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领悟与利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培养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各年级的教学检测情况,发现语文试卷重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阅读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选自课外;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感悟;开放创新是试题突出的特点。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阅读当成了机械的分析题,片面强调文章具体内容的解读,而不重视阅读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把握。其次,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教师单一、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不尊重学生个体地位的表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阅读量不足。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仅仅是课本上十分有限的课文。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量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师生互动性不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心设计内容,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采用快乐教学法、文章想象法、文章意境想象法等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明清小说《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寻找古文与现代人的结合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笔者是这样举例子的。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改革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增加了中外政治历史项目。为了遵守慈禧太后的旨意,考官硬是把拿破仑硬是塞了进去《项羽拿破仑论》,考官赶时髦,可考生哪里懂得其中的风情?于是就出现了笑话。一考生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仑论”、“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仑也哉?”等,学生听了忍不住捧腹大笑。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阵地。只有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笔者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母爱是人类最值得歌颂的、最伟大的爱。在不久前的家长会上我为你们的母亲拍摄了图片。现在给你们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请你们找找你们自己的母亲,想一想你们的母亲是不是爱你的?她们如何表达对你们的爱?与作者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点?音乐响起,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状态,并且迅速进入自己的角色,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把握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思维达到活跃的状态,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阅读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看到差别,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文章。比如九年级上册鲁迅的《孔乙己》这一课,可以把它与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二者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同时,比较法还可以延伸到课内与课外的比较。八年级下册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写父亲的文章。以学生查找的《父亲》、《父子情》与《我的报童梦》为例,与所学的《背影》进行比较。就题材来看,都是写父子之情;从体裁来看,都是记叙文。然而从父亲的身份和地位、父子之情的表现形式比较,有很大的区别。三位父亲的身份与地位相差甚远,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这样课文的重难点就更加清楚、透彻了,学生思路清晰,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爱戴。在今后的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四)深入感悟理解,进行阅读延伸与拓展
初中各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自由表达。学生通过课文问题的探讨,积极进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主体的理解。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拓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于对话较多的小说或记叙文等,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升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然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的认真实践与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明确要求;举一反三;气氛;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36-01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好多个年头了,每年暑假区教委都要组织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还有部分老师不重视,他们不是不认真学习,就是不去上课;有人虽然去了,但思想不重视,效果很差。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高度重视,为此我进行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要求,寻求对策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而产生的,它是要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及填鸭式的死板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样式。对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要加强学习,要经常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订阅语文教学杂志,吸取别人的长处,寻求适合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对于别人的好做法,切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组合取舍,这样才能取得成效。我每年都订阅《中学语文通讯》阅读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很多知识、经验,比如我一直实行的课前演讲、背诵竞赛、写日记等,都是从语文杂志中学到的。
二、以人为本,举一反三
这里所说的“本”是指课本,新课改以来,有教师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灵活多变的习题练习,就能取得好效果,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可以不上。这种想法是幼稚可笑的,这样做的后果是徒劳的,一是搞题海战术劳民伤财,师生都很累,事倍功半,再说题目那么多,你也不可能做完,二是时间与人的精力也不允许。所以我认为,我们只有老老实实以课本为依据,为根本,交给学生方法,授之以渔而不能授之以鱼,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创新能力等等。我们老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方面,尤其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对练习特别是阅读题要精选,分体裁、难易程度,要不断分析归纳不同体裁的特点,总结各种体裁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专家学者精心选择的典范文章,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学生文学欣赏水平都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有指导性,为此,语文老师应侧重对文中精彩语段进行讨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三、推陈出新,活跃气氛
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依然是一潭死水,没有半点生气,有很多老师他们也想活跃课堂气氛,可学生就是默默地盯你看,无论你怎么启发,他就是启而不发。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调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
(一)面带微笑进课堂。我们有很多老师不注意这点,尤其是生气的时候,学生一看你那样,他还敢举手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1、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让学生看出来,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今年我母亲得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想起母亲的一生,我很愧疚,常在深夜流泪,但在课堂上决不让学生看出。2、改变上课发言的规矩,只要有答案无需举手,站起来就说。有的学生胆子小,尤其是女生,让学生可以自由回答,但不赞成在下面自由乱说。这样做大大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3、学生自己检查作业、批改,老师抽样检查。学生检查比较认真,他们很少会包庇与自己关系好的。平时作业不做或没有做好的,大多数是学习较差的,他们有的是不会做,也有玩的忘了。针对这些情况,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不会做的,要指导,或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没做的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
(二)课前演讲要创新。自从几年前,语文课开展演讲以来,我一直坚持这一做法,从未停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思考课前演讲的形式、内容也要进行创新改革。1、形式由一人讲,变为一讲多评。原来是一个人讲,不评价,有时由老师点评,现改为学生先评,老师后总结;2、内容由单一的讲故事,变为解释成语、读优美文章等,形式多样,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选择余地。3、每学期由原来讲一轮,改为三轮,最后一轮自由报名,不是按学号讲,这样让讲的好和想讲的同学多一次锻炼的机会。
(三)要认真选择课型。发现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青年学生的视野开阔,如果还是以往的那一套方法已经不灵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的课文,应恰当地选择不同的类型,一本书有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我们不能用单一的讲授方式,可采用讨论、辩论、采访、朗读等类型,要不断地变换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精选语段,培养能力
《我和鸟儿有个约会》与《逃跑的火焰》两篇文章同属于一个话题――人、自然和生命,文章深浅相当,适宜初中生阅读,但命题的高下差异却很鲜明。
首先,2002年的试题大多是理解性阅读。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都能从字面找到,无须多少阅读的智慧和积淀。而2005年的阅读试题加强了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如第15题,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我”情感的变化两方面全面感知文章,既检测了学生整体驾驭文章的能力,又为深入理解和感悟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试题能依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来命题,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又如,第19题通过比较阅读,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这在整体阅读能力中属于最高层级。两则材料的可比性很强,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同一事件,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抒写不同的情感。
其次,体现阅读理解欣赏的丰富性和自由度。如第16题,理解部分内容的表达作用。通常试卷中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文章开篇用简单的笔墨描绘草原冬季景象的作用是什么?或者,文章开篇为什么描写草原冬季单调沉静的景象?通常的答案只有一个:与……形成对比,反衬了……。而本题巧妙地改成选择题的形式,充分体现了阅读理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如第18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欣赏,对阅读者情感的尊重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再次,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如第17题,命题者遴选了文章的部分中最有想象张力的空白点或未定点来设题,真是极妙。而且此题是鲜活的、立体的,答题者只有深入其境,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有出色的发挥。这样的阅读试题营造了一个文本、作者、命题者、答题者多方对话的空间,其中答题者是得到尊重的阅读主体。他们不再仅仅为完成试题而阅读,而是生命主体的一次可贵的阅读体验经历;他们不再仅仅为作者代言,而是为自己代言。这样的阅读试题容易激发考生浓厚的兴趣和临场发挥的兴奋状态,让那些喜欢阅读、会阅读的学生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
中考阅读试题的改革和突破,得益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标中倡导了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评价”和“自己的思考”,这些阅读目标的表述充分体现了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以积极的情感投入,以主动的姿态面对,以明确的态度判断;同时阅读者又是阅读结果的直接受益者。这种主体性阅读的理念是新课标中的核心理念,对近年来的中考阅读试题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在阅读2005年中考试题时大有春风拂面的感觉,现将这些特别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阅读试题摘录下来,进行一定的归类和评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一、感受和体验类试题
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受到这样的“欺骗”,你将怎样对表姑说?请写出你想说的话。(要求语言得体,30字左右)
――浙江金华/一千张糖纸
2.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作者说“如今读来仍振聋发聩”,你从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震动呢?
――吉林/安徒生和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推测一下罗丹可能说些什么?
――浙江宁波/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评析〕
“感受”和“体验”是新课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可以说,一切语文活动有赖于感受和体验得以发生和发展。同样,作为学习者精神活动的阅读,更是通过感受和体验来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具体地说,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阅读主体主动地进入文本所构建的语境场,亲历其场景,参与其活动,并与作者和语境场中的诸多人物对话交流的过程。感受和体验的最佳效果是达到文本与读者之间无隔的境界。
感受和体验是阅读的基本途径,是阅读者获得阅读兴味、得到审美享受的唯一途径。所以,出色的中考阅读试题往往能唤起和引导读者自觉地进入文本所营造的语境场。如第一题,通过角色的置换,读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对话和交流。第二题,读者和作者共同聆听大师的语言,产生情感的共振和思想的共鸣。第三题,置身语境,成为文中人物的知音,将隐略的人物语言出色地补写出来。这些试题让读者自觉地成为“局内者”,体验一次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二、联想和感悟类试题
1.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回答。
――江苏南通/沉默的竹笛
2.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人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就这一点,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江西/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
――浙江温州/母亲的诗
4.请写出你最崇敬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并简要陈述理由。
――浙江丽水/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5.安徒生是伟大的文学家,爱因斯坦是卓越的科学家,作者通过“童心和爱心”把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这两位大师外,你还知道哪位大师具有类似的童心和爱心呢?简要叙述他们童心和爱心的表现。
――吉林/安徒生和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
〔评析〕
如果说感受和体验是阅读主体主动进入文本的过程,那么联想和感悟是读者自如地出入文本,将读者经验和文本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发生交汇、碰撞,进而重新建构,生成新意义,获得新触发的过程。联想和感悟类试题大多从思想情感角度设题,要求答题者汇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激活文本,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如第一题,侧重多角度发掘材料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经历获得新的感悟。第二题是就文本的主题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是文本思想的渗透和同化。第三题将思想感发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增强了试题的语文色彩。第四、五两题主要检测学生的积累,拓展文本的空间,对文本主题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联想和感悟类试题能架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创造性阅读,并将所阅读的内容融会内化成阅读主体思想血液中的一部分,进而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目的。
三、欣赏与评价类试题
1.请对选文划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
(1)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2)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着风的摇摆。
――浙江绍兴/玉兰花的记忆
2.初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字数80个左右。
――浙江宁波/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3.关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不该用技术去洞穿天地奥秘,扼杀人的精神生活。
第二种: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第三种:人必须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杭州/井绳
〔评析〕
欣赏和评价是阅读者走出文本,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对其特色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批判的过程。文本的特色有诸多方面:如,思想价值、选材组材、表现方法、语言特色等。出题者一般会抓住文本的个性进行评赏,如第一题和第二题。当然也可以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放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现代语境中进行评价,如第二题。也可以对文本有争议的地方或不同的解读谈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如第三题。欣赏和评价更多的是用自我意识去观照文本,是阅读者主体性的充分体现,阅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识见和较高的文学批评能力,才能出色发挥。
五、探究与运用类试题
1.“绿色食品”于国于民,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还在受到工业污水和农药的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种污染现状,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四川/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
2.针鼹被选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请你为北京奥运会推选一种动物作为吉祥物,并从形象特点、象征意义等方面简单说明推荐的理由。
――广东茂名/珍贵的稀有动物――针鼹
3.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渐演变”。请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江苏苏州/被女性化的苏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