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庄户人是天

庄户人是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庄户人是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庄户人是天范文第1篇

我国西南部的一座大山上,住着一只老虎。这只老虎经常下山偷吃庄户人家的羊。羊关在院子里,进不去,老虎就买了一把大板斧,把院门砍破。用这个办法,老虎吃了许多羊。

一天深夜,老虎在腰上别上大板斧,又下山偷羊来了。村庄里静悄悄的,只有各种小虫子的叫声。老虎看好一家院门,举起斧子就劈。响声惊醒了屋里的主人。这家主人是个猎人。猎人迅速从床上爬起来,端上猎枪,把子弹推上膛,跑到院子里,喝问道:“谁?”老虎看见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自己,吓得收起板斧,拔腿就逃。猎人在后面紧紧追赶。

老虎慌不择路,逃到了一条河边。河水又深又宽,过不去,怎么办?他急得直跺脚。还好,附近躺着一根有着枝杈的木头,把枝杈去掉,推进河里,趴在上面游过去,不就可以逃命了吗?老虎急忙抡起大板斧,使劲朝着枝杈与树干衔接的地方砍去,“叮”的一声,树上只不过打出了一道细白印,大板斧却脱手弹了出去,手震得直发麻。这是啥木头,比铁还硬?他还没明白过来,“砰砰砰”,猎人一梭子子弹打过来,幸亏打在木头上,木头上叉立刻出现了几个白点子,子弹却崩走了。好险啊!老虎来不及砍枝杈,就拿出吃奶的力气,把木头推下了水。这下好了,他连忙往木头上趴,想浮过河去。可不知怎么的,木头刚一入水,就直往下沉,一下子就看不见了。老虎气傻了,只好返上岸来,刚一上岸,就被赶到的猎人逮住了。

猎人笑道:“老虎,你真是个蠢东西!那木头是铁桦树,我国长篇小说《杨家将》里讲的‘降龙木’,就是用它做的。它的纹特别细致,硬度比钢强一倍,子弹都打不穿,你用斧头能砍得动吗?一到水里它就沉,怎么能靠它浮过河呢?”

老虎听了,非常后悔,要是平时好好学习,就不会落得今天这样一个可怜下场!

庄户人是天范文第2篇

文/大隐

敲打大腿可以视为一种复合性的刺激经络的运动,可兼治胆、胃、膀胱三经之疾患。敲腿几乎适合每位老年人。

敲击大腿的基本动作很简单,把两手握成空拳,用力敲打大腿正面和两侧,各二百下不等,直到大腿有麻麻的感觉即可。

胃经是人体很重要的经脉,起于迎香,往上走到山根,分成两支,一支沿着头角至额颅,另一支沿着颈部一直往下走,由乳中过大肠,再沿着腿的前侧走,经过膝盖,一直到脚趾的中趾及第二个脚趾底下。

胃经是人体一条很长的经脉,它牵动着身体上很多地方,所以经常敲打大腿的表面就是让胃经受到刺激而使气血运行通畅。

胃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足三里,在膝下三寸处,它被认为是长寿穴。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养护胃气,比吃香砂养胃丸还要有效果。

胆经从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间,是人体经络中仅有的两条在大腿外侧的经脉。敲打大腿外侧就是敲打胆经。胆经敲打起来十分方便,通行的做法是:每天在大腿外侧的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四个穴位点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两百下即可。

简单动作养护五脏六腑(之十)——踮脚尖,壮心田

文/大隐

如皋长寿老人把踮脚尖叫做“踮踵”。在长寿村,清晨或傍晚,您会看到很多老人在自家院门前或空旷之处,用他们个性的方式演绎着踮踵姿势。最明显的效果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治好了头晕的毛病。

踮脚尖养生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加下肢血液循环来防止静脉曲张及促进血液回流,继而调适脏腑特别是心脏的功能。

不要小看这简单的踮脚动作,它不受场地、时间的影响,却能改善您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尤其适合那些活动不多的脑力劳动者。清代梁世昌《易筋经图说》所附《八段锦》“背后七颠百病消”法就有这种踮脚运动,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如皋老人踮脚动作的具体做法:双脚并拢,用力踮起脚尖,脚后跟离地面约1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算1次(1秒钟内不得多于1次),30次为1组,每组锻炼1-2分钟,每天重复3-5组。

有经验的如皋老人在做这项运动时会利用环境附加一些动作,以谋求更好的效果。比如,男性会踮起脚尖小便,以起到强肾强精的作用;女性会在坐蹲的同时,把第一脚趾和第二脚趾用力着地,踮一踮,也可起到强肾利尿的效果。特别是在冬天,解小便后,人体毛孔和毛细血管松弛,因而会打寒战,中医称为“表气破于邪”,感冒便趁虚而入。如果您此时做踮脚运动,就可以避免寒气侵身。

庄户人是天范文第3篇

“吃肉”的牛

牛是食草动物,要说是不吃肉的。但有时候,在外界的干预下,牛也吃肉。要不,也不会有我这篇文章。牛们吃肉,不是为解馋,也不是为增加营养,是为了下火、开胃、养膘。牛们肚里没火,胃口就好,吃草就香,自然上膘,膘肥体壮的,干活就有力气。那个年代,牛是庄稼人的帮手,庄稼人的宝贝,比儿子都金贵。儿子说:爹,我想吃肉。爹不但不买,还会奖他一巴掌:一个坷垃都打不碎,还想吃肉。牛是哑巴牲口,不会要吃要喝,而牛倌们发现,在山坡上晒了一个夏天的牛们,毛色焦黄,肋巴翘起,拉拢着耳朵不精神,就说:胃里有火了,弄二斤大肉下下火就好了。于是,就在大队屋前支起大锅,专为牛们熬大肉汤。

那年月,大肉金贵的很。普通人家,只大年初一吃顿肉,也就三片五片。能吃上肉,就很不错了,而有些人家,一年到头都没见过腥荤。

记得史铁生有篇小说叫《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边净讲牛们的故事,就跟发生在我们村里的事儿一样。其间也说到了吃大肉,但他没写牛们吃肉的事儿。我判断,那里的牛,没俺村的牛有福气,肯定没吃过大肉,若吃过,他不会不写。我和小说里的小姑娘一样,也为北京人不爱吃“白肉(肥肉)”而诧异。记得有年年下,母亲在灶房煮肉,我眼睛直勾勾盯着锅里白花花的肉块不放。母亲说:想吃吃吧,管够。刚出锅的“白肉”,我一口气吃掉两块,足有二斤,七八岁的小孩吃那么多,母亲怕撑坏我,守我一夜。我呢,有了炫耀的资本,在外边海吹,让小伙伴们口水横流。

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吃不到什么,什么就金贵。金贵到一定程度,那自然就不是凡人享用的东西了。所以,不吃肉、吃不起肉,那是很自然的事儿。要是有肉吃、天天有肉吃,那还不是神仙的日子?神仙的日子,庄户人是连想都没想过的。习惯了、自然了,也没了肉瘾,也就不想了。

但支在大队屋前的那口大锅,从中飘出的气味,唤醒了人们模糊的记忆,紊乱了村庄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袅袅升腾的乳白色的烟雾,打着旋儿飘向空中,扯着若有若无的丝线,从村南头飘到村北头,又被风从村北头裹到村南头,就这么来来回回在村中飘荡,搅动得村子六神不安。整个村庄仿佛在陶醉、在激动、在战栗。鸡们、鸭们嘎嘎乱叫,有些甚至扑闪着翅膀,做寻找追逐状;猪们、羊们扒着圈门,把鼻子伸得老长,探寻这种迷人的味道到底源自何处。

这种气息仿佛长了腿似的,飘到村庄的每个角落里,飘到小院里、灶台旁,甚至挤过门缝,飘到庄户人的案上、炕头,不把所有人的馋虫都勾出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用说,全村人都知道这气息来自何处,是在干什么,让他们仍有些魂不守舍,干什么都走神,都心不在焉,但他们知道,也仅仅是想往一番、神游一番,绝不会有再多的想入非非。两个人路上碰面,或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总有人说:牛们整天伸着脖子干活,好东西尽它们吃,该!于是就有人附和:就是该!人吃了,尽造粪,牛吃了,能干活。

他们知道自相矛盾,人不比牛清闲,但谁都不去说透这层。这些气息沿着门前小路,不小心就跑到大路上去了,引来大路上过往的行人不停地朝村里观看,这香气一浪一浪,一波一波灌进他们的鼻腔,刺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慢慢停下了脚步,来探寻这个寻常的村子在一个寻常的日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最终,他们弄明白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在陶醉、享受的同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啧啧称赞:真是一个仁义的村庄,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东西,舍得给牲口享用,了不起!这村子肯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对此最敏感的,是村里的孩子们,这种气息刚刚从大队屋前升起,就被嗅觉灵敏的孩子们扑捉到,仿佛受到了某种召唤,某种牵引,不管是玩最有趣的游戏,或是正在吵架干仗,都会立即停手,争先恐后围聚到大队屋前,少顷,场院上挤满了光屁蛋的孩子们。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那口大锅,伸长脖子盯着锅里油汪汪的肉块,一齐张大嘴巴,并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吞咽口水的咕咚声。灶前忙碌的牛倌们烦了,大声驱赶他们:去去去,一边去!有孩子就反抗道:俺不吃肉,闻闻不中?弄得大人们无话可说,一脸的尴尬。

一个小小的事件,仿佛成了山村的节日。也好似把这件事整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专为牛们举行的仪式。这种仪式,饱含着庄稼人的感情和期盼。对牛们,他们有敬畏、有感谢、更有挚爱。

牛是庄稼人的帮手和伙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仰仗和底气。村庄里的人说:牛是哑巴兄弟,有了这个哑巴兄弟,地里的一半活儿它就替你扛了,犁地、耙地、送粪、碾场,甚至拽磨,重力活儿大半都让牛承担了。此话不谬。它们给庄稼人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庄稼人心里最有数。庄稼人整出这些动静,不单单是给牛下火、开胃,更多是对牛的犒劳、褒奖,是一种敬重之情的真挚表达。在我看来,这里边还包含着一种意味,那就是炫耀、张扬和自我陶醉。

一个村庄人日子过得宽裕不宽裕,活得轻松不轻松,看一看这个村庄有多少头牛你就会全明白了。同时,宛如一个国家要阅兵一样,一个村庄在一场硬仗来临前,也要检阅他的部队,看看武器装备怎样,看看士兵的精神状态如何,好树立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信心和力量。这一天的牛们,真正成了主角,他们被牛倌们招招摇摇地牵出来,亲切地吆喝着、谩骂着,鞭子扬得老高老高,抽在牛身上却搔痒一样舒服,牛们拧着尾巴,撂着蹄子,故意做剧烈的反抗挣扎状,在村人面前演一场天衣无缝的双簧。牛们黑压压一片,让村里人真切地觉得,这是一种力量、一种财富、一种颜面、一种尊严。

他们看着这些牛们,心中油然而生的,是自豪、是快乐,是信心,是陶醉,是信心,是力量,是幸福,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他们把这口大锅支到场院里,也让邻村的人们看看,我们的日子过的怎么样?还称得上富足舒心吧!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小狡诈。比如,连人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拿来给牛享用,咱可全用在了牛身上,不曾私享、没打折扣。众目睽睽下,省得落下闲言碎语。

用大锅把这些肥肉煮好是很费时间的。不仅要把大肉煮熟,还要稀烂如泥,经手就化。然后,弄成糊状的肉汤,放得温凉可口后,就可以让牛们享用了。

但牛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这些美味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如此好的东西摆在面前,它们竟毫不动心,不屑一顾,仿佛压根儿就不喜欢这些香喷喷的高级营养品。这个时候,牛倌们就来个“牛不喝水强按角”,一个人抱着牛头,另一个人用盛满肉汤的“灌角”(一种专门给牛服药的工具),撬开牛嘴,拽着牛舌头,强行把肉汤灌进去。牛们则扭着尾巴,上窜下跳,做痛苦挣扎状。每当我们看到此,对牛们就产生了无限的羡慕。俺要是一头牛,哪要人们动这番干戈,肯定会急不可耐地跑上前去,一头扎进肉汤里,一口气把肚子喝个滚瓜溜圆,实在喝不下去了,嘴巴也舍不得伸出来。若真要用“灌角”灌俺,俺也绝不会又抬蹄子又蹬腿的,弄出那么大动静,俺就安安静静地让他们尽情地灌吧,把所有的肉汤都灌进俺的肚子里,让那些平时跟俺抢吃抢喝的畜生们,眼馋羡慕痛不欲生去吧。俺真的很想做一头牛,一头光喝肉汤不吃草不犁地的牛,可这样的牛哪里找呢?

整个童年,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头牛,津津有味地喝那些肉汤,整晚整晚不停地喝,喝出无比的幸福味道。

美味当肥

蚕蛹是我们柞蚕之乡的一道名菜。有朋自远方来,款待朋友的,必有一盘蚕蛹。蚕蛹是柞蚕做茧后,蜕化而成的。来年春上,它将变成一只蛾,破茧而出,完成一生最后的美丽。而通常情况下,蚕茧缫丝后,留下的副产品蚕蛹,就成了蚕乡人的美食。而现在,很少有人缫丝了,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胃口,干脆剥茧取蛹,蚕茧反而成了副产品。蚕蛹做菜,不需要高超的厨艺,五香蚕蛹、炒蚕蛹亦不需要特别的佐料,而最能保持原汁原味的,是水煮蚕蛹,顾名思义,清水一煮,就可上桌,吃起来清香鲜美,口感极佳,常常赢得朋友们的啧啧称赞。

在我的家乡,好吃的东西并不多,出产蚕蛹却让我引以为豪。

俺们那儿蚕坡多,祖祖辈辈养蚕,已延续了几百年。养蚕就要缫丝,缫丝就有蚕蛹。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有如此好吃的东西是件很幸运的事儿。但不幸的是,这些好东西通常人是没资格吃的,要让庄稼们“享用”,使之长出庄稼更多的粮食。

这奇怪不?人吃的东西不让人吃,让庄稼“吃”,在我看来,这是匪夷所思、荒诞不经的。可队长说:谁不好吃?都好吃。谁不馋?都馋。不吃能死?死不了。人吃了,能长啥?啥也长不了。把好东西给庄稼,多长一粒粮食,就比人吃了强。而全村人都同意这个理儿。

唯像我这般大的孩子们,不懂那些大道理。只晓得蚕蛹好吃、解馋、治饿。你不让我们吃,我们就想着法子吃。

丝厂是最容易吃到蚕蛹的地方。丝厂在村子边上,是个前面没墙三面开窗的大通间,里面盘了十多个缫丝锅。缫丝中,一些蚕茧丝儿抽尽,蚕蛹就落到锅里,你可以趴在很高的缫丝锅边,把蚕蛹弄上来当场吃掉。当然,上丝厂吃蛹,也不是随便去的,你得偷偷地去,别让干部们看见。还得有点小关系,比如,你的本家叔叔在丝厂打丝,你去吃蛹,他当然不好意思撵你,但也不能常去,要不,他也会说:回家吧,哪有天天都来。没有关系的,偶尔去一回,缫丝的看这孩儿不常来,不撵你,就说:别让队长看见,一会儿赶紧回去。

到丝厂吃蛹得有本事,要不,看着是蛹也吃不成。有经验的小孩,等小晌午或半后晌去,那正是见蛹时候,你得用手生生把蛹从锅里捏出来。锅里水花翻滚,热气升腾,未抽完丝的蚕茧和裸的蚕蛹一起被滚水涌上来,那一刹那,你必须伸出手去,像蜻蜓点水一样,准确无误地捏着蚕蛹,比猴子“火中取栗”还难,因为目标瞬间即逝,那个轻重缓急很难拿捏,犹豫间,蚕蛹已沉到了锅底。出手早了迟了,手指入水深了浅了,泥鳅似的蚕蛹会从指间滑走,扑个空不说,还白让滚水烫一回。为吃蛹,常把手指头烫得红肿,跟针扎似的疼痛,现在回忆起来,指尖仍有灼烧感。

可有一回,我很容易就吃到了蚕蛹,至今不忘。那段时间,我总惦记着保管屋前晾晒的蚕蛹,为此坐宁不安,有事没事就到保管屋前转悠。村里人也真够绝的,把晾晒蚕蛹的晒席架到四棵树中间,悬于半空之中,树干上还绑了圪针,严防像我这样的馋嘴人偷吃。我在树下盘算着,如何才能把蚕蛹弄下来。但保管老头天天都在,那圪针张牙舞爪实在太扎人,一直没勇气也没机会下手,但我从未放弃我的计划。有一天,我仍在保管屋前转悠,刚巧碰见几个劳力们,蹲在角落里偷吃蚕蛹,我就磨磨蹭蹭凑到跟前,他们竟主动相邀。我想,是怕我揭发,用蚕蛹堵我的嘴吧。我是一只四处乱窜的饿狼,送到嘴边的美食,岂有客气之理?于是,我蹲下来和他们展开了一场吃蛹竞赛,这些拿10分工的汉子们,竟都不是我的对手。我采用流水线作业法,左嘴角把蛹塞进去,右嘴角把蛹渣吐出来,不多时,跟前就吐了一堆蛹渣,把他们统统给镇住了,个个脸上露出诧异之色。当我把最后一只蛹塞进嘴里,脸上露出得意而满足微笑容时,那些可爱的的汉子们还傻傻的夸我:这娃吃的真快,将来准是个了不得的吃货。当然,后两个字他们没有说出来,就是说出来,我也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我终于还是实施了孕育已久的计划。一个让人难以入睡的午后,蝉儿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狗儿在凉阴里吐着舌头,保管屋四周没个人影,看蛹的老头坐在门坎上打着呼噜,我从墙角的暗影里溜出来,蹑手蹑脚地靠近那几棵树木,小心地分开绑在树上的圪针,慢慢地朝树上爬去,当我攀到晒席上,歪头看看那老头,仍鼾声如雷,我心里一阵狂喜,快速抓起蚕蛹,准备带回去品尝,这时才发现,仅穿一条裤衩,根本没处可藏。这时,发现晒席边吊个竹篮,伸手去取,那竹篮竟从手中滑落,落地时像个皮球,跳来蹦去,把那老头惊醒,他懵里懵懂地惊呼:谁?谁?干什么?我见事情败露,在他没反应过来的当儿,不顾一切地从树上滑下,感觉圪针一颗颗划破我的皮肤,钻进我的肉里,痛疼难忍,离地一丈多高时,干脆从树上跳将下来。身后传来不停地叫骂声和啪啪啪啪的脚步声,我头也不回,一溜烟狂奔而去。

我像一只受伤的狗儿一样,躲到无人的地方打理我的伤口。肚皮和四肢,好似被什么凶猛的动物反复抓挠,血痕遍布,惨不忍睹。很多圪针仍留在上面,跟刺猬一样,我只好忍着疼痛,咧着嘴巴,一根根把它们。回到家里,不敢吱声,穿上长衣长裤,来遮挡我羞于见人的身体。母亲发现我行为异常,逼我说出了实情,剥开我的衣服,发现全身上下血肉模糊,竟抱着我垂起泪来:为了几颗蛹,看把我儿伤成啥了。以我母亲的脾气,若平常,定是一顿暴打,可那次,母亲不仅没打我,还把我领到卫生室医治,让我减轻了不少痛苦。

这些鲜美的、营养丰富的,让人垂涎欲滴的蚕蛹,最后的归宿,竟是把它当肥料上到了地里。春天来了,生产队在北大坑种了十几亩西瓜,于是,就把这些晒干的蚕蛹,放到石碾上碾碎,待西瓜秧长到尺把长时,就把这些褐色的粉末上到西瓜根部,几天下来,西瓜秧就变得油亮起来,茂盛起来,仿佛眨眼功夫,它们就开花结果,且像吹了气一样日日膨大,盛夏的时候,一二十斤重的大西瓜就成熟了,只需刀尖轻轻一点,西瓜就自行炸开,尝一口,沙甜如蜜,口感好极了。这些西瓜被挑进城里,卖了一个让人全村人欣喜异常的好价钱。若当年没有种瓜,蚕蛹也同样会派上用场,村里人会把这些蚕蛹拿到水田里,每株稻子根部,埋下一颗,这些稻子跟别的稻子相比,壮实、穗大、饱满,大米仿佛也带有蚕蛹的清香。

我有个经验,产啥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一定好吃啥。产稻子的地方,人们好吃米,产小麦的地方,人们好吃面食。俺这里是柞蚕之乡,我就特别好吃蚕蛹。每每一盘蚕蛹端到我的面前时,总会不停地下箸。特殊的一些人生经历,让我咀嚼着这一颗颗蚕蛹时,感受到一种别人无法体验的幸福。

山沟沟里吃大餐

在俺村,每年都会有次大聚餐。这聚餐,不像现在,七碟子八碗,内容丰富,花样翻新,其实也就一顿肉干饭。别小看这顿肉干饭,在那贫寒的岁月里,这已经是很奢侈很豪华很丰盛的了。聚餐的地点也很特别,不在村头上,不在农家小院里,而是在离家五六里的山沟沟里。

在农村,每年的秋收拖拖拉拉几个月。掰玉米,刨红薯,砍栎柴……待杂七杂八的事情忙完后,第一场雪即将来临。但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上山割山草。

割山草的事儿不大,但很重要。因为,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年代,卖山草是生产队的重要经济收入。队里一年的开支,都在这山草上系着呢。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过去,山草就像现在的砖瓦,是盖房的必要材料。人们住的,是清一色的草房,草房上的草,是黄笔草或茅草。特别的是黄笔草,草梗坚硬、顺畅、耐沤,十年八年沤不坏。这些黄笔草,就长在远离村子的山坡上,要我们一镰一镰把它割回来。

村子西北的曼塘洼、庚家洼、胡叶坡等地,偏居一隅,人烟罕至,是村里传统的山草草场。山草草场离村子远了,拾柴的、割草的,放牧的就不常光顾,山草才能长起来。当然,刚辟为草场时,要广泛宣传,写上“山草草场,严禁进入”等标示。同时,还指派一位腿脚灵便的老头儿,专事看管。风调雨顺年景,满山满岭的山草像人工播洒一样,蓬蓬勃勃,密不透风,让村人心中生喜。

由于路途偏远,割山草就成了问题。按一般出工时间,一个劳力一天只能割一担,时间全误在途中。全村四五十号劳力,把山草全部割回来,至少月余时间。但季节不等人,雪一封山,山草就割不回来,经大雪一压,草梗折断,分文不值。有年,大雪来得早,几乎把山草全封死山里,生产队损失上千元。那时,上千元可不是小数目,每个劳力一天仅挣一角钱,一年也就三十六块。损失上千元真比挖他们肉还疼。生产队长也因此下了台。

于是,就有了支起大锅割山草的法子。此法看似生产队破了费,实则是桩合算买卖。一天的伙食超不过二十元钱,却调动了出工者的热情,割的又快又净,能多割回山草几千斤,还加快了进度,缩短了工期,避免了风险,生产队实则是赚了。

割草要凑星期天。村里男女老少齐出动,学生也加入其中。学生们手快,干活不比劳力差。再说,学生们平时跟大人们一样苦,难得有回好吃的,不能落下学生们。

天未及三更,生产队就敲钟。第一遍钟,要各家各户做早饭。第二遍钟,天仍不亮,人们集中到村中央的沙土盖儿上,吵吵嚷嚷出发了。远远看去,长长的一溜黑影,更像一支远征的队伍,他们肩扛扁担,手拿镰刀,有人嘴里还叼着烟袋,一明一灭的。而队伍最后面,有人扛大锅,有人挑锅碗瓢盆,叮叮咣咣,好不热闹。到了山上,天仍黑黢黢的,看不见草棵子,人们就坐下来,说笑,抽烟。后面的人不住往前涌,涌向山的更深处。

山间仍是一片朦胧,但开工的哨子响了。人们迅速站起来,往手心里吐口吐沫,攥着看不真切的山草,“唰”的一声,满把山草落在了手中。山间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唰唰”的割草声和人们穿行树木之间的“沙沙”声。太阳出来时,人们发现,两个山包已被甩在身后,自己则站在半山腰间。

环顾左右,适才知道自己旁边是谁。让人吃惊的是,一位裹着小脚、满头白发,80多岁的老奶奶也在其中。有人说:奶奶,别割了,在这儿歇着吧。老奶奶说:那可不行,我得对起这顿肉干饭。有人又问:大爷在家谁管呢?老奶奶说: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没事的。有人叹息:没儿没女的,怪可怜的。有山风吹来,金黄的、银白的山草,朝一个方向伏去,跟箅子梳了一般烫贴、柔顺,远远看去,跟海上的波涛一般。东、南、西三面的山坡上,原本山草的海洋,一起一伏间,露出了割草人,像浮在海面上泅渡。远远近近的大山,更像一座座排天巨浪。

太阳到了头顶,人已饥肠辘辘。朝山下蚕坡场望去,不见任何动静。于是,人们潜意识里,不由得去想肉干饭的味道。在俺家乡,肉干饭是最具诱惑力的好饭。是大米、大肉和萝卜丝混合蒸成的干饭。谁家中午吃干饭(蒸米饭),晚上必是红薯茶(清水煮红薯)。干饭中还掺大肉,肯定好吃的不得了,想想就流口水。村上好多人活几十岁,也没吃过几回肉干饭。我记事儿时,母亲还在向村里老人讨教肉干饭的做法,可见,吃回肉干饭是多么不易。

时间过得很慢,又仿佛很快。我们又割过几道岭,太阳几乎要压到对面的山嘴了,还没要下山吃饭的迹象。饿得实在无法,就寻些野山楂、野酸枣充饥,实在太少,就连果核一并吞进肚里。终于有炊烟从蚕坡场升起,袅袅的、淡淡的,仿佛夹杂着久违的肉香,慢慢笼罩在这坡坡岭岭间,那么温馨、那么迷人,那么令人遐想……

不知又过了多久,我们几近饿趴下了,才看见对面山坡上的人已经收工了。一阵激动后,丢身就往山下跑,却被领工的叫着,每人肩头,结结实实放上一捆山草,一个小孩背起山草,竟放声大哭起来。

我们终于看见,蚕坡场两口大锅边,有人在翻动雪白雪白的大米饭,不由分说,纷纷丢下肩上的山草,向山下冲去。一时间,跑动的人影,滚动的山草捆,似万箭齐发,朝蚕坡场射去,有捆山草,差点滚到饭锅里。

下山的第一件事儿,去抢碗。蓝边大海碗比我们的头还大,一只空碗端在手上,手就累得乱抖,只好双手捧着。挤到灶边,简直是胳臂的丛林。胳臂举酸了,仍不见碗里有饭,就回来歇一歇。灶前盛饭的人,手里拎着盘秤,把干饭称好后,倒进伸过来的碗中。孩子、妇女每人1斤大米的定量(二斤半干饭),棒劳力一斤半大米的定量,众目睽睽下,盛饭人特别的公平,称不低不高,多了去,少了添,半点都不马虎。我第五次把碗伸过去时,只听“咣当”一声,干饭落到碗中,觉得碗要脱手而去,赶紧伸出另一只手,把干饭揽于怀中,弯腰挤出人堆。

蚕坡场里,黑压压一片人。每个人抱一只大海碗,专心致志地海吃。各种吃饭声交织一起,成为美妙的交响。有的“吧叽吧叽”,有的“呼噜呼噜”,有的“哈赤哈赤”,有的吃得过猛,连打数个喷嚏,弄出连续不断的回音。我坐在一块石头上,开始享受向往已久的肉干饭。就像极度干渴的人,一头扎进泉眼里,开始感觉到的,不是水的甘甜,也不是水的解渴,只感觉舒服,从未有过的舒服,每个细胞、每个味蕾、每个毛孔、每个器官,都舒服得让你战栗,这种舒服比电、比光传导的还快,迅速蔓延周身的角角落落,甚至达到发稍、指尖,达到你未曾想到过的地方。之后,觉得肉干饭竟是那般绵软滑溜,仿佛一条游蛇,直往喉咙里钻,想让它多停一秒都不行。待把冈尖的饭碗扫平,那场渴望的暴风雨偃旗息鼓,一切渐渐地平和下来,风平浪静,神定气闲。

我开始有闲情逸致品味这碗肉干饭了。严格说,做饭的厨子并不好,做出的干饭不松不散,粘在一起,疙疙瘩瘩的,并且有点儿糊。但一俊遮百丑,因为有肉,所以就格外好吃。我好不容易找出一块肉,送到嘴里慢慢品咂,浓烈的肉香从舌尖上发生,刮起了一场味觉的风暴,蹂躏着我脆弱的感官系统,有些昏眩、有些沉醉,有些茫然无措。“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大肉真是个好东西,它咋就那么香呢?

庄户人是天范文第4篇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中一部重要的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对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同时还塑造了倔犟而执著的秦大奶奶的形象,穿插了蒋一轮和白雀之间的一段成长的爱情,使得小说生活内涵极为丰富。小说曾获冰心文学大奖。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草房子》《红瓦》《根鸟》等15本。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作品评介

《草房子》:成长的药寮

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中学教师 陈继军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描写了一处“一年四季总飘逸着发苦的药香”的地方,那是油麻地小学女老师温幼菊的房间,它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药寮”,是蒋一轮命名的,意为“熬药的房子”。在这里,桑桑在那一缕缕药香里听着温幼菊哼着的“咿呀”的无名歌曲,喝着奇苦的药,汲取着生活的力量,从痛苦绝望一步步地迈向坚强、乐观。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句古话,话中的道理作者更加清楚,一本《草房子》其实就是一座“药寮”,作者为那些成长的孩子们也煎了一副药,它的名字叫“磨难”。

第一个出场的孩子陆鹤,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他又被孩子们叫做“秃鹤”,成长中的陆鹤经历了“愤怒――反抗――融入”的曲折过程。幼稚的孩子们并不知道陆鹤为了摆脱这个“秃”做了多少近乎自虐的行为,当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之后,陆鹤开始以一种自曝式的姿态应对世人的目光。依旧戏谑中的众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不是陆鹤变得坚强更不是屈服的表现,而是呐喊、愤怒的前奏。果然,陆鹤选择了一个谁也想不到、谁也不敢想的“全乡学生汇操”这个被桑乔极为重视的时刻爆发。然而众人并没有陆鹤如所想感受到他的愤怒,反而自己被彻底孤立。陆鹤最终以自己的诚心完美地出演了《屠桥》中伪军连长这一角色为学校赢得荣誉,从而获得大家的理解,让自己真正融入集体。在那个美丽的月夜,陆鹤和他的同学们成长了,他们在尊重和被尊重中感受到了快乐。

红门曾是油麻地人眼中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长大的杜小康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气,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奉承,也习惯了对别人的指使,甚至也习惯了用钱来帮助自己办事等等。这一切一直持续到红门神话的覆灭。杜小康瞬间从富裕的云端坠入贫穷的底谷。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却就这样发生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杜小康父子购买了一批鸭子,并以此作为绝处求生的最后一击,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父亲也倒下了,生活把杜小康所有能够依靠的东西全部无情地抽掉,让杜小康退无可退,于是在一个清晨,杜小康挎着他的柳篮子(里面盛着的是卖给孩子们的商品)出现在油麻地小学的校门口。杜小康是坦然的,背后被除下的红门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他无法不坦然;杜小康是坚强的,他选择了在自己最无法面对的地方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杜小康在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之后,静静地迎来了他的涅。生活就是这样,它给予你多少苦难,也会给予你多少硕果。

细马,这个邱二爷从江南小镇带回来的孩子,他就像一匹误闯入油麻地还没有长大的小马驹,因语言不通,在学校无法和同学相处。领养的身份,邱二妈的猜忌又让他无法融入到新的家庭。孤独的细马只能和他的那些小山羊说话。最后邱二爷只好准备把他送回江南,一切看似已到山穷水尽处,然而这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邱二爷的家被淹了,邱二爷去世了,邱二妈疯了。然而就是这场看似灭顶的灾难却让细马找到自己在邱家的位置,一个无人可以代替的位置,那就是撑起这个家的大梁,担起抚养邱二妈的责任,这个责任没有任何人强加给他,是他的良知让他承担起这个责任。于是在苦难中又站起了一个油麻地未来的男子汉。

纸月,这个油麻地小学最美丽、最善良的女孩子,她的到来和她的离开都是那样充满悬念。她的命运同样是苦难的,生下来就成为孤儿,上学时常受人欺负。然而生活的苦难在她的身上却奇迹般的什么也没有留下。不仅如此,她还成了顽劣的桑桑成长的催化剂――纸月的出现让桑桑懂得了干净,懂得了自尊,懂得了关心,懂得了爱。相信纸月影响的不仅是桑桑,还有她的同学们。她就像上帝派到油麻地小学的天使一样,当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中成长的时候,她如雪花一样带着孩子的祝愿离开了。桑桑也离开了,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之后,桑桑也完成了他成长的洗礼。桑桑是幸运的,病魔最终并没有降临到他身上。

读到这本书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会和油麻地的孩子们一起,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完成生命的蜕变。

节选批读

细马要买羊

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早就坐到大河边上。

大河里,总有一些卖山羊的船行过。那些雪白的山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跃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花。

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审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的。有几回,生意眼看就要做成了,但细马又放弃了。船主就苦笑:“这个小老板,太精。”

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工夫,才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两个老板对细马的评价,用的是侧面描写,突出细马的精明。“白如秋云,绒如棉絮”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羊的外表,从而又验证了细马的精明。)

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大房子。

(造一座大房子,对于一个成年的庄户人,也需要半辈子甚至更久的时间,而细马从五十只羊就开始了他执著的梦,一步一步,坚实而笃定,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苦难对人的锤炼是有惊人效果的。)

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

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

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这是对细马的一段动作和语言描写,他看的是什么呢?脚下踩的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而远方则是细马年轻的梦想――一座大房子,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很近了,这也是对九泉之下关心自己的邱二爷的安慰。)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来看。

夕阳正将红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红辉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富有隐喻色彩,“细长条儿”形象地展示了细马在生活的艰难中表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自身年龄的成熟。夕阳之红、砖之红、细马之红融在一起暗示来自江南小镇的细马已经完全融入到油麻地和邱家,已经成为邱家名副其实的后代,已经和油麻地血脉相连。)

你说我说

走进曹文轩唯美的《草房子》

我们有谁能够真正走出我们的童年呢?童年的我们,是那么纯真,善良,“胆大妄为”,无所畏惧的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童年时的“草房子”吧! ――叶杨小晓《走进童年》

曹文轩的《草房子》是一座可以安憩灵魂的“金房子”。它描述的是一个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在草房子六年学习的琐事。他叫桑桑,他对纸月的爱护,对秦大奶奶的关心与尊敬,对细马的友情,对杜小康的叹息……伴随桑桑的成长,我们在草房子里也仿佛找到自己的灵魂安憩地。

――陈俊峰《金房子》

油麻地还住着很多善良的人,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油麻地人的淳朴与热情。尤其是秦奶奶,一个孤独的老人,由于在修建学校过程中征地产生的矛盾,秦大奶奶总是和学校作对,故意放鸡、鸭、鹅到学校里去捣乱。因此在油麻地人的心中,秦大奶奶是个麻烦又古怪的老人。可是后来,秦大奶奶为了救一个女孩,差点失去性命。这件事后,油麻地人都改变了对秦大奶奶的看法,纷纷去看望她。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她为了捞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而溺水身亡。秦大奶奶这一辈子都守着油麻地小学的那片艾地,她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油麻地小学。秦大奶奶的那份执著,那份真挚的感情会永远回荡在油麻地的每一个角落,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邵金愉《执著的秦奶奶》

蒋一轮,是一个很会吹笛子,对学生极负责的老师。他喜欢白雀,两人经常通信,但是白雀嫌贫爱富的父亲却要把白雀嫁给镇上的文书,后来白雀和那人好了,绝望的蒋一轮很快和一个姑娘结婚了。再后来白雀和文书分了,又让桑桑给蒋一轮送信。虽然蒋一轮还对白雀念念不忘,但他知道,既然自己已经结婚了,就不能辜负、背叛现在的妻子。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 ――梁 欢《责任》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富有时不要浪费,在贫穷时不要卑微。生活中要不畏艰难,只有刻苦、勤奋,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拥有一颗天真纯洁的心和善良品格的人是美丽的,我们要做这样美丽的人。 ――王小雪《美丽的人》

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外婆。为了不让外婆担心,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了她,她自己保守着秘密。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大家才知道她那美丽的心灵。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以为内向是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就是最美丽的。 ――杨成斌《纸月》

桑桑的父亲桑乔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不怎么管儿子。可桑桑得了鼠疮后,父亲开始加倍关心儿子,甚至丢下工作,带着桑桑去各地求医。有多少次他们走得疲惫不堪,有多少次他们刚有的希望突然破灭,有多少次桑桑因疼得厉害尖叫,又有多少次父亲担心得吃不下饭。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父爱是伟大的。《草房子》不但教我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让我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善。

――陆峥《父爱》

《草房子》的最后一段,桑桑得了鼠疮,父亲桑乔不惜一切代价为桑桑治病。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始终没治好,一个个坏消息更是让桑乔几近绝望。天无绝人之路,最后终于听说有一位高手可以治疗这个病,父子两人再次踏上希望的征程,最终桑桑的病好了。桑乔以其坚持不懈的精神挽救了桑桑,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多了一份精神,我们也可能挽救很多不应该的错误,获得更多的成绩。

庄户人是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蒋士铨;万物有情;忠义之情;循吏情结;男女正情;宗教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177-005

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号苕生,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作为清代乾隆年间享有盛誉的文学家,蒋士铨诗文与袁枚、赵翼齐名,号称“乾隆三大家”,戏曲则被誉为“近时第一”[1]。他的剧作今存《一片石》、《西江祝嘏》、《空谷香》、《桂林霜》、《四弦秋》、《庐山会》等十六种,除《西江祝嘏》、《庐山会》是为祝寿而作外,其他剧作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含,从多方面反映了蒋士铨憧憬、追求、苦闷的情感世界。

一、“这情字包罗天地,把三才穿贯总无遗”

――蒋士铨“万物有情”的情感理念

在中国戏曲史上,蒋士铨是对“情”认识得最为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明确提出:“情将万物羁,情把三涂系。”[2]227三涂,是佛教语,指的是血涂(畜生道)、刀涂(饿鬼道)、火涂(地狱道)。在作者看来,万物有情,畜生、鬼魅亦为情所系,“人苟无情,盗贼、禽兽之不若,虽生犹死”[2]228。“万物性含于中,情见于外。男女之事,乃情天中一件勾当,大凡五伦百行,皆起于情。有情者,为孝子忠臣、仁人义士;无情者,为乱臣贼子、鄙夫忍人。”[2]579他的剧作中,有非常细致的情感分类。《香祖楼》的“转情关”上,有“情爱”、“情福”、“情魔”、“情义”、“情痴”、“情恨”六面小旗,表现了作者对男女之情的理解。《香祖楼》第十出《录功》把情分得更为细致:“这情字包罗天地,把三才穿贯总无遗。情光彩是云霞日月,情惨戚是雨雪风雷。情厚重是泰华崧衡摇不动,情活泼是江淮河海挽难回。情变换是阴阳寒暑,情反覆是治乱安危。情顺逆是征诛揖让,情忠敬是夹辅维持。情刚直是臣工龙比,情友爱是兄弟夷齐。情中伦是颜曾父子,情合式是梁孟夫妻。情结纳是绨袍墓剑,情感戴是敝车帷。情之正有尧舜轩羲,情之变有桀辛幽厉。情之正有禹稷皋夔,情之变有廉来S羿。更有那蹇叔祁奚、申公伯骸⒛粽要离、汪I、妲己褒姒、吕雉骊姬。数不尽豺声乌喙,狐首蛾眉。一半是有情痴,一半是无情鬼,一班儿形骸发齿,一班儿胎卵毛皮。”[2]580情光彩、情惨戚、情厚重、情活泼、情变换、情反覆、情顺逆、情忠敬、情刚直、情友爱、情中伦、情合式、情结纳、情感戴、情之正、情之变、有情痴、无情鬼,如此细致的分类,表现了作者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情将万物羁,情把三涂系。《小雅》、《离骚》结就情天地。”[2]227蒋士铨在剧作中描摹了人世的各种不同情感,而所有的情感又被规范在“雅正”之内,认为只有“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能得其情之正”。这种雅正情感观念的出现,有传统诗教观的影响,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蒋士铨十七岁时大病,医药无效,痛苦中取“绮丽之书数十册,并所著艳诗四百余首火于庭”,“向天泥首悔过,誓绝妄念”,后得痊愈。 [3]作者人生坎坷,怀才不遇,他借剧中人表现世态人情的同时,又表现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人生理想。

二、“耿耿丹衷,卒完大节”

――蒋士铨剧作的忠义之情

在蒋士铨的笔下,忠义为国的官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普通百姓都是歌颂的对象。

《冬青树》中的文天祥、《桂林霜》中的马雄镇都被塑造成“忠贞义烈之臣”。作者在《冬青树自序》中提出了“孤忠”一词,什么样的人是“孤忠”呢?作者认为,这种人“当国步已移,尚间关忍死于万无可为之时,志存恢复,耿耿丹衷,卒完大节,以结国家数百年养士之局”[2]2。文天祥是作者笔下的“孤忠”,一生忠孝,临危受命,为国散家财,招新军。面对金兵,大骂降贼,逃脱后,又力图恢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家人皆死,自己再一次被擒。在多年的囚禁中,他抵挡住诱惑,坚决不降,最后为国英勇就义,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忠臣为国的浩然正气之歌。《桂林霜》中的马雄镇为广西巡抚,先经孙延龄之乱,后又历吴三桂之叛。他在求死被救后,铸假印、藏官服,派人护送儿孙出去,把叛军消息报告朝廷,从容与孙延龄周旋,表现了他的勇敢与智慧。后吴世杀孙延龄,劝降马雄镇。马雄镇大骂反贼,抱必死之心。在二小儿被杀后,他拎儿头怒打贼官,最后亦为国捐躯。作者通过文天祥、马雄镇的殉国,歌颂了封疆大吏之忠烈之情。此外,《冬青树》中,谢枋得为国捐躯,谢翱捐家财招兵赴国难,唐珏、林景熙收帝王之骸骨,唐珏所招的那些无名的庄户人家,也都是个个忠义。《桂林霜》剧中,马雄镇幕僚知吴三桂将来必倡大乱,又卜知马雄镇四十四岁必遭奇祸,但依然相依相随:“士为知己者死。若果不幸,我等誓当始终相助。”(第四出)事果如所料,他们为马雄镇护送儿孙、向朝廷报告反贼情况、保护朝服。马家九个仆人在马雄镇骂贼被杀后,为主拼命,最后全部殉难。作者对他们的忠烈行为,亦进行了歌颂,表现了自己忠心为国的耿耿情怀。

蒋士铨在剧中还对女子的忠烈进行歌颂。其《一片石》、《第二碑》、《采樵图》三剧连续写娄妃的忠烈。王均榘认为娄妃“始以歌讽,继以泣谏,终以死殉,其忠也、义也、烈也”[2]377。作者在《一片石》第一出中亦云“难道淑人邱消不得冬青一树”[2]353,把娄妃当成忠义之人来写。娄妃为宁王宸濠之妃,知书识礼,知道丈夫不臣行为后,先是写诗劝谏,后缝衣投水,表现了柔弱女子的勇敢与忠烈。《冬青树》中,南宋灭亡后,太后宫女有自缢的,有出家的;《桂林霜》剧中,马雄镇死后,家中二十八口全都殉难而亡,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忠烈。

三、“不乐以文人自见”

――蒋士铨剧作的循吏情结

蒋士铨才情奔放,金德瑛称之为“孤凤凰”[4],但他一生以循吏自许,不乐以文人自见。他在《上榕门太傅书》中说:“生平非有关于世道人心之书,未尝涉猎。不乐以文人自见,而欲以其明体达用之学,利物济人。”[5]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述怀诗》中这种思想更为明显:“忆昔诵书史,耻与经生侔。苦怀经济志,学问潜操修。”[6]作者希望利用自己所学得为循吏,利物济人,实现自己的经济理想,然而理想无法实现,以致晚年仍有“得为循吏死亦足”[7]的呐喊。他的同乡前辈裘日修推荐他为内庭作剧,但被他拒绝,因为作剧并非他的理想,为内庭作剧无法实现他的循吏理想。

《四弦秋》、《临川梦》、《采石矶》乃蒋士铨辞官奉母南归后所作。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剧作中的李白、白居易、汤显祖不仅是词人,而且是循吏,是忠孝完人。敷演白居易《琵琶行》故事的局座,之前有《青衫记》传奇,“以香山素狎此妓,乃于江州送客时,仍归于司马,践成前约”,江春认为“命意敷词,庸劣可鄙”,因而请蒋士铨“别撰一剧”,“用洗前陋”。蒋士铨“剪划诗中本义,分列篇目,更杂引《唐书》元和九年、十年时政,及《香山年谱自序》”,每夕一出,五日而成。[2]185剧中白居易有经济之才,因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死,“飞忙上本,请急急捕贼,以雪国耻”,然而恼了当权者,被贬江州司马。蒋士铨在序中云:“填词虽小道,偶连类而论次之,俾知引商刻羽时,不仅因此琵琶老妓浪费笔墨也。”[2]186可知作者是“连类而论”,是借白居易的忠而被贬来表现自己“人生仕宦升沉”之感。白居易为上层知识分子,忠而被贬;花退红为下层,才貌双全而沦落江湖,二人的不幸写尽天下无数人之不幸。

《临川梦》传奇乃作者有感于汤显祖“一生大节,不迩权贵,递为执政所抑,一官潦倒,里居二十年,白首事亲,哀毁而卒,是忠孝完人”[2]209而作。汤显祖“为经师,为循吏”,而世人多目之为词人、学人。蒋士铨“杂采各书,及《玉茗集》中所载种种情事,谱为《临川梦》一剧,摹绘先生人品,现身场上”,目的是让“痴人不以先生为词人也”[2]210。作者之所以如此在意于词人、学人、循吏之称谓,与他以循吏为目标密切相关。汤显祖“以生为梦,以死为醒”,蒋士铨“以生为死,以醒为梦”,其情感更为深沉而悲凉。汤显祖忠心为国,上《论辅臣科臣疏》,却遭到贬抑,与白居易忠而被贬有着相同之处,统治者不识才,不用才,忠心为国之人却沉抑下僚。相比之下,娄江女子俞二娘识汤显祖,为汤显祖而死,“其识力过于当时执政远矣”。

相比白居易、汤显祖的忠而被贬,一生不得志来说,《采石矶》中的李白忠而被逐更为悲凉。《采石矶》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晚《四弦秋》十年,晚《临川梦》七年,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对理想的态度已发生变化。李白才高识远,“荐郭汾阳,再造唐室”,然“后世诵其文者,皆以诗人目之”,作者深深感叹“浅之乎丈夫矣”!从蒋士铨的自序时间来看,《采石矶》或为其今存剧作中创作最晚的一种。作者一日之间创作完成,意在借剧“以见青莲一生遭逢志节”[2]163。剧末李白、杜甫位列仙班,杜甫为碧落左侍郎、李白为碧落右侍郎,“共掌人间才子禄籍,务使文曜舒芒,钱神遁迹,以昭文运,润色升平”[2]182。此外,《采樵图》中王守仁才高功著却被排济,不得不出家学道。作者在感叹前贤才高见逐的同时,也对自己有才不得用、有文不得润色升平发出深深的喟叹。

作者笔下的这些文人,他们都才高识远,有经济之才,同时又都才高被逐,人生失意。白居易、汤显祖有才被贬,李白有才被流放捉月而亡,王守仁才高功著,不得不学道免祸,作者笔下的人物境遇越来越悲凉。随着作者年龄的老大,循吏理想已渐付泡影,作品中人物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身的心境。

四、“男女之事,乃情天中一件勾当”

――蒋士铨剧作的男女正情

男女之情,封建卫道文人不愿启齿提及。在程朱理学统治时代,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纳入。明代王学左派反对程朱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男女之情也是天理所在。蒋士铨在他的剧作中肯定男女之情,他在《香祖楼》第十出借剧中人物之口说“男女之事,乃情天中一件勾当”[2]579。第三十二出利用佛、圣之口来强调的合理性:“佛云:断欲,人道绝,则后佛不生;圣曰:戒,化育除,则前圣亦斩。”[2]648蒋士铨在《采樵图》剧中对王守仁的文治武功十分钦慕,他的这种对男女情感肯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王学思想。

当然,蒋士铨肯定的男女之情,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男女之情,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男女正情。在他看来,《西厢记》之类的儿女相思剧,“才色所触,相维,不待父母媒妁之言,意耦神k,自行其志,是奔之萌蘖也”[2]541。他所写的男女之情,大多是妻贤妾顺格式。其中虽有男女悦慕之情,但符合统治者的“雅正”要求。《空谷香》、《香祖楼》二剧是蒋士铨男女情感观的代表性体现。《空谷香》剧中,姚若兰想要做“传人”,“要做些忠孝节义的好事,流传到后世去,叫人知道钦敬他”。[2]451当知道父亲把他许给顾瓒为妾后,一门心思就在顾氏身上。父亲与太守公子吴良合谋算计她,她巧妙应对,逃离魔窟;吴家公子前来抢亲时,她自刎保全。后来,父亲撕碎婚书、耍无赖,她感到无望,上吊自杀,幸得救免。一方面,面对父亲的无理取闹、耍赖,她作为女儿,只能顺从;另一方面,她又不时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婚姻理想。嫁入顾家后,与大妇王氏和顺,因顾氏一直无子,又与大妇一起为顾氏纳妾。在若兰的身上,男女之情是一种从一而终的节烈之情。

《香祖楼》是一部寓言式的剧作,作者依《兰谱》设人物,藉之表现自己的情感理念。罗聘在《香祖楼》卷首《论文一则》中对蒋士铨《香祖楼》的创作之意进行了分析:“按《兰谱》,兰之紫者、黄者、白者,皆有姓名也。害兰者蚓与蚁也,架高则免焉,而又护之以风幡,培之于九畹,自能展其媚而扬其芬也。”[2]549蒋士铨《自序》认为剧中所写,皆情之正:“曾氏得《螽斯》之正者也,李氏得《小星》之正者也,仲子得《关雎》之正者也。发乎情,止乎礼义,圣人弗以为非焉。”[2]541作者创作此剧有自己的寄托,想表达自己的“情旨”,想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表现自己的“万缕乱愁绪”,表现自己“细想不能语,老泪湿阑干”的伤心,“偶谱断肠情事,举一例千端”[2]552。剧中仲文妻曾氏十分贤慧,喜欢梦兰,用自己娘家的钱买下梦兰。因为没有要凭据,梦兰被要回,曾氏十分痛苦;后来听说梦兰能回,又为之由衷地高兴。在她的心中,没有丝毫的妒忌之心。梦兰喜欢仲文、曾夫人,虽为小妾,但享受着一般人没有的快乐,在被父亲要回携往福建时,希望“离弦再续,破镜重圆”。梦兰与若兰都是为人妾,所遇大妇都很贤慧,但梦兰、若兰都被继父拆开,后离开人世。作者借他们的离合,写出了天下有情人的伤别离恨。另外,《桂林霜》、《雪中人》二剧中男主人公亦是妻妾成群,一家和顺。作者津津乐道于妻妾和顺,有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影响,也有作者自己妻妾和顺的影子。

《四弦秋》剧中,作者写了一名琵琶女的情感世界。琵琶女花退红嫁给吴名世,吴名世看重的是钱,花退红看重的是夫妻和睦生活。丈夫要远行,她先是劝阻,丈夫执意要去时,又是百般叮嘱。在梦中,她梦见了繁华的过去,梦见了一心牵挂的弟弟,梦见了教她琵琶的师父,在作者笔下,琵琶女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真切。《临川梦》中,俞二娘看汤显祖的《牡丹亭》,从其剧中“感慨激昂”,想象汤显祖是“一个有血性的丈夫”。她为《牡丹亭》而伤情:“世无汤君,生我何为?世有汤君,我生何乐?”殉梦而亡后,一灵不灭,寻找汤显祖。蒋士铨借俞二娘以文识人,表现了“人生所贵,相知者此心耳”之情,这是他情感理念的另一境界。

五、“不俗即仙骨,多情是佛心”

――蒋士铨剧作的宗教情怀

蒋士铨的剧作以宣扬儒家忠孝节义思想为主,同时又有着比较浓的佛道思想。

首先,作者把忠孝与神仙结合在一起,宣扬“神仙忠孝原无二”的思想。这种忠孝神仙思想,也是当时许多文人的共同看法。“文章岂赖有团圆,忠孝神仙理则然”[2]90,“唾海澜翻舌本莲,不全忠孝不游仙”[2]382,“神仙忠孝原无二,巾帼居然愧我曹”[2]383。《一片石》或为蒋士铨的最早剧作,剧末娄妃为豫章河督,与麻姑、吴彩鸾滕王阁相会。作者在自序中云:“其间稍设神道附会,精诚所感,又何必不尔耶?”[2]342在作者看来,只要“精诚所感”,神仙亦会降临,忠孝之人亦可上升为仙。他的这种“稍设神道附会”之法,几乎出现在他的所有剧本中。《冬青树》剧末文天祥死后成仙,勘问南宋以来奸相,把他们打入饿鬼狱、无间狱、恶狗狱,变猪变羊,以昭报应;《桂林霜》剧末马雄镇一家升天为神,天上开褒忠宴、旌节宴。《采石矶》剧中李白、杜甫死后成仙,杜甫为碧落左侍郎,李白为碧落右侍郎,共掌人间才子禄籍。《临川梦》中,汤显祖是天上神仙降凡,《了梦》一出中,玉茗花神奉自在天王法旨,领神仙与汤显祖相会。在作者笔下,为国为民,有才有德,死后也必然为仙为佛。

其次,作者把男女之情亦纳入宗教关怀之中。《空谷香》剧中,姚梦兰乃天上的幽兰仙史,因赴华严佛会迟到二十九刻,谪降人间二十九年,最后回归天上,众仙团圆。在作者笔下,往往仙佛并举,“不俗即仙骨,多情是佛心”[2]269。《空谷香》中李若兰为仙,其所以被谪下凡,是因为赴华严佛会迟到,多亏药师佛持钵护持,代乞如来,薄加谴罚,谪下凡间,在人间又多次受药师佛的护持。《香祖楼》中,仲文、曾氏、李梦兰是天上兰花仙,典领情关的是帝释天尊,第三十二出帝释天尊判语云:“自今以后,当过一切色界想,灭一切有对想。庶几入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众合掌介)阿弥陀佛,圣寿无疆。”[2]651在作者笔下,亦儒,亦佛,亦仙,三教合一思想非常明显。

再次,蒋士铨剧作有很浓的劫数观、命定观。《冬青树》、《桂林霜》剧中宋朝的灭亡及孙延龄、吴三桂之乱被作者归之为劫数,忠义之士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的是谢数百年养士之恩。《香祖楼》第一出《转情》中认为一切皆造化定数:“万物成形之后,即于本性中自具苦恼,如智者死于多忧,愚者死于多欲;才士遭忌,美人见妒;忠良以介直受诛,雄杰以刚暴见杀;麝死于香,象死于齿;桂丛长蠹,醯瓮生鸡。莫不美因美而自戕,恶因恶而自毒。”[2]555《空谷香》第三十出《香圆》中,众仙问若兰二十九年间的情事,降生时、长养时、缔缘时、饮刃时、合卺时、生育时、染疫时、解脱时都有无限烦恼,众仙进而问:“为人苦恼恁般多,思想做人么?”若兰说:“若我辈不落尘劫,天地空空,黯然无色矣!”“天公肯降神仙祸,因下界孝义忠贞要借重他。那青史上芳名都似这兰一朵。”[2]539人生都是劫数,“都只为劫数生成这境界,到而今应了尽凡夫债”[2]393。人生皆是苦难,然而却仍要活在世上,这就是一种悖论,作者无法解释,只能以命运来解释。从其劫数观、命定观中,可感知作者情感世界矛盾、苦闷的一面。

蒋士铨剧作宣扬雅正之情,忠孝之情、男女之情、宗教之情是其主要内含。蒋士铨处在封建社会的盛极而衰时期,他对情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的表现,但相比他之前及同时代的剧作家来说,其剧作的情感世界更为丰富,表现得更为细致、深刻。

参考文献:

[1]李调元.雨村曲话[G]//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

[2]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M].周妙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3]蒋士铨.清容居士行年录[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105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05.

[4]李元度.蒋心余先生事略[M]//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二).清同治刻本.

[5]蒋士铨.上榕门太傅书[M]//国朝文录・忠雅堂文录(卷一).道光十九年刻本.

相关期刊更多

农电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