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历史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SMART Notebook;生态课堂;兴趣;生成;参与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52-02
所谓生态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但历史课堂沉闷、被动、低效的状态,一直困绕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困境呢?自从SMART Notebook走进课堂,其很强的交互性和活动性,比传统的黑板和PPT有着明显的优势,渐渐地激活了这一潭死水,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下面,笔者将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挥SMART Notebook模板的丰富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SMART Notebook有着丰富多样的工具模板和活动模板,使页面设计和内容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历史内容借助丰富的呈现方式重新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眼睛放光”。
在《改革开放》的课件设计中,笔者运用了遮盖、掩藏、拖动、橡皮擦拭、魔术笔聚焦、旋涡分类、时钟倒计时、网页链接、翻板、标注等手段。如:对农村改革实行“”、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等,采用魔术笔圈划后聚焦放大,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起到了强调和巩固的效果。在引导学生走进浦东、了解对外开放的内容时,笔者链接校园网上本校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的新闻图文,引得学生先是好奇,然后惊呼、拍手,他们不仅看到了熟悉的校服,而且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看到了他们熟悉的班主任,学生的兴奋与激动无以言表,课堂几乎high翻了,瞬间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还有谁能拒绝如此历史课堂的“诱惑” 呢?
二、发挥SMART Notebook过程的活动性,激励学生参与
说起课堂生态,很多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论你如何“千呼万唤”,学生“我自岿然不动”,哪里还有什么主体性可言?然而,SMART Notebook的活动性,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情不自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笔者在页面一角设置了倒计时时钟,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在与时间赛跑,于是他们神情专注地阅读文本,短短的几分钟,不仅体验到自主学习知识的成就感,而且切实感受到高效学习的愉悦感。
又如:笔者运用旋涡模板设计了考察任务,要求学生分别以“改革”和“开放”为主题,考察安徽凤阳、广东深圳、上海浦东、青岛海尔集团等地。当学生将选项拖动至主题旋涡时,如不正确,旋涡系统就自动弹回选项;如果选择正确,选项就被旋涡自动吸收。学生们跃跃欲试,就在弹回或吸收的瞬间,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并在参与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笔者还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设计了翻板活动,每一块翻板的正面出示一条题目,诸如:改革开放的开端、对内改革的起点、城市改革的重点、对外开放的窗口等,翻板的背面则是相应的答案。学生争相上台,任选一板,先说后翻,他们就在手指触动屏幕、等待翻板旋转的瞬间,体验着自己动手的快乐;当发现翻开的答案果然与自己说得一样时,那种心情和神情绝对如同捡了宝、中了奖。
三、发挥SMART Notebook操作的交互性,助推课堂生成
营建生态课堂最大的困难是少活力、无特色,然而决定课堂活力和特色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同样的教师和教学内容,甚至同样的课件,只因教师善于发现每个班级的特色,及时把握课堂的动态,随机应变、推波助澜、及时生成,才能形成每一堂课的独特风景,使课堂充满活力。
常见的PPT课件,更多的是展示教师的课前预设,却难以应变课堂上的临时生成;传统的黑板,虽然可以随时根据课堂需要书写要点,但色彩比较单一、灰尘也较多。SMART Notebook软件兼具黑板和PPT的功能,且更有优势:对于已预设内容,可以不必按既定顺序呈现,而是根据现场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整呈现顺序;对未预设的内容,也可以将白板当 “黑板”,用手指书写、标注、划线等,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手指写字的乐趣,而且根据需要呈现出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笔划。
在《改革开放》教学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自由选择呈现顺序;对于小岗村、深圳等易错知识点,让学生自己上台,直接用手指在白板上书写。
SMART Notebook软件与黑板、PPT一样,本质就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工具的宗旨是为内容服务,同样的内容也因恰当巧妙地使用不同的工具而带给学习者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学习的心情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真实,虽然不能重现,但SMART Notebook软件可以让历史知识的呈现形式更丰富,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运用SMART Notebook激活历史课堂生态,让历史不再枯燥,课堂也不再苍白。
参考文献:
[1]张际平,金u山.交互式电子白版的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创造一种成功的预感,每天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争取天天成功
一堂好课仅仅有老师的参与是不够的,必须得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不放弃任何机会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按照学习专题对知识重新整合。这样每课一个专题,不要求学生树立“了不起的目标”,只要求学生能“天天成功”,学生渴望成功,不会因为目标过于非凡、理想过于远大而感到渺茫和恐惧,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做到,每当学好一个专题后就充满了成就感,总是期待着新专题的学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历史教学,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这一单元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影视材料,渲染悲惨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引起情感共鸣,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学生特别容易接受这些历史知识,并牢牢地记住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课堂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堂课: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时,我从学生爱吃的肯德基、麦当劳,生活用的家用电器遍及全球说起,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影响有利也有弊,中国如何应对。让这些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离我们很近,每天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争取天天成功,将历史内容与国际国内的时事、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就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在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历史;课件;误区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传统历史教学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是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那么也就更难将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历史文物……展现给学生。恰巧多媒体历史教学就能弥补这一短板。可见广大历史教师熟练制作课件,娴熟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刻不容缓。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误区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误区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
二、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件制作是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相反有些历史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不注重课件制作,要么有的从相关网页上下载,要么有的直接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的光盘,要么有的教师对幻灯片中的字体及颜色和版式制作不协调,甚至模糊不清……这样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就必然会出现教师上课逻辑不清,学生上课易疲倦的现象,当然这样的课件便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片怨声中被浇灭。
三、教师计算机水平较低的误区
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由于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较低,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反而成为影响其课堂教学水平发挥的绊脚石。在有一次教学竞赛中,一位教师在讲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时,原本课件有《青藏高原》等三首歌曲来引入清政府对西藏、台湾、新疆的有效治理和管辖,可因为文件未打包处理,结果没有声音而导致上课冷场了,教师临场教学也未处理好。同时在讲下一张幻灯片内容时由于不小心滑动了鼠标,结果导致“清朝疆域”这一框目未讲解便草草收场;还有一次有位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由于整体色彩、背景以及字体颜色过于相近,导致教室靠后的学生直呼“看不清”,这位教师不得不耐心细致地当起了“解说员”前后长达七八分钟,当然这堂课也未按时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还有些历史教师的课件中的视频无声音或由于剪辑不当而时间过长、重要的图片、人物无文字说明或介绍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已成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对图片、视频处理的误区
实际多媒体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往往堆积大量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结果一上起课来感觉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表演,没有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导工具,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当“解说员”。我们才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孰不知这样教师在悄然地用“机灌”代替“人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应对视频,音频及文字信息处理,自己读书时间被挤占,想象的空间被色彩斑斓的画面填满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表面喧闹,其真正效果不好。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比如:我在完成《》一框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几幅“日军无幸杀害中国军民的图片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下问题:中国人被杀的对象有哪些?日本人采用哪些残忍手段?你想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极端右翼分子(不承认事实)说些什么?这样才能更深层次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日本军阀主义的憎恨,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又如我在讲授川教版八年级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由歌曲《爱我中华》时:我就让学生在欣赏,哼唱歌曲的同时归纳出歌词中出现频律最多的是哪一句来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不得不认真欣赏和哼唱了。实际上我在讲授图片、视频时,教师故意不打出文字,让学生思考、总结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妙招。还如我在讲授川教版九年级上《俄国农奴制改革》时:出示四幅图片和一段视频之前,我就把问题:“上述图片、视频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在前面哪里出现过?处境怎样?对俄国当时生产力发展后何影响?”写在黑板上。可见我们历史教师在处理歌曲欣赏,图片、视频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失去思考、总结、归纳不仅可以免于让学生论为鉴赏者和看客,而且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五.教师对知识点未落实的误区
历史多媒体教学应当是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理解,以实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从而使历史课堂达到一种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可是在我们现实的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大量的图片,视频是教师讲解的工具,课堂中最忙碌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不是吗?有的课堂上:教师拿着鼠标一会儿找画面,一会儿找图像,一会儿又忙投影,忙这忙那令人目不暇接……稍出现一点差错,急得满头大汗。试想这样的教师哪能从容地引导学生学习,及时关注学生反馈,落实教学内容呢?在个别历史教师的课堂上,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打开过,更不能说学生用笔勾划出来课的重要知识点。还有的教师在上课中虽设计了讨论辩论等探究、合作学习的环节,但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给学生时间太少,只是蜻蜓点水而已。诸如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效果欠佳,有经验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引导学生明白,理解某知识点后是会让学生勾划在课本上并让学生齐读,甚至有一些强调之词或相关练习。
六.教师教学对重难点未突破的误区
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某些教学难点、重点问题迎刃而解,而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会忍痛割爱,把一些相关图片、视频、MP3统统用到教学中去了,我在听一节川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课件中《爱我中华》、《大中国》、《我的中国心》这三首音乐前后欣赏就达十来分钟,结果新课一共用去了五十三分钟;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美观,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和声音振聋发聩……这样的课件恰巧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同时也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重、难点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由于课件制作的复杂和过多内容,使学生在思考和教师引导时重、难点时间过于仓促不得已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然也就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的质量了。
七.教师教学无粉笔板书设计的误区
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故事性强的知识。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例如,讲历史事件,要渲染气氛,讲得有声有色,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近几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从Power point课件到Author ware课件,现在又发展到网页式课件、Flash课件以至于网络化教室,充分展示了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功效: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自主性和选择性强、非线性结构的特点,能充分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学习者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和特长的相关信息,并将其整合为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不断拓展认知领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一、网络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创建主题网页,运用多媒体网络的基本功能为教学提供学习资源,实现网上交互支持。网络主页创制基本采用了PPT等教学软件,力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开发网络潜能,为网络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实践平台。
1.教师巧妙导入新课
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港澳回归等典型例子导入新课。
2.学生浏览网页、思考讨论
进入教学主页,学生自主阅读,查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因此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题思考: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洋务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什么没有成功?
3.小组代表发言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围绕主题陈述正确即可。教师运用恰当的评价加以指导。
4.教师进行小结
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制者的自救运动,由于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最终失败了。
5.进行拓展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提出课外拓展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民族经济?
二、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1.网络技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必然要求
本课学习的主题是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的,通过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的含义,了解的代表人物、目的、具体活动及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主题网页搜集的资料来丰富这部分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相关资料筛选、分析理解的能力。
2.网络技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网络提供的资源丰富,有时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辨析,必然会使学习产生偏离,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和点拨。例如,“”一课进行问题讨论时,有小组代表认为,洋务派既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就应取得成功。对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就应适时加以引导,从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军备松弛的状况等方面来认识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中学历史;课堂整合
以电脑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当今教育界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运用得十分普遍。但这种流行趋势的背后藏着一些隐患,教师对此不应“全盘拥抱”,而应理性思考其利弊,采取正确选择。
一、多媒体教学的相对优势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通过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动静结合,让历史知识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历史课堂面目,深受学生喜欢。例如,在八年级下北师大版《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针对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衣、食、住、行和生活习俗的变化缺乏感性的认识这一现状,教师可运用电教多媒体投影大量图片,如在服装方面,可以呈现从清代到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服装,学生由此可深切感受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体会到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加知识信息量,同时节约教学成本
多媒体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花在板书上的时间,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扩了信息容量。据有关资料显示,多媒体教学可节省25%的时间,增加20%~30%的信息量,降低72%的教学成本。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所授知识。例如,在讲解《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时,将《春秋列国形势图》做成课件:先让“晋”板块闪烁,然后板块裂开,分成“赵”“魏”“韩”三块,然后跳出“三家分晋”四字;先让“齐”字闪烁,然后变成红色,然后跳出“田氏代齐”四字。课本上很长的一段内容,用多媒体教学只需八个字就可以概括。
3.多媒体教学可烘托历史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在传输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具有丰富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有的老师在讲“英法联军”时,先让学生欣赏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片段,之后又播放电影《》片段和当今圆明园残景图片,学生由此既了解了历史,又加深了爱国情感和珍惜和平的观念。
4.多媒体教学可再造历史场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历史情景的再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比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显得更为重要。计算机软件通过声、光、画各种动态表述及可参与性,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和思维,有助于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例如,要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教材中表述内容有限,学生无法感受,有的教师便设计了一组三维动画,有自转地球仪、帆船和指南针,还播放了郑和远航的场景、路线,准确而逼真地反映出昔日远航的盛况。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三种教学模式的充分整合
其实,当前中学的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传统的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积淀,自有丰富的遗产,它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述,辅助以挂图、模具等,能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彩和逻辑力量,简便易行;以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等为代表的电化教育模式,虽然能把声、色、形与文字相结合,但在局部范围内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教学变得繁琐和复杂;多媒体网络化教育模式,大大拓展教育和教学的资源,对学校教育和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倾向于在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得过滥,缺乏课堂板书、人性化讲解和身体语言动作,使教学变得刻板,脱离了教育本来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寻找历史课件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三者在应用过程中互相补充,兼容并进,择优而从,方能相得益彰。
2.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提出“机器代替人”的观点,认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将不再需要教师。其实,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这是因为,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传输信息的机械活动。多媒体也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有赖于教师的设计和组织。其次,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在训练学生的灵感、直觉和想象,在传授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等方面,计算机更不能代替教师。总之,多媒体只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与课件的关系是主体与工具的关系。教师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