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媒体

外国媒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国媒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国媒体

外国媒体范文第1篇

(讯)随着Facebook的上市,中国的社交媒体也受到了外国人的重视,外国人一向注重以数字说话,下面来看看外国人分析的“正在兴起的中国社交媒体”,看看他们眼里中国的社交媒体正怎样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此图由BestFreeOnline制作,它向我们展示了2012年过去的6个月,有91%的中国网友访问了社交媒体网站,而在美国,只有87%的网友访问了社交网站。

腾讯的QZone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它附带Web概要文件和QQ相册功能,是腾讯QQ实时消息平台的衍生品(HKG:0700),Sina微博(NASDAQ:SINA)是最像美国Twitter的网站,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现有3亿注册用户。

(编选:)

外国媒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 多媒体教学 媒介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运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在学校教学中逐步被接受和普及。老师不再需要抱着沉重的大堆资料而只是带着U盘或光盘走进教室,打开电脑讲课。幻灯、投影、电脑、电视等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运作,还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今“多媒体教学”这一概念已经深入到个大高校课堂。作为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外国文学课程,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应用下,其文学教学课堂更具特色,让学生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从而激发自身的内在潜质。

然而在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中,当学生享受着信息时代为我们所带来的便利以及视听上所受到冲击的时候,学生作为这些信息的受体应该需要一种对媒介传播的信息的辨别、批判、分析以及运用的能力等,而教师在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制作课件为教学过程增添活力时,同样需要这样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即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提出 ,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是为了通过对公众尤其是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 ,以提高我们辨别和抵制大众媒介负面影响的意识和能力。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当下社会中,我们通常用一台电脑连接到网络,便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媒介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整日面对这些大众媒体,倚赖于这些媒介为我们提供的大千世界,正如前面所提到媒介素养提出的目的,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则显的尤为重要。

不仅是生活,而且在我们的学习中,媒介素养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媒介素养会对学生和教学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媒介素养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中渐渐地自觉地被培养起来。“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 ,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而我认为媒介素养的教育是可以融入于其他教学课堂的。

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外国作品由于作家的思想或信仰与中国传统的理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学生对其外国的历史背景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外国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是很难读懂的,除了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多的时间应该会用于自主学习,而现代媒介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或是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庞大的资料库搜集到很多相关的知识信息,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怎样去查找这些资料,哪些资料是可信的,搜集到的资料要怎么运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和目的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自身的媒介素养则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常常会在外国文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名著名片使学生能更快更简洁的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内容,这就像是一种“文化快餐”。可是,如何去找到有价值不低俗的相关信息资料呢?首先是懂得寻找信息的途径和方法,除了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提供的视频图片资料,我们还可以通过书刊、网络等一些媒体来查找,现代的大学生对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介都接受的很快,在网络中搜索到其资料是很便捷的,但是面对爆炸式的网络信息,资料无序地堆砌时,我们要能从中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和最好的,那么在选择和辨别这些资源好坏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能盲目地随意地把一些没有价值不准确的资料搜集起来。很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像《卡门》《傲慢与偏见》《哈姆莱特》等等都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导演多次改编翻拍。哪一个版本是最忠实于原著、制作最好的,那么它的价值就是最高的。1955年由英国BBC出品的《傲慢与偏见》在我看来是其影视剧版本中最佳的,它不仅在多数情节上是符合原著的,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再现了英伦风。

但是,不论其影视作品有多么的接近于原著,演员与文本中的人物有多么的相似,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原文在创作成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毕竟是加入了导演和演员对小说的理解和咀嚼,他们会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删改书中的情节、语言、结构等等进行艺术加工,这就使作品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变味儿。而良好的媒介素养和人文素养就会使我们敏锐的发现这其中的不同,并判断这些不同点是否是影响到作者的本意,对小说是否恰当,不至于完全由他人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要求,并不是读完一部小说或看完一部电影,了解了作品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便可,而是能通过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一个时代的作品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风貌,正所谓读天下之书,观世间百态,从中才能达到自我的沉淀与洗礼,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有了齐备的资料信息后,良好的媒介素养使我们更懂得如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完美一面,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享受学习的感受。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就某个作品或是某个作家,搜集一些图片和音乐,配以文字,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些融入自己情感和理解的小剪辑或者小课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媒介素养的体现。

媒介素养也许就中国目前的教育中而言还是一个新兴的词汇,而媒体信息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了,既然人们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那么人们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也应该同样受到重视,所以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媒介素养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应该具备的,而且,还需要逐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外国媒体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重点新闻网站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运用新媒介技术开展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英语版本的频道或网站已经成为重点新闻网站的标准配置。如国际在线拥有数十个外语频道,其语言和国家覆盖的全面程度在全球网站中都非常罕见。此外,中国网(9种外语)、人民网(8种)、新华网(6种)、央视网(5种)等都形成了多语种的对外传播渠道。

在中央政策支持与各网站自身不断努力下,重点新闻网站的传播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仅以目前较受全球网站公认的流量统计机构Alexa的数据为例,2014年1月1日,人民网全球月均流量排名第56位,光明网排名83位,新华网排名86位,超过了《纽约时报》等网站,在全球传统媒体所办网站中名列前茅,在我国主流媒体运用新媒介技术参与全球传播竞争中初现锋芒。

我国主流媒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迅速、广泛的优势,在全球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频频现身、发声,增强了国际事件报道的参与感和存在感。在日本3・11地震中,中央电视台在当地租借直升机飞赴灾区报道,将实时影像通过网络传回国内,新华社记者边在灾区采访边利用个人微博账户,更加直接地向国内受众介绍灾情,人民网日本公司的记者三赴灾区,不仅通过人民网发回大量灾区一手信息,还为灾民带去援助物资。近年来,在利比亚、埃及国内动乱的现场、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达沃斯等全球论坛上,都有中国记者的身影,他们通过网络媒体让更多的受众从中国视角看到了正在发生的国际时事。客观报道,积极发声,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朝鲜半岛、等问题上,主流媒体利用各种新兴传播手段对外发出中国的声音。如2013年人民网英文频道翻译并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朝鲜问题的评论后,该文立即获得近十万来自境外的点击。

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是近年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国内主流媒体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利用。2012年7月,《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的法人账号开始运行。以此为标志,在与全球媒体、舆论机构的同台竞技中,我国主流媒体逐渐在新浪微博上立稳脚跟,改变了其舆论格局和话语力量对比。截至201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的账号分别拥有1300多万和1100多万粉丝。另“环球时报”、“这里是美国”、“人民网”、“新华视点”等主流媒体运作的账号在影响力和人气两个方面都表现不俗。此外,各主流新闻网站的外文频道还利用多语种在微博平台上信息,对外推广自身频道。这些账号所的内容常常被国外媒体翻译并加以引用,成为有关中国报道的重要信息源。

在积累了国内社交媒体运作的经验后,中国一些主流媒体还参与到全球社交平台账号运作中。如《中国日报》和人民网在脸谱(Facebook)上的账号至2014年1月累积“赞数(被关注数)”超过40万,《中国日报》在推特(Twitter)账号的被关注数超过20万,在亚洲媒体的账号中处于领先。

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人民网与日本电信运营商合作,在其本土发行中文和日文双语的手机报,成为移动化对外传播的一种有益探索。目前已有主流新闻媒体尝试利用微信订阅账号和境外移动社交产品(如Line等)在海外的移动互联网上加大推广力度。

传统主流媒体结合转企改制、借助新媒介特点,不断创新,让对外传播体制更为灵活,贴近对象国本土需求,提升传播效果。如一些主流新闻网站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对外传播产品,品种也并不局限新闻一类。另外一些网站摸索本土化生存模式,在境外注册公司,雇佣国外本地工作人员,在境外从事对外传播工作,业已积累了大量经验。

特点

在近几年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介进行对外传播的实践中,体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从传统媒体的网络延伸到多种形式立体发展。

1997年《人民日报》网络版上线,既是国内主流媒体走上新媒介发展之路的开始,也是利用新媒介进行对外传播的发端。在初期发展中,各个媒体虽然都建立了网站,但其主要内容都是传统媒体产品的数字化延伸,在内容形态、分类标准上都与其传统媒体的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展现形式上也主要以图文为主。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和形态的发展,传统媒体对新媒介的应用正朝着立体化发展。传播内容从单一的图文发展出音频、视频、互动内容等多个种类。除了在自身网站外,还积极“走出去”,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扩散。语种上,越来越多元化。每个媒体在网络时代都形成一个对外传播的方阵。全媒体、媒体融合、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潮流在新媒介对外传播中都有明显体现。

2.从国际传播的“我说你听”逐渐变为全球传播的多层次互动。

我国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介进行传播的初期,仍然是强调“我说你听”、目标明确的国际传播模式,主要从一国角度向另一国发声,少有互动与反馈。但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跨境传播不再是简单的国对国的传播,更多的是一国媒体与另一国受众、各类组织、机构直接交流,既要“请你听我说”,更要“我也听你说”,交流更加多层次,同时也更加复杂。境外一些媒体借助互联网与中国用户互动,在中国国内培养撰稿人,传递符合其意图的文章和观点,树立其自身品牌。我国主流媒体除了要想办法把代表中国的声音用更加人际的方式传递给海外用户,而且还要想方设法与国内用户互动,对境外媒体散布的消息去伪存真,取得国内用户的信任。因此,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史无前例地密切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

3.对外传播阵地无限前移,“缓冲地带”已经消失。

全球传播时代,时间与空间急剧压缩。我国主流媒体顺应潮流发展,在境外媒体不断渗入我国舆论空间的同时,也在想尽办法将对外传播阵地前移,在对方的空间里进行采访报道,在对方的社交平台上活动,充分利用对方的本土资源,既让对方感受到中国媒体的存在,又让全球受众体验到国际重大事件中国媒体所带来的现场感。在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交织的新时代,理论上,全球受众关注的是哪家媒体能够用最快捷手段带来最新、最全、最生动的报道,而不会首先顾及这是由哪家媒体来报的。此种情况下,中国主流媒体与国外媒体都形成了竞争关系。以往靠国境和时差形成的物理“缓冲地带”已经在融化之中。全球各地的媒体虽然无法让受众去相信他们播发的任何一条消息,但却可以用其报道吸引受众,进而培养起他们使用该媒体的习惯。

问题

我国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介技术发展对外传播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外宣传存在的老问题以及对新形势、新技术不适应而诞生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可以被概括为下面三对矛盾:

1.“全”与“好”

新媒介形态不断翻新,为了与时俱进、满足用户需求,主流媒体强调人有我有、人无我有,在语种、新媒介产品、覆盖范围上求大求全,但却忽略了对这些产品的经营和关注。如同一座大型的超市,货架很多,但架子上的货品稀稀落落,难以聚拢人气,无法帮助国外用户形成明确的关注点,更无法形成互动。与此同时,我国从事对外传播的人才相对缺乏,他们的精力被消耗在填补各个空间内容上,疲于奔命,无法形成对某个国际问题或对外传播领域的专业积累,限制了他们在国际问题上的判断力和说服力,以及对传播形态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网站转载内容过多,栏目更新不及时,甚至被荒废。当一个栏目都被其编辑置之脑后的时候,怎么能指望外国用户会主动找到并喜欢上它呢?所以,要兼顾“全”、“好”,必须有效率地加大向对外传播部门的投入。在人力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先有重点地把某个语种或栏目的对外传播做好,再向“全面”发展。

2.“多”与“少”

对外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理应作为战略资源被高度重视。但重视方式不恰当,也会让“软实力”变得僵硬而无法施展。例如,在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介进行对外传播中,仍然存在多个“婆婆”共管现象。特别是一些媒体走出去后,要按对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方式运作,但因为管理多过放权,凡事要向多个部门请示,要么造成“贻误战机”,要么形成“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违规操作。此外,各媒体在发展对外传播时,往往采用项目制,相比以往无规划的对外传播固然是个进步,但是也造成一些问题,如各媒体只关注自身项目与完成时限,无法跳出视野限制,从更长远、合作的角度来思考项目建设。所以,我国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不少,但横向合作很少,也部分造成了新媒体对外传播内容数量多,但特色少的现状。互联网是一个融合平台,讲求合力和协同效应,各搞各的显然与之不相适应。

3.“快”与“慢“

新媒介技术不仅让信息传递加速,也让传播形态迭代速度加快。即刻新闻即刻报(Now News Now)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主流媒体借助网络正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体仍有待加强。《人民日报》副总编马利曾形容互联网时代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哪个媒体最快、最全新闻,全球受众在该事件上就会依赖这家媒体的报道。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时某个发生在中国的新闻事件已被外媒讲得人人皆知,并通过互联网转回“内销”时,我国媒体仍然还没有发声。在网络技术更新上也是如此,把论坛做得像新闻页面,把微博做得像论坛,移动应用不动,社交媒体无交往,这些现象在新媒体对外传播中仍然可见。在快的节奏中,有些事情显得当慢又不慢。对外传播人才不是学校生产出来的,而是在对外传播一线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中常常可以看到驻日十年以上的外国老记者,他们会用网络发新闻、写评论,甚至会玩推特。如此“新瓶装老酒”值得羡慕。我国连续驻扎一国超过五年的记者不多,新媒体让驻外部门流动更加频繁。而多年驻外的记者又不大擅长使用互联网进行报道。所以在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对外传播也应有“慢”的思考,以更长远的眼光酝酿一坛坛“老酒”。

建议

通过以上对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介对外传播新情况的列举和新特点、新问题的分析,要促进对外传播事业更好发展,可从“互”、“动”、“微”、“细”四个方面入手。

“互”,即把握互联网传播交互的特点,对外传播中既要做好与国外用户、机构的互动,也要做好与对内传播的互动,更要加强不同媒体间在新媒介领域的互通有无。媒体在利用新媒介技术传播时,要擅长用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沟通,使自身的形象更加个人化和具有亲和力。从事对外传播的主流媒体要把对外和对内看成一盘棋,战略上二者不存在绝对的分别。各个媒体应该跳出一己的格局与视野,真正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本国利益,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动”,既指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对外传播,也指要“走出去”、“请进来”,更加灵活地发展对外传播。移动互联网让人们随时接受信息,也让人们随时随地发送信息,网随人走,也给对外传播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媒体不仅更加直接地触及国外用户,用户上传的信息也成为丰富对外传播网站内容的资源。同时,移动互联网更便于用户信息采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成为对外传播最精准的指引。国外一些媒体已经利用移动与社交网络渗入我国社会。我国媒体也可以效仿其法,深入对方社会,利用当地资源,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

外国媒体范文第4篇

>> 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动员特点研究 媒体外交的困境与对策:数字化媒体外交的兴起 美国对华媒体外交中的教育推广研究 媒体外交背离美国精神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控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把握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两个特点 潮湿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运作 社会化的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启示 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创新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前景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美国大学应用社会化媒体的现状及效果评析 新媒体外交的挑战 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博弈 基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青少年社会化的新特点 推行村工会干部社会化、职业化的途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Revolution @State: The Spread of Ediplomacy,2012,Fergus Hanson,.

⑥“Washington Taps Into a Potent New Force in Diplomacy”, Mark Landler and Brian Stelter, June 16, 2009,The New York Times.

⑦“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Memorandum for the Heads of Executive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21, 2009, .

外国媒体范文第5篇

在传播中不仅要注重中国视角,而且要加强本土化策略。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编排适合该国家或民族的电视节目。例如CNN国际频道根据服务地区的不同,强化本土化的内容、编排,以满足不同地区受众的内容需求和收视习惯。CNN仅亚太版就细分为13种,分别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这13个国家或地区编排。

重视新闻,加强消息源建设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挖掘国内外重大新闻,争夺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已经成为各国媒体制胜的法宝。而作为新闻发掘者的记者素质以及记者数量,已经成为考量新闻传播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挪威社会学家高尔通(Johan Galtung)1971年提出的结构帝国主义理论,通过跨国的新闻社,新闻从(西方)中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同时,驻外记者从发展中国家搜集信息又回到中心国家的新闻社,再从中心国家的新闻社发送到发展中国家。这种结构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周边国家的信息基本上一无所知,因为信息经过了发达国家信息网络的过滤。如果中心国家根据自己的新闻标准和发达国家对新闻的需求来确定新闻的话,那么边缘国家中心地区对新闻的需求和新闻标准就会与中心国家相一致。

为了获得“活鱼”,自国际新闻产生以来,各国媒体都十分注重驻外记者站建设。主打国际新闻的路透社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通讯社,其对于国际信息采集网络的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目前其分社拥有数仅次于美联社。其他如法新社、新华社、俄通社等在建设国际信息采集网络方面也在增加。不仅在通讯社的消息源建设方面,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也加入到了信息的争夺战当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海外记者站数量,建立独特的消息源渠道。目前央视驻外记者站19个,驻外记者59名,未来几年,央视将快速增加其驻外记者数量。2010年底,新华社已经在海外雇佣了近2500名本土员工,其中近400名为全职员工。根据规划,新华社未来每派驻一名驻外记者,就要在当地雇佣5名左右的本地记者,以提升整个海外站点的本土化程度。

扩展渠道,发展全媒体

无论是国内信息传播还是国际信息传播,其模式已经从固定的电子技术(如电缆、电报、无线电)演变到了具有高度移动性和互动性的网络。也就是说,传播的固化时代已经终结,全面移动互联时代即将来临。目前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和CCTV在加紧海外落地的同时,也更应该加强自己的全媒体战略。

在国际传媒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CNN为代表的国际电视媒体受到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冲击,传统电视收视率下滑。面对这一形势,CNN及时调整策略,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实施媒介融合战略。CNN开展了博客、播客、RSS订阅服务等业务,其旗下网站还有包括Video、International、iReport等在内的14个分网站,并与微博Twitter、社交网站Facebook、视频网站YouTube等新媒体积极合作,进行资源互补和整合。

对于CNC和CCTV的全媒体发展战略而言,首先,应着重放在内容融合上,要实现电视媒体内容和网络媒体内容的互通,集中发展优势新闻频道,以海量的丰富内容来吸引广大网民。同时,对新闻进行多角度挖掘,除以网络视频形式呈现外,电视内容还以各种文字报道、评论、深度分析等栏目形式呈现。其实目前,自2010年以来,我国媒体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例如以文字见长的通讯社新华社经营CNC,以及最近CCTV开放的视频发稿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媒体进行全媒体发展的典型。同时,全媒体的经营,也应体现在传媒渠道的融合上,实施多元化一体经营,建立捆绑式一体化整合营销模式。例如,从2004年开始,CNN约80%的广告销售收入来自不止提供一种服务的跨平台销售套装,这种一体化捆绑式销售模式帮助CNN在连续6年里实现了逾10%的年利润增长。

资本运作,开拓海外市场

国际传播能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媒体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传播的能力。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海外电视的营销力度。国际传播能力分为如图一所示的5个部分,且在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00年以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比较重视节目的采编播能力,而不注重目标国家的收视率和针对性;2001-2010年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外传输和覆盖的力度,国外记者站纷纷建立;从2011年开始,我国国际传播在前两个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海外推广营销和受众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节目的推广和品牌的营销来解决“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现状。

目前各国也十分注重本国媒体的营销策略。在品牌推广上,AJE(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使用了一些营销手段来增加受众兴趣和提高观众认同感,如2011年初“中东革命”爆发后,鉴于公众对AJE新闻节目的兴趣明显,2月开始,AJE就在加拿大推出了免费试看活动,以吸引付费订户;日本NHK电视台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来提升本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例如创办于1995年的NHK亚洲电影节、1996年的圣丹斯/NHK国际电影工作者奖和设立于1965年的“日本奖”。通过举办这些文化类的活动,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更有利于NHK电视台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