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题权志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材目标指向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修课,难点在选修课,突破点也在选修课。”早在06年我省刚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面对选修课程步入高中的教学,有人就这样说过。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目前对选修教材的教学似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选修教材教学存在几种状况:一是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选修课教学,三是按照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安排选修教学,四是根据现行高考要求而舍弃部分选修内容。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选修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其实这些都步入了选修教学的误区。
那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能想到的是必修课应更多地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是大面积撒网;选修课应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较为鲜明的“经典”意识,从而对祖国和世界的传统文化形成某种或某些情结,这样的情结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会成为其思想情感发展的重要基地。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这里我想以各学校选修比较普遍的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体会,不拘浅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标指向及其定位
五个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是受到学生欢迎程度较高的模块教材之一,同时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开展好《唐诗宋词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现状
如前所说,选修教材是新课改的标志物,是新课改的试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选修教材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目前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几年下来,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可谓是乱象横生,各行其是。主要有这样一些现象:
1、按照诗歌的内容题材重新组合,美其名曰“自主创新”。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来分,常见古诗一般有以下几种:咏物诗、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怀古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有的学校把《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序列打乱,依照类别重新组织,实施教学。如“惜别送别诗”专题:《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踏莎行》(候馆梅残)……;“思乡诗”专题:《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商山早行》、《长安晚秋》、《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咏物诗”专题:《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以上分类,实在有些牵强。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该归入哪一类,历来有不同见解。这里将之定位为“思乡诗”有其道理(诗的最后八句写的是游子思归),但闻一多先生称它为“宫体诗”(宫体诗可视为闺怨诗);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咏物诗”(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够全面的。如辛弃疾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方式多样,若用七分法来分类显然有些狭隘。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两首诗,忧国伤时,抒写人生抱负,其咏物写景、抒情说理兼备,假若作硬性划分,“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风就难免受到损害,所以,这种归类法教学是不科学的。
2、按照诗歌的知识点另起炉灶,美其名曰“贴近高考”。
不少教师依据我省《考试说明》的表述,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专项训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学时分四个专项,包括“把握形象的训练”“感知意象的训练”“品味语言的训练”“鉴赏技巧的训练”。如“把握形象的训练”下列五个子项,分别是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鉴赏技巧的训练”分解出三个分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训练”更是被细化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对比烘托篇”“比兴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联想想象篇”“虚实结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录了《滕王阁》、《西塞山怀古》、《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诗歌。这实际是标准的高考考点专项训练!
教者说,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识点教学定位准确,能够凸显诗歌的主要价值。这样教学,学生可以习得诗歌的鉴赏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应试能力。然而,专项训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诗歌的整体和本质;更为致命的是,一味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有可能削弱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热情。
3、按照教材上的习题组织教学,美其名曰“利用资源”。
《唐诗宋词选读》在每一个专题后都设计了“品读与探究题”,以供学生在学完诗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却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题应对选读。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的“品读与探究”有四道题,它们是:
诵读《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称道,请从叙事、抒情、写景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该诗的炼句之妙。
诵读《与诸子登岘山》,想一想,为什么羊公碑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落泪?
诵读《山居秋暝》,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与听、动与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这四道题分别对应该专题内的四首诗,训练点有诗歌内容主旨方面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还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这些练习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能有效地发挥辅读作用,当然不能弃置不用。可是它们的功能,也仅仅在于帮助教师提炼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只有将课文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学习,美其名曰“紧跟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探得深、探得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协商精神。对唐诗宋词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如:
(1)探究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蕴。
(2)刘禹锡的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语言浅显而意蕴深厚。请收集相关资料,以“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李商隐的无题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等。请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毋庸讳言,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妄图以区区几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显然是捉襟见肘的,也是必然会失败的。
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开设如果以学生深恶痛绝为结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导致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拒绝,教师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们想要有好的结果,就有必要对开设此课程的目标预设原理进行一下分析。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教科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对“诗歌选修”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培养鉴赏诗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很明显,上述四种诗歌教学策略并不能完成这些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看:《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从结构体系看,是按照诗歌发展史的顺序编辑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搞清楚。可见,培养高中学生树立诗歌史观,是编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组另构,无异于暴殄天物。
(二)《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目标指向
《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善于见异。
(三)教学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到底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内涵,传承文化。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唐诗宋词选读》应定位于“定篇”。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而非做题能力。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与之相适应,该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过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们要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渗透着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其次要抓住重点,适当拓展。从整体着眼,理清诗史的线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这根线上几颗璀璨的珍珠――李杜苏辛。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不得不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
二、教学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学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学教师也不作过多说明,这样学生就会误认为一代只有一种文学。他们不知道宋诗也很好,明清戏剧也很出色。《唐诗宋词赏析》偏向于唐诗、宋词,其中有一个专题是唐五代词,没有宋诗。在教学中,我觉得有必要适当加入一定的唐词和宋诗。
首先,词诞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词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只有温庭筠和韦庄,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唐代。我们可以介绍第一代词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继李白后的第二代词人,他们的《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长相思》脱颖而出,点缀出了一幅唐代美词的画卷。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些词都体现出唐人素来爱清闲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词经典。
宋诗的造诣很高,宋诗的选取是文坛上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研究是避也避不开的。比如学术界对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的选目问题议论颇多。钱先生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模糊的铜镜》)宋诗选取的聚讼纷纭,至少说明宋诗不可遗忘。讲唐诗时可以选宋诗比较,讲宋词时也可以选宋诗。比如讲到苏轼,可以将他的诗词做个比较,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词,还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等名句来自于他的诗,不可不提。这些当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诗词。
(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
《唐诗宋词选读》在选材上尽可能全面,避免争议。这样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个性。在现阶段唐宋诗词研究上,一些绕不过去的大山,我们一定要学;一些可以绕过去的小山,不妨有选择带着学生走走,可能会别有一番韵味。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一定要学,《唐诗宋词选读》单独设了专题。然而,另外一些诗人、词人也颇受学生欢迎,作品也颇有韵味,教材也没有选。在学习宋词中,我就曾专门和学生研习了蒋捷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些读来使人凄然的句子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种子。
教材在某一诗人的作品专题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学生有时只会对其中某种风格或形式的诗歌感兴趣。比如学生不喜欢杜甫的古体诗,喜欢他的七律。在学到辛弃疾的词时,学生对《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很感兴趣,觉得这首词表现了有点幽默但又有愤慨。其实辛弃疾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我就介绍《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作品给学生,学生既有兴趣,也了解辛弃疾的另一面。对于教材中学生并不感兴趣,舍去也无伤大体的作品可以大胆舍去不学。
(三)教学中注意对高考能力的渗透
成交额回落,流拍率上升
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成为其近年来的最低点,该版块曾一度创下单季拍卖6亿多港元的成绩,在2012年秋拍,该版块成交额仅为1.17亿港元,成交率为72.55%。虽然张晓刚的《天安门1号》以2,082万港元成交,但该作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就为1,544万港元,涨幅并不乐观,而其估价为600-800万港元的《同志》流拍,2007年,这件作品曾以600万港元成交。此外,估价800-1,200万港元的岳敏君作品《后花园》流拍,而蔡国强、刘小东、刘野等前几年的市场明星艺术家的作品均有流拍。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成交严重下滑,成为之后当代艺术继续跳水的征兆,虽然精品仍有市场,但其利润空间和高价位作品不可与前几年同日而语。
在其之后,中国嘉德的油画及雕塑整个版块遭受冷遇,成交率仅为63%,总成交额也只有6,812.6万元。虽然陈丹青的《国学研究院》以2,070万元拔得整场头筹,但很多之前高估价作品却惨遭流拍,包括专场封面作品—估价800-1,000万元的叶永青作品《牧羊村的姐妹们》、估价750-950万元的王怀庆作品《榻》、估价600-800万的刘野作品《失去平衡》……
11月24日,香港保利首拍“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结束,49件拍品成交41件,成交率为83.67%。常玉、赵无极及群作品共8件,1件流拍,7件作品总成交额为7,797万港元,占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1.52亿港元的近50%。当代艺术鲜有高价,且多件作品流拍,包括3件朱铭的雕塑作品,李真的《清风云露》、苏笑柏的《四库全书》、祁志龙的《中国女孩》、许江的《夕照》和叶永青《鸟》。
香港佳士得于11月24日举办的“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取得4.2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为87%,39件成交拍品中,11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其20世纪亚洲艺术总成交额为6.75亿港元,成为秋拍该版块的最大赢家。其中,赵无极、群和常玉13件作品的成交额就达到2.4亿港元,占总成交的57%,显示了极强的抗跌性,在成交前10排名中,3位艺术家作品占据7席,内地艺术家只占3席。
该专场共上拍3张曾梵志的作品,其中,《面具系列》以1,578万港元成交;另一件《面具系列》估价高达2,000-2,500万港元,以2,250万港元成交;其早期的典型面具作品《面具系列:第十号》估价1,000-1,500万港元,以低于最低估价的902万港元成交。若是在2010年前,如此时间段和尺幅的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的价格必定在3,000万元以上。在同一专场中,张晓刚有两件上拍作品,《血缘系列:大家庭》估价1,200-1,800万港元,最终由现场藏家以1,242万港元成交;《2001 No. 8 》估价1,100-1,600万港元,最终以1,242万港元成交。在2008年张晓刚作品成交高峰时期,曾出现过6张“血缘”系列,成交价从2,300-6,000万不等。
北京保利12月2日举办的现当代艺术4场拍卖总成交额达2.35亿元,其中,杨飞云作品专场10件作品悉数成交,成交总额为4,404万元,成为最大的卖点。“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总成交额为1.22亿,53件作品有22件流拍,亮点乏善可陈。专场开场的吴冠中作品其中1件因估价过高而流拍,撤拍1件,只有1件在估价内成交;4件林风眠作品仅1件成交;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流拍;舒群的《同一性语态系列·一种后先锋主义·4号A》以207万元成交,该作曾于2011年在北京传是以345万元成交,一年时间,跳水价格高达100多万元。刘小东的《做梦》流拍;唯一一件何多苓作品《舞》也流拍;方力钧的《游泳者》仅以184万元成交,半年前,该件作品在北京保利流拍。曾梵志的《无题7号》以287.5万元成交,该作曾在2008年北京保利流拍。而从预展开始就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的冷军2012年作品《收租院》,虽然成为本次夜场的压轴作品,却在最后时刻由拍卖师宣布撤拍。
“早年收藏的中国油画专场”共18件作品,16件成交,总成交额为2,954.9万元,刘小东的《青春故事》以2,012.5万元成交,陈丹青的《西区画室》以437万元成交,王沂东的《秋菊》以333.5万元成交,3件作品基本占据专场总成交额的94%以上。
北京匡时秋拍的油画雕塑专场共有111件作品上拍,只有60件作品成交,成交率为61.26%,总成交额为7,134万元,其中,周春芽的《石头系列—雅安上里》占总成交额的近半。北京瀚海的“中国现当代美术”专场,104件作品总成交额为3,352.3万元,成交率仅为58.1%,其中,成交最高价为周春芽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592.25万元),尚扬的《董其昌计划12》以575万元成交。
上海泓盛2012秋拍“油画雕塑及当代艺术专场”成交额为5,151万元,成交率为60.9%。其中,“油画雕塑”成交额为1,515.9万元,成交率58.33%;“当代艺术”成交额为3,635.1万元,成交率63.46%。上海荣宝斋举办了其第二场油画雕塑专场,120件拍品只有69件成交,成交率为57.5%,总成交额4,565万元。何多苓的《窗前的女人》以713万成交,位居专场首位。该作之前曾有两次拍卖记录,2007年6月在上海国拍以110万元成交;2007年11月在北京保利以212.8万元成交。12月26日,上海泛华“当代艺术及油画专场”首拍122件拍品,总落槌价逾4,500万元。12月29日,上海朵云轩“油画雕塑专场”103件作品约有85%成交,总落槌价超过4,300万元。其中,估价高达1,500-1,800万元的陈逸飞1992年的作品《助妆》以2127.5万元成交。
逆势上升的明星:群、周春芽、罗中立
在20世纪现代艺术中,群无疑是今年秋拍最大亮点。在保利香港首拍中,群的《红肥绿瘦》以超出最低估价5倍的4,025万港元成交,另外3件作品也悉数成交,4件作品成交总额高达4,979.5万港元。
在11月24日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上,45件成交拍品中,赵无极、群作品共13件,而群作品占据其中5件。其作《白色森林之二》为专场拍卖焦点,曾参加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群作品展,在激烈竞争之后,最终以6,002万港元成交,不仅为“雪景”系列题材最贵,也创下群作品最高成交纪录。在该专场中,群的其他几件作品也取得不俗成绩,《第八十一号》以2,080万港元成交,《第三百一十四号》以2,194万成交,《第五十四号·雨后》以866万港元成交……
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群的雪景题材作品《雪之万象》同样取得不错成绩,该作以65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2,194万港元拍出。罗芙奥香港在港的首场晚间拍卖—现代与当代艺术夜场在11月25日举行,群的《永恒之光》以1,600万港元拔得头筹。在上海朵云轩“油画雕塑专场”中,群《橘黄的笔跡》以510万元落槌。
在现当代油画艺术面临整体调整之时,赵无极、群和常玉的市场显示了极强的抗跌性,成为市场定心丸,在经过台湾画廊、经纪人和藏家10多年的努力下,其价格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群、赵无极的作品多集中在台湾、香港藏家手中,待价而沽,在2012年的上半年,这几位艺术家在中国内地的推广实验是以暂时失败告终,显然,要将其影响力波及至内地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藏家还有待时日。
在本季拍卖中,当代艺术版块最大亮点非周春芽莫属,各大拍卖公司挖掘新的热点,纷纷推出周春芽作品,在寒流充斥的当代艺术市场上,周春芽作品呈现出逆势上升的趋势。在北京匡时秋拍油画雕塑专场中,周春芽的《石头系列—雅安上里(三联画)》成为专场焦点,该作曾参加中国美术馆于1994年举办的“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油画)”。作品估价高达2,500-3,000万元,以2,000万元起拍,2,990万元成交,成为周春芽个人作品成交价排名第2的作品。据了解,该作在1994年展出之后,曾以3万元卖出,18年间飙升866倍。
11月25日,香港佳士得2012秋拍“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日场以德国私人藏家收藏的周春芽早期作品作为开场,16件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为954.2万港元。除此之外,台北罗芙奥上拍的周春芽作品《太湖石》以1,200万元成交。
在保利香港首拍中,周春芽的《风景系列》以310.5万港元成交,该作曾于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以72万港元成交。在北京保利“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中,专场封面作品—周春芽的《绿色的黑根—名牌时装》680万元起拍,最终以908.5万元成交。此外,被称为“迄今拍场上出现尺幅最大”的周春芽作品《等待中的绿狗》在上海荣宝斋以747万元成交,拔得专场头筹。
除了周春芽外,值得关注的还有罗中立。2012年4-6月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行的罗中立个展“中国乡土写实灵魂”为其在秋拍上的表现增加了不少筹码。在保利香港首拍中,罗中立的《飞燕》以368万港元成交,该作之前有两次拍卖记录,2006年在北京保利以110万元成交,2009年在北京诚轩以80万元成交。但北京保利“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中,其作表现差强人意,1991年作品《渡河现场》以368万的成交价,由唐炬竞得。这件作品在2006北京荣宝拍卖中就以209万元成交,而其另外两件作品则遭遇流拍。
在北京匡时“油画雕塑专场”中,罗中立的《荷花池》以250万元起拍,以379.5万元成交。该作之前曾有两次上拍,1998年在中国嘉德以30.8万元成交,2001年再次在中国嘉德上拍,作品流拍,本次成交价为14年前的近13倍。
上海泓盛秋拍力推的“罗中立专题”,除1981年早期作品流拍,其余4件被不同藏家竞得,其中,封面作品、1993年作《雷阵雨》以862.5万元成交,该作2007年在北京保利曾以504万元成交;此外,2007年作《过河系列》以 552万元成交。
在当代艺术版块整体大幅下滑的环境下,周春芽、罗中立作品稳健成交,成交价还有上扬,与其广泛的收藏基础密切相关。二人的高价成交作品以20世纪90年代居多,且早期作品受追捧程度更高。二人作品出现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市场上,波及范围广,藏家群体的成熟度相对较高,市场对于二人早期作品的充分认可,表明其作品的收藏已进入一个较为系统的阶段。
争议写实油画:从杨飞云到刘溢
在当代艺术普遍遭受冷遇的情况下,写实油画逆势上扬,成为涨幅最大的版块,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画家在最近几年作品的价位直线上涨,多位写实油画家的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都突破千万元大关。从2012年已结束的拍卖的结果看,写实油画部分虽然同样也遭到流拍,但价格仍然稳健,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2012年秋拍写实油画部分最受关注的当属杨飞云。在杨飞云作品成交前10排名中,其中7件都是在2011-2012年成交的,而其中4件都是在北京保利成交的。在今年秋拍中,北京保利专设“理想的青春——回望杨飞云20年重要作品专场”,10件全部成交。其中,专场封面《荷花屏风》估价450-650万元,成交价达1,725万元;《少年》以184万元成交,该作于2009年在北京保利曾以69.4万元成交;《几块衬布》之前在北京保利两次上拍,这次以138万元成交;《自在》于2007年在北京保利以286万元成交,这次以414万元成交。
在北京艺融秋拍中,杨飞云的《窗外》以161万元成交,该作之前曾有两次拍卖记录:2008年在中国嘉德流拍,2012年5月在北京华辰以207万元成交,半年时间不到,作品再次上拍,亏本释出。在北京匡时秋拍中,杨飞云的《红裙子》以172.5万元,该作曾在2009年在中国嘉德上拍,流拍;2010年11月再次上拍,以91.8万元成交。
在今年秋拍中,写实油画虽然没有出现一如当代艺术那样的跳水价,但出现在市场上的作品量和成交价都大不如前。在香港佳士得“20世纪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夜场中,写实画中只有一张陈逸飞的《吹笛仕女》,曾参加1990东京西武百货店举办的“陈逸飞作品展”,以314万港元成交。该作曾于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以218万港元成交,3年时间买进卖出的利润并不大。
在保利香港首拍中,王沂东的《风停了》以690万港元成交。该作有多次上拍记录,1991年在香港佳士得流拍;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再次上拍,以360万港元成交;2011年在北京保利以563.5万元成交。若是除去佣金及货币兑换的因素,相比去年的价格,基本没有上涨。
北京保利“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王沂东2001年作的《瑞雪》以1,322.5万元成交。该作曾有两次拍卖记录,2006年在中国嘉德以330万元成交;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1,120万元成交,除去通货膨胀及买卖佣金之外,这位两年时间换手的卖家最多也就保本。在同一专场上,艾轩的作品《午夜下过薄薄的雪》以299万元成交,而就在半年前(6月2日),该作在北京保利以414万元成交,这样的跳水价,实在让人惊讶。
在北京保利“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中,刘溢的《2008·北京》成为当晚拍卖最大的一颗冷炸弹,在拍卖之前,该作标注为咨询价,作品在仅有一次加价的基础上,以1,955万元成交。在拍卖之后,有消息称,作品出自藏家唐炬之手,2006年在中国嘉德以181.5万元竞得,短短6年时间身价就翻了10倍,但刘溢解释,这两件作品并非同一件。2011年之前,刘溢作品最高价仅为2006年以181.5万元成交的另一件《2008-北京》。进入2011年,刘溢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直线上升,并“一气突破千万元大关”,其成交前5名的作品的均为近两年成交,且都在北京保利上拍。在当晚拍卖中,刘溢的另一件作品《钟馗嫁妹》也“顺利成交”,成交价高达414万元。
崩盘之说为时尚早
就2012年秋拍当代艺术市场而言,其成交总额萎缩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的回调,而非艺术市场内在规律或市场原因造成的。2010-2011年上半年,中国流动性资本过剩,大量民间资本,包括机构资金和私募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寻求新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热钱快钱蜂拥进市场、盲目入市,由于古代艺术品真伪难辨,近现代书画价格高昂,而当代艺术品已经连续多年呈现爆发性增长状态,投资人对此充满期望,导致当代艺术品在这段时期的成交总量和单价同时上涨。
实际上,2005-2011年,当代艺术的大部分精品,在经过学术处理和市场定位,甚至几次转手交易之后,已完成高价换手交易,并进入机构或私人藏家之手,市场在短期内缺乏可以支持流通的精品。而当代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二级市场上的时间不长,没有达到作品品味、风格、受众群体和市场共识上的权威性,更不能形成像上一代那样成就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明星艺术家和流行风格,演变成市场热点与美流,继而形成明星艺术家的市场效应。
[关键词]《洛神赋》曹植 理想之神 对话
一、历代对《洛神赋》的诠解
《洛神赋》序曰:“黄初三年,余从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表面看来这是一则人神相与的奇遇,但是它的涵义绝不仅仅在此。“洛神”作为一个美人的象征性的符号,是很难确指的。正如索绪尔所认为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正是“因为符号是任意的,所以总要受历史的影响。某个施指与某个所指在具体时间内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暂时的。”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无论是能指还是所指,都缺乏固定的、基本的、能够保持一致的内核。《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是运用象征的笔法刻画的,而这种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无法确指,从而使历代对《洛神赋》的理解有多种诠释。
一种观点是“感甄”说。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李善注《文选》“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辍辕,少时许,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管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这种观点在唐代颇为流行。李商隐在其《无题》诗也有“宓妃留枕魏王才”的诗句。直到近代郭沫若还认为此观点有道理,认为“子建要思慕甄后,以甄后为他《洛神赋》的模特儿,我看也是情理中的事”。
第二种观点是“寄心君王”说。清人何焯认为“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自好事者造为感甄无稽之说,萧统遂类分入于情赋,于是曹植几为名教罪人,而后世大儒如朱子者,亦不加察于众恶之余,以附之楚人之辞之后,为尤可悲者。不揆狂简,稍微发明其义,盖孤臣孽子所以操心而虑患耳。”朱乾也说:‘《洛神》一赋,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离,托为人神永绝之辞,潜处太阴,寄心君王,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无二之志,小说家附会感甄,李善不知而误采之。”丁晏《曹集诠评》也采纳这种说法“序明云拟宋玉神女为赋,寄心君王,托之宓妃,洛神犹屈宋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这类寄心君王的观点,是在反驳感甄说的荒谬之同时提出其主张的,看起来要比感甄说更接近文章的主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洛神赋》的主旨又有新的见解,主要以洛神象征曹植之理想,可以称为理想象征说。张亚新认为:“洛神应是作者政治理想、人生抱负的寄托或化身,是作者‘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境界的形象化。”张文勋以为:“作者写的是爱情主题,歌颂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大胆抒发了作者对这位想象中的妇女的爱慕之情”,至于说“在爱情主题后面,是否还寄托了作者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昵?应该是有的”,最后总结为“洛神是理想的象征,这理想,可以是美的理想、爱的理想,也可能是事业的理想,生活的理想。可惜这些理想都和洛神一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给人留下的只是惋惜帐惘,冥思遐想。从这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曹植藉这篇赋以寄托自己的种种失意情怀,说它是苦闷的象征,也是可以理解的。”徐公持也认为“洛神是理想的化身,这篇赋表现了作者在受着迫害、壮志不伸的条件下,仍然有所追求的精神。”
另外,还有哀愁说。这种观点认为哀愁是全文的主旨,也就是说全文渲染的是一种情绪,认为“此种言有终而意无尽的哀凄悲怨,正是《洛神赋》能够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以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的观点为代表。在《魏晋文学史》中徐公持修正了自己早先的看法,认为:“哀愁就是它的主旨”。而哀愁的源头是“曹植的现实遭际”。文中的“君王是哀愁之王,洛神既是美丽之神。也是哀愁之神。二位人物的哀愁又融为一体。成为无法消解的情绪症结”。
二、《洛神赋》的另一种阐释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来说,真理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何种解释,他们都有各自成立的理由。加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周游戏一样,其存在方式都是自我表现,“‘表现’就必须被承认为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这一点应由表现感念是从游戏概念中推导出的这一事实做准备,因为自我表现是游戏的真正本质――因此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真正本质。所进行的游戏就是通过其表现与观赏者对话,并且因此,观赏者不管其与游戏者的一切间距而成为游戏的组成部分”。观赏者是游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读者也是艺术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洛神赋》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能够一代又一代打动读者的心,正是由于它的象征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解读空间。不同的读者因为自己的前理解不同因而能读出不同的内涵,它的多义性恰恰又证明了它的可读性,从而在这种互动中展示着它恒久的魅力。那么,论者作为读者又从中读出了什么?与第三种观点有些类似,认为洛神是理想的象征。但是,和此观点有所不同,认为整篇文章是曹植和其理想之神的对话,或者可以讲是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的对话。
赋中写到:从京城归东藩的途中,日既西颓。车殆马烦,在洛川一带休息。忽然精移思散,睹一丽人,在岩之畔:
其行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乘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相应图。
从屈原《离骚》开始,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美人经常有象征的涵义。《离骚》中的美人意象是变化的不确指的。如前部分的“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其中的“美人”、“蛾眉”指的是有才华的自己而在后一部分中的“求女”,其寓意历代多达+种解释。当代学者周建忠曾作过详细归纳,分别是求贤臣、求贤君、求贤妃、求君臣、求理想(女指理想人物和理想事物)、求爱情、艺术虚构说、求知音、求楚后、求女杰。
论者以为这个美到无以复加的洛神正是曹植心中完美的理想之神。曹植是一个积极的人,一生都充满了浓烈的政治热情。虽然他遭到了人生的种种打击,但是他一生都为“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努力,所以他的散文中处处 流露出对理想的向往,无论是少年气盛、还是坎坷人生,都不曾让他放弃。那理想是他心中恒常的指示灯,而他不断发生变化的散文中的心情、甚至散文的形式,都是围绕着这一恒常的目标展开。
自从黄初年问,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名为就国、实无异于放逐。据史书记载“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义,临国无会通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世人皆思为王侯而不能得,而曹氏王侯则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这一违反常情的选择,暴露了这些藩王所遭受到的待遇。藩王的境况已经很差,“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僚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弱,大数不过二百人”,而曹植又因为“前过,事事复减半”。但是物质上的困窘算不了什么,更沉重的是精神上的受挫。黄初四年,曹植与曹彰、曹彪一同朝京师。在洛阳。欲见曹丕而遭拒绝,兄弟曹彰又突然逝去。本欲与曹彪同道归藩国,又被“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赠白马王彪序》)的借口而制止。这次朝京师曹植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他对自己“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开始怀疑,《洛神赋》正是用象征的手法抒写在独自归国的路上与理想之神的一次深入的交流、灵魂的对话。
赋中他与洛神的交往,正是他和理想之神的对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玮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G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审礼防以自恃。
曹植希望追寻到理想,理想之神的美好让他振动,但是,他又害怕最终被理想之神欺骗。就像郑交甫被神女抛弃一样,所以,他对理想之神持着一种犹豫、狐疑的态度。而理想之神对他的这种态度非常不满:“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她徒倚彷徨,将飞而未翔。
曹植则又一次为理想之神的美好内蕴打动:
体讯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理想之神在彷徨之后终不忍将他的主人舍去: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世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虽然人神道殊,盛年莫当,但是我心将长寄于君王。此处的“君王”当是主人的涵义,理想之神将曹植称为君王是有道理的。理想是人的精神状态,它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所以人本身是其精神(包括理想)的主人,没有人的存在理想也将失去处所。
身为人民父母官,怎样才算为民做主?任长霞是人民的父母官,她保一方平安,她为人民大众申冤;是人民的父母官,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他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
作为一国、一省、一市、一县之主,为人民的生活着想,带动全体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和平、繁荣、和谐的地方、社会,他们就是人民的父母官,就是在为民做主,这也是和平时代,普天之下,人民大众最基本、最朴素的认识和评价标准。
在党的“保先”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教育等等大气候下,在经济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市场环境下,城市品牌的推广已被各级政府、各级领导排上议事日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头大事。如前所述,这本无可厚非,并且值得赞扬,因为这也是黎民百姓的福音。
但当我们仔细研究、看过各地的城市品牌推广工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大多数地方做的推广工作都是徒而无功的,“声势大,效果小”、“急功近利”、“阶段性强、缺乏系统性、持续性”、“自娱自乐”式,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也与我们领导的初衷相违背,人民也会大失所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各界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以使城市品牌的推广工作更有效。
一个城市品牌的形成关系到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下面就从城市品牌推广中常用的十二个推广措施做以简单的分析和控讨。
一、 关于城市定位:
所谓城市定位,简单地说,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比如西子湖畔的杭州把自己的定位概括为:“人间天堂,快乐杭州”。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的城市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个性越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王志纲语)。
城市定位立足于城市资源和基础,主要是要告诉世人“我是谁”。城市需要经营,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城市的经营和管理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来,就要像企业经营产品一样,首先要让大家知道你是什么,并且要区别于其它城市,通过城市定位,来让大家首先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一个以什么最为突出的城市,并且能够吸引人和满足城市顾客的需求。
城市定位要避免雷同和简单,缺乏鲜明的个性,没有内涵,比如什么:旅游城市、文化古城等,如上所述,城市定位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1、深度挖掘城市资源和优势;2、城市定位要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3、要突出灵魂和城市发展理念;4、个性鲜明、鲜活、生动;5、人性化。
二、 关于文化塑造:
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的知识, 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就没文化和内涵。一个城市,即使高楼大厦林立,如果人临其中,没有归属感、没有认同感、没有品位的话,我想这个城市也只能是一座建筑群而已,而不能称其为一座城市。
文化塑造是不能光是一个空的口号,重在全民参与,形成一种氛围,如开设城市文化长廊,让市民、游客无处无地不处在一种浓厚的城市特色文化氛围之中,感受着一个城市的浓郁气息。在企业管理中,讲究成功来自于细节,细节体现管理。城市文化要得以体现,给全社会、游客留一个好的印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可以说,细节同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广场体现城市文化,出租车体现城市文化,火车站体现城市文化,市民一举一动体现城市文化,城市管理、人才政策体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体现城市文化等等。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塑造要以城市特点为基础,既要有宏观实施战略,也要有细节管理具体措施。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市政府为打造高品位深圳城市文化,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是重视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二是强化精英文化意识。这里所说的精英文化指的是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创造的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高雅文化。三是注重审美标准的考量。四是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产品的文化含量。可以看出,深圳在打造高品位城市文化方面,不仅有宏观战略考虑,更兼顾市民文化水平,很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
三、 关于城市文化广场: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的一个窗口,也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广场,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体现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时代背景下的环境。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广场要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 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宜宾市江边的合江门文化广场,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还有激光灯,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四、 关于城市文化节:
城市文化节是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对城市文化的一个集中、大力的宣传和普及、推广、落实的过程,目的是让城市文化更深入人心,更广为人知,而不是简单的搞一次活动,或者是邀请几个歌星,办一场晚会。城市要经营,既然纳入市场的范畴,在经营时就应该遵从市场的原则和风格,以实效为出发点,而不能带有政府的作风和形式主义走过程。
城市文化节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主题,同时,围绕主题,对城市文化的实施做一个全面的检讨、改进,该奖励的奖励,该纠正的纠正。文化节的主题可以是以当地名人为依托,如:孔子文化节;也可以是以城市文化为主题。
五、 关于城市雕塑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 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图腾和市民精神的化身,如深圳街道上的系列人像雕塑。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 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 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 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 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 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 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城市雕塑中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城市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选择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与城市文化内容相统一。(2)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充分考虑城市特色、历史典故与市民精神向往。
六、 关于城市美食节:
城市美食节主要在于推广当地特产小吃,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通过曲线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品牌,搞高城市吸引力,如广东每年一届的“广东美食节”。但实际上,有很多地方在操作这一活动时,由于各种因素,倒置结果并不理想,甚至是一塌糊涂,如某地的金秋美食节,场地选在体育场前的空地上,供水不足,卫生不过关,场地又小,完全是一个街头大排档,本身在招商时又未能严格把关,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结果是鱼龙混杂,商家骂娘,市民喊冤,连当地媒体也进行大肆曝光。可以想象,这样的推广活动只能是让城市品牌更加糟糕,也让政府形象和信誉大大折扣,对于以后的工作更为不利。
七、 关于城市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无论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还是一个城市,其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了!但只仅指正面的,有正面当然也有反面的,有歌唱名星,当然也有体育明星,还有政治明星。
如:安徽芜湖的红顶商人,其虽然同样是制造了一定的名人效应,但却是负面的影响,还有厦门远华案中的赖昌星。相反,象李湘之于湖南,田亮之于陕西,他们都为提高当地城市知名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象姚明之于中国,让中国在世界的知名人士度和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遗憾的是, 我们有些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商业意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抓住机会。当刀郎以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唱红祖国大江南北时,也让更多的人从他的歌声中了解到伊梨,让更多的人对新疆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而对新疆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借势造势的好机会,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行动。
名人效应还有一点就是,政府全力的包装和支持同样重要。我们认识凤凰卫视不是因为其老板杨受成,而是其名主杨澜、鲁豫,这不能不说是凤凰卫视在包装、推广上的成功之处。其实城市品牌的推广是一个道理,只有这个城市名人多了,城市品牌自然的关注提高了,知名度也就高了。在这一点上,湖南可以说做得很好,他们经常在卫视台播放李湘的歌曲,以此让更多的人认识李湘,进而认识湖南。
八、 关于卫视主题传播
卫视台是一个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和窗口,精明的商人和广告人发现这一点,于是就有公司专门操作全国的卫视广告,让很多广告主在很少的资金投入下产品宣传铺向全国。当然,在城市品牌的推广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有利工具,将城市品牌和形象加以包装和宣传。
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云南卫视在其节目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关于云南旅游的,因为云南是一个旅游城市,而相反之下,其他很多城市做了很多推广工作,却忽视了这一点!
九、 关于眼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