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失衡我国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现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失衡。一方面,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更新速度较慢,而会计实务操作的变化要快的多,使得我国中职使用的会计专业的实践教材远远无法跟上会计实务的发展,很多课本中的事例过于陈旧,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投入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只能再对全新的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中职学校更多的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以课本为主,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也是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很少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另外,书面考试的考核方法也让学生更多地选择死背课本内容,缺少实践,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自己的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难以灵活准确地解决。1.2专业实践不足难以形成专业能力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专业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多数的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很少,有些学生虽然在一些单位得到实习机会,很难在关键岗位中得到锻炼。因此,校内实习实训室就成为了广大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方式。但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实训室建设并不完善,很多方面都较为落后,通常只是通过老师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做一些会计分录、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编制简单财务报表等工作。另外,很多中职学校对实训室的投入不大,使得实训室无法及时进行设备及软件的更新,很多学校都没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能够应用先进教学模拟软件的实训室更是少之又少。中职学校也很难在社会中谋求稳定的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些都使得学生缺少专业实践,阻碍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其难以形成优秀的专业能力。
2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的措施
2.1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因为会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们未来在人才竞争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这种教学体系虽然保证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也比较容易组织教学,但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往往使得理论脱离实际,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保证课时的情况下,按照工作技能需求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减少对学生技能提高帮助较小的理论课,增设实践教学课程,不断淡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界限,进而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2.2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教师们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段。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会计问题会面临数据量过大,业务处理过程繁琐等挑战,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手工的方法解决。使得很多重要的会计实例的教学也只是草草了事,只是为学生简单讲述一些基本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情况就得到显著改善了,一方面,会计教学软件可以轻松解决很多复杂的会计问题,传统教学方式下不便表述的一些会计理论、方法、实务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必然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另外,也可以积极建设网络学习系统,利用网络系统建立一个模拟的会计实验环境,让学生们可以在局域网中进行信息检索、搜集和处理的实验。2.3建立功能齐全的会计实训室一般来说,会计专业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两大方面。例如珠算、点钞这些侧重于操作的技能要加强对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例如会计点算、记账这些侧重于思维的技能训练需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思维环境中。由于学生们参加社会岗位实习的机会不多,建立功能齐全的会计实训室就成了重中之重。实训室要尽量模拟财会岗位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专业老师的培训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训室内多看、多听、多做,从各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技能。还要根据技能培训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实训资料进行编写,在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下,突出其互补性及针对性。会计专业课之间的实训资料也要进行整合,避免对同一技能的重复训练。另外,学校要加强和社会中各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企业实习的机会,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2.4强化专业教师的能力培训要提高会计专业的总体教学质量,不仅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中下功夫,还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师虽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熟练和全面,但对企业会计实务的了解不够深刻,对社会所需的最新业务知识也比较匮乏。对此,学校应当定期的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获得第一手的实践案例,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应用。还可以定期设立会计技能大赛,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2.5实施双证及多证培养措施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激烈,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就读期间参加各类专业技术等级的考试,这不仅可以反映出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可以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也要提倡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去切实地感受社会竞争的激烈,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积极地学习。2.6完善技能性教学考核体系传统的卷面考核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环节复杂、学习内容丰富的技能型教学了。技能型教学的考核也必须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保留常规笔试的情况下,加大对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对于可采用实践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内容,都要进行考核,并提高技能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据的比重。另外,还要在其他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出勤情况、积极性等,学生参加实训的态度和表现也要作为考察项目。结合各方面得出最终评价。
3总结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关键词:针灸推拿;人文素养;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高职生素质逐年下降,使得教育工作愈加困难,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亟待各大高职院校解决的难题。本文以我院为例,总结在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相融合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1提升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综合素质不高,严重阻碍了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善于与人相处、沟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85%依赖于人际关系。”医学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学科。高职医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职业,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符合人们心目中“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才能“精勤不倦、仁爱救人”,才能“救死扶伤、维护健康”。
2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也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基本态度[1]。随着高职院校的兴起,大批高职毕业生走入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由于“技能为本”办学定位的偏差和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冲击[2,3],众多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重能力轻素质,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文化基础薄弱,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受当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无抱负、无志向,思想认识模糊,社会公德缺失,是非判断力差;文化素质低下,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阅读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差;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勤奋刻苦、踏实上进、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等等。以上这些使得高职教育工作困难重重,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今后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3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融合的途径
3.1转变教师教育思想
医学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明确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刻理解先“树人”再“授业”的重要性,清楚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无论是进医院、诊所还是医疗保健机构,所从事的都是与人、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打交道的职业。因此,教学不光是培养学生技能,更要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要将“治病救人”“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理念灌输给学生,不仅教知识、教技能,更要教做人。在学科教育中,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学生诚信正直、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倡导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弘扬精诚仁爱的医德,增强职业荣誉感。
3.2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引导作用
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交礼仪、医学伦理、医古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基础课的引导作用。这些课程虽然课时较少,但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学习社交礼仪课程,规范社交礼仪,达到改变个人形象、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医学伦理和医古文这两门基础课程,通过介绍当代各种医学伦理和古代名医传记、医理阐释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医学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与神圣,尤其是我国传统医德经典之作———《大医精诚》,每个习医者都应将此作为准则来要求、鞭策自己,秉承“大医精诚之心”“皆如至亲之想”,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3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针灸推拿各专业课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教育,教知识,练技能,学做人。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践训练、讨论解答、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多样化教学方法[4],让学生不仅学知识、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表达、学分析、学思维、学关怀。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中懂得异位思考,理解体会病人的感受。如在针刺、艾灸等操作中,暴露治疗部位时要注意给病人保暖,用治疗巾遮盖,避免其受凉;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先在纸垫、棉团上刻苦训练,然后学生间互相进行实体操作练习,努力提高针刺水平,避免引起病人的疼痛感与不适感;推拿手法练习中更应督促学生克服怕苦怕累的不良心理,勤加练习,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效果;在针刺推拿治疗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时时关注病人的面部表情,询问其感受,解释治疗的方法、作用、适应证等。
3.4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强化人文素养
3.4.1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生誓词》在每年一度的开学典礼上,带领学生在国旗下庄严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生誓词》,其作用不可小觑。之后的学生访谈显示,大多数高职医学生在入校前对医学专业认识浅薄,不知今后将何去何从。通过宣读誓词这一庄严神圣之举,学生心潮澎湃,怀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梦想,对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了总体规划与终极目标。3.4.2举办校园技能节展示活动“争当技能精英,成就精彩人生”,我院每年隆重举办一次大学生校园技能节———学生技能展示活动,迄今为止已举办了9届,给各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平台。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在为期一周的展示活动中,向全院教职工、学生、校外人士充分展示了针、罐、灸、手法等各种才艺与良好的专业素养,并积极进行义诊活动,为学生、教师、校外人员缓解、解除身体疼痛等,受到广泛好评,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加自信、成熟、热爱本专业。3.4.3校园义诊与社会实践当下,大学生也有不少病症,如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便秘、失眠、痤疮、痛经、头痛、踝关节扭伤等适合针灸推拿治疗的病症。我院充分利用校医院和实训室,教师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每周1~2次的校园义诊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四诊法”收集病史资料,辨证分型,制定合理的针灸推拿处方,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之后观察疗效,讨论分析;利用每年六、七月份的双休日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在市区繁华路段,如宝鸡市市民中心和行政中心等地进行针灸推拿技能展演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近距离接触广大市民,提供咨询与义诊服务,获得社会一致好评。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学生直接充当医者,零距离接触病人,当场验证学习效果,展现个人素养,激发了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4.4参加国赛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我院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已参加过两届大赛,收获颇丰。在2014年国赛中,我院4名参赛学生分别获得高职组“保健按摩技术”项目一等奖,“常用推拿手法”项目二等奖,“画经点穴技术”“针灸操作技术”和“常用推拿手法”项目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极大地锻炼、鼓舞了学生。回校后,参赛学生与在校学生进行参赛心得体会面对面分享与交流,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2(8):26.
[2]艾红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59.
[3]郭海峰,李滢,王军.浅析人文素养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3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13-02
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师教学技能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在原有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通过“重构”语言对话技能、情感体验技能、创新技能、反思实践技能、教学交往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程评价技能等教学技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与时俱进发展新技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专业技能的内涵与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实现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专业素质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解、专业技能与实践、专业精神理念三个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感知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反思和研究应用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只有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可见,教育技能对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教师的专业性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组织和调控技能、研究技能、综合运用信息技能和自我监控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在不断地收集关于教学有效性的信息,并运用信息不断地调试自己的技能水平中发展起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此外,教师的专业态度、理想、情操以及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都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诸要素中,专业技能是核心要素。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许多学历较高、工作认真敬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比不上学历低的教师,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差别,而主要在于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差别。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提高教学专业技能的策略
教师的岗前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教师的成长成熟,还要接受职后校本培训、自我教研反思、互动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一)加强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学专业技能发展
“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前提下,由教师主动地去发展自己。教师本身的自我更新与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有效路径。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及相关理论,并自觉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自觉承担专业技能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水平。”教师只有确定自我发展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使自己成为教学技能发展的主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越强,对自身教学技能发展的责任就越大;教学技能发展的内驱力越强,教师就会在教学情境中根据新课程发展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技能发展,并通过这种自我反省和评价,认识自己的进步或不足。为教学技能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校为本,加强教学实践与体验,提高教学专业技能
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发展要从实践出发,它需要教师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并在教学中体验教学技能,在实践和体验中感悟、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场所是学校,并且基于教学发展,根据教学需要确立技能发展的活动内容。以校为本的教学技能发展是实践的取向,教学体验要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基础出发来认识实践技能,体验和感悟教学技能,理解验证教学论中的许多命题,探索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实践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学习和升华,实现教学技能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新课程理念下,可通过两条途径加强教学实践与体验。一是教学改革实验。利用新课程要求教学变革,学校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契机,教师有机会拓展知识面,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专业修养,推动自身的教学技能成长。二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和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必然要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培养课程开发技能,增强对课程开发责任感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三)教研结合、合作交流,提高教学专业技能
教研能力是教学技能的组成部分之一,符合教学技能培养的现实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发展教学专业技能的一个途径。教研的途径既来自教师本身,也来自同行同伴,进修培训、合作交流学习更是必需途径。
1 教师要发展专业技能,应该把教学科研视作必需途径。而教师要进行科研,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反思、学习、研究的敏感度;明确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会自选研究课题,从小课题逐渐向高层次研究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研中增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技能。
2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教学技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校外专家的师资培训讲座、专题研讨会、专题式观课评课等都是教师开拓教研视野的平台,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的讲学和点拨,促进教师对理论的理解与领悟,有利于提高技能,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题式观课评课,促使教师对教学现象作出理性思考,探究主题与目标在课堂上实现的技能,促进教师继续学习,让教师们在探索教学方法、交流教学成果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3 教师观摩研讨、交流合作,是发展教学技能的策略之一。合作互动有利于为教学技能发展争取到必要的资源,同时,互助互促还能降低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所遇到的挫折的难度,使教师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观课评课有利于相互学习,听、评课有利于教师技能的提升。系统地从事听、评课这样一个开放性教研活动,将“听”“评”和“研”结合,使听课教师从备课的静态个体行为转化为动态学术讨论,形成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研究氛围。集体备课、观摩会诊、技能研讨等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实现自我超越,使整个教学团体共同进步,最终实现教师教学技能的个人发展和教学团队的共同发展。
一、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折射出的问题
1.实训教学不“职业”,教师不“专业”
少数学生没有按要求带齐工具或用品,不符合操作规范。如电子专业有学生没有带烙铁架,也没有在现场向监考老师申请借用,说明在学生心目中烙铁架无关紧要,反映出是平常实训教学不“职业”,教师不“专业”。
2.忽视相关心智技能的培养
有些学生在现场操作时出现非正常现象或仪器设备出现异常声响时,不能正确判断、分析原因。抽查考试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学生基本没有自行解决。这些说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也说明平时的技能教学可能只是注重操作技能的“机械”训练,而忽视相关心智技能培养,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能力远没有形成。
3.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仪器、工具、套件(工件)随意摆放、乱丢,操作台面不整洁,对不熟悉的仪器设备野蛮操作,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不强。
二、对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价值,是建立在其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只有理解了教学理念,才能实现由理念到行动的转变。职业教育既是“技术之道”,更是“成人之道”。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高技能”教育,更要注重“良好职业道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文化的职业教育在内涵上主张“专业化”和“人文化”的统一,主张“做人”和“做事”的统一,主张素质和技能的融合,并统一到作为整体的学生职业行动上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终身发展的潜能。
2.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践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力求专业技能教学的“职业化”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能力目标即突出技能,突出技能目标中工作实践层面“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突出职业岗位上“做事”能力。“做”是指“完成职业岗位上的任务”。突出技能目标决不是仅关注动作技能,尽管动作技能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它不占中心地位。主要应关注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两者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核心。实践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就是最终使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通过“完成职业岗位上的任务”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到每一个技能教学项目时,要做到:第一,把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训练项目中去,使学生能够精准地解释操作过程,从“技道分离”上升为“化技为艺”;第二,按照工作岗位的安全常规、文明生产等职业要求,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要求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或行动都“职业化”。
3.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1)构建综合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努力构建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化、模块化课程模式,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专业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构建技能训练体系,强化核心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
能力。
(2)积极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要努力围绕“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这一目标,体现“做学教合一”的教学理念。按照“职业人”的要求,对涉及“工作领域”的具体项目任务进行能力分解,教师引导学生学,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和指导;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做”的基础上,边教边学,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技能要领,并将其不断内化、建构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能够解决工作岗位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小勇.反思与超越.人文主义视野下的技术教育
[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