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的职校生大都是“90后”,他们有独生子女的共性,又有职校生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个性:
1.重个体轻集体的价值取向。职校生一方面反对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体主义,反对的人冠冕堂皇地宣称集体主义原则,反对束缚身心自由的封建家长制和扼杀个性的所谓集体主义,这些特征客观上养成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但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滑向否定集体、轻视规则的歧途。相关调查显示,75%以上的职校学生权利、义务观念不够强、不强或很差;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23%的人赞成先己后人,54%的人赞成利己但不损人,5%的人赞成只要利己不顾他人;在人生追求方面,63%的人认为人的一生照自己的想法活过、奋斗过的人生才不算白过,有敢想敢干、讲个性重自我的特点,更愿意谋求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2.重物质轻精神的信仰选择。很多职校生学生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自我发展的目标依顺序一般是:金钱、自我奋斗、科学、权力等,由此,职校学生的道德信仰选择呈现出显著的个体经济价值的特征。这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职校学生有务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精神目标的缺失,对物质享受的热衷客观上会影响其职业审慎判断,构成了企业录用职校生时的隐忧,在应职校毕业生与年长的应聘者之间宁愿选择后者。
3.重时尚轻传统的品质认同。高职学生与其他青年人一样,喜欢时尚,容易追随当下流行品质,如竞争、效率、平等、自由、人权、注重技能等,这些品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相一致,体现了历史进步性,客观上激励着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意识,然而传统道德中的忠厚老实、节俭、谦让、服从等品质已不再被大多数职校生所认同。
4.重认知轻行为的人格特征。大部分学生赞成德智和谐发展,但其道德行为表现却往往不如人意,片面追求技能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修养。主要表现有,某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懒散,不遵守公德,举止粗俗,将调侃和庸俗当作美;某些学生为了获得眼前物质利益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丧失人格;某些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所尽的义务只是为了换取今后更大的实惠;某些学生只能看清他人是非却分不清自己是非,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等等。
二、职校人文素养教育路径选择
1.调整培养目标。目前职校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循着专业或职业需求的轨道,经过几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发展成“经济人”“、职业人”,学校更多地发挥着职业培训机构的功能,而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殿堂。结果是学校只是教会了学生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成功地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学生并不具备会计职业所要求的人文素养,即使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其教育就本质而言也是失败的。因此,应将人文素养教育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以培养能自如应对诸多财会伦理问题的专业人才。
2.完善学生评价体系。近年来,职业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很多方面仍然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学生应对考试的一般办法是:平时上课应付了事,考前老师划一下“重点”,有的学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或老师“开恩”,表面上各门成绩都还说得过去,但实质上与会计职业要求却背道而驰。因此,应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定建立重过程评价、轻终端控制,重人文素养、轻知识重现的评价指标,引导、激发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自觉。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开展职校生人文素养教育,教师是关键。而目前我国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考核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机制并不健全。二是教师较少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大力倡导教师从学科研究和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在进行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时,充分揭示本学科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创新思想等等,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它的内涵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基本的人性、发展的理性、高境界的超越性。目前,对人文素养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遵循字面表述涵义,“人文”当为人文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
二、实例分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教育情况
“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不能拿学位;可是中文作文不行,还能拿学位,这是为什么?”这是一名大学生问的问题。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入学时,有的高职院校对新生一律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再如,2013年很受欢迎的汉字听写大赛让全中国兴起了学“汉语热”,不少国家还办起了孔子学校,中国的东南周边一些国家至今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上事例虽然只是文化知识一方面,但是从中也可看出现在年轻人的实际教育现状,对于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一样重要。
三、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在经济高度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迫切呼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长久以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分离,出现“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状况,因此高职院校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二)有助于培养高职高素质人才
历史事实也证明,一流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养。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途径
高职院校会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但它的教学多数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在现代急速变革的社会,具体怎样培养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从教师着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深信一句话“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作为教师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应有所涉猎,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2.敏锐深邃的时代感悟。教师不能落伍,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生活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3.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师本身要开朗乐观,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魅力永葆的秘诀,这样的资源会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生生活、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现在90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个性魅力对学生吸引力、影响力是巨大的。课堂上不仅需要理性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
(二)从学校着手,深化课程改革
新时期新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适时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教师用人文的观点理解、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打造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
加强学生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离不开校园这个思想阵地。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社会精英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以起到导向、规范、教育和激励的作用,这是实现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高级层次。在大量人文知识输入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材内容的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新课程的内容是每个单元都有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这就要求统观教材,认真备课,以达到上课时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有时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出自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以师生共同去发展阅读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阅读材料中的那些杰出的中外人物跨越时空的交流,学生能够感受他们的人格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憾和熏陶。例如,海伦的自强不息、特蕾沙修女的博爱、弗兰克林的爱国和博学都为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疏导,身教言传,在中外优秀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杰出的人文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在教师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可以慢慢地育化出来的,在教学中自然会体验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运用多种渠道,培养人文素养
1.英语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英语新课程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许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从事多年英语教学,已经习惯了就语言谈语言,就知识论知识的教学理念,而人文知识往往是一带而过,不能适应新课改中关于人文素养培养的需要。当前,英语教师不仅需要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还要用渊博的文化知识、比较广博的百科知识和解答能力,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知识;人文素养;重视;艺术教育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魏永利,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
文献表明,“缺陷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造成中国当下医德医风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1]。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在这种新的知识构架基础上,树立新的预防观、大卫生观、大健康观,是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谐和人们卫生保健需要的根本[2]。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优秀医生,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3]。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297人,占26.7%,女生817人,占73.3%。高年级学生556人,占49.9%,低年级学生558人,占50.1%。来自农村的学生548人,占49.2%,来自城市的学生566人,占50.8%。
1.2调查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和医学生的评价、文明修养与人生态度以及建议,共5个板块,55个条目。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校对纠错之后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如专业、生源地)医学生之间的差异。统计分析前将专业分为三大类:临床医学专业、非临床医学专业以及非医学专业。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结果显示,38.8%的医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修课)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较大的作用,不同特征(生源地、年级、专业)医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1.6%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一般,还有7.1%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较低,不同生源地之间差异显著(χ2=19.076,P<0.01),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23.333,P<0.01)。仅有46.3%的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实际效果感到满意,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8.3%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的人文类书籍有价值,另有27.5%的医学生无法作出评价,高年级、低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11.119,P<0.05),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16.452,P<0.05)(见表1)。
2.2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2.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比较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发现,80.2%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仅有18.1%的医学生能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20.108,P<0.01),不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达93.0%的医学生听说过“人文精神”等有关人文的概念,但能明确相关概念涵义的医学生却仅有11.9%。24.4%的医学生无法明确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属性,不同特征医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还有14.5%的医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属于人文课程,高、低年级相比较差异显著(χ2=6.740,P<0.05),不同专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2.2.2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医学生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点持有不同的态度,其中18.9%的医学生居然赞同此观点,城乡医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14.025,P<0.05)。仅有33.2%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其梦想,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47.405,P<0.01),高年级、低年级相比差异显著(χ2=14.122,P<0.01)。近20%的医学生还未认识到伦理规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22.917,P<0.01),城乡医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893,P<0.01)。针对“医生冷漠、自私、拜金”观点,60.3%的医学生对其持反对态度,其余医学生对此持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不同特征医学生相比均差异显著。可见,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将会对其人本价值观的践行产生阻力(见表3)。2.2.3医学生对人文行为的遵守情况。通过对不同特征医学生人文行为遵守情况的比较发现,89%的医学生基本能“不说脏话”,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1.881,P<0.05),高、低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10.842,P<0.05),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17.245,P<0.05)。86.5%的医学生基本能“拾金不昧”,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5.512,P<0.01)。87.5%的医学生基本能“助人为乐”,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2.900,P<0.05),不同专业相比差异显著(χ2=23.559,P<0.01)(见表4)。
3讨论与建议
3.1加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
38.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人文素养一般或较低,这可能与教师缺乏授课技巧,人文素养不高,师生比太低,科研教学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哈佛医学院师生比最低为5∶1[4],其人文课程教师均有博士学位,部分教师不仅医术精湛,还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且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等都是其人文师资中的一部分。而国内人文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师生比极低,一名教师常常要承担上百名学生的人文课程教学任务。为保障人文课程教学质量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学校应增加经费投入,为教师创造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及培训班的机会,开阔其眼界,优化其知识结构;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开展“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经验交流会”、“教师一帮一”等活动,促进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思想交融,加强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适当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师文化体育健身活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保证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5]。
3.2革新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
尽管高达80.2%的医学生认为应当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作为医学生,能完全记住医学生誓词者仅占18.1%,仅33.2%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其梦想。在对人文概念的理解和思修课人文属性的认同上,低年级医学生居然明显优于高年级医学生,这可能与人文课程开设集中在低年级阶段,高年级医学生人文课程开设断层有关。众所周知,思修课在人文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师资最多,结果却发现,仅38.8%的医学生觉得思修课的作用较大,较之于“仅有46.3%的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效果较满意”更低。由此可见,增强人文课程结构科学性、延续性,打造一个能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已迫在眉睫[6]。针对不同特征医学生开设不同的人文课程有利于因材施教。低年级医学生刚进入校园,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理论知识,应该开设人文知识丰富的课程;高年级医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应主要开设一些实践性更强的人文课程为其提供实习就业指南(如:医生与患者,能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与患者相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设医学人文选修课,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且将人文课程延伸至临床实习阶段,使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3重视图书馆人文文化宣传引领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8.3%的医学生觉得图书馆人文类书籍有价值。可能是因为学校相关部门还未意识到图书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图书馆人文类书籍较少或质量不高。图书馆的人文资源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通过非职业性人文阅读,影响并指引医学生探索人性的真谛,从而在灵魂深处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良心,有助于保持医学职业人格,远离卑鄙、阴暗和肮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7-8]建议在了解和把握医学生实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图书馆的陈旧布局和书籍结构,增强馆员的人文意识和服务意识,体现“以医学生为本”和“以医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吸引医学生参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体味人文情怀。
3.4关注农村地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
对城乡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比较发现,除“科技发展应以符合伦理规范为前提”一项之外,城市医学生都优于农村医学生。城乡医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高等教育,但其人文素养却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和设备都得不到保障,且部分农村家长未尽到人文关怀职责,皆是影响农村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据统计,农村中小学生年人均公用经费仅28元,低于20元的县占30%,公用经费为0的县占10%,2003年农村流动人口就已达到1.139亿,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缺失[9]。政府出台的“三支一扶”、“免费师范教育”等政策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要改善农村基础人文素质教育,还须政府进一步加大经济投入,配备软硬件设施,夯实教育基础,缩小城乡基础教育设施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应当完善“三支一扶”、“免费师范教育”等政策的配套方案,在方案中必需明确规定毕业生履行支教义务的时间以及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毕业生下基层工作,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待遇)。当然,一味拨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加快村镇经济发展,吸引当地人民就近就业,保证学生家庭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许俊卿,陈泽涛.中英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103-105.
[2]黄进,廖虎,许晓波,等.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5):63-64,72.
[3]张新平,陈俊国.中、美、英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3):224-227.
[4]厉岩,周新文.哈佛医学院的教育概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0(3):472-475.
[5]林小容,王绚璇,龚勋.海口市某公务员健康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5,28(6):4-6.
[6]李恩昌.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31.
[7]孟婧.高校图书馆实现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能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496-497.
[8]张新华,周志英,姜志胜,等.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阅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