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网络钓鱼 蜜网技术 电子邮件
一、网络钓鱼概述
网络钓鱼一词,是“Fishing”和“Phone”的综合体,由于黑客始祖起初是以电话作案,所以用“Ph”来取代“F”,创造了“Phishing”,Phishing发音与Fishing相同。网络钓鱼就是通过大量发送欺骗性的E-mail和伪造的Web站点来进行诈骗活动,使受骗者泄露自己的重要数据(如信用卡号、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的一种攻击方式。
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统计,目前中国的网络钓鱼网站占全球钓鱼网站的13%,名列全球第二位。自2004年7月以来,该类欺诈以非常快的速度递增。2005年中,公安部侦破网络诈骗案件达1350起,其中金融服务是遭到攻击最多的行业,2006年1月有92%的钓鱼攻击都是针对金融行业的。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华红十字会、21cn网站都出现过假冒网站事件,给网民增添了不少烦恼。
二、网络钓鱼的主要手法
网络钓鱼者使用的主要手法都基本上是相同的。
1.通过电子邮件,虚假信息引诱用户
钓鱼者大量发送欺诈性邮件,这些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或是以各种紧迫的理由要求收件人登录某网页提交用户名,密码、身份证号、信用卡号等信息,继而盗窃用户资金。
2.建立假冒网上银行、证券网站,骗取用户账号密码实施盗窃
钓鱼者建立起域名和网页内容都与真正网上银行系统、网上证券交易平台极为相似的网站,引诱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通过真正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系统或者伪造银行储蓄卡,证券交易卡盗窃资金。
3.利用虚假电子商务进行诈骗
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或是在比较知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易趣”、“淘宝”上,虚假的商品销售信息,以所谓“免税商品”、“走私货”、“慈善义卖”的名义出售各种产品,很多人在低价的诱惑下上当受骗。在收到受害人的购物汇款后就销声匿迹,或以次充好,以走私货充当行货,消费者买到的是质次价高的商品。
4.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窃取用户信息后实施盗窃
木马制作者通过发送邮件或在网站中隐藏木马等方式大肆传播木马程序,当感染木马的用户进行网上交易时木马程序即以键盘记录的方式获取用户账号和密码,并发送给指定邮箱,有些木马甚至可以突破软键盘密码保护技术和盗取用户的数字证书,使用户的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5.利用用户弱口令等漏洞破解猜测用户账号和密码
由于部分用户贪图方便设置弱口令使得钓鱼者可通过猜测和一些破解算法对计算机或银行卡密码进行破解。实际上网络钓鱼者在实施网络诈骗的过程中,经常采取以上几种手法交织、配合进行,还有的通过手机短信、QQ 、MSN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钓鱼”违法活动。
三、网络钓鱼危害
网络钓鱼的发生给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1.它恶化了电子商务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秩序
电子商务交换模式的重要特点是要实现从看货到付款的“直接交换”。过渡到以信用工具和信用体系为中介的“间接交换”。这种间接交换的普遍性,就依赖于信用体系的有效性。网络诈骗活动的发展和蔓延将使广大用户对这种交易方式表示怀疑,为此我们将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信用建设成本。
2.骗取网民钱财使网民遭受经济损失
网上的海关查没品、超低价电子产品等诱饵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又有极大的欺骗性。通过这种交易,钓鱼者不但获取交易利益,甚至可以获得用户的机密信息,从而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
3.破坏了网上的诚信交易环境
诚信,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20%。
四、识别与防范网络钓鱼的措施
为了防范网络钓鱼给我们带来损失,针对其常采取的网络欺诈手法,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1.做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一是及时安装并升级防火墙、杀毒软件、反垃圾邮件软件、反间谍软件和“反钓鱼专家”;
二是注意及时安装操作系统补丁,堵塞软件漏洞;
三是禁止浏览器运行JavaScript和ActiveX代码;
四是禁用浏览器的自动完成功能,防止浏览器存储个人敏感信息;
五是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网站,从网上下载的软件必须要先进行杀毒处理.不要打开MSN或者QQ上传送过来的不明文件等。
2.对假冒网上金融网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一是由用户亲自输入并认真核对网址,多数合法网站的网址相对较短,仿冒网站的地址通常较长;
二是不要选与用户个人信息有关的信息如姓名缩写、身份证号、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建议用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组成混合密码,密码长度不能太短;
三是可以向银行或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去申请数字证书,并管好自己的数字证书;
四是通过正确的程序登录支付网关,通过正式公布的网站进入,不要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网址或其他不明网站的链接进入,因为搜索引擎正成为网络钓鱼的帮凶。
3.针对电子邮件欺诈,要做到:
一是不接收英文邮件,除非你在国外申请了有关服务;
二是对要求提供个人信息、账号、密码等信息、否则将停掉信用卡账号之类的邮件不予理睬;
三是认真查看邮件内容,如果你想核实电子邮件中的信息,应使用电话方式,若想访问邮件中某个公司的网站,要用浏览器直接访问,不要点击电子邮件中提供的链接或附件,这些链接或附件中往往隐藏着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或引向一个钓鱼网站;
四是对以超低价或海关查没品等为诱饵诱骗消费者的邮件,一定要能克制自己,不要因小失大。
4.规范安全操作方法:
(1)我们在进入网上银行后,在看到输入框时,不要急于输入信息,要检查IE是否启用加密连接,并检查证书是否有效,最好还要检查证书是否与地址栏的地址相匹配。
(2)养成良好的交易习惯。做好每次交易记录,对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平台办理的转账和支付等业务做好记录,定期查看“历史交易明细”和打印业务对账单。
(3)使用收藏夹避免误入假网站。
(4)及时清除登录网上银行的痕迹。
(5)电子商务企业应提供更多的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褚德坤,网络钓鱼现状与对策[M].信息网络安全,2006(5).
[2]王文松,吕秀鉴,于丽娜.网络钓鱼及其防范[M].河北石家庄:计算机与网络.2006(13).-41-42.
[3]陈达,网络钓鱼的现状、方式及防范初探[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7).-35-37.
关键词:信息海量化 危害 技术和非技术方法
一、什么是信息海量化
“海量化”,顾名思义就是信息像海水一样的容量,本文的“海量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客观上信息量增大。因特网使得信息的生产、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由于Internet缺乏一个中心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布信息,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的绝对数量不断地增加。
二是感知的信息量增大。网络(超链接)把以前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连起来,扩大了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在数量不变情况下人们感知的信息量无限放大。
三是信息超过系统和个人的承载能力。出现过多的没有消化和不可能消化的信息,也就是“信息超载”现象出现相对数量增加。
二、网络信息海量化的危害
1.海量化和匿名性破坏了传统媒体的范式――诚实和准确
一方面,随着新闻、言论、广告、娱乐混为一体,公众最终失去了对网络新闻和言论的准确性、平衡性等基本素质的信任。在网络发展到今天,网络集新闻报道、电子商务、娱乐、聊天、个人通讯为一身,网络信息如洪水和雪崩一样汹涌。只有那些耸人听闻的、煽情的、噪音大的信息才能抓住眼球。但是,这些噪音与公众的利益究竟有多少关系?
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匆忙制作和传播的信息。在网络上,媒体都在争夺第一时间发稿和独家新闻。网络媒体在发稿前,几乎没有留给被其报道的人辩驳的时间。在这种时间压力下,无法完成信息的核实和平衡,也使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很难保证。
2.信息海量化与信息稀缺并存
信息稀缺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生产人员素质无保障,比如错别字、病句泛滥,很多信息艰涩难懂。
(2)信息加工频率的提高,信息原创少,大量信息是少数原创信息的组合、组装,甚至是粗浅的拼凑。
(3)网络信息缺少把关人,从而使得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难辨。
(4)信息老化速度加快。现在这个信息更新加速的时代,当天的信息到第二天可能就不再新鲜。这些老化的信息对用户来说就是无用的垃圾信息。
信息海量化和信息稀缺并存的现状说明,信息越多,并不一定越好,还有一个信息质量的问题。
3.信息的价值降低
随着网上信息的海量化,单位信息的价值在急剧降低。其表现为:
(1)信息数量急剧增加本身降低了单位信息的价值。
(2)模糊、无效和虚假等低质量信息降低了单位信息的价值。
(3)信息的“趋同”降低了单位信息的价值。
4.导致大量的信息迷航的现象
大约60%~80%在网站上搜索信息的人并不能找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用户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如入迷宫,感到无从下手。使用者需要不断地选择和筛选信息,耗费大量的精力,可能在找到有用信息之前就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最初学习目标。如果使用者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收获,就可能降低网络的利用兴趣。
5.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海量的信息还有可能给人体带来伤害。信息中的许多垃圾给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干扰,给网民带来严重的疾病,如信息丰富综合症、信息焦虑症、信息孤独症等。现在的年轻人正在丧失记住新东西,调出旧资料和区分信息重要与否的能力。
三、信息海量化对策
应该怎样处理,才能使信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这需要各组织、个人采取措施,以期望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信息的主动权。本文主要从技术方法和非技术方法两个方面处理信息海量化。
1.技术方法
(1)重视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库的开发
搜索引擎泛指在数据库系统中查找信息的工具。重视搜索引擎的开发,要不断完善搜索检索手段,为用户提供简单的检索,也能提供专业搜索。同时要尽可能提高搜索引擎的动态性,信息的更新速度要求搜索引擎要具有动态性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使用户获得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现在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仍存在诸多问题,开发高质量的大型数据库是网络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证。要重视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并加强全文数据库和事实数据库的建设。内容的及时更新也是建好数据库的要求之一。
(2)采用一站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一站式信息服务”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凭借种类齐全的馆藏资源(包括现实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用户只要求助于一个信息服务机构就能获得他所需的全部信息。依赖于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种信息整合的技术手段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一站式”的服务可以满足用户提供的各种需求的服务,这是在信息海量化时代获取信息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
(3)信息污染资源的治理
奈斯比特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在现在的网络资源中有许多这样的垃圾信息,要加强手段对它们进行治理。
比如采用信息整合,对网上信息进行整理,去除垃圾信息;网络跟踪,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寻找精粹信息,去除有害信息;研制主动出击的网上巡逻杀毒软件与自动识别重复信息的软件等。
2.非技术方法
(1)培养和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个人是否能够及时地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现在这个信息海量化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如搜索引擎的优化、博客、Web2.0。个人要培养在这个信息更新快速的时代的信息素养,就要适应这些不断深化的信息类型,使自己不会在信息海洋中迷失。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信息疾病加以治疗和预防。
信息疾病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对信息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心理专家和医疗机构要对信息疾病的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同时对信息疾病多发的行业重点处理,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
(3)培养用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信息迷航的现象主观上是由于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出现的。因此除了客观上的技术手段以外,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加强。要能够有自我组织的学习方式,在海量的信息中检索出相关材料并进行筛选,把有用的信息按照自己的逻辑整合起来,形成对某问题的看法,并且具备不被其他庞杂的信息干扰的能力。
网络学习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其中可能受到信息噪音的干扰,还有大量无价值的垃圾信息,当用户在网络中感知到对信息的疲软时,要适时调整心理,因此对于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崇学.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与开发[J].情报杂志,2004,(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安全与犯罪 发展趋势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43-01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Intenret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赛博空间(cyberspace)。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黑暗的一面,计算机网络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何防范网络犯罪不但是各国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计算机技术领域、法学及犯罪学研究领域中最引人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当前网络安全与犯罪的发展趋势及防控对策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危害
网络犯罪是指妨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有关数据信息等载体而实施的犯罪行为。随着计算机日益成为百姓化的工具,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网络犯罪就孳生于此。表现为:1、对自然人的威胁。计算机网络犯罪对个人的威胁是形形的,突出表现在:对知识产权的威胁,侵犯个人自由,侵犯医疗资料等个人信息,侵犯、破坏个人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对财产权进行侵犯,对e-mail系统进行破坏等等,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2、对企业的威胁。计算机网络犯罪对企业的威胁,主要针对企业受保护的财产、专有技术。对于金融界来讲,由于对伴随金融电子化发展而出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银行、证券等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上建立起相应的业务安全防范机制和措施,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3、对国家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一是恐怖组织上网,大肆恐怖信息,渲染暴力活动;二是组织上网,极力宣扬种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理念,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以至暴力活动;三是西方势力上网,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侵略。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发展相当迅速,攻击手段层出不穷。而计算机网络攻击一旦成功,就会使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从而给计算机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非人为的;可能是外来黑客对网络系统资源的非法使有。
1、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要尽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所以接收信息的结点一般有多个。由于没有办法保证每个结点的安全性,所以极易感染计算机病毒。而病毒一旦侵入计算机,后果将不堪设想。病毒会在网络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再生和传染,很多波及到整个网络,使得各个网络阶段都受到感染。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急措施,那么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网络的瘫痪。如近几年的“冲击波”、“震荡波”、“熊猫烧香”给我们的正常工作已经造成过严重威胁。
2、人为的无意失误:网络系统要正常运行,就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措施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一旦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不当,就会使得网络管理出现漏洞,有时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保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遭到人为泄露。这种情况在现实中还是并不少见的,而这些失误大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3、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还有就是网络侦查,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4、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的,然而,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的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5、物理安全问题: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质层次上对存贮和传输的信息安全保护。如通信光缆、电缆、电话线、局域网等有可能遭到破坏,引起计算机网络的瘫痪。
三、网络犯罪的预防
1、加强立法,从重、从严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在依法打击计算机犯罪的过程中,注重加强立法建设。目前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我国还散见于《刑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中,不够系统、集中,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为更好地依法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网络安全,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办法,制定一部专门法律,通过增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治理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由于互联网作为全球信息交流的纽带,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许多信息库连接在网上,很大部分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民财产安全,因此对于计算机犯罪行为应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提高犯罪行为的成本。
2、加快“网络警察”队伍的配备和建设
因特网的普及与渗透,使“网络警察”的出现成为必然。目前,全国约有20个省、市、自治区正在筹建网络警察队伍。这种新的警察部队的目标之一,是进行网上搜寻,以防范和跟踪在数秒钟之内就能犯下的、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的各种不良行为和犯罪活动的幽灵。因此要求“网络警察”必须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技能。网络警察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现实生活指导理论研究,善于活学活用书本倾囊相赠的知识,灵活运用网络信息来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使用网络技术手段侦查破案,是成为一名合格网络警察的必备素质。由于互联网上的犯罪行为有时很难在国界上给以准确的划分,所以在反对电脑化犯罪的斗争中,警察的回应和相互配合的速度是最关键的。
3、加强计算机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
网络安全的保护,事关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单靠公安部门网络警察的打击和防范,还不足以形成保护网络安全的社会化有效机制,只有通过加大对广大网民的教育,加大宣传,提高守法意识,增强上网切莫触法网的自觉性,并使网民掌握各种防范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技术,提高其自我保护网络安全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计算机犯罪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的上网族中,有的由于未能注意依法进行网上活动,从而有意无意地侵犯了网络安全。为此,对广大网民特别是初上网者进行必要的避免网络利用不当而误闯法网的守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知商犯罪,正如加密与反加密这一矛盾体一样,只有不断的更新技术,研制新型产品,增加网络的自我防护能力,堵塞安全漏洞和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加强关键保密技术如加密路由器技术、安全内核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地址转换器技术、身份证认证技术、服务技术、防火墙、网络反病毒技术等重点项目的研制和改进,不跟任何计算机犯罪可乘之机,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虚拟社会。
参考文献
[1]孙伟平《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北京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综合预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3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75-03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思想还不稳定, 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性、虚拟性、广泛性正好符合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太多的人沉溺于互联网己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症, 对社会生活秩序和网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1]。
1 网络成瘾定义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IA)[2]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use,PIU)[3],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 Goldberg提出,后来Young[2]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199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 Mclean医院开设了计算机与网络成瘾症的诊所。1996年和1997年美国心理学年会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专门的讨论。1998年《虚拟心理与行为》杂志创刊,对网络成瘾症的研究成果作了大量的介绍。由此,网络成瘾逐渐成为一个被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网络成瘾的类型有网络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超载成瘾等,其中网络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最常见[4]。网络成瘾的概念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4]。一些反对者认为,成瘾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 适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的行为,如吸毒。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基于此,Davis主张以病态网络使用来取代网络成瘾的提法。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尚无法确定网络过度使用是一种新的瘾症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使用网络过度[3]。
2 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2.1 影响身体健康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等。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势,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5]。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
2.2 认知障碍 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 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 导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 为人冷漠,参与意识减弱,缺乏时间感[6]。
2.3 心智情商失常 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情感空间,和网友们可以尽情地沟通,享受无拘无束的愉悦。同时,网络也给他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网络成瘾使得他们心理闭锁、情感迷失。网络成瘾者常常处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情感自我迷失。常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等[7]。
2.4 自我认识障碍 网络成瘾者普遍不能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强烈差异导致了沉溺者的双重人格,夸大了自己的次要性格向本我妥协,在互联网上一味追求快乐原则;但另一方面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产生焦虑。另外,出于好奇心而上网者容易导致异装癖、同性恋倾向等不健康人格。
2.5 逃避现实及社会适应困难 有的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在互联网同步通信环境中宣泄自己的心理能量;有的存在人际交往的困难,为逃避现实,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的网络交际之中。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互联网也许会对矫正他们的心态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将互联网当作逃避现实的唯一避难所,当作宣泄不良情绪的唯一渠道,甚至混淆、颠倒了网上网下的角色,就必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8]。
2.6 严重的学业困扰 学生沉溺于互联网带来了大量教育上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降,并伴随显著的留级、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认为,互联网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因为互联网上大量零散的信息与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关,它们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太多帮助。
2.7 人际关系恶化 许多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烦恼,转而借助互联网的双向沟通功能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而这种虚拟的交往关系不稳定,难以向深层次发展,更不利于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9]。许多人沉溺于由虚拟性而衍生出的美好的人际关系中,更加深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厌恶,几乎完全脱离现实人际交往,而这种实际人际交往的欠缺又使其更为全身心地投入到互联网交往中去,从而形成人际交往方面的恶性循环。
2.8 严重的心理冲突 一个人长期沉溺于一个精心构筑的虚幻世界中,那么其性格极易扭曲。有关青少年上网而导致心理、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事件常有报道,更多的网络成瘾者明知过度使用互联网是有害的,但是不能自拔,长期陷于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从而产生自轻自卑的心理,甚至导致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产生[10]。
2.9 意外人身危害 许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结交朋友,他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在计算机背后进行的,不像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大大放松警惕。事实上,虚拟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杀机,放松警惕性的青少年很容易受侵犯:美国宾州一名40岁男子通过聊天诱骗了1名15岁少女,历经4 d恐怖惊险后少女才获救;另一名20岁的姑娘艾米
因上网被人跟踪,后被枪杀[11]。
3 防治对策
3.1 网络成瘾的治疗技术 在对网络成瘾的行为研究中,国外主要有Young[12]提出的8种治疗网络成瘾的技术,有打破定势、借助外力制止、制定目标、制作提醒卡片、制作个人清单等。目前,认知行为疗法采取经典的行为成瘾(冲动性购物、病理性赌博)的治疗手段。
国内李三波[13]提出从6个方面进行治疗:一是让学生意识到成瘾行为的危害性;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控制上网时间;四是教师要把学生上网的注意力引导到查资料、找信息上;五是家长要关心孩子上网的成果;六是网吧经营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程亮[14]认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矫治办法,一是行为矫正法,具体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药物厌恶法与想象厌恶法)和系统脱敏法;二是认知疗法。马宁等建议对已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可以采用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力法、替代和延迟满足法、团体辅导法。
3.2 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为了降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仅采取成瘾后治疗手段是不够的,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对策。
3.2.1 关心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16] 父母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管理者,与青少年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加强自己在青少年与互联网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有报道显示,父母对待孩子高控制、低温暖,夫妻关系不和,青少年可能感觉焦虑而不被他们的同伴喜欢[17]。有研究表明,家庭缺少幸福感或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的青少年,最容易变成互联网的俘虏。因此,作为与青少年共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因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而沉溺于互联网。
3.2.2 丰富课余生活 采取形式多样、多彩缤纷的校园活动,如开展各种科技兴趣活动、英语交流及文艺沙龙活动,将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使之不易被虚幻而颓废的网络世界吸引而成瘾。
3.2.3 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 应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为在校青少年建立身心健康档案。对那些有社交恐怖倾向、孤独、抑郁、焦虑、对他人怀疑性强、缺乏自信等负性心理特征的青少年重点关注,开展心理辅导,防止负性心理特征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成瘾。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 气象业务网络 网络安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网络诈骗以及计算机病毒的蔓延和传播。因此想要有效的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构建和完善,就必须要加强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有效的针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惩罚力度等方面加强对于计算机病毒的打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构建和顺利运行,提高气象业务水平。
一、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对于气象业务的危害极重,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精确度要求较高,并且对于信息的实时性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蔓延使得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多种多样,但是无疑例外的都会对气象业务网络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因此,想要保住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就必须要加强对于计算机病毒危害的重视程度,并且及时解决。
1.1危害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病毒中种类最多普及最广泛的就是以木马病毒为主要代表的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都是通过精确地科学仪器对于气象因素进行侦测得到的数据,十分珍贵。但是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在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软件的操作,因此对于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比较困难,因而导致了信息受到了计算机病毒的侵害,极大地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1.2破坏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气象业务网络由于对于信息实时性的要求较高,所以对于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大量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侵害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从而也提升了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受到了破坏的几率,极大地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提高气象业务网络防范计算机病毒能力的方法
想要提高气象业务网络防范计算机病毒能力的水平,就必须要有效的针对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危害的重点进行改善和解决。必须加强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重视程度,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
2.1加强对于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
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是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要有效的加强对于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全方位的提高对于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防范和保护力度。首先,要加强对于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于区域网,软件等各种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进行强有力的监测从基础上提高对于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其次,要加强对于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的构建,作为影响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必须要通过研究人员加强对于新型防火墙的构建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对于木马病毒的防范能力。
2.2加强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
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对于气象业务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能够有效的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才能够完成气象业务网络的日常工作。首先,要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的构建,加强对于研究人员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对于气象业务网络的构建,提高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效率及其防范网络安全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计算机人员的引进,加强建设科学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有效的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于网络安全惩罚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力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对于网络诈骗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惩罚力度要适当的加强。
三、结论
计算机病毒对于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想要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构建,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就必须要加强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并且加强措施有效的控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破坏,适当的通过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加强对于专用防火墙的研究以及加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队伍的建设,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构建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