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一、注重主题设计,丰富德育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为此,在进行活动主题设计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有序规划,精心提炼,体现多维度、生活化,使小课题研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主动性,让生命潜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分释放,进而形成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主题多样化,丰富内容
小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来开发多种主题。
“人与自然”维度关注的核心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从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如在《塘河的演变》研究活动中,学生围绕对母亲河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并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议,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与社会”维度主张学生能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领域生成研究主题。如在《通讯工具的变奏曲》研究活动中,学生对近年来家庭通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与自我”维度则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美与丑、喜与忧、得与失等矛盾冲突中设计研究主题。如《零花钱怎么花》的研究,学生通过对不同理财方式的探讨,学会了反思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懂得合理消费,科学理财。
除了以上三条主线,很多小课题中又包含许多小小课题。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细化了主题的小课题。例如,针对不少学生挑食的现象,可以选择《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再细化小课题的次主题,如:饮食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情绪与健康。这样,主题领域广泛,形式多样,主次更替,形成多维度的主题,从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为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多维度的德育素材。
2.主题系列化,丰实内涵
系列化的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体验,为此,学校注重在一个主题领域之下开发相关主题,形成序列化的主题群。
如学校大队部确定了大主题《我实践,我快乐》后,四年级围绕这一大主题设计了“与春天约会,与文明同行”的主题范围,安排了一系列相关小主题活动:
“说春 颂春”让学生通过在书本上找春天,诵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句和诗文,歌唱赞颂春天的歌曲,营造浓浓的春意;“寻春 赏春”活动,通过外出踏青、寻访,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真切感受家乡的变化、合作的愉悦和春天的美好;“绘春 写春”通过绘画、编报、征文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话春 悟春”通过摄影作品展、优秀小报展、征文、绘画比赛、新人新事评比等,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用自己的体会感悟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歌颂春天,同时感悟师生间、同学间的真情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爱春天、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系列化的主题让学生更细腻地感受春天,感受文明之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丰实了活动的道德内涵。
二、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德育实效
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发现、调查、考察、研究、写日记、绘画”等系列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实践、真切体验、深刻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1.在实践中内化道德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举,勇于行动,包括探究、实验、资料收集与处理、调查、访问、考察、社区服务、社会宣传等。丰富的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为深刻。如在“浓浓伏茶传美德、民间草药留清香”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走访凉茶店和草药摊、设计问卷等,对伏茶的配方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伏茶的种类配方及诸多功效;再通过对在万松山免费提供伏茶的诸葛银火老人的访问、调查,零距离地走近这位因十年如一日的义举而被授予“道德楷模”的榜样人物,深刻体会他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和检验道德行为准则,获得了实践探索的积极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在实践中生成道德
小课题研究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心,使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自觉。
如《小筷子,大文章》和《妙脆角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制作筷子的材料及资源匮乏问题,了解到妙脆角源于颗颗庄稼和农民的滴滴汗水。《家庭生活用水再利用可行性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用水经验中提炼出环保教育素材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会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些小课题研究实践中,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会与新的道德情境发生碰撞,从而发生改造、重组和升华,形成新的道德认知。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突破了课堂和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与不同的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开展多维度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合作研究中,通过观念的碰撞和比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三、注重活动评价,保障德育效能
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保障小课题研究德育效能的重要手段,小课题研究重视发挥多元评价的德育功能,通过活动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反思和建构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价值内化,真正成为自主探究、个性张扬、情感生命得以释放和回归自我的人。
1.成果展示重塑自我
活动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展板、手绘画、倡议书、诗歌、绘画、小品等。展示作品凝聚了学生的活动感悟和体验,彰显出灵动的个性。而学生制作活动成果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比较与竞争,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重塑。
2.交流分享树立自信
关键词: 科学小课题 研究性学习 选题
科学小课题研究,狭义是指以初中科学为教学内容,针对自然科学范畴内提出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任务的研究题目。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以碰到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选择和确定适合的科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探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解释或解决所碰到问题的学习活动。参照初中科学探究的思想,完整的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确定探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框架建立理论假设捕捉预期现象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分享研究心得”等诸多环节,本文主要探讨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选题与指导策略。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是研究的关键,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对研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秧好一半谷,文好一半题。”我们鼓励和帮扶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中的独特科学做法或遇到的困难,选择研究课题。
一、激发兴趣,消除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神秘感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栏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要求、方法和意义,通过获奖者现场答辩、分发研究成果集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小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揭开“小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比如,研究小组以村里房前屋后比比皆是的棕榈叶为例开展小课题研究,最后撰写的研究成果《棕榈叶编制菜篮子的实践研究》取得浙江省第五届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三等奖、温州市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温州市首届初中科学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组员被授予温州市“小科学家”提名奖的好成绩。继而,同样采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包装袋,深入研究经纬法编织技能,设计编制许多生活用品,突出废物利用、节能减排的时代主旨,研究成果《包装袋编制生活用具的实践研究》有很大突破,最终获得浙江省第六届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学生了解到这些成果获奖之后,兴趣盎然,顿时间申报小课题的激情高涨。
二、阐述要求,明确学生“小课题研究”选择的方向性
学生申报的科学小课题往往是残章断简、夸夸其谈。我们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方向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介绍不宜选择的题材,比如不宜选择难以观察、测量、比较的课题,不宜选择药物、药理、药效等题材,以及需要研究时间较长、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题材等,保证选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为了增强学生选题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给出选题方向的一些建议。
1.创新实验类:实验的改进,探究实验的开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科学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科学实验的取材问题、实验的仪器、实验的现象等。如学生确立的《新型自动浇花机系统》《探究硫酸铜晶体的种养》、《神奇的魔水——探究植物中的酸碱指示剂》等,都是对教材实验的再开发。
2.实践探索类:低碳理念的实践应用、调查。如本地区污染的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营养与健康的调查,疾病与防治的调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学生确立的《澄田村果树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的调查》、《关于市场上各种纸巾安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等是代表。
3.小发明、小制作类:学习用具的改进或发明,生活用品的改进或发明等。如学生确立的《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竹炭净化器的制作研究》等。
三、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亲切度。
杜威认为:唯一正确的教育来自对学生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由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社会情境引起的。①研究小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完成研究的强烈兴趣。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我指导学生选题的要求和原则是:面向初中,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选择身边熟悉并感兴趣的题材。
为了保证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我们首先放手让学生选择生产生活中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独立完成的好题材。如科学小课题《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的研究缘起,学生在申报小课题时知道家乡的八棱瓜是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他们还发现,每当过了金秋季节,农民伯伯会把成熟的八棱瓜经太阳暴晒取出种子,留下很强韧的八棱瓜纤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一信号,进而引导他们对此进行再利用研究,交流中学生联想到洗碗的抹布、鞋子的鞋垫等,接着组建小组开展完整的研究,所撰写的研究成果再次取得温州市第三届科学小课题研究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制度激励,增加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产出量
科学小课题的研究,不仅要在数量上有充分积累,更要在质量有所突破。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海选)征集寻找闪光点,确立载体确立切入点,以小见大突出创新点,化有为优”。如农村的学生对房前屋后的棕榈树和棕榈叶再熟悉不过,在儿时的他们都有着帮爷爷奶奶“蒲扇纳凉”的体验,更有部分学生留下了玩弄棕榈叶编制小玩意儿的深刻印象。经过他们的小课题研究,居然萌发了用棕榈叶编制菜篮子创意,造就了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要顺利开展学生科学小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制度、资金的保障。我们通过努力形成《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学校小课题研究操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还专门出台《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制度激励主要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展示性激励,即通过“现场答辩会”和“经验交流会”两种形式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收获和乐趣。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各个层次的评优领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把科学小课题研究作为对等级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万丈高楼平地起。鼓励和指导学生努力将生活、学习的小问题转化为研究的科学小课题的过程,是师生一同聚焦某一个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一旦入了门有了一个好选题,便游刃有余地开展后续研究,逐渐形成驾驭科学小课题的本领和科学再创造的才华。
注释:
①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转自George W.Gagnon,Jr.& 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7.
参考文献:
[1]郁波.STC课程实验——基于实践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一、以小课题为载体,推动教师自主学习
作为小课题研究的指导老师,自己如果不懂小课题的研究肯定不行。因此,要自主地去学习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指导方法。
在问题的生成阶段,由于学生没有研究的经历,因此初期我会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范例,并结合教材给出一些问题与看法。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的思维习惯,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比如一个学生喜欢玩游戏,后来对风靡一时的“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这两款游戏进行了研究,形成专题《游戏中的数学》。还有一位学生喜欢网购,形成专题《网购对于现今消费的影响》;还有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于中国养老金问题中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小组的组建阶段,学生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因此,我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发挥各自的专长。
活动方案由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做好了计划指南。因此,这个阶段是整个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学生各自发表看法,并征求我的意见。比如前面提到的课题《游戏中的数学》,学生运用游戏修改器,通过不断改变植物的攻击强度,测试出植物攻击次数的改变,最终求出攻击力的改变情况。得到植物攻击强度对应攻击次数的散点图,并用Excel 进行数据拟合,拟合出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最后用残差判断拟合出来的函数的优劣。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同时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上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因此,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让自身的学科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以小课题为依托,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在指导学生的小课题研究中,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感受科研的能量,为将来进行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小课题研究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思维想问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
三、以小课题为途径,增强教师专业情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虽然作为数学教师,我也认为数学只是锻炼思维的工具,但是通过指导学生数学小课题的研究,我知道了数学是一门探索的、动态的、发展的学科,而不是一套死板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理性的艺术。通过指导学生数学小课题的研究,也增强了自己作为数学教师的价值感和荣誉感。
四、对于高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思考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会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课题。比如在指导过程中,可以专门就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何评价数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展开深入研究。
新一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学生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更适合学生,更受学生欢迎的新课程,为课程开发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我们数学课堂更多关注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知识有限,学生被动接受的就是我们有限的教学内容。而与此同时,我们忽略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蕴涵了广阔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学生更加感兴趣,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
一、注重实效
教育科学研究的魅力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深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来的实效是在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重点敲在课堂教学上。分为以下三步:
1.调研课题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初步调研,老师们申报的课题共42项。我们仔细审阅了教师们课题研究的资料,并与教师交流,从中发现:教师们的小课题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很强的科研意识,课题研究缺少针对性,也就没有了实效性。
具体表现为:
(1)浮草无根式的课题:课题研究浮在表面,缺乏针对性。
(2)有根无培植式的课题:课题范围太宽泛,无从下手,也没有什么实践调研和理论根基。
(3)随帮附和式的课题:没有根据自己教学实际,随别人搞。
2. 根据教学实际确立课题
在“面向课堂、面向问题、面向教师”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指导教师在确立课题时注重做到“一个贯穿”,即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1)在备课中开展课题研究
既然课题的来源在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备课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我们要求教师在个人备课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源,将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归纳盘点,每天下午的集体备课中细致分析和研究,找出共性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便形成了备课中课题研究的过程:研读文本发现问题汇总问题集体研究找出策略,在研究过程中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分学年段到各学年组参与教师们的研究。
(2)在上课中践行课题研究。
我校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通过建立问题式说课、问题式上课、问题式评课的机制,实施双级听课、评课监控体系,即:领导层面和学年组层面,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小课题研究,同时我们也把课题研究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3)在反思评价中提升课题研究。
我们鼓励教师进行课题反思,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及时地总结经验,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经过三年的研究,以课题为呈现方式,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或矛盾作为突破口,形成符合七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目前正在启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方向性更明确。
3.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确立课题
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经验丰富,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比较深刻,在教学中注重经验的提炼,帮助他们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在课题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一是老师们的课题研究基本能立足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二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加深,明确了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老师们的研究意识加深了。三是老师们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能力提高了。
在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拿来+拼凑=反思
2.盲目+脆弱=基础
具体表现为:
1.教师在课题行动研究中,科研的基础知识薄弱。例如:如何立题?如何进行行动研究?如何撰写实践报告等。
2.教师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就问题来解决问题。而问题只是反映了现象,并没有从实质上来解决研究的对象问题。因此,课题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研究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或成果是前人已得出的经验,缺少个性化的、符合研究者教学实际的成果。
于是我们反思: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加强教师课题基础知识的培训,增强课题研究的敏感度和灵性,博观而约取、厚积而深研;另外,教师的研究要“以人为本”,要透过现象研究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采取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手段,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的课题管理步入了第二个阶段。
二、注重规范
(1)命题规范
我校共有52名教师参与了小课题研究工作,从起初的选题,我们就非常慎重,经历了3次修改的过程。第一次教师确立的小课题名称,很不成熟,不是研究范围过大,就是研究内容含糊不清。于是,我们邀请了吉林省教育学院宋海英主任对全校教师进行指导。这次行动研究讲座,宋主任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对比,教给教师们开展行动研究的方法。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与教师们一起共同切磋教育教学症结所在,并当场认真评点了每位教师确定的小课题,提出改进意见。讲座使教师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对行动研究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于是教师们趁热打铁,对自己申报的小课题重新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了较为规范、严密的立项课题。
(2)行为规范
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行动研究。而行动研究的一般流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研究调查统计结果调整认识重新确立实施过程阶段总结成果展示课题反思下阶段目标。
按其流程每一个部分教师都应该做些什么?注重些什么?我们采取的是由骨干教师就其研究的经历对全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培训,并进行互动。通过骨干教师的亲身经历,来诊断骨干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反思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经历,取长补短,纠偏扬正。使教师们明确了研究的思路,规范了自己的研究行为。
(3)资料规范
我校的档案材料仍然坚持一题一档的管理办法,学校材料按照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科研成果顺序专项归档;教师的档案,每个课题均有课题编号,按照实施过程进行积累整理,确保做过的东西清晰地留下痕迹。另外,对于能够成体系的,同一主题下彰显教师研究个性的材料,我们装订成册,珍藏保管。
在课题管理的第二个阶段,由于我们注重了科学规范,教师的课题行动研究进行得比较深入,形成了人人进行课题研究,人人搞身边课题的良好的研究氛围。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缺少的是学校管理层对课题科学的评价。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切实发挥评价的科学和导向引领的作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作到更科学,更规范,我们在这个方面再次进行了尝试。
三、注重评价
2006年,我们第一次推出了我校课题研究管理的方案和评价标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评价标准一:
小课题研究管理评价量化考核表:
起初,我们设计的量化考核表,线条比较粗,主要从教师的参与兴趣、是否上交研究的过程材料及结果进行考核,目的是督促教师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在收获科研硕果,品尝研究的快乐中逐渐形成研究的习惯,变让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发生行为的转变。
在实际的小课题研究管理中,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过程进行了再次评价。在对36名教师的档案盒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评估,发现如下情况:
各课题运行的过程中,教师们能够开展富有个性的、体现个人研究特长的小课题,从教师行为到资料的汇集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但课题研究发展很不平衡,教师的研究态度与研究能力还存在很大差异。老教师优于年轻教师,他们的特点是能够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并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搞科研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学习欠缺,思考不够,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还需指导。如何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小课题研究,成为我们在研究中新生成的问题。
我们觉得,要引领学校的小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要在研究细节上下工夫。从选题立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材料积累等方面用科学、规范的标准指导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实效,切实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
于是,2008年我们又重新细化了课题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关注教师研究行为,看教师是否发展;结果评价关注老师是否研究出有价值的东西,看学生是否发展。
评价标准二:
(见下表)
前后比较我们先后出台的两个“科研评价标准”,不难从中看出我们的课题研究管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我们追求的是科研的最高境界:严谨、求真、务实。以评价为导向,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扎实、更朴实、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