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有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诵读引领,接触古诗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目的是让古人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气质,影响学生的人生。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 选好篇目,编写教材。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经典国文诵读教材的选编,大家分工合作,从大量的优秀篇目中进行精心的选择,编写了适合各年级诵读的教材。如适合低年级的《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中年级学生的《笠翁对韵》《诗经――采采]q》等,适合高年级的《大学》《论语》等。
2. 熟读成诵,诗兴盎然。古诗文诵读交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魂牵梦绕的故国情,什么是乌鸦反哺的孝子心,什么是相知相惜的挚友情,什么是捐躯赴死的报国志,还可以传递“投我木桃、报之琼瑶”的人性美德以及“开卷有益”“志存高远”等人生哲理。每天晨会,学生捧起教材,摇头晃脑地用自己的诵读方式再现前人的风采,或如黄河奔腾慷慨激昂,或似小溪涓涓委婉低诉。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学生在诵读时发现经典与生活时刻相依,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如,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步从容,立端正”。诵读重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二、入情入境,亲近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1. 入境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师者,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古诗文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如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字里行间,都深深地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殷殷热血。但是古诗文距离现在遥远至极,诗中所涉及的那段历史、诗人所表露的那般情感,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感受到。怎样让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师者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课外学习资源,与学生一起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环境,走进诗人的内心。如教学陆游的《示儿》,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如“金兵入侵中原”的经过,中原百姓在战乱中悲催不堪的生活等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愤,接着熟读理解诗句,反复品悟,体会诗的意蕴,走进诗心,感受到诗人渴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样,学生不但从古诗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长大后为祖国的和平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读中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炎黄子孙的传统观念。乡情塞满了多少游子的心。如张九龄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抒发了诗人的切切思乡情。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些名句,深入品悟,领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接着,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的美丽风光或风俗人情。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以情激情,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母子相依,手足情深,是人类千古传颂的主题。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朴实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学时,笔者在学生理解了诗句,体会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的情感经历,谈感受,以情激情,更深刻领悟到诗人表达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从中受到感恩和亲情教育。
4. 融景动情,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崇尚友道,珍视友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王维《山中送别》中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汉书》中的“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同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笔者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深入感知,这样,学生自然就领会到朋友间诚挚深厚的情谊。笔者还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友情的诗句,并在课外制作成书签互相交换朗读并赠送。通过课内外结合,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还使学生明白了要珍惜友情。
三、类比迁移,融入古诗文,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在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列出75篇的诗文。我们不能让古诗文教学止于课堂,而应该有机拓展,引导学生迁移学法,扩大阅读面。
1. 相同主题诗词的迁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山水诗、送别诗、言志诗、节日诗、哲理诗……如,教送别诗《别董大》后,可迁移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可迁移学习《望庐山瀑布》;教哲理诗陆游《游山西村》,再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同类诗中去对比,去感悟,情感得以升华,古诗的意蕴久久萦绕在心头,经久不散。
2. 相同作者诗词的迁移。归类迁移同作者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诗词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作者。如教《独坐敬亭山》一诗,如不进行拓展,学生只能认识一个孤独的李白。如果教师引入《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的回顾与学习,学生会认识到一个诗意的李白、一个真情的李白。
3. 内容相“应和”诗词的迁移。有的诗词有相应的诗词与之应和。教学时,可用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如教《渔歌子》时,可引进《答和弟志和渔父歌》一词,教师当哥,学生当弟,进行对比诵读。这种类比迁移,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融会贯通。
1、云南最有名的故事有蝴蝶泉、昆明西山睡美人、小石林阿诗玛、玉龙雪山一米阳光、大理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狮子山女神传说等。
2、相传很久以前,无底潭(蝴蝶泉原名)边住着父女俩,父亲勤劳敦厚,女儿雯姑善良美丽。一天父女俩上山砍柴,路上忽然有一只带箭的小鹿跑来伏于他们面前求教。雯姑向青年猎手霞郎求情,霞郎应允不伤鹿命。因此,二人结识相爱,定下终身。地方霸主虞王慕雯姑貌美,欲纳遭拒,于是抢走雯姑,杀害了雯姑的父亲。小鹿奔上苍山找到霞郎,救出雯姑,不料官兵追至,走投无路,便双双跳进潭中,小鹿亦以身相殉。顷刻,暴雨倾盆,虞王逃去。雨后天晴,花香鸟语,一对彩蝴蝶从潭中翩翩飞起。这就是蝴蝶泉的来历。
(来源:文章屋网 )
2.兵三平四将5平6
3.马五进六将6平5
4.马六退七将5平6
5.车七退一将6进1
6.兵四进一将6平5
7.兵四平五将5平6
8.兵五进一将6平5
9.马三进四将5平6
10.炮六平四前卒平6
11.车七平四将6退1
12.马四进三卒6平5
13.马七退五将6进1
14.马五退三将6退1
15.后马进五将6进1
16.马三退四前卒平6
17.马四进二将6平5
18.兵六进一将5退1
19.兵六进一将5进1
20.马二退四将5平6
21.马五退三将6退1
22.马四进五卒6平5
23.马五进六(红胜)
1.马六进七将5平6
2.车九平四…………
如改走兵四进一,将6退1,兵四进一,士5进6,前炮进五,将6退1,马七退五,将6平5,后炮平五,炮6平5,马五进七,将5平6,马七退五,将6进1,马五进六,炮5退6,黑胜定。
2.…………炮6退3
3.兵四进一将6退1
4.兵四进一士5进6
5.前炮进五将6退1
6.马七退五将6平5
如改走将6进1,马五进六,将6平5,车七平五,将5平4,后炮平六,红速胜。
7.后炮平五士6退5
8.马五进三将5平4
9.炮五平六士5进4
10.兵六平七士4退5
11.兵七平六士5进4
12.马三退五将4平5
13.炮六平五士4退5
14.车七进七炮3退9
15.马五进七将5平4
16.炮八进一将4进1
17.炮五平六士5进4
18.兵六平七士4退5
19.马七退六士5进4
20.马六进八将4平5
21.马八进七将5进1
22.炮八退二士4退5
23.炮六进五(红胜)
1.后兵平四将6进1
2.兵二平三将6退1
3.马八进六象3进5
4.车二进四炮5平8
5.后兵进一将6进1
6.马六进五炮3平5
7.车四进一…………
如改走炮五进六,卒6进1,仕五退四,炮8平5,黑方多子胜定。
7.…………车8平6
8.炮五进六炮8平5
9.炮九平五车1退8
10.炮五平四车1平5
11.炮四退七象5退7
如改走卒4平5,帅五进一,象5退7,相三退五,车5进4,马四退三,将6平5,兵八进一,红方胜定。
12.炮四平六车5平6
13.兵八进一车6平5
14.炮六进一车5进5
15.相三退五车5平2
16.兵八平七车2退2
【关键词】音乐 游戏 故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2-02
所谓故事情境,也就是利用幼喊听故事的心理,设置一种儿童能够接受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充满浓郁趣味性的场景,使幼儿受到乐于接受这种活动方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想象的空间,从而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教师如何将故事情境有效运用到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如何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设置合适形式的教学流程是很重要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根据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情感,并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吻合的故事情境,将幼儿自然地引入到情境之中,使他们置身于真实景物中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音乐形象。
例如在音乐游戏《小老鼠去哪儿了》,教师结合幼儿喜欢观看的动画片《黑猫警长》创设了“黑猫警长”、“白鸽警士”、“小老鼠”等角色,活动开始便将活动室的门窗都关上,拉上窗帘,活动室的一角已经布置好大树、花草等景物,营造出静谧、深幽的树林场景。“黑猫警长”带领“白猫勇士”即将出动……随着音乐声响起,幼儿蹑手蹑脚、格外投入,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增加了对节奏的把握。
二、感受故事情境
1.借助实物、图像帮助幼儿感受故事情境。
用图像创设情境,在引入环节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在其他环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进行一个新音乐游戏时,要让他们理解游戏背景、故事情节,尤其是与幼儿生活经验脱离的情境,单要靠听觉来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巧用图片、视频等,帮助幼儿分析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台阶。如在音乐游戏《机器人》中,通过观看机器人跳舞的视频,在师生共同回忆中,使机器人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便于幼儿理解和模仿。
2.教师借助语言,让孩子感受真实的故事情境。
形象的语言,充分的表达能够使接受者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因此,教师常把歌词变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导语或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游戏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音乐游戏《喂小鸟》,我先向他们讲述故事的具体内容,使孩子们在听故事,想象故事情节的同时,对歌曲有了全新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了歌曲的演唱情绪,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表现故事情境
1.示范激发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音乐的感受,对游戏的兴趣,使其产生参加游戏的愿望。
示范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因此在音乐游戏中可给小班幼儿正确的、能体现音乐特点、幼儿熟悉、富有表情的示范内容作为他们模仿材料。以常见的《猫和老鼠》音乐游戏为例,大班的同学重点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大胆用动作表情等表演故事的内容,小班同学重点在引导他们重现故事内容,能有创新最好,没有也很正常,中班采用的方法则介于大班和小班之间。
2.教学形式多样化,让音乐游戏更加有效的组织。
在进行新的音乐游戏时,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了使学生能感性体验一些音乐知识,采用易于孩子接受的在游戏和游玩的过程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以小鸟飞练习为例,配以音乐,教师以鸟妈妈身份参与游戏,带着小鸟出去找食物,在此过程中练习动作“飞”和“捉虫”,让孩子觉得有趣,同时还可以让小鸟们进行飞和捉虫比赛,提升趣味性。
四、拓展故事情境
情境拓展是音乐游戏教学的再创造,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使孩子更加深入的参与到游戏中,更有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如在音乐游戏《大猫和老鼠》中,我设置了“急性子的猫”这一故事情境。让幼儿在模仿小老鼠的同时,变换角色、动作、情节,拓展幼儿想象,模仿快节奏动作、瘸腿的动作、摔跤的动作等把活动推向。
五、转化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转化是音乐故事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让孩子自己总结的方式,使他们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对进程情感有初步的体验,最终使得他们所习得的知识和情感成为他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大猫和老鼠》中,幼儿在游戏和搞笑的基础上,明白不能像急性子的猫那样,要稳扎稳打的道理。
教师要根据音乐性质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激活幼儿思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勇于创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游戏、有效地获得知识,并提升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游戏。
参考文献:
杨作霖,1943年生,云南大理人,白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云南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昆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学院艺术系和美术系主任等。1964年至2004年,其6件油画作品分别入选全国第五届至第十届所有的全国美术作品展。部分作品分别入选全国单项或专题画展,1974年创作的《瑞丽江畔》由香港政府收藏,《李公朴先生肖像》由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收藏,数十件油画风景画由政府部门收藏,作品曾被中国自然博物馆、香港政府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人士收藏。数十件作品分别发表于《中国美术》《新美术》等刊物。
作为的一位在1964至2004年间连续参加全部六届全国美展的白族画家,出生在云岭余脉点苍山下的杨作霖天生和云有着特殊的缘分,就连他名字都和云有关,能化作甘霖的,也唯有云。彩云之南的大理,变化万千的云令人神往,洱海上空的海盖云,点苍山腰的玉带云,有着美丽传说的望夫云……,从小就生活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画家杨作霖,对云情有独钟,他说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云彩可以给人许多想象,他可以启发你的创作力。你盯住一块云彩来看,如果风大的话,它在跑,跑的过程,它在变形,化整为零,然后慢慢消失!云形是最丰富的,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云南的云特别丰富,特别的好看,我就想通过云来抒发我的情感。还有,云给人的一种感觉是舒展、自由、浪漫。” “我认为云彩是我向往、渴望自由这样一种精神的载体。” 因此,杨作霖在他的风景画中,几乎都有云,甚至画云的系列,他的云有的静若菩萨,有的动如奔马,有的沉重欲雨,有的飞扬飘逸……,他在画中赋予云的动感,其实表达的是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向往云高扬飞驰、瞬息万变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他的艺术所孜孜以求的境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云南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昆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学院艺术系和美术系主任的杨作霖于1943年出生在苍山洱海之间白族聚居的小镇大理喜州。像大多数同辈画家,青年时代的杨作霖受到以苏里科夫、列维坦、列宾、希施金以及后来的博尔普斯卡亚、普拉斯托夫、科林为代表的苏联巡回画派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加上两年的云南艺术学院预科,五年的师大油画专业的训练,使他在素描、色彩、构成诸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期间,通过几位印尼归国的华侨同学带回的一本西方油画的小册子,他偷偷认识了梵高、高更、塞尚等印象派大师,相较于回归传统的苏联美学,这些奔逸的色彩,莫测的线条,更为接近个体情感的不羁的诗意,在精神层面彻底打开了他的想象力。同样是在在大学期间,他从图书馆里,借阅了大量的西方以及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用自制的小油灯,常常阅至深夜。也许,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与辩证中,他锤炼了自己的禀赋与才情,使之凝铸成美学。
意象的感觉与提炼,是画家的才情与禀赋决定的。意象的审美境界的抵达,既是画家刻意追求、不懈探索的结果,也是其性情中充满诗性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意向如果离开诗意,就会变得干涸、僵硬;而诗意如果离开了意向,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云南的地理环境,她兼具壮丽与奇谲的景色,如何把这种自然的造化用自身的风格加以调和而形成独立的美学价值,是每一位描绘过这片土地的艺术家所需要面临的最大考验。杨作霖的风景油画作品,无论对向的姿态万端,无不呈现出一种奔逸、浓郁、坚韧的结构与色彩,如果说其中的技法与笔触来自于苏联传统的浸,那么印象派创造的色彩与光的神话,以及那种进入事物内在结构的探索,则给出了最终的方向与指归。在如同音乐结构般坚固,优美的构图中,岩石与流云、树和水、风和光找到了一种对位般的应和,它们找到了一个巩固它们的支点。在他轻盈洗练的笔触下,连最为柔软、莫测、难以把捉的微风和云,亦呈现出一种结构上的稳固与坚韧。他敏锐地捕捉着事物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正是造物者让诗人去观察与探求的。只有极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当视觉世界趋向于混乱与无序时,杨作霖作品中这种坚韧的美学坚持说出了节制的必要性。实际上他让景色与事物中的诗意更深沉了。在杨作霖的风景里,房屋、树木、 山峦与流云都显示出了隐形的线条——它们自行碰撞并凝练。也许画家想告诉人们的是:对于想要表达的事物,即使是最为广阔的风景,亦必须在手指间好好度量——必须把你的理解,感受中的所有重力投入其中。而这,即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了光影与性情,个体和大地之间的连接。
因此,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的大趋势下,杨作霖可以说把他的风景画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与坚持。所以,当我们面对杨作霖的风景作品时,似乎感到,在他漫长的艺术旅程中,从一隅画室走向了外光,走向了清气漫漫的草地,走向了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