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认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曾参与《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起草研讨和《质量发展纲要解读》编写的国家质监总局执法打假法律专家许步高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质量上仍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但某些行业中的部分产品仍然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
为引导企业在当前国际大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主动追求卓越绩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主任刘江介绍,今年8月10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我国制造业重要基地的两广地区启动了“两广地区认证绩效优秀企业”评选,9000多家获证企业参加。根据获证企业在质量认证推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与一致性等方面取得的绩效和价值,评选出了此会上获得“质量认证卓越绩效奖”和“质量认证卓越质量奖”殊荣的企业各10家,质量认证优秀企业40家。
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领导介绍,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与22个国家的认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为客户提供国际认证的“本土化”服务,在能源管理、光伏认证、气候变化服务、低碳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先后推出了卓越绩效培训、合同能源管理、供应商审核等一批高端服务产品,认证结果为政府采信、买方接受、社会认可。上万人的认证专业团队自主研发建设了认证业务电子网络系统,客户可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完成提交申请、报送材料、查询进度等操作。同时,CQC正在逐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在家电、建材轻工产品集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华南检测实验室,为华南地区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一、我国高等教育推行质量认证之必然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源于质量认证,是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一种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同行专家评估为手段,以高等学校质量连续性提高为目的,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信赖的一种质量保证行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因而推行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我国有其必要性。
1.是提高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前提。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教育机构凭借其教育科技优势会大量涌入国内,争夺国内的教育市场,各高校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国内范围的竞争而是全球性的竞争。国际上通常采用1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认证,对学校教学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进行评价,及处理相互交流中的教育服务质量问题。如果我国高校不能适应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必将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我国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因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必要进行教育质量认证,严格学校的管理程序和强化管理过程,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具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日益庞大和复杂的教育体系,由于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不同,课程各式各样,教学组织的形式十分灵活,有着一定差别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管理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的教育机构,为保证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同一基本的质量水准上运作,制定一个合理的认证机制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3.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高校数量迅速的增加及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从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但其教育质量却不禁让人为之担忧,社会上有关对高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评价不绝于耳,如:“当今的大学生还不如几年前的中专生,现在的研究生也不过相当于以前本科生的水平。”这些说法确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前现状,开展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构自我完善和改进,以确保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二、目前我国教育质量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对高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以及提高其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教育质量认证活动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和发展的时期,在经验方面还存着明显的缺乏和不足,因而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1.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单一,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要求人才既有精英型,也有大众型;人才质量的定位既包括精英型的,又包括大众型的。为适应高等教育这一特点,我国不同类别的学校、同一类别的学校办学特色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因此人才的质量标准的侧重点也不同,而我们还沿用统一规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每年的升学率或就业率去衡量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我国部分高校,质量认证已经渗透到高校的日常质量管理之中,其中以国际标准组织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推进速度最快,在认证活动中,综合性的评估与认证远多于以教育质量为主的专门认证,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整个教育质量认证也基本上是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ISO标准认证在高等学校的应用价值和积极意义,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全采用商业认证来规范高等学校,是不能解决高等学校质量保证的全部问题的。
3.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由政府主导,形式单一,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有失客观公正。根据质量认证的原则,教育质量认证应是第三方中介机构向社会传递真实教育质量信息的活动。为确保向社会传递质量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认证机构与认证对象(各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不应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和经济上的往来关系,以确保认证活动能客观公正地展开。但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估与认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与认证对象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高等院校采取行政的方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认证与评估管理,因而在认证活动中容易产生主观、不公正、有失公平等形式主义现象。
4.质量认证审核评审与咨询分离不够彻底。根据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所有从事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与人员不得兼做教育开发和教育质量机构质量认证的咨询服务。但社会上一些教育质量认证人员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身兼二职或数职的人员大有人在,这些身为教育质量认证、评估人员同时又是咨询人员,使得教育质量认证活动难保应有的公正性和保密性,从而导致各认证对象不平等竞争现象的出现。
三、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过程中需思考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实施之必然,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与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标准性的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是质量认证的核心,没有特点的质量标准,所构建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缺乏生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层面的概念,潘懋元先生也曾指出应该多层面地培养人材,而不能以一个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因而我们必须考虑质量认证标准的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性、多标准性的质量认证体系为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准确而又有多层次的定位,培养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其认证标准、程序及实施办法已经规范制度化了,我们不妨借鉴其先进经验,在国际广泛承认的质量认证方法基础上,结合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教育质量认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如在建立机构质量认证标准的前提下,再做专业分类认证标准。在专业认证制度上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和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的专业两个因素,在有中国特色专业上,要以我国特有的专业为先,如中国文化与语言相关专业、中国医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等;从与国际接轨程度来看,理工专业可以提前建立认证制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随后。如此分步骤进行,做到步步为营,不乱方寸,当机构质量认证和专业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完毕后,再去完善特殊性高等院校质量认证制度,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
3.转变政府职能,改组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确保教育质量认证活动的客观公正性。世界各国质量认证机构的建立一般分为官方、中介机构和半官方三种。从质量认证的理论来看,采取非官方的中介机构是最佳的选择。在这里笔者认为私立性、非政府性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设置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认可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和59个全国专业性的认证机构。这些认证机构都是私立的、非政府性的组织,他们不受政府干预,有一定的自,因而能保持认证活动的客观性及公正性。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改变我国政府主导型的认证机构,通过强化政府监管,如成立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由政府宏观指导,委托专家构建的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将会更有利于加强我国教育质量认证的客观公正性。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内容和步骤,并研究了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意义。
纽约州于1784年成立了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负责整个纽约州高等教育机构及其以下各种教育事业机构的设立、管理和经费捐赠等事宜,还经常性地定期派员访问各种教育机构,定期给纽约州立法机关递送有关各校绩效的报告。
①纽约州州立大学董事会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机构。1862的《莫雷尔法案》、1887的《海奇法案》和1914年《史密斯-来沃法》这3部法案的颁布促使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连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莫雷尔法案》的通过,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史无前例的爆发式发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无权管理高校,甚至无权制定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和政策都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联邦政府只能通过对学生和科研的资助对高校施加影响。美国各州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差异随着《莫雷尔法案》法案后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公众和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美国在1885年建立新英格兰大学联合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磋商协议机构,在新英格兰大学联合会之后,许多地方性质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美国西北部协会制定了高等教育机构资格的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了获得其资格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名单,此后,西部协会的主要工作变成对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评估和认证。和西部协会同时建立和发展且作用相似的评估认证机构还有很多,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都丰富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需要很深专业背景的职业开始发展起来,人们对此类专业的教育资格认证也开始重视起来。1876年至1903年,几个高水平医学院共同联手制定出了专业标准,并公布了达标院校名单,这是美国出现的最早的专业认证。随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列出了区别医学院的10个等次,并在调查医学学校之后公布了合格等次以上的院校名单。到1930年,建筑学、护理、商业教育、音乐、图书馆学、牙科和教师教育等专业领域也开始纷纷效仿,相继出现了类似的评估和认证。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一)认证机构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需要得到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认可,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是美认证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认证机构的资格标准,评估并认可认证机构的认证资格,协调各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帮助认证机构持续改进其认证质量。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前身是1994年由24所高等院校校长成立的校长认证工作组,1996年提出成立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建议,由2990名高等院校校长投票表决,通过了这一建议。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有15名成员,由高等院校校长、公众及学生组成。
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可以分3为类,即全国性的认证机构、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和专业性的认证机构,全国性的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信仰性院校及远程互联网等特殊院校的认证,除此之外全国性的认证机构还要负责对私立的职业技术院校经行认证。
圣经学院鉴定协会(AABC)、高级拉比和塔木德经学馆协会(AARTS)、卫生教育学院鉴定局(ASHES)、职业学院与技术学院鉴定委员会((ACCSCT)、私立学院鉴定委员会(ACICS)、美国和加拿大神学院协会(ATS)、职业教育委员会((COE)、远距离教育与培训委员会((DETC)。
区域性认证机构(即院校协会)负责对一定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认证,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主要承担者。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共6个,这6个院校委员会下属8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本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认证。在专业认证机构方面,美国目前有70余个专业性认证机构,包括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全美大学工商学院联合会和牙科教育理事会等。负责对法律、牙医、工程技术等60个专业学科进行认证,除对专业进行认证外,专业性认证机构还可以对高等院校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学院进行认证,当然也可以对开设相关专业的单学科高等院校进行认证。
(二)认证内容
1、院校认证
美国高等教育的院校认证分6个区域进行,院校协会下属的认证委员委员会分别对各自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进行认证,认证对象包括区域内的所有公立的和私立的会员学校。各区域认证标准大同小异,院校协会下属的认证委员会对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及运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质量因素经行全面而细致的审查,而后会决定被审查高校是否达到所设立的标准。
1992年《高等教育法》是把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标准首次立法,确定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十个基本内容:(1)课程;(2)教职员;(3)设施、设备和供应;(4)与具体业务范围相一致的财务和行政能力;(5)对学生的支持服务;(6)招生、招聘和评分政策、学术日程安排、出版物和广告宣传等;(7)学历或学位目标和学位授予标准;(8)学生的抱怨记录;(9)学生取得与院校使命相关的显著成就,其中应适当考虑课程完成率、州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方面;(10)符合本法(即《高等教育法》)本编(即第四编项目完整性)项目责任的记录,包括教育部所提供的最新联邦学生贷款拖欠率、对财务状况的审核②。
虽然不同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查内同有所不同,所有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都必须包含这10个基本领域,所有高校必须首先在这些基本领域里达到标准,才有可能通过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只有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才可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才有资格获得联邦和州政府的公共拨款,且只有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在校生才会被美国教育部列入资助对象范围。私人援助也一般会选择进过认证的高校。
甚至美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大学排行榜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的美国大学排名,不会考虑将未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列入排名名单。而这种按地区分类的认证体系有助于加强认证机构与高校的密切联系,从而真正地促使认证机构有效地监控高等教育质量。
2、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高校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重点关注毕业生质量。专业认证以专业为中心,认证机构制定优秀专业的标准,评估学校是否满足这些标准,向公众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专业评估涉及的项目一般是:专业使命、教学计划、师资、物质资源、教与学、研究与学术、服务、学生及其学习产出、专业的强项和弱项分析、专业改进措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计划、师资和学生学习产出。专业评估的文件,除了专业自评报告和专家组评估报告之外,还应该有专业对专家报告的应答和专业基于评估的未来行动计划。③
(三)认证步骤
院校认证的有效期为10年,美国高等院校每隔10年就要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专业认证的有效期一般为5至7年,无论是院校认证还是专业认证,认证机构的认证过程通常要持续15至20个月。申请认证的高等院校或专业首先参照认证机构给出的标准体系和条款进行自我评价并上交自我评价报告给认证机构,这份评价报告必须就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及运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管理水平等方面评价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其他高校或专业同行对申请认证的高等院校或专业进行同行评议,这个评议的结论将作为认证机构进行决定的重要依据。
认证机构在研究申请高校的自我评价报告并讨论同行评议结论之后,将会派出一个调查小组赴申请高校或专业进行实地调查,这个调查小组由认证机构专家、同行及关心教育质量的公众组成,调查小组严格按照标准体系进行质量审查并提交调查报告。认证机构综合高等院校或专业的自我评价报告、同行评价报告、和实地调查报告的评价情况做出最后的是否给予其继续认证的决定,给予继续认证的决定一旦做出,那么该认证申请高校或专业就获得规定有效期的认证资格。对于获得继续认证的高等院校必须在获得认证资格的第5年向认证机构提交一份中期自查报告。
(四)认证结果
认证机构决定的认证结果并非只有通过认证和不通过认证两种情况,认证的目的既然是督促高等院校或其专业改进工作从而保障其质量,就有必要给予高等院校或专业改善和改进的机会。
在院校认证方面,除通过认证和不通过认证之外,还有一下几种情况:通过认证,但要额外提交一份相关的报告或说明;延期认证,申请认证的高校或专业按照认证机构提出的建议提交一份补充报告并要接受认证机构的再次调查;警告,申请认证的院校的教学活动或者所设的专业违背某些标准或政策,学校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或者停止这些活动,并再次重新接受专家小组的实地考察;考察,一旦高等院校严重背离有关标准或政策,在受到警告之后仍然未能作出改变,认证机构就会要求高等院校接受一定时间的考察,并且学校必须定期汇报,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来规定1至3年的考察期限,考察期限截止后,认证机构将会派出一个特别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在专业认证方面的认证结果有:完全合格;小问题,3年后必须就该问题进行书面报告。问题较多,3年后接受认证机构两次实地调查;不合格,申请专业没有意向或能力解决问题。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行为,主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具体的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建”、“管”、“改”是行政命令式或政治动员式的,起到了一定的质量保障作用,但也损害了高等院校的个性发展,最主要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一种“外压模式”,而没有一种高校内部保障质量的内生机制,我们的质量保障还处在推一下走一步的阶段。
当然,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依靠质量评估来改进教育质量,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实质上就是一种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被普遍接受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乃至公众和全社会都非常认可高等教育认证,是否通过认证影响着高等院校能否获得政府拨款、生源、社会资助和院校声誉,其造成的压力使得高等院校不得不改善自身的教育质量,从而在外压之下形成了改善教育质量的内生模式,只要认证体系存在,美国高等院校改善其教育质量的手段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我们不必照搬照抄其它国家的做法,不过要探索适合我国现实状况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必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内生模式,只有在外压模式和内生模式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才会得到持续的改善。
关键词 农产品;“三品一标”;质量认证;现状;问题;对策;云南红河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15-02
1 红河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现状
1.1 产地认定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云南省红河州正式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州13个县市共认定“三品一标”产地面积18.96万hm2,其中绿色食品产地1.94万hm2,有机食品产地28.67 hm2,农产品地理标志面积2.57万hm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45万hm2,认定农产品产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26.4万hm2的71.82%,认定面积居云南省之首。
1.2 “三品一标”总量规模持续增加
红河州自2001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三品一标”工作呈现出持续发展势头。截至2013年底,红河州累计认证“三品一标”117家单位185个产品,159万只(头、羽、枚)畜禽养殖,总产量195.266万t,总产值630 120.12万元。其中:无公害认证企业76家,126个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2家,50个产品;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家,2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产品包括开远蜜桃、建水酸石榴、蒙自石榴、石屏大杨梅等7个产品。
1.3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近年来,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的交叉抽查监测、年检、复查换证、专项整治产品抽检,认证产品合格率100%。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对红河五里冲茶场、元阳县茶树良种场等7家生产单位11个绿色食品茶叶进行专项抽检,合格率10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对红河州大米、番茄、香蕉等9个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检测,合格率达100%。
1.4 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发展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2013年红河州蒙自县和建水县被列入全省高原特色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有泸西县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建水县红河天第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卢西县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单位被列为全省高原特色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建水标准化种植的葡萄、蒙自大枇杷、开远蜜桃、河口咖啡、红河红枫标准化养殖的生猪等标准化种植、养殖产品,通过省州农业、质检部门验收。截至2013年,全州共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46项,面积4.59万hm2,畜禽养殖154万只(羽、头、枚),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26项,面积1.94万hm2,执行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1项,面积28.67 hm2。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1.5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加强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红河州每年都要加强对无公害产品产地与产品的年检、无公害产品到期复查换证、绿色食品到期续展、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的监管工作。仅2013年,全州完成17 家单位 22个产品的年检工作。完成11 家单位17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复查换证;完成6家单位10个绿色食品的续展工作。出动人员60余人次对认证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实地检查及督促企业做好生产记录。确保年检率、复查换证率、续展率和保持认证率达100%。
1.6 品牌影响日益增加
红河州积极扩大“三品一标”的影响力,“三品一标”品牌已取得明显的效益。如:红河州和源商贸有限公司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户加盟为后盾,以现代科技示范园向广大农户展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魅力,带动全县广大农户自愿加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生产格局,带动全县6 700 hm2无公害优质脐橙、6 700 hm2无公害优质酸石榴的规模化生产。该公司的脱毒马铃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洋葱等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认证,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
1.7 资金投入增加
1.8 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红河州“三品一标”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绝大多数获证单位实现了管理规范、效益增加,从而带动农民增收[1-2]。“三品一标”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认证产品市场售价比同类未认证产品要高出30%左右。比如建水县红河天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的66.67 hm2洋葱,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后,其产品出口新加坡、俄罗斯等地,年实现产值200万元,比无公害认证前增收30%;河口南溪农场的333.33 hm2香蕉,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后,产品销往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年实现产值1 125万元,比认证前增收了25%。企业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产品价格有了明显提高,平均增幅达到15%~30%。
2 红河州“三品一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认知程度不足
“三品一标”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大多“三品一标”农产品未能体现优质优价,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首先是部分生产者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不按标准规范操作。其次是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全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43户,农业标准化示范覆盖面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2.2 农产品安全体系不建全
红河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适应“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现有检测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目前红河州只有1家检测机构,而且机构设备老化,能力严重不足,检测范围非常窄。县级机构仅有11台(套)农药残留速测仪,每个县平均1台都达不到,全州也只能开展最基本的农药残留速测。
2.3 发展不平衡
从全州各县市认证情况看,“三品一标”认证主要集中在北部农业产业化较好的内地县市,比如:建水县“三品一标”总数占全州总数的31%,蒙自、弥勒等县“三品一标”认证比例都占全州的18%以上,但金平、河口、屏边等南部6县认证产品较少,北多南少差异较大。从产品结构来看,红河州“三品一标”认证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和畜禽养殖上,而淡水鱼类、粮油类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认证少,这种现象制约了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选择。
2.4 重认证,轻管理
一些认证后企业频繁更换内检员,对生产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生产不标准不规范,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
3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对策
3.1 明确工作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坚持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认证轻监管”的工作格局,做到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稳步调整“三品一标”产品结构,立足州情,充分挖掘红河州认证产品资源,增加名特优稀农产品发展比例,增加附加值高、未来市场竞争优势大的产品比例,在加快认证步伐的同时,切实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3]。
3.2 推行目标责任制
“三品一标”认证管理目标责任书,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4]。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全面系统的“三品一标”工作体系,明确职责,实现责任可追溯,确保“三品一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3 稳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建立相应的标准化基地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按照融入现有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思路,积极争取各级农业部门的广泛支持,同时加大对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此进一步完善“三品一标”生产资料有关管理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5-6]。
3.4 强化宣传,提高服务水平,推动认证产品与市场对接
为树立“三品一标”品牌形象,一方面借助报纸、电台、明白纸、各种农民培训等传统渠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大对“三品一标“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三品一标”产品的正确认识,引导树立安全消费的理念,形成关心支持“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极积组织各种宣传、推介和展示红河州“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市场开拓活动,提高“三品一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产品与市场对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市场运作、合作互利”的原则,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在各大超市、社区便民店设立“三品一标”经营专区,集中展销认证农产品。
3.5 加强监管,规范生产行为
要加强对认证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尤其要加强对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7]。对不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生产的企业和单位坚决取消标志使用权。建立建全产地监督检查制度、产品质量抽检制度、标志使用检查制度、认证工作督导制度和证书撤销公告制。
3.6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队伍,按照履行职能要求,建立建全各级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8]。加强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业务能力,完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资质考核、注册制度[9-11]。
4 参考文献
[1] 郭建华,何甜甜.南通农业“三品”发展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11(10):68-69.
[2] 王丽波.推进红河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五项建议[J].云南农业,2011(11):8-9.
[3] 郭建华,何甜甜,郭亮.对江苏省南通市“三品”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25-26.
[4] 熊应传.云南省腾冲县“三品”认证经验与发展举措[J].农业质量标准,2009(6):15-17.
[5] 熊应传,柳树国.腾冲县农产品认证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0(1):7-8.
[6] 娄云,王万群.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351-352.
[7] 娄云,王万群.论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C]//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2010:3.
[8] 马惠玲,杨彩平.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J].北京农业,2013(9):256-257.
[9] 王丽,胥志文,周建宏,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以宝鸡市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4(6):9-12.
[关键词]质量认证措施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质量体系,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在我国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ISO9000族系列标准的有关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它的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同时减少甚至避免了顾客对企业质量体系的重复检查评定,有利于顾客选择合格的企业。目前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质量体系认证的热潮中,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搞认证是自找麻烦
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家族,2000版的ISO9000族核心标准有四个,其中光是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及相关术语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00),就分成10个部分,给出有关质量的术语共80个词条,同时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表述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12个方面基础知识,ISO9000族其它标准所要求的要素则更多更繁杂。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ISO9000族标准。而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质量认证的正确认识,追求短期利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认为搞质量管理体系周期长,过于烦琐,歪曲质量认证的内涵,把通过认证说成是自找麻烦。
误区二:质量体系认证就是产品质量认证
企业认证的基础是有关质量体系的国家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0族标准。而产品质量认证是对产品做型式检验,同时对与产品有关的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供方的质量体系对其生产、设备、材料采购、检验方法等能否进行恰当的控制,能否使产品始终符合技术规范。
虽然两者都要求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但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的产品,而不是供方的质量体系。由于认证对象的不同,引起了获准认证条件、证明方式、证明的使用等一系列的不同,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可以在其产品和说明书上使用该标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不得用于所生产的任何产品上,仅适用于企业对外的宣传。
误区三:获得证书等于掌握了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成员国的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制订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ISO9000族标准就是由1980年成立的第176技术委员会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在英国标准BS5750基础上,吸收了美国军标ANSI/ASOZ1.15和加拿大CSAZ299等一些国家标准的精华,组织了15个国家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专家,历时5年,于1987年正式颁布的。它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是在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作为国际标准正式的。由于国情各异,能够被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同接受的ISO9000族标准必定是相互协调、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标准实际上并非最优评价,只是满足顾客最低限度要求的通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合格”的标志,当然,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非获得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质量认证。
误区四:选择认证机构时崇洋
目前,不少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不加分析、不作比较,一味地“崇洋”。其实,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证委员会(CNACR)1994年参加国际认可论坛,1998年首批签署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IAF/MLA)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成为了IAF/MLA集团的创始成员,即由CNACR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就代表所出具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达到国际水平,具有国际等效性、互认性和等同权威性。而有些企业仍不惜花3~4倍的代价,舍近求远,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咨询、认证,这纯属误解。当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认证机构,在信誉、知名度等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企业在选择时还需要认真考察。
误区五:对标准生搬硬套全盘否定自己
每个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是不少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时不注重总结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过于注重质量标准的符合性,不能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甚至在编制文件时,聘请咨询公司的人员“闭门造车”,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的有效性。在运行质量体系时,又过分强调一切与标准要素相对应,全盘否定自己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结果反成了“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误区六:认证就是评比和检查
企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取得证书,其目的是让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藉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取得顾客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然而,有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管理观念陈旧。本身没有通过认证的意愿,由于迫于竞争对手通过认证的压力,或采购方的强力要求,仅为获得证书而认证。结果要么照本宣科地套用其他企业的模式,要么花重金“购买”证书,一旦证书到手,就不按标准继续开展工作,没有认识到质量体系认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顾客的持续满意,其结果只能是在监查和复评中被淘汰。
误区七:认证可以包治“百病”
目前我国为体系认证提供依据标准的主要有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它们各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ISO14000标准,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总称,目前我国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为GB/T2400系列标准,它侧重于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该认证,表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OHSAS18000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规范”,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解释,对企业生产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达到逐步消除或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的风险,使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生产的安全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虽然这些管理体系都从设定目标,系统地识别、评价、控制、监视和测量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的系统,其运行模式都以过程为基础,用“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持续改进。但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达到持续的顾客满意。同其他管理体系相比目的和评价指标有明显的差异。
误区八:拿到认证证书就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