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主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社会互动和游戏、兴趣与行为,也可随年龄和发育而有所变化。康复医疗将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主要方法。
病因及病理机制
功能结构异常:孤独症儿童的脑功能和脑结构存在多发异常,最新研究证明脑结构异常与一系列自闭症特征有关,如巨脑症、小脑蒲肯野氏神经元丢失。
神经化学异常:多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包括五羟色胺、谷氨酸、GABA、多巴胺、鸦片受体。全血5-羟色胺水平升高,增强自闭症儿童脑的突触优化,高水平的5-羟色胺可减少树突分支的修剪,树突减少。
诊断概念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这是60年前Leo Kanner对孤独症的描述,但是60来对孤独症的描述完全摆脱了以往的狭隘认识和理解。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儿童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PDD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瓦解性精神病、RETT综合征、不能分类的广泛。
ASD的三维模式:一维观是社会交往缺陷,就是ASD的症状根据三大主症从严重(典型)到轻微(不典型)呈连续谱系分布;二维观是社会交流的缺陷,根据ASD患者的智力从严重智力低下到天才能力呈谱系分布,以此可以区分出智力正常(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智力低下的ASD(低功能孤独症)。三维观是社会想象力的缺陷。通常认为和实践经验,认为无论干预与否,孤独症儿童都存在着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这些变化或预后改变其实非常复杂目前看来,智力状况是一个重要预后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
医疗康复
早期干预:自闭症儿童需要早期干预服务,因为每个自闭症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困难,他们都会从早期的积极训练中尽早克服行为问题。自闭症患儿的预后与发现的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去、早期用药、早期训练关系非常密切。
药物治疗:孤独症无特效药物,尤其对核心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的有效药物更缺乏。要在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选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把握好治疗的最佳时期。①对焦虑、抑郁、紧张,改善睡眠:自闭症患儿选用百忧解、舍曲林、安他乐、氯硝西泮、罗拉、佳乐定等。②利培酮、奥氮平、硫利达嗪、安律凡、氟哌啶醇等能够改善和减少兴奋、冲动、攻击、破坏、自伤、自残的行为。其中利培酮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孤独症用药,可以显著减少自闭症儿童的多动行为。③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选择利他林、专注达、择思达来治疗。可乐定也是用来治疗多动行为和儿童睡眠问题,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和嗜睡。④刻板僵直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应考虑使用氟西汀,它是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儿,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镁、丙戊酸钠科抗癫痫和稳定情绪。
生物学类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现在已有证明自闭症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和炎症反应。应用维生素A、C、B6和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蛋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失衡,可通过应用甜菜碱、亚叶酸、甲钴胺使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化。
高压氧对自闭症的治疗:自闭症儿童的高压氧治疗作为自闭症的一种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少年儿童进行高压氧治疗,在1.5个大气压和100%的氧或1.3个大气压和24%的氧条件下,每天每次45秒40次1个疗程。
中药、针灸、按摩:随着自闭症的发展中医辨证施治和针灸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①针灸治疗采用靳三针疗法在感知觉、精细动作、粗动作、口语四方面功能发展中优于单纯治疗的患儿;②推拿经外奇穴可解除患儿的恐惧感,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在语言训练的同时配合按摩、穴位刺激,更能提高患儿的交往能力。
经颅磁刺激(TMS)治疗:通过改变经颅磁刺激频率以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高频rTMS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低频rTMS则降低皮层的兴奋性。
干细胞移植:根据自闭症儿童脑低灌注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分析,采用联合干细胞移植方法即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和脐血CD34+细胞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低灌注问题。
系统脱敏疗法:在心理治疗中从能引用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开始治疗。一旦某种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使他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恐怖或焦虑,以达到此效果为治疗目标。
讨 论
康复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负矫正、情绪及塑造适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对孤独症训练的新思考。目前,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医疗和护理已经受到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回资料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对医疗机构及康复医学科设置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对有序分类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无序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级医院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执业资质结构等。
2结果
2.1新疆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220家机构均完成了《新疆康复医疗资源调查表》,其中216家为医疗机构,4家为医学高等院校。调查显示216家医疗机构中:①经营性质:非盈利性公立医疗机构215家,非盈利性民营医疗机构1家;②隶属关系:卫生系统201家、兵团系统10家、部队系统3家、民政系统2家;③医院类别:综合医院149家,中医医院61家(中医院23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民族医院37家),专科医院6家;④医院分级:三级医院34家(综合医院26家、中医医院5家、专科医院3家),二级医院182家(综合医院123家、中医医院56家、专科医院3家)(注:182家二级医院中,其中有4家为未定级医疗机构,按现行政策归入到二级医院)。调查结果显示220家机构中含有康复医学内涵的机构有68家,其中64家为医疗机构,4家为设有康复相关专业的医学高等院校。调查显示64家医疗机构中:①经营性质:非盈利性公立医疗机构63家、非盈利性民营医疗机构1家;②隶属关系:卫生系统49家、兵团系统10家、部队系统3家、民政系统2家;③医院类别:综合医院54家,中医医院7家(中医院5家、民族医院2家),专科医院3家;④医院分级:三级医院21家(综合医院19家、中医院2家),二级医院43家(综合医院35家、中医医院5家、专科医院3家);⑤4家医学高等院校中:3所为三年制大专康复专业,其中1所目前已取消;1所为四年制本科中医康复专业。调研中64家医疗机构科室注册名称分析:①单独以“康复医学科”注册35家,占总数54.69%(35/64)。其中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19家(包括专科医院2家);②以其他名称注册29家,占总数45.31%(29/64)。其中:中医康复科7家,康复理疗科6家,理疗科3家(内设运动、作业疗法室),儿科康复室3家(其中2个为挂靠儿科),疼痛康复科2家,针推/针灸康复科2家,中医康复理疗科1家,中医理疗科1家,针灸理疗科2家,精神康复治疗中心1家,挂靠神经科1家(康复治疗室)。
2.2新疆医疗机构康复病区床位设置及康复专业人员情况
216家医疗机构中:编制床位共77089张,其中三级医院30830张、二级医院44532张、专科医院1727张。设有康复内涵的64家医疗机构中:编制床位数共40370张,其中46家医疗机构设置康复编制床位共计1287张,其中三级医院19家,康复床位数700张,占三级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97%;二级医院25家,康复床位数477张,占二级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98%;专科医院2家,康复床位数110张,占专科医院编制床位数的13.46%。见表1。64家医疗机构中:共计康复医师436人,其中三级医院214人,占49.08%;二级医院198人,占45.41%,专科医院24人,占5.51%。康复治疗师352人,其中三级医院188人,占53.41%;二级医院147人,占41.76%,专科医院17人,占4.83%。康复护士412人,其中三级医院208人,占50.49%,二级医院184人,占44.66%,专科医院20人,占4.85%。床位/医师/治疗师/护士比:三级医院1∶0.31∶0.27∶0.30;二级医院1∶0.42∶0.31∶0.39。见表2。
2.3新疆康复医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医师共436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职称结构中无明显差异(Z=-0.294,P>0.05)。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6.545,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执业资质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χ2=37.962,P<0.01)。见表3。
2.4新疆康复治疗师基本情况
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治疗师共352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职称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2.654,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3.621,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执业资质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χ2=8.380,P<0.01)。见表4。
2.5新疆康复护士基本情况
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护士共412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职称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2.003,P<0.05)。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5.953,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执业资质结构中显著性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0.535,P<0.01)。
3讨论
3.1康复医疗现状不能满足刚性需求
3.1.1新疆康复医疗机构基本情况:2011年4月卫生部制出台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科室名称统一为康复医学科”[3]。本次对新疆地、州、县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有康复内涵的医疗机构64家中独立以“康复医学科”注册的医疗机构只有35家,占54.69%,其中符合卫生部规范的仅有23家。余各医疗机构的科室名称多不统一,以“中医康复科”、“康复理疗科”居多,也有些其实就是中医针灸推拿科。在以“康复医学科”注册的35家医疗机构中首府乌鲁木齐就占14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占40%。新疆优势康复资源集中在首府,与区域经济、卫生情况相匹配。2011年5月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卫医政发〔2011〕31号)(下简称标准)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病区,应为医院总床位数的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3]。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46家独立设置康复医学科病区的医院中,康复编制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合适(3.19%),但相对于新疆二级以上的医院的77089万张床位,它的比例就跌至1.7%,实际数字还远低于此。
3.1.2新疆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基本情况:部颁标准要求康复科“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0.5名康复治疗师”。本研究调查显示三级医院的康复专业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执业资质结构均明显优于二级医院。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康复医师职称整体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新疆整体康复医疗起步较晚有关。三级医院康复医师晋升较为规范,而二级医院康复医师多由中医医师转岗而来,既往已获得相关职称,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康复人才储备情况。调查显示从事康复医学的医师持有康复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只占13.07%,其余主要以中医、内科等执业医师资格证为主,也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疆内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较短,康复人才的专业性不强。新疆目前的床位/治疗师比明显不能满足要求。具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有199人,多为中医资质,1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康复治疗师走技师职称的仅3人。康复治疗师群体从人员数量到质量都很薄弱。康复护理是患者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正确而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早期介入,改善病情,减少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尤为重要。康复护士中同样存在数量及质量的问题。多数护士工作仅限于基础护理,接受过康复专业护理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何提高护士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的康复专业护理内涵是一个切入点。参照欧美标准,康复医师/治疗师比例为1/5—1/10,康复护士/治疗师比例为3/5,治疗师占人口比例为5/1万人口[3]。考虑到我国2万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求,有研究表明[4],我国目前亟需康复技术人员约30余万人,其中PT18万人,OT9万人,ST115万人,PO315万人。但目前全国从事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到2万人[5]。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新疆常住人口为2181万,本研究调查显示新疆康复医师共436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9.99/100万;康复治疗师共35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4/100万;康复护士共41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89/100万;因本调查未涉及全疆内社区医院数量,故无法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测算新疆康复人才的缺口,但结合以上数据可初步预测新疆康复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与欧美存在差距,与国内发达城市,譬如上海,也存在差距[3]。
3.1.3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不高:新疆的康复机构和人员远达不到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具体要求。调查显示能够全面发展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及吞咽治疗、认知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康复专业和临床医务人员不具备早期康复的意识,康复医师多由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缺乏系统训练。或很多医院康复的实质是理疗、中医按摩等,或康复基础设备简陋,不具备康复医疗的基础条件及服务能力,诊治的多为颈肩腰退行性病变或后遗症者,致使许多患者恢复期转入后功能状态不再进步,甚至退步。同时医疗机构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医院康复医学科不能有效处理早期重症患者,患者滞留在临床科室,无法和康复医学科进行有效对接,早期介入受到制约;或者二级医院不能有效处理患者伴随的临床问题,包括癫痫、感染、心血管问题等。
3.1.4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优势资源集中于首府,各地州的康复医疗资源较为薄弱且康复质量不高,服务能力差,甚至大部分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为零基础,致使患者大量滞留于有能力的三级医院找不到出口;不同层级的康复医疗机构在自身提供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层级之间缺乏患者流动、上下转诊的机制与渠道。医疗资源的集中必然引起患者的集中,这种双重集中的现象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及医院的管理成本。由此导致建立和完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困难。
3.2部门协调任务较重
2010年元月五部委已联合出台将9项基本康复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但在新疆虽经多方努力,政策至今仍未落实。乌鲁木齐市医保出文要求患者的康复医疗限定在医疗费用的15%以内。显然没有考虑到残障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对现代医学治病-保命-提高生存质量医疗服务模式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及重大灾害发生,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重视日益提高,康复医疗技术迅速发展,但现有康复医疗收费项目却停留在十年前,不能与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相匹配及满足患者需求。这些都成为严重制约康复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总之、康复医疗涉及卫生、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残联及教育等部门,协调任务较重。
3.3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康复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在机构建设上还是在医学技术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为此,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初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经两年的试点,新疆同全国一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康复医疗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知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初步构建了局域性层级流动模式。康复医疗和临床的有效衔接初步得以展开。康复内涵和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康复机构增多、人员增长,经不完全统计,康复医疗体系试点前后,新疆康复医疗机构增长18.5%;人员增长17.8%。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各级各类的康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更多的病残、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是我们在研究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6]。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康复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科室建制、设施配置、人员配备、机制建设、专业人员培训、技术规范与普及等方面均亟需规范与提高,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患者在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不畅通等[7]。这些问题不仅在新疆而且在全国都广泛存在,且存在着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康复医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疆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加强对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管理:整合康复医疗资源,全面落实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统一标准,提升医院管理执行力,加强对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乡基层医疗机构层次明确的体系。医疗机构依据不同的社会责任充当不同的角色: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急性期及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早期康复医疗服务,实施与相关临床科室的无缝对接;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其他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疾病恢复期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7]。依托区域性质量控制中心加强监督力度,针对相关医疗机构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强、管理效能低下、康复医学内涵缺乏、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进行持续性监管及促进整改;规范康复医疗服务,加强对二级以上康复医学的规划和管理,逐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实现康复医学的前移及各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新疆首府与各地州县级之间交通不便,如何实现康复医疗各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体系试点以来,通过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形式,同时结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依据标准,通过对疆内部分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学科定位、业务布局、工作流程、诊疗规范等进行严格评审,规范了医务人员的执业范围及行为,提高了服务能力,促使了康复医学科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3.3.2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康复专业规范化岗位培训:应找到切入点,从“数量、质量、业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强人才的培养,向康复医学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源动力。①应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兼顾区域性情况,制订培训计划,进行重点培训及针对性培训。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资格的认证。②三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对各自的培养人才目标明确,三级负责二级、二级负责社区/乡镇,形成链式结构,定期对所负责的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③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平台,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加强远程会诊及在线培训指导等,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注重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是康复医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充分利用卫计委多点执业的政策,开放医疗市场,引进人才,启动竞争机制,使人员流动起来。倾斜政策,鼓励在岗人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一步深造,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进修、培训,促进学历、职称提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相结合:住院医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处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阶段。康复专科医师的培训除掌握一般住院医师的技能外,更应注重康复专业相关能力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美国的康复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电诊断技术(肌电图)、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注射方法(如关节腔内注射、神经阻滞注射)、超声对骨骼肌肉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引导下的注射技术、肉毒毒素注射、巴氯芬泵的管理和硬膜外注射技术等[8]。国内目前也已着手启动康复专科医师培训。大力推动康复治疗师上岗培训:康复治疗师是康复医疗得以实施的关键人物,提高康复治疗师人员的数量、专业技能及服务质量是我国目前的紧迫任务。我国较欧美国家存在差距,许多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师未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卫生部已在2012年底启动了全国康复治疗师培训计划,通过制度和行政干预,提高及规范康复治疗师的理论及技术水平,进行治疗师认证已势在必行。随着康复医疗的进步和亚专业的分化,细化到PT师、OT师、ST师等的培训和培养将是21世纪康复专业技术进步的保障。发展康复医学教育:康复人才是康复发展的根本保障。新疆调研的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康复医疗起步晚,康复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力量薄弱、水平低下,项目不全,远不能满足局域康复医疗需求,这种情况在所有欠发达地区非常普遍。建议对外加强全国康复教育研讨及对口扶持,邀请高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对内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及联合,改善康复教育局面,为康复医学发展储备生力军。
3.3.3开展康复医学科教研:科研是驱动学术发展的杠杆,结合国内外康复发展动态,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实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高科技康复治疗的开发对推动我国康复医疗向更一个台阶迈进有着实际的意义。
3.3.4继续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一个层面探索了患者分层级分阶段医疗的转诊模式,促使患者在层级中流动起来,以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没有患者的现状;从而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早期从源头上防治功能障碍,为医疗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康复医疗体系建设目前还是只是一个宏观的政策型框架,各层级医疗机构间患者转诊尚需探索配套的经济支持政策确保其可持续性。另外,如何提高公众对康复医疗重要性的认知;如何解决医疗机构对康复的定位及认知;如何完成对康复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康复资源不均,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如何有效进行机构间转诊的管理及随访信息统计等都需深入解决。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支持、需增大财政投入。
3.3.5加强宣传力度:因历史原因,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模糊,对康复医学的概念、内涵、服务对象与范围、康复的目标等不甚清楚,对早期康复介入重要性认识不足,患者对康复医疗的知晓率低。因此,借助多方合力普及康复医学知识、加强宣传尤其重要。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规范、指南及政策在医疗机构的解读、宣传与强化;加强与残联、民政部门的协作,利用大型公益活动,提高对康复医学的知晓程度;结合本地情况,通过宣传片、宣传册、影视媒体、报纸、义诊、下乡医疗指导等多种方式普及提高疆内全民的康复意识。
目前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发展的瓶颈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三级综合医院是残疾人产生的主要源头,源头梳理不善,致使残情泛滥;②转诊体系形同虚设,为了利益各自为战;③康复人才极其匮乏,康复社区形同虚设;总之,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好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康复管理模式,那么如何在国家对康复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三级康复体系建设呢?一个行之有效且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就是:建立一个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模式。
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三级综合医院医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其良好的技术、设备及较优的康复人才配置,将神经内外科、骨科、小儿科等主要产生残疾人的科室协调管理好,不要让这些三级综合医院产生的残疾人随意流入社会,医院有义务和责任管理好这些残疾人,这本来就是医院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三级综合医院通过整合和协调各科室残疾人资源,制定相应的政策,待这些科室的残疾人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早(一般为1~3周)转入医院的康复科,康复科负责医院残疾人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第一级康复),为充分调动相关科室的积极性,这些科室的核算收入按一定比例分配给相关科室,保证医院所产生的残疾人不盲目流入社会,因各科室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康复科与这些相关科室的科间转诊会变得相对流畅。
三级综合医院通过自建或兼并部分效益差的厂矿等医院建立一所隶属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院及康复训练中心,康复医院及康复训练中心的各项管理隶属于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科,这样在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的部分进入恢复期的康复患者适时转入康复医院及康复训练中心(一般3~4周),接受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师有序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时间以1个月为宜,然后出院回归家庭。
三级综合医院与部分社区合作,建立社区康复中心,这些二级康复体系出院的患者选择就近的三级综合医院管辖的社区康复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第三级康复),社区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师仍由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统一协调管理。基于三级综合医院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应在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建立康复培训基地,对康复人才进行培养,认真学习常见疾病康复诊疗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康复治疗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完善的康复评定制度,并将康复人才分配至三级康复医疗体系中,这些康复技术人员在三级康复体系中按时轮转,保证知识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经济上由三级综合医院统一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实现三级康复医疗机构间流畅的转诊,保证康复治疗的高质量。
2小结
【关键词】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信息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改善医疗服务问题,使原本高昂的医疗费用降低,让更多的顾客满意,这样的方式也对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一些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医疗服务供应链协同问题有:医疗信息共享、互相确认检查结果等等,以及将病人等候时间缩短是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服务效率问题等。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阐述了医疗服务供应链系统的结构,以及着重分析了康复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
二、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
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控制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相应的规划与控制。可以说,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进行管理的过程,将康复医疗服务的过程加以整合,实施信息平台的供应链管理,不但有利用掌握患者的需求与信息,还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同时,医疗服务供应链质量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医院与患者之间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2.1信息共享问题
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各个节点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将不同层次、不同节点的信息在供应链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共享,这样做可以方便的优化资源配置,能有效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信息共享要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实行信息平台式的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方式,既可以减少信息缺失带来的不便,又可以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采用信息平台的方式可以让患者通过信息平台来进行咨询、挂号、远程治疗、了解相关优惠等一系列活动,避免了一些来自外部的不确定因素,使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疗,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信誉与工作效率。
2.2需求管理与医疗服务能力管理
医疗服务供应链的供应商与医院两者能够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主要依靠于需求管理,这是由于康复医疗服务具有易逝的特性,导致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在医疗服务供应链中利用需求管理的方法,能够准确的把握客户群体,及时掌握患者的需求,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由于医疗服务需求有不确定性,因此,医疗服务能力常常会不一致,如果医疗服务的需求没有不能满足,就会对患者有不好的影响。如果医疗服务能力太多,就会造成浪费的现象。所以说,优秀的医疗服务能力管理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让这些资源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变化。
2.3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医疗服务机构人力需求进行预测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需要相关的部门与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并且,医院的工作人员较多,长期与患者相接触可以通过自身的精神状态与语言来体现医疗服务的宗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技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的核心所在,它不但对人才培养与完善有激励的作用,还促进了医院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为创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才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就是一切为了病人,尽量的满足患者的需求,这也是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医院可以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技术利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医疗服务,让患者对服务更加满意,从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在医疗服务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医患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共同努力,首先,转变错误的思想方式,用友好的态度对待患者,学会换位思考,多与患者、政府等有关部门沟通交流,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服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患者还是医疗服务提供商的需求都在变化,医疗服务供应链可以把复杂的服务过程变为相互独立的环节,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自身的利益,医院提供给患者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核心,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需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疗服务能力管理、医患关系管理等,以患者的需求为目标,让每个患者都能满意。
参考文献
[1]叶婷.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纵向医疗服务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华中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
据悉。本届“长城会”由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亚太心脏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等共同主办,首次聚齐了亚太的ACC/i2、ESC、WHF、AHA/ASA、IAS、APHA等30多个国内外著名心血管学术组织和医院单位联合协办,以“康复/二级预防——从医院到家庭全程关爱”为主题,采用全新的培训模式、新颖交流手段、全面的学术覆盖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迎来了又一个全球合作的崭新时代,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预防、诊疗、康复面临的严峻挑战、缔造全球性预防和控制的战略同盟。
胡大一主席在发言时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在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是心血管病:约有高血压2亿人,脑卒中700万人,心肌梗死200万人,心衰420万人,肺心病500万人,风心病250万人,先心病200万人。对这一大批带病生存人群的管理,涉及巨大的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带病生存患者疾病复发将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负担。如何才能有效遏制心血管疾病持续高发、复发的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血管疾病全程防控体系,尤其是建立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
霍勇教授向会嘉宾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基本情况:本届大会规模空前,使用了国家会议中心一至四层26个会场展开学术交流.近15个会场用于媒体中心、讲者服务、VIP服务、厂商演示培训中心等,设置了330个Session,1200余人次学术讲演,20场次Hands-onTraining,邀请主席团和中外嘉宾1100余人,参会代表遍及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型城市。有数据统计,从2012年2月15日至4月30日,“长城会”征文历时1.5个月。共收到中英文摘要2237篇,“长城会”、BMJ联合编审委员会秉承“科学、严谨、公正、客观”原则,在线评审并经学委会复审后.录用摘要1739篇。所有录用征文将刊登在Heart杂志(BMJJournals,IF4.223)增刊,录用摘要可以在线或通过链接检索、引用,同时将有698篇征文参加大会青年医师奖、英文演讲比赛、专场交流及壁报展示。
本届大会还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全程防控问题,尤其是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展开了深入讨论。WHF主席Sidney Smith带来了全球NCD防控的最新目标和实施规划,详细解读全球慢性非传染病防控目标和我国“十二五”规划核心目标。共同研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的机遇和挑战:AHA主席Donna K.Arnett从美国角度探讨NCD零级预防问题;ESC主席Panos E.Vardas从欧洲视角分析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同时提到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长城会合作已有3年历史,与中国同仁合办的长城会ESC论坛是ESC全球科学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推动了国际间心血管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ACC主席William A.Zoghbi汇报了美国缩小指南与实践鸿沟的宝贵经验,他表示会重点关注中国和美国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未来。将与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携手致力于患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