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去来兮辞朗诵

归去来兮辞朗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归去来兮辞朗诵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1篇

文/观鹅会意

是谁创造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就像一个无情无义的吸血鬼,把我们的生命一段一段地吸干。它还不会让你感觉到疼痛,所以人们还挺喜欢这种吸法,又是张灯结彩,又是推杯换盏的庆贺。我却暗暗地诅咒:是你这个幸灾乐祸的坏家伙,悄悄地给我脸上画上了皱纹,是你这个口蜜腹剑的坏家伙,给我偷偷染上了白发。

你为什么在我生命的年轮里刻下了时宽时窄的间距?细细一回忆茅塞顿开,原来我浪费了时间你就刻的宽一点,我利用了时间你就刻的窄一点,你还挺负责任。

年幼无知时经常受到你的迷惑,感觉过大年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情了,所以就有了天天过大年的想法。还梦想自己一下子长大成人。当你乘着寒风大雪到来的时候,我还和小朋友堆雪人欢迎你,不知道自己把一长串鞭炮拆开,点燃一个脆响,再点燃一个脆响,是在把自己的童年光阴炸碎。

年轻求学时,还是懵懵懂懂地喜欢着你,每到放寒假前心情就激动起来,扳着野外写生冻僵的手指算着你的到来。那个时候对你还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盲目地信任着你,以为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真诚、信任,人人心里都揣有一颗善良的心。走出校门登上三尺讲台才知道,只有讲台下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才是最最善良的,十年教书光阴,十年育人快乐。

你是给我送来过幸福,美丽贤惠的爱人,聪明孝顺的儿女,我们全家至今年年也没有慢待过你,每当你到来时院子里张灯结彩,窗玻璃都要贴上窗花,垒上旺火,贴上花样繁多的红春联,不仅院子红喷喷,全家人的脸都是红扑扑的,看来每个人都被幸福涨红了脸。

我惧怕你再来,因为你去年已经带走了我的知命之年,人生到至,正如费力爬上一座山巅,登高一望,回首更凄然,顿时痛恨你一路不提醒我多采集些花籽,可以在自己生命的旅途上多种些花儿。看着手中为数不多的几粒花籽,决定还是种入书田最合适。正忙碌着,突然听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云中高声朗诵:“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看来我现在只是个儒生罢了。我还是勤奋地在自己这一小块书田耕耘吧,去文学之长河引来水,为幼苗儿锄锄草,坚守着自己的书田自得其乐。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2篇

一、传统古诗教学的局限性和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资源只是教科书、教学参考等,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教学挂图来辅助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总显得较为单调而乏味。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为了引导学生朗诵,最多会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靠教师逐字逐词逐句串讲,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教学效率很低。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以建立古诗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这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二、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都不是很了解,表象储备贫乏,情感体验、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非常有限,对诗的内容和诗的意境,学生更不容易把握。尽管教师课上讲得很清楚也很明白,学生也往往只是知道一些表面的东西,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解也不容易接受,更不能很好的挖掘诗词的主题,更谈不上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了。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和优势,把多媒体和古代诗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整合、合理地运用,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诗歌相关的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关评论及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并将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点评。如在讲授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可以再现古诗意境和内容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提前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让学生课前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进行预习和自学。教师要根据学习诗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好课件,如相关的专题片、视频片段和图片、朗读录音、文本字幕等等。古诗教学中,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来源,指导学生要懂得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四、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美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3篇

一、在审丑中辨别美

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特别是把美好的人和事与丑恶的人和事相互对照、比较,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美,摒弃丑,使审美效应大大提高。

例如:多少大忠大义的英雄豪杰永彪史册,万古流芳;又有多少大奸大恶之徒被无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往今来秦桧、等丑类的厚颜。美丑相较,正反对照,可以使美好的更显其美好,丑恶的更显其丑恶,更重要的是,把握教育时机能使学生确立爱憎的感情倾向,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通过美与丑、香与臭、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学生在敬仰美的同时,深刻认识丑的本质,把握良机开发学生的审美意念,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情感是需要引导、培养和激发的。

审美,首先通过比较明是非,辨美丑。

二、在生活中感受美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凯洛夫说,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身影、美的心灵,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聂海胜费俊龙和神舟六号是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勇气、胆识、豪情、毅力,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全世界人都敬佩他们,敬佩他们达到了美的境界。一种不计名誉、报酬、成败,甚至不计个人生命的超功利境界,全身心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把自己崇高的追求、博大的爱、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境界,他们的壮举,是超越种族属于世界的。 他们给了我们美的熏陶,给了我们美的感受。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这种美。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去引导学生获得这种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

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感受生活”才有美。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升华人去感受美、体验美的情感,进入真美的境界。

三、在学习中鉴赏美

教育家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便是美育最好的范例,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表现出广泛的多姿多彩的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由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一种悠闲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使读者感知小屋的图画美。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把语言变成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作文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地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应尤为重视语言美的鉴赏, 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作品的语言, 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名家朗诵录音的播放,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接受美的熏陶感染;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练习,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节奏,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

四、在写作中表达美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揭示写作规律,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要结合学过的美文,像《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启迪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美的资源,获取素材,进行精心的构思,用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将身边的“美”完美地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通过笔、嘴把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画出来,写下来,说出来,表达出来。表达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只有这样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构思,去写作,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当然,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美丽。

另外,教师还应从自身的言谈举止、品质、修养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师本身要具备各种品质――能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外在的美,而且要具有内在的美,要力求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风格美,人格美等,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优美的教学环境,也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美观整洁、清新自然的教学课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也在无形中增加美育的效果。这种由课堂推及生活的美育,使学生在求知、养性、怡情诸方面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作文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审美知识,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3]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归去来兮辞朗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阅读 创新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68-02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久以来,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当然感觉不到趣味。为了丰富课堂,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希望与广大同仁们探讨。

1 运用探究式教学质疑问难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边城》时,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翠翠或傩送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翠翠会嫁给有碾坊的,经济实力很重要;有的说两个人会私奔,毕竟婚姻是两个人的事;还有的同意小说的结局,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在各抒己见之后,笔者给学生分析了小说的背景,山村封闭环境的自然美孕育了看清物质、注重亲情的人性美,因此,翠翠不会看重碾坊,而会向往纯粹的爱情。又因为封闭落后, 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通过这种深入的 探讨,学生明白了小说的主题。

2 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作为伙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质,得以有个性的发展,使 语文课堂 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2.1创设意境法

根据教学的内容,围绕课文的话题,营造一个真实具体可感的意境,能引起大家情感的归依、向往、沉思;使学生沉静到文本里去,涵泳回味,思考探读。

譬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片,并配有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切实感受意境美,从而能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情感。

2.2观看影片

在讲完《鸿门宴》后,组织学生看《楚汉传奇》中相关部分,学生兴致很高,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荆轲刺秦王》《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雷雨》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辅助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情景再现法

如果说以上两种方法是学生被动的接受,那么这就是主动地创造。在讲完《荆轲刺秦王》后,笔者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再现当时的场景,秦王的傲慢自大、惊慌失措,荆轲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都表演得淋漓尽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此方法同样适用于《窦娥冤》《长亭送别》《哈姆雷特》等篇目的教学。

3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怎么又把璧送回家,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教室里一片哗然。笔者先是一愣,继而肯定的他的看法,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得出:(1)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2)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3)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本质。

4 在课外延伸中拓展探究空间

拓宽学生视野的阅读方法是课堂教学延伸式课外阅读。下面列举一些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4.1比较阅读

比较的角度可以灵活多样,可就文章的主题、写法的某一方面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语句进行比较,如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将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秋景,感受却不同。通过比较它们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得出:思想不同,境界不同,眼中的景物色彩就不同。这样,既积累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提高了思辨水平。

4.2收集有关的资料,积累好写作素材

如学习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让学生搜集他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这样无形中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4.3当堂演讲,表达看法

如讲《屈原列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你怎样看屈原?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相互质疑,辩驳,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

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

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雄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冯克诚,田晓娜.实用课堂教学设计全书[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刘诚杰.论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7.3.

[4]蒋波,谭顶良.论高效合作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相关期刊更多

金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玉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化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委宣传部

闽都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