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人的童话

成人的童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人的童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人的童话

成人的童话范文第1篇

儿童阶段过度成人化,成人阶段又以儿童自居自处

儿童这个群体,穿着与成人不同,说话与成人不同,消磨时间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即使思考的问题,兴趣的所在也不同。

而“童年”不仅仅是生物学上,更是社会或者文化层面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工业化社会被发明出来的,距今不过200年。在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以7岁为理性的年龄,并未明确区分成人与儿童。中世纪粗俗的乡村节日,男男女女放肆饮酒,纵情声色而不避讳儿童。当时的社会羞耻感未成气候,成人没有主观意愿隔离儿童;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也使得成人没有能力隔离儿童。

目前的中国,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成人化的儿童期,儿童化的成人期以及老年期。童年并未消逝,而是以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式,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儿童阶段过度成人化,成人阶段又以儿童自居自处。

作为成年人对于童年的忧心,莫过于那些刚刚发芽的小幼苗,在趋光趋肥趋水的天性下,被思想不正确的光,被未为尽知的肥水导引成了歪脖树。在成人的眼中,儿童的发展应该阶梯式地接受知识和技能,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成年人关心的,是童年阶段能否成为基础,而成长为好少年、好青年和好市民。这些,都不是“儿童当前的需求”,而是对于“将来的期许”。

网络时代的童年祸害

儿童发展的方向,是被信息来源规约的。印刷机发明后,知识爆炸,儿童必须通过阅读和学习,才能进入知识世界,才能变成成人。学校教育成为必需,而学校把儿童当作是未成型的成年人,而非具体而微的成人。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承认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而逐渐改革教学内容来适应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今天,全世界的学校都在担当这个职能。我国很多高中,都以毕业而非年龄作为成人礼,以学业的完成作为儿童时代的终结。

卢梭在《爱弥儿》中批评说,“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只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卢梭的立论在于,阅读使人无须观察或者体验而获取知识,中国人的看法也一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在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的同时,关闭了通往日常经验世界的一扇门。

与书本相比,全民娱乐化的网络时代给今天的儿童世界带来的冲击更大。他们面临着空前的信息泛滥、知识爆棚,以及生活方式的电子化和多元化。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坐在婴儿车的儿童,可能说话还不成句,可能已经学会用手指滑动,在游戏机上玩游戏了。

21世纪的儿童,将会是最蠢的一代?

美国已经有两代人经历了电视时代的童年,新生代经历着电子时代的童年。电视时代的童年,是高度成人化的。信息时代,使得信息获取的门槛降到极低,而且媒体全方位的信息展示,消弭了成人世界隐秘知识对于儿童世界的界限。从电视上的女性洗液,壮阳药广告和沙滩上的比基尼女郎,都是司空见惯。媒体有意识地肆意,或者无意识地恶意地向受众灌输观念。

在美国的教育界,对此喜忧参半。唱衰论者坚称,21世纪的儿童,将会是最蠢的一代。因为他们关闭了通往真正日常生活的大门。他们宁可在电脑游戏里养花,也不肯用手指去碰一下可能有小虫有真菌的土壤种一盆真正的花。他们宁可给隔壁房间的朋友发短信,也不会走过去说一声“嗨”。拥趸则大声为此喝彩,认为科技时代为儿童发展带来更多机会,更多选择,而适度的科技只会为儿童学习成长提供便利。

成人的童话范文第2篇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生活着三只企鹅,他们每天都在争执、打架、和好中度过,彼此相互依赖,却又避免不了纷争和埋怨,在吵吵闹闹中安享自己的小日子。

有一天,一只胖鸽子降落在他们身边,告知他们一场特大水灾即将来临,世界即将毁灭。鸽子说:“上帝受够人类和动物们了,他们总是没完没了地吵架,什么事情都得跟他们说三遍。上帝渐渐失去了耐心……”

它受上帝派遣,来挽救动物们,每个物种按照规定必须只能有两个上船。两只善良的大企鹅不忍丢下同伴,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将小企鹅打包装箱带上了诺亚方舟。

三只企鹅,两张船票,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一只鸽子,一艘方舟,一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上帝。八点钟便要起航的诺亚方舟,即将开始的四十天逃亡生涯,未知的远方……

一个看似荒谬,实则生动有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在纸上徐徐展开。

小个子企鹅坚持是因为它杀死了蝴蝶,上帝是为惩罚它而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上帝的使者胖鸽子使尽浑身解数,给动物们散发船票,心力交瘁;灾难过后,鸽子携小企鹅伪装的“鸽子”走下诺亚方舟,最终共浴爱河,生活在一起……

这本书以“世界末日”、“诺亚方舟”这两个敏感词为切入点,讲述一个灾难和救赎的故事,却以童话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温馨而充满童趣。书中把世界末日的到来定义为上帝的惩罚,把上帝定义为一个“小心眼儿”的人。当然了,谁都没有见过上帝,也许他是一个小心眼儿的“烤箱”。

故事的最后,雨停了,水面下降,地球重新变干,上帝挂起了彩虹,承认发动这场大洪水是个错误。因为“上帝知道,谁都不会改变的。人类也像动物一样,永远都会有争吵。但上帝已经承诺过,不再惩罚任何人”。

成人的童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城镇化;乡村聚落;景观变迁;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0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综述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兼顾为原则,遵循城镇化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统一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农村面貌的改变。大多乡镇建设出现了成片推进的趋势,统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Ю匆幌盗懈谋涞耐时,城镇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选择农民的身份认同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置于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大背景之下,不局限于从农民际遇、国家政策和农民处境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对文化记忆建构与传承的影响入手,归纳总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景观变迁对农民生活、心理、行为及身份认同带来的障碍及原因。

2城镇化背景下农民身份认同现状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然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0.32%,67415万的农村人口不是一个小群体,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在社会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遇到了一个复杂且模糊的问题,那就是城乡二元格局的社会制度变革下,农民身份认同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打拼,当有了积蓄后回到他们的家乡,然而这时的家乡早已没有泥土的味道,没有了根的情结,他们农民的身份就在城镇化建设中被逐渐侵蚀,甚至慢慢消失。而想要在城市扎根的这部分人,却很难稳稳地落脚,游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农村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变得复杂、模糊,甚至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这部分常住群体,似乎也和土地逐渐失去了联结的纽带,就连曾经处处常见的锄头、镰刀、簸箕也在渐渐不见踪影,曾经紧密联系、同质性强的农民群体也在后现代社会中逐渐变得松散不一,他们逐渐失去农民的共同特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变得不再清晰。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对子女寄予了最大的盼望,希望他们走出农村在城里安家乐业。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民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而且是如此大规模群体所面对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3影响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分析

3.1城镇化的冲击

首先,由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乡村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农民身份认同最基本的物质依托不断遭受破坏。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的房屋建设整齐划一,失去了原有的个性特色和因地制宜的传统,且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对农村重要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破坏使农民失去了与乡村记忆的关联,房屋建筑的无差别化让农民产生了农村和城市一样观念,继而宁愿待在城市工作不回农村。其次,传统乡村聚落的改变,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由初级关系转变为次级关系。并且由于居住方式的改变,社会流动的频繁和个性化的增强,传统的邻里关系逐渐淡薄和消逝。由于城镇化的冲击,乡村聚落景观变迁中,可以看到曾经错落有致,富有乡土气息的乡村聚落景观现在却被规划得整整齐齐、高高的围墙修起、防盗门终日紧闭,当代农村住宅多为独门独栋的形式,取代了传统农村多户人家居住在一个院落的亲密形式,乡村也逐渐失去人情味。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私密性,私人生活空间的需求增加。农村群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邻里关系也越来越淡薄,曾经紧密联系的差序格局被逐渐瓦解。

3.2职业结构多元化

在城市吸走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农村常住人口中真正的传统农业从事者越来越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中,因为传统农业不能带来理想的收入,农民们纷纷丢下手中的农具,转向各种多元的“非农”职业。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和推动了农民的职业分化。长期以来,农民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化的发展,使大批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实现了职业的转化。但是,亦产生了诸多弊端,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调,农民的身份认同等问题。由专门的农业从事者转变为城市中的农民工、基层劳动者。由于农民的教育,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在城市的工作,大多不稳定且危险系数高。农民的职业多为横向流动且在职位变更上缺乏上下流动性。农民由于自身的多重职业身份而导致了自身的认同感不足和农民身份的模糊化。

3.3城乡双重身份边缘化

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与剩下还没有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差异越来越大。同样地,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村望尘莫及,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城市高收入、多机会等形成的拉力以及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推力作用,两者相互作用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此他们与土地失去联系,并由此失去“农民”这样的一个身份代词。这一部分的农村人口被冠以“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农民工”的身份,足以说明他们并没有完全被城市接纳。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得不到城市的认同。表现在城市各项基本保障资源对农民的投入力度不足和城市居民对农民城市身份的不接纳。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的城市融入。程亮和郭建雄认为,影响农民城市融入的因素较多,而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直接影响城市农民所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地位,而农民的农业户口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农民工在城市首先面临着制度性的排斥,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是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根源。其次,根据科赛的社会冲突理论的观点,城市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导致两个群体之间产生隔离,使得农村流动人口无法顺利融入城市。而这种冲突不仅仅是因为表面的身份不平等导致,更多的是农村市民与城市市民之间各种资源的争夺,例如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资源的竞争而导致的冲突。蔡P等学者提出了“既得利益论”,他们认为城市居民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会采取各种方式来阻碍农民城市融入的过程,例如他们会用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形成限制城市农民的歧视性政策,还会人为分割劳动力市场,阻碍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城市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互换社会资源的行为仅仅局限于商业交易,钱正武认为城市农民与城市市民的心理上存在着“社群隔离”,因此城市农民很难从淡薄的社会关系中得到社会支持(帮助、关心、肯定)以及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农民回到农村,得不到农村初级群体的身份认同。群体关系由紧密变为松散,认为城市农民从事的职业与在农村不同,收入也比从事农业活动多。彼此间更多的是工具性关系,人际冲突增加以及信任缺失也对农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这部分群体是城市的“边缘化”群体,同样也是农村的“边缘化”群体,这样的双边缘化群体游离在城市居民身份与农村居民身份之间,自身很难得到身份的认同。

4对于强化农民身份认同的建议

(1)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地方优秀和具代表性的传统景观的继承,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要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和因地制宜的特点,而不是城市建筑的复制粘贴。其次,要注重对地方传统建筑的保护,例如宗庙这样的场所,对农民而言,就是精神的寄托之地,要让农民的身份与乡村记忆文化的关联有存在的物证。还应该及时的对这一类建筑进行修缮。

(2)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应该学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应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在乎职业技能的多少。从职业上加强自身的认同感。还应该及时对农民的概念进行更新,从制度层面加强不同类型的农民的自我认同。

(3)给予城市农民应有的城市认同,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因而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所有劳动者都享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比例和给付标准应是统一的,不应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在保障城市市民权益的同时,也要保障城市农民的基本权益。其次,城市居民应该转变传统的认知,尊重和接纳农民群体。再次,农民应该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主动缩小与城市市民的差异。

5简要结论与思考

通过之前的浅析,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景观对农民身份J同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反思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对重庆乡村聚落景观的干预和影响。注重对重庆乡村聚落景观的传承和保护,使农民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有归依。马克思韦伯将现代性的事业定义为:“根据各自内在逻辑不断追求客观化的科学,道德和法律的普世化,以及艺术的自主化。同时释放出它们各自高深内容和实践运用中所积累的认知上的潜力,即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化建构。”现代化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宗教的衰败,启蒙精神的兴起。启蒙精神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相信凭借人类的理性,可以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探寻规范人类行为的普遍原则,简历公平正义尊重人类尊严的社会,达成对美的终极追求。后现代的世界由于对多元视角的重视直接导致个体经验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科学是不同价值判断的集合体,法律的普世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也逐渐弱化,后现代对多样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歌颂也使得艺术不再是简单的审美,艺术变成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面强调对不同价值、信念、生活方式的包容,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传统和主义,一面需要依靠规范性、道德性、法律性的普遍原则。那么,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关系还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成人的童话范文第4篇

美德是一首动人的歌曲,回荡在耳边;美德是灵魂的力量,催人奋进;美德是生命的财富,寻找生命的价值;美德是一种境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成人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成人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1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大家做最美时代少年,所以号召同学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做最美时代少年。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从古到今,有许多故事写出了少年的美德,比如:《孔融让梨》、《肩挑一个家》、《今天我负责》等等,虽然我们没有像他们那样优秀,但我们可以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妈妈切菜、洗菜,给家里拖地,给长辈洗脚等等。

我们不仅要懂事,还要讲卫生。不能乱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大小便……。

在社会我们要相信法律,如果个人受到侵害和伤害,大家一定要通过法律途径武装自己,维护自己。

做人要民主不能因为与哪人亲近或受到某人的金钱诱惑而倾向哪边,要不然你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做人还要文明,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打架。我给大家讲一个实例:2012年8月29日晚,周某某、何某裕、蔡某等人在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马峰村宵夜摊一包厢内唱歌喝酒,王某某、黄某某、徐某某等人则在隔壁包厢喝酒。期间,黄某某因走错包厢而与何某裕发生争执,双方均不服气。何某裕和周某某等人商议后便通过电话纠集人员来帮忙打架。黄某某纠集王某某等人拦住何某裕一方后,叫徐某某等人回去拿刀。随后,被告人何某某等人得知何某裕、蔡某被打和被拦截的消息后商定实施斗殴,并携带砍刀等器械赶到现场。后被告人何某某等人持砍刀、木板等器械与王某某等人互殴并致多人受伤。经鉴定,黄某某、王某某、罗某某的损伤程度均构成轻伤,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为了让21世纪更加美好、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奋斗起来吧。

成人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1312班的王子心

我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践行《弟子规》颂中华传统美德”

儒家经典著作《弟子规》想必各位同学都一定学习过,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而在现代,则影响了更多的人。《弟子规》告诉我们: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品德情操才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中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信,为人踏实,这些优秀品质都未曾消亡于历史长河之无尽中。因此我们要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而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如何去践行《弟子规》。

古人云,百尊孝为先,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个仁心的人便能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中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病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看似简单,但同学们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以上几点。在父母叫你的时候你是否立即回应还是漫不经心或者是不耐烦地随意应答。当父母生病时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父母教导你时,你是否真心反省过自己。当他们责备你时你又是否心中有委屈或是和他们大吵一架?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对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能有时候方法不对,但总是可以沟通交流想法的。况且孝字在前,看到因为自己而操心两鬓渐白的父母,我们心中难道不会泛起一阵难言的愧疚?我看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希望自己努力获取进步的速度能赶上父母苍老的速度。

同学们,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目标,播种一种目标,收获一种命运。当我们回家时对父母说一句我回来了,当我们偶遇老师时问一声好,每天看到同学时赠与一个温暖的微笑,这都不难,只是在于你是否去行动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认真践行弟子规,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成人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永世传承。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至今,在我中华儿女身上还存在着各种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

人,因为美德而变得美丽。社会,因为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更缤纷。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国是一座礼貌之邦。但中华美德在这天,仿佛早已被人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我们伟大的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中,中华美德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

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待人诚信,为人正直,尊老爱幼,尊爱师长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是一副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又耀眼的;它是一首歌,它的歌声美妙动人,它激励中华儿女努力拼搏雷锋叔叔,你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你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能够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在我上学坐的车上,以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那两位老人上车之前,车上的人们在我看来普通极了,没有年老、体弱的。而当年老的爷爷、奶奶上车,售票员叫到:

“请车上哪位好心的同志让个座?”时,原本平凡的人们开始焦躁起来,有的人说我身体不舒服,有的人并没有说什么,但他们的脸上却多了一种焦虑的表情。看着每个人的神情,两位老人似乎感到可惜、难过。每个炎黄子孙最为平凡的“中华美德”,到哪去了?我很庆幸,我让了座,我没有失去那高尚而又细小的“中华美德”我在老人的眼中又看到了安慰、期望。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我相信中华美德会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足迹;中华美德会在这个多姿人间流芳百世;中华美德都会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所有的中华儿女,让我们携起手来,一齐让中华美德永驻吧!我国的历史还在继续,我国的美德还在发扬,作为祖国的期望,让我们歌颂这中华美德,传承这中华美德,让这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更加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成人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工友们:大家好!

我是山西矿的周霞,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诚信与我们同行》。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修养的完美体现,是对人生理想、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人无信则不立,家无信则不和,业无信则不兴,可见诚信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对常人来说,要做到诚信也许不难,但对时刻在井下与“五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矿工朋友们来说,要做到对妻儿、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诚信,却实属不易。

记得有一次,我偶然听到一对白发苍苍的矿工夫妇的谈话,引起我心中无限的思索和隐隐的感伤,矿工说:“老伴,明天是我们的金婚纪念日,走到今天,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啊,儿孙满堂、衣食富足不说,更重要的是我实现了当年对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我经受了三十多年井下摸爬滚打,苦脏累险的考验,这其中,我也经受了许多工友违章作业而丧失生命所带来的痛楚,他们可是连践行诺言的机会也没有了?”是啊,惨痛的事故不仅吞噬了年轻鲜活的生命,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更是让逝者失去了履行爱情誓言,家庭责任,企业奉献的诚信之约。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诚实守信者固然存在,但背信弃义者有之,隐瞒欺诈者有之,投机钻营者有之,沽名钓誉者也有之啊,这就是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表现,工友们,我们要把呼唤诚信,追求诚信,推崇诚信,信奉诚信做为应尽之责,去鄙视那些践踏诚信,贻害人民,有损人格尊严的行为,去崇尚高秧徒木为信,三国桃园结义的豪迈之气,去敬仰孔繁森的雪域之约,焦裕禄的兰考之行,沈浩的小岗村之旅,他们是社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榜样,对党、对事业执着追求的楷模,对诚信身体力行的典范。

煤矿是高危行业,作为矿工,要履爱情之诺,尽父母之责,承孩儿之孝,奉企业之情,更要胸怀诚信,心装安全,因为只有安全才是我们最大的诚信,工友们,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需呀,远离事故是诚信,遵章守纪是诚信,排查隐患是诚信,杜绝“三违”是诚信,爱岗敬业、文明生产都是诚信,你可知道,扒矿车、坐皮带、睡大觉是失信于自己,冒险蛮干、违章作业是失信于他人,偷盗电缆,损毁设备是失信于企业,不防范事故,不珍爱生命是失信于家庭,失信于社会。

工友们,让我们把诚信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把诚信作为一种安全行为来规范自己,把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来警醒自己吧!只有把自己锤炼成一名诚信矿工,才能拥有家庭的幸福美满,才能确保矿区的长治久安,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让我们以至诚之言来报答家人,以至诚之心来服务企业,以至诚之德来回馈社会吧!

谢谢大家!

成人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5“美德”,我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美德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注意过身边的人具有哪些美德。这次高桥小学之行——美德夏令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用极其平常和轻松的语调问我们:“美德是什么?”我愣了半晌,美德还能是什么?不就是美好的品德吗?可是经老师点明后,我才回过神来:原来,美德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勤劳节俭、团结友爱……很多内容。

在时间的推移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美德虽然人人都有,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将自己的美德发扬光大。想要将一份美德流失,是很容易的事;想要多发扬一份美德却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要用行动修炼出来的。

我突然间发现,在我身边有很多美德值得我去学习。

记得我第一次让座,是和外婆一起乘公交车。我正打着瞌睡,一个沉重的脚步声传进了我的耳朵,睁开双眼一看,是一个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拎着个大大尼龙包的阿姨。她正四处张望着,寻找座位,但一个空位也没有,这时,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头转向窗外,我却没有,我站起身,给大妈让了座。外婆说我真傻,我却不以为然,心中自豪得很!这时,一个大伯给我让了座,我感激地望着他,有一个年轻姑娘给大伯让了座,一个小孩子又给年轻姑娘让了座。

我当时真觉得,自己带头让座这个举动真是太正确了!因为,美德是可以传染的!

这个社会不缺少美德,却仍需要更多的美德,所以,让我们的心中永远都保留着一份美德,让更多的美德常驻你我心!

成人的童话范文第5篇

一、韦伯对宗教的评论给予中国问题的启示

本文所谓的中国特殊的环境,是专指相对于马克斯·韦伯所言的西欧发展资本主义时期,宗教改革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新的冲击而言的。当然,中国与西方的发展不同,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远不是一两种观点所能解说清楚的,各家学者对此问题都有独到见解。本文只想从支配商人行为的价值观或是宗教信仰入手,探讨中国商人从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其诚信观的演变过程。鉴于明清之际正是中国商人阶层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直至打破传统四民秩序的特殊历史阶段,我们特意将眼光放在这一阶段展开探讨。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一个引起世人瞩目的观点,即文化因素如思想,可以推动经济形态的改变。余英时在谈到韦伯《新教伦理》的特殊贡献时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除了经济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层文化的背景,即"新教伦理"或"入世苦行"。西方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派"的"入世苦行"特别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韦伯研究了新英格兰的情况,发现这种"入世苦行"精神的出现先于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富兰克林把"资本主义精神"概括为勤、俭、诚实和有信用等,韦伯认为此种精神先于资本主义出现,因此,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韦伯提出,思想意识会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产生推动的作用。这种观点启发我们:中国古代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除了经济原因外,是不是同样可以在文化思想上找到某种解释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只想从中国商人的诚信重诺这一点,研究传统文化对商人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近世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

既然要从文化入手,不妨先来考察文化熏陶的对象--人。商人阶层在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明清时代的家世背景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余英时在其所著《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到清代沈yáo@①对宋代以来商人社会功能变迁的观察:

"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这段引文颇能说明宋元以后商人地位的变化,具体说是读书人与商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联系,读书人出身于商人家庭以及商人子弟复又读书博取功名已是常有的事情。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愈加重要,有才智的、习读诗书的人也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处于四民排序两端的士与商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现象最有利于我们观察商人经营活动的理念和价值观。无疑,知识分子(在古代就是那些熟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应该是最能体现文化熏陶的人群。虽然文化一词含义广泛,社会学者对此各有定义,但大致说来,可将其视为"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内核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这个定义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与克拉孔检视了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之后对文化的概括(杜维明,1987)。中国文化的主流发端于孔孟的儒家学说,虽经千余年来的演进变化,其基本特点依旧根植于孔孟的经典著作。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必然在意识形态上加以引导,他们最终选择了儒家文化。严格来说,儒家思想不能与韦伯所考察的西方世界的宗教思想等量齐观,它没有专门的公共机构(教堂),没有明确的入教仪式。承认自己是儒家的一名信徒,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总比不上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那样要明确承担一定的义务。但是,切不可认为传统中国就没有影响国民意识的一套价值体系。这个任务恰恰是由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来完成的。就此一点来说,其功效之巨,抛却宗教信仰所规定的清规戒律不谈,与韦伯认为的"入世苦行"思想庶几仿佛。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儒家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阐述及其提出的各种主张,因为商人的诚信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儒家文化的指向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它把注意力放在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一直被称为"人伦",包括父子、君臣、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五种类型。儒家思想具有内倾的性格,强调个人的尊严。内在力量主要表现在儒家的"求诸己"、"尽其在我"等精神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儒家强调个人自身的修炼,这种观点影响到对于自身之外事物尤其是对于其他个体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五伦关系的顺次安排恰是强调个体自身的一个反映。对于自身之外的其他人如何分别亲疏远近,这实在是一个内倾性格的文化难以处理的问题,然而又必须面对。也许没有比将血缘关系视作解决这个问题更好和更方便的工具了。因此,"五伦"之首便是"父子"。至于君臣仅次于父子排在第二位,则应视作统治者改造儒家思想为我所用所必有的措施。事实上,曾有过父子与君臣之义发生矛盾时,何者更为重要的有趣讨论,结果仍是父子之义占了上风。顺着这样的思路,就不难理解家庭这个单位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也是理解信任在人们中间发生作用的一把钥匙。 三、儒家伦理中"家庭观念"与商人"诚信"的内在联系

家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点具体是什么呢?我们的着眼点是放在家庭成员中各自的地位上。上文说到父子为五伦中第一伦,父辈对下一代的权威在家庭中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儒家早已把对父辈绝对服从的观念灌输给千万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地位尊崇的"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对于自己的职责也决不含糊。他接受了儒家文化给他的绝对权威,也承担这个文化要求他的职责。也可以说,没有对自己职责的承当,不能完成任务,就不可能树立自身的权威,毕竟获得尊重是要别人心服的。那么,这个职责是什么?前面说过,儒文化是积极入世的文化,它不同于道家哲学的顺其自然或是无为而治,它强调个人应做出一番事业,甚至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从前的读书人要博取功名,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的科举取仕政策恰好给修习儒家著作的人提供了一条建功立业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数量在明清之际已有极大的增长,而科举取仕的名额较前代并没有明显增长。同时,经商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读书人渐渐发现不能对此现象无动于衷。后来,许多读书不成的知识分子便转而经商。商业活动毕竟不同于一般简单的手工劳动或是农业活动,至少需要识文断字。于是,读书人(或可说是知识分子)就不可能不与商贾发生必然的联系了。

以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儒家文化与中国商人(明清之际)之间的关系。本来,儒文化是极具世俗性的,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论是儒学宗师抑或是粗识文字的普通百姓,无不从中汲取精神上的养分。在商人这一群体中,颇有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或者与虽不从商但与商贾有特殊联系的知识分子保持密切的交往,史料中不乏这样的记载。

商人本人如果是儒家文化的接受者,他在家庭中便是家长,便要做出一番事业。他的做事哲学是来自于儒学的,他的行商原则也是这个文化的反映。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人从事商业活动遵从另一种道德规范,但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可以说没有任何哪个文化力量比儒文化的影响更大,能给人们提供另一种精神凭借。

儒文化强调勤俭,其次便是诚信了,这些都在儒家伦理中占据中心位置。范仲淹以为"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司马光解释:"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至臻其道则一也。"致"诚"之道必须自"不妄语人"即"不欺"始,经过长久的修养,一个人才能达到"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有余地"的境界。"诚"与"不欺"上通"天之道",这为此世的道德找到了宗教性的超越根据。儒家思想的长期宣说,把这些观念深深印刻在商人心中,所以商人对诚信二字的重视已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仅有诚信的思想源流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外界的因素同样在起作用,或者使人恪守自己的道德信仰,或者使人背离之。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对商人重视诚信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注意到,在封建的官僚机制维持统治的千余年中,政府这个系统早已变得极具腐朽性,中央以及地方的政府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向商人阶层提供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中国那时的工商业者从未有过的而政府理应加以倡导建设的,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筹集资金的制度(除合伙经营、共有资产的继承、合营海运贸易以外的集资办法,而这几种集资办法都无法律保护,也不能及时得到司法调解和仲裁);二是能够促进资本由商业转向工业,保护资金合理流动的法律机构、财政机构和贸易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经济人、法律专家等);三是一种可以信赖的通货;四是在国家的内地举行的、能促进思想观念交流的大规模的集市。

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地位无疑是凌驾于商人阶层之上的,他们对于商人的盘剥与压榨是历史上实有的记载。这种社会背景自然干预和影响了商人阶层的行为。外界因素的这种不利影响,使商人的心理总被不安全的预期干扰着。他们不知道凌驾于自己头上的那个官僚机构会做出什么样不利于自己经营的举动,这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行为调整。或许这种影响还不会马上使商人对诚信的遵守产生背离,但他们对于自己事业的前景已不乐观。毕竟,人是趋利避害的,超越自身利益的道德操守不会永久地具有生命力。外界环境给行为主体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摧毁了对于诚信的巩固和维持。这是文化的力量无法挽救的。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杜维明.文化:中国与世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高韦定.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4]弗朗西斯·福山.信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高兆明.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J].学术研究,2002,(4).

[6]储小平.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