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语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
主办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双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610
国内刊号:31-1758/R
邮发代号:4-60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培养阅读兴趣
①大力宣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读书有用论”要利用板报、橱窗、晨会、班会以及课堂等阵地经常向学生灌输,让他们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②推荐好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的兴趣,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发挥“好书”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无意”兴趣,让他们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像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书、知识性强的书、趣味性强的科技书、文笔优美的精品书、经典的文学书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开展活动。在指导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一种可行的激趣方法。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可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可颁发“课外阅读奖章”“全能小博士”等奖状;可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等。④巧妙推荐。教师一方面可以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适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刨根问底”;另一方面可以推荐必读书和选读书,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倘若没有科学的方法作支撑,其阅读兴趣也不会持久的。因此,在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要遵循阅读的规律,依托课内教学,剖析一些规有律性的课外阅读,及时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读物特点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增加阅读信息量;也可以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课外阅读正是实践这些方法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课外读物,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逐个训练,巩固这些阅读方法,进而提高泛读、跳读、速读的能力。实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之目的。②思考的方法。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思起于疑,要教给学生自读、自问、自答、边读边思、主动运用工具书质疑解难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③拾贝的方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和积累语言材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外阅读中要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方法。像优美的词语、精美的片段、精彩的篇章……要学会识别,学会摘抄,甚至主动记诵。④随笔的方法。读是吸收,写是倾诉;读是基础,写是升华。将读与写结合,是指导课外阅读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教给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对课外读物进行评价,主动与自己比较,联系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评说。
三、注重阅读实践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加减并举,使学生有时间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无疑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我们一味地做“加法”只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而不适当地做些“减法”的话,不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会逐步消失,而且学生的身心也要受到损害,最终得不偿失。因而,适当地做些“减法”非常必要。首先,我们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繁琐的分析、减少繁琐的提问、减少机械的死记硬背、减少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其次,要压缩家庭作业的时间,减少“死抄”性质的家庭作业,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再次,可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减少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时间的“边角料”,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中午时间、活动课时间、放学后时间、双休日时间等这些学生时间的“边角余料”,正是组织学生以班、以组或以假日小队等形式进行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把学生组织起来,营造氛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养成习惯。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外语课程建设 外语师资培养
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亦日益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的论题中最多的是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探讨,但国内学术界对中外合作项目中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却比较局限。笔者作为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在“软件工程”(IT Service)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组(下称“中新合作办学项目”)核心成员,结合一线实践经验,拟对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语课程建设及外语师资培养的基本情况作一初步探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课程建设
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计划而言,外语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工具。因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语教学从目标上讲,是要提高学生的沟通实战能力,最终能听懂国外高校派来的教师用外语讲授的专业课,能以外语作为思维语言消化理解并运用国外高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张漾滨,2008)。从课程设计来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教学,既不同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又有别于大学外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也不能照搬社会上出国人员外语培训的课程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交流的国际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课程建设目标。
1.英语课程的开设
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前三个学期分别开设了《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四门课程每周2~4节的课时量,而《综合英语》课程则更是高达每周6节的课时量,充分体现了外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重要地位。
2.外方专业课程的开设
教育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教师所担任的课程达到总课程门数的有三分之一以上,且多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要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听懂外方教师授课内容,并且按要求完成课堂练习、课后实验、期末测试等任务,所有的教学环节均由英文完成,这对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由于外方教师授课的时间较为集中而且强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项目组的中方语言教师及专业教师跟进教师课堂,全程协助学生在外方教师所授专业核心课程中所可能遇到的语言沟通障碍,帮助学生突破专业知识瓶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师这一最终办学宗旨。
3.中方双语专业课程的开设
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专业含核心课程是引进的外方课程,要求中方专业教师使用外方提供的原版英文教材,引进的所以专业课程均需要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中方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该领域过硬的专业背景,还应具备能够使用标准、流利的外语进行知识讲解的能力,但可适当运用汉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或借助肢体语言等其他非语言行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纯外语语言产生的困惑或误解。根据协议,引进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作业或试卷及其相应的批改等存档资料必须是全英文情景,以达到外方颁发学位的考核要求。这就对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师资的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师资培养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运用外语,而且在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复合型人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内外两套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两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统一,重点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中外教师的合作交流,选派优秀的中青年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养合作办学项目组中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许静雪,2001)。笔者结合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具体特色,提出以下有关外语师资培养的几点建议:
1.项目组教师开展外语校本培训
为了提高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将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项目组教师开展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的校本培训。作为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前期师资培养方案之一,外国语学院将度身为信息工程学院项目组教师提供英语培训课程,强化专业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定期开展由外教主持的英语角活动,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教学实践,提高项目组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外语科研能力。
2.项目组教师国外访学
根据合作协议,项目组每学期将至少选派1名语言教师及1名专业教师赴合作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国外访学。访学教师将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专项培训、海外语言及文化浸染等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水平。同时,我校还将邀请外方资深教学及管理人员来我校讲学、访问等建立双方深层次学术关联,进一步提高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组教师的外语师资水平。
三、结语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及办学实体上个体差异较大,且目前国内在此领域可供参考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因此,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在软件工程(IT Service)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的推进仍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本文结合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优势对外语课程建设与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旨在提升我校中新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增添新活力、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志红,等.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白云学院中英“3+1”项目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
一、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定义
探究释义为探索研究。探索就是索求真理;研究即为探讨原因。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是指小学生以课内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外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增加学生进行充分探究的机会,让课程打破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而更具开放性,利于孩子从课本中跳出来,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研究。让学生在掌握应有的科学知识、技能等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综合养成。
同时,课外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劣互补,更大地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家长辅导者以及学生研究者三者之间的效能。是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课程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一个有效渠道。
三、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意义。有些科任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外探究活动中。这归因于外因缺少课外探究活动考量,内因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性,造成认识不足,工作懈怠。教师一般只热衷于将所有精力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科学教学活动中,然而对于课外探究,却很少涉足,往往只是简单地布置,能完成更好,完不成也无所谓,缺少后期必要的指导、评价,或根本没有相关指导。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主动参与性不强,对课外探究的问题本身兴趣不高,对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感到茫然,直至学生兴趣尽失。
2.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目前,不管是科学探究起始课、常规课或是精品课,大多数教师只在思想上把课外探究当做一项必不可少的口头作业而不真正落实。因而学生在课后自然不会付诸行动,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深析原因,根源出在教师身上,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只是单纯地将精力放在课堂内的教学设计等上面,而对于课外探究活动的问题、内容、方法、指导以及相关活动载体没有考虑到位,致使学生从3年级的课外探究初始课开始逐步失去参与感,失去探究兴趣,丧失主体地位。
3.家长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技能课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不及语文、数学等学科,但时代的进步,家长的素质以及对小学科学技能课的科学启蒙作用在认识上的提高,变得更愿意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技能学习,无形中家长就变成了活动的安全员、督查员、保障员,1对1实践的辅导员、评价员等诸多角色,家长已是当前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力量。但是科学教师的思想懈怠,行动迟缓,使得目前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失去了家长的重要作用,由“可喜”变得“可惜”。
四、提高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
教师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如不能充分认识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所在,活动等于失去灵魂,如教师不能担负起自身应尽的组织、指导等职责,活动等于失去组织。因此,只有当两者兼备时才能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形神兼备。教师在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时做到“备教材教参”、“备学生个体”、“备家长参与”、“备学科整合”、“备评价机制”的“五备”策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养成。
1.“备教材教参”是指从简单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即把只教知识转变为在更大程度上将知识的传授贯穿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中得到能力的培养,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相配套的课外探究活动,以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等。如在5年级学习《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前,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布置较短周期的课外资料收集、整理活动,把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6年级《月相变化》学习时可以设计在学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后布置较长周期的月相观察活动,紧接着完成《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巧妙地错开教学时间档,让观察成果能有效展示,交流及评价等。
2.“备学生个体”是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考虑到所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生课间活动兴趣所在以及个性特征等诸多信息,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方式。如教师设计5年级《做一个生态瓶》时,应考虑到家庭周边环境、安全因素、学生个体水平、能力等差异,在设计课外制作时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活动较为妥当,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52页)避免了一些动手能力差,悟性不够强的同学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操作方法感到茫然,起到“兵教兵”的作用,以保证活动圆满完成;在4年级《种子的散播方式》一课中,教师根据当前中高年级学生课间喜欢玩游戏卡的兴趣点,设计课后制作种子散播方式的游戏卡片环节,学生在课外设计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内教学内容,而且课间竞赛性质的游戏也无形地扩大了课外知识量。
3.“备家长参与”旨在取家庭中存在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之长,补学生在课外探究中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之短。参备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及周边环境以及家长的指导能力、参与程度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需要,结合孩子家庭信息,赋予家长多重角色,即活动全程的安全员、督查员、保障员;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员、评价员。家长多重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弥补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而且还能将探究实践活动因家长的全程陪同,悉心指导、评价而变得扎实,让教师心里变得踏实。在4年级《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中,设计家长全程参与到山区、田野、河流等“探险”活动。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五官感受的石头在课堂上变得不再生冷。课外探究让学习变成快乐、轻松的事。
4.“备学科整合”指将科学教学内容与该年级其他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这需要教师学会做有心人。如各年级都存在的观察类课程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相整合,进行教学设计;结合6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告诉孩子们科学需要见微知著的科学态度;4年级《天气日历》制作可以与美术老师事先沟通,利用美术制作课进行整合设计,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环节;结合5年级数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知识进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相关知识学习等。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重要课程,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他们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所以,科学教师必须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科学教学只有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学习的“研究后研究”,才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科学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利于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那么,科学学科中可以有哪些开放性作业呢?
一、延续课堂实验,激发探究欲
对于农村小学,受场地、器材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农村小学课堂里很难看到人人动手实验的现象,因此更多还是以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实验为主。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该大力倡导学生结合课余进行探究性实验,鼓励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做拱桥》一课,由于材料准备的是西瓜皮、水果刀、垫片。又刚好是秋天,要每组都有西瓜皮或者其他材料难度很大,并处于安全与场地的考虑,教师选择了演示实验。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的体验拱桥受力特点,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历实验过程。因此,笔者布置同学们回家与家长做一下“瓜皮拱”,从课堂延续到周末的探究活动,这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实了学生周末生活,更好的调节了学生心理的疲惫。在实验中,很多学生还主动的写了实验日记,可见,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作业的过程中,是一种享受,一种兴趣支配他们的行动。
二、参观、统计、调查活动,走进社会与自然
伽利略说过:“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伟大的书里面,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人们必须去读她。”参观、统计调查,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向社会,带向大自然,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作为他们的认识对象。它为学生亲近自然、崇尚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如:鲜花有多少种颜色?蚂蚁爱吃什么食物?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存在?一天中什么时候空气最好?水稻能否在山地里生长?学生学习《电能》后,我要求学生参观家乡三星热力发电站,请发电站专业人员作介绍,了解热力发电的原理;学习工具和机械这一单元时,我请同学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机械用到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原理。学习《环境与保护》后,我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家乡的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学生在课外时间接触到家乡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他们不仅可以认识这些动植物,了解这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可以知道这些野生动植物的用途、蕴藏量等,大大丰富知识面,树立了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感。
这样丰富的活动大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在丰富多样的信息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等各种实践活动,必然会获取大量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处理这些知识显然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这些纷繁的信息系统化,才更好地为科学探究所用。
三、科学观察活动,培养观察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是认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是科学发现的开端。任何学习活动、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始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精细观察。在小学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观察,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小学的科学教学过程中。
学会观察是学好科学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掌握观察方法,就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意注意身边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位置、状态变化。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结合科学课上的内容进行主题观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凤仙花的一生的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除虫等自觉管理行动,亲历凤仙花的生根、发芽、出苗、长叶、拔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写观察记录、小论文等,收集凤仙花果实、种子。在种植凤仙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种植多种自选植物,如:毛豆、罗汉豆、青菜、马铃薯、兰花等,在种植管理中,观察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又如:组织养蚕活动,亲历生命过程,体验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
四、科技制作活动作业,培养动手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与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只有大脑左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个半脑的活动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基本上都是“左脑化”了,而那些被忽视的内容,恰好是创新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中重要的便是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训练。手工制作活动作业正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长知识,“做”中长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学生养成了做的习惯,“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陶行知语)。
如在学习完《垃圾》一课后学生利用易拉罐制作小花篮;用纸板和电子表的机芯等制作出小电风扇。采用校内校外采集到各种各样的树叶,经过压制,用来制作叶画,制作叶脉标本。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利用一张纸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利用废旧的可乐瓶、胶卷盒、易拉罐等可以做许许多多的玩具、学具。开发创新意识,促进互助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鸡蛋撞地球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综 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了鸡蛋撞地球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气球、棉花、海绵等,完成了“鸡蛋撞地球”的伟大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的感受可谓丰富多彩,从他们的科学日记中可见一斑。
五、亲身经历成长过程,热爱生命科学
种植与饲养活动,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思想,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研究科学的意识和兴趣。所以,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让孩子们课后回家种种如花生、向日葵、萝卜、牵牛花、玉米……,养养小白兔、蚕、蟋蟀、金鱼、鸽子……,发展、培养学生对种植饲养的兴趣,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两栖动物》时,许多学生都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表示不可理解。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外饲养小蝌蚪,仔细观察蝌蚪发育成为青蛙的过程。结果,学生不仅全面具体地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发现了许多新问题,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他们发现在温暖的水中,小蝌蚪的卵会孵化得更好;如果不及时换水,蝌蚪会死掉;蝌蚪只能生活在浅水中,水深了不行;蝌蚪成活率很低;蝌蚪最初是植食性的,后来逐渐变成肉食性……,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绝对无法学到的,而且比课堂学习更真切、更具体、更全面。
六、布置阅读作业,开阔视野
书本的知识是有限,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在科学知识海洋中畅游,就必须阅读大量的科普读物。科普读物全称科学普及读物,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读物,它包括文字读物、音像读物等等。通过科普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