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由贸易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1篇

国家立法需明确规定建立自贸区的条件、允许入区的商品、授权操作以及海关监管程序,具体包括对适用性、自贸区建设及其布局的专门要求。海关有权对自贸区仓储货物进行自由查验。不仅进口商品,国内商品也须经过授权方可进入自贸区。对进口货物的进入限制通常出于公共道德、安全、健康和动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考虑,或是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海关通常要求申报人提供抵押,如缴纳相关税费,以确保相关海关义务得以履行。在自贸区内,应允许以保存货物为目的而对货物进行处理。另外,应明确规定加工和制造业务的规则。国家立法需明确规定,哪些商品在自贸区内部消费时可享受关税和其他税费全免待遇。除特殊情况外,货物在自贸区内的停留时间需符合规定。允许转让区内货物的所有权。对于已进入或在自贸区内生产的商品,应允许其转运到另一自贸区或是适用其他海关程序。若货物从自贸区转出内销,则国家立法须对确定货物数量、价值的时点加以明确,同时确定所应适用的关税税率。若自贸区要关闭,应给予有关人员足够的时间,以便他们将货物转运到另一个自贸区,或是根据海关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安置。

WTO规则下的自由贸易区

原则上,WTO规则适用于成员国的全关境,当然也包括自贸区。此外,WTO规则明确要求成员国“在国内法律法规、管理程序上与附约中所规定的责任保持一致”,因此自贸区的法律组织形式必须符合WTO的相关要求。

WTO新成员的加入文本中,明确定有自贸区适用的四类规则:(1)非歧视性;(2)补贴;(3)贸易相关的投资手段(TRIMs);(4)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TRIPs)。

在自贸区适用非歧视原则的问题上,需从纵横两方面考虑。从纵向看,由于自贸区经常给予投资者大量额外激励,以致区内外的法律管理机制可能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优惠能否扩展到WTO成员国全关境。持纵向观点的人认为,自贸区的存在动摇了非歧视性原则的基础,扰乱了世界贸易体系,并将无可避免地导致欺诈。而持横向观点的人认为,政府在自贸区内外采取了平等的政策,且自贸区内外的政策无需完全相同。

政府为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会导致贸易扭曲,因此被WTO所规制。大部分自贸区坐落于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附近,提供此类一般性基础设施不能被视作补贴。但是,政府为自贸区内企业提供低于市价的土地、电力、水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将被视为补贴。一般而言,非商业性的政府贷款、贷款担保和其他财务支持将被视为津贴和福利。在自贸区内,出于商业考虑而采取的措施不被视为补贴。退税方案同样不被视为补贴,因此可在自贸区内运用。

WTO规则禁止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例如本土原料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外汇管制或出口限制。各国政府设立自贸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投资,因此他们倾向于放松或者不执行TRIMs。与补贴情况不同,TRIMs的特殊差异化待遇并没有在自贸区被广泛适用。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许多国家在许可的转变期内,并没有披露其自贸区内前后不一致的TRIMs。也就是说,WTO成员国不愿使用禁止陛的TRIMs,也不愿将其告知WTO。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 农产品

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农业将被作为重点的贸易对象,因为农业在各国的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双方均将农产品作为合作的重点对象进行开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的贸易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为了更好地把握自由贸易的形式和格局,就要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研究。这对促进自由贸易区农产品的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研究的。

一、早期收获计划和货物贸易协议简介

和其他的贸易区相比,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说是在中国最具影响的一个,而这早期收获计划和货物贸易协议作为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主要法律条文。早期收获计划针对的产品是一些农产品,将01―08章之前的产品都被成为早期收获的产品。同时为了照顾到东盟国家的利益,将之外的产品也称为早期的获利产品,并将其称为特定产品一并参与降税。同时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将一些国家的部分产品排除在早期收获产品之外。早期收获计划是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启动的,并且纳入到早期范围之内的产品其关税税率最终将减小到零。

货物贸易协议是于2004年11月签订的,2005年7月全面降税活动正式开始。这对于早期收获产品是一个补充的协议,他将为纳入早期收获计划的产品纳入到了货物贸易协议之中。同时也对这些产品进行了分类,即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对于正常产品其关税税率最终会降到零,而敏感产品的关税将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早期收获计划和货物贸易协议对待东盟成员是不同的,对新成员给予较长的过渡期。在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一些成员签订了一些服务贸易的协议,2010年1月,中国与东盟的老成员将正常产品的关税均较小到零,此时也就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

二、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1.自由贸易区建立推动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

自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就以一个稳定的数字在增长,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一度超过日本,其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这其中,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也迅速的增长,特别是2001年以来,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增速明显的加快。

2.中国与东盟早期下蔬菜水果贸易进展顺利

自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中国与东盟的早期收获计划降税过渡为东盟的老成员将早期收获产品全部降税的计划。因为中国与东盟的地域特征与生产种植的结构存在差异,产生的结果不仅是两者之间的种植结构具有互补性,也会由于同质原因而产生竞争的关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向贸易区出口蔬菜,以及自由贸易区向中国出口水果。

东盟自由贸易区向中国进口的主要蔬菜品种不仅有冷冻的大蒜、马铃薯,还有洋葱、花椰菜等,进口的水果以柑桔、苹果和葡萄为主,并且维持着较高的进口规模。而东盟向中国出口的蔬菜相对较少,他们主要是出口热带水果,特别是最近几年对水果的进口增长较为迅速。由于中国的水果市场较为广阔,有了从东盟地区进口水果的需求,但是水果的进口扩大了供给,不仅影响了国内的水果市场销售,同时也给南方地区水果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东盟自由贸易区老成员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以逆差为主

东盟有10个成员国,新成员有4个,其余的为老成员,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农业的生产情况也各不相同。6个老成员中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具有较为富饶的土地,并且劳动力也相对比较廉价。他们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他们的农产品贸易额所占的比例就较高;而那些属于传统农业国的国家,如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经济状况较差,农业发展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各国;菲律宾在出口上也丧失了比较优势;新加坡在农产品出口中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原因是农业资源的缺乏。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知在1995-2001年之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状况比较稳定,但之后农产品的贸易就出现了较大的提高。贸易提高的主要表现是中国向东盟的国家出口的贸易额不断的加大,而东盟各国很少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农产品,即使有出口,也是少量的。2004年以来,东盟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差距更大,整体上形成了一个逆差的局面。东盟各国向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较为分散,而中国一些需要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国家相对集中,主要是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等国。

三、小结

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的贸易状况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实力有直接的关系,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东盟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深入发展,但是也加大了其贸易的逆差。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大了贸易的比较优势发挥,东盟各国与贸易的对象国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虽然由于同质的原因会造成竞争,但互补的优势还是大于竞争的优势的。东盟各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热带水果、植物油以及部分的水产品,其进口的主要有温带水果和蔬菜。受东盟各国与贸易国之间的地域限制,东盟各国从贸易国进口的产品较为多样。而东盟的地域原因造成其只有一两个成员国向贸易国出口农产品。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巴拉萨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10-02

一、引言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开始建立。自2005年7月开始,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至2010年,在中国和东盟走过了近10年的共建自贸区之路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标志着双方的经贸关系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了新动力。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CAFTA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部分事前研究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对贸易效应进行预测,也出现很多运用引力模型对CAFTA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的事后研究。

二、建立模型

(一)巴拉萨模型介绍

为了研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效应,巴拉萨在1967年建立了巴拉萨模型,之后很多学者运用这一模型对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的贸易效应进行研究,Perera(1998)运用修正的巴拉萨模型对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不同的成员国以及不同的商品会产生不同的贸易效应。巴拉萨模型广泛应用于测量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原巴拉萨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区域一体化前后分别保持不变,而建立一体化区域会改变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如果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加就表明存在总的贸易创造效应,即国内产品被从区域内成员国或区域外贸易伙伴的进口所替代。对区域外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减小表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即对一体化区域外的进口被区域内进口或本国产品所替代。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由于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992—2007年的数据, 2002年CAFTA正式开始建立,把2002年作为CAFTA建立的分界点。中国进口总额和自东盟各国进口额由COMTRADE数据库获得,中国对区内和区外进口额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模型中用人均GDP代替收入水平,两项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各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吻合,进口值与人均GDP正相关,从修正的R2、F统计量以及D-W检验值可以看出模型拟合非常好,而且各变量的系数至少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由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中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估计值,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进口总需求、区内进口需求和区外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建立CAFTA后都大于建立之前,这表明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但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这说明中国国内高成本的产品被国外低成本进口产品所替代。没有检测到贸易转移效应,一方面可能由于目前CAFTA产生的转移效应还比较有限,中国与东盟全面减税开始于2005年7月,由于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选取数据时间截至2007年,所以自贸区真正发挥效力的时间还比较短,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这也可能导致了CAFTA贸易效应的局限性。另一个解释是由于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对CAFTA区外许多国家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导致的。

四、结论

本文运用修正的巴拉萨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进口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截至2007年CAFTA下中国进口贸易只存在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由于巴拉萨模型变量比较简单,模型对诸如价格、关税等对贸易影响较大的变量并没有考虑,所以本文对贸易效应的解释可能比较有限。另外,我们不能对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作精确的测量,今后应对不同行业产品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进行具体测量。

[参考文献]

[1]薛敬孝,张伯伟东亚经贸合作安排: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6):51-59

[2]陈汉林,涂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5):47-50

[3]郎永峰,尹翔硕中国—东盟FTA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9):76-80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投资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6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十个东亚国家)于2010年1月1日正式组建的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也促进了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相互投资的增长,发挥了国际投资的效应作用。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环境分析

(一)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投资的有利因素。中国和东盟各国有着有利的环境基础:1、相互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相似的历史状况,而且规模庞大的华人也分布在东盟各国,这一分布网络成为中国和东盟在相互投资方面的重要联系和纽带;2、地理上的优势,中国与东盟各国相距短,双方可以就近投资,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等;3、中国与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优势与特点,双方的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强,有利于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等等。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边通过不断地削弱贸易关税,降低或是取消贸易壁垒,为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减少阻碍,为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便利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双边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投资自由化的发展,使得投资的阻碍因素不断削弱。

(二)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官方推动作用与支持。从2002年11月4日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10+1协议》),到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简称《投资协议》),再到《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等一系列文件的签订,这些协议是服务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投资安排,它为投资者及其投资提供了高水平的保护,为在中国和东盟间建立自由、便利、透明及竞争的投资体制奠定了基础。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双方互为合作战略伙伴,建立的多种磋商机制,如“10+1”(即是东盟十国与中国)、“10+3”(即是中国和东盟十国、日本、韩国)、“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以及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的建立,都为双方的投资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扩大相互投资合作的范围。

(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和平稳定。中国与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的。当今世界,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发展,在世界中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经济也快速增长,而东盟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目标的制定,都有利于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作用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既会对东道国,也会对投资国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影响都不具相同,应将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以下主要从国际贸易、资本、技术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等方面来阐述中国和东盟的投资作用。

(一)国际投资会引起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对东道国的投资会导致东道国的资本增加,而投资国的资本减少,提高资本在市场的配置作用和资本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国际投资产生的利润或是亏损,会导致资本流入或是流出,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或是逆差。在中国和东盟的相互投资中,主要是东盟对我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的国际顺差。

(二)国际投资作为国际贸易产物,反过来也会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国际投资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东道国和经济集团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投资者和东道国的企业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而且投资国选择是否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东道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比较投资还是贸易,通过比较出口贸易中的运输成本和直接投资生产中所需要付出的固定成本来选择是投资还是贸易。从这个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代替对外直接贸易,投资成为贸易的另外一种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通过相互之间进行投资,代替对外直接贸易,减少相应的成本,促进利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时有效地占领市场,加强贸易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投资越来越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国际投资会促进技术的转移,对东道国和投资国产生技术效应,而技术效应的产生取决于技术转移的方式,可以是转移给直接投资建成的独资企业以及参与的合资企业,等等。技术转移有利于东道国的技术升级和优化,为东道国带来示范作用,引领着东道国企业的学习与改进、完善;也会形成竞争效应,促使东道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与东盟的直接投资既是技术转移的手段,也是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国际投资在促进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内部分工的发展。技术转移产生的技术效应会推动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投资国通过改变东道国的要素配置结构,引导消费需求,以及对当地的示范和竞争效应,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得出:适当的国际投资也会对投资国产生积极效应,在投资国进行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同时,开发研究新的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带动本国的技术升级。

(五)从对东道国和投资国的社会效应看,国际投资会提高东道国的就业率、提高人们的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适时的直接投资还会为东道国提供及时的帮助,帮助部分处于资金匮乏期的企业,使得它们能够渡过难关。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一方面为东道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通过培训和指导员工们为东道国开发了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东道国的人才素质和质量;另一方面相互交流与沟通人才相互互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资国的人才流失,给投资国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之间的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得国际投资在这一贸易区内发挥着资本流动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产业升级与优化、促进贸易发展的作用。当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中国和东盟各国要坚信未来的发展是一片光明的,只要中国和东盟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

在当代的发展中,经济全球化是主流,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变现形式,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扮演着领先者们的角色,它们创造着一个个瞩目的成绩,在它们的引领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它们为前鉴,从中汲取营养,又注入新颖的因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进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投资方面一直主要是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国际收支顺差。鉴于此,在以后中国应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发挥中国的潜力,提高中国在这一投资体系中的作用,也为东盟各国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东盟各国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与优化;东盟各国应继续扩大对于我国的投资,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在实施中,首先应该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通过双方的官方支持,更好地促进双边投资的发展;其次,要保持双边投资的平衡,避免失衡,中国要加强对东盟各国的投资,使得这一体系内的投资额得以平衡;再者,双方应积极扩大和创新投资领域,把投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扩展至服务业,例如旅游行业、环境保护行业等等,既能够实现双方的利益,又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

[2]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从对东盟的历程和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由来及贸易区建设以来的成果开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从正面效应来说能增进双方的发展、提高经济效应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从负面效应来说,会增加区域内部竞争、减少对外贸易并且内部贸易无增长和来自区域外对贸易区建设的影响。针对贸易区建设的负面效应,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以及加强多领域合作三方面来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效应分析 对策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