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一、探寻遣词造句的秘妙,揣摩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特别是优美的语言更是学生习得的好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西湖》一课中有四个比喻句:“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绷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如此精妙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事物的形象之美,也使句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触摸、品味文字。同是比喻句,但作者却用了“犹如”“像”“仿佛”“宛如”等不同的比喻词。这种遣词造句的范例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教师可以先通过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使学生对比喻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联系学过的课文找出相同类型的比喻句再一次加深印象最后实行迁移引导学生学着写两句打比方的句子把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2自然段,“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在充分感受语言的表达秘妙后把“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一句擦去。引导学生“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教者这一“擦实在是妙。擦出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擦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对课文进行了再创作。
二、探寻构段方式的秘妙读中仿写
小学阶段最常见、学生要掌握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等。这些典型的构段方式,有很强的示范性,要让学生在读中仿写,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语言的迁移,提高语用能力。《恐龙》第2自然段:“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段落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是学生仿写的好范例。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当把段式结构的学习、感悟与模仿运用当作重点。就以上段落而言,可以分别设计“节日里街上真热闹“”秋天的多姿多彩”等总述句让学生进行段式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
三、探寻布局谋篇的秘妙,读中学写
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发掘这些表达秘妙,有利于循文路,导学路,并从读学写。《颐和园》一文作者先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再分别写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最后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过渡自然。福建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教学《颐和园》时,主要按三个板块推进教学:板块一,朗读露一手;板块二,写法学几招;板块三,练笔比一把。他深入浅出、图文结合,根据文本的表达秘妙,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既让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园林艺术瑰宝的美伦美奂,又巧妙的让学生学会从景点变化、景物顺序、景物特点三个方面写游记的方法。
四、探寻描法的秘妙,以读促写
一、注重多读。
为什么要把“注重读书”摆在首位呢?因为,学生到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读书读书,不读书怎么行?自古以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名言警句。同时,在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中也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要有丰富的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要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这些积累、体验、语感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读书中来,要先靠平时多读。在讲述课文之前,至少布置学生读五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对内容整体感知,第二遍要求对语句读通读顺,第三遍要求学生读明白、读懂得,第四遍则要求学生试着分析、品评课文,能大致找得出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等,第五遍就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然后再进行讲述,就容易得多了。只有这样,读书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语感才能得以培养。当然,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还应重点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
二、注重培养发现能力
为什么要注重发现呢?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还有人说,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发现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去努力发现。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秋天》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并观看秋天图片以后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发现秋天里的景色太美了!有的说,秋天的这些果实把我们的祖国装点得如诗如画。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课文里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天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观察秋天时,重点抓住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等三个不同的地点来进行描写。还有的说作者在用词造句上也是很漂亮,用了“稻子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露出洁白的笑脸,高梁点着头”等优美的句子,写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特别是写“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等语句,把秋天写活了,写动了,很有青春活力。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作者的这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是创新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火花。敢于质疑才能进步,敢于质疑才能成功。所以,质疑也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关键。质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如在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开天辟地的课件后,再读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的学生提出:老师,哪座山是的手变的?哪座山是的脚变的呢?还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我们这些人今后死了,头发会变成星星吗?眼睛会变成月亮吗?如此纯真而又稚气的问题,真叫人一听就顿生爱慕之心。虽然学生的理解有些偏差,但他们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
四、注重探究和比较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打到村子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妈妈埋箱子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教学中,教师发现该段从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首先让学生阅读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并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后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段落结构和作者描写的四个方面;接着迁移课外,为学生搭建实践和运用语言的平台。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努力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图”,将导图植入学生的心田。有了思维导图的全面介入,学生对这类段落描写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表达段落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情感、增强语感,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革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笔者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适当穿插课外文学,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强化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写作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应当以新课标为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适当地指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从中寻求到新知,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程要求,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如此每个同学,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解答问题。(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注意与写作相联系,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进行作文写作。如此,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思考文章,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并体会文章情感,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主动思考文章,日积月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展开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