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有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诵读引领,接触古诗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目的是让古人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气质,影响学生的人生。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 选好篇目,编写教材。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经典国文诵读教材的选编,大家分工合作,从大量的优秀篇目中进行精心的选择,编写了适合各年级诵读的教材。如适合低年级的《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中年级学生的《笠翁对韵》《诗经――采采]q》等,适合高年级的《大学》《论语》等。
2. 熟读成诵,诗兴盎然。古诗文诵读交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魂牵梦绕的故国情,什么是乌鸦反哺的孝子心,什么是相知相惜的挚友情,什么是捐躯赴死的报国志,还可以传递“投我木桃、报之琼瑶”的人性美德以及“开卷有益”“志存高远”等人生哲理。每天晨会,学生捧起教材,摇头晃脑地用自己的诵读方式再现前人的风采,或如黄河奔腾慷慨激昂,或似小溪涓涓委婉低诉。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学生在诵读时发现经典与生活时刻相依,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如,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步从容,立端正”。诵读重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二、入情入境,亲近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1. 入境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师者,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古诗文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如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字里行间,都深深地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殷殷热血。但是古诗文距离现在遥远至极,诗中所涉及的那段历史、诗人所表露的那般情感,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感受到。怎样让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师者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课外学习资源,与学生一起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环境,走进诗人的内心。如教学陆游的《示儿》,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如“金兵入侵中原”的经过,中原百姓在战乱中悲催不堪的生活等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愤,接着熟读理解诗句,反复品悟,体会诗的意蕴,走进诗心,感受到诗人渴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样,学生不但从古诗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长大后为祖国的和平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读中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炎黄子孙的传统观念。乡情塞满了多少游子的心。如张九龄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抒发了诗人的切切思乡情。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些名句,深入品悟,领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接着,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的美丽风光或风俗人情。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以情激情,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母子相依,手足情深,是人类千古传颂的主题。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朴实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学时,笔者在学生理解了诗句,体会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的情感经历,谈感受,以情激情,更深刻领悟到诗人表达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从中受到感恩和亲情教育。
4. 融景动情,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崇尚友道,珍视友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王维《山中送别》中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汉书》中的“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同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笔者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深入感知,这样,学生自然就领会到朋友间诚挚深厚的情谊。笔者还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友情的诗句,并在课外制作成书签互相交换朗读并赠送。通过课内外结合,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还使学生明白了要珍惜友情。
三、类比迁移,融入古诗文,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在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列出75篇的诗文。我们不能让古诗文教学止于课堂,而应该有机拓展,引导学生迁移学法,扩大阅读面。
1. 相同主题诗词的迁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山水诗、送别诗、言志诗、节日诗、哲理诗……如,教送别诗《别董大》后,可迁移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可迁移学习《望庐山瀑布》;教哲理诗陆游《游山西村》,再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同类诗中去对比,去感悟,情感得以升华,古诗的意蕴久久萦绕在心头,经久不散。
2. 相同作者诗词的迁移。归类迁移同作者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诗词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作者。如教《独坐敬亭山》一诗,如不进行拓展,学生只能认识一个孤独的李白。如果教师引入《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的回顾与学习,学生会认识到一个诗意的李白、一个真情的李白。
3. 内容相“应和”诗词的迁移。有的诗词有相应的诗词与之应和。教学时,可用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如教《渔歌子》时,可引进《答和弟志和渔父歌》一词,教师当哥,学生当弟,进行对比诵读。这种类比迁移,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融会贯通。
1、云南最有名的故事有蝴蝶泉、昆明西山睡美人、小石林阿诗玛、玉龙雪山一米阳光、大理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狮子山女神传说等。
2、相传很久以前,无底潭(蝴蝶泉原名)边住着父女俩,父亲勤劳敦厚,女儿雯姑善良美丽。一天父女俩上山砍柴,路上忽然有一只带箭的小鹿跑来伏于他们面前求教。雯姑向青年猎手霞郎求情,霞郎应允不伤鹿命。因此,二人结识相爱,定下终身。地方霸主虞王慕雯姑貌美,欲纳遭拒,于是抢走雯姑,杀害了雯姑的父亲。小鹿奔上苍山找到霞郎,救出雯姑,不料官兵追至,走投无路,便双双跳进潭中,小鹿亦以身相殉。顷刻,暴雨倾盆,虞王逃去。雨后天晴,花香鸟语,一对彩蝴蝶从潭中翩翩飞起。这就是蝴蝶泉的来历。
(来源:文章屋网 )
2.兵三平四将5平6
3.马五进六将6平5
4.马六退七将5平6
5.车七退一将6进1
6.兵四进一将6平5
7.兵四平五将5平6
8.兵五进一将6平5
9.马三进四将5平6
10.炮六平四前卒平6
11.车七平四将6退1
12.马四进三卒6平5
13.马七退五将6进1
14.马五退三将6退1
15.后马进五将6进1
16.马三退四前卒平6
17.马四进二将6平5
18.兵六进一将5退1
19.兵六进一将5进1
20.马二退四将5平6
21.马五退三将6退1
22.马四进五卒6平5
23.马五进六(红胜)
1.马六进七将5平6
2.车九平四…………
如改走兵四进一,将6退1,兵四进一,士5进6,前炮进五,将6退1,马七退五,将6平5,后炮平五,炮6平5,马五进七,将5平6,马七退五,将6进1,马五进六,炮5退6,黑胜定。
2.…………炮6退3
3.兵四进一将6退1
4.兵四进一士5进6
5.前炮进五将6退1
6.马七退五将6平5
如改走将6进1,马五进六,将6平5,车七平五,将5平4,后炮平六,红速胜。
7.后炮平五士6退5
8.马五进三将5平4
9.炮五平六士5进4
10.兵六平七士4退5
11.兵七平六士5进4
12.马三退五将4平5
13.炮六平五士4退5
14.车七进七炮3退9
15.马五进七将5平4
16.炮八进一将4进1
17.炮五平六士5进4
18.兵六平七士4退5
19.马七退六士5进4
20.马六进八将4平5
21.马八进七将5进1
22.炮八退二士4退5
23.炮六进五(红胜)
1.后兵平四将6进1
2.兵二平三将6退1
3.马八进六象3进5
4.车二进四炮5平8
5.后兵进一将6进1
6.马六进五炮3平5
7.车四进一…………
如改走炮五进六,卒6进1,仕五退四,炮8平5,黑方多子胜定。
7.…………车8平6
8.炮五进六炮8平5
9.炮九平五车1退8
10.炮五平四车1平5
11.炮四退七象5退7
如改走卒4平5,帅五进一,象5退7,相三退五,车5进4,马四退三,将6平5,兵八进一,红方胜定。
12.炮四平六车5平6
13.兵八进一车6平5
14.炮六进一车5进5
15.相三退五车5平2
16.兵八平七车2退2
【关键词】音乐 游戏 故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2-02
所谓故事情境,也就是利用幼喊听故事的心理,设置一种儿童能够接受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充满浓郁趣味性的场景,使幼儿受到乐于接受这种活动方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想象的空间,从而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教师如何将故事情境有效运用到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如何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设置合适形式的教学流程是很重要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根据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情感,并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吻合的故事情境,将幼儿自然地引入到情境之中,使他们置身于真实景物中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音乐形象。
例如在音乐游戏《小老鼠去哪儿了》,教师结合幼儿喜欢观看的动画片《黑猫警长》创设了“黑猫警长”、“白鸽警士”、“小老鼠”等角色,活动开始便将活动室的门窗都关上,拉上窗帘,活动室的一角已经布置好大树、花草等景物,营造出静谧、深幽的树林场景。“黑猫警长”带领“白猫勇士”即将出动……随着音乐声响起,幼儿蹑手蹑脚、格外投入,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增加了对节奏的把握。
二、感受故事情境
1.借助实物、图像帮助幼儿感受故事情境。
用图像创设情境,在引入环节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在其他环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进行一个新音乐游戏时,要让他们理解游戏背景、故事情节,尤其是与幼儿生活经验脱离的情境,单要靠听觉来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巧用图片、视频等,帮助幼儿分析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台阶。如在音乐游戏《机器人》中,通过观看机器人跳舞的视频,在师生共同回忆中,使机器人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便于幼儿理解和模仿。
2.教师借助语言,让孩子感受真实的故事情境。
形象的语言,充分的表达能够使接受者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因此,教师常把歌词变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导语或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游戏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音乐游戏《喂小鸟》,我先向他们讲述故事的具体内容,使孩子们在听故事,想象故事情节的同时,对歌曲有了全新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了歌曲的演唱情绪,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表现故事情境
1.示范激发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音乐的感受,对游戏的兴趣,使其产生参加游戏的愿望。
示范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因此在音乐游戏中可给小班幼儿正确的、能体现音乐特点、幼儿熟悉、富有表情的示范内容作为他们模仿材料。以常见的《猫和老鼠》音乐游戏为例,大班的同学重点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大胆用动作表情等表演故事的内容,小班同学重点在引导他们重现故事内容,能有创新最好,没有也很正常,中班采用的方法则介于大班和小班之间。
2.教学形式多样化,让音乐游戏更加有效的组织。
在进行新的音乐游戏时,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了使学生能感性体验一些音乐知识,采用易于孩子接受的在游戏和游玩的过程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以小鸟飞练习为例,配以音乐,教师以鸟妈妈身份参与游戏,带着小鸟出去找食物,在此过程中练习动作“飞”和“捉虫”,让孩子觉得有趣,同时还可以让小鸟们进行飞和捉虫比赛,提升趣味性。
四、拓展故事情境
情境拓展是音乐游戏教学的再创造,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使孩子更加深入的参与到游戏中,更有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如在音乐游戏《大猫和老鼠》中,我设置了“急性子的猫”这一故事情境。让幼儿在模仿小老鼠的同时,变换角色、动作、情节,拓展幼儿想象,模仿快节奏动作、瘸腿的动作、摔跤的动作等把活动推向。
五、转化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转化是音乐故事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让孩子自己总结的方式,使他们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对进程情感有初步的体验,最终使得他们所习得的知识和情感成为他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大猫和老鼠》中,幼儿在游戏和搞笑的基础上,明白不能像急性子的猫那样,要稳扎稳打的道理。
教师要根据音乐性质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激活幼儿思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勇于创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游戏、有效地获得知识,并提升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游戏。
参考文献:
素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工艺。素三彩釉色以绿、黄、紫三彩为基本色。绿彩又称“浇绿釉”、“瓜皮绿釉”,紫彩又称“浇紫釉”、“淡茄皮紫釉”,为低温铅釉。黄、绿、紫三种素彩亦可用作地色,由此形成黄地、绿地和紫地。成熟的素三彩最早见于明代成化时期,流行于明清两代。
素三彩牡丹纹饰用色、制作等有别于其它各类瓷器。
素三彩牡丹纹饰用色素冷。以绿、黄、紫为主色调,虽然另有黑彩、褐彩等,但决不用红色釉彩。色调素冷,是素三彩名称的由来,牡丹纹饰也不例外地定格在“素”字上。素三彩的形成与其早期应用有关。早期素三彩,多为用于丧葬祭奠的器物。素,原指白色生绢,后泛指白色物品,如素衣、素车、素手、素艳、素尘,分别指白色的衣服、车子、手、花和雪。后来冷色调的颜色也均被视为素色,所以早期的素三彩与丧葬祭奠有关。如今传世的明代成化纪年素三彩足具,即为丧葬用物,用来垫托死人双足的,足具铭记:“成化元年孟秋吉日景德镇东山程氏静乐轩章靖公十一世孙节淳置为妻何氏足具用”。
素三彩牡丹纹轮廓线多为立体。这是因为素三彩是采用珐华和锥拱工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珐华,又称珐花,是一种流行于山西晋南一带陶器装饰画技艺,创于元代。它是采用特殊的带管泥浆袋,通过挤压从管口流出泥浆线条,以此勾勒图案就形成立体的效果。这种方法用于绘画和建筑则还要早,术语称“沥料”。明代中叶将泥料改用瓷料,珐华工艺就被移置到瓷器制造。立体线条也可用毛笔蘸瓷浆后在纹饰线上堆加画成。锥拱,又称锥花,是用铁锥在瓷胎上锥刻纹饰,锥迹形成的牡丹立体轮廓线更具劲力并有凹凸的变化。此外雕刻工艺的运用,素三彩牡丹纹饰的造型就更丰富多彩了。
明代素三彩牡丹纹饰瓷器,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古丽厚重的艺术风貌。
成化珐华素三彩牡丹梅瓶,是运用珐华工艺的典型力作。梅瓶所饰如意纹、牡丹纹、钱纹等,都由珐华工艺绘成后烧制成硬胎,然后牡丹加施黄色、枝叶加施绿色、地施蓝色,再入窑低温烧成。所现牡丹纹主体性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成化珐华彩镂空有凤来仪图鼓式绣墩。体现了多种工艺综合应用的效果。绣墩,又称坐墩、凉墩,为古代坐具。鼓形,中空,腹微鼓,腹部两侧对称贴塑兽面耳。通体采用珐华、浮雕和透雕工艺表现纹饰,然后施白、蓝、紫和孔雀绿,画面中心有镂空牡丹纹,外壁上下种有凸起的鼓钉纹两周。中部为镂空与浮雕相结合的“有凤来仪图”。图中洞石纹两侧是双凤纹,左右展开的牡丹纹枝干也生发于此。两朵盛开的牡丹花遥相呼应。花朵大,为白色,花心及部分花瓣的内侧,染有淡淡的紫色,并有隐隐约约不规则的蓝彩点,使鲜艳的牡丹花与蓝地和谐相融。绣墩耐人寻味,反映了成化素三彩纹饰的审美趋向和普及的程度。
明嘉靖牡丹纹饰素三彩又有发展,如创烧白地素三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白地素三彩牡丹纹大瓶。高63.4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17.8厘米,这是素三彩中少见的牡丹纹大瓶。瓶口微撇,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胫部微外撇。图案谨严而生动,色彩丰富而典雅。口沿下绘如意头纹,近足处绘卷枝纹,瓶体绘缠枝牡丹纹,共有花十八朵,花朵大而饱满,牡丹用黑彩勾勒,花染紫色;花蕾和缠枝染黄色;叶染孔雀绿,花、叶、枝的间隙饰有形态各异的绿色如意头纹。细密匀停的白地,使丰满的画面倍感精致而又充满灵透感,浓重的牡丹因此得到充分的显现。这件绣墩显示了作者用色的大胆和对色彩的驾驭的能力。
明代万历年间的素三彩,种类丰富,产量增长。器物常见有盘、碗、炉、尊、瓶、绣墩等。牡丹纹饰的应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并精品层出,紫地素三彩尤具清新素雅的风采。
明万历珐华紫地折枝牡丹纹双耳瓶。高43.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13.2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撇口,长颈,溜肩,腹下渐收,束颈。足部外撇,圈足。器式别致,颈两侧贴塑折枝形耳,双耳造型别具地格。通体施紫釉,色泽沉着凝重浓烈。绘制先以珐华工艺勾勒出牡丹纹轮廓,然后枝叶施填孔雀绿,花瓣施填白彩,牡丹茂盛,枝叶招展,在紫地的衬托下富有浮雕感和装饰性。
万历紫地素三彩折枝花果云龙纹对盘。高2.7、2.9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8.5、8厘米。盘口微撇,浅壁,浅圈足。茄皮紫色为地,采用锥拱填彩工艺。锥拱成图案后,分别施填黄彩、绿彩。紫色作地色的情况下,更显浓厚深沉,内外饰黄花绿叶折枝牡丹等花卉。
明代素三彩最为精致的极品,应数崇祯黄地素三彩双龙牡丹纹碗。碗高16.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17.8厘米。敞口,深腹,圈足。通体素三彩,内外壁均为黄地,以绿、紫、蓝、黑、褐等彩。外壁绘两龙戏珠纹,火珠下悬有“玄山苍水”楷书抬牌,抬牌上覆荷叶,下托莲花;碗的内壁,绘有四凤穿牡丹纹,中间为一凤,外围为三凤,呈品字形布局。缠枝纹与凤纹的线条飘逸流畅,和谐统一;牡丹花瓣的边沿为白色,瓣根染深紫色,立体醒目,神采飞扬。底圈内书有用矾红彩书“皇明崇祯十一年
腊月初八吉时……福有攸归。”“福有攸归”四字稍大。这类素三彩器物多为祭器。作品精细的程度,布局的机巧,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素三彩在继承明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飞跃的发展,此时素三彩不仅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它已成为宫中常物而倍受康熙等帝皇珍爱。在这种情况下素三彩烧制数量较明代大为增加,品种繁多,工艺上也多创新,从选料到加工,更趋精良。素三彩猗角牡丹纹、白地暗刻、三采加红等,都体现了时代特征。
清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流行的素三彩攒盘。康熙最喜欢素三彩攒盘,促使了攒盘精益求精而成为瓷器中的瑰宝。攒盘,也称果盒、馔盒,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故宫旧藏有清康熙素三彩荷莲纹攒盘和黄地素三彩花卉攒盘。康熙黄地素三彩花卉纹攒盘。高2.1厘米、整套口径46厘米。攒盘即果盒。此攒盘由7个六边形小盘、6个五边形小盘和6个梯形小盘,共计19个小盘组成。每个小盘的内底均以黄地素三彩绘制折枝牡丹纹,内壁施绿彩,外壁施黄彩,使牡丹纹具有一种逆光感觉。《饮流斋说瓷》称:“果盒亦谓之馔盒,乃合数个盘格星罗棋布于中,略似七巧之版,而置种种食品于其内也。康窑最喜三彩,有由九格至十余格者。”攒盘按小盘件数的不同,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
素三彩犄角牡丹纹,最具时代特征。清康熙绿地开光素三彩花鸟纹碗。碗高7.9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6.9厘米。内施白釉,外壁四个长方形开光,开光外为绿地。开光内,绘素三彩四季花卉纹,图案以绿彩为主,配以白彩、紫彩、黄彩。其中一面为牡丹梅花纹,牡丹花的顶部花瓣组合成两角耸立状,为典型的清康熙年间犄角牡丹样式。作品的高明还体现在黄彩妙用,牡丹纹的顶部,施有淡淡的黄彩,便引进了阳光,使冷色调的绿色牡丹,顿生光泽。
白地暗刻素三彩也是康熙时期最具特色的品种。清康熙白地素三彩暗龙花蝶纹碗。高7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壁,圈足。施釉前先在瓷胎上刻龙纹,然后内施白釉。外壁以白釉作地,上绘牡丹、蝴蝶纹,施以黄、绿、紫彩。龙纹暗刻于彩釉下若隐若现,与釉下彩牡丹纹的清晰明丽相映成趣。暗龙的出现使作品产生神秘感。暗刻,出现于明代,到清康熙年间得到充分应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正如清未寂园叟《陶雅》所说:“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丽。”
晚期的素三彩也出现了红彩,即“三彩加红”。清道光黄地素三彩龙凤纹象耳盘口瓶。高34.5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口,细长颈,溜肩,足圈外撇。颈部置对称象首耳,颈下饰凸起的裙边装饰,造型独特新颖。通体素三彩,施黄、紫、蓝白彩,主体纹饰为腹部的两组龙和凤纹,构成黄地、绿龙、紫凤格局。在色彩方面,绿龙纹与上下绿彩蕉叶纹相呼应,凤凰纹与裙边上的牡丹、如意纹相谐调。牡丹为辅助纹饰于瓶颈下的裙面部,白地精绘带红色的紫彩牡丹,在白地上异常娇嫩亮丽。带红色的紫彩、红彩的素三彩,俗称“三彩加红”。此时已成喜庆活动的器物。慈禧也喜素三彩,署款“储秀宫制”的素三彩,就是专供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