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鼓励孩子的经典语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兴致勃勃的孩子回家就翻开书,借着拼音念起第一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向女儿竖起大拇指,鼓励她大声念。读了几遍后女儿居然能磕磕巴巴背下来了。我给孩子简单说了第一条的意思后,边干家务活,边示范背出了第二条,女儿显得很惊喜。我看过《论语》,但会背诵的并不多,可看到女儿眼里钦佩惊讶的目光,我就决定不让孩子失望,以后和孩子一起背诵。
女儿听到我要一起背《论语》,自然很高兴。我们定好规矩,每天背一条,自己背诵完互相检查。
《论语》虽是纯粹的语录体,可它文言文形式的句子结构背起来并不轻松,单从字面上不易理解内涵。有的句子不要说背诵,连读起来都很吃力、拗口。我们吃早餐时,就把《论语》的朗读录音带放上,听字正腔圆的范读。后来,我还做了个红花台,谁背得好,就给谁贴红花。这种方式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能鼓励孩子坚持。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应用。虽然学校没有要求孩子们知晓含义,可我在每一次孩子背完后,就让她从字面上猜一下句子的意思,说出多少都行,说错了也没关系。她说完后,我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生活中没有情感体验的内容,让孩子记忆会是负担,但有兴趣的她自然就能记住。像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时,我告诉她用这句形容一个美女很合适,意思通俗易懂,女儿一下就记住了。有一次,丈夫夸我穿上红衣服漂亮,一旁呆着的孩子竟然冒出一句:“爸爸,你别巧言令色,鲜矣仁了。”我和她爸爸听到这句话后目瞪口呆,女儿在这个时候想起这句话,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对孩子能学而用之大加赞赏,鼓励她对所学东西大胆运用。和女儿背诵《论语》后,有时我会有意在生活中用上一两句。一起看电视剧时,借着情节,我故作感伤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加深女儿对句子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关键词】日常教育 环境熏陶 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28-01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弟子规》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诵读《弟子规》全面提升了孩子的道德思想水平和人格素质,为幼儿的修身养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日常教育――浸润心灵
《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通过趣味故事的讲解和互动,更能让启蒙学习的孩子容易接受。
1.常诵读,常亲近。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孩子们易读易记,感兴趣。为了让孩子常诵读,常亲近。在幼儿早上入园时我们会播放一段经典曲目,通过吟唱,巩固对《弟子规》的理解,午睡时听几句关于《弟子规》的经典故事等等。再如,利用课间阅读走廊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弟子规,讲一讲经典故事。散步时和小朋友一起哼一哼经典语句等。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弟子规》,孩子们通过常诵读、常亲近对《弟子规》更加熟悉也学到了很多本领。
2.讲故事,多浸润。
故事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扇窗户。听故事不但对发展语言能力有好处,而且在故事中孩子学会真善美和假丑恶。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孩子的想像力。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结合弟子规中的小故事,便于幼儿理解句式的意思。例如:教学第二章“出则孝”这一内容时,可出示下列形象: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母鸡身体下边放一堆鸡蛋,它天天趴在这堆鸡蛋上,用自己身体的热量,去温暖这些蛋。鸡蛋吸收了母鸡的血汗,慢慢变成了小鸡。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像抚育小鸡一样,非常艰辛。通过有趣的故事讲解、互动让孩子知道了父母养育我们花了很多心血,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孝敬父母。
二、环境熏陶――循循善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以孩子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环境的互动作用,通过环境让孩子爱上《弟子规》,同时给孩子提供动手、发挥潜能、展示个性的空间,使班级环境充满生机,也更有利于《弟子规》的学习。
1.小环境,巧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中指出:“环境是幼儿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活动的开始,有时是活动的延伸。为了引起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引发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我们常常将幼儿所要学的知识在环境中露出荷花尖尖角,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形式。在班级内利用版面 ,布置图文并茂的《弟子规》典故。平时利用课件和幼儿一起学习《弟子规》,总之“经典”并非灌输式的教育,而是融合在教室点点滴滴的环境中。
2.大环境,多熏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作为一家主打“国学”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幼儿园提出了“经典浸润活动”的教学目标,通过环境、幼儿的交互作用,让孩子多熏陶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身心得到了愉悦。使幼儿园的环境结合《弟子规》真正“活”了起来,成了孩子成长中的“隐形教师”。
三、家园互动――彩虹之桥
家园合作是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方面,家园双方应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好的家园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行为,培养学习毅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1.手拉手,共成长。
重视家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教育,让他们和幼儿一块儿成长,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让家长真真切切地参与到活动中。例如:我们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重点在家解读《弟子规》中家庭教育的内容。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亲子互动方式等情况,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指导。此外,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像“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家长也经常说孩子通过学习明白了很多道理、变得懂事了。令老师感动的是家长的认可,家长总给我们讲一些孩子自从学习《弟子规》后的变化,小丽妈妈说,有一次家里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通常这种情况下大的肯定是我的,小的是孩子的,一般没有爸爸什么事。但是我发现孩子不吃,问她为什么,她却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孩子爸爸听了非常感动。《弟子规》在孩子心中是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典范。
2.心连心,一家亲。
良好的家园关系在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幼儿园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我们还利用身边的家长资源,请家长来我们班进行讲述活动,总之,良好的家园关系不仅是密切教师――儿童――家长间关系的纽带,还可以带动三者的共同成长与提高。《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讲到“出必告,反必面”时,我们班上的家长妈妈就通过扮演母亲和孩子,让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了,从而学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再比如“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我们请家长根据意思进行了故事创编。让幼儿明白了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之,“诵读经典、国学启蒙”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在浮躁心、功利心横行的今天,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把孩子送到各种音乐学习班就万事大吉了?自己“不懂”音乐就不能参与孩子的音乐教育了?我们也许恰恰忽略了自己的家。一点点的用心,可以让家随时成为没有门槛的音乐厅!
听――唾手可得的资源
听什么
莫扎特的早期音乐教育也不过只是聆听而已。一些研究表明,经典音乐的波型与脑电波十分吻合,对孩子大脑的发育非常有益。
那么,让孩子听什么呢?格调高雅、品格高尚的古典音乐作品都可以给孩子选择,“中、西”结合,让孩子更多地熟悉、体验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韵味,建立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听觉体系。选曲的原则是作品不要太长,情绪不要太激烈。
除了欣赏中外名曲外,妈妈的摇篮曲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孩子入睡前,妈妈可以哼唱一些轻柔、安静的小曲伴孩子入眠。在将来,浮现在孩子脑海里的,不光是妈妈的歌声,还有这幅温暖、动人的亲子画面!
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就像是给他一片海洋,这样孩子才能扬起音乐的风帆。
经典曲目:
中国名曲:《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茉莉花》、《浏阳河》、《金蛇狂舞》、《良宵》、《梁祝》等
外国名曲:莫扎特的音乐,巴赫的小步舞曲、《G弦上的咏叹调》,海顿的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田园交响乐》,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另外,舒伯特、肖邦、门德尔松、舒曼等的音乐作品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好碟(盘)介绍:
《越听越聪明――影响中国孩子的33首永恒的古典音乐》(CD)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莫扎特效应》(盒带)(上海声像出版社)
《世界十大音乐大师经典名曲》(盒带)(浙江音像出版社)
《交响音乐赏析》(VCD)(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好店推荐:
天天艺术省略
怎么听
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听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捕捉到音乐带来的感动,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音乐感受力与理解力。最好是每天都听一会儿,而且曲目不需要刻意简化,要完整、多次地听,使欣赏音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唤醒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鼓励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动学习音乐。
做――让音乐渗透在动作、语言中
体态律动
播放一些乐曲,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和孩子一起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并模仿不同动物的形态、动作。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丰富但不很长的乐曲,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触摸、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轻柔的段落摸摸小脸、轻快的段落点点小鼻子、舒展的段落伸展双臂、活泼的段落跳跃、快跑,安静的段落躺在妈妈的怀中…… 通过一系列的体态活动,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他的音乐感受力。
画音乐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纸和笔,让他把听到的东西画出来并涂上颜色。这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无论孩子画的是什么,都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收获欣喜并获得成就感和表现的欲望。
配乐朗诵
选择适当的乐曲,让孩子挑选喜欢的童谣或诗词,进行配乐朗诵。刚开始妈妈先有表情地读给孩子听,然后鼓励孩子自己朗诵。注意要选择乐曲而不是歌曲,因为歌词会干扰朗读。乐曲的每一句最好不要太长,如果能与诗词中的句子划分一致就更棒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体会音乐的“呼吸”及乐句、段落的划分,体会到音乐与语言的联系。
讲故事
妈妈讲一段孩子喜欢听的故事,让孩子自己选择一段适合的音乐,妈妈将音乐的情绪与故事结合在一起来讲,为了配合音乐,妈妈可以将故事进行改编。然后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妈妈选择音乐,由孩子来讲故事。这样能增强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
找――让琐碎的声音变出韵律
没有专业的音乐器材没关系,家里其实有很多的音乐学习资源,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
我家有个“音响库”
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中,在家里,有很多的音源是孩子非常乐意去接触与感受的。给孩子一根筷子吧!让他自己去敲击,去倾听、分辩物体的不同音色:敲击锅、碗、瓢、盆和敲击家具、沙发音色有什么不同;勺子与勺子互相碰撞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音色……
细心的妈妈还可以将不同大小、薄厚的碗、碟排列在一起,让孩子依次敲击,并引导孩子说出它们发音的高低差异。通过这些体验,孩子对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既是音乐更是游戏。
在说话、诗词中找节奏
日常对话、诗歌朗诵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节奏韵律,只不过我们没注意到而已。有谁说话是一字一顿,长短轻重都一样的?那不就成了机器人了!我们要做的,只是有意识地让孩子注意这些语句中的长短高低,跟他做些节奏小游戏,就能锻炼孩子对节奏的感觉。
比如妈妈说一句:“真好吃呀!”再用拍手的方式把你的话给表现出来――“真-好吃呀,嗒-嗒嗒嗒”,然后让孩子也边念边拍巴掌。念儿歌也是这样:“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它的节奏是:|×××××× |××××××× |,妈妈拍巴掌打出节奏,让孩子跟着模仿。
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要从易到难,从对话到儿歌再到乐曲,从让孩子模仿到自己拍打,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节奏感就得到了加强。
节奏训练亲子游戏
听句子打节奏
让孩子随意说一句话,妈妈按他说话的节奏用拍巴掌的方法拍出来。然后换成妈妈说,孩子拍。
一、手指儿歌能渗入生活,多方面促进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
3~4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受年龄段的影响,小班孩子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语言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而儿歌以其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节奏明朗等特点,深受小班孩子的喜爱。
1.手指儿歌与生活密切相连,能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由于小班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往往讲一个故事,念一首儿歌,孩子可能只记住了其中一句有趣的、经典的话。但可能就是这一句感兴趣的、幽默的语言,就规范了某些活动中的规则。例如手指儿歌《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幼儿在学会儿歌后会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自然地说出这首儿歌,并且在生活中学会了运用。他们会在入厕、喝水、出门的时候,一旦发现小朋友拥挤,就说“十指排排队”,自然地学会等待。
2.手指儿歌形象、生动,有助于幼儿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比如手指儿歌《洗手》:“拧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甩甩甩,甩三下。”这首儿歌对幼儿洗手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幼儿在洗手的时候会自然地念叨。特别是最后一句让幼儿能注意及时把水甩干,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而另一首手指儿歌:“小不点睡了,二胖子睡了,高个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大家都睡了。”这首儿歌当中的语句生动形象,我把这首儿歌放到了午睡的环节,幼儿听着听着就会静下来,特别是一些入睡有困难的孩子也在轻轻的儿歌声中不再做小动作,养成了在睡觉前安静的习惯。
二、手指儿歌简便易学,适宜各种形式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手指儿歌能即时开展,声音和动作的配合能给小班幼儿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手指儿歌相对其他形式的活动,对场地、环境等的要求更低,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学一学、念一念的过程中进行自然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从学习的手指儿歌来看,不管是只有两句话的《虫虫飞》,还是稍长一些的《两只小鸟》,都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活动室,也可以在散步过程中,还可以在幼儿的创新游戏活动中自主地开展。比如幼儿在念《虫虫飞》时,两只食指一弯一曲,在念儿歌的过程中食指很自然地被幼儿当成了小虫子,非常有趣。
2.手指儿歌活动能多种形式地学习,给小班幼儿创设了一个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园教学中,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亲和、充满安全感的外部环境,允许他们有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手指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人、三人甚至更多的朋友一起进行,在边念儿歌时边做动作,给予幼儿这样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建立起来。比如手指儿歌《包饺子》中唱道:包饺子包饺子,包包包;炒萝卜炒萝卜,切切切;好朋友好朋友,顶呱呱。这是一首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幼儿都很喜欢。孩子们常常自发地结对子一块儿念儿歌。这种自发地交往让我看到了幼儿自信力的提高、语言的发展,在后来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在找朋友念儿歌之后再去换一个好朋友做游戏,以便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再去进行三人组活动、多人组活动。手指儿歌给孩子们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也在寻找集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三、在理解手指儿歌生动有趣的形象中,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手指儿歌中的拟人化的形象,易使幼儿在快乐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很多手指儿歌中的形象都采用拟人的方法,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比如《五指歌》中的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一个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在五个手指上画上了这些家庭成员,幼儿很形象地看到了强壮的爸爸、能干的妈妈、高高的哥哥、漂亮的姐姐和调皮的我。在这样一种温暖的氛围中幼儿都感到很安心,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农村小学的孩子,由于班级人员过多,学校硬件环境限制,导致一个教师要教三四个班级的学生甚至更多。这样直接导致教师无暇他顾,出现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尤其是到了高年级,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且课本的编排不再像低年级那样使学生感兴趣,加之学习方法不得当,便出现了大批的“学困生”。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困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学困生问题也日益突出,陷入了“学得早,厌烦得早,放弃得早”的怪圈。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能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导致这些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个人原因
①有性格缺陷,不太会与同学交流,受同学们的排斥。而英语学科的学习恰恰需要学生能多开口,大声说。他们缺少的正是这一点。由于害怕同学们笑话便能不开口就不开口,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成绩。②方法不对头。很多同学智力水平一般,也比较勤奋,但是由于死记硬背,方法不对头,所以总是成绩不及格。而且由于怕老师笑话,有了问题也不敢去请教老师,导致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③缺乏对英语的兴趣,更缺乏学好英语的信心。他们非常渴望成功,但是却又常常失败。他们也经常认为自己再努力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所以学好英语的信心越来越小,对英语课也就越来越不感兴趣。
⒉家庭原因
①父母教育方式不得当。由于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小学文化,没有学过英语,所以对孩子在学习英语中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及时解决。而且这些家长农活比较忙,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关心孩子,和孩子做耐心的交流。即便是有了交流,最后也由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变成了对孩子的责骂。②父母对英语学科的重视不够。有的家长认为“学好了数学可以用来算账,学好了语文可以用来写字,学英语有什么用?再者说我们孩子成绩不好,也没那个上大学或者出国的打算,学了也没用。”所以当老师让学生买磁带和录音机听英语的时候,其父母总是以“没钱”或“没用”为理由推辞。③在农村有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孩子的学习.
⒊学校因素
①硬件设施不完备。虽然学校有多媒体教室,但是由于学校没有配备配套的教学光盘,又不能经常上网,教师也不太懂如何使用,所以一直处于闲置状态。②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这些学困生,在上课时不经常对这些学困生提问,对于他们不懂的地方也不能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往往是“批评有余,鼓励不足”,对于这些学生缺乏足够的引导和鼓励。
如何帮助学困生提高英语成绩呢,个人认为有如下策略:
⒈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前提
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为了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对于学困生,我们更要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指责他们的缺点,多发现他们优点。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尝试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让他们明白: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老师始终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⒉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促进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有效发展
(1)帮助学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现状。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并提供各种让他们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2)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合作教学,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学生学习上的主要方法是死记硬背,这也许对英语学习有一些帮助。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方法越来越不适应高年级学习的需要。我鼓励他们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多记忆书上的要点,背一些经典的语句,有空时多听磁带跟读,开口大声说英语,不要怕出错。通过这些方法,这些同学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教学。定期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的卡通片或英语短剧,提高他们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我带着学生观看了一些经典的英语对白的迪斯尼动画片,学生饶有兴趣地来记忆他们感兴趣的句子。这些都促使学生企盼每天的英语课的到来。
(4)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以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或者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成功的曙光。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不错,记忆了老师所讲80%以上的知识,你就可以对自己说:“Great!”并对自己竖起大拇指。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的腻烦心理,更有助于学生提高信心。
⒊与家长合作,共筑学生成材的桥梁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作用。多与家长沟通合作也就成了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以前开家长会,到最后经常会变成“学生批判大会”。家长烦心,老师忧心,学生担心。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改变了方法。每次开家长会都是赞扬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家长乐在脸上,美在心里。这样家长也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成绩不太理想,除此之外还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家长也就乐于配合学校的工作。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也就不知不觉的消除了。通过开家长会,我们也向家长讲明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改变了他们的认识。他们纷纷表示,要配合老师做好学生在家的学习,共同提高学生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