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统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两地均居西部内陆,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特征。通过赋予其先行先试权,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正是国家批准两个综改区的初衷。
重庆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做法
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
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市政府涉农部门成立市农委,有效促进了财政性“三农”资金资源的统筹安排。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选派4018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将累计选派3.2万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两委”工作。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市级财政支出占全市财力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确保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重点投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出台了整合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意见,启动按竞标方式配置涉农资源的改革。
构建城乡全覆盖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是城乡经济一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着力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修订了村级规划导则,启动了105个市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工作。在6个区县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试点,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涵盖城乡,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改变城乡规划分治的状况,由规划部门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加快规划管理职能向乡村延伸,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
建立“一圈两翼”城乡结对帮扶机制。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重庆市把推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切入点。建立了“一圈两翼”区县的结对帮扶关系,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8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采取财政直接支持、干部挂职、教师互派、医务培训、科研咨询、援建标准厂房等措施,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乡,引导城市产业链向欠发达区域延伸。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圈翼”联动的工作考核,明确要求“一圈”区县每年帮扶对口“两翼”区县的资金及实物量折算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的l% ,启动了对“圈翼”对口区县开展“捆绑”式考核的工作。
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杜绝就业招录中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资助三峡库区移民等人员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帮助农村孩子经过职业培训再进入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开通农村劳务信息网,以市场机制建立以重庆为基地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累计与6500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为70万农民工登记了信息,帮助6.6万余人找到了工作。2005年颁布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2007年在全国首设“农民工日”,每年出台为农民工办实事的政策文件。开辟了农民工户籍转入城镇的“绿色通道”,放宽了户口迁移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举家转入城镇定居。
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已在制度层面初步统筹,实现了“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即城乡居民筹资标准均按100元和200元两档,由居民自由选择参加。着力解决“农转非”社保等遗留问题,出台政策将96万被征地“农转非”的人员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同时,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低保工作,出台城乡低保条例,实现了全市城乡低保全覆盖,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差距缩小到2∶1,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比。
推进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所有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提前完成“普九”任务,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7.7年提高到8.4年。全面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将8000余名考试合格的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在全国率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重庆籍学生资助面达到100%。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基层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
着力推进城乡土地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推进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有偿、自愿”前提下流转土地。同时,配套实施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粮食直补资金中切块15%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对标准化养殖大户补助10万~80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核心蔬菜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路桥自1994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1994年11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余平方公里。共投入16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30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69.6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0.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646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10万元,新改建市场25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07.67公顷,总投资达82.1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10多幢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成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万吨;建成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2座,主变容量达31.9万KVA。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166.2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80.4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10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5—6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2002-2008)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2008—201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60%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2010—202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2%,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104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5-6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版权所有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政策统一、城乡一体、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配置和合理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市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全面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目标
统筹规划,整体开发,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妥善解决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试点期间,实施一项制度(就业实名制)、完善二个体系(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四项工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困难群体帮扶、新市民工程)。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余人,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规模达到从业人员规模的6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规划,将统筹城乡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外来农民工的就业与服务等实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制定适用于城镇各类经济组织和城乡劳动者的统一劳动就业管理办法,清理和废除各种针对农村和外来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限制性规定。清理规范涉及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政策环境。实施就业实名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对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适龄劳动者的分类统计台帐、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对城乡劳动力失业与就业状态实行跟踪服务和管理。
(二)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要求,完善以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乡镇和社会职业介绍为补充、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市劳动力市场年9月底以前达到《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综合场所功能手册》(简称《功能手册》)规定的全部功能,并根据实际需要实现部分延伸功能和拓展功能。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年底以前要达到《功能手册》规定的基本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探索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依托,建设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对城乡劳动力提供统一的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开通“就业信息网”和设立公共免费求职服务电话,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用工、培训信息,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预测,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县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对接,并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在市城区、县市中心广场和县市区劳动力市场设立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宣传橱窗等用工培训信息,解读就业政策、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经办全程信息化。在乡镇、村组设立信息联络员,统一培训,定向补助,及时掌握有转移外出务工经商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三)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对参加培训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力,按有关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市城区以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市城区技工教育资源;以市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分区、分专业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学、统筹安排实验实习;发挥各县市区就业训练中心培训主渠道作用,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利用网络优势开展远程培训。改进培训方式,开展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定单培训或定向培训。组织实施岗前培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
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施“两后双百”战略,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新生劳动力,进行100%就业技能培训、100%安置就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完善培训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大力发展“定单”式培训,努力提高培训就业率。
(四)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做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工作。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按当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农民工社会保险意识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工自觉参加社会保险。
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处理,区分城市规划区内外,新老征地实行分类指导,逐步解决。对城市规划区内新征地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市场就业和自主创业,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大龄老龄人群和残疾人直接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现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采取划地安置、住房安置等方式,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视地方财力情况,参照规划区内方式逐步过渡。
(五)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切实做好劳资双方权益保护工作。全市各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今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要达到70%以上,到年底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率达到100%。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解决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及时查处劳动违法行为,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六)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努力做好困难群体助残帮困工作。继续落实对原国有、集体企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帮扶政策,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帮助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中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4050”人员开展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援助。加大帮扶“零转移”农户工作力度,对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农村特困人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促进其转移就业。对愿进城自谋职业的提供小额贷款援助,帮其创业脱贫。
(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迎接新市民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就业方面取消城乡分割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界限,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法规和政策,通过转户籍、变身份等途径,将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转变成为城镇新市民,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并享受与城镇原居民同样的待遇。“新市民”是指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和合法生活来源的以下人员:
1、已在城镇连续就业3年并又与用人单位或雇主续签订了2年以上劳动合同、年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农民工;
2、已在城镇就业1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职业技能、年收入高于当地企业平均工资标准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3、已在城镇连续从事个体经营满3年,当年纳税1万元以上,或累计纳税已超过3万元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4、在城镇投资兴办实业,投资总额达10万元以上,合法经营满1年,年盈利超过3万元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5、在城镇就业期间有一定贡献的,获得县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农民工;
6、已经在城镇就业半年以上,在城镇有遗产继承或有赡养任务的农村户籍劳动者。
同时,将新市民纳入城镇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范围,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保障新市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新市民居住问题纳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8月至12月)。
成立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地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本辖区内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社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服务等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根据试点工作任务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推进措施,并落实专人强力推进试点工作。同时,要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制定试点工作宣传计划,印制试点工作宣传资料,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定期宣传试点工作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印发《试点动态》,让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了解就业再就业政策,了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支持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氛围。
(二)实施阶段(年12月至年10月)。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统计等部门共同做好城乡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做到劳动力资源清、台帐齐、分类准,并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资源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根据试点工作任务,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如下: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建设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劳动用工基础管理制度,推进进城农民工参保,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建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长效机制等八个方面工作。同时,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基础工作台帐。
2、发改部门负责制定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规划,及时审批核准申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事业发展项目,促进就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3、财政部门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同时,加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4、农业部门负责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探索和总结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掌握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情况和试点工作中涉及农业及农村政策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工作。
5、公安部门负责户籍制度改革,做好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在城镇落户工作。
6、教育部门负责推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7、民政、扶贫部门负责协助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建立全市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库。
8、税务、工商等部门负责依法依规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及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办理税费减免手续。
9、统计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
10、金融机构负责对城乡劳动者在信贷政策上积极给予扶持和倾斜。
11、卫生、计生等部门负责为城乡劳动者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12、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及其他部门负责根据各自的职能在组织培训、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年11月至12月)。
按照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评估试点工作成效。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试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并给予奖惩。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模式;探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城市和农村应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新路子,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哈密市农村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低
2010 年,哈密市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 7.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6%。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并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农村社会事业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布局不平衡
各项农村社会公共设施及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布局不平衡,目前,教育、医疗、文体等事业集中在中心城区,社会事业水平较高,而农村资源短缺,社会事业水平较低。
3、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仍有待提高
近几年,哈密市逐步完善了乡镇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但乡镇的市政公用设施水平与全疆相比较仍然较低。乡镇的农民庭院建设参差不齐,人畜居住混杂,无排水、排污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齐备,并且许多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农村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全疆处于较高水平
2010 年哈密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67 元,比 2009 年增加 950 元,全疆农村居民收入4643 元,与全疆相比较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80%以上,仍然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民家庭经营中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劳务经济在农牧民人均收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0 年地方外出务工人数 2.28 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3.53%。
二、城乡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日趋加大
2004-2010 年哈密市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11.17%,但仍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人差距逐年拉大。由于统计资料的不可获得性,在进行城乡差距评价时采用“职工平均工资”指标代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哈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直接导致了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加大。2005 年-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由7617 元大到 10482 元,城乡差距拉大了0.38 倍。
2、城乡财政及公共事务服务分配不公平
城乡之间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实行不同的体制,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哈密市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教育设施非常简陋,教学质量低,城乡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城乡的公共卫生经费分配不公平,绝大部分高精尖医疗设备和高技术卫生人数集中在城镇,农村卫生资源少、设备陈旧、服务水平很低。大多数乡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全,许多乡镇没有幼儿园、托儿所、娱乐体育设施,缺少路灯,自来水管道老化,生活用水的排放为自然排放,农户仍使用旱厕等。
3、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
哈密市乡镇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第一产业,许多乡镇都无第二产业(乡镇企业),其(除重点镇外)城镇性质仍然定性为农业镇。在工业行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相对最高,但哈密市广东工业园区布局在哈密市中心城区北侧,许多乡镇农产品的深加工弱,农业产业链的短,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被分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薄弱,导致城乡产业发展不协调,关联度薄弱。区域内没有乡镇企业的支撑,无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无法截流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劳动力。
4、城乡行政区划障碍
城乡统筹的主要问题还表现在城乡之间的行政区划障碍,如哈密市近郊回城乡、陶家宫镇等乡、镇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已经城镇化,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行政区划障碍及城乡之间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实行不同的体制,这些乡、镇的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体系等与城镇相差甚远。
三、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
根据目前哈密市农村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现状,以及要解决城乡统筹出现的主要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现代农业模式
距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冬季光热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化的优势和条件。如二堡镇、回城乡等,这类乡、镇通过优惠政策,采取土地流转、专业种植和大户承包等方式,以“公司+经纪人+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促进哈密市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2、劳务输出模式
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良好的劳务输出传统,交通方便,距主要人才需求市场较近。如花园乡,这类乡镇通过健全乡村对劳务输出三级网络和组织机构,成立专门劳务经纪人协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地区“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新工作模式,做好农民外出就业服务,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3、工业主导模式
主要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专业化城镇发展模式。如雅满苏镇、七角井镇等,这类乡镇结合自身特点,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引进矿产企业和吸引投资,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矿产资源要重视产业链的延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工业反哺农业模式
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发展速度,工业部门的剩余积累除了可以支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外,还可以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扶持包括农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工农业收入差距、城乡差别大,农业资源大量流出,这类乡镇主要通过对农业、农村采取“多予、少取”的政策,通过取消农业税及各种费用来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各级政府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实现农业劳动力有效顺畅转移;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途径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但大部地区选择财政反哺为主的模式。
5、旅游开发模式
哈密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及人文条件,适合发展旅游业。如白石头乡等,这类乡镇可以通过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加强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以游促农,带动农产品、工业品的销售量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旅游特色很强的新型小城镇。哈密市近郊的花园乡、陶家宫镇、五堡乡、沁城乡主要通过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形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生态移民(扶贫)模式
远离中心城区的山区,农牧民居住高度分散,且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然灾害频发,通过生态移民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类乡镇通过政府集资,实施“项目扶贫工程”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农牧民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进行基础设施,统一按排生产生活建设,同时,把生态移民工程、扶贫开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7、城郊模式
这类乡镇通常在中心城区近郊,与中心城区的经济联系紧密,能接受中心城区产业的转移,依托中心城镇市场、信息、技术和人才,并为中心城区服务,提升自身的非农产业和经济实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调整行政区划,将回城乡、陶家宫镇合并到哈密市中心城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