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不去的过去

回不去的过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不去的过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回不去的过去范文第1篇

你,还记得那天我们吵架吗?那次的我,真的感觉我们的友谊已经破灭,或许是在青春期,年少气盛的我们很容易受伤。你大声训斥我,完完全全指责我的过错,你也从没想过,你在认为我伤害你的同时,你已经这样伤害我无数次了。

你会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像一个刺猬把自己包围起来,丝毫不在乎被别人刺得鲜血淋淋。你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哪怕是你做错了,你也一定要让对方相信是对方做错了。

你告诉我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人,要为自己而活。你可能还不知道吧,你,比别人都在乎别人的看法,你,比别人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当然,你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的,你很自私。

每次的每次,我都会让着你,可你有些“得寸进尺”,你很不服输(我是指在吵架方面),我很无语。

自从那次,友谊变了味儿,我很累,也许我该放手。

回不去的过去范文第2篇

却没别的路可走。

——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有陷进去。

一遍一遍重复着这个荒唐的笑话,渐渐地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你的出现,只会让我更加迷惘,答应我,不要再这样了,好吗?我不想再让我们难堪了。

笑,可以代表快乐,也可以代表内疚;泪,可以代表珍惜,更可以代表诀别。

像地球上的板块漂移,这一块,和那一块,会因为地壳的运动身不由己地相撞拼合,形成新的陆地和海洋。

你遇见了谁,谁又遇见了你。都是,身不由己。

任何人的关系有时真的可以用时间来衡量。

——当然,还有距离。

该怎么去形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呢?

无论多么漫长的时光都只是一场冗长的闭幕式,俏皮的序曲与轻松的过程都不知所踪。

就像夕阳在暮霭中所作的盛大告别,炫目如斯,但不管是渐渐从暗红霞光后脱颖而出的冷蓝色天空,还是明显越来越占上风的萦绕周身的凉意,都在揭示这场告别式海市蜃楼的本质。哪怕是能以光年万丈的欢愉,也只是广角镜拉扯营造的幻觉而已。

应该是这样吧。

每天稍一开怀,心里就掠过惶惶不安。

为了无视这不安,所以更要努力地微笑。

有时候,我会笑自己,或许是嘲弄吧!就算是有些事真的是事不由人,但为什么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为什么不想笑却要假装笑得很开怀?为什么想哭却又要装作毫不在乎?为什么明明很在意却还是要千方百计地来掩饰?为什么明明受不了那些话语却还是想要听下去?我这到底是怎么了?我常常会告诉自己,要学会面对,但是,所谓的面对,又是什么?那些单纯美好的时光都到哪去了?明明心室里有那么多柔软美好的角落,为什么一定要披上冰冷锋利的开价?弄疼别人,同时又戳伤自己,还伤及无辜。这是何必呢?

夜色微凉。沉淀在心里的一些过往一点点累积,可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连这个“高大的围墙”都轰然崩塌,那要让我如何面对?如果真的是流水无情,那又何必装作落花有意?

不是我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是我想加快速度但是又被过往牵连,而现在却又总是让我流连。我所想要达到的彼岸,到底离我还有多远?

回不去的过去范文第3篇

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获取的问题始终为社会所瞩目,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是社会向上流动的核心渠道,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但是高等教育获取不平等的问题却变得日益突出,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

Prashant Loyalka等五位学者发表在《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最新一期上的论文,致力于通过对宁夏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比较分析,来解释究竟是哪一个教育阶段,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在高考表现上远远落后于非贫困地区。与以往认识大为不同的是,作者们通过对30万名学生数据的分析,发现最大的不平等发生在初中升入高中这一关键节点上,而不是高考一次性表现的结果。这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宁夏教育厅,所以可靠程度较高。作者们把初中到升入大学分为三个关键性转折点――初中升高中、高中教育和高考。从高考的表现来看,宁夏非贫困地区在2010年的大学升学率为32.3%,贫困地区为19.7%;而就四年制本科的升学率而论,非贫困地区为18.9%,贫困地区为10.8%。更重要的是,贫困和非贫困地区间大学升学率的差距已经从2001年的1.43倍,扩大到了2010年的1.64倍,而且从数据分布结果来看,这个扩大还有加剧之势。那么问题就来了,高考升学只是一次性考试成绩的表现,而其考察的则是学生长期积累的结果,到底在哪一个阶段这种教育积累差距就已经发生根本性的不同。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贫困和非贫困地^高中入学的差异,指出前者只有38%的学生升入高中,后者则有53%;而在高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精英高中,前者的入学率仅为18%,后者则高达29%。这一高中入学状况和高考表现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们还发现,从中考参加人数来看,2009年贫困地区仅有62%的学生会参加,而非贫困地区几乎达到100%;而且从中考的成绩表现来看,贫困地区和非贫苦地区并没有巨大的差别,因而作者们认为贫困地区较低的中考率恰恰说明,高等教育获取的不平等在中考就已经奠定,当然高中教育质量的差异亦和不同地区学生高考表现的差异存在正相关。贫困地区在初中阶段有如此之高比例的学生不参加中考,其背后的机制值得深入探究。

同时,作者们提及在宁夏贫困地区,由于高中已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平均下来,高达家庭年净收入的82%之巨。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而言,教育支出如此之高,教育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又逢高考升学率不理想,其投资教育的边际效益是很低的,这一问题将阻断很多贫困地区学子的求学之路,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或完成高中学业。

这项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重新理解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这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后果,重新看待一省内教育巨大的地区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大学入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性,只有程度之别,但是基础教育应该来自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平等。把高中设置为非义务教育本身是资源匮乏时代的产物,因而今天它是否应顺应时代而变,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回不去的过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发优势;发展经济学;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

一、引言

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技术创新、城市化程度、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很突出,为此西部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其所拥有的后发优势来达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本文从新常态角度出发,指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切实把握现行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合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找到使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动力机制与途径,使其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并缩小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这个现实的问题。

二、后发优势的内涵

1.后发优势的定义

后发优势理论主要研究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后进国家或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能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表现为一种势能优势。

2.后发优势的特征

后发优势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后发优势的相对性。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客观会存在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象,同样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也会造成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客观存在;(2)替代性。由于缺乏工业化的先天条件,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以达到相应的工业化结果。(3)风险小、成本低。后发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并引进其设备、资金等,从而使得后发国家或地区学习的成本低,风险成本小;(4)后发优势实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是一种可以使得后发国家或地区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优势,而将这种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需要后发国家或地区具备一定的能力。

三、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1.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机制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生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东部对西部地区的压迫动力和市场动力;二是内生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发展意愿的动力以及西部地区政府主导的动力。

(1)外生的动力机制

①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压迫动力

根据行政区划,我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有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西部边缘省份,东部的发达地区则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省份,东部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GDP的增速都远大于西部。差距的存在不可避免对西部地区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西部地区有意愿去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以缩小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②市场动力

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间的竞争等都会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抑制或者促进的作用。然而相比于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而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还偏低,这就意味着在西部地区市场动力机制还很不完善,需要依靠政府做好规划和引导,转变观念,要让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西部地区的发展融入到整个国内经济发展的链条中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破除各种障碍和壁垒,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好区域不平衡问题,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追赶。

(2)内生的动力机制

①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自身发展意愿动力

面对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会产生经济发展停滞的现实状态,必然会引起西部地区的民众要求进行工业化或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以致于形成一种全社会的压力。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越大,这种压力意识也就越大,这种压力一方面源于相对落后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发达地区的经验刺激和歧视的结果。

②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的动力

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政府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同样的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的良好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

2.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实现路径

现实发展中,不仅在技术演进和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维以及行动等方方面面统一也存在着“路径依赖”。特备是针对西部发展滞后的地区,“路径依赖”的现象更加突出和明显,同时这也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目标,可以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使西部地区引入的先进制度来替代本地区落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许多弯,实现快速发展。要实现西部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变革创新的后发优势。相比与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制度因素是最根本的,有效的制度体制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制度变革。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学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等,加大对西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改革力度,认真学习和效仿先进的制度和成功经验。首先学习发达地区在市场建设、管理以及组织和开发等方面的现成经验;其次西部欠发达地区还要吸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失误的教训;再次,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入手,在模仿学习的同时敢于创新和突破。

(2)人力资源集聚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的聚集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然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收入水平低以及用人政策的缺陷,以致使得大量的本地人才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西部发展滞后,人员流失也是一大原因。为此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从个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西部地区的政策法律体系,在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使用奖励、流动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其次,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这一比较优势,将劳动力资源与先进的高新技术相结合,提升劳动力密集型的素质水平,增强西部地区劳动力的竞争力;再次,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集聚优势,加大培养力度,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3)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这是指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直接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用于其它经济活动,更快地发展经济。除模仿创新之外,一个重要的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就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技术的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另外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先进的技术使得西部地区当地的企业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加上企业之间的纵向和横向价值链的关系,使得先进技术得以影响更大范围的企业,人员的流动会把自己所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

(4)资本引进的后发优势。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引进必然会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资本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是指西部欠发达地区自身所拥有的资本的集聚,然而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西部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改观,势必要考虑从外部来获得资本的集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资本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并通过先发区域的资本转移、FDI(国际直接投资)等渠道获得。首先,政府应鼓励外来资本到西部地区投资,为此需要政府建立相应优惠的政策法规并提供其他方面的便利来吸引外部资本,其次,完善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在西部地区引进技术的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就带来了外部资本,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不可避免带来了资本的集聚。

(5)结构优化的后发优势。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通过产业间比例变化、传统产业退出、新兴产业成长、产业内部分化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西部地区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西部地区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地区急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极大地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东部地区现在也面临实现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的新的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但这并不是东部地区独有的,这种机遇同样也提供给了西部欠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2,03:15-20.

[2]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05:16-22.

[3]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351-357.

[4]孙来斌,李敏.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4:134-138.

[5]刘春,丁栋虹.西部开发之“后发优势”、“扩散-涓滴”效应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03,03:38-40.

[6]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03:989-1004.

[7]郭丽.后发区域的后发优势及其实现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8,11:58-59.

[8]石奇.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回不去的过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欠发达地区政府作用

一、**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市农村养老现状

**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3.构建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制度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基金的筹集应以个人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支持为原则。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初期,各级地方财政更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财政在为参保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时,按照农民交费的标准进行补助,并坚持多交多补、少交少补、不交不补的补助原则;在养老金领取时,实行“多交费,多受益”的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目前**市的情况,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应由个人、集体和财政共同承担,财政的支持力度应该大一些。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进行扶贫支持,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胡豹,王厚俊.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启示[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1):47-52.

[2]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4,(4):60-66.

相关期刊更多

文学自由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晚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