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如梦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清照如梦令范文第1篇

当我晚上大声朗读的时候,在旁边的爸爸沉思半晌,突然喊给我,问:“老师是怎么解释‘沉醉’的?”我说:“是喝醉啊,你看船头上还有酒瓶子呢。”

爸爸笑着说:“我说的不一定对,沉醉为什么不能解释成‘深深地陶醉’呢?”

我说:“老师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她喝醉了,就忘记了回家的路。”

爸爸说:“是啊,传统的解释几乎都是这样说的,我却不这样认为,你想宋朝的封建礼数是很严格的,一个少女出去游玩还带着酒,喝的泞丁大醉,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啊。”

我好奇地问:“那你怎么解释?”

李清照如梦令范文第2篇

一、词韵:“情”“景”之辩

小学阶段,词之于儿童有何意义?这一课程内容,应给予学生带得走的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中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如梦令》首先要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就是那份独特的词韵,即这一词牌特有的格式、节奏、声调、词的内容以及词人的情感。

辩前“初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清照的一首《如梦令》。词,很多都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我们一般把第一句记作题目,这首词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数数它有几行?

生:六行。

师: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

生:6、6、5、6、4、6。

师: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辩后“初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清照的一首《如梦令》。词,很多都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我们一般把第一句记作题目,这首词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李清照还有另外一首《如梦令》,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首《如梦令》字数是一样的。

师:数数,都有几行?

生:六行。

师:再数数,每行有几个字?

(师生一起数)

生:我还发现它们的句式是一样的。

师:嗯,你看第五行,“争渡争渡”,“知否知否”,这叫“叠韵”。古代的词都是根据曲调来填写的,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格式。

【“初读”辩】

《如梦令》不是学生学的第一首词,辩课前的教学片段,其指向的是“词有固定的格式”,而这是学习第一首词就应该形成的经验,因而新一轮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没有设置递进的台阶,让学生有攀升之感。辩课后的教学片段,以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为线索,创设了同一词人同一词牌对比读的情景,指向的是“‘如梦令’这一词牌独有的格式”,达成了新旧经验的融合,以及新经验的产生,这时的初读便成为一个关键的“生长点”。

辩前“重点品读”:

初夏的大明湖畔处处是风景,让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去欣赏。

景一:

1.指名读第一句。

2.读着读着,你看到怎样的风景?

3.小结:同学们,简单的四个字,原来里面却藏着绚烂的色彩。(板书:色彩)来,读好“溪亭日暮”。

景二:

1.沉醉不知归路,就误入了藕花深处。(板书:深处)读第二句。

2.“藕花深处”是怎样一派风光呢?你看到了吗?

3.指名学生说一说。

4.谁来读好这句?

景三:

1.瞧,都让你们看呆了!哎哟,不好!天色已晚,赶快划着船回家,读第三句。

2.一起来读第三句。这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这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请写下来。(配上图)

3.学生交流。

4.小结:此时,鸟声、桨声、水声、姑娘们的笑声,混和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重点品读”辩】

工作室成员对于“重点品读”环节的辩课,聚焦于“景大于情”,其焦点则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句的教学。

胡丹:虽然随着研讨的深入,“景”与“情”在一步步融合,但是还很不够。

陈春雯:“误入藕花深处”这句,可能误入的心情比景更重要。

孟晓东:这一个“藕花深处”不是杨万里的“藕花深处”,也不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是李清照独有的“藕花深处”。

辩课,让我们在进一步磨课时打开了思路。直面“焦点”,我们沿着词人情感的轨迹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终于豁然开朗,此句独特之处不在于“藕花深处”,而在于“误入”,因“误入”,才饱赏“藕花深处”的景致;因“误入”,不设防,不经预约,才收获了一份惊喜;因“误入”,这番景致、这份惊喜才如此刻骨铭心,才“常记”。

因此,“误入”又是一个关键的“生长点”,紧扣该词,重新揣摩词人的心情,从一个角度突破了“景大于情”的困境,词的韵味慢慢酿成。

辩后“重点品读”之一——

师:谁来读好这句?

生(读得较快):误入藕花深处。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快?

生:因为天气已晚,急着要赶回家,所以要读得快一点。

生(将后四个字放慢):误入藕花深处。

师:你又为什么是这样慢慢地读呢?

生:词人没有想到藕花深处的景色这么美,忍不住想多看一会儿。

师追问:误入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着急,慌张。

师(继续追问):此刻呢?

生: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

师:又醉了!那该怎么读这句呢?

生(前后有了变化):误入藕花深处。

独特的节奏韵律,流动的画面,此景此情,一种独有的清照词韵从单一的理解走向了丰富、生动和变化。

二、意韵:精神意象之辩

“景大于情”的主要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目标确定为“想象景的色彩、气息、姿态、声音,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浸入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试图避开常规路线,以“想象”为线索,着眼于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生长。但事实上,教学却有点“涩”,想象力的生长是有些架空的。

【“重点品读”再辩】

《如梦令》还有着独特的意韵,它浸润在词人艺术之手赋予其自身风度、气质和精神的词眼和意象中。

用这首《如梦令》进行公开教学的教师很多,扣住“醉”字立意是最常见的。但一个“醉”字真能表现出作品独有的意韵吗?在导师孟晓东的点拨下,我们聚焦在“常记”这个寻常词,又一关键的“生长点”。

辩后“重点品读”之二——

师:这次游玩,令李清照常记(板书),“常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常常记起。

生:常常回味。

师:说得好!你来读这个词。

生(读得短促平淡):常记。

师点拨:这样读“常记”,觉得是经常想起吗?

生:常——记。

师:时常想起了,记牢了。那么,她常常记起的是郊游中哪些画面呢?

……

师:读到这里,让我们沉下心来,再来品味品味,对李清照而言,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愉快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难忘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无忧无虑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有意外惊喜的郊游。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自由表达)

师:李清照沉醉了,所以不知归路;不知归路,就误入了藕花深处,却意外地看到另一番美景;急着要回家,又看到了鸥鹭齐飞的壮观场面,可谓一波三折,惊喜不断。

师:作者常记的不仅是这些美丽的画面,还有郊游中那些意外的惊喜、那份愉悦的心情。

……

师:通过这首词,你们可以想到那时的李清照过着怎样的生活?

……

师:这次郊游,是她少女时代的一个生活片断,是她早期生活的一个缩影。后来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请看——(出示李清照简介)。所以她常记的还有这份无忧无虑、这份自由洒脱。

随着教学的展开,词人常记的是什么?美丽的风景,郊游的一波三折而意外的惊喜,以及早期生活的无忧无虑,乃至那份少女时代自由洒脱的情怀,这一切才是作者想透过“常记”两个字所引发的款款深意啊!

李清照如梦令范文第3篇

1、红瘦指的是海棠花。“绿肥红瘦”指的是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绿肥红瘦出自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2、绿肥红瘦,形容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3、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如梦令范文第4篇

1.咱们中国呀,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今天丁老师将跟大家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范读,齐读,指名读)

2.诗和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谁能说说有哪些不同?

生1:诗每行字数相等,词每行字数有多有少。

师: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生2:诗只有题目,词既有题目,又有词牌名。

生3:词还分上阕和下阕。

3.那么这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还是题目呢?(“如梦令”就是词牌名,它是用词牌名来作题目的。)

4.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李清照,你了解哪些知识呢?(生答)

①北宋著名女词人,济南人。

②她曾经写过一首《绝句》。

6.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PPT展示)

二、诵读词句,感受节韵

1.先请看活动一,谁来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①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②谁来点评一下。有没有达到我们的学习要求?

4.注意:“藕”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一起写一写。(板书:藕)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①左窄右宽。

②左下的三横,中间的最短。

③右下部分:竖和横是两笔,不能连起来。

5.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它的节奏和重音。自己练习一下。(PPT展示)

6.下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我读每句的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对读)

7.这首词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三幅精美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用我们的眼、我们的耳、我们的心感悟这三幅画。请看活动二。(PPT展示)

三、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1.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3.预设第一幅图

生1:我们给他取名日暮图。(板书:日暮)通红色的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亭子旁边的水面。女词人和她的好友们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生2: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水中的亭子,都静静地倒映在溪水中,多美丽呀!

师:此情此景,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1:下棋,画画。

生2:喝酒,吟诗作诗。

生3:聊天,欣赏湖上美景。

师:他们不光陶醉在美酒之中,还陶醉在美景之中,满嘴的美酒那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你能读出这种“陶醉”感觉吗?(生读)

4.预设第二幅图

生1:我读出了这样的画面:水面上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那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完全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们给它取名:藕花图。(板书:藕花图)

生2:池塘里荷叶、荷花挨挨挤挤,远远望去一池的青绿与天连为一体。

师:如果说“日暮”是广角镜头拍下的全景,而藕花则是细节描写。在这幅画中,荷花、荷叶与人是如此的亲密。此时,你想起怎样的诗句来?

生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你能把池塘的美读出来吗?(生读)

5.预设第三幅图

生1:我读出了这样的画面:小船在荷叶间穿行,笑声在水面上荡漾。刚要栖息的一滩白色的鸥鹭也被瞬间的热闹声惊醒,扑棱棱从荷叶上飞起。(板书:鸥鹭)

师:“一滩鸥鹭”展示的是一幅动态画面,在静寂的暮色里,美艳的荷花池中,众多的鸥鹭齐飞,热闹非凡,让观者不由得惊喜与激动,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师: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生读)

6.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一种全新的诵读方式——和声读。你们读原句,我来和声。(和声读)

7.这三幅画其实是一段连续的画面,整首词作者仅用了33个字,就把那次愉快的郊游经历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三,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PPT展示)

四、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学生自学。

2.交流展示。

生1:我觉得是“常”字。“常”是“经常”的意思,说明作者和好友郊外野游的这段经历时常浮现在眼前,难以忘怀。

生2:我觉得是“醉”字。这里的“醉”不仅是指饮酒微微有醉意,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深深陶醉于溪亭的美景和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中。

生3:我觉得是“尽”字。“尽”是“完,没有了”的意思,就是说作者玩了一整天。这个“尽”字写出了作者洒脱、自由。

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能吟诵,还能演唱。《如梦令》这首词就是诗词当中的经典之作。现在让我们听一听香港歌手蔡琴演唱的《如梦令》。(播放蔡琴歌曲)

4.同学们,我们也跟随作者陶醉了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把它背下来。(齐背诵)

6.《如梦令》我们读成一个字是“醉”,那下面这首《声声慢》有能读出怎样一个字?从哪里看出来?自己读一读。

生1:是一个“愁”字。我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以看出来。

生2:我也觉得是个“愁”字。我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看出来的。

师:一个人的情感跟他的人生经历是紧密联系的。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优越,家庭幸福。在她43岁时,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举家南逃,第二年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如梦令》和《声声慢》都是在她后期的代表作品。所不同时的是《如梦令》是她对前半生幸福生活的追忆,《声声慢》是她后半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7.下面让我们把《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五、检测反馈

六、总结(PPT展示)

李清照如梦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清照 词风 清丽明快 凄丽沉郁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 Term of Li Qingzhao

ZOU Jingli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0)

Abstract Song poetess Li Qingzhao, in literary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graceful faction" authentic. Her words made to the delicate twists known, can some very fine things or feelings, to be reproduced by sublime artistic, not only to catch poet known for bold, graceful as is generally the experts were also dwarfs. Some praised her "beautiful", " Green manure red thin ", it was also appreciated her "curtain westerly, thinner than yellow." These of course are inspiring sentences, standard lift out, something that can not see her skill. But Qingzhao able Han Yong EMI, shine through the ages, with a monumental artistic charm, because she has created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Key words Li Qingzhao; style; elegant and bright; desolate melancholy

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比较

首先,以描写少女乐事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后期叙述词人凄苦心境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略加分析。

《如梦令》捕捉了一次荡舟活动的生动场面,它的风格是明快、清新、活泼;而《声声慢》是抒发词人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的强烈感情,呈现出凄清沉郁的风格特色。这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是运用不同艺术手法加以再现的。

《如梦令》运用白描手法,词中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却色彩鲜明:藕花红,鸥鸟白,荷叶绿,湖水蓝……,画面上不仅色彩明丽斑斓,而且动静交织,情景交融。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再加之以清新流畅的语言,优美动人的韵律,激悦欢快的基调,就构成了这首小令清新明快的词风。

《声声慢》是通过意境创作来表现风格的。

这首词发端突兀,先声夺人,从高点起步。词的一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调铿锵地渲染了悲凉的意境,使全词蒙上一层深沉的感伤色彩,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高峰,为全词抒情定下了不可更移的、沉郁悲伤的、缓慢的基调。接着又用铺叙的手法,选取了一连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桐叶飘零,细雨淅沥,构成一幅阴沉、凄惨、昏暗的画面,使主人公的感情和客观景物的描绘达到了和谐一致、水融的程度,从而极力渲染出愁之悲切。又以精美、通俗的语言,遒劲的笔力,逼真的境界,再加之急促、低沉的节拍,传达出词人晚年凄苦若绝的心情,使全词呈现出凄清沉郁的风格特色。

由此观之,从《如梦令》的清丽明快到《声声慢》的凄丽沉郁,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艺术风格又向前发展了,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2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比较

当然,这种差异不仅仅限于描写少女乐事和叙述凄苦晚境这两种截然有别的题材上,即使同是抒发愁情的作品,前后期词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显然的。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试加以说明。

《醉花阴》这是一首前期书写离愁别苦的名作。它在风格上表现为清丽、明快、含蓄,而且是通过前后照应的方法,画龙点睛之笔加以体现的。

《武陵春》是词人避难金华期间所作,词中抒发了思夫、念乡、忧国等多种愁绪,它在风格上呈现出凄丽沉郁的特色,是在景物的渲染中,巧妙的构思里渗透出来的。

《醉花阴》的一开头,就用顿挫之笔振起全文,直言点出“愁”字,最后用“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前面的“愁”字相呼应。“瘦”字既能传达出的风韵,又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凸现出来,它凝聚全词的精神,使感情与景物融成一体,真可谓神来之笔。至此,一个因思夫而憔悴得如一般清瘦的的风采秀姿便跃然纸上。全词从清丽中渗出淡淡凄艳,疏朗而略兼薄薄的愁苦。再配之以流转如珠、余韵悠然的语言,舒缓顿挫的声调,再现出前期词那种清丽明快,深婉的(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46页)词风。

《武陵春》的一开头,词人就以如椽巨笔描绘了暮春景色:狂风吹花,落英缤纷,一片凄清,成功的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引起了伤春之情。接着将词意宕开,虚拟了一个想去泛舟的愿望,似乎“愁”字渐解;可是在结尾处又以“舟小愁多”的反衬手法,将文意又一转折结在“愁”字上,一宕一收,错落有致,将词人的凄楚的心情、深沉的仇恨,含蓄巧妙,又摇曳生姿地表达出来了,真是丝丝入扣。再衬以沉郁急促的声调,决然顿挫的语言,回肠荡气的韵律,构成动魂摄魄的艺术境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3 《念奴娇·萧条庭院》与《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比较

所以,同是抒写愁情之作,但前后期风格是迥然有别的。那么在体裁上,是否也存在这种风格差异呢?我们不妨就前期的词《念奴娇》(萧条庭院)与后期词《永遇乐》(落日熔金)加以比较。

《念奴娇》是一首晚春闺怨相思词,抒写词人与丈夫别后心情由抑郁愁苦到逐渐开朗的过程。写得清爽含蓄、多姿多彩。

在这首词中,词人把感情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起处写雨,结处写晴。上片说,在恼人的天气中寂寞无聊、心事重重;下片写,由于天气转晴,春光明媚,不知有多少游春意。这种寓情于景,情随景异的表现手法,使全词显得丰满,自然生动,字里行间跳跃着抒情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她完全是一个极有素养的、对精神生活有所追求的。而且全词在声调韵律上,轻柔舒缓,遣词造句上,新丽而无绮靡之病,精炼而又无斧凿之痕。所以在这首词中,呈现出前期词清丽、明快而又深婉的风格特色。

在《永遇乐》词中,作者写的并不是词人的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佳节,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而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这样一件小事。而且,在艺术上词人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一番,几乎是寻常语,但笼罩全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这是因为词人巧妙的运用对比的手法所收到的最佳艺术效果。

词人开头“落日熔金,慕云合璧”两句,是两种不同景象的对比。在色调上一个热烈而艳丽,另一个则较为凝重、灰暗,为下文所表达的盛衰之愁,在无形中起了一个衬托作用。接着又用往日的繁荣欢快与今日的凄苦寂寞,他人的笑语与自己的独愁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同时情景交融,跌宕有秩,意境深远。在词中虽然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句子,主要是用了较为平缓的语调进行叙述。然而,表现出了后期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所以,就是同一体裁的词作,前后期词风也是各异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暗淡,晚年的凄苦,形成了词人的富有特色的创作风格。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既有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类清丽明快的词章,也不乏饱蘸着血泪写就的深沉、悲戚的力作。而这清丽明快与深沉凄丽的艺术特色,正代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清照.漱玉词.

[2]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

相关期刊更多

农机科技推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交通大学

河北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