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免疫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范文第1篇

1、先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在人一出生时就具备的。第一梯队是皮肤、黏膜,它们阻止细菌、病毒等在皮层驻扎繁殖,禁止其进入上皮层;另外,黏膜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第二梯队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在人们毫无知觉的时候,这两个梯队就防止了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2、后天免疫

免疫系统范文第2篇

自2008年3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论以来,学术界针对审计“免疫系统”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从现有的文献情况看,目前有关审计“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和定位等方面,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则不多见,研究的成果也不成体系;即使有部分学者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进行了研究,但从研究的技术路线看,学者们大多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结合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工作特点,然后提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内涵,并以此对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途径,或探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对当前审计工作的启示等,显然,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体Agent技术的发展,利用具有一定自主推理、自主决策能力的Agent以及由其组成的多Agent系统来优化和实施企业风险控制,已成为当前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机构基于Agent理论及技术对审计“免疫系统”进行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理论及技术,尝试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研究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以拓展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

二、智能体相关概念

智能体也称主体、、Agent,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和权威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将智能体定义为:具有自主,并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主动交互,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任务的组织或人。

一个典型的智能体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智能体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的信息,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进行自主处理,形成决策(包含若干为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在特定环境下所采取的动作步骤等),最后,将决策结果借助执行器作用于外部环境,同时,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即智能体具有智能性。

智能体除了具有智能性外,还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所谓自主性表现为Agent能够控制自身行为,其行为是自主的、主动的、自发的、有目标和一定意图的,能根据目标和环境要求对短期行为进行规划,能在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所谓响应性是它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并对来自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所谓交互性表现为每个Agent可以与周围环境或其它Agent之间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相互协作和通讯,来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所谓协调性表现为单个Agent一般以某种角色存在于由多Agent组成的大系统中,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单个Agent可以与其它Agent进行各种信息交换,并在工作中进行合作与协调。

实际应用中,为了解决单个Agent所不能够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将多个Agent组合起来协同工作,这就构成多Agent系统。在多Agent系统中,每个Agent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且每个Agent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对事务进行自主处理,多Agent间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合作与协调,从而完成更复杂、更广泛的功能。由于多Agent系统中的Agent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合作协调性,使得各Agent 间的协作,表现为具有不同领域知识、承担多种角色成员的集思广益,在个体认知和群体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对局部问题(局部风险管理)的认知,并最终实现对全局问题(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解决。这种多Agent系统的协作过程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具有明显的群体性、交互性、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协作过程的互启发与互学习性等特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经济体,在其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干扰,这种状况客观要求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参与,紧紧围绕企业自身战略目标,让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流程贯穿于企业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之中,对包括企业战略制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的免疫系统,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必须与企业其他各部门紧密配合,在董事会授权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对企业各环节风险进行监督,对各部门及其员工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包含多种风险治理方式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由上述对多Agent系统的特性分析可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多Agent系统。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每个Agent(企业部门或具体的人)各司其责同时又密切合作,通过Agent间的频繁通信,以协调和应对企业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免疫”(风险管理),最终使企业应对风险的“免疫力”得到提升,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角色-Agent”分类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多Agent架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从事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的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员工);二是从事风险管理、咨询工作的Agent(专门职能部门、项目组及其相关负责人等);三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决策的Agent(风险控制决策层);四是负责在上述每个部分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Agent。下面对图2各要素及其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说明如下:

风险感知Agent:企业一线部门员工,如:生产部、采购部等员工,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企业经济运行中所蕴藏的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基础。

风险识别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相关员工,他们能及时识别侵入企业的病原体(风险),并对抗体(风险应对措施或方案)的产生提供建议,对内部审计免疫效果(风险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对帮助企业快速感知和识别内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类风险,使企业不断适应复杂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险控制Agent:实施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项目组以及相关负责人等,他们根据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提供的风险信息,按照一定的工作规范及职责,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的局部控制),对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复核,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免疫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

风险控制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二道防线,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关键环节。

风险监控Agent:企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等,他们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行使咨询、监督和指导职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效果(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将免疫信息(风险控制信息)在企业不同部门与层次之间进行传递和沟通。

风险监控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与修复,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对企业免疫力的形成,强化企业免疫记忆等至关重要。

通信Agent: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血液和淋巴,有使分散在人体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通信Agent负责在不同类型Agent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传递,确保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各Agent间的协同,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共同应对。

四、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免疫路径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当人的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首先,人体最外层的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会对病原体进行免疫防御,它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屏障;一旦病原体通过第一道屏障进入人的机体后,免疫系统就进行先天性免疫阶段(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它是机体在长期不断与外界病原微生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理防卫机制,其特点是先天就有,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如果非特异性免疫不能对病原体进行有效抑制或清除,则免疫系统进行后天免疫阶段(又称特异性免疫),即机体通过后天不断与病原体发生作用,最终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并形成免疫记忆,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机制相似,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也有类似的“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最终使企业获得了免疫力(提高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并形成免疫记忆(若干风险控制的案例等)。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原理,受组织免疫有关文献内容的启发,笔者将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免疫路径以图3进行展示。

一是免疫防御。当企业遭遇风险,风险感知Agent通过传感器等感知风险信息,一方面通过各自的岗位工作规范及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识别,并将所感知的风险通过通信Agent及时传递给风险识别Agent和风险监控Agent等,同时,配合风险识别Agent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甄别;风险识别Agent根据风险入侵所产生的现象(症状),对风险进行特征分析,并评估其危害性,并将评估结果依靠通信Agent传递给风险控制Agent,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做好相应准备。在免疫防御阶段,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本单位业务熟悉、政策变化掌握及时的优势,它通过与风险感知Agent、风险识别Agent的密切沟通,对企业出现的风险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能进行及时监控,通过引导企业开展风险自查,定期召开风险识别与评估会等形式,为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Agent感知和识别风险提供指导和咨询,实现风险的主动识别,使企业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发现。

二是非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而进行事先的、一般性的免疫应答行为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是伴随企业建立而存在的,是一种内生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和流程,而是深深嵌入在企业经济运营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中,对企业经济运营各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一种最有效形式。在非特异性免疫阶段,风险控制Agent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对冲和风险接受在内的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对风险识别Agent传递的风险进行控制,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风险控制Agent的绩效审计,对其他Agent执行制度流程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形式,对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以帮助企业消除经营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是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所采取的后天的、特定的免疫应答行为。由于企业面对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情况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风险监控Agent必须时刻加强与各Agent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做好与风险控制其他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对企业风险的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对风险控制Agent应对风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风险预警、应急预案以及应急资源储备(如应急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储备等)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企业各运行环节漏洞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各Agent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规定等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在特异性免疫阶段,对于首次入侵企业的风险,风险监控Agent有必要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专家知识工程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出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形成新记忆抗体),并通过信息沟通(如现场研讨、组织观摩等),将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等为整个企业所共享(形成组织记忆),确保今后企业再次遭遇此类风险的时候,风险识别Agent能在比初次识别短的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风险的识别,风险控制Agent能快速实施风险的应对(风险处理),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免疫修复”功能,使企业的“免疫力”得到提升。

五、结论

本文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和组织免疫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技术,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对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多Agent系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相似,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路径也需经过“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最终使企业获得免疫力,并形成免疫记忆。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要求企业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各阶段的重要性,为此,要强化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认真做好风险感知、识别、控制和监控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风险做好应对预案,同时,将风险监控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协调好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员工等诸多资源,以共同应对企业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免疫(风险管理),最终完成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学习、记忆、自适应等,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企业内部审计‘免疫’调节机制研究”(12YJA630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免疫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14- 03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该理论认为,审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个理论深刻揭示了审计的本质,丰富了审计的内涵,影响十分深远。而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前审计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在内部审计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风险导向下分析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的发挥。

1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及概念

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我国内部审计要适应形势、加快转型,首要的是切实转变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不仅是现实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促导者。因此,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企业事业组织、部门单位的“免疫系统”,其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理论上第一次把“免疫系统论”应用于内部审计(由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涉及的主体较多,下面的论述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有3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预防、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作为整个免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为:(1)免疫预防功能。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经营审计评估分析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利用效果,提前发现企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源头。(2)免疫自稳功能。内部审计的免疫自稳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实现自我稳定;二是体现在内部审计的修复功能上,通过合规性审计协助管理者证实、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改进建议,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止风险的再次发生。(3)免疫监视功能。内部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内部审计通过对财务审计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发现企业的各种隐患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确保经济的健康运行。

2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角度看,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师从企业的战略和具体经营环节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风险,从而对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等程序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检查与评价,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成为降低企业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更能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目的具有同一性。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就是审计的实施要以评估风险为切入点,将对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贯穿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以达到及时发现风险、警示风险、化解风险的目的,这与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自稳、监视功能的理念是一致的。(2)风险导向审计是实现内部审计免疫功能的一种先进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运用系统理论、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对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判断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并通过控制机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未病先防、小病早治、大病防变”的免疫目的。

3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应答模式的构建

根据生物学的原理,免疫应答是机体针对抗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反应,其目的是为了消灭抗原性异物。与此相似,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会对其造成危害,所以把这种风险看成企业的抗原,把内部审计看成应对免疫防御和消除的免疫应答过程。借鉴生物免疫应答模式,将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答模式分为风险感知、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预警与应对和监控4个部分。

3.1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是内部审计免疫应答的发动阶段。内部审计要持续关注危害企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内外不健康因素,尤其是一些异常的现象如高层人员的离职等所蕴含的高风险。风险感知是内部审计人员依据风险信号(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自身经验的一种风险感知。其中,大多数常规性问题如报表审计、合同审计风险及来自宏观环境的风险属于显性风险,容易被内部审计人员所察觉。而危害企业经济正常运行的风险大多来自非常规性的隐性问题,如等,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此类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重点关注。

3.2 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察觉企业存在重大风险后,要通过对风险的分析进行具体的识别和评估。具体来说,可以从企业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着手,评价企业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所在行业环境等;评价企业的内部环境,考虑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与评价、总体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以此为基础确定风险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对于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要采用专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分析和评估,分析其主要的内外影响因素,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风险评估的方法可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前者可采取专家评判打分等方式,后者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

3.3 风险预警与应对

在此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制定一套风险预警与应对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警级的分类,风险应对人员的安排,风险应对的具体程序及具体应对措施等内容。对于不同警级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轻度警级的风险,主要以预防为主;对于中度警级的风险,要给予关注和控制,采取转移或阻断等有效方式进行抵御;而高度警级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要全面分析其根源、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力求根除源头、切断传递路径,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恶化。

3.4 监控

监控是内部审计免疫应答模式的反馈阶段。一方面,通过将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企业内部部门和人员交流,反馈其对风险免疫应答模式的再认识,利于企业内部人员获取风险消息并告知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通过风险应对策略的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对其失效环节进行及时调整,使免疫应答模式能在外力的协助下实现自身的免疫功能。

这4个部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体现了内部审计事前防御、事中控制和事后修复的三大免疫功能,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发挥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建议

在实践中,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关注风险、提前预警、注重治标又治本等方面不谋而合,将二者结合,必然对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极大的帮助。风险导向下实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建议如下:

4.1 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念

树立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念,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其理念的内涵,通过各种方式使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观念根植于审计人员的大脑。其次,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定位到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上。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因此,内部审计的重点应该是发挥风险管理职能,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实现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与企业根本利益一致,管理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4.2 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实现内部审计免疫功能

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事前的风险评估与识别。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持续性地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具体来说,一般包括指企业的战略分析,即从企业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着手,识别评估企业风险,将审计重点锁定在重大风险领域,实现风险防控的目标。(2)协助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和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内部审计针对所评估的重大风险领域和实质性审计结果查出的问题提出预警措施,完善企业现有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持续构筑“免疫系统”,这是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3)引导企业开展日常的自我检查。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前期风险评估和识别的结果,以及以前年度审计时对审计对象情况的了解,编制风险控制要点和自查清单,进行自我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报内部审计部门,让内部审计部门对此给予指导和提出建议。

4.3 明确内部审计重点,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深刻地阐释了现代审计的工作思路,应注意对企业财务性审计、合规性审计、经营性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4个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有不断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的需要,保障企业正常运行,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4.4 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将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审计人员的心中,让内部审计人员真正成为一支既具现代知识素养又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高素质队伍。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形成与提出是“免疫系统”理论的新发展,为当前内部审计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系统的、科学的分析评价程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敏.内部审计如何践行“免疫系统”功能[J].中国内部审计,2012(1):58-59.

[2]向琴.“免疫系统”理论下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3):92-95.

免疫系统范文第4篇

孩子易发高烧是在“练兵”

当病毒、细菌这些坏蛋进入身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察觉并立刻进行防御,开始跟这些坏蛋激烈交火。不过,发热的高低c感染的轻重没有对应关系,而是与免疫系统派上了多少士兵,病原物质的毒力大小,卫兵的杀敌本领强弱等有关。

通常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没经过磨炼,免疫力防御部队经验不足,因此当病毒、细菌这些坏蛋进入身体后,免疫系统要派多量的卫兵上战场。这些新兵缺乏经验就会多用武器,多射击,所以孩子就特别容易发烧,而且一烧就烧老高。

过早使用退烧药,会延长病程

发烧对于完善孩子的免疫系统来说,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在“打怪”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卫队得到杀敌的经验,提高阻止入侵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不断累积经验值,加攻加防加速,最终慢慢建立起强大、完善的免疫系统。

接下来,再说退烧药,退烧药不能治病,只能缓解症状,过早使用退烧药,会延长病程!

因为这会给身体带来错觉,不发烧,细菌病毒并不多,我们的部队无需出马!轻敌,必然带来失败!

该用药时要用药!并防止触发“高热惊厥”。刚才说了,孩子的免疫系统正在训练,抗感染时动不动就能上40℃,这时候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吞噬细胞活性增强。但有时会触发高烧惊厥,高烧惊厥是大脑功能短暂发生了紊乱,适时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可以有效避免惊厥。

大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别滥用抗生素。判断孩子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要检查血常规。但也要相信医生的临床经验,更要动态观察!反复滥用抗生素,会招来超级细菌,破坏孩子的免疫系统。

发烧别硬抗,该吃药时就吃药

孩子在发烧时是非常难受的。缓解发烧症状,可以让孩子更舒服。让他更有食欲进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更有体力和意志去战胜疾病。注意啦,可千万别用棉被捂孩子!体感舒适,且有利于散热。

免疫系统范文第5篇

一、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基本任务、原则和必要性

(一)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基本任务

依托财政审计,及时发现财政工作中真实、合法、效益等方面存在的财政风险,将可能产生的影响财政安全和财政改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为政府和相关权力机关迅速采取措施提供有效信息,达到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推进财政改革、促进依法理财的目的。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主要是针对财政风险的预警。

(二)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基本原则

一是时效性原则,二是重要性原则,三是宏观性原则,四是效益性原则,五是整体性原则。

(三)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必要性

一是财政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财政领域各项改革的需要;三是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需要。

二、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职能研究的环境背景

(一)关于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财政收支发生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进而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狭义上的财政风险主要是针对政府债务而言,包括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责,或有隐性负债。广义上的财政风险,则是泛指所有危及财政安全、影响财政改革,进而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造成损害的财政收支行为。

(二)关于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是指在征税过程中,由于制度方面的缺陷,政策、管理方面的失误,以及种种不可预知和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税源状况恶化、税收调节功能减弱、税收增长乏力、最终导致税收收入不能满足政府实现职能需要的一种可能性。

(三)财税改革现状

目前财政管理和改革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划分还不够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并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还不高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利用各种形式隐藏收入,包括应收不收、虚列支出、违规退库、虚假结转,有的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二是预算执行不规范、不科学、不严肃的问题更加突出,不断调整预算,不断追加预算,年终突击花钱,造成大量资金结余;特别是对超收部分,因为在预算内没有明确安排,各方会通过各种方法争取追加预算,财政资金分配失去人大的监督。三是法制建设远远滞后,现有预算法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各级财政超收都在行政体系内运转,基本脱离了人大的监督。四是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十分突出,各级财政闲置的财政资金较多,如何把这些资金运行好,是对各级财政部门理财能力的新考验。上述问题,如果任由其发展,必将危及财政安全、影响财政改革,形成财政风险。财政审计作为财税改革的推动力量,应当充分研究财税管理和改革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予以充分关注,对存在的风险要及时预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职能。

三、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方式

(一)风险预警中的风险评估

1、风险筛选:是对财政审计中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和低效益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汇总和分类,筛选出各种潜在的财政风险,再根据重要性原则从中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这一步骤是风险评估乃至整个风险预警的基础性工作。

2、风险分析:在风险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按照整体性、效益性等原则,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分析财政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

3、风险评价:在前述工作基础上,对多指标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财政风险获得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认识,进而确定财政风险是否需要预警以及风险预警的级别。

(二)风险预警中的预警方式

1、加强审计机关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信息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座谈会、交流会、通报会,分享各部门的动态信息,也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共同对财税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会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开辟新的财政审计预警方式。

2、风险预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政府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大和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才能达到。因此,对在财政审计和财政审计调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审计机关要及时以专题报告、审计要情形式迅速向人大和政府预警报告,必要时可建议召开专题会议通报。

3、财政审计预警公告,扩大财政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增加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既要公告财政审计和调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还要公告审计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以及任其发展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向社会公开财政和经济社会运行的风险,加强公众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关注和监督,是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

4、通过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财政审计法规和审计发现的涉及民生、改革,社会、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宣传,在源头上发出预警,杜绝或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不良影响问题的发生,从心理上、舆论上起到预防作用,发挥震慑作用。

(三)风险预警应注意事项

风险预警要迅速及时、全面准确、客观中肯地向相关部门反映各种体制性和制度性的缺陷和障碍,提出建议,以高层次精细化的审计产品服务于科学发展。针对目前审计实践中依然存在的诸多不良倾向和问题,风险预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映见“灵敏度”。发现问题后应及时提炼,迅速上报,坚决杜绝瞒报、拖延上报,及时“切断火源”,避免损失扩大化,同时还要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宏观理论素养和联系实践能力,以提高对具体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速度。

第二,描述见“精度”。对问题的定性和定量都要进一步做到严谨细致,准确客观。粗放的管理方式和粗糙的工作作风是审计质量事故的温床,要坚决予以摈弃,坚持完善和践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规程,培养精细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

第三,分析见“深度”。问题的分析要一针见血,深入透彻,不应就事论事,应进一步破除只关注问题的思维定势,代之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从现象出发指出现象背后的本质,从问题出发探求问题彰显出来的风险、苗头、趋势,直达问题的根源。

第四,建议见“高度”。要做到真正从宏观的角度,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合理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提示财政风险,维护财政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机制

(一)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组织机制

政府重视、领导支持是有效实施财政审计预警的关键。财政审计风险预警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的监督,需要审计机关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

(二)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人员机制

风险预警不是审计机关决策层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完成后所考虑的,而是需要全部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自身责任的认知,认识到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把审计事项与风险预警的关联作为考虑因素,最终在项目完成后形成对公众和政府有说服力的成果。

(三)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手段和制度机制

建立动态预警网络,实现与被审计单位的定期和实时交流。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动态变化反映风险变化程度,对风险变化的可能因素跟踪关注,及时发现不利的预警信号,降低和抑制风险发生。审计机关内设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对所监督的重点部门或单位实行归口监管,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帮助对口联系单位完善规章制度、促进规范管理。

(四)财政审计免疫系统风险预警的过程控制机制

1、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机关年初安排工作时,要包含风险预警的内容,并要落实到项目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中。在审计计划环节要确保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立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着眼宏观,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对风险预警的重要控制环节在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上要重点保证。并要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和风险预警标准。

2、审计实施阶段。财政审计更多地要分析财政政策的实现程度、合理程度,不仅要监督资金流向是否到位,更多的是要分析预算本身是否合理、支出结构是否公正、资金效益是否发挥。如要重点关注民生财政政策是否取得惠民效果,对相关领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转移支付模式是否合理,比例是否合适?对发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此外,在审计实施中,还要及时收集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有针对性地予以查实,分门别类地进行反映,为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

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终结阶段要搞好审计项目成果的深度开发,做好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归纳,对涉及民生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评估资金使用效率,剖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其可能带来后果进行科学预见,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督促政府和权力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失误、化解风险、减少差错。

五、风险预警实践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与预算执行审计结合

经过审计机关多年的积极探索,已初步建立了“以审计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以审计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的预算执行审计协调配合机制。这种机制,把财政、行政事业、社会保障、投资、农业等专业审计有机结合,使得审计内容涉及到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这使得预算执行审计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有可能及早发现财政风险。

(二)与联网审计的结合

联网审计是指通过网络实现的远程计算机审计,通过计算机网络监控与访问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审计证据,执行审计任务,它是构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应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实现的现代审计。联网审计可以实时、动态地跟踪和检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及其财会、业务数据,具有自动化、全面规范化的审计作业特点,这也为及时发现一些违纪违规问题,防范财政风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2002年以来我国各地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围绕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的,是广义的、综合目标的绩效审计,被审计单位已经扩大到所有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财政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除要关注有无违法违规问题外,还要关注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等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管理是否适当、是否讲究效率、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决策是否失误等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问题也要有所涉及。上述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极有可能形成财政风险,对财政安全构成威胁。

(四)与审计调查的结合

审计调查具有程序简便、方法灵活、宏观目的性明确、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对关系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财政安全的财政资金适时安排审计调查,有利于及时发现财政风险,也有利于对已发现财政风险从定性、定量上给与数据支持,从而为风险预警提供直接帮助。

(五)风险预警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监督与服务。首先,监督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审计有责任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发现和查处各种财经违纪行为,这也是做好审计工作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前提。同时,服务也是审计监督的应有之义,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而言,应该是服务要重于监督。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立足于监督,着眼于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通过监督搞好服务,通过监督实现服务。监督有主动监督与被动监督之分,审计预警是主动监督的有效形式,既要发挥前瞻性和建设性,但也不能越俎代疱,做到到位不越位,不错位。

律人和律己。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检查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审计预警工作性质是律人的,做好审计预警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律人与律已的关系。“打铁先要自身硬”,因此“律人”必先“律己”。要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审计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审计预警打好思想基础。

全面与重点。审计工作必须保证充分的覆盖面,但从实际情况看审计机关人力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因此,在审计预警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把“全面预警,突出重点”的方针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从中心和大局出发,在保证审计预警覆盖面,实施全面预警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预警。正视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通过加强培训、配备必要设备等具体措施,不断推进审计向动态预警、主动免疫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刘家义

(2)《对我国税收风险的理性认识》严昌涛

(3)《试论评价财政风险的指标体系》姜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