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前就有学生对我说过,虽然读的是化工班,但不会去化工厂。的确,如果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的话,工作最不对口的可能就是化工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呢?主要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化工厂往往跟“难闻”“有毒”“危险”等联系起来,因此,几乎没多少学生心甘情愿毕业后去化工厂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否是这样呢?通过我的走访,由于本地区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化工企业进行抽查,一旦达不到要求,就要实施罚款加停业整顿的处罚,再加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化工企业在工作的环境上已今非昔比了,不但没有难闻的气味,诺大的车间连来往穿梭的工人也没几个,工人都是在控制室通过计算机来分不同的操作段进行操作,只需每隔一定时间去车间巡视一下运行情况。所以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这个行业,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
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虽然问题各种各样、纷繁复杂,但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定位没有找好,对职业教育的方向没有把握好。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都来自传统高校,教学使用高校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技术应用类人才,这是必然要失败的。所以,课程教学改革一定要抓住这个根本问题。
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培养的是爱岗、敬业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为化工生产一线服务。本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市场、面向岗位的高技能的职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面向象牙塔的读书人,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以生产实践为方向,抓好基础素质教育,突出能力培养,教师应当朝着理、实一体化的方向准备教学课程。
一、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是面向实际培养人才。由于应用化工专业传承了传统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课程模式上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其明显特征是:以知识理论的逻辑为,面向理论体系和系统知识的传承。其课程不是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不是面向技术应用领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2.教学受限于原有的课程。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高层审视,缺乏课程体系的全局、整体优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常随意删减课程。教学管理者只见课程,不见体系;只见低层,不见高层。教师的眼光局限在一门课的能力训练过程和知识学习过程中,没有考虑课程与课程、项目与项目之间在三年学习范围内的衔接整合,不考虑三年教学的整体优化,只在原有课程的顺序上做文章。
3.教学管理缺乏先进观念指导。管理者仅凭个人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职业规划、学生为本、能力导向、项目载体、理实一体等重要的理念在目前的专业课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
4.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学习的机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割裂,许多教师只重视第一课堂教学,认为第二课堂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实践任务时间分散、内容片断,而且实施的限制过死。学生缺乏全程参与机会,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
5.受限于课本。以市场上的课本供应情况为准来修改课程体系,缺乏整体目标的指导。按照课本的名称和内容,排列体系中的课程,专业的总目标被忽略。教学内容、顺序都以书本为准,导致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二、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的思路
以先进的观念作为指导,从而开辟出有别于传统的新道路,使新的课程体系在最大程度上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关切。
1.改变课程体系的设计初衷。由原来的以理论为导向转变为以职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当放弃原来课程体系的出发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转向新的出发点(社会的需求、行业企业工作逻辑、工作流程)。从这个新起点出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然后再把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优势(系统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到其中。
2.改变专业教学目标的重点。要从以往的重理论、重智力的教育活动中走出来,对学生注重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3.改变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的内容从知识传授(语言、文字、公式、图形)为主,转变为能力训练(项目任务)为主。
4.改变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模式是先学后做,先讲后练。先在教室学知识,后到实验室做实验。三年内在校园,毕业后上岗做。新模式: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此时,教师可以先行示范、让学生跟着模仿,从而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已达到体验工作的目的。通过一番动手实际操作后,学生也会自行检验之前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实一体化。
5.改变课程体系建设方式。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是校内封闭式,由教师自己完成。新的建设方式是开放式,校企结合式。从改造到实施,全程引入企业专家,校企双方协作,共同完成。
综上所述,以能力为本位、实施项目化课改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这样的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做事的能力,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在熟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拓展视野,与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联动起来,将教学与生产研发、社会服务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进程。
[关键词]中职学校;医药化工;学生就业
中职医药化工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迎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设立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生产企业培养一线操作工, 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社会上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兼具的人才。我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不完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当迅速,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当今整体就业环境不佳的情况下, 中专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就业压力就显得格外加重。因此必须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途径进行探讨,以促进医药化工专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社会认知程度低。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化工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化工企业都是污染较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对现代的医药行业认识不足,大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 医药化工专业,即时学习医药化工专业也不愿意让学生去相关医药企业就业,所以该专业学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为突出性的问题。
用人单位对中专生认识不到位
医药 企业不切合实际地对一些并不需要大学生的岗位招聘大学生。这种做法即造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又使从业者觉得大材小用, 怨而不敢言, 使工作情绪受到压抑, 不能激发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力。企业用人上的错误定位, 使大学生占据了适合中职生的就业位置, 也破坏了人才的流动。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之就用,注重实用。
学生的就业观念保守
学生在就业时要求工资高、环境好、单位大。其次是就业范围窄,习惯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有守着“家”的观念。另外强调所找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一定要一致,怕吃苦,过于强调自我享受。
自身素质不高
首先是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扎实,学习存在浮躁的心理。其次是综合素质不强,交际沟通能力弱,敬业精神、共处协作能力差。另外是动手能力差、独立工作能力欠缺,缺乏创新能力。
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建议
深化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改革,制定校本教材,与生产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修改教学计划,全面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坚持以学生就业为本,创新办学理念。学校不仅是把学生招进来,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人才市场,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对医药化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选聘人才的首选因素,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实现对接的直接因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学生的择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较差,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培训一线操作工,职业技能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而言是生存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需求。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强化办学模式。将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训练。采取企业和学校联合培训的模式,紧贴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对企业单位用工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有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企业中去,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 职业的变化也是随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 一次就业很难是终身就业,。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从低层、一线、基层做起,逐步掌握各项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充分认识自我,理性就业。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
合理规划,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及时的修正,不断的完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加强道德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只有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的基本技能是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生存的基础。
强化就业工作指导、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的服务。扩大就业指导范围。就业指导工作现在已不是单纯毕业生的工作,因此要从新生入学抓起,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深化就业指导内容,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质量。
[参考文献](1)张培德,蒋明军,朱坚强.就业与职业——《一把握通向社会的钥匙》.上海:上海中医大学社。
(2)潘恒曦,《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摘 要】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现代资源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点,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开放的课程群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教学改革;课程群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9-02
作者简介:程丽华,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施永军,男,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洪晓瑛,女,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和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王琪,女,讲师,研究方向:油气储运专业; 谢颖,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UP201209)的研究成果。
石化产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石化企业中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现代化企业,这必将导致对石油化工急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项目组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油类”课程群,以校企协同管理课程、协同培养人才为指导,面向石化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课程群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一、以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构建“油类”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化工方向)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特有的石油化工特色,2009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我国石化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长期以来以彰显石化特色的《石油炼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它是培养未来石油化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为服务广东及周边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3年被列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此我们以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化工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二、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为原则,树立课程群建设新理念
2011年化工专业被列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这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多的思索。团队经过多次调研与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所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了与行业协同管理、协同育人的课程建设理念。
通过校企协同管理,使专业课程建设从目前学校的单方管理,转变为学校、石化企业双方协同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是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本行业技术前沿最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最了解,对行业用人需求最了解。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油类”课程群建设主要目标,共同制定课程群建设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重点教学内容;共同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石化行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三、按不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在这四门课程中,石油炼制工程和石油化工工艺学是化工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化工专业实验则将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融合起来。石油化工过程概论是全校的公选课,包含了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石油储运基础是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石油及油品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这几门课程“油味十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此,我们要按着不同层次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
笔者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省石油炼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及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各门课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但有时又会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如这几门课程中都涉及到油品的基本性质,如何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在教学安排上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简单重复,势必引起学生厌倦或厌学。
为此我们组织的油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将油类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来优化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对于交叉性内容,不同的具体课程,共目标各有侧重,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样不仅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紧紧依托学科建设资源,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化工专业充分依托茂名石化公司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在同类型的院校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化学工艺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课堂上,团队成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的最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和更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加一些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例如,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新技术的发展,在石油炼制工程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涌现,在石油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化工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拉近了教学与学科前沿的距离,还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能够适应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化工人才。
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专业实验为载体,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本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一直独立设课,内容上偏重验证,不能行之有效地检验和运用课程群的知识。为此,在实验内容的精选和安排上,我们注意引进老师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科研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地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团队工作,并借助课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协同培养石油化工类人才
在课程建设机制上,坚持校企(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联合办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所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长期依托的三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世界500强的跨国集团。学校坐落在“南方油城”——茂名,与中石化属下的“茂名石化”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茂名石化炼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有60多套炼油工艺,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典型炼油工艺模拟仿真系统。我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有30多年属石化行业公司主管,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的石化工程师能更有效地满足石化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几年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包括共同编写了教材、实习指导书、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共同拍摄典型炼油工艺过程教学片等。这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教学资源,对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这种面向石化,依托企业的工程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构建课程群平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061-01
一、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专业课程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实践证明,新的专业课程更具高职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化工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高职人才的价值定位与功能确定,只有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对于面向化工生产一线岗位工艺操作与控制、工艺运行及技术初级管理等相关职业岗位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等信息为引导,科学、准确地确定专业的角色与功能,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
2. 根据化工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依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及时应变。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使学生掌握综合了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
3.诚邀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课程立体化教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原理的理解和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手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教材(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编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立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生产装置、多媒体、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在职业情境模式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5.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施手段必将带来新的考试考核方法。必须摒弃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我院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按阶段、分层次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考核细则,并坚持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确定评价标准。在考试考核形式上,有笔试、电子试题库计算机考试、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实施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良好,与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基本吻合。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核心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而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其育又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
1.在高职学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职业学校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高职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是摆在我们广大高职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2.在高职学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通过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高职学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高职学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要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