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古诗一首

清明古诗一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古诗一首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1篇

一、正确地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读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把握其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读诗,不仅读内容,还要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宏观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还有诗人个人的身世、荣辱、人生经历等。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揣摩诗作情感打下基础。我们在赏析唐代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时,必须先要明确这首诗歌的缘起。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这对一直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元稹来说,不啻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他因此忧郁了很长时间。时隔五年后,诗人的好朋友,同样身为大唐著名诗人的白居易也因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惊闻这一变故后,提笔慨然写下此诗,来表达自己为朋友蒙受不白之冤的愤懑和对朝廷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的控诉。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自然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回答题目也自然能比较深入地进行分析。其次,概括诗词曲的大意。对于诗歌的解读,千万不能字斟句酌,过分地求“甚解”。诗歌本身就是高度凝练的,主要凸显的是意境美。如果用大白话的文字去直接翻译,会使诗歌的内涵大打折扣。所以翻译诗歌,力求神似,达到意会即可,当然,对诗词中比较精辟、传神的字词的解析除外。再次,注意诗体及作家风格。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其流派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流派的诗歌所体现的风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作家的写作也是自成一派的,自然也是根据各自的独特风格来赏析的。最后,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的精髓就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营造了最优美的意境,传达了最深刻的情感。例如,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赏析题第二题: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此题以课内外衔接的形式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题干中说到了与《观刈麦》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降低了此题的难度,即解题时可从《观刈麦》一文出发进行考虑,再与本诗做印证性理解。从诗人角度讲,将农事入诗,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现状的关注。诗人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二、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首先,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一首优秀的诗歌,诗人必定在选词用语等方面费尽心血,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至高境界。里面的一字一句必然是意蕴无穷的,尤其是那些历来都被人们所吟咏的妙词佳句,更是神来之笔,让人折服。还记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吗?还记得“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吗?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品评。其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一直为苏轼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而深深折服。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为惜春,一点也没有颓废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何尔见到如此“繁花”便“惆怅”?是因梨花“淡白”似“雪”,那时的诗人本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今日似乎有点“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意味着开始,那我们是否该珍惜这人生中难得的“清明”呢?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最后,还要品味欣赏诗词的表现手法。《回乡偶书》中的对比手法是明显的:“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儿童笑”与“我”回家的悲凉心情,这几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怀。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2篇

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观看幻灯片更直观得让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同时配合教师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现场互动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清明节的丰富活动形式,如:扫墓烧纸、春耕、荡秋千 、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最后《清明》诗词欣赏以及每个班事先准备的一首杜牧诗(附后),表演给大家,把气氛推向了。

二百余名幼儿和二十余名老师沉浸在《清明》的情景中,时而朗诵,时而专注听讲,时而各班精彩展示,时而掌声此起彼伏……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这首诗的意义,以及它的作者杜牧先生。通过学习他的诗集来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孩子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着古诗词的魅力,纪念这位大诗人,活动圆满成功。

附:《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惜春》

(唐)杜牧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中秋》

(唐)杜牧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3篇

李白是因为喜欢贵州的茅台酒,才来贵阳安居的。私塾就在黔灵山公园旁。私塾不收学费,只收茅台酒。

坐了20分钟的滴滴车,我来到李白住处。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真是人间仙境。李白身着汉服,长须飘飘,果然不负“诗仙”称号。他看到我,只问了一句:“带茅台酒没有?”我说“带了”,就赶紧把茅台酒从书包拿了出来。李白接过酒,看了看,又闻了闻,发现没有问题,就把我带进书房。

李白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对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韵’。要学写古诗,就要从读古诗开始。”接着,他就开始带我读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我是小学生吧,他教我读的好多诗都是我们课本上有的。只是他摇头晃脑的读书神情与我们老师大不相同。

读了一会儿诗,他又拿出一本书,上面写着《声律启蒙》,说道:“学写古诗,还要学会对仗。”于是,又带我读道:“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都是一些很顺口的句子,既熟悉又新鲜。

不觉到了中午,李白问我:“你午餐怎么安排?”我说:“我带了方便面。”李白说:“那好吧,你吃面,我喝酒。”说完,他就打开一瓶茅台酒喝起来。他边喝边唱,兴致很高,一瓶酒,一会儿时间,就被他喝了个大半。我怕他喝多了影响下午上课,劝他少喝一点,他却说:“你不懂的,烟出文章酒出诗。”

下午,我的课程是学做诗。他说开始做诗,要求不能高,基本通顺就可以了。说完,他就给我示范:“孝禹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里一翻身,压死知多少?”我心里想,李白这是在打击我。我想起他写的《望庐山瀑布》,就调侃他:“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李白听了,连说“好诗,好诗”。但是他不甘心,又说道:“清明时节雨纷纷,孝禹乱吃肚子疼。借问厕所哪里有,牧童笑着不应声。”我一听,这是要我把便便拉在裤子里呀,太狠心了!看来我得放大招了。我转了转脑袋,念道:“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李白来跳舞,炸成二百五。”李白一听急了,大叫道:“你个小屁孩,敢骂我二百五?”说完,拿起鸡毛掸子就来打我。于是我们就在书房里追赶起来......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4篇

语文是一门包含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学科,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利用渗透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背诵名诗名句。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背诵古诗文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古诗文的欣赏、感触和理解的过程。古诗文的格调韵律,诗词中的场景画面,所呈现的人情事物,作者的喜忧感悟,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背诵古诗文的无形之中,就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分析名诗名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联想无限景象。许多古诗名句都包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反映一种博大的胸怀。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抓住古诗文的经典魅力之处,认真剖析包含的道理,感受古人的思想,努力折射传统文化的倩影,通过耳濡目染,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是一种熏陶,一种影响。通过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进行文化教育,可以营造浓厚的课堂传统文化氛围。第一,营造课堂整体气氛。一种传统的文化氛围,应是静谧和严肃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配乐视频画面来烘托气氛。在背景音乐和情境画面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穿越时空,将学生带入古代氛围中。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非常大气的宋词,教师可以用《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背景音乐,用波涛汹涌的长江巨浪作为视频画面,让学生朗读,既能凸显《赤壁怀古》的大气与洒脱,又能烘托浓厚的课堂传统文化氛围。第二,营造传统语言气氛。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可采用古香古色的课堂语言进行讲解,交流内容应以古诗文为引,以诗文背后的传统文化为主,将学生带入到传统文化的交流氛围中,学习古诗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丰富课堂文化活动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灵活的课堂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努力丰富课堂文化活动。第一,课堂辩论。教师确定主题,学生进行辩论,辩论时要求学生尽量使用古诗文作为例证,或者用古人的思想作为证词。这样的辩论方式,能让学生在巩固对古诗文学习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第二,学生讲解。让学生自行选取一个传统文化主题,搜集与该主题相关的古诗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可选取“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古文如《师说》《吕氏春秋》《论语》等。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去领悟这些明文名著,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传统文化拓展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语文

G633.3

中国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可以做到会背诵,会默写,也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意思说出来。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学生不会对这些古诗加以运用,渐渐地就忘记了。这就违背了学习古诗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加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外,还能熏陶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尝试运用古诗词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将对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精彩巧妙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氛围、寻找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古诗词作为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会受益颇多。如在教学《山在访友》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学生们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在课堂中带入了友人之间的那种相识、相知与相惜,这堂课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有一首选自《诗经》的《采薇》,由于书中只节选了原文中的四句,16个字,仅看字面,学生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和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乡,乡关渐进,想:是谁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来了会有谁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等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节变换,时光流逝,一去几年,他将家乡的什么季节错过了?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记,正是横黄橘绿时”的秋天……他快到家时会如何呢?学生们纷纷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不仅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把以前学过的诗句学以致用。

三、灵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古诗词也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仅在于记忆得多少,还在于让其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对语言的美化功能,对古诗词的应用加以强化,能够将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予以打破,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展示出来,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体现“母爱”的主旨非常适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对体现“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体现“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非常适用。对诗句进行恰当地引用,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分的“亮点”得到增加。再次,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十一说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吟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新同学来到说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古诗词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写入文章。这样就能在简单的应用中获得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兴趣

高尔泰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词更具有美的特质。实际上,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应贯穿美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美、捕捉美、学习美、创造美。如引导学生品味《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首优美的词,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诗绘成一幅画来阐释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广大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应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古诗词加以运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感受。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