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都川端康成

古都川端康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都川端康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都川端康成范文第1篇

摘 要: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境地。因传统的衰亡感到哀伤和痛苦的川端康成构思了一部以京都为背景、反映日本的传统美的名作《古都》。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营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细刻画及日本传统文学的继承,使其成为日本文坛上的一代大师,尤其是对日本传统美的描绘为他赢得了世界的称誉。川端是一位积极的文学探索者和美的追求者,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使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早年积极参加了新感觉派的文学活动,并且成为这一文学派别的理论旗手。川端康成在创作了几篇新感觉的小说之后,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新感觉的气质和才华,便把目光投向日本传统的文学,寻找新的文学支撑点。同时,他还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学创作手法,尤其是意识流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了日本的整个社会,这种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境地。战后的京都早已染上了衰亡的色彩,传统京都的衰亡令川端感到哀伤和痛苦。“日本的战败也加深了我的凄凉。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秋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哀的叹息。”①从早期的文学创作开始,川端康成就在努力地探寻自己文学的坐标——传统的日本美,《雪国》的问世标志着川端康成这种文学风格的成熟。川端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美的文学自觉在二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加强烈。

川端康成几次游历京都,对京都的民俗风物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战后,出于对传统的日本美和文化精神的切实追求,川端康成试图构思一部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反映日本的传统美,这就是《古都》。《古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川端康成所说的“古都,当然指的就是京都”。对于日本人来说,千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烂熟的千年王朝文化已经熏染出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古都》就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展示了京都美丽的自然风情、温厚的传统底蕴。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从小分离的孪生姐妹相认、分离的故事中穿插了姐妹俩与织匠秀男以及真一、龙助兄弟的真挚朦胧的爱情。

千重子是京都一家丝绸商娇生惯养的小姐,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具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和温柔的性格。很久之前她就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自己并非亲生女。聪慧的千重子隐约感到自己弃儿的身世,陷入了无尽的哀伤。春天,是一个感伤的季节。院里枫树洞的两株上下相距约一尺的紫地丁,勾起了千重子孤单、寂寞的哀伤,每年都会开花的地丁让千重子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与此同时,“孤单”的情绪也袭上了她的心头。日本人认为紫色是尊贵、高雅的颜色,象征着易变、虚幻,带有哀伤的色彩,而且它还“有一种‘因缘’的意味,常常以紫色作为恋人的象征”②。这两株紫色地丁为下面千重子孪生的妹妹——苗子的出场做了铺垫,也暗示了她们最终因为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的悬殊不得不分离的哀伤。千重子淡淡的哀愁,纤细敏锐的心灵触觉构成了小说的主基调。紫花地丁也就成为展示小说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线索,成为姐妹俩悲伤命运的象征。作者本意是写一部恋爱小说,这两棵紫色地丁也就暗示了千重子与真一之间纯洁、朦胧的情感,后来却发展成了孪生姐妹相认的故事,成为从小分离的两姐妹的象征,这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我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川端强调说:“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③

千重子一直为自己的弃儿身世悲伤、不安,春天飘零的落花引起的伤春之情更增添了她的忧伤。夏天的京都是满眼的绿色,千重子与朋友一起去北山看杉林,她的朋友发现在劳作归来的女工中有一个女孩长的酷似千重子,这就为千重子与孪生妹妹在祗园节上的相见埋下了伏笔。回家后与父母谈起杉林,千重子赞叹枫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感伤地哀叹自己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祗园节的晚上,千重子遇到了酷似自己的北山姑娘苗子,她正在做七次参拜,祈祷能找到从小失散的孪生姐姐。此时,苗子也认出眼前美丽的小姐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孪生姐姐。与从小分离的妹妹的重逢并没有让千重子感到欣喜。尤其是从苗子口中得知了自己从小被遗弃的事实,以及亲生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的消息,反倒让忧伤的千重子感到无尽的哀伤。回到家中,千重子看着已经凋谢了的紫地丁,流下了感伤的热泪。为了让苗子接受秀男的饰带,千重子去北山找苗子,从小分离的孪生两姐妹在秋天的杉林享受着亲情的喜悦。秋天,寄生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的叶子已经变黄,千重子和苗子由于地位的悬殊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冬天脆弱、美丽的霜花是虚幻、易逝的梦,只有不得不分离的千重子和苗子内心的悲伤在清冷的清晨回响。

《古都》是一部人物与景物融于一体的小说,也有的评论家认为它实在算不上小说,说是一部风物志也许更适合些。川端康成按照四季的变迁描绘美丽的京都风情。春天的京都最美的当数樱花。虽然川端康成认为谷崎润一郎在《细雪》里已经做了出色的描绘,不想重复别人的老路,可是他还是借助千重子游览了京都的樱花名所。正处美丽年华的千重子淡淡的伤春情感里夹杂着对自己身世的哀伤。千重子的孤独、淡淡的哀愁也正是川端康成因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寂寞和惆怅。除了樱花,川端康成对北山的杉林也做了出色的描绘,并且把它当作《古都》主要的舞台。作者借助千重子喜欢看北山的杉林引出了苗子,为两姐妹相认做了很好的铺垫。挺拔、秀丽的杉树不仅是勤劳、纯朴、正直的苗子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千重子与苗子纯洁、真挚的姐妹之情。

除了古都一年四季美丽的风物,川端康成还对古都的传统节日做了忠实、完美的记叙。整个五月,京都的古神社、寺庙里几乎每天都在举办各种酬神的活动,这其中的葵节尤其热闹。夏天的京都最美的就是绿色,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俊秀挺拔的北山杉树。鞍马寺举行的斩竹会是一种有男子汉气魄的以竹试刀的试艺活动。祗园节是京都传统的重大节日,整个七月份都有活动,尤其是十六日晚上的“前夜祭”和十七日的彩车游行。七月的节日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八月盂兰盆节的篝火大会了。苗子和秀男约定相见的十月二十日是著名的历史节。历史节与葵节、祗园节被公认为日本传统的三大节日。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的还有火节、芋茎节,但是伐竹节还是照常举行。近年来还恢复了在岚山河流上泛龙舟的雅乐和曲水流觞宴。千重子的父亲太吉郎去观看了北野的秋季舞蹈会。十二月十三日就要筹备过年了。但是,川端并没有停留在对古都的风物和民俗风情的简单记叙上。之所以名为《古都》而不是京都,是因为“成为小说标题的‘古都’是作者对京都中马上就要沦亡的古都的哀愁。虽然每年都例行的繁华节日里还残存着旧时的习惯和风俗,但是马上就要消失了”④。京都将会长久存在,而京都中残存的古老的记忆将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岁月的长河,这才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哀愁。

小说人物的活动看起来是为了串连古都一年四季的风物以及繁多的传统节日,可是无论是千重子父女还是秀男,他们都是古都最传统的民众,是即将消失的传统精神的最后承继者。他们对传统节日珍爱的情感加深了作者对传统民俗即将消失的哀愁。在各种节日活动缠绵悠长的思绪里,小说的人物和京都的风物得到了自然、柔和的统一。

千重子对身世的哀伤,与苗子相认又不得不分离的悲伤是小说情感发展的主线,使整部小说笼罩着淡淡的愁绪。通过千重子的活动为媒介展现的京都四季的风物和民俗,带着多情少女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爱情的感伤。但是“如果只是结束于这种感伤的话,就会有结束于美丽少女趣味的危险”⑤。作者对捡到千重子的佐田太吉郎、阿繁夫妇独具匠心的描写和设定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太吉郎是一个耿直的没落丝绸批发商,他对京都渐渐失去传统的趣味感到悲伤和无奈。太吉郎从年轻时起就具有名士的气质,性格也比较孤僻。因此他家的铺子至今还保存着古香古色的老铺子原来的风貌,并没有换上时新的装饰。孤僻、倔强的性格是他没有改变店铺格局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太吉郎家的生意越来越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吉郎不满于战争结束后显著变化了的和服的花纹图案,就把自己关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试图创作出逆反时代潮流的具有古典格调的和服图案。后来他还打算盘掉铺子,找一个安静的小房子,过一种清静、避世的生活。太吉郎的妻子阿繁更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她觉察到了千重子因为自己弃儿的身世感到哀伤后,几次否认了这一事实,说千重子是她和太吉郎从樱花树下偷来的,以期减轻千重子的哀伤。千重子就是被这样一位善良温柔的母亲抚养大。“佐田夫妇的生活是在最后的京都,继承着最古老的精神残存下来的,捡来的千重子反而成为上天赐予的宝物。关于佐田老夫妇此后的人生,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想一想就让人感到切实的悲伤。”⑥

与佐田家生意上关系密切的西阵的织匠大友宗助与太吉郎志趣相投,其长子秀男也是一位优秀的年轻织匠。这种传统的手工业不仅需要勤奋,更要具备天分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战后日本工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京都西阵地区“饰带”手工业作坊的命运,本来就难以传承的饰带手艺也摆脱不了被机器大工业批量生产取代的悲惨命运。织匠秀男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高超的手艺即将面临的命运,也只有悲伤和无奈,这也是川端康成对即将消亡的传统技艺的忧伤和悲哀。

京都是千年的古都,王朝文化熏染出京都特有的生活情趣。对于日本人来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精神家园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失落成为他们无法排遣的哀伤和寂寞。尤其对于深深沉浸在王朝文学的物哀之美中的川端康成来说,传统的失落更加深了他的寂寞和悲哀。他不厌其烦地对古都一年四季传统节日的记叙反映了他对京都残存的风俗习惯的珍爱,对这些古老的风俗即将消失的悲哀,从坐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的桌子前的太吉郎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自身生存的切实幻影。太吉郎对战后京都变化的不满、悲哀、孤独的心境也正反映了川端内心的孤独和切实的哀愁。

千重子的孤独、哀愁里潜藏着川端康成因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哀伤和惆怅。川端写《古都》就是为了寻找正在日益衰亡的传统之美。感受悲哀的痛苦更加深了川端孤独、悲哀的情感。这种孤独和哀愁消融在他用现代技法对日本传统美的继承和再现之中。川端康成通过塑造了两位美丽的少女来描绘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风韵,从少女们的哀伤中体味历史的凝重,川端康成对古都即将失去的传统的风韵、情趣的悲哀则融汇于美丽少女的淡淡哀愁之中。“川端氏继承了日本文学最纤细最玄妙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身处迅速经历过危险的现代化的国民精神危机的尖端。这种如履白刃之上的紧迫的精神史,隐藏在他柔弱纤细的文体之中,使他对现代的绝望融化在古典的美的静谧之中。”⑦

《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这也正是川端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消失的传统美和传统精神的哀伤,是川端康成为即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歌。《古都》里飘出的淡淡哀愁正似平安王朝的千年面影,是没有消失的旧梦,温情、美丽、虚幻。

①川端康成:《独影自命》,金海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古都川端康成范文第2篇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古都川端康成范文第3篇

一、川端康成审美观念形成的原因

(一)幼年经历

川端康成在很小的时候亲人便逐渐离他而去,在他不到两岁时,父亲便患病离世;一年之后,母亲因为曾照料父亲而染上同样的病患不久也离开人世,父母双亡让他小小的心灵备受伤害。之后,川端康成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形成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格。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所以他在纷扰的战争时期潜心于文学创作。与祖父母生活不到几年,祖父母也与世长辞;在川端康成10岁时,最亲的姐姐也离开了他,亲人的相继离去让他幼年的生活充满着死亡的阴影,透着无尽的悲伤和孤独。因而,川端康成对人生和死亡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和感想,同时也认同了轮回转世的理念,对传统文化“物哀”的意蕴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二)受古典文学的影响

川端康成喜爱古典文学,因为在文学的海洋中能够让他忘记生活中的悲伤和孤单,因而他执著也沉迷于古典文学,并从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自身文学涵养,并促使他创作中的审美意识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同时,在他小时候,祖父收藏的许多书籍成为了他幼年时的读物,也让他对书籍和文学产生了极深的感情。他还常在乡村书店赊款购书,直到将祖屋卖掉才将所借的账款还清。

(三)战争的影响

战争带来的更多的是死亡和伤痛,尤其是法西斯统治对言论和文艺的压制,使得日本文学界出现了分化的现象,一派是对法西斯统治进行批判的小说流派,以宫本百合子、小林多喜二为代表;而另一派则是讴歌军国主义的作家,如久米正雄、菊池宽等。面对如此错乱的世事,川端康成也一度陷入彷徨和迷惘中,最终选择了最消极的抵抗方式。川端康成很多时间都沉溺在《源氏物语》的世界里,体会古老文化中空无的境界,也进而形成了他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和一颗自由、空明的心。尤其是《源氏物语》中优美的文字和唯美的“物哀”之情,让他陷入那种淡淡的忧伤之中,也让他在那些虚幻的世界中找到悲伤的救赎以及那些当时的他根本读不懂的诗歌,这为他之后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文学基础,进而也形成了他文章中物哀与幽玄的审美取向。战后,川端康成对自己进行了深度思考,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剖析,用传统文化守护心灵的故乡。因而,在他绚烂多姿的故事和文字下,对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都有着执著的追求,造就了一部部精神文学作品,影响着日本文化审美意识和取向的形成。

二、“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提出的文学理念,可以称为当时形成的一种世界观,“物哀”所表现出的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心灵触动,如触景生情、感物缅怀流露出来的喜怒、忧伤等真情实感。从日本文化看,佛教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还处于太古文化之中,在佛教传入之后,那些富有深意的佛经故事和空无的虚玄世界带给人们极大的幻想且让人极为沉迷,同时在日本动荡时期,人们心中乐观的美学观开始改变,也逐渐产生厌世感。因而,在佛教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浓重佛教悲观意识的“哀”。日本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物哀”便是从中引申出的一种美学理念。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便是受到其影响的一部重要文学著作,也是它促成了“物哀”的最终形成,并使其成为日本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端康成继承这种“物哀”精神,将其大量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来表达自身的精神世界,并以此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而反映这种“物哀”精神的便是书中的女性或小人物,例如,《雪国》中的驹子和叶子,驹子善良、聪慧,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幻想,然而她却是一名艺妓,常常受人欺凌;而叶子也是一名善良的女子,最终却都葬身在火海之中。她们的命运悲惨,最终都逃不过命运的纠缠,在绝望中死去;《伊豆的》中的薰子,本是一位单纯可爱的姑娘,却早早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受到别人的轻视,而大学预科生也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他明明与薰子有着心灵相通的情感,却最终各奔东西;《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她们的命运也是悲惨和不幸的。川端康成通过对这些女性的纯洁心灵和善良、温和的性格的刻画,谱写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却又用她们的善良与生命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发出了对人生深度思考的疑问。这些女性性格被川端康成刻画得唯美、友善、善良、温柔,同时也蕴涵了一种难以诉说的怜悯和惋惜,这便是川端康成文中“物哀”的一个重要体现。另外,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他同样喜欢用悲凉的曲调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那些孤儿常常以悲伤的神情沉湎于自己的不幸身世中,老人常以沧桑的曲调叹息时光飞逝,女子坠入爱情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他总是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让读者身临其境,悲从中来。

三、幽玄的禅意

佛教的传入,带给日本文化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那是远离战火、远离现实中的苦难,有着超出人世的理想境界,也有着轮回、转世的幻想世界。川端康成也是一名对现实主义深表怀疑的人,他认为如果人们对现实的界限太过于执著,又怎会产生深刻的艺术,艺术本就是脱离现实的一种超俗之物,它是对现实事物的深层解剖。因而,受到佛教影响,他将生死幽玄的禅意引入自己的作品中,无论是情节还是在人格形象的设置上,都有一定的虚幻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中那种幽玄和虚幻的禅意,《雪国》《一只胳膊》等都是如此。《雪国》中的叶子便是一个典型的虚幻形象,在叶子出现时,他便用镜子里的虚像来刻画这个温柔的女子,不仅如此,对叶子的声音以及岛村对叶子的回忆,都带着某种虚无缥缈之感,甚至连他们之间的爱情,都展示了作者所构造的虚无的世界。他们相信爱情并执著地追求着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和生活,然而,命运带给他们的是失败的结局,他们的任何努力在命运的安排下都显得徒劳,那种单纯的徒劳构成了川端康成作品中虚幻的爱。再如《千鹤》中的太田夫人,同样是被塑造成一种濒临崩溃般的虚幻美,并用她的死进行了美的深化;《一只胳膊》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沉溺在虚幻世界中无法自拔的人,他借来姑娘的一只手臂装在自己身上,通过肉体与心灵的沟通,凸显出这种变形的情感转移。

川端康成习惯于用心灵去刻画对现实存有的微妙情感,习惯于停留在虚无的世界中冥思静想,窥视灵魂的深渊。 他总是试图借助现实生活去寻找理想的自由境界,他将虚无的影像凝结成人对情感的渴望,进而让这些生活和梦想变得神秘而缥缈。同时,他借助佛经中圣洁的象征物,如包裹在白雪之下的雪国、空寂的茶室等都带着微妙的禅意,他描绘自然、顿悟人生,通过这些静谧的景物,融入带着虚无缥缈的情感刻画,以景传情,心物相通。这种源自于他孤儿情节的空心感和失落感造就了他整个幽玄的审美取向,不仅对禅意进行了阐释和运用,更是对人生、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了深度的解剖和重构。

四、自然与民族之美

川端康成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他从小阅读的古典文学促就了他对文学中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川端康成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源泉,自然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并从中感悟春华秋实、时光飞逝的宇宙哲理,因而,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共生成为日本民族审美特征之一。川端康成正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相融合,写尽大自然的美,他常用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景物描写中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那些宁静的风、圣洁的雪、皎洁而幽静的月,都成为他寄托情感的最佳之物,自然也象征了不一样的内心情感。从川端康成的审美观看,他认为自然的美才算是真正的美,他崇拜自然,崇拜象征大自然生命的绿色,崇拜纯洁、神圣的白色以及那些象征各个季节的色彩。他说他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的人,认为人能感受的自然有限而短暂,而大自然的美却是无限的,他带着有限的情感尽力地投入自然中,体验自然带来的美妙情感。带着自己对自然的独到见解,川端康成营造出一个个唯美的世界,如《雪国》《古都》,这些作品都是利用季节的推移来展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将自然景物融入主观色彩,从而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晓晖.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2] 王艳凤.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学意蕴[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3] 王天然.试论川端康成传统美学思想之形成原因[J].名作欣赏,2011(20).

[4] 祝科.幻境禅花千鹤舞——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精神[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

[5] 张荣.春空纸鹤若幻梦——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J].名作欣赏,2010(09).

古都川端康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虚无之美

1、雪国中的虚无的爱情之美

《雪国》之中,已有妻子的岛村试图在雪国中寻找另一种爱情,他曾经对驹子有情,可是当驹子真的爱上他的时候,他又想要放弃,从本质上来说,他的内心深处孤独又缺乏安全感。而驹子将一腔热情都付给这个本就是以虚无为基调的男人身上。这种爱情本身就带有一种凄凉美丽的虚幻。而驹子自己也感觉到了这种爱情的绝望,可是,即使如此,她还是飞蛾扑火般的扑了进去。

川端康成在文中竭力的描写驹子的洁净,以至于这种洁净本身也带有虚无的色彩,而作为与驹子双生的叶子,她的爱情寄托在病入膏肓的行男身上,她爱行男,却不可能得到行男,这种爱仿佛是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可以看到又不能触摸。

2、雪国中的景物虚无之美

从一开始,川端康成就在小说中描述到:“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在作品的设定中,雪国是一个与外界联系较少的偏僻山村,有着美丽的风景,大部分人还保留着传统的习俗。这种感觉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十分相似。这种设定使得雪国本身就有一种世外桃源的虚无感,是承托了作者理想的人间净土。

这便是为雪国本身定下的基调,虚幻的,不真实的。川端康成用其高超的文字技巧,描写雪国:是一个晶莹剔透又纯白的世界。而这种美,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似乎会消失的淡淡的忧伤。

在雪国结尾处的描写,本应该是非常可怕的火灾的景象,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却透着一股脱离世俗的美,地上是冰冻的雪,冲天的火光,以及天上的银河,都隐隐的映衬着,叶子从二楼跌落下来……

在这样的情景下,白雪,银河,火光,与叶子构成了一幅极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而那一瞬间,生死仿佛都定格了一般,岛村寂然的看着,作者正是用岛村的眼睛,为读者映出了这样一幅华美又悲哀的画卷。在这样的画卷中,冲天的火光,似乎是要把叶子燃尽,又似乎是要把整个“雪国”燃尽,而岛村也在一过程中,顿悟到,无就是有。叶子的生命似乎是无,却又似乎是幻化成了所有的有。川端康成所构建的这个美丽的幻境中,人物都是仿佛透明的美好的映像,而景色则是月色下的朦胧的暗流,人物与景色相互衬托,互相依存,达到了天人合一。而最后的描写,则是艺术之美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和虚无。

3、人物刻画的虚无美

在《雪国》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人物的外貌刻画都是寥寥几笔,但却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比如驹子的形象“脚趾缝都仿佛是洁净的”叶子的形象“刺人的视线和美丽的声音”。

叶子的出场最初就是在一面车窗上,从一出场就带有着虚幻空无的色彩。而驹子第一开始的出场虽然是在现实中,但作者对驹子的描写,却是梳妆镜上映衬出的洁净的模样。两位女主人公,从一出场,作者就匠心独具的暗示了,两位都是真实存在的人,而是镜中的映像,也或者,作者极力想要暗示的是,整个雪国的故事都是一场幻象而已。而岛村,更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川端康成正是借由岛村的眼和心来刻画叶子和驹子的美。

在雪国的最后,川端康成用一把大火洗净了尘世的烦扰,使得整部作品有了一个涅式的升华,叶子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岛村也在最后的一瞬间参悟了生命的本质,“觉得叶子没有死,他的内在东西在变形,变成一种别的什么”,而驹子,她怀抱着叶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般”,这似乎也暗示了这一场幻境的结束,又似乎是另一场幻境的开始。

川端康成曾经直言,他的“虚无”与西方的“虚无”并不一样,他的虚无是认为“灭我为无,无即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尽藏的心灵宇宙”的虚无思想。而禅宗则被定义为“无”的哲学。川端康成从小的经历,让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生是虚空,而死是必然。生是无常,而是死是永恒。川端康成崇尚虚无,是在穷极的无中凝视着无常世界的实相,虚实相生,他认为无是最大的有,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所有生命的源泉,有无相连。总之,川端康成是以禅的“虚无”本来面目来表现人生社会的,这“本来面目”是超越生死透过现象来认识生命的本来面目的开悟之心。

如果用心体会这句话,就能明白川端康成所希望表达的内容,即虽然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但是表达出的艺术之美,诗情画意,艺术中所表达的真理是存在的。这种顿悟出来的真理,就是佛心。这种“万物皆空,一切本无”的世界观,实际上与禅宗中的“梵我合一”是一致的。禅宗认为,世间万物皆存与本心,人的内心就是一切,即万物都是人的本心所化。

川端康成并不是一个宗教执念者,但是其作品中却常常带出浓厚的禅味。因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是人的创作,其主题都不可能脱离作者本人的思想。雪国的虚无之美,不只停留在表象中,更深的内涵是用文学和艺术的方式表现出了禅悟“虚无”的过程。岛村、驹子、叶子就象是苍茫空灵的雪原上三个飘忽的光点,时而交合、时而分化,同处一室相互陌生,天各一方却无尽相思。雪国的神妙邃远包蕴了他们三人,他们一切内在和外在的行动又与雪国的白然旋律巧妙暗合。“雪国”是另一个世界,那么体味雪国情韵也应当有一副全新心智。岛村醉眼中移动的画面,融和着虚幻的人物和朦胧的风景,正是在这样的视角中,才有了叶子“眼睛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问,她的眼睛就成了在薄暮的余晖中飞舞的妖艳美丽的夜光虫。”才有了驹子的“肤色就象刚剥开的百合花或洋葱的球根一样娇嫩。”

小说结尾叶子的死留给岛村的是“象超现实主义的幻影一般。僵硬的身体从空中掉下来,变得柔软了。然而,她那姿势象木偶一样没有任何抵抗,又象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自由自在,`好象生与死都休止了。”

当叶子和雪国、银河、自然同化时,这个美的精灵和象征便获得了超越生命的自由和存在。“岛村仍然没有感到她的死亡,却感到叶子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在变成另一种东西。”只有深情禅道的人才会面对美的对象消遁时产生这种生死同一、美在自然中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那非生即死非死即生的一瞬,人物心灵的目光从生至死,从死至生,穿行其间,自由往返,因而也打通了生死,祛除了“我执”,超越了二元。

这一段描写,就是“禅悟”的一瞬间的描写,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岛村豁然之间仿佛看透了雪国这个幻象的实质。

在这种“从死来认识生,从虚无来思考存在,最后达到一切皆抛”的认识中,不仅没有一丝的悲观、绝望,反而有一种顿悟之后摆脱的魔界、进人自由佛界的喜悦感,一种超越了一切有形界限之后所体验到的内心平静感,一种达到了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永恒超越感。。

川端文学中透射出的"虚无”和潜含在这一"虚无”背后的作者的生命感悟, 以及由此衍生并活跃于川端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关乎人生存在根本性问题的哲学美学意念和意象:灵肉、生死、天人、主客―正是这些共同铸就了川端文学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古都川端康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奶奶在他七岁那年去世。祸不单行,十岁那年,他唯一的姐姐也死了,人生的不幸都发生在了这个幼小的孩子身上,从此孤苦无依的川端康成就跟着爷爷艰难度日。在川端康成十五岁那年,唯一的亲人――爷爷也离他而去,从此川端康成的生活就一直充满了抑郁的阴影。生活中女性角色的缺失让幼小的川端康成对女性产生了崇拜心理,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女性的憧憬和爱慕。小说《雪国》是川端康成中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从1935年到1947年,陆陆续续地在多个刊物上进行发表,直到1948年才发行了单行本,前前后后历时将近15年,可以说川端康成在这部小说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一、有关《雪国》的相关概述

《雪国》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是围绕西洋舞者研究身份的岛村,三次来到东京的雪国,和驹子、叶子交往的故事展开的。依靠父母遗产,生活在东京市区的岛村前后一共三次来到雪国这个地方登山游玩,结交了很多女性,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找回自己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和自我的存在。雪国是远离东京大都市的一个寂静的小村庄,这里有旅馆、雪山、温泉和艺妓。精神生活空虚的岛村天天想追求一种纯洁的美,那种一尘不染的爱情。就是在这样的心情状态下岛村偶遇了驹子,两个人一见钟情。岛村和驹子另外一次约会在火车上,遇见了一个美得几乎让岛村发狂的美丽女子――叶子,此时叶子正在细心入微地照顾一个生病的男子,也就是她的未婚夫。当岛村第二次和驹子幽会以后打算离开雪国的时候,叶子的丈夫刚好去世了,岛村看到了驹子和叶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岛村的第三次雪国之行时间最长久,对于驹子和叶子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岛村决定和驹子分手离开雪国那个夜晚的火灾。大火吞噬了正在放电影的蚕房,叶子从蚕房的二楼掉下来,可是对于叶子的死,岛村并不在意,而是让他在这晴朗的夜空中感受到了大地的拥抱,找到了自我的存在,再次得到了新生。小说的结局让我们感觉悲惨无比,然而在岛村的眼中却不是如此。在他的观念中,只有悲的发生才有美的存在,尽管作者对于岛村的描述并不多,可是思想却和他一致,在岛村和作者川端康成的眼中,小说的结尾是唯美的,甚至是连叶子掉下来的场景也是唯美至极。

驹子和叶子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两个女性人物,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美的特征和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驹子代表了日本女性的身体之美,野性真实,叶子则代表了人物的灵魂之美,纯洁虚幻,岛村和这两个人女主人公相比,并不是作者刻画的重点,然而作者川端康成的思想观念和虚无主义则是通过岛村传递和表达的。

二、女性视角下对《雪国》中人物形象的解读

(一)驹子。驹子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女主人公,驹子是一名艺妓,可以说是一名纯洁善良的艺妓。作者川端康成说:“与其说驹子美丽漂亮还不如说他是纯洁的,甚至连脚趾丫都是干净的。”少女的美在于肉体的纯净和心灵的纯洁,驹子有着清秀的外貌,樱桃似的嘴唇,水蛭一样美丽的轮环,伸缩自如,细腻。而驹子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纯洁和清纯之美才吸引了岛村三次来到雪国找她约会。驹子出生在雪国一个农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了生活不停挣扎的女性形象。驹子的身世凄凉,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卖到东京做了一名侍女,不久被一个喜欢她的人赎了身,本以为这次终于可以脱离苦海了,驹子本人也是努力地学习舞蹈,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老师。没过多久,深爱她的人重病而亡,驹子再次陷入到不幸的生活状态。后来驹子再次被以为好心的琴师营救出来,继续教她弹三弦,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在驹子的身上,琴师的儿子重病不起,为了给琴师儿子凑够治病的钱,为了生活,驹子再次做回了艺妓。尽管在烟花场上,驹子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内心凄凉无比,可是驹子依然坚定自己美好的信念,一直在努力地为生活奋斗着,挣扎着,希望有一天可以过别人眼中正正经经的生活,可是结果证明,驹子的所有艰辛和付出都是徒劳。

小说中驹子对于爱情的态度,主要是通过和岛村的交往体现出来的,驹子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精力,并且在和岛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主动将自己委身给了岛村,在驹子的眼中,尽管岛村只是一个游客(客)的身份,可是岛村和其他一般的游客对自己不一样,因为岛村显得比其他人更有教养,和她交往的时候也有情感的投入和良知的存在。驹子深深地爱着岛村,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爱情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然而她还是为了爱情付出了自己的和青春,成了《雪国》中最可怜最悲惨的人物。驹子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边深爱的人一个个死去,而自己将所有的精力和青春都奉献给了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上――岛村娶了自己,然而岛村的心中只有叶子一个人。为了报答恩师的救命之恩,心甘情愿去做艺妓,为恩师儿子筹集治病的钱。她积极为叶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可是叶子最后也香消玉殒。驹子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场空,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驹子的命运悲惨,生活处境悲惨,爱情也卑微,特别是在对岛村那炽烈的爱情,为岛村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明明知道岛村最后选择离开自己,可驹子还在努力,希望岛村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现在的处境,以后过一种干净的生活。对于驹子来说,爱情是徒劳,付出是徒劳,生存是枉然,一切都是枉然。徒劳和枉然也为驹子增添了几分单纯和善良的凄凉和悲惨。

(二)叶子。叶子是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女主人公,作者为她设计了一个既美又悲壮的故事结局,其实叶子在刚开始出场的时候就带有一种虚无缥缈的色彩,就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精心编排了一个“雪中火场”,让原本就不属于人世间的叶子在烈火中飞舞,最后升回了天国。小说中对于叶子的描写比驹子少很多,共计二十五处,主要是对叶子的声音进行了大量描写,叶子有着近乎凄美的嗓音,仿佛就是某一座雪山的回音一样好听,时刻萦绕在岛村的耳旁,这是一种近乎悲切的声音,就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回响。小说中叶子除了独特的声音以外,还有她那美丽而冷峻的眼神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是映在车玻璃上的一束从远处射来的冷光一样,照亮了叶子眼睛的四周,时而飘渺不定。也是犀利的叶子看了一眼岛村,然后就一声不吭地走过了田间。叶子那双眼睛依旧在岛村的眼中闪耀着,就像是远处的冷灯光一样,凄凉悲切。川端康成一直用重复的词语来对叶子的声音和眼神进行描述,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让无所事事的岛村在叶子的眼神和声音中发现美,内心的污点似乎在叶子的面前也暴露无疑了,总是感觉叶子冷峻的眼光穿透了他的灵魂。

《雪国》中对于叶子描写的片段并不多,然而小说是以描写叶子开始和结尾。开始描写的是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和叶子同时作为旅客的身份出现在火车的车厢上,两个人之间并没有进行直接的交流,只是通过叶子的声音和火车车窗这一面镜子认识了她,特别是当听到叶子那优美到近乎悲切的声音时,仿佛已经感受到了心酸悲惨的命运。当火车到达雪国的时候,叶子在岛村的面前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当岛村快要将她忘记的时候,叶子那近乎悲切的声音又再次出现。那声音看不见也抓不住,这更加激起了岛村的思绪。小说直到第四场次,岛村和叶子才有了第一次直接交流,在这有限的交流中,叶子成为映射岛村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叶子是一心一意爱着行男,沉浸在和行男梦幻般的爱情中,在行男死以后,天使般纯洁的叶子生活在绝望中,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然而依然坚持每天去给行男上坟,行男的死意味着叶子也将追随他而去。小说以“雪中火场”结尾,叶子从放电影的蚕房二楼落了下来。洁白的雪花飘落在了地上,天空中灿烂的星河与这飞舞的火花形成对比,从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突然出现一个正在下落女人的身体,那僵直的身体从天空中落下来的时候仿佛很柔软,同时又像木偶一样,有一只手臂下摆着,叶子落到地面的时候,只有腿肚子痉挛,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昏迷的状态,叶子那双紧闭的眼睛依旧美丽动人……

三、结语

小说中驹子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本人对于爱情的态度,一方面努力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惧怕正视爱情,作品中那种淡淡的哀伤和忧愁传递出了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无奈和人生的变化无常。女性成为了川端康成小说中的主角,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日本女性传统的美和各自独特的韵味。语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古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王红梅.川端康成《雪国》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3]长谷川泉,叶渭渠译.品味川端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党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字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