修养
这就看自己能否既尊重领导,又直言敢谏;能否尊重、团结、帮助其他教师,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4.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
例如,能否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能否讲文明礼貌,能否注意公共卫生,能否尊老爱幼,能否平等处理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