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习能力 自学 合作 归纳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会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当中,受益无穷。下面笔者就结合教材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老师讲解指导的情况下,一个人借助工具书、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独立阅读教材,解决疑难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通过长期坚持自学锻炼出来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多么重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传授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利用几节课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慢慢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具体做法:导入新课后,先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等教具出示本课时提纲式自学目标,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自学目标自学教材内容。提纲式自学目标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1)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我国最早的人类;B.北京人;C.山顶洞人。(2)基本线索: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3)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说一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分析一下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用笔标记出来,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和目标地去注意听。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使学生在阅读和讲述的自我学习中,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重问题讨论(包括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或辩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争议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合作者,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启发、诱导、纠偏、归纳总结。课堂讨论或辩论如果组织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利。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辩论:“《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道问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时代性,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行了积极参与。下面是学生发言的摘录:
学生1:失败了,变法者商鞅被处死,反对变法的守旧贵族重新上台。
学生2:成功了,因为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内容却还在执行。
学生3:成功了。商鞅被处死不假,可是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得以推行。通过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对比、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历史教学中注重比较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一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异同。如讲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唐太宗和汉文帝作一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是开国皇帝的皇子、非常强盛帝国的君主、守成的成功君主;(2)面临的都是前一个短暂王朝覆灭后留下的经济凋敝的局面;(3)都励精图治,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在位期间国力上升。不同点:(1)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2)汉文帝偏于守成,唐太宗则偏于创新,以天可汗迎四方来客;(3)汉文帝仁孝天下,唐太宗雄才大略;(4)汉文帝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向外敌民族纳贡,派公主和亲,唐太宗则直接派将军队扫平。通过对人物的比较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找出一些历史规律。如通过对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朝代灭亡的共性:严刑峻法,滥用民力,赋税沉重等。
四、注重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摘 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史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将数学概念还原到当时的事件中去,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伴随着对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发现,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积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对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和应用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数学;措施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教授数学史,将历史上有关数学的奇闻逸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
养,刺激学生的求知热情,更能活跃授课氛围,丰富教师的教学
手段。
一、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授中适当地将一些数学史上有趣的小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而且还能很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数学家们的妙闻轶事还可以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深刻地了解数学史,就会发现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往往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例如,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鱼腹,欧拉双目失明仍然坚持心算,这些小故事都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待数学问题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2.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获得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将初中数学教学和笛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数学史是相关问题的发现、解决、论证的过程,也是前人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教师将数学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宛如自己在发现知识、完善知识一样。数学是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讨论、反复验证中完善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数学史,学的就是前人在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让学生遵循前人的思路,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史和初中数学教育相结合的应用措施
1.课前准备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新的知识内容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准备一些数学史上有意思的小故事,以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学习,让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的时候不会有陌生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放到课件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一有意思的故事,让学生对“丢番图到底活了多少岁”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有意思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堂教学穿插数学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由于身心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自控能力比较差。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往往会出现溜号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有意思的数学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还可以将历史名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了解了“勾三股四玄五”“鸡兔同笼”这些有趣的历史典故,更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中,因为在讲解的过程中比较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比如,关于勾股定理的名称,中国学者喜欢叫“勾股定理”,而外国学者则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是因为我国著名数学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解》早就论证了勾股定理,而外国人比我们晚了整整2000年。这样有趣的数学故事既可以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课后总结归纳,适当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授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有趣的数学史问题,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教师在课后就可以将历史上的几何难题“三等分角问题”告诉学生,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必深究,了解即可。
综上所述,我们能看到,将数学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著名的教育学家张继宇说过:“将数学文化融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数学文化的感染,与教师产生共
鸣,更好地理解数学。”将数学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了解数学文化,还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22-01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是教师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 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氛围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2.1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中英《》中“五口通商条款”时,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教学形式有些僵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思考,英国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这“五口”?“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有何特征?英国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这样,学生不但清楚地记住了“五口”名称和相应的地理位置,而且对“五口通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而热烈。
2.2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课堂中,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例如在讲“一战”时,笔者通过层层设疑: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并试分析战争的性质?一战是如何爆发的(大战的导火线)?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其中西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1917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大战的结果怎样?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由进行探究,效果不错。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才能设计出有趣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认知规律,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历史。我认为在今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 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捉摸、用心雕刻,兴趣盎然、记忆深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2.2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论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时,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5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利用教学情境。
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历史、与教材的距离,架起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
6 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使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着力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异彩纷呈的综合性艺术,完成自己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庄素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广东教育,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