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职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在职培训 投资 费用
一、引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资本、物质等有形的资源转移到对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本的竞争。加里・贝克尔认为工人通过直接在生产中学习新技术,固然能够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一个比较主动的方法就是在职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有效的员工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将回顾关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有关培训投资的主要内容,分析员工培训投资问题并给出相关对策。
二、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文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国外的先进做法为基础对企业培训工作进行分析,从企业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角度入手,分析国外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先进做法,并对我国企业的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杨伟军,2003),也有以赴国外考察企业改革运营情况的考察报告的形式,对我国的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当中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胡本杰,2006),设计企业员工培训方案(滕勇,2006)。第三,分析员工职业能力要求,从而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Jennifer G.Tichon,2006;T.Luke.N.Brook-Carter.A.M.Parkes,2006)。贝克尔(1989)对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也做了详细的阐述;后来日本经济学家桥本(1993)对其做出了重要扩展,他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特殊培训之所以要分担成本,是因为投资完成后在估价和确认工人在本企业以及外企业的生产力方面存在着成本,即交易成本,它的存在使事先分担投资成本成为必要。
三、在职培训理论
1、在职培训成本收益理论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满足感及生活质量;对企业而言,可以提高其竞争力,增加利润;对社会而言,可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在职培训投资成本与收益有两种计算方法,即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是一种对员工培训前后的效果直接观察对比并加以评价的方法;间接计算法有三种。模型法,主要是计算员工在培训前后的边际产品价值的改变幅度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净现值法,计算培训者在培训后和培训前工作成果(现金流入量)的差值;经验公式法的思路是首先找出影响在职培训收益的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计算投资收益。同时在边际成本方面,员工个体之间由于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工作经历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的边际成本也有较大的差距,具有较高边际成本的员工对人力资本需求要少一些;而具有较低边际成本的员工在培训过后的预期收益要大,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大,对于企业来说选择边际成本较低的员工进行培训更有效率。
2、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一般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企业是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训,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完成。如果企业提供普通培训,一般是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个低于本来能获得的工资更低的起点工资。特殊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在此条件下,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部分培训成本,而且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还不被其他企业所接受。同样,企业也不愿解聘员工,此类员工的离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双方协商解决各自承担的成本与分享收益。
3、特殊培训成本分担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风险,而且相比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更复杂和更加不确定的投资行为,投资风险更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特性,造成了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资本无法像商品买卖和物质资本投资那样直接收回或者自由让渡,在无法用契约事先规定或者契约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使人力资本投资的产权问题异常复杂。培训成本分担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接受培训的员工承担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企业承担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和企业与受培训员工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并共同分享收益。在特殊培训条件只有第三种情况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种情况下,员工的特殊培训成本支出将面临两种基本风险,其一是市场风险,即如果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陈旧过时,相应的生产技能也将报废,原先培训此种生产技能而耗费的成本将丧失其市场价值。其二是所谓的要挟风险,这是一种非市场或非系统性风险,它主要来自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企业为了占有或剥削员工个人进行培训投资而获得的收益,而以解雇或其他手段相威胁,以迫使员工让渡某些培训收益。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相似,只是投资主体发生了换位,这时员工可以公开辞职或用隐蔽的偷懒或怠工来实施威胁。而第三种模式,即双方共同承担成本分享收益,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弱化或避免机会主义的行为,因为这时任何一方的违约行为都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损失,而如果彼此合作则会同时使双方获益,所以它将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合作,由此形成比较稳定的雇佣关系。
我国企业在培训投资方面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即企业承担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但这种模式有其致命的缺陷。对于特殊培训来说,由于企业承担了全部培训成本,一旦员工离开企业,企业通过特殊培训投资物化在员工身上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将永远也无法收回;另一方面,即使员工不离开企业,如果发生隐蔽性的偷懒和怠工行为,这种降低自身努力程度的行为也会使企业的投资效率从而使起预期收益大打折扣,而且这种机会主义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其基本原因在于这时存在着“交叉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人力资本实际载体是分离的。在这种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受到侵害将是不可避免的。
四、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费用分担不合理
企业培训采用单独承担成本,并单独获得收益的模式。由于培训经费全部由企业承担,员工在培训前后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大,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也基本不发生变化,更多的员工把培训当作一次企业发给的福利,培训与否对自身的物质利益甚至职业生涯关系也不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削弱了员工对培训工作积极性,给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应在何时、参与何类培训、达到何种目标在具体运作上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很多的培训内容具有共通性,很难区分为特定类型员工的专署课程,而作为参加培训的个体或其所在的组织对于具体的培训内容的认识则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很容易导致培训活动丧失其应有的针对性。培训比较偏重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甚至片面追求证书与学历,忽视对员工建立正确态度的培训;培训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经验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随意性大。
3、培训对象范围狭窄
有的企业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只考虑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每次不管培训什么内容都让他们参加,从而忽视了其他人员的培训;还有的领导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只让那些没什么事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于是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
4、培训缺乏规划
只注重短期培训,不注重长期培训;培训缺乏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目的、步骤,不系统,效率低下。很多情况下是出了问题后才想到培训。
5、缺乏相关配套措施
员工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机制是好的,但落实不到位。培训后的考核不到位,多半是走过场,没有好的考核指标来评估员工的培训成果,结业考试也多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员工也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培训要达到的效果的要求;待遇也没和实际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培训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实际待遇并没有明显地提高,甚至根本没有变化。
五、对策
1、合理分担培训成本
按照贝克尔和桥本的特殊培训分担理论,要让参加培训的司机也承担一部分成本,分担培训风险;同时也分享一部分收益,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提升培训的效果,节约培训成本,重要的是可把员工和企业凝聚在一起,使二者目标一致,激励相容。
2、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不能被分割开来,要有相关的措施与之配合。培训工作要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只有把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招聘、薪酬、绩效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系统。
3、强化培训的组织、实施
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以员工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把培训与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把培训与履行岗位职责和追求自身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训贯穿于员工成长的始终,并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这才是真正从制度层面给予员工培训以支撑,并有效的解决员工个体参加培训的动力问题。应评估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测试受训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及其掌握的程度;受训者行为变化的评估,即学员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变化,对培训项目结果的评估,即考察培训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改变,产生的积极影响等。
4、科学选拔人员进行培训
那些边际成本高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是相对较少的,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样的培训对每一个人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尽相同,边际成本低、接受能力较强的人,他们预期的边际收益也高,所以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也比学习能力弱的人更倾向于参与培训。应挑选那些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强、有潜力并且对公司忠诚的员工参加培训,这样可使培训投资回报率更高些。
5、运用灵活培训方式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将员工当前或未来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相应的理念、价值取向等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传递给受训者,并为其所接受。运用多种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对于企业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视听教学、模拟演习、研修讨论、职务轮换、自我测评、基层锻炼、挂职锻炼、游戏、电脑化培训、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行为模拟等等,可以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减少设备的占用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2]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杨伟军:我国铁路职业培训工作的思考[J].职业培训,2003(13).
[4] 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 胡本杰:优化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对策探讨[J].铁道货运,2006(7).
1.加强在职培训力度,构建永久培训体系。在进行在职培训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在职培训力度,注重永久培训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加强培训管理并突出人才能力的强化培训。对在职培训的计划、课件、制度、纪律、师资等都应该进行严格化的管理,将气象高级人才的培训从内容方面拓展到理论、知识、科技、操作、方法、观念以及心理培训等各个方面。在培训后应该进行人才的专业能力测评,进行有创造性的计划、规划、制度、论文、课件、技能、设计等的测试并分析。其次,应该对培训机构的分工进行规范。应该根据气象规范形式来进行在职培训类别的划分,如管理类、综合类、新科学类、新技术类、政务类等,按照培训对象的不同来进行气象专业不同层次的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支持气象人才积极参加气象专业等级证书培训班和学历证书培训班的学习。最后,对气象在职培训的规划计划进行完善。各个气象部门应该对所有的气象人员提出知识能力培训计划,气象单位应该按照自己的气象工作安排,对气象工作人员进行选送培养计划。培训单位所制定的培训计划应该严谨周密,包括对培训对象、设施、内容、组织、方式、时间、师资等工作实施较全面的规划计划。2.创新在职培训方法,提高在职培训质量。在气象在职培训的方法创新方面,首先,应该进行专家带培激励机制的构建。构建气象专业高级专家对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进行在岗带培的激励机制,将带培任务列为气象专家在职培训受聘考核的范围内,对于完成任务突出的给予相关奖励。其次,进行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的建立。进行厅局级、县处级和科局级行政职务的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高级、中级和初级工程师技术职务的培训制度进行加强和完善。接着,对气象在职培训教育进行专项经费的设立。对于地市级以上的气象部门,应该进行在职培训经费预算的编制,并且实现专款专用,可以对省级以下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每年每人大于七天的在职培训,不应该用临时的对策来进行长久的培训经费问题的解决。最后,进行以业绩、能力为标准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研究和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标准、简单易行、气象部门人员全部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气象部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把开展能力培训和能力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结合。3.培养在职学员学习态度,提高工作意识。气象培训部门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努力向上、积极奋进的气象部门员工,提高气象人员的工作意识和学习态度。和这一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气象培训教师的为人处事和言传身教,培训部门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氛围也会对在职培训学员的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同时,气象部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在职学员学习态度和工作意识的提高:首先,应该促进培训部门教师育人意识的提高,让培训教师用良好的处事方法和工作态度去影响气象在职培训学员;其次,培训部门应该在良好的培训环境基础上,形成努力创新、轻松活泼和求实上进的学习氛围;最后,气象部门应该进行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定,对于进行培训以及培训合格以后气象人员的待遇进行合理规定,并且对继续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使得气象在职培训学员对于在职培训的意义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气象在职培训并且努力学习以达到培训要求。
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气象部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气象人员的在职培训教育。气象在职培训是进行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同时也是进行气象技能传授和知识传递的重要方法。本文从气象在职培训的专业性和层次性两方面对气象在职培训及其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在职培训方法创新、在职培训力度加强、在职学员学习态度培养三方面阐述了提高气象在职培训质量的方法,对于提高气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刘梅红工作单位:湖南省气象培训中心
【关键词】 在职培训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doctors and provide with countermeaures. Methods The cluster sampling design was us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s of doctors. A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each participant for collecting their view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ults The number of doctors who accepted continuing training accounted for 40.2%. The number of doctors who accepted the training accounted for 40.2%. The main problems of continuing training for nurses and doctors at hospitals were lack of attention from hospital managers; less training hours than necessary; inappropriate training contents; shortage of books and other training materials. Conclusion Suggestions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s above includ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inuing training for doctors,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of continuing training,reforming the training methods,and so on.
【Key words】 Continuingeducation
医生处在医疗的第一线,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而在职教育及培训又是影响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1]。为了解当前综合医院医生在职培训状况,评估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05年6~8月对山东省潍坊市两所医院的在编医生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为医院做好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潍坊市两所三级综合医院为住院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在编医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74份。医生年龄最小24岁,最大 68岁,平均36.5岁,标准差±7.5。男性占65.5%,女性占35.5%。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先抽取调查科室,然后对所选科室的所有医生采用专门设计的培训状况调查表,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追踪调查。调查员由实习护士担任。调查内容包括医生的年龄、学历、职称及三年来接受培训的次数、培训累计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后的效果、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医生对存在问题的看法分别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医生一般情况 医生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6.1%,其次是大专占13.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8.6%,中专及无正规学历分别是1.1%和10.3%。职称以主治医师人数占首位64人(36.8%),其次是医师51人(29.3%)、副主任医师50人(28.7%)。
2.2 培训情况 被调查的174名医生中,近3年内接受培训人数为70人,受培训率为40.2%,59.8%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68.6%培训时间在半年内。培训方式中主要是在职培训(63.0%),其次是脱产培训(37.0%)。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认为很有帮助和有帮助者分别占50.0%。
2.2.1 接受培训人员中培训时间分布见表1。
2.2.2 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42.0%的医生认为医院对在职培训重视不够,流于形式;35.1%的人认为时间短,缺乏实践;23.0%认为不实用、教条(见表2)。
为了解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称医生对培训中存在问题的看法是否有差别,按学历分为本科以上、专科及中专三个层次;职称分为副高级以上、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和职称医生对在职培训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称的医生均认为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重视不够;培训时间短,缺乏实践;内容不实用,教条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医生人员对在职培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有针对性、分专业分等级举办专业培训班等。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院医务人员接受在职培训不够,培训时间短。医生受培训率为40.2%,59.8%的医生3年来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接受培训者68.6%培训时间在半年内。培训方式中主要是在职培训(60.0%),其次是脱产培训(37.0%)。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认为很有帮助和有帮助者分别占50.0%。这说明在职培训的效果还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参加调查的医生认为在职培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重视不够,流于形式;时间短、缺乏实践;不实用、学非所用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领导不够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二是观念落后。医务人员满足现状,认为在职培训可有可无,因此缺乏学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培训绩效考评方法。客观原因主要有医疗工作量大,能够用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其次是教育者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在职教育的需要,培训方式落后,教育效果不理想。本文结合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3.1 建立并落实在职培训制度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势在必行。有制度也要有落实,有措施也要有成果。将培训结果与医务业绩考评、工资待遇挂钩,将参加业务培训作为晋升职称、评定奖励的条件之一,不断促进提高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素质,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
3.2 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医院要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会议、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广大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观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从而适应医务人员日益多元化的角色要求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3]。
3.3 改革教育方式和内容 继续教育的方式应适应医务人员,而不应让医务人员去适应继续教育。医务人员能够接受整体的、系统的培训,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编制不足,工作任务重,脱产学习和学习班的培训方式给医务人员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职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会议、讲习班、专题讲座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其它方式依次为外出参加进修学习,各类杂志举办的CNE学习项目,科研立项、论文、获取专利等。因此,要针对医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学历、职称,采用不同的、多样化培训方式[4-5]。
3.4 将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在职培训结合起来 患者满意度能真实反映出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职能部门应定期了解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分析,根据反馈结果,针对较集中的问题及存在问题较集中的医务人员群体加大培训力度,可收到比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6]。
参考文献
[1] 沈清,钟要红,邹立人.浙江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职教育及培训现状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5,10:29-30.
[2] 计立群,席彪,张东茹,等.189所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及在职培训现状的调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3):21-24.
[3] 孙铮,宁蕾,武江华.医院在职护士继续护理学教育状况分析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1(22):68-69.
[4] 朱晓玲,郑业伟,王颖.ICU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理杂志,2006,22(1):55-56.
【关键词】护士 在职培训 三级分科
目前,我国正处于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护理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高、新、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护理队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给病人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护理,是我们在新的形式下要探索的重要课题。2005年以来。我院实行了三级分科,护理病区成为独立运行的主体,这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法制观念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加强护理在职培训,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护理在职培训:
1全员重视,科学培训,管理完善
1.1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护理在职教育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向护理人员提供持续终身的教育。由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三级分科的开展,专业分科越来越细,专科护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的改变,护理人员在职教育不仅着重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而且着重于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这是保持护士个人工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途径。在职培训应满足组织发展及个人专业成长两方面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医院在发展需求上要有平稳的护理人力以及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对护理人员而言,在于个人能力成长及护理能力被肯定的需求[1]。
1.2制定培训目标及计划,对护理人员实行分层次培养:据报道[2],90%的护士认为按继续护理学教育计划完成操作技能培训和护理理论的学习,对她们提高知识技能及开展工作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明确培训目标,并制订相应培训计划。对新毕业的护士应帮助她们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医院环境,巩固树立专业思想,增强职业自信心,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熟悉医院环境,巩固树立专业思想,增强职业自信心,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培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毕业2~3年的护士,重点培养她们在掌握基本护理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熟悉专科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及专科护理技术规范。对毕业4~6年的护士则以掌握专科理论、专科技能及各种临床急救知识、论文书写及护理科研设计为主,拓展知识面、强化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临床护理骨干。对6年以上的临床资深护士则培养她们向临床护理专家方向发展,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为了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培训计划应具体、有培训目标、考核标准、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管理,采用学分制,年终按标准计算方法进行学分的统计登记工作,并归入护理人员个人档案,与年终晋升挂钩。
1.3在职培训内容应满足三级分科的临床需求和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因无严格的培训计划,护士只是完成本职工作及学习本专科知识。虽然大多数护士能积极参加护理大专、本科的自觉考试,但多数护士仍抱有考试过关就算的心理,甚至只复习辅导资料及习题。对于所学课目未能深入掌握,学到的理论知识未能用于临床实践中,变成考完又忘,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许多护士连病人最基本的急救技术都未能掌握,医院应采取个人需求与工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以临床需求和护理为主线,设置在职人员理论培训课程,在个性化、人性化的基础上强调实效性。只有与护理实践和个人需求紧密结合的培训内容,才能发挥护理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教学相长,加快专业人员能力的培养。
1.4选择以成人学习为特点的在职培训方式:护理在职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因此,必须遵循成人学习的原则,选择适合成人特点的培训方法[3]。成人学习的特点是自我引导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关心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选择教育方式还应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人、生活、工作需要等各方面的权衡关系,使他们有选择的余地,尽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成人特点设置教育课程可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内在学习潜力和动力,增进学习效果。
1.5科内培训和院内培训相结合:由于三级分科的开展,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单靠全院范围内的在职培训,已难以完全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强科内在职培训,以适应专科发展的需求。科内培训是根据科室内部人员情况,了解本科的发展动态及方向,制定适合本科的在职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在职培训,它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投入少、灵活性大、训练效果显著等特点[4]。因此,科内在职培训值得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重视,切实抓好科内在职培训在继续教育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1.6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ICU、CCU、NCU、手术室、急诊科等科室均有较强的专科性,这些科室在护士要求较严。专科护士不但要有良好素质、较强的责任心,还应有较强的专科理论水平、专科技术操作和专科急救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对专科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及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专科护士的在职培训也是护理继续教育的重点。
2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对护士在职培训进行管理
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提高护理管理的实效性,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数据来源。护士可以通过远程教学、视频操作、考核系统等进行培训,管理者可以通过该系统随时查询、了解护理人员当年及往年继续教育学习情况,操作简便、快捷,便于统筹安排全院的护理继续教育学习,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信息管理。
3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随着国内法律知识不断健全,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院应将医学法律知识作为在职培训的课程。护士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护士能明白自己工作应承担的责任,自觉督促自己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防范发生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并提高护士的责任心,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79.
[2]何春秀.我国继续护理学教育进展[J].右江医学.2004,32(1):63-64.
关键词:企业 在职培训 员工离职
一、可能的员工离职影响因素
price&mueller1981的员工离职动因模型,共选择了13个离职影响因素,工作更换机会、工作重复性/单调性、工作参与度、工作沟通、归属感、薪酬、分配公平性、晋升机会、工作专业度、一般培训、亲缘关系、工作满意度、留职意愿;而在他们2000年的员工离职模型中,又新近加入了积极/消极情感、组织承诺度两项因素;除此之外,在steers & mowday (1981)离职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工作期望对员工的离职决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最后,每个员工有自身不同的背景和个性特征,自然也不能忽视员工个人因素对离职的影响,mobley的研究模型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点。
二、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在职培训投资总体水平很低。主要表现为:企业是培训实施的主体,但建立企业培训制度的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资数量相对较少;企业采用的员工培训的方法落后和单一。
三、基于员工离职问题的员工培训投资措施分析
3.1 政策性含义
在我国,企业和员工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共同主体,培训投资被看作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自愿行为。政府对培训投资的管制松散,补贴也相对较少,因此培训投资基本上处于自由放任状态。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企业并没有成为培训投资的主体。我国鼓励充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投资具有外部性和一定的回收期,因此企业在培训投资方面的激励不足,投入的培训资金很少。在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下,为促进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应实施一系列诱导性的投资促进政策。当前,企业和员工可以认识到在职培训的重要性。而在使得培训投资受到抑制的众多瓶颈因素中,很高的员工流动性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3.2 适度提高雇佣关系稳定性
培训投资的促进性政策主要是针对高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转换工作的行为会剥夺企业培训投资的外部性,阻碍投资收益的回收。因此企业愿意对与其匹配良好,雇用关系稳定的员工进行培训投资。这些员工的离职倾向低,企业可以在未来回收投资的成本并取得收益。相反,离职倾向很高的员工将剥夺培训企业的投资收益。因此,在高度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和员工形成的是短期的雇佣关系,员工的流动性很高,企业培训投资不足的现象就十分严重。鉴于此,应该大力实施促进企业和员工建立稳定雇佣关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培训企业培训投资难以收回的风险,从而加强企业培训投资的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之一是流动性高。劳动力高流动增加了培训投资外部性被剥夺的可能性,削弱了企业进行培训投资的激励,导致了培训投资的不足。为此,应该允许企业在培训合同中设立合适的偿还期条款,即员工接受了企业提供的培训之后,在一定的期限里被禁止离开企业。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不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企业和员工双方面协商的结果。如果企业在向员工提供培训的同时,并设置一定的偿还期限,员工面临参与培训与否的决策。一旦员工签订了培训合同,员工就不可以任意离职,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偿还期的设定恰到好处的限制了员工接受培训后的流动性,提高了企业进行培训投资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企业加大培训投资的力度。
3.3 新员工主动离职行为的控制
新员工相比起企业的老员工来说,工作经验、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往往与企业所固有的相不一致;新员工对企业的价值也一般难以在短期时间所展现出,为大家所认同。但是,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来源,新员工并非是可以随意放弃的可替代资源,相反的,新员工主动离职行为会造成企业人力投资成本的极大浪费。而更严重的是,一个连新进员工都无法保留的企业,老员工难免会对企业未来目标的实现、企业承诺的实现产生怀疑,这些都将对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蒙上一层阴影。
3.4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将降低员工离职行为的发生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即提高员工的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可以提高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工作岗位的总价值。由此,也就相应提高员工更换工作的成本,根据经济学中有关经纪人和机会成本的概念,员工为了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势必降低其主动离职行为。
3.5 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度将有助于员工主动性离职行为的下降
员工组织承诺度的提高,是指员工将自身命运与企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是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认同的体现;是员工对企业承诺信任的体现;是员工自愿为企业超额付出体现;是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发展前景极具期待的体现。如此,员工组织承诺度的提高又怎会不伴随着主动性离职行为的下降呢?
3.6 员工培训有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
根据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是由能力发挥、成就感、活动、提升、授权、公司政策和实践、薪酬、同事、创造性、社会服务、社会地位、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技巧、多样化以及工作条件的满意度20个大项构成。而员工培训的定义是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旨在提高工作绩效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行为引导活动。工作绩效提升,必然伴随着能力发挥空间的增大、成就感的增加、提升可能性的增加、薪酬的可能上升、社会地位的可能上升、多样化工作可能性的增加等;同时,员工培训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行为引导活动的综合,这些又必然会增进员工与同事之间、上司之的交流,自然对员工关系的处理和融洽提供了很好的助益。 同样的,员工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更为客观、更为理性、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要服务的企业以及自己所要从事的岗位、更为熟悉自己所要接触的各种人物对象(同事、上司、部下、客户等)。这些都有助于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与企业共享同样的未来、同样的成功。因此,我们说员工培训有助于组织承诺度的提高。
3.7 员工培训可以降低员工主动离职行为的发生
员工培训可以降低员工主动离职行为,不仅仅因为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度。员工培训还可以满足员工的心灵需求:员工在刚进入一个陌生的企业,刚接触陌生的人群时,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关注、别人的尊重、别人的关心、别人的引导、别人的认可。员工培训就有如他们心灵的救命稻草,帮助他们从孤独和焦躁的深渊中拉起。
另外,员工培训体系通过设计和操作上的技巧,可以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组织架构等企业的一切一切,深嵌其中。让员工用自己最贴身的经历去感受企业的一切,感受企业的所经历的成功和挫折、感受企业所承担的压力、感受企业的强大和温暖、感受企业所坚持的道路、感受企业美好的前景。通过员工培训体系,与企业之间引发共鸣,可以帮助员工更好的认可自身的价值和肯定未来的发展前途。这些对避免员工主动离职行为,尤其是优秀员工的主动离职行为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亚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7)
[2]刘湘丽.我国企业职工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7)
[3]陈琼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困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