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专业综合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目前来看,平台的开发企业已产业化和规模化,高校只需直接购买服务即可。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设阶段注意的问题
1.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块,资金投入很大,因此对于平台系统开发商提供给校方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习平台模块,校方要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现有规模,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平台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软件开发商的平台系统所面对的对象更符合本院教学实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免得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对于其平台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要求要符合学校所在经济区域的特点,否则在运行当中达不到最好的仿真模拟效果。
2.开发方完成平台调试安装之后,对于系统的维护使用,教学应用及授课流程,要有专业人员为校方提供全面的人员培训。可以采用上公开课的方式,使得校方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硬件设备的配置要件,服务器的部署规律,网络环境的搭建原则,以方便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并向教师示范教学应用的详细流程,使得校方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资源达到最好地实践教学效果。
3.平台的开发方要有实力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包括通讯热线和网络远程技术支持与现场服务相结合。要求其对平台系统能够提供版本升级,提供的备用数据库应该可以即时更新,而且应该采用开放的系统模式使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调整相关数据。
(二)运行阶段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高职院校在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大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和对其正常经营秩序的考虑,往往对接收人员培训并不积极,就算勉强接收下来也往往视作负担,导致接受培训人员大多只能在企业的服务性事务方面消磨宝贵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拿不出大量的办学资金用于人员下企业顶岗实习。不仅是学生找实习单位不容易,教师的顶岗实习机会也很有限,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一直在打造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此平台的建设使用,也能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所以院校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运作模式,然后回过头来再积极参与平台实训课程的内容开发。院校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组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认真参加平台软件使用的培训,让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能充分运作起来。老师们要自觉转换自身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成实践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在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该做到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的失误,而且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法甚至是全新的思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风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平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专业、学科的界限,教师设计实验项目时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进行整合,所以指导老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要能够突破所购平台原有的资料限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指导书。同时,学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授本课程的教师也应该是来自多个相关专业,一起组成一个专业全面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科学地分工协作来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在实验中的综合应用。由于这些课程与学院传统的课程完全不同,需要打破日常规划,研究全新的适应教学实际的课程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
2.注意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是模拟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模型。旨在摆脱高职院校原有的以单专业软件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实践手段单一,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也很少能将相关行业各个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相互串联的短板。如果实验时仍按照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那么一次教学可能只面向一个专业,此平台的跨专业特色就得不到体现,而且其他相关专业的系统模块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以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为例: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要与开户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中心、供应商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发生复杂的关联。要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就需要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等专业的学生共同介入相应职业角色,才能最终达成仿真实践。比如我们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却没有工商、税务、财务等相关专业角色衔接,显然就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达到综合专业实训的教学目标。据此,本课程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组织,就需要采用跨专业形式,即多个专业的学生分工协作。要求学生们不仅要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业务实践,还要关注并逐渐熟悉相关联专业的业务运作流程。通过各相关专业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训练项目,使学生们对整个真实的企业经营过程有一个具象的把握,并从中检验自己的应用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方面的能力。这也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指导教师团队可以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班级和专业的界限按照教学进度统一实践。
一、ERP沙盘模拟课程介绍
ERP系统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它由美国著名计算机技术咨询集团企业加特纳于1990年提出的概念,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最新发展,从理论和时间两个方面,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同时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讲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校、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是以ERP沙盘模拟对抗竞赛为主体内容的综合实训课程。最早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an于1978年开发,其特点是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即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进行学习。21世纪初用友软件公司率先将沙盘引入中国高校ERP教学实验中,将其命名为用友ERP仿真对抗实验。本着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校与用友公司合作,成功引进“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称”,并已经进行了6个学期的具体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在同学们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体会到了本课程的魅力所在。
二、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改革措施
在学院领导和用友公司的共同推动下,我院于2008年9月引进ERP沙盘模拟实训的系列课程,为推动这一系列课程的有效展开,主要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培养学生的总纲。教学计划合理与否决定培养目标实现的质量。ERP沙盘模拟课程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实验教学中并未普及,大家还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导入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需要不断探索,制定出合理的、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计划,要把企业的相关人员引入学校,参与教学改革。
由于ERP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管理思想,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和补充企业方面的前导课程,以与ERP课程对接;实践环节则在ERP沙盘模拟实验上下功夫。为了让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从了解到熟悉到掌握应用的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分别在大大二大三开设了ERP认知实训、ERP沙盘――企业经营实训、ERP沙盘――创业实训,实现对ERP从认识到理解到应用的过程。
此外,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ERP沙盘模拟试验模拟的是企业几年经营过程,通过教学发现,从时间上讲集中进行试验要比分散实验效果要好,因此,应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把ERP沙盘模拟试验课集中进行。
(二)加强ERP师资队伍建设
ERP沙盘模拟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系列,没有现成的教师可以进行教学。为了解决师资问题,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方面从2008年起陆续选派多名各专业教师参加用友公司的多次培训,加快新的师资队伍的建设。ERP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思想。ERP沙盘实训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知识,一个教师难以精通这些综合知识,让不同专业的专业老师一起参与指导学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具体来说,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不仅仅由财务教研室的老师单独完成,而是由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各专业的老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这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跨系跨专业组建ERP协会,加强不同专业学生直接的交流与合作
苏信学院在ERP沙盘模拟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社团这个途径。鼓励学生打破专业甚至跨专业,打破年级的界限组建ERP协会。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按企业的运营模式设立各种机构,形成一个虚拟公司,按公司的要求进行运作。协会会长和各部门经理由学生选举产生,根据运营结果换届选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
如今,苏信学院的ERP协会,不仅很好地承担了它作为社团的功能,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学生,带领优秀社员参与省市级的比赛获得良好的成绩。社团还作为跟常熟理工学院、苏州职业大学等兄弟院校交流沟通的平台,为学生跟其它院校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参加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校开展ERP沙盘模拟竞赛,打破专业界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我院的经济贸易系和管理工程系都开设了ERP沙盘模拟实训的系列课程,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将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课程再ERP这个沙盘上得到实践和锻炼。自2008年6月14日,用友第四届ERP沙盘模拟大赛第一次在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以来,我们学校连续多年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暨ERP沙盘模拟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体会
ERP沙盘模拟课程自2008年开设以来,在我校已经展开了三年多的教学,笔者参与了我院经济贸易系和经济管理系十多个班级的ERP沙盘模拟系列课程的教学,并指导了优秀学生参加了比赛取得佳绩,对本课程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
(一)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ERP沙盘模拟提供了种企业经营管理实战仿真,是一种体验是学习方式。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全部财务状况全部真实的展示在沙盘上,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都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去。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从而改变了原来单项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改为双向的互动学习,这种体验式教学提供现场的实战气氛,改变同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制造型企业管理的完整流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沙盘模拟课程的对抗性,让课程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个战场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就深刻体会商场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因此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小小的沙盘蕴含着每位学生的智慧,能把学生各种大胆的想法带到实验中印证,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优势,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阵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越多,收获就越大,老师受到的启发也越
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能促进指导教师对该课程的进一步认识。
(二)ERP沙盘模式实训教学是理想的就业“演习”工具
ERP沙盘模拟实训可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完成实验。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好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学生们能主动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老师和其他队友的帮助下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跨专业学习、研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连接线,将各业务部门、各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每个试验者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到企业留成的运作模式。
连续五年以上的经营模式,也让学生深切体会了长期规划的必要性,从而建立了企业长期规划的意识。同时,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们明白在一个企业中仅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三)ERP沙盘模拟实训帮助学生明确了职业定位的重要性
性格决定命运,职业发展的好坏和个人性格与职业的匹配成都息息相关,每个个体因为拥有不同的个性而存在,这种个性在ERP沙盘模拟竞争中会显露无遗。在分组对抗中,有的同学显示出很强的领导才能,有的学生沟通能力出众,有的学生做事一丝不苟,还有的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成员搭配得当的小组往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搭建一个仿真平台,使学生们在课堂中身临其境,真正感受着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正是这种投入,使得在ERP沙盘模拟教学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四、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难题
(一)ERP沙盘模拟资料的简单性不符合企业经营的复杂实际
ERP沙盘模拟过程中所模拟的企业活动是代表企业的主要活动,不是所有企业的全部活动。ERP沙盘虽然具有较强的仿真性,使学生们对企业的运营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但与其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仍相距甚远。
真实企业中ERP的事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而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统一的游戏规则,也为了方便学生充分理解模拟竞争的要求,方便教学的开展,模拟竞争企业的资料和运营规则过于简单和理想化。比如订单的获取仅仅依靠投入,市场的预测是给定的,而且五六年不变,原材料和库存没有限制,没有成本。这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企业复杂常态的误解,不能对企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获得深刻的认识。
(二)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力量不足
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多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以及需要通过分组实验来完成的教学方式,使得传统的一名专业教师对应一个专业教学班的某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虽然我们学校已经培训了很多教师,但由于教学班众多,每个教学班也只能分配两位老师来指导教学。老师既要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还要充当监督者、评价者的角色,分身乏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整体上引导教学,分析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对各小组运营过程中策略的分析与指导,计划地制定和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不够,很多小组的第一次运营往往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角色扮演出现缺位现象,比如营销专业不懂财务,会计专业不懂市场营销,这使得教学过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考核评价系统不完善不全面。
评价系统不完善是指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对模拟企业的各个组员表现评价的缺失和失真。ERP沙盘模拟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张试卷或者一份报告就能评价的。目前,我们学院的成绩评定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最后经营成绩作为团队成绩,用平时表现和最后的实训报告来体现团队组员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组员众多,教师又要教学又要监管,导致监管乏力,经常会出现“一人栽树,众人乘凉”的现象,有很多组员没有参与或很少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的讨论过程中来也蒙混过关。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职业教育“实训”“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多种经济业务处理模拟上,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以理解电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实战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用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5.学习效果评价
一、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现实困境
1.就业前景低迷。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的麦可思研究院,在对我国应届毕业生以及毕业三年后的大学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评估及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5年连续7年,高职法律类专业都被列入红牌警告专业,即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以2015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为例,毕业半年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电气化铁道技术(98.4%),而在失业量大、就业率低的专业中,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名列第一,就业率仅为75%。同样,在2014年就业前景不被看好的高职专业中,法律类排名依然靠前,其中法律事务专业排名第五,而法律文秘专业名列第一。
2.失业率居高不下。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高职法律类专业失业率排名第二。同样,其对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后所撰写的《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指出,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高的两大专业第一是临床医学(失业率为30.7%),第二是曾经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即法律事务(失业率为19.2%),两者在失业率和离职率统计中都位居前列。
二、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1.传统法律行业准入门槛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传统的法律职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法律硕士毕业并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尤其是法官、检察官,除要求从业人员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公务员考试。这一规定显然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制约。高职法律类毕业生要想进入传统的法律行业,只能是参加专升本考试考取全日制本科,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自考本科毕业证并进一步考取研究生后,才能达到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2.自身能力欠缺。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远远低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笔者认为,导致高职法律类毕业生自身能力欠缺的原因如下:第一,从高职法律实训科目来看,基本围绕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进行操作,对于近年逐步增多的行政诉讼很少涉及。同样,通过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分析及市场需求来看,非诉讼类法律服务如商标和专利申请、法律尽职调查等就业市场需求较大且准入门槛相对偏低,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第二,就考试模式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对法律类学生的考核仍然停留在名词解释、法条分析等传统题型上,这种传统的注重理论考查的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第三,就实训内容而言,法律类实践课的重点一般局限于模拟开庭阶段,但从岗位需求分析,仅通过开庭操作环节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不符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3.就业心理不成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渐降低,生源素质堪忧,这一问题反映在就业上是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在高职法律类学生中主要存在两种就业心理:一是部分学生积极就业,但对于如何规划其职业生涯或者结合自身水平、个性特质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比较茫然,只能积极准备自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专接本考试等,但最后往往由于精力有限,导致一事无成。二是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学历低,文凭含金量不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或者亲朋好友身上,最后导致就业困难。
4.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发挥的作用有限。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其他部门的兼职年轻教师,存在就业指导经验欠缺、人手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且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会议或者就业讲座等方式进行,围绕的重点也局限于就业政策解析、就业形势分析等,这种就业指导体现了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共性,但缺乏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专业特性以及个性分析。其次,大多数就业指导基本在大学三年级即毕业前夕进行,因为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往往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路径
1.积极推行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根据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人格特质、个性特点与工作环境是否匹配,决定了其工作流动的倾向性及工作满意度和认可度。因此,对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应当推行分类培养的模式。从入学开始,对学生的个人特长、爱好、兴趣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价值判断和评估结果找出每位学生所适合的职业类型,帮助学生挖掘职业潜能并引导其根据自身合适的职业类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在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14 门法律专业核心课程外,应开设“政法干警”“公务员考试辅导”“速录”“法律文书”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和发展需求选修不同课程,从而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交叉进行分层次培养,即结合学生不同个性特质与不同岗位需求将学生分成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培养和法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培养两个层次。其中,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是重点,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法律基础知识扎实、实务操作能力强、能够满足相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有能力、有兴趣进入更高层次院校学习的学生,组织“自学考试”“专接本考试”,并设立自学考试指导办公室、专接本考试指导办公室,组织相关辅导课程,促使他们向更高学历层次迈进。
2.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对法律实训课的实训科目进行完善,将传统的民事诉讼实训和刑事诉讼实训拓展为包括前两者在内的体系化实训课目,增设行政诉讼实训及非诉讼法律实务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训中要实现从传统的传授法律知识向培养实务技能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师仅需给出参考意见而非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其次,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将传统的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为主的名词解释等题型取消,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案例等形式来对其成绩进行认定,将是否具备实案操作能力作为划分成绩的唯一标准。此外,安排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组织学生到广场、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实务操作水平。再次,传统的实训课程仅仅停留在模拟开庭阶段,需要拓宽实训阶段,使学生从案件发生即能参与到案件操作中来,为以后从事各个诉讼阶段的不同诉讼工作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应当开设人际沟通与交流、社交礼仪等与就业息息相关且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类课程,通过实际演练、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积极干预学生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促进高职法律毕业生就业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干预。首先,要将就业心理的干预延伸在日常管理和授课中。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要通过日常管理和授课潜移默化地传递保持健康就业心理的理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和自卑心理,可以通过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座谈,或通过 QQ、微信等学生喜欢的各种现代联系方式,建立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有效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使在校生通过榜样的力量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另一方面,在校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需求和最新就业信息,从而平衡自身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通。其次,组织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不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就业心理讲座等方式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具备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构建有效、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组建高素质、具备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就业指导队伍要具备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并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以及其他指导高职法律专业就业所需的条件,能够根据高职法律毕业生的特点、特长和市场需求进行指导,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对高职法律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其入学即开始进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就业行业建议,使学生入学即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充分体现就业指导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法律行业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担任就业指导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水平。最后,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等就业指导培训,并安排其到兄弟院校或其他相关部门顶岗实践,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探索并学习就业指导经验,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5.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各级行政部门应积极发挥行政职能,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创业。作为就业指导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当结合法律专业的“公司法”等相关课程,在授课中渗透并积极宣传创业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处和团委等可以尝试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引导学生成立“创业者协会”等促进学生创业。对于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采用开设相关选修课、聘任已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分享经验、创业专家进行指导等方式,结合学生自身水平进行教育和指导。对于在校生自主创业的,可以对其进行学分奖励、物质激励等,并通过举行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创业,加强对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兴趣。
6.鼓励学生边缘行业或跨专业就业。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规范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人才,因此除传统法律行业外,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掌握基本法律知识、能够依法办事不单单是对传统法律精英的要求,也是对各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准入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是高职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可以以法律为依托向其他各个行业输送法律人才。例如,房地产行业需要懂房地产法、合同法等法律的人才,物业管理行业需要懂民法、物权法等基本法律的人才,环境检测行业需要懂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人才,因此边缘行业就业应当成为高职法律毕业的就业渠道之一。同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健全,许多与法律行业表面看起来联系并不紧密的行业也需要法律人才。例如,经济社会中常见的民间借贷、P2P行业的合同设立、企业新三板等,其工作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也有大量法律的应用。因此,向边缘行业输送法律人才或者引导学生跨专业就业应当成为高职法律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在学院“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目标指引下,系部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努力向“学校有朝气、老师有底气、校园有灵气、做人有大气”方向发展。引领教育教学提质量、上档次。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高标准建设技师学院,系部加强专业建设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技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要求,为促进系部科学发展,我系全体教职员工在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探索。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在系部的建设发展中,专业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职业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社会和企业需求。我系始终遵循这样的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一是坚持专业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和服务设计为教学活动单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二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本学期,我系18级数控专业学生设置模块均为产教融合工件,加工的工件即为企业所需产品。山东世纪阳光集团在厂内建立实训室,学生可到厂内实训,学校的实训室也可对企业员工培训,做到资源共享。
优化布局,着力专业创新。我系及时分析和查找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不断进行专业更新,本学期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进行智能智造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围绕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力度,发挥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省百强专业的优势,打造成为凸显地方特色、跻身省内一流的技工教育品牌专业。
学校领导多次到系部进行调研,系部经常组织预备技师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技师专业建设研讨。同时组织专业带头人赴潍坊技师学院进行学习调研,与兄弟学校深层次交流。
(二)示范校工作做稳做实,顺利完成示范校验收
系部成立由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研组长组成的系部示范校“评审”小组,对前期教师认领的任务,按照示范校任务书上的验收要点逐一审核,对存在的问题评审组一一指出并提出解决办法,材料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解决问题,经过示范校的“洗礼”,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稳中求实的过程中,教师得到了锤炼。涌现出了像韩世亮、周长勇、李永生等一批专业领军教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师型”教师水平提高
一是加强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见学,其任务是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合作教育建立纽带。二是通过模块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实践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艺高超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对从事模块化教学环节的教师,无课要到车间动手练技能。同时,要求专业教师指导模块和毕业实习时,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做到每个模块教师了如指掌。另外,对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三是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像山东矿机集团就欢迎系部教师入企,进行实际生产,技术开发,对企业有价值的技术,企业还会颁发“金点子”奖。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系部教学质量提档升级
通过教师动手能力大赛及时查找模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模块,适当调整难度,形成反思和讨论制度。在活页教案中,及时填写教学反思,进行工艺改进,为以后教学夯实基础。经常性跨专业跨系部学习、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杜绝推诿扯皮,互相埋怨,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系部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落实补考制度,学生重新拾起“敬畏心”。每门课程或者模块一个学分考核薄,从每节课的测试、加分项、减分项到每周的汇总分,再到期中、期末成绩,形成一整套的学分考核记录,重视过程化管理,习惯培养,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形成。在终结性职业资格认定的同时系部所有专业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强化过程教学。通过改革,在2020年6月的潍坊市教学能力大赛中赵海俊、杨静、赵秀娟、侯金娟团队的《石英管液位计阀杆的加工》获三等奖。韩世亮的《校企共建阳光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评选为潍坊市基层首创改革案例。
(五)抢抓机遇,春考教学狠抓不放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职教高考的春天已经到来,系部挑选专业教学骨干担任春考班教学,从一年级组建升学班,不定期进行动态调整,保证班级好的学风。本学期共有6个升学班,每个班级的都实行月考制,建立学生成长图,利用数据分析学生状态,做到因材施教。在今年4、5月份为期一个多月的封校中,我系部近20名教师,舍小家顾大家,辅导毕业班学生,全力冲刺高考。
(六)党建工作引领,激发系部工作活力
支部29名党员无时无刻都发挥着模范作用。尤其今年3月份的疫情值班,我系党员同志一声令下纷纷奔赴社区值班,不管早晚,无论严寒,每名党员都高标准要求自己,为以后系部教师树立榜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党员同志总是冲在前头,不计个人得失。
总之,本学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有问题与不足,与学院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系全体教职工还将一如既往,以创新的工作思路、踏实的教学作风去迎接全新的挑战,为将学院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2020下半年工作计划
1、实训室改造,结合大师工作室建设,做好整体规划,做到简洁、大气、实用。开放部分课时少的实训室,加强实训室管理员责任心。
2、加大预备技师层次招生力度。设置好的品牌专业,强化内在潜能,广招预备技师学生,提升预备技师学生百分比,为企业打造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3、加大产教融合力度,盘活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对接企业,做好产品加工,激活基地“产、学、研”功能。
4、技能大赛定好方向,瞄准赛项,研究文件,早起步,早动手,力争各赛项均有突破。
5、模块化教学持续推进,要做成、做大、做强。学校办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质量,因此系部要想加快模块化教学推进速度,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模块尽量固定化、综合化,所授模块在通过市技能鉴定中心审批的前提下,模块授课者需固定专人,做到专、精、高,模块知识综合化,覆盖课程广,系部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一”模块,在该模块称得上工匠;(2)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之余下企业,可实现模块与专一技能的高度结合,迫使教师必须掌握综合实用的专业技能,而提高技能的最佳方法就是下企业,到企业实习,只有这样,教师走上课堂时,所讲授的内容方不再空洞;(3)精准扶“贫”,技师学院的教师不会技能就是“贫”,模块化改革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精准、简化了知识点和技能点,每个教师一般每学期授课两个模块,只要每学期培训两个模块的内容,两年即可成为专业骨干,让每位教师都达到技能上的小康水平;(4)制订相关措施督促课堂教学耗材的及时到位。要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连最基本的耗材都无法保证,模块化只能成为空谈;(5)深化模块化教学改革,重落实,让学分制落到实处。
6、加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通过新增专业带动一楼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充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