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的歧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看,月亮是美丽的,玫瑰是美丽的,万物都是美丽的。而我今天觉得,放弃也是美丽的。
放弃——成功的帷幕
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可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就有了自私,带给我们许多坏的影响。抛弃自私念头,才能生活快乐。我们都有理想追求,都想得到美好的事物,但并不是都能实现。只有放弃了一些目标,甚至及时矫正原定的航向,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在成长的舞台上,放弃就是挡在眼前的帷幕。掀开它,看到的就是辉煌。
放弃——快乐的烟雾
昨天发生的诸多不如意,就如同“今”字多了一点,成了“令”。这一点很关键,可能是令人不满,也可能是令人快乐。这一点是有风险的。当你把握不住时,为何不舍去这一点,将它永远定格在“今”天,不是更踏实、更快乐吗?
放弃——豁达的音乐
人总有不开心的时候。这时,你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顺眼。那么,干脆闭上眼睛,去聆听一首优美的歌谣。放弃,虽然只是短暂的不舍,但能换取豁达的胸襟。就在这短短的放弃阶段,你已经忘记了过去,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放弃——最后的掌声
每个人都会成功。成功不在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比如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孔融为什么会让梨?当然是出于大度。但你可知道,因为先大度,所以选择放弃;因为先放弃,所以流芳百世,传诵至今。我们每一次的成功,都有各自的价值。也许最终的放弃,反而能赢取最后的掌声。
人生就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需要努力,也需要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能登上这个舞台;只有懂得放弃,才能自信地表演;只有领悟放弃,才能获得鲜花和掌声。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放弃了某些该放弃的,就能有所专注有所得,也才能成就一段梦想,获取一份快乐。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放弃的美丽,去学会放弃吧。
[教师简评]
习作用四个新颖的比喻做小标题。诠释“放弃”的内涵,思维独到,层次明晰。事实上,放弃并不排斥努力,但理智地放弃是一种勇气,还是一种智慧,有时更是一种哲学。因此说,放弃也是美丽的。
关键词 领导力理论;研究特点
一、美国领导力理论的特点
二十世纪以来美国的领导力理论研究经历了特质理论、风格理论,情境/权变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四个主要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领导者的特质研究,其核心观点认为领导力与人的某些特质有关。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开始,主要进行的是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认为领导效能与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有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领导情境/权变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境的影响。80年代以来则是变革型领导力理论占据主要的地位。
但是,美国领导力理论虽经过近100年的发展,至今在关于定义等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有共识。这种现象越来越让研究者们不安。许多知名学者,如变革型领导理论的鼻祖伯恩斯先生,不断呼吁学界对一般领导理论研究的重视。领导力理论要成为一般理论,必须既能够反映一般事实,而且能够付诸实践。
根据库恩的观点,好的科学理论的特征,也就是评价科学理论是否充分的准则是理论是否具有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从这一标准看,领导力理论似乎还难以成为科学理论。首先,在关于理论的精确性上,有关领导者特质、领导者自身相关要素区分、领导过程分析及对追随者评价等,虽然采用了新的理论划分及新的分析工具采用,得出了一些更为清晰的结论,但其精确性还需要不断提高。二是从一致性上看,不仅是在不同理论学派之间,有关领导力研究结论有差异,即使在同一学派理论的内部,对同样的一个问题的认识、观点,往往也存在分歧。三是就整个领导力理论来看,虽然研究范围相当广阔,但各个学派所关注的研究重点和对象往往是狭小的。只能限定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解释部分与领导力相关联的因素,而对其他影响领导力相关的因素,只能采用假设的办法将其暂时忽略。四是从简单性看,领导力理论中几个主要学派关于领导力理论系统构架,都较为复杂,尚未形成既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又简单、明了、完善的理论系统。很多学派关于领导力的理论研究的阐述,都非常繁琐,有时甚至是晦涩。
二、美国领导力理论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十世纪以来美国领导力理论研究特点的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
首先,从领导力的研究方法上看,过于偏重于定量分析手段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原因。定量手段作为科学方法,基本上着眼于对理论命题的检验。领导力理论的一些研究结论有着非常充分的心理、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科学依据,较之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理论更为可靠,这与注重定量分析手段应用是分不开的。但是,定量分析手段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理论系统的创建具有局限性。它过于依赖可操作性,忽视了语言和情境,并试图把现象简单化。把现象分割成局部,单独进行研究,因此忽视了总体。这是导致对领导力深入研究时其理论系统自身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
其次,从研究过程看,领导力理论发展始终与实践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各个流派的领导力理论,在确定理论框架的大致形态后,基本过程是:确立基本假设,构建分析研究的基本模型结构,组织开展定量的科学实验。同时,按初步验证后的领导力结构模型,设计领导力的测评问卷,开展领导力的评估,提出改善领导力的对策和手段。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特别具有实用的价值。但由于实践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新的实践活动及分析实践手段的变化,又容易引起理论的变化,而理论假设、边界条件、理论模型及变量参照系统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有时甚至引起原有理论发生根本变化,这是导致领导力研究重点、研究结论多变,不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最后,从领导力理论自身的发展看,领导力的理论是在与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科学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比如,特质理论起源于早期美国功能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强调要分辨人的行为的目的本质,需要依靠心理测试,可以通过心理能力考试选拔特殊的人。把个体差异与权威岗位的高效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形成了对领导力特质的最早研究,产生了特质理论。领导力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内容来源于对政治人物的关注,这也使领导力研究不得不与政治学、社会学等紧密结合。所以,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一方面为领导力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推动了领导力研究不断深化:另一方面,由于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汲取,也增添了领导力理论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甚至无法使用同一语境,使理论的一般性融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对国内领导力理论研究的启示
第一,建议研究者注重定量分析等科学手段的应用。长期以来国内社会科学理论界擅长理论推导和演绎,定性研究手段使用多于定量分析手段的应用。虽然定性分析在掌握研究对象内在关系、整体及重点,构建研究的理论体系方面有优势,但对领导力研究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理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注重定量分析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为中国特色领导力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领导力研究从其产生起就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特质理论开始的各学派的领导力理论,研究者们基本上建立起了对领导力评估的模型和结构,编撰了领导力测评问卷,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提出了改进领导力的对策和措施。因此,我们在开展领导力理论研究中,不能把理论构建当做唯一的目的,必须立足于实践的应用。理论研究中一方面要把理论的构建和建立测量评估模型、结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应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各种实证性的工具,编制有操作性的测评问卷、统计表格,为应用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把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干部培训、企业培训之中,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摘要:齐美尔的时尚理论一直被奉为经典,占据该领域的主流地位。他从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心理需求出发,揭示了时尚同化和分化的社会功能,并认为时尚是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时尚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偿机制,满足一定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目前时尚在现代的平民化趋势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 :齐美尔;时尚;阶级;平民化
一、齐美尔的时尚理论
齐美尔从心理需求出发,认为人是一种“双重性的生物”。而时尚,同样也承载着人类所追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通过模仿,时尚成为群体行为,“给我们带来一种保存合目的性的力量的魅力”,让我们在追求时尚上并不感到孤单,明确自己是潮流达人中的一员。另一方面,时尚也满足了差别的需要和自我凸显的倾向,使追求时尚的人表明自己是走在潮流尖端的,是区别于普通大众的。
时尚在社会关系中,起到同化和分化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关系中,时尚成为了“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社会上层人士利用时尚元素与普通大众区别开来,强调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并且在社会上层内部形成统一的时尚模式,“结交相同地位的人”,而对外则表现出排斥的态度,突出与地位较低者的差别。虽然地位较低者努力地向地位较高者看齐,他们通过模仿试图追求社会上层人士的时尚,把自己打扮得像上流社会的人,但一旦多数人模仿成功了这种时尚,这种时尚不再属于社会上层的特权,而在社会众多阶层中弥散开来,那较高地位的人便会放弃这种时尚,转向其他新颖的时尚,再次与其他阶层的人区分开来。
齐美尔还认为时尚可以作为一种工具的补偿和起到平衡作用。以“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狂热地追求时尚”这个问题为例,他认为,女人的社会学本质在于缺乏差别,在于相互之间更大的相似性,在于受到社会平均化更为强烈的制约。她们被要求做谨遵习俗、合乎礼仪的事,处于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无差异的生存方式中。于是女性寻求时尚的力量,通过时尚展现相对的个性化和引人注目。最终,时尚成了女性表现自我、追求个性满足的阀门。在14、15世纪,意大利的上层妇女没有发展出什么特别的时尚,而德国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女性个性化的需求能否得到充分的满足。当时意大利妇女在个性发展上有更大的自由,在教育、文化、社交活动上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她们不必通过时尚来发挥个性并获得与众不同的特征。而在德国,女性并没有较大的个人自由和生存空间与,她们便通过夸张的着装时尚进行补偿。
二、对齐美尔时尚理论的讨论和思考
尽管齐美尔认为“新颖的时尚,无论怎样都仅仅顺应较高阶层”,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时尚似乎已经变得触手可及,至少没那么难,尤其是近年来H&M、Zara、Uniqlo 等品牌引领的平价时尚的普及,让时尚麦当劳式的漫天铺地开来,平民与时尚的距离在不断缩小。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及其机器大生产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得益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大批量的时尚产品能够被快速生产出来,其产品的价格也相应降低,能买到且买得起,使得时尚单品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似乎也解释了现代时尚更加富于变化和瞬息万变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以前,时尚较为稀有和罕见,为贵族享有,普通大众很难模仿得到,即使是能得到,那也得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那时的时尚很稳定。而现代社会,当社会上层创造出新的时尚后,普通大众模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时尚传播开来的时间大大减少。根据齐美尔的理论,这时也就意味着这种时尚即将被抛弃了。所谓时尚“产生的速度加快也就决定了破灭的速度也加快了”。
商业利润的驱使和市场化的推行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普通平民有追求时尚模仿社会上层的欲望,作为一个重要的商机,商人们不可能错过。尤其是中产阶级,由于其暧昧而敏感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最容易追求时尚的阶层,也成为各大时尚品牌的市场定位。既然你需要时尚,我又能借助于现代工业制造出来,那我就降低时尚的门槛,满足你时尚的欲望,而一旦得到时尚尝到甜头,消费者们又会不断购买时尚。一个不断追求时尚的人,才能称之为时尚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和大众传媒在利润的驱使下,又合谋一起制造时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们不断制造消费者的时尚欲望,刺激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培养他们的时尚意识。普通平民们沉迷于他们所创造的幻象中,好像时尚能够让他们满足跻身于社会上层人士之中,时尚是能够获取的(这些都是商家和大众传媒们所宣扬的),而金钱在时尚带来的,至少是宣传中能够带来的那些附加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些都使得现代平民追求时尚的欲望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时尚果真如齐美尔所说的那样,总是产生于较高阶层吗?时尚会不会从下层群众中创造出来并逐渐弥散开来呢?牛仔裤的流行过程明显是一个例子。牛仔裤最初是体力劳动者的工装裤,因其耐磨而受到矿工的追捧,这种裤子在二战期间被美国指定为美军制服,不久后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成为时尚的标志,并渗透到上层社会中。
而以凡勃伦、齐美尔代表的时尚向下滴入论在一个世纪后遭到了众多批评,例如布鲁默的“集体选择”理论,他认为“时尚的确立实际上是通过一个集中的挑选过程”。布鲁默发现,在巴黎主流时尚厂家的会上,即使展出一百多种晚装设计,经过一两百个买家的挑选后,最后总有6~8款的设计被所有买家选中,成为时尚。而这些买家是在彼此独立不知对方的选择时做出的挑选。布鲁默指出,买家们作为时尚消费群体的人,都是根据来自近乎共同的现实世界的集中刺激而挑选单品。而设计师们根据以往的时尚、当前的时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性元素推出自己的设计。因而,时尚是设计师、采购商依据现实互动中形成的集体品味而做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社会上层人士设置的。社会上层人士对于某种时尚风格的采纳的确会促进其更大范围的传播,但他们最多是参与到了选择当中而“影响”了时尚,“精英阶层在外在形象上区分自我的努力是发生在时尚运动的内部,而不是时尚的成因”。
在布鲁默看来,齐美尔的研究“错过了时尚机制最为关键之处,那就是要时尚的共同愿望。因此时尚在布鲁默的漫渗理论之下并不是阶层区分的一种需要,而是一种对于‘要时尚’的共同响应”。因此,时尚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过程,通过“要时尚”这种根本性意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达成了“时尚”的共识,从而推动着时尚前行。并不是什么阶层创造了时尚,时尚本身是一种社会群体自发整合的表现。
布鲁默还提出一个反例来推翻“时尚自上而下渗透”的这种模式。他说:“上流社会或中产阶级所设置的时尚标准,并不比那些失去了地位的、反阶级的年轻人和反主流文化者设置的多。长头发,头饰圈,珠子项链,染色的衣服,背心,混杂的皮革制品和小山羊皮制品,精心制作的褪色的粗棉布工作服,以及其他所有的反主流文化装束的随身用品,不但嘲弄了既有阶级的物质地位符号,而且成功地散布到了敌对的阵营——在纽约第五大街和主要街道流行并被模仿。”这种玩世不恭、反主流的酷的文化显然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逆袭,自下而上地将这种风格渗透到整个社会阶层,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理论相差甚远,但都合理地解释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尚现象。齐美尔们处于现代社会初期,平民倾向于效仿贵族,一方面贵族时代遗留了很多令大众向往的且尚未普及的东西,另一方面时尚的周期没有如此迅速,在时尚问题上不会供不应求。而布鲁默们处于现代社会的中后期,一方面贵族时代的时尚遗产已经大多被复制和普及,另一方面时尚的周期陡然加快,时尚的几乎供不应求,而且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多元化风格都登上了舞台,时尚不再局限。
郑也夫在其《论时尚》一文中这样评论道:“下层人也为社会提供时尚的候选,既是文化民主化的结果,也是文化民主化的新的标志和阶段。它标志着下层人已经不是只靠模仿上层来追求特殊性和他人的关注,还通过风格上的叛逆,通过标新立异。”这不禁让我想起这个月《南风窗》上报道的一则故事:一女子开着本田车,撞倒一学生后下车辱骂,并殴打孩子母亲。遭人民群众愤怒声讨后,她叫嚣“钱多”“后台硬”。当人们好奇她有多少钱,后台有多硬时,调查出来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她的亲属,不是务农人员、普通工人退休就是无业,明显是“纯屌丝”。原来她只不过是模仿着社会上层的样子咄咄逼人罢了。报道起的名字很有意思且一针见血:当屌丝不再逆袭,而只是模仿。这样的情况跟布鲁默描述的美国六七十年代大相径庭,为什么当今中国社会的屌丝们不再逆袭而只是模仿,或许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可能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个阶层固化的社会,屌丝们已经习得性无助,他们不再奢望能翻身步入金字塔顶端;或许他们已经失去了文化自觉,单纯接受强者的标准,而强者借助于当今的社会土壤实现了其文化霸权,不仅在经济、政治地位上,甚至是精神文化上占据领导地位,奴役和控制下层民众。
参考文献
[1]齐美尔.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A].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刘小枫,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齐美尔.时尚的哲学[A].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2):141-148.
[4]布鲁默.时尚:从阶级区分到集体选择[J].刘晓琴,等,译.艺术设计研究,2010(3):5-12.
[5]汤喜燕.布鲁默与西美尔的时尚观比较[J].装饰,2012(10):72-75.
[6]汤喜燕.两种时尚观与两种传播观[J].新闻爱好者.2012(4):5-6.
关键词:专利 专利制度 专利管理 专利运用 专利战略
中图分类号:DF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75-02
一、研究概述
在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活动中,专利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产,它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公司战略的基础,这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已有所反映。比如,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数据库Econlit当中,有大量的文献关注专利引证的问题,从1981年到1984年期间发表了39份文献,1999年到2002年期间发表了251份文献。而更为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领域的文献也开始关注专利的问题。
其中大量的研究表明,通常所说的知识资产,尤其是专利制度的运用和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司在知识活动方面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自身所拥有的专利价值。因此,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尤其是那些信息技术型公司和那些信息技术依赖型的公司会分配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对专利活动进行管理,但由于各国专利制度方面的差异性及技术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因此导致专利制度的运用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研究从中美两国专利制度的基本差异的概括出发,关注于美国学者对于专利制度运用的实证文献研究。通过对一系列文献的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美国的实务界运用专利制度以及理论界研究专利管理的概况,从而为中国企业进行专利管理提供指导,也为中国的学者研究专利制度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是技术本身的演进,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而专利制度,即是用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表1所示,中美两国的专利法律制度除了立法上的差异之外,在司法制度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美国专利制度运用研究
(一)专利保护创新的效率分析
Scherer和Mansfield等人从微观层面对美国的专利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仅仅是在一部分行业,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医药品行业。Levin等人充分地论证了这些研究结果,他们通过研究后发现,运用公司最基本的信用以及那些诸如时间领先、商业秘密以及互补性销售和服务等选择性战略比运用法定的专利制度来实现的创新相关收益要更多。
为了考察美国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专利保护的一系列措施所产生的影响,Cohen等人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报告从1165个案例中阐述了专利相关的研究结果,包括美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一个大样本,进行数据打包研究,并且以9个企业的研发经理和专利职员的访谈作为补充。他们的研究证明,与时间领先、商业秘密、互补性生产和互补相比,专利被认为是一个从创新中获得收益十分无效的手段。但即便如此,专利还是被认为比其它法定的非专利保护机制更加有效。同时,他们还发现,专利保护产品创新比保护方法创新更加有效,而商业秘密则被认为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方法创新中获得收益都具有同样的效果。
虽然在任何行业当中都没有研究认为专利是最有效的合理机制,但是,对于保护医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产品创新,专利却是最重要的保护工具和手段(产品创新的有效保护超过50%)。专利在通常情况来看,多少显得不是很重要,但是在特定用途的机器、计算机、汽车和混合化学等领域依然非常重要(产品创新的保护有效性约为40%~50%)。相比之下,半导体和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元件领域,专利对于产品创新的保护有效性也仅仅分别为27%、26%和21%。而对于方法创新的保护,专利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的,它们最好是通过商业秘密来进行保护。
(二)申请专利保护的原因分析
目前的研究表明,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申请专利保护的发明数量急剧地增加。而且,这些研究普遍认为,推动大量的企业去申请专利来保护他们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防止他人复制仿效,防止其它公司对相关发明申请专利;其二,获得许可的收入;其三,加强和巩固公司在与其它公司谈判时候的地位(如交叉许可),阻止侵权诉讼;其四,评估公司技术人员的内部绩效;其五,提高公司的声誉。
从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两个方面来看,阻止他人的复制和仿效是第一位的原因,分别相应有99%和89%的比例。第二位重要的原因就是阻止竞争对手将相关的发明申请专利保护(分别为77%和69%),紧接着的原因是防止诉讼的发生(分别有74%和63%),然后就是通过申请专利来加强一个公司在谈判中的地位(分别有58%和49%),相对较为不重要的是提高公司的声誉(分别为38%和32%)以及获取许可收入(分别为33%和30%)。
对于那些非专利的发明,其中不申请专利保护的主要原因是在论证新颖性方面的困难。然而,对于不申请专利的原因当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一项合法主题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保护过于简单(与其相对应的原因占65%),其次是缺乏新颖性(55%),再次是因为信息披露和公开(47%)。小公司因为诉讼成本的原因而被阻止于专利活动之外。而与早期的研究相比,在大多数行业当中,专利看起来有些更加集中于那些大公司。根据Duguet和Kabla的研究,专利申请所必须的信息公开成为那些法国公司不申请专利保护他们发明的主要原因。
(三)专利运用方式研究
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专利运用的方式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的。他们与“复杂技术”和“不相关联技术”之间的差异是紧密相关的。在“复杂技术”当中,公司主要是为了谈判(81%)和交叉许可(55%)。然而,很少有公司因为“不相关联技术”的原因而运用专利,其中的谈判和交叉许可分别只有33%和1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区分“复杂技术”和“不相关技术”也可以解释公司在专利战略方面的差异。通过研究后可以发现,在美国,专利制度的运用方式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专利形成垄断权。这是唯一一种符合经济学模型的情形。专利为一个产品或方法建立一个法定的垄断地位,这也是作为创新和专利权人的一种利益趋动和补偿。当通过一个具体的产品或者一类产品,或者制造一类产品所必不可少的方法来取得一项有效权利的时候,专利这种垄断权模式是可能实现的。这种情况在传统的制药和化学产业尤其典型,因为这些产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因为专利的具体运用而取得垄断地位。
2.专利的横向运用。在很多产业专利网当中,大量的竞争对手对于侵犯其它竞争者专利的行为都习以为常,甚至司空见惯。虽然对于公司来讲,有可能通过专利许可或成功的专利诉讼而得到一个占优势的资产组合,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大量的竞争者,他们所运用的每一个重要的资产组合,是为了保持行动的自而不是排拆竞争对手。其中最为典型的半导体行业的专利申请情况也证明,从整体上来看,排拆竞争者和防止诉讼是申请专利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动机(都在防止他人复制和效仿之后)。
交叉侵权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双方达成谈判协议,因为在诉讼可能遇到他人反诉的情况下,每一个公司通常都会选择放弃它的竞争者。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正式的交叉许可。在这种情况下,交叉许可就有可能是免费的,也有可能是基于对不同公司资产组合的实力进行比较后作出粗略评估,并依此收取一系列合理的费用。当其中一个公司比另外一个公司具有明显的更强优势地位的时候,交叉许可将有可能是非对称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所得到的仅仅是强势的一方在追求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权利,而强势的一方所得到的却是使用弱势一方专利等更广泛的权利。
但是,对于专利申请人来讲,申请专利如果是为了用来反对那些没有从现存的寡占企业中购买专利许可证的竞争参与者,诉讼将依然会发生。那些拥有稳定可靠的专利资产组合但市场地位较弱的公司,可能很少意识到利用反诉来主张自身的权利,而因此更愿意寻求征收专利特许权使用费来获得收益。
在交叉许可支付方面,如果专利在不同公司之间的实力有着太大的差距的话,诉讼可能成为再次谈判的程序,或者就像IBM一样,将其专利部门当成一个利润中心,或者像DEC-Intel在1997年发生的诉讼一样。诉讼也可能成为与竞争者进行沟通的形式或者方法,而通过这样一个令人折服的机制,来约束一个公司以削减寡占价格。在这些情况中,必定存在一个区别于竞争价格的寡占价格,其目的就是形成用以支持研发所必须的(价格)剩余。
以上这些研究,看起来似乎是形成了一个有意识的平行机制,即通过技术创新,申请专利时,既可建立价格也可以推动创新。但是,对于研究专利的影响因素和程度依然是不清晰的。实际上,一个公司虽然具备了与其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基本能力,但并不会推动技术向前沿领域发展,除非其希望得到市场份额。然而,在看起来很明显的半导体领域,技术更换率在根本上受到人的研究与组织能力的限制。类似地,航空器技术可能在根本上受到分期研究与制造费用支出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对专利价值评价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而从价值的角度上看,最有价值的专利并不是那些可能被专利所有人使用的专利,而是那些可能被竞争者侵权的专利,因为专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自由交易行为讨价还价的工具。专利价值因此而具有这一个功能,即在竞争者利用技术的总销售额与专利所有人利用竞争者技术的销售额之间,体现两者的比率以及产业的诉讼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如能合理运用,一项专利在一个弱的竞争者手里比在一个强的竞争者手里更具有价值。
3.专利在供需双方之间的纵向运用。在不同级别的产品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之间,专利被用作待以分配的租金。而对于位处同一级别的产品或者发展阶段的技术,当它与下一代技术的更高或者更低层次的产品进行竞争时,专利又可让其获得在一个更强势的位置和能力。
而在专利的其它方面的纵向运用当中,公司不仅仅通过专利来兑现租金的分配,而且专利还被用来在与下一代的相邻市场进行竞争时获得竞争能力。而这个能力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战略联盟来加以实现的。位处同一级别的公司通过支配并运用其自身所控制的专利,使得它在与那些需要通过其专利许可授权来生产下一代产品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当中,获得竞争的能力,并最终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明确的是,上述所讨论的在“横向使用”和“纵向使用”这两种情况下(根据Cohen等人的研究,它们与复杂技术相对应),专利活动是受到企业战略的原因推动并向前发展的,而并不仅仅是希望通过专利来保护其发明不被复制或效仿。Rivette and Klein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在最近的专利战略相关畅销书里面,鼓励经理人申请专利并更大胆地运用它们。Cohen等人则提醒经理人,在最初形成的市场里面,当选择竞争方法时,如果依赖于专利战略,或许不需要支出太多的成本,而且还非常地有效。但是,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过度地依赖于专利战略的话,就有可能减少研发活动在不同公司之间的溢出,这样就会减少了创新对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意义。
三、研究启示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资本时代,一个由知识资本私人所有所主导的制度将会对一个国家及其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本文的分析对中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984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为了让专利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已经对其进行了两次修改。在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改之际,如何让舶来的专利制度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当成为专利法考虑的重点方向。美国的专利制度对其经济赶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很多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但是,目前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美国强化了专利保护,而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引进了最低专利保护条款,使得发展中国家灵活运用专利制度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其二,目前正处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如果过度注重引进、模仿,可能会丧失重大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新技术浪潮中,利用专利制度实现发展和飞跃,或许也要积极地向新经济发展国家――美国学习,建立适合中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现状及需要的专利制度。
参考文献:
1.Mansfield,E.,Schwartz,M.,Wagner,S.,1981.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an empirical study [J].The Economic Journal ,91,907~918
2.Scherer F.M.,1959.Patents and the Corporation. Boston [M].Privately published
3.Mansfield,E.,1985.How rapidly does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ak out[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4,217~223
4.Mansfield,E.,1986.Patents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J].Management Science 32,173~181
5.Levin,R.C.,Klevorick,A.K.,Nelson,R.R.,Winter,S.G.,1987.Approp
-riatingthe returns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783~831
6.Lerner,J.,1994.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an empirical analysi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5 (2),319~333
7.Duguet,E.,Kabla,I.,1998.Appropriation strategy and the motivation to use the patent system:an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firm level in French manufacturing[J]Annales d’e′conomie et de statistique 49/50(49)
8.Kash,D.E.,Kingston,W.,2000.Patents in the world of complex technologies [M].Mimeo,Mason University
9.Barton,J.,petition and competitive us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B/OL].In:Stanford Worksho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 Standards 98,stlr.stanford.edu/STLR/Symposia/Antitrust/index.htm,2008-06-20
10.Hall,B.,Ham-Ziedonis,R.,2001.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19791995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2,101~128
11.Rivette,K.G.,Klein,D.,2000.Rembrandts in the Attic: 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Patents [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2.Japan Patent Association,1988.Amendment of the patent law on the multi-claim system:guideline to utilize the multi-claim system [R].Patent Committee,the Second Sub-committee,No.151,Tokyo,Japan
13.Cohen,W.M.,Goto,A.,Nagata,A.,Nelson,R.R.,Walsh,J.P.,2002.R&D spillovers,patents and the incentives to innovat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Research Policy 31(89)1349~1367
14.吴欣望.日美专利制度的差异及其经济绩效差异[J].科技与管理,2003(6)
一、煤炭行情不景气的具体原因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煤炭销售市场疲软,大部分煤炭企业销售价格是前几年的50%左右,短期评估煤炭企业的行情不会出现非常快速的恢复,这最要是全球经济发展迟缓和国内煤炭企业产量过剩双重原因造成的结果。
(一)煤炭供大于求
虽然近年我国各煤炭企业主动下降煤炭的产量,但全国煤炭产量仍然达到40多亿吨,而我国全国煤炭消费量却只有30多亿吨,煤炭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短期内这种供大于求的难以改变,而且可能加剧,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煤炭的行情。
(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国经济增速变缓,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还出现倒退。我国的宏观经济也由高速增长向稳步增长转变,增长速度和幅度明显回落。虽然最近我国加大基础建设和内需调控,但整体上经济形式仍然以回归合理发展为基准。宏观经济的增长放缓明显影响了煤炭行情。
(三)进口煤炭低廉
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许多产煤大国产量过剩,大量的过剩煤炭拥入中国。全世界一致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速度最快、煤炭需求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我国煤炭进口量明显上升,严重打击了我国国内的煤炭市场,影响了煤炭行情。
当然我国煤炭行情不景气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大跨步开展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迫使部分企业采用其它替代能源,影响煤炭行情。
二、煤炭行情不景气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战略影响
煤炭行情不景气制约了煤炭企业的战略。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盲目的、激进的扩张,收购了许多矿山,甚至进行跨国并购。这种大规模的并购加大了企业的负债率。随着煤炭行情的不景气,这些大规模的煤炭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量过剩,截止2015年,我国煤炭企业的产量储备已达万亿级。煤炭行情不景气告知煤炭企业不应该盲目扩张,应该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累加,应是优势资源的互补。
(二)财务影响
煤炭行情不景气影响了煤炭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煤炭价格的连年下滑,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营业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样的产量,因为价格的下降,煤炭企业的总收入呈现停止增长。总收入的下降,自然而然就影响到了煤炭企业的赢利水平,大多数的煤炭企业呈现亏本的局面。在煤炭价格一路走高的情况之下,煤炭企业基本上都是现款现货,甚至是提前回收销售款项,但是煤炭价格下降导致煤炭企业销路不畅,赊销比重越来越高,增加了企业回收账款的压力。
(三)管理影响
煤炭行情不景气也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作为高风险作业行业,煤炭安全管理一直比较严格,但随着煤炭行情不景气,许多煤炭企业没有金钱来加强企业的管理,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同样煤炭行情不景气影响了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在煤炭不景气带来收人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一些煤炭企业安全投人有所减少,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三、煤炭行情不景气时煤炭企业的管理策略
煤炭行情不景气可以仍然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煤炭企业应该调整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通过拓展经营业务,推进成本管理以及加强人才管理来最大限度的化解煤炭行情不理想所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一)实施多元化发展
针对煤炭行情低迷,煤炭企业要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从而分散煤炭价格下跌所带来冲击,在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中,煤炭企业可以实施纵向多元化以及横向多元化的战略。从纵向多元化战略来看,可以依托煤炭开采,切人煤炭深加工领域,举例而言,煤化工、煤发电等,横线多元化是指进人非煤领域,例如进人金融行业、进人旅游行业等等。
(二)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也是有煤炭企业有效应对煤炭行情不佳的重要手段,煤炭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煤炭企业要在成本管理不断发力,推进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尽力降低企业煤炭生产能本,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从而提升利润水平,帮助企业度过行业不景气周期。
(三)强化人才管理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最重要资源的经营理念,在煤炭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形下,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加强人才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管理模式,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带动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更好的应对的行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