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雕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1篇

理解详写略写的内涵,掌握详写略写的技巧,在取材时做到详略得当,从而使自己的习作略写时惜墨如金,详写时用墨如泼,重点突出,文采飞扬。把文章写得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情节生动,结构严谨,疏密有致。

【教学重难点】

作文中如何确定详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大文学家巴尔扎克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为什么要砍掉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凸现出来。

二、回顾课文,明确如何安排详略

回顾《走一步,再走一步》《风筝》《散步》,在明确中心的前提下,分别找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心:遇到困难要化整为零;懊悔自责;孝顺长辈。

详写: 我在父亲的指引下爬下悬崖;粗暴地毁掉小兄弟的风筝;散步时发生分歧。

略写:爬悬崖的原因,爬上悬崖的经过;故乡放风筝时的欢乐情景,弟弟爱放风筝;散步的原因,田野的风景。

根据材料我们得知:对能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加以详写(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对虽与中心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略写(概括叙述);与中心无关的不写。

三、实战演练

1.以“快乐春游”为题列出简单的提纲,让学生安排详略并说明理由。

(1)春游的原因及准备工作。

(2)一个同学因病不能参加。

(3)烧烤时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分享的热闹 场景。

(4)活动结束后的感想。

2.当标题不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时,该如何安排详略?

如以“春游”为题,如何确定详略?

师生讨论略。

四、失误作文诊断

自从有了你

我是一个性格孤僻的男孩,然而自从有了她,我变得开朗了。

那是开学的第一天,我早早来到学校,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同学们在谈论着过年的一些趣事,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无聊地玩弄着指甲。同学们的谈笑声在我耳边萦绕,仿佛千万只蜜蜂在嗡嗡直叫。

“老师来了!”不知谁叫了一声,菜市场般的教室立马安静下来。只见老师迈着小步走进教室,身后还跟了一位恬静的女生。“同学们,她是新转来的同学,以后她就和你们一起学习了。掌声欢迎!”随后,班上响起一阵热烈掌声。我仔细打量了她一下:一件粉红色上衣,一条棕色牛仔裤,扎着马尾辫。脸上不时露出甜美的笑容。我只顾着打量,却没听到她说什么。

幸运的是,老师把她安排与我同桌。她一过来就给我一个微笑,使我感到一阵亲切,我也回以一个会心的笑。下课后,她微笑着对我说:“你好!我叫赵静,我们能做个朋友吗?”声音甜甜的,见我没什么反应,她又伸出了手,示意和我握手。面对这突来的热情,我脸热热的,手缓缓地伸了出去。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放学后,我独自一个走在回家的路上,湛蓝的天空下,路边的花草显得更有活力,聆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唱,这感觉妙极了!

自此,我们互相交流,在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渐渐地,我不再孤独,而是开朗起来,朋友也越来越多。

自从有了你,我不再孤僻;自从有了你,我懂得了微笑;自从有了你,我的世界变得好美丽!感谢你――我敬爱的同桌,是你改变了我!

评价: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人称转换模糊,没有具体写好让“我”变化的一件事。

五、升格作文

自从有了你

我是一个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人,自从有了你,我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一个暑假过去了,回到已经在这里读了一年书的校园,感觉一切都挺陌生的,因为并未曾熟悉过。回到教室,同学们早已经到了,并在那里谈论着暑假的趣事,而我则是静静地寻找到上学期的座位,然后静静地坐下,等待老师的到来。这一切似乎都没有人察觉到。

“老师来了。”突然有人喊了一句,同学们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都往自己的座位跑。老师渐渐地走近教室时,她身旁一位穿着米黄色运动服的女孩引起我的注意。不知什么时候,老师已经站在了教室,而那位女孩也在旁边。“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新成员了,我们让她自我介绍一下吧!”老师用他响亮的声音说道。“大家好,我叫刘小红。”说着脸上便绽放着一个甜甜的微笑。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旁边的空座位上,然后说:“刘小红,你先坐到那个座位上。”指着我旁边的座位。然后她会意地点点头,走向我这边。我没有和她打招呼,我以为会一直持续下去。正当我想打开刚发下的新书时,她开口了,“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脸上带着一个甜甜的微笑。我停滞了一下,点点头。

有一次,我在那里做数学题,她突然从我背后冒出来,还发出一些恐怖的声音。我当时有一点生气地说:“别玩,我没空跟你玩,看你把我的思路都打乱了。”我指着算了大半天都没有算出的数学题抱怨连连。“让我看看。”说着她便把那数学题放到自己面前。几分钟后,她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了。”我好奇地把头探了过去,“其实你就是在这里被误导了,刚才我也是,可是从这里得不到结论,你必须马上换思路。”然后她一一为我解答,把整道题的思路都清晰地告诉了我。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佩服之至。

在学习上,每当我弄不懂时,她总是耐心地教我。每次当我弄明白时,她也会给我一个微笑,那微笑很美,犹如冬天里的一抹阳光,甜美而温暖。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每个人的微笑都那么美呢?当她在微笑时心里想什么呢?看着窗外景色宜人,鸟儿高兴地欢唱,我的心里充满阳光。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画家;艺术人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88-1

著名的美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纵观世界艺术之林,在浩如烟海的著名美术作品中,每一件作品的完成背后,都与美术大师的艺术人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出现的,那浸透着美术大师的全部心血,反映着美术大师的社会背景、品性、道德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等。

一、深厚的艺术底蕴

艺术家的艺术技能主要指艺术家掌握和运用艺术种类的专业技术和技法的能力。专业技术包括对工具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专业技法指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一个油画家,他必须对油画笔、刮刀有所了解,笔的软硬程度、笔触的宽窄等;艺术家专业技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入门”。有的艺术家从小学画,是所谓的“神童”、“天才”,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三杰”之一的达·芬奇(452-1519),十多岁学画,21岁创作《圣告阁》,31岁画《岩间圣母》,43岁画《最后的晚餐》,50岁画《蒙娜丽莎》,达·芬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他集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音乐家、舞蹈动作设计家、建筑家、城市规划家、解剖学家、飞行器设计师、自然学家、军事工程师等等于一身。也有大器晚成的,如中国画大师齐白石(864一1957)四十岁才开始学画,六十岁才成名,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当然艺术家的技法的形成是痛苦而漫长的,必经过多次蜕变和修炼才能成功。艺术家的艺术底蕴起包括文学修养、历史知识、社会风俗畏精和对现时社会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收集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二、独特的艺术个性

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这种独特的艺术个性使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这种艺术个性使艺术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840-1917)曾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而所谓性格不管是美或是丑自然界认为丑的往往比美的更显示出其性格,所以罗丹的作品有丑陋的《欧米埃尔》,有恐惧的《马谷利诺》,有残缺的《行走的人》,有迷惘的《三个影子》,有畸形的《巴尔扎克》。这些作品很难以用美来加以界定,但都是很有性格特征的,其中雕塑《巴尔扎克》受到的攻击最严重,当作品在沙龙展出时,遭受了广泛的社会抨击,作家协会拒绝接受雕像,说是“装在麻袋里的嫩蛤蟆”。实际上《巴尔扎克》是罗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二,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大顶峰,是我一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罗丹塑造的是袍内的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躯体,包含着一个文学天才的丰富智慧、深蕴的洞察力,以及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的判断力与现解力,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头脑,而雕像只有头部是引人注目的,这便是罗丹的用意所在。历史证明,雕像《巴尔扎克》最终得到世界的公认。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的艺术人生是很有代表性的,伦勃朗的画常常是很暗的背景中突出形象,而主要形象上都有受光层次的变化,最亮的部分也是形象本质特征的精彩“乐章”,他善于用强烈的色彩,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对象的本质,能深深扣住观众的心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伦勃朗的强烈色彩”。由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给他的艺术带来不朽辉煌,同时,也给他的生活带来致命的打击,1642年画家在画《夜巡》时,没有按阿姆斯特丹射手同业会要求画成集体肖像画,他画的不是早已丧失军人热情的洋洋得意的市民,而是根据捍卫民族独立保卫故乡城市的英雄民兵的形象来创作的,画面人物和活动使观赏者意识到荷兰自卫武装人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足以引起人对荷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光荣斗争的记忆,是伦勃朗优秀作品之一,却遭到订画者的诋毁,乃至诉语诉诸法律,伦勃朗的生活因此发生了逆转,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客户,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最终于1669年,坚强的画家在极端孤独与贫困中逝世,靠教会资助微薄的安葬费才得以归入大地。

三、强烈的艺术情感

每一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与生俱有的,是人与人相区别的重要因素,在艺术方面而言,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是他的技术能力和资源的被唤醒、被激发,也就是艺术“灵感”的迸发。

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的出世,都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凶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知道艺术家是社会中的特殊阶层,其特殊性就在于他们是艺术这种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运用专门的技能创造独特的手段去交流丰富情感的人。1980年我国画家罗中立创作油画《父亲》轰动了当时的中国画坛,《父亲》一个拉粪老农,年老的脸皮被无情的岁月刻成数都数不清的深深的痕沟,在日晒雨淋中脸色黑红黑红的,沾满污垢的粗糙的双手端着破烂的茶碗,一脸的尘土和流淌着几行汗水,迷惘的双眼注视着你和我。我们鼻子能嗅到的是“父亲”一身的汗臭和他身上因拉粪带有的恶臭,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把无形的“刺刀”疯狂地抽刺、搅拌。画家罗中立正是饱含强烈的艺术情感,以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画家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画笔深入人类灵魂最深处,勇于披露精神冲突的忏悔意识,不用美来掩饰丑,既确定伦理规范的历史价值,也确定了生命欲望的天然合理性,突破了此前中国美术作品的“高、大、全、真、善、美”人物形象范围。赏析《父亲》比看“青春美女”在心灵上不知强撼多少倍。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3篇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炽热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指指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住。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是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

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着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功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别的秘诀――我现在才知道。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4篇

一、简介导入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欣赏课中,教师首先介绍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出现的主要的画家,然后顺势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使学生的求知欲产生疲劳感。若从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切入点开始,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这样的导入形式,使学生迅速明白了该作品的产生背景,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二、故事导入

罗丹认为: “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艺术作品中,这一艺术作品就一定是卓越的”。正因如此,每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如在欣赏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像时,我首先讲述了罗丹雕塑这一杰作的故事:罗丹将巴尔扎克像雕塑完工以后,请他的学生们来观看。学生们看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这是一双多么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拿起斧子,砍下了雕塑的手。学生惊诧,问其何故?罗丹平静地说:“我创作的构想是突出大文豪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他的手。”学生们再看雕像时,一个深邃、充满睿智的文学家形象熠熠生光,学生们对罗丹的删繁就简的神来之举由衷地敬佩。这种通过讲述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能较快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为正确欣赏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提问导入

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紧紧围绕着问题开动脑筋,有目的地学习、思考。如讲授《瓷器》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上一讲,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陶器作品,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陶器?其造型及纹饰特点怎样?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作概括性的总结,同时用幻灯放映《贯耳瓶》。教师提问:这是陶器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那应该是什么器物?学生回答:瓷器。这时,教师板书:第 讲――瓷器,并开始讲解新课。这样的提问导入,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又为新课的讲解埋下了伏笔,承前启后,何乐而不为呢?

四、情境导入

所谓 “情”指的是情感,“境”指的是意境。采用这种方法,是要把“情”融进“境”。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五、“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六、音像导入法

情境导入方法的一种,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单独做一下论述。

根据教学的需要,课前将需要的声音形象制成课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听、看,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导入新课。如在欣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播放一曲《黄河号子》或在音乐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所附的激昂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审美感受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备受苦难的纤夫形成鲜明对比,低沉的号子在炎热的河畔震颤回荡,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到教师创设的审美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利用音像营造课堂氛围并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巴尔扎克雕像范文第5篇

这次欧洲游,前后13天,我们走了8个风情各异的国家,看到了比利时的中古风貌,法国的名胜古迹,瑞士的秀丽风景,奥地利的浪漫怀古;感受到了意大利的古罗马风尚,梵蒂冈的政教合一文化,捷克起伏的丘陵和德国的独特景致。

整个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一路上精彩纷呈。难忘的13天,我们不仅欣赏了欧洲的绮丽风光,也了解了西方的宗教、历史、艺术和文化,眼界大开的同时,这些文化与历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我把此行的见闻感触编写成文,并将其分为上下两篇。本期与大家分享的是上篇——比利时、法国、瑞士、奥地利之行。

向第一公民致敬

早就听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著名的雕像。主人公叫于连,是一个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的小男孩。他是比利时独立精神的象征。这是我们穿越千山万水、跨出国门到欧洲旅游所达到的第一个景点。

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的铜像”位于市中心的埃杜弗小巷,建于1619年。铜像高50厘米,坐落在两米高的大理石台座上。小孩头发微卷,鼻尖上翘,调皮地微笑,单手叉腰,全身,正在旁若无人地调皮地撒尿。这是雕塑大师捷罗姆·杜克思诺的作品。

导游告诉我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占领军安放好足够的炸药,准备在撤退前炸毁这座城市。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出现了。只见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勇敢地用尿浇灭了导火索。火被熄灭了,整座城市和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这个小男孩就是于连。从此,小于连成为了比利时的英雄。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他,政府就在他撒尿浇灭导火线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纪念铜像,并授予他“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荣誉称号。

望着这座不到一米高的青铜雕像,“第一公民”的称谓让我肃然起敬。所谓第一公民,就是享有最高声誉的人。通常,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会因为出现了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而被人们知晓。比如,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故乡波恩,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城……这些城市都会因为这些杰出人物的存在而被人们记住。

当我们走进这种国度,走进这些城市,就会被这样的光环笼罩。如果要在这些文化名城评选第一公民的话,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比比皆是。例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就出现过震惊世界的大画家鲁本斯。但他并没有被评选为“第一公民”。这里第一公民的殊荣赐予了一个光屁股的孩子。整个布鲁塞尔城市,因为有这个孩子而大放异彩。他的名字不仅风靡欧洲,也誉满世界。

现如今,小于连早已成为了布鲁塞尔的象征。布鲁塞尔的市民在市中心大广场为他建立了博物馆,该馆现已收藏有各国政府首脑及名流赠送给于连的各式服装数百套,其中还有我国赠送的中国人民军装和布鲁塞尔建城千年时赠送的汉族对襟小裤褂。

每逢重大节日,布鲁塞尔人民都要为小于连穿上盛装,接受人们的“拜访”。以小于连撒尿形象制作的各种纪念品应有尽有,不仅满足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的需求,更为比利时赚取了丰厚的外汇,促进了布鲁塞尔旅游业的发展。

平常,小于连尿出的是水,到了狂欢节那一天,尿出的是啤酒,成千上万的人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畅饮。

人们纪念于连,是纪念他的勇敢行为永存人间。人生路漫漫,其间虽遇上许多磕磕碰碰,但更多的则是来自他人的关爱温暖的话语,困难中的援手,陌生人的友善……记住这些,常常怀念,心灵也会受其润泽,生活当中的美好自然常存。

情系塞纳河

去过巴黎的人都不会错过塞纳河,因为巴黎的许多著名景点都集中在塞纳河沿岸。塞纳河全长776公里,流经巴黎的一段全长131公里,是塞纳河最美的一段。巴黎起源于塞纳河,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

河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左岸有1937年为举办世界博览会而建的夏乐宫,宏伟壮观的凯旋门,18世纪建筑的协和广场,拥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的卢浮宫,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市政厅,人类建筑史上的明珠巴黎圣母院。右岸则是巴黎的摇篮西岱岛,古老美丽的圣路易岛,1900年建成的奥赛博物馆,金色穹顶建筑的荣军院,1889年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埃菲尔铁塔等名胜,乘船游览,船上有中文解说员,身在异国他乡,听到中文,让人倍感亲切。

塞纳河两岸有一座座造型美观风格各异的建筑。坐船游览观光,沿岸的名胜古迹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其丰厚的文学积淀也让许多文学爱好者趋之若鹜。有人说,泰晤士河寒风黯然,哈得逊河空荡无幽,尼罗河泥沙俱下,泰伯河混浊不清,唯有塞纳河蕴含诗意蜿蜒向前。

许多蜚声世界的文学巨子都是沿河而居。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莫泊桑与同伴经常泛舟河上;莫里亚克对着塞纳河的流水,听着圣母院的钟声,写出了《黑夜的终止》;巴尔扎克、左拉、都德,喜欢在左岸的咖啡馆聚会聊天……在塞纳河畔,这些文学大家,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文坛大作。

塞纳河的万种风情也令中国文人怦然心动,徐志摩赞美道:“塞纳河,流不尽的浪漫情怀。”巴金的一段话值得一引:“早年我只身去巴黎留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塞纳河。”黄永玉则创作了《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泛舟赛纳河,扑面而来的春风带给我一种凉爽安静和舒适,尽管时间不长,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游船已经缓缓靠近岸边,美丽的赛纳河,你的风采,会永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走在绿色的森林里

巴黎是绿色的“天国”,四周被森林环绕。北面,70多公里外有贡比涅森林;西面,50公里左右是圣日尔曼森林,都距巴黎不远。

巴黎近郊还有两片小森林。西边是布劳涅森林,东边是文森公园,这是巴黎人晨练、假日散步、娱乐、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场所。我们的住处就在文森公园附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这里是大自然的骄子、天然的花园;这里有树、有花、有鸟兽自由出没;这里还有球场、赛马场等等。一年一度的巴黎爵士音乐会也在这里举办。

清晨,附近社区的居民和游客会三三两两地走进公园,沉浸在可以蔽日的森林深处,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遮掩起来,与公园融为一体。巴黎人尽可以无所事事地闲坐在斑驳的白色木椅上,享受着阳光或者绿茵,巴黎的奢华与喧闹在这里变成了零散的片段。

文森公园,就像是巴黎人的后花园,每株树、每棵草、每朵花、每滴水,包括动物都同生活联系得很紧。人们喜欢它们,也保护它们。森林里看不到果皮纸屑,因为连孩子都懂得,随意乱扔脏乱杂物,森林将会变成垃圾箱。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巴黎汽车多,污染严重,政府很注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法国的人工森林不少,如果砍掉一株,一定要再植一株,每座林子都有专职的护林人员,因为他们知道:森林是空气的天然调节器。

这片森林的中心,还有一片潋滟的湖泊。那清澈明亮的水面,好像要从四面溢出来一样。周围绿荫笼罩,成群的鸭子和雪白的天鹅在水面洋洋得意地漂浮着,划动着,有的鸟儿还飞来飞去。湖光树影,鸭鸣鸟唱,犹如走进世外桃源,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徜徉巴黎的艺术殿堂

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他之后的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分为古希腊艺术、古罗马艺术、古代东方艺术、古代埃及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6大部分,每一类不仅是艺术品,更有历史,文学,宗教等内容贯穿其中。

有人说,在卢浮宫内,如果你每分钟看一件艺术品的话,需要7个多月才能看完。徜徉其间,真想用相机把馆内的每件珍品都记录在镜头内。但终因时间仓促而无暇顾及,只能重点参观“镇宫三宝”——胜利女神石雕、维纳斯女神雕像和蒙娜丽莎油画。

无头折臂、乘风欲飞的“胜利女神”雕像置于宫内一二层之间楼道的显著位置。她那似从天而降,又似展翅高飞的英姿可让人感受到胜利女神内心涌动的激情。看着雕像,耳边仿佛响起撼人心魄的交响乐章。人们纷纷赞美这尊雕像独特的创意与流畅的线条。似乎眼前已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雕像,她从里向外透射出的那种灵性,是恬静与动感的完美组合,让观赏者为之倾倒。

在告别“胜利女神”之后,我们又来到第二件镇宫之宝维纳斯女神雕像前。这尊高约两米的雕像立于大厅中央,头部和身体微侧,鼻梁挺直,嘴微微向上翘,两眼传神,长裙及地。当光线投射到她的身上,这位来自爱琴海的少女即便失去了手臂也还是那样的亭亭玉立、端庄典雅,将残缺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美,与性格豪放的胜利女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卢浮宫里最名贵、最吸引观众的第三件镇宫之宝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这幅名画高悬在2楼画廊的突出位置。从早到晚都有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与游客围聚在这里欣赏。有的人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久久不愿离去。人们静静地感受着蒙娜丽莎眼神中的喜悦和悲哀;静静地观赏蒙娜丽莎面部表情中每一微妙的变化;静静地等待看蒙娜丽莎嘴角的上下移动——好似要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卢浮宫,艺术之宫。每一根廊柱、每一扇门窗、每一件珍宝都那么诱人。

瑞士琉森 风景迷人

瑞士之美名传天下。在瑞士旅行犹如闯入画中。而琉森之美,则为瑞士之甲。它的古典、优雅和静谧,不时会让心中涌起一阵阵诗意,这是在欧洲其他任何城市都感受不到的。

来到琉森,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狮子纪念碑,这是世界最有名的雕像之一,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雕刻在天然岩石上。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这座雕像意在纪念1792年8月10日为保护巴黎杜乐丽宫中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而战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后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琉森,将“濒死的琉森狮子”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

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琉森雪山。来到琉森阿尔卑斯山雪山,我们就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迷住了,震撼了。向上看,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树林被积雪覆盖;向前看,是一池清冽透彻碧波荡漾的湖水勾画出的梦幻般美景。湖水因雪山拥抱而银光闪闪,山色因湖水的衬托而清辉熠熠。山水相映,如梦似幻。

经过排队等候,终于轮到我们四人乘坐缆车。40分钟后,轻松到达了山顶。山上有终年的积雪与冰川,视野相当开阔。漫步雪山观景,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诸峰的雪顶好似飘浮在云端,云雾缭绕。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下俯视,琉森湖和琉森老城尽收眼底。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此刻的感受,我会说:欧洲的风光哪儿最美,瑞士的雪山瑞士的水。

琉森最引人注目的,是斜跨在罗伊斯河面上的一座200余米木制长桥——卡贝尔桥。卡贝尔桥建于1333年,是一座盖有木屋顶的河上走廊,又称“廊桥”。它既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也是琉森极为显著的地标之一。走进“廊桥”可以看到廊桥顶部每隔几米就有一幅彩画,共有120幅宗教历史油画。时间最久的绘制于17世纪,画的内容多为琉森的历史风貌和人物的故事,每幅画下还有一首德文诗。桥的两侧栏杆上摆满了花卉,桥影与花影倒映水中,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有资料记载,1993年8月,卡贝尔桥曾遭火灾,所幸并没有被完全烧毁,损毁的桥身及画作都已经修补完整。经过重修,重创后的“廊桥”才恢复了原貌。

琉森是个湖光与山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城市,是“欧洲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市中心并不很大,主要景点都集中在步行可及范围内。漫步在琉森的古城,瞻仰那巍峨的教堂和低矮的现代化民房,这种古朴气氛与现代化设施的交融,给人一种奇特异样的感觉。虽然我们只做了短暂的停留,但悠游其间,皑皑雪山、湖光水色,好像走进仙境一般,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因斯布鲁克掠影

因斯布鲁克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是奥地利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居民有18.4万。每一个到过因斯布鲁克的人都会为它那不露痕迹的优美而心醉神迷。它不是珠光宝气的贵妇人,而是一个天生丽质的乡间少女。

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第5大城市,是连接德国和意大利的要津,也是从瑞士通往维也纳的必经之路。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1964年、1976年和2012年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均在此举办。

因斯布鲁克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在狭窄的小街上,哥特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展现出古城的风貌。老城的东部和北部是因斯布鲁克新城区。这里的工业非常发达,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会。

著名的“黄金屋顶”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尽头。它的整座屋顶并非都以黄金铺成,只是在大楼中部阳台上的一块具有饰意义的飞檐上敷以金箔。它建于1500年,属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为了纪念马克西米连一世订婚而建造的。金色屋面由3450块金箔铜板贴面而成,檐角边缘装饰有动物图案的雕饰花纹,廊柱表面围满了浮雕。正面下端雕有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纹章,侧面还有施泰尔马克和蒂罗尔的纹章,整个墙面及阳台装饰得非常讲究。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

草原文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百花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