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范文第1篇

天津河西中心小学 四年七班

隋佳钿

提到民族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京剧中的脸谱。那脸谱的颜色不可计数。看!红的、白的、蓝的、绿的……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喜欢京剧。因为那些各种各样的脸谱引起了我的兴趣,渐渐的我对脸谱着了迷,于是我试着画脸谱。可总也画不好。于是妈妈为我买了一本叫《京剧脸谱》的书,我如获至宝。

这本书里不光有脸谱的图片,还有脸谱的构图分类。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原来脸谱有很多种。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整脸,曹操就是一个代表,用白色整脸突出曹操的奸诈。《铡美案》中的包拯,勾的是黑色整脸。表明了他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在乌黑的脸上勾出两道紧锁的白眉,表现他忠耿直率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脑门正中勾上一个白色月牙,则象征他能昼断阳、夜断阴的传奇色彩。

最有趣的是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的”豆腐块”,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角色不同,“豆腐块”的形状也不同,有方的、圆的、菱形的…….《群英会》中的蒋干,勾的就是文丑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外表聪明,实则迂腐糊涂的文人形象。

民族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爱国主义 民族文化 责任感

一、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生于江苏无锡。名思嵘,字宾四,1912年改名为穆。钱穆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国留洋深造,他是自学成才,先是在无锡、苏州等地做了十几年的乡村小学老师、中学教师,然后经推荐,走向大学讲台成为大学教授。1949年,钱穆先生只身前往香港,白手起家,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湾。1990年逝世于台北,享年95岁。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按现代学科门类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历史学、哲学与思想史、文化学与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其学问兼及经、史、子、集四部,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最后一位读书人”。他以中国传统史学为本,吸取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建设中国近现代新史学,他的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学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二、作品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先生根据1961年在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的八次讲演稿修改汇集而成的,是钱穆讲述他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的主要著作之一。作品从通史和文化史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六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从这本书中我们尤其清楚地看到,钱穆先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推崇。他认为,相比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文化精神、历史走向等方面所具有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并且,他一改以往认为中国历史发展落后于西方,甚至什么都不如西方的“民族虚无主义”的传统说法。我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时,经常体会到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学到钱先生的治史态度和方法,此书是一本既有史学学术价值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好书。

三、作品特点

本书内容全面具体,详略有当,虽然仅仅八讲,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时刻穿插对中西历史文化、发展背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对比介绍,并在每一讲中都详略得当地阐明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表现钱穆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怀。

本书以“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贯穿始终,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并在全书的每一讲都始终渗透文化这一总主题。全书在每一讲中都遵循提出问题、阐释问题、概括总结、提出方法这一总的行文思路,清晰易懂。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等,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并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钱穆先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用得比喻新颖独特,使得晦涩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如钱穆先生以“西洋历史如一部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这一比喻说明西洋历史和中国历史一个是划分开来,各有起讫的,另一个则是前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以“七巧板”的板块移动规律比喻历史文化变迁须有步骤,有选择则更是巧妙。对比手法贯穿始终,中西文化、地理、经济、习俗传统、宗教等的对比,历史人物之间的对比,不同的历史名词,命题的对比,借此辅助钱穆先生更好地宣扬本书内容和思想。

四、作品的思想价值

1.宣扬爱国主义传统,彰显民族精神,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钱穆先生在第一讲和附录中就说道:“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这不是空空洞洞的爱,而是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历史,不至于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才能看清祖国的未来。钱穆先生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钱穆先生列举了如此多的人物、史实,就是为了说明,即使不得志、不成功、无表现,每一个国民有责任承担起祖国复兴的重担。

2.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文化认同,重建文化自信。

此书中钱穆先生强调各个历史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独创性,钱穆先生列举了中国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节制资本、调节物价的经济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历史上曾先进的制度,呼吁国民认同、尊重并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骄傲。钱穆先生认为那些说“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的观点是必须否认的。钱穆先生更强调:“世界上唯有中国人无地域偏见,无民族偏见,而能高揭一文化大理想来融通各地域,调和各人群。”钱穆先生以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以强大的融合力延续了数千年,它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是无法被取代和轻视的,中华民族的国民重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3.拒绝全盘西化,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钱穆先生强烈呼吁近代的中国人,不必因为一时科学落后,就全面否定本民族文化,全盘西化,我们的文化是坚韧性最大、持续力最强、推拓力最强、融化力最强的文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借鉴意义。钱穆先生提出:“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以为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说明我们不必全然抄袭模仿西方,可以采人之长,补己之短,采取扬弃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亦不能将优良文化传统一笔抹杀。钱穆先生一反西方规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提出看法。钱穆先生强调,任何一文化系统,必有其优点与长处,当然也必有其劣点与短处,不能说专对自己寻瑕求玷便是好。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却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扬弃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之处,进行文化创新。钱穆先生对“西化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作了坚决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振兴提供了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新方案。

五、局限性与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地方

1.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厚爱,钱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过于倾向于理想化,为此他要求人们应全面地认同传统、肯定传统、回归传统,因而对传统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造成了片面性。

2.钱穆先生将西方学术文化视为一种物质性的文化,是低于中国道德精神性文化的,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很少吸收,且常作贬低。这反映了他思想的时代和民族局限性与保守性。

六、结语

在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钱穆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守大成的人物出现,往往被当成守旧者形象的代表,但是现在许多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钱穆先生是旧中有新,是老树发新芽。他研究古书古籍,并不是想回到旧时代,而是想从中找到一条线索,为中国近百年的求新活动提供历史的依据。他是从旧的立场出发,寻找新的路子。他实际上是在理旧萌新。

钱穆先生是一位学者,但并不是一位仅仅埋首书斋的学者,他的学问有着强烈的经世意识和以天下为使命的责任感,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极强烈的表现。他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他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都在这部作品里表露无遗。我在阅读时,经常深深地被感动,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同时也学到了钱穆先生治史的态度和方法,所以认为此书是一本既有史学学术价值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好书。

民族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懂礼;知礼;民族文化;传承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民族文化若没有有效地继承与发展,很可能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本文就以幼儿礼仪实践课程中幼儿懂礼、知礼的学习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为基本内容,让幼儿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体味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能够有效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经久不衰。

一、在幼儿园教导幼儿懂礼、知礼,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的传播对于幼儿今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故而正面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全人格。而在幼儿园大力推进懂礼、知礼等在幼儿礼仪实践的实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能够促使幼儿从小形成热爱民族文化的意识,为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幼儿园推进幼儿懂礼、知礼,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

1.提高幼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幼师对于幼儿而言,能够正确引导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故而,要促使幼儿懂礼、知礼的民族优良文化意识的养成,幼师自身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这就需要幼师有效强化民族文化意识,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感。只有这样幼师才能在民族危机来临之际有效继承与传承民族文化,也唯有这样幼师才能让幼儿懂礼、知礼,传承民族文化。

2.加强课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在幼儿礼仪实践方面,幼师可以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目标。如此方能让幼儿在进行礼仪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有效传承文化。而要加强课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整合,可以在进行礼仪实践时强化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民族性,让幼儿在懂礼、知礼的过程中明白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在幼儿的潜意识里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注重课堂文化建设

课堂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文化的有效建设,将民族文化贯彻于幼儿的意识中。而要加强幼儿礼仪实践课程文化的建设,幼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增强幼儿礼仪实践教学中的文化反思,大力推进文化反思教学;(2)优化幼儿礼仪实践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通过对幼儿礼仪实践课堂文化的优化,能够有效促使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幼儿懂礼、知礼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高效传承。

4.推进课外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幼儿在礼仪实践课程中懂礼、知礼,要有效传承民族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幼师积极开展课外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才能在懂礼、知礼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对此,幼师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民族文化,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报纸等途径,然后在课堂上发言。如此,不但能够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勇气。当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在课外游戏中融入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象。

以上就是笔者对幼儿懂礼、知礼的学习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所有的认识。幼儿礼仪实践课程良好的教育对于幼儿今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幼儿从小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宇华.浅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6).

民族文化范文第4篇

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博客、虚拟社区等载体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信息的成本已经接近于零。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简单地建立自己的传播“机构”:网站、博客、视频频道或是微博用户,借此自己想要传播的任何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速度,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特性让用户的关注和观点更容易聚集,而各种类型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崛起也让这些新时代的内容者们可以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一)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更强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计算机语言和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体现出的最核心的传播特性便是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控制与反馈是一种简单的交互沟通方式,而新媒体提供的是用户、参与者、受众双方或多方之间不断了解、不断交互的过程,并使参与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体验到操纵的。利用传播的技术手段———超文本方式,使得这种交互性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界面的范式,用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根据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乐于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交流和合作的中接收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并且对生活以外的事件感到好奇,这种感触会因获得独创性结果的鼓励,继续向纵深性发展。

(二)传播与更新的速度更快捷

人类的传播历史经过了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至今日的网络传播,而每一次传播的进步,都促使人类传播效果提升。互联网的传播是以光速来计算和完成的,一瞬间就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从世界的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而报纸的传播速度则是以天或者周来计算的,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仅能够实现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即时传播,其传达的信息量与互联网也不可同日而语。凭借着种种优势,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依赖的传播媒介,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等等工具的伴随性和亲身性,使得人们似乎得了“网络依赖症”,只要脱离网络,就会觉得空虚、寂寞。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报告会了“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依据报告的调查显示,微博已经融入多数年轻人生活中,如果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了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比信任新闻联播的38.7%略高。网民信任社交媒体和互动社区胜过传统媒体的现象已经十分多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微博的传播优势和特征,网民从受众变成传播者,传统的社会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媒体“短平快”的传播影响力,使得信息限制减小,互动性不断增强,每一次信息的几乎可以接近现场直播,这种传播优势是以往的像新闻联播这种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和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不仅在时效性上相对落后,在记者人数和信息资源上,也不能和数十万的网民相比。[1]越来越多的事件和话题的第一爆料人,往往不是媒体和记者,而是事发现场的网民或知情者。这种时间和数量上的优势,使新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和关注。

(三)传播内容的丰富无限性

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成为传播的主体。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如此之大的网民群体,他们不仅是网络中的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者,真正地实现了主客同一性,对信息的包容度也更高。在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上,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容纳,新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存储器,横向上可以收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在纵向上又可以容纳浩瀚的历史信息,全方位地为参与者提供信息。同时,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它不仅能够显示文本的信息,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流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现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表现形态走向立体式,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也正是新媒体借助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

二、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性格体现,它深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而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音乐、舞蹈、语言、服饰、宗教、医药、武术等几个主要部分,这些文化的印记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们有传统的内容,也有变异、新生的内容。

(一)获取信息的不平衡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面积很广,除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台湾等省(区)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信息获取与传达信息方面与发达地区或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在获得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地位,民族文化的传播还是主要依赖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推广了“村村通”等建设工程,加大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使得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得到有效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长期闭塞在村寨里的人看到了精彩的外面世界,也更多地接触到汉文化的信息。但是,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并不能满足当地民众的信息表达和诉求渴望,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进行有效的循环、互动交流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这个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承担起了传播的责任,扩展了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空间,它给使用网络的每一个用户都提供了同样的传播条件和通道,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也拥有了平等的享用信息的机会。

(二)传播内容的偏向性

从目前媒介所倾向的传播内容看,媒体所传播的主要集中在时尚的、前端的、精英文化等展现城市生活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给民众带来了新鲜的、先进的生活理念,但这些内容对祖祖辈辈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来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大多数的人常常以一种“观看者”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内容,对信息的传达和使用没有强烈的意识,很难产生共鸣,相对地,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的节目较少,使得外界人们对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些偏颇的看法和认识。报纸、广播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容多是以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呈现,而电视所传播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影视剧上,比如《奢香夫人》、《嘎达梅林》、《成吉思汗》等,都是以一种影视叙述的语言来展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但也存在着准入难、融资难、播出难、成本回收难的问题。对于网络媒体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但多以碎片式的内容呈现,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因此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带动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我们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新媒体带来的思想转变

对民族文化传播现状的分析和观察,可以发现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新媒体凭借互动、快捷、便利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将占据重要一角。新媒体的充分运用能够弥补以往传播中的不足,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思考。

(一)充分掌握话语权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都拥有平等的信息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使用新媒体的人们,不再像传统媒体中的受众一样处于被动状态,而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缘于传播者所具有的匿名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这样一个开放化的空间中自由地发表言论。对于民族文化宣传最具有发言权的当属身处其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自己的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也有更深刻的认知,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宣传者将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虽然,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把关人”的作用也不断地被淡化,但为了更有效地引导民众做文化宣传,政府部门应适当地参与,并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

(二)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练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打造精品,塑造品牌,是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思路和有效途径。民族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管是形成之初,还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都需要人们给予更大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传统媒体对于品牌文化的创建有着巨大的创造力,而这之后,新媒体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所带来的厚积薄发的力量。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创造奇迹和延续神话的有力平台。

(三)让民族文化走出去

民族文化对内传播和宣传相对来说都容易得多,因为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共识。但要实现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这样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难度相对较大。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了语言的局限,需要更多细致的工作,这其中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的传播,对品牌民族文化的树立,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的宣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2012年雷山苗年文化周暨鼓藏节的开幕式、晚会、闭幕式等活动,除通过贵州电视台进行了实况的直播外,还将这些内容放置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点击率,为民族文化传播实现了多角度、多内容的呈现。

四、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与传统媒体建立联动机制

传统媒体在传播领域中仍占据着主导位置,在受众中拥有普遍的影响力,新媒体的渗入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其主流地位。新媒体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缘于传统媒体,或者是首先借助于传统媒体来开展宣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利于民族文化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

(二)3D影像传播

3D指的是三维空间,D是英文Dimension的首字,即线度、维的意思,国际上用3D来表示立体影像。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人们对于感、视、听觉的立体追求也在不断提升。近几年,3D风靡,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电脑游戏只要是3D的都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在3D的影响力之下,传播民族文化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来制作和呈现,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挖掘受众对现实环境和民俗的追随。

(三)动漫、网络动画和网络游戏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和漫画(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网络动画则是利用flash技术实现人类真实表现生活的动机一种手段。而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在线游戏,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游戏。这三种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魅力,利用生动、有参与性的互动,使参与者在欣赏或运用的过程中被内容所吸引,并形成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对象是以青少年为主(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的成年人),我们常说,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不是一代一辈的事,而是祖祖辈辈的事情,如何对我们的后辈进行教育,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不仅要靠口口相传的教育,还需利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播、影响。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更便于新生辈去认知、接受和理解。

(四)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就目前的传播来看,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缺少这样一个专业性、完整性、全面性的数字平台,利用网络我们接收到的多是碎片式的零散信息。数字图书馆这样一个传播系统的搭建,使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等更加丰富和充实,同时应用起来也更加便利。

五、结语

民族文化范文第5篇

1.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

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2.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

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

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

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