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孟浩然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孟浩然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孟浩然;诗风;淡

“淡”是孟浩然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诗风“简淡”、“雅淡”①,闻一多先生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到:“诸作简直没有诗,像一杯白开水,惟其如此,乃有醇味。”②“平淡极了,几乎淡到没有诗的地步。”③从以上诸家对孟浩然的评价及他自身诗作来看,“淡”确实是孟诗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孟浩然的诗风虽是清淡的,但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浓厚的。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那样的鼎盛时期,和李白杜甫等诗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现实并没有给他机会。由此可见,孟诗主要是以景写情,寓情于景物描写之中已达到“浓情淡出”的目的。其主要方法主要有:

首先,孟诗取材平常,立意简省。孟浩然诗很少有像杜甫那样对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感慨,也少有李白那样富有奇幻色彩的神仙道教题材。其在取材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助对寻常景物的烘托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数这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选取清晨初醒的一瞬间来描写,这是每个人都曾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抓住这种体验。清晨醒来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让人不觉置身于山林美景之中,感受明媚怡人的无限春光,透露出诗人对明媚春色的喜爱。当诗人看到地上的落花时,不由转念想到昨夜春花在风雨中飘落,流露出对“芳华已逝”的感伤之情。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内心的欢愉通过春日最常见的景物表达出来。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是很普通的,没有任何新颖之处,但正因为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是人所共有的,所以一经诗人表达才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地共鸣。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就是用生活中最平常普通的景色来抒发作者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对春日明媚景色的喜爱以及春光易去、生命易逝的叹惋。诗人的情感掩映在对春日风景的喜爱与叹惜之中,整个诗境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意味,正是这种取材立意的平常、简省,所以才让孟诗看来很淡。再来看一首《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诗从听潮写起,“百里闻雷震”滔滔江水如滚滚天雷,先声夺人。闻见阵阵雷声,“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全城人马倾巢而出到江边观潮。紧接着两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海阔天空,一望无际,在日光照射下,绚丽灿烂,湛蓝的大海融进了蔚蓝的天空,静谧开阔,令人心醉神迷!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花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座凛生寒”,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塘江潮这宇宙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整首诗就是在描写观潮前后的景象与感受,将人物感受与景致变化结合起来,情感随着观潮前后景象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寓情于景,取材十分简单,但蕴含的感情却是十分浓厚的。

孟诗不仅取材平常,且立意简省。所选意象大都和取材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景或情,并且诗歌的意象比较简省,很少出现多个复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淡之感。就如上面的《春晓》一样,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春花与鸟鸣二者,并且对它们也并没有穷形尽相地进行雕琢描绘,而是从大处着笔,只以一个“闻”和“知多少”来烘托景象,传达感情,由此加强了“淡”的感受。试看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我们将它与王维这首同题材的《济州过赵叟家宴》对读:“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两首诗都是写到隐居故友家中做客。相比王诗孟诗省略了当中很多田园农庄的意象,如深巷、高柳、荷锄等。连“故人”的形象也不曾提及,对农庄周围环境也只作“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大致描绘,全诗没有对“故人”隐居高情的着意描写,也没有对田园景色的大肆渲染刻画,只是注重在“过”这一过程的描述,从大处落笔,取景平常自然,立意简省,让人感到是最平常的赴友之宴,却蕴含了对田园幽静景色的喜爱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感情平淡却韵味无穷。而王诗首先对“庄叟”这一意象进行描绘,谓其有“道”,有“儒”,见出王维对赵叟的赞誉;紧接着由远及近对赵叟家居环境进行细致的刻画:先以深巷斜晖来凸显家居环境的幽深宁静,再以门前高柳来点燃赵叟高雅情趣。接着写进入庭院看见僮仆们“修药圃”、“曝农书”、“农书”这一意象是王维的精心刻画之作,为什么是“农书”,而不是其他四书五经之类,这是王维有意以“农书”来表现主人是“闭门成隐居”的隐士。最后再写“摇芳翰”、“馈野蔬”,并强调“景晏”是“出林闾”的,整首诗可谓是意象丰富,精心刻画。

其次,多用叙述手法,结构平直。孟浩然的诗喜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为一体,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或随着诗人自己感情流动来组织结构,因此他的诗基本上是明白如话,平畅通达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既写夏夜纳凉的清爽闲适,又同时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前两句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忽”、“渐”二字不但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景传达给读者,更将夕阳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的凉爽舒适的传达给读者。诗人在此良辰美景下散发乘凉,开轩欣赏美景,“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两句不但写出闲情,更透出作者心中的畅快适意,身心两方面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然后诗人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感受到的夏日美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风吹荷叶送来缕缕香气,竹露滴在池面,响声清脆悦耳。这样的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了丝竹之声,不由“欲取鸣琴弹”,可惜此时此地并无通晓音律之人,更重要的是此时这里没有能把酒言欢,畅谈人生的挚友,由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自然让使人想到了远方的“故人”,生出无限惆怅。直到诗人入睡,在梦中还要与友人会面。整首诗完全按照诗人自身情感的流动为逻辑来写的,因景怀人,平铺直叙,前面六句都是尽量为后四句抒情作铺垫,并且诗中还将怀人的时间、地点及其背景都详细交代,可谓是明白清楚。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叙述性描写和平铺直叙的结构,使这首诗明白如话,诗中所蕴含的思念友人的感情分布于景色之中,诗的感情力度自然被冲淡了。我们再看王维类似题材的这首《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王维这首怀人诗,读来清婉流丽,但前四句写景状物已将自身悲秋之感、怀人之情流露出来,后面六句更是直接将思念内弟的感情表露无遗,全不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前六句全在写景,无任何怀人之情,孤独之感,若是没有后四句的点题,恐怕很难有人知道孟浩然是在怀念故人。反观王维这首诗,即使没有后几句,前四句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孤独悲苦。或许这也是孟王二人的不同。孟浩然是以景寓情,全篇之情皆寓于景物之中,自己的感情只是稍加点染即可,而绝不刻意描绘点缀,大肆渲染,只是在篇末以一字或一句点出即可,把感情放在对景物的叙述描写当中。而王维是以情写景,全篇景语皆情语,浓烈的感情在诗中呈现无疑。

最后,语言质朴自然。孟诗的语言质朴生动,他少用奇词僻字,也少有华艳雕琢的词藻,不对景物做刻意的粉饰描绘。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面对夕阳群山,本可是“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那样光色缤纷,神奇变幻的,但孟浩然却只将夕阳山色以个“暝”字交待,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白昼交替中的黑白两色;同样,对“松”、“月”、“风”、“泉”这样的景物,诗人本可以大力雕琢描绘的,如“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顾况《欹松漪》)、“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但诗人对他们却并没有倾力描绘粉饰,只是以“凉”、“听”二字将他们置于一个清幽冷寂的环境之中,没有着意刻画景物,只是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传达出对于景物细致丰富的感受。随后两句“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通过“尽”、“定”二字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的实景展现给读者,同样没有奇僻生字,正如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所说一样:“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却也正是这两个“不拘奇抉异”之字见出孟浩然对诗句的精炼,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后万籁俱寂的清幽之景呈献给读者,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使诗极富表现力。最后两句诗人才直接抒发待人不至的孤独落寞之情,只将自己的失望以“孤”、“候”两字轻笔点染而不加赘述,使全诗语言生动自然,所抒之情也淡布于所写之景中,由此可看出孟诗炼字之精。再看这首《大堤行寄万七》:“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这本是一首踏春记游的诗,但全诗所写的自然景色却只有“岁岁春草生”一句,想像一下踏春的时节,应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但诗人笔下的“春草”、“江花”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加以渲染雕饰,只是将他们本然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朴实无华,纯是一幅山水画的淡然之境。孟诗语言朴素生动,但却并非是不假雕饰的,相反,孟浩然诗中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也正因为孟诗对俗语俗字的锻炼才使得其诗在语言上具有朴素闲淡的风格。

孟诗是真得了陶渊明平淡淳厚的真传,又有谢灵运的善于经营,他将浓厚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以景寓情,似淡实美,无论情、景、人都有“风神散朗”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气象,境界格外高远。

注释: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

②③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中华书局,2009:270,271.

【参考文献】

[1]佟培基.孟浩然诗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中华书局,2009.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2003.

[4]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孟浩然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当代启示

孟子思想源远流长,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系统地阐述了专制帝王的治国政策。行民本、施仁政、成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陆续为秦朝之后的专制帝王所尊崇,其维护专制统治之功用也得到体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一派,他虽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却又有其不同之处。孟子所处的时代乃是战国,战国时期比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更动荡、战争更频繁、人民处境更悲惨。因此,孟子的文章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特点,而孟子本人也特别好辨,有位叫公都子的人曾问他;“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由于孟子身处战国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使其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内在的修为,孔子以“仁”阐释“礼”,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内在自觉意识这一主题,且由孟子发扬而推至极端。[2]48

一、浩然之气的内容

据《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载,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曾经问他:“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65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孟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知言,另一个是养气。这两个长处正是孟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外善于听其言而观其行,且能够洞察外物。对内善于自我修养,通过艰苦的人格锻炼,实现人格精神的自我完善。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于浩然之气的解释,后世说法不一。东汉学者赵歧解释为“浩然之大气”,[3]认为其大就是浩然之大气。而理学家朱熹则认为“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4]49其实就是对它的状况进行的形容。对于浩然之气,孟子有自己的解释。他的一位学生问他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妥矣。”[1]65也就说,孟子认为气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的。而气在数量上和品质上要至大至刚,要同义和道相配合。义是一种主观精神上的道义精神。道则是一种自然规律以及治国之道。所以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构成这样一种气。这就把浩然之气提升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对于浩然之气中“气”的解释,历代也有各种说法。“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重要范畴,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似于西方讲到万事万物起源时的精神内核。同样地,中国的“气”在当时也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的一种本源,其实可以说它是物质之气或自然之气。而孟子此处讲到的这种浩然之气则更偏向于主观精神之气,是人的一种自我人格修养的形象性的表达。换句话说,孟子所讲的“气”是由人的勇气或士气而来,只不过浩然之气的在“浩然”要比武士的勇气更广泛、更超乎世俗。[5]因此这样的一种主观精神之气所具有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要融为一体的一种崇高的内心状态。或者说它是在强烈的道德感支配之下,所呈现的一种至大至刚、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亦是一种一往无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

所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具有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体现了其道德情感,但又不完全是道德情感,还应该包括了孟子所张扬的一个伟大人格,也就是“大丈夫”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全部内容。孟子的在其“大丈夫”论中明确说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1]149大丈夫的担当,大丈夫的使命感,由此得到充分的验证。所以通常认为,孟子所谓“大丈夫”实际上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中国历史上习惯称其称为夫子自道。孟子认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表现自己的平台,然后才是“行天下之大道”来推行他正义的仁政主张。至于得志怎样,不得志又如何,那就是得坚持一种持久的意志品质。总的来说,孟子用“大丈夫”论来侧面解释他的浩然之气,就是需要内心修养和内心的坚持。

二、浩然之气的特征

孟子对于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动心。孟子对于“不动心”有非常高的要求。在他看来不动心是被视作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朱熹曾对“动心”二字做了如下解释――“有所恐惧,疑虑而动其心”,这就是动心。这与现代生活当中我们常用的解释略有不同,孟子的动心在此处尤指恐惧、疑虑,而不动心则是不疑不惧,意志坚定。换句话说,一个成大事业的人、一个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应该要做到不动心,在意志品质上要表现出不疑不惧。“大丈夫”论其实也是不动心的真实写照。面对各种诱惑,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如果能做到不动心,能做到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追求的理想而努力,而不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左右和影响,其实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至于有没有严格自律的精神,这是不动心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第二,至大至刚。至大至刚是对浩然之气的表现形态做出的形容和描述。至大是说它的数量很大,是形容浩然之气作为其精神力量,它的宽广和深厚的程度不一般。至刚则是强调浩然之气在品质上的坚毅刚劲、不屈不饶,具有的这样一种崇高的特点。第三,配义与道。关于“义”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朋友之间的义气,实际上,学理上讲“义”应该是思想和行为上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和法则,也是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当中内在的规律和法则。

那么在孟子所认为浩然之气的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义与道的协调和融合,是寻求主观的道德追求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结合。有人曾去问孟子作为一个“士”应该做些什么?孟子回答“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曰“仁义而已矣。”[1]348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自己没有却去巧取豪夺叫不义。所以一个士人就应该随时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走一条道义之路,这样办任何事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义是主观的道德追求,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协调和融合也就构成了所谓“配义与道”。孟子一再强调浩然之气的构成要“配义与道”,并且断定“无是,馁也。”可以见得浩然之气并不是完全主观而封闭臆想的产物,而是需要经过一番实践后才能得以实现。[6]总的来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无所畏惧的勇气,也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光明磊落的豪气。这种浩然之气体现的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三、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

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办到的,而是要求有一个艰苦的自我修养,有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此外,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但与生俱来的内在善端并不强大,远远达不到所谓至大至刚,这需要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修养锻炼。故孟子谈“浩然之气”是和他的精神修养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养气。因此,当我们在追求自我人格塑造的时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自己主动去追求的过程。

孟子的对于“养气”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反求诸己。孟子曾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56做什么事,不应去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反思自己,就像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正去做到反求诸己。孟子还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85这要求封建统治者们做到对老百姓有一种仁爱、慈爱之心,如果做不到,就必须反思自己的统治措施,做到反求诸己,以实际行动来严格要求自己,重新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统治策略,只有身正才能让天下百姓归附和爱戴。第二;动心忍性。孟子认为无论是体格上的锻炼还是精神上的锻炼都是对担当大任的人的必要考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327主动接受一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锻炼,通过撼动人的心性来增强自身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也就是所谓的动心忍性。强调的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锻炼,特别是要通过磨练意志、陶冶性情来弥补缺陷或提高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第三;集义而生。朱熹为此而曾解释为:“集义者,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1]65对于义要慢慢积累,而不是通过轻而易举偶然的机会就可以获得的,必须要有一颗持久的恒心来不断地积累“义”才能臻于大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不断积累正能量去培育和发扬光大我们自身的伦理情感,让我们内心深处的善端不断得到扩展。也可以理解为把理性凝聚成意志,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由理性支配、主宰的力量,所以感到自己是很充实的,它是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培育发扬出来的,这就是养气。[2]94

四、浩然之气的现代启示

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大时代,比起孟子所处的时期,我们面临的生活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我们面对的诱惑、面对的困扰也更多。若能够把持住自己并且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养”浩然之气”,方可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并取得成功。孟子的“浩然之气”思想给了我们现代人很多启示。孟子认为自然和人心是能够想通的,并且人的“心”与“身”也可以交互影响,人的内心修养可以使人格美外在化、具体化达到他所谓践行的境界。[7]76因此对于个人与社会整体或历史文化传统之间,也构成一个不断裂的同心圆关系。这种浩然之气也为中国文化人提供了社会观的广度与文化观的深度,这项思想遗产对于个人主体性高度昂扬的现代社会而言,仍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由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是要通过不断积累和实践的,且必须要有一颗持久的恒心来不断地积累“义”才能臻于大成。所以,在当今的公民道德的实践当中,鼓励公益爱心事业的发展和志愿者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公益事业中,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培育善端,积累善行,弘扬正气。最终我们方可拥有立足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风气呈现下降趋势,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案例也频繁曝出,对于这些事态社会上的反响很大。所以,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社会道德优秀品质,发扬我们中国传统优良品德,把道德建设落实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让优良作风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当然,这需要强调人们要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论就是强调崇高人格,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经典例证,这些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甚至超过了生命价值。孟子曾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谓彼哉。”[1]377这样一种人格尊严,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素质、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养锻炼。只有保持刻苦努力,不断进取的精神,人生的价值才能在社会上有所展现、有所贡献,传递出所谓的正能量。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正能量,才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动力,宁可没有饭吃,也要做到道德的问心无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做起,提高自己的内在修为,对社会一些恶劣现象给予抵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有做到理性地思考问题,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6.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46.

[3][汉]赵岐注、[宋]孙]疏,孟子(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2:159.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49.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93.

孟浩然的诗范文第3篇

是的,走在襄阳山水间,撑一只船,在春天的清新中,夏天的苍翠中,秋天的婉约中,或者冬天的素净中,慢慢地,慢慢地沿江航行,站在船上,背着手,欣赏沿江景色,你的耳边,一定会漫上一声声淡雅的吟哦。那一声声吟哦,仿佛也带着平仄,在耳际间悠扬,在山水间回荡。

那,是诗人的吟诵。

在襄阳,在山水间,在白云里,在小村里,只有诗人的吟哦,才能和这山水相配;也只有这儿的山水,才能和诗人清逸的身姿相衬相映,浑然成诗。

“襄阳好风日”,襄阳的景色,永远让后来人无言徘徊,捻须仰望,难以离去。因为,一千多年前,这儿来往着一个人,一个青衫飘飘的诗人,一根竹管笔,指点山水,醉倒后人,醉倒整个诗歌。

那人,飘然来去,如一片白云,悠然无痕。

那人,清静自然,如一潭水,清波荡漾,流光脉脉。

那人,洁净舒展,如一轮月,高挂天空,映白整个唐朝诗歌的天空。

那个人,就是孟浩然,唐朝的孟浩然,诗歌中的孟浩然,中国文化的孟浩然,汉字世界里的永远的孟浩然。

那是一个诗的时代,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一个个文人,站在离亭旁,站在木桥上,骑着马,或步行,漫步在斜阳古道,或彳亍在江南山水间,随嘴吟哦一句诗,就会倾倒后世,醉透历史。

今天,仰望那个时代的天空,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孟浩然,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最为闪耀的一颗。

唐朝的文人,腰杆铁硬,不弯腰,不谄媚,因而,他们的诗歌也个性张扬,风度潇洒,如月行云中,花映水面,千人千面,摇曳生姿。

这其中,孟浩然的诗更独具面目,独具特色,如清风夜雨,芭蕉风中,船行水上,雾漫红叶,洒脱,自然,淡雅,悠然。读孟浩然的诗,让人仰头古松,意游神外;登高长啸,身心飘然;更让人脱身红尘,心如青莲。

孟浩然站在诗国里,笔意挥洒,风采飞扬,把他的感悟,他的热爱,他的心情,他的思索,一一形诸笔端,落墨纸上,让我们读他的诗歌,就如行走在山水间,或置身于田园中,不思归去。

在春天里,在雨后,听见鸟鸣,看见花落,他会在诗里喊着我们,微笑着道,别睡了,快起来,一夜风雨间,瞧瞧,花落知多少。当我们抬头,当我们回首窗外,那人早已在满地落花中悄悄走远,走进岁月深处,走入落花飘飞中。

在清夏之夜,一轮月亮白白升起,月光如水,洗亮了山,洗净了水,还有人家,还有房子。这时,搬张竹椅,坐在院子里,听着远山的鸟鸣一声声传来。露水升上来了,一滴滴如萤火虫一样,点缀在树林间,枝叶里,我们的心中,会无来由地荡漾出一句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本来院子里没有池塘,没有荷花,可是,我们的鼻子边,无来由地萦绕着一缕荷香,羼杂着月光水色,迷醉了整个夜晚,还有一颗为诗飘摇的心。

远游时,远离故乡行走异乡时,读到“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游子的眼前,故乡的炊烟,乡村的俚语,家人的面孔,都会一一浮现眼前,让人泪光潸然,乡思欲绝;读到“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少小回忆,牧人的山歌,还有当年自己砍柴时,走在故乡小道上稚嫩的身影,都一一走入眼前。

孟浩然啊,永远用诗歌逗惹着我们,逗惹着我们的乡愁,逗惹着我们的思念,逗惹着我们对故乡山水的爱,逗惹着我们对生活的无尽情思。

走离田野,走离宁静,带着满心的欲望,还有红尘,当我们走进都市,走进灯红酒绿时,孟浩然站在远处,站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或者,坐在古松下,一声声吟哦,在呼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变形的精神,呼唤着我们丢失的青春,还有乡村留给我们的一切。

当我们远行时,他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提醒我们,让我们闲暇时,别忘了回去走走,看看土地,亲近庄稼,亲近我们生命的根。

当我们迷失心灵的时候,他用“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点拨我们,让我们在异乡的土地上,在酒杯筵边,还记得有一处地方,收藏着我们的良心,和我们心灵的归宿地。

当我们竭尽全力,在名利的高峰上,在红尘的仄道上,白刃相向,白眼相向时,他用一句“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让我们无言独立,徘徊中庭,心胸一开。

孟浩然,总是一个智者,在生活中,用他的诗在度化我们,度化迷入红尘的现代人,让我们借一首诗,浇灌一下心灵,冲洗一下精神的污垢,还有灰尘。

襄阳山水中的孟浩然,一定是着青衫,蹬布履,携朋友,风度洒脱,恍如神仙,不然,他写不出“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的洒脱。

襄阳山水中的孟浩然,一定心无旁骛,息影山林,弹琴长啸,漫步小路,“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幽人的身影,在月下,一定身心如水,一片洁白。

孟浩然的诗范文第4篇

1、孟夫子指的是孟浩然。

2、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3、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来源:文章屋网 )

孟浩然的诗范文第5篇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黄鹤楼,滚滚的长江水发着金光。黄鹤楼之下绿树成荫,莺歌燕舞,万分迷人。

黄鹤楼里,坐着一对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要前往扬州。李白高举酒杯,郑重的说道:“再见了,老朋友,我愿你今后的生活更加快乐,不用总念挂着我,我这里一切都好!”这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孟浩然,深深的印在了孟浩然心中。顿时,孟浩然万分激动,万分舍不得这位许久的朋友,眼眶中聚满了泪水。李白见此,规劝到:“兄弟,不要伤心,我们还会见面的。”说着,李白从衣袖中掏出一张纸,深切的对他说:“兄弟,这是我为你写的诗。想念我时,拿出来瞧瞧。”孟浩然用颤动的双手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说道:“一定的,我一定会珍藏的,一定的。”李白忍不住了,用那宽大的衣袖当当自己的双眼,可谁知道,他是在哭泣、流泪,因为他舍不得这位知心朋友啊!

转眼间,孟浩然上船了。一对老朋友慢慢地向江边靠去,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止啊,做最后的辞别。

“再见了,老朋友!”李白挥手向孟浩然招去,李白站在岸边,望着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晴朗的天空,他再一次高喊:“老朋友,再见了!”

相关期刊更多

化工环保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食用菌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哲学分析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