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囱的组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义位民族性 石化现象 原因 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55-02
义位是基本的、核心的义类单位,在本文中相当于“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张志毅、张庆云:2005)。义位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上。“石化”最早由Selinker在“中介语石化”中提出,本文中的石化现象是指当前教学环境下相对固化的、不正确的非目的语形式。关于石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论解释,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既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因素,又能为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义位民族性――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石化现象的原因有交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反馈、目的语笼统概括、母语迁移等,笔者认为,语言本体原因即义位的民族性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正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使得二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即使学习者和目的语充分接触,也难以与目的语社群完全融合,与“操本族语者标准”(邓刚,1993)这一理想度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二语词汇“教”与“学”、教材和双语词典编纂中存在的对义位民族性的偏离或不确切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石化现象。
(一)教的主体――教师与石化现象
1.教师某些不地道或不正确的中介语的使用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理解偏差。例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会用英语解释汉语词汇,对以非英语语言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就存在一定偏差,而且教师的中介语本身可能就是石化了的语言,结果理解偏差成倍数地扩大了。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解释方式,就会形成惰性和依赖心理,不会主动用汉语去理解,失去了大量和目的语充分接触的机会。
2.过分重视交际教学法,交际反馈不当(尤其表现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忽视用词的确切性和得体性,以达成交际为惟一目的,使学生意识不到不足之处或存在过度依赖交际策略的侥幸心理。
(二)学的主体――学习者与石化现象
义位民族性体现了语言的复杂性、多变性,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心理距离使学习者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他们习惯依靠母语义位的内部输入来处理语言,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策略上,他们限于用义位进行简单的组合来代替复杂的词语(尤其是多义词),这种简化了的形式往往很难体现出义位的特质,运用时易出现错误。
交际策略上,他们通过回避、语码转换等达到交际目的,忽视义位运用的得体与否,这种缩减策略(Faerch,1983 ;Kasper,1983)使学习者确信即使存在不足也不会影响交际,因而放松了对词汇的深化学习。此外,学习者惯于将学过的语法规则和单个义位的用法错误地用到其他语境中去,这种对目的语的笼统化也是不了解义位民族性的表现。
(三)学习工具――教材、词典与石化现象
当前语言教材的编纂过度理想化,内容过于书面化、正式化,与日常交流语言和场景存在差距甚至脱节。教材的词语释义或者没能展示义位的重要或常用义值,或者搭配上缺乏生活化的语境含量,这样学习者在用词时生搬硬套,出现语用错误或者与本族语者交流时不理解常用的、固定的义位搭配,这突出表现在对习语的掌握上。此外,文化教材的编纂缺乏体系性的依据,未能形成有力的支撑。
双语词典的编纂往往存在义位民族性不突出的问题,如多个核心义项的排列顺序及其联系欠缺逻辑性;例证缺乏典型性甚至是过时的、自撰的,缺乏时代感和同步性,有的不完整甚至不正确;元语言复杂化,缺少整体性;翻译时采用的义位和描写方式往往简单对应,缺少对比性,反而加重石化现象。
二、义位民族性――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方法之一
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也是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价值在于增强了对比性和复现率,即强调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有利于目的语的确切理解和使用。
(一)教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教师而言,教学语言要兼顾“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简明性”(史秀菊,2004);要做到有效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即恰当地否定认知反馈和尽可能多地肯定情感反馈;要意识到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兼顾语言的表达功能和综合功能,而不只是交际功能,这些都是对过度使用交际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拨乱反正”。
教师要创造真实的可理解性的教学语境,对民族性落差大的义位,要通过教学语境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需要的语言范本,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多个层面。
根据义位民族性的启示,教师可采取“有度放射”的策略,如感彩放射、同义义类放射、组合结构放射等(焉得才,2006),以义位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某个侧面为联系点,通过发散思维和联想形成广义上的语义场,不同的语义场展现不同的词汇关系。考虑到对比性和复现率、输入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有度放射”中要联系语义语法语用语境进行比较分析、复习重现,在“精调输入”(精讲多练)和“粗调输入”(涉猎渗透)中防止石化现象。
(二)学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学习者而言,要通过自我调适语言和文化差异,以“距离美”的视角理性看待义位的民族性,理解差异所在,意识到母语迁移、交际策略、学习策略等的负面影响。
(三)教材、双语词典与义位民族性
教材尤其是文化教材的编纂要增强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文化的共核部分,内容既要有适当的高度,又要符合实际的语言交际,词语释义上要体现义位民族性,文化注释要增加,且兼备“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双语词典要达到实用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从义值义域中有选择性地描写义位,形成该义位区别于他义位的个性综合体;合理展现多个义项的联系;元语言做到整体性、简明化、规范化;翻译时选取合适的对应义位和描写方式,既要有对比性(显现语差),又要有复现率(增强可识性);基于对词汇信息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使用情况的严格分析,设置基于语料库的典型例证,真实例证展现的自然性对精确描述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在义位的对比和复现中做到语言和文化的统一。
三、结语
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石化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中义位民族性带来的负面迁移是众多因素之一,但同时义位民族性也带来一定的启示:如何在词汇习得中通过义位民族性的渗透与应用来兼顾词汇的对比性和复现率,凸显其差异性,增强识记,这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刚“语言僵化”评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2]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3]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互补;预设;明确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可见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但是怎样有效的进行课堂合作学习,以及这种学习相对于传统以教师讲为中心的学习,两种教学方法有效性对比一直是我这几年在思考的问题,一次机会,我在两个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次对比研究。
以下是本次对比研究的记录
班级一班对照班二班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传统教学法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班级学情对比两个班均为50人,从四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看,二班稍稍高于一班
教师直接讲授时间15分钟28分钟
学生发言人数26人14人
讨论时间15分钟2分钟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练习和提高性题完成“做一做”和课本练习
做题正确率93%82%
这次课堂实践活动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也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积极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收获,以下就是这几年的一些体会。
1.注重搭配好每一个学习小组,为合作学习打好人员基础
教师要认真考虑每个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四人中配一名学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优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必须安排好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所处的合作环境,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最终降低学习效果。再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我们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的分工轮流进行,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应有责任感,都乐于承担个人与小组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乐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合作。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预设好学习合作的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要明确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要先对本堂课有充分的预设:哪些内容可以放给学生,预留多少时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时教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独立思考就能解决,教师就没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有时某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另外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内容练习,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和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使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走了过场。
3.教师要为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并且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参与其中,并且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观察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在提问和要求学生汇报时尽量把机会让给他们或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让他们在和别人的交流互助中,体验到自身的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既要努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与人分享。在讨论方法时,相互分享各自的思路、策略等;探究结束后,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分享。要让每个学生努力融入小组这个团队中,去参与组和组之间的竞争。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怎样尽量体现出它的有效性,这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去完善和思考的。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死亡率; 影响因素
近年来,冠心病(CDH)、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医学界密切的关注。AMI的发病涉及血管壁、代谢因素(如糖尿病脂血症)、行为因素、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包括年龄、血脂、血糖和血压、梗塞面积及其合并症等因素[1]。因此,本研究从AM I患者发病各种影响因素入手,试图阐明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的影响,以探讨AMI病人早期预防和治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02年8月~2007年12月明确诊断,出院或死亡的AM I患者住院病史资料。208例患者均为我院其中男性患者147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在28岁~79岁,平均年龄为(58.7±11.3)岁。
入选标准:①具有缺血性胸部不适的临床表现>30 min;②心电图存在心肌梗塞的典型动态变化,即出现Q波或有特征性STT改变;③心肌酶谱动态变化: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氢酸转氨酶(AST)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④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1.2 方法
研究人员调取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病史资料,填写事先编制的调查表,汇总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P
依据相关标准,以病人入院前时间6小时为标准,分为早期入院组和晚期入院组,早期入院组77例,晚期入院组131例,分别统计患者入院前的时间,处理方式、梗塞面积、并发症及其病死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个率和多个构成比的比较进行。
2 结果
2.1 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比较
表1 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比较(略)
由表1可以发现,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60~69岁间的患者早期入院组比例较高,而晚期入院者中≤50岁的患者比例较高,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比较清楚,一旦发病,及时就诊;而年纪比较年轻的患者常常忽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常耽误就诊的时间,加速AMI病情的发展。
2.2 入院时患者血压与心肌梗塞患者病死率的关系
表2 入院时患者血压与心肌梗塞患者病死率的关系(略)
由表2可知,当收缩压
2.3 相关病史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关系
表3 相关病史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关系(略)
由表3可知,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对AMI患者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而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则对AMI死亡率无明显的影响。
2.4 心肌梗塞的部位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关系
表4 心肌梗塞的部位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关系(略)
由表4可以看出,心肌梗塞面积对AMI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心肌前壁广泛梗塞或两个部位以上梗塞的患者死亡率明显比其它组要高。
3 讨论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美国其为主要的死因,目前国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尤其是AMI的死亡率主要取决于心肌受损范围的成都及其合并症的发生,而AMI的损伤面积与合并症的发生取决于溶栓的速度及其其他辅助治疗是否及时,同时,就诊的时间早期的护理措施也有密切的关系。而判断AMI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存在很高的价值。此判断有助于作出治疗的决定和建议及劝导病人和他的家属。
本研究针对患者发病的年龄、血压、相关病史及其心肌梗塞的面积对AMI的死亡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AM I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作用,互为影响。而实践证明,病人的年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高龄组具有较高死亡率;在性别上,女性围绝经期及老年期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明显高于男性,病死率亦高于男性,其原因是能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降低,保护作用减退有关[2]。提示我们对女性心肌梗塞应引起更多的重视。本研究发现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60~69岁间的患者早期入院组比例较高,而晚期入院者中≤50岁的患者比例较高,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比较清楚,一旦发病,及时就诊;而年纪比较年轻的患者常常忽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常耽误就诊的时间,加速AMI病情的发展。
大量研究也表明,有心绞痛史的患者受心肌长期缺血的刺激,缺血区域的心肌可形成较为丰富的侧支循环,保护梗死区的严重缺血心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是“缺血预适应”。Noda等前瞻性研究了25例首次急性心梗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左前降支近段,而且都没有明显侧支循环。结果发现,AMI发病前48小时内曾有心绞痛的患者左室功能明显比无心绞痛者要好[3]。本研究结果表明,既往有心绞痛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病史的患者,与Noda等的结论一致。
前壁尤其是广泛前壁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研究发现当心肌前壁广泛梗塞或两个部位以上梗塞的患者死亡率明显比其它组要高,这可能是由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左心功能受损程度改变较其它部位为重,致左心室收缩力明显减弱及收缩不直协调,易引起急性左心衰,严重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心肌电机械分离。心肌梗塞的范围是导致心梗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直接原因,大面积的心肌梗塞可引起心肌严重受损,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急剧降低,故可引起血压下降(尤其收缩压)及心力衰竭,严重影响预后。
心肌梗塞的部位、范围及有无侧支循环是影响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可根据年龄、梗塞面积等判断预后,积极的早期溶栓治疗有助于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Measurement of Quantities in Samples of Biological OriginMetrolngicul Traceability of Values Assigned to Calibrators and Control Materials. ISO 1751l,2003.
2 段留法,杨彦平,王辅林.老年不同性别心肌梗死临床病理的比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72~673.
通讯作者:詹锐
【摘要】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合剂20 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 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 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ocating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nerve stimulation and paresthesia DONG Rong-chang,WANG Yu-lin,YANG Mei,ZHAN Rui. Xuancheng People's Hospital, Xuancheng 24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nset time, achievement ratio and complications of nerve stimuation of acupuncture anaesthesia apparatus and paresthesia point injection on brachial plexus block.Methods Neurostimulation localization method(PNS) and parethesia method(PAR). The composition of 20 ml of lidocaine 1.0% and ropivacaine 0.375% are injected and then the running time,working time as well as the operating time are observed and recorded.Results The team of PNS is shorter than the team of PAR in any indicatrix we observed.The effect of PNS is better than PAR(P<0.05).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PNS is better then PAR in achievement ratio, effects of anaesthesia. The advantage of technique of PNS is of great patency. The method of PNS is worthy to spread.
【Key words】 Never stimulator; Brachial plexus block
臂丛肌间沟阻滞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技术,操作简便且并发症少。然而,臂丛肌间沟阻滞效果极少能阻滞臂丛所有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较低,且其成功率与神经血管分隔定位法无关[1,2]。因此操作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必须定位准确才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阻滞效果,保证多种手臂手术的麻醉要求[3~5]。神经刺激仪定位阻滞的临床效果与异感法相似,但两者的操作难度不同,尤其对初学者,对异感法的掌握难以有较快的进展,在工作中往往影响效率,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负担[2,3,6]。为此,本文旨在比较两种神经定位方法对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起效时间及其副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89 例ASA Ⅰ~Ⅱ级、年龄22~41岁、拟在臂丛阻滞行前臂、腕和手部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手术侧上肢既往有神经损害、神经病变不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监测心电图(ECGII)、无创血压(NB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随机分为两组:异感组(PAR)43例,以诱发异感法定位4条臂丛主支(肌皮、桡、正中、尺);神经刺激组(PNS)46例,用神经刺激定位仪确定 4条臂丛主支的部位。患者仰卧,臂外展90°,前臂置于仰位,在胸大肌与腋窝交界处触及腋动脉搏动。两组均以长为50 mm 22号短斜面的绝缘针定位。PAR组:腋动脉处上方垂直刺入神经血管鞘,通过异感定位正中神经,随后在动脉下方同一水平刺入定位桡、尺神经,喙肱肌表面以麻醉肌皮神经。PNS组方法同PAR组,正中与肌皮在腋动脉上方定位,桡与尺在腋动脉下方定位,刺激阈电流定为0.3~0.5 mA,频率2 Hz,据特定的肌肉收缩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指第一次刺入与将其拔出的时间,于阻滞结束后10、20和30 min,在神经支配区内以针刺法评估阻滞效果,若30 min时肘以下所有感觉区域无痛,为阻滞完全,反之阻滞不完善。潜伏时间指阻滞结束与患者可开始手术的时间,总麻醉时间指实施阻滞时间与潜伏时间之和,阻滞成功率以30 min后患者完全阻滞的百分比表示,对各神经分别也做了30 min时阻滞效果评估,并观察急性神经损伤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因神经不能全部定位而被排除者,PNS组有2例,PAR组有6例,两组间手术部位、时间及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NS组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总麻醉时间均短于PAR组,见表1。首次阻滞后神经阻滞效果见表2,PNS组完全阻滞率较PAR组明显增高(P<0.05),PNS组的高完全阻滞率与其桡与肌皮神经阻滞的高成功率相关,8例PAR组和3例PNS组需补充阻滞后手术部位方达到完全无疼痛。PAR组2例,PNS组1例感止血带疼痛,PAR组静脉误伤率较PNS高,PNS组有4名患者偶发异感。两组患者舒适程度无区别,肌间沟血肿PAR组有4例,PNS4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表1 神经阻滞情况以及操作和起效时间
注:与PAR相比,*P<0.05,P<0.01
表2 首次阻滞后30 min麻醉成功率(n,%)
注:与PAR相比.*P
3 讨论
臂丛单点阻滞较难使手术所及区域阻滞完善,对技术操作要求较高。PNS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6%,肌皮神经为96%;PAR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5%,肌皮为79%。本实验PNS组总阻滞为93%,PAS组总阻滞为74%,验证了神经刺激仪较异感法成功率高,本研究显示PNS较PAR更具优势。另因神经刺激定位较客观,排除患者因紧张、恐惧等影响医生对异感的判断,从而使阻滞成功率提高[7]。PNS组起效时间明显短,表明局麻药离各神经分支较近。PNS组阻滞出现时间与以往同类报道相似,本组中神经定位简便,且无需患者配合,与其他研究相比,本实验操作时间较短,节省操作时间,从而使其总麻醉操作时间减少。PNS组完全阻滞率高与其对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高相关。PNS组患者刺激肌皮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而PAR组则采用盲探法向注射,笔者认为以神经刺激法定位阻滞该神经更为可靠、精确,虽然PAR组桡神经均被异感定位获阻滞,但PNS组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于PAR组,然而,桡神经及肌皮神经位置较深,需要精确定位方可成功阻滞。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与神经粗细、长短以及类型相关[8,9]。研究报道,一点阻滞无神经损伤之并发症[10]。近期文献[11]用单点注射仅有1.7%利多卡因发生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拔针与再定位与神经损伤无关,异感所致神经损伤作用亦尚无定论[12],异感可能表示为穿刺针刺入神经组织,并可能增加持续神经损伤的危险,故一些学者建议神经阻滞时不应找异感,但无文献示异感可增加神经损伤无明显相关[13],PAR组静脉刺伤率明显较高,4例血肿,行局部压迫治疗后缓解。推注局麻药前虽经反复抽吸测试,注射速度也慢,PAR仍各有4例表现出血管内注射症状,提示术中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本研究示在应用一点刺激技术时,使用神经刺激仪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时间短、起效时间快、神经阻滞更完善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也具一定优越性。
参 考 文 献
[1] Ponde VC.Continuous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a modified technique to better secure catheter posi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nesth analg,2008,106(1):94-96.
[2] 刘祯庆.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复杂上肢手术的应用.江苏医药,2005,31:708.
[3] Marhofer P,Greher M,Kapral S.Ultrasound guidanc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Br J Anesth,2005,94:7.
[4] 赵璇.王英伟,尤新民,等.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30-832.
[5] 陈秀聪,王雅端,谢文钦.应用神经丛刺激仪定位行锁骨中点下经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体会.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27.
[6] 徐贯杰,张武飞.超声引导在周围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2(3):133.
[7] 孙继雄,王新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一解剖与临床.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795-797.
[8] Koscielniak-Nielsen ZJ,Frederiksen BS,Rasmussen H,et al.Acomparison of ultrasound-guided supraclavicular and infraclavicular blocks for upper extremity surgery.Acta Anesthesiol Scand,2009,53(5):620-626.
[9] Gaertner E,Kem O,Mahoudeau G,et al.Block of the brachial plxus branches by the humeral route:A proepective study of 503 ambulatory patients propsal of a nerve blocing sequence.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3,43:609-613.
[10] Barbosa FT,Pinto AL,daCunha parative study of the postoperative anagesic effcacy of 20 ml of 0.5,0.75,and 1% ropivacaine in posterior brachial plexus block.Rev Bras Anestesiol,2009,59(2):259.
[11] 李汉萍,向强,龚兰.B超引导下横突一点法双侧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医师杂志,2005,7:1713-1714.
[12] Horlocker TT,Kufner RP,Bisbop AT,et al.The riak of persistent paresthesia is not increased with repeated axillary block.Anesth Analg,2004,88:382-387.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硬膜外神阻滞;老年;糖尿病;截肢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随之变化[1],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疾病本身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能够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阻滞范围较为局限,对机体的影响性较小,术后恢复较快[2]。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拟行截肢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麻醉方式进行分组,对比麻醉效果和临床安全性指标,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拟行截肢手术的糖尿病老年患者3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75岁;②ASA分级II-III级;③排除局部麻醉禁忌症。根据应用麻醉方式区别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15例,其中观察A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6.2±3.7)岁,其中左下肢截肢8例,右下肢截肢7例;观察B组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9±4.5)岁,其中左下肢截肢9例,右下肢截肢6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给予咪达唑仑1~2 mg肌肉注射,常规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常规吸氧治疗,开放静脉给予乳酸钠林格液。其中观察A组患者麻醉前5 min给予芬太尼0.5 mg静脉注射,患者患侧向上侧卧位,取髂嵴高点连线和脊柱棘突连线交点,在尾端3 cm处旁开5 cm进针,应用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和STIMUPLEX100mm刺激针,仪器起始电流1 mA,频率2 Hz,与穿刺针相连,诱发股四头肌抽搐则表明针尖已经接近腰丛,讲电流减小至0.25~0.4mA,固定穿刺针后仍然抽搐说明穿刺针已经接近神经,回吸无血试验剂量后无毒性反应则继续注入局麻药物,0.375%罗哌卡因35 ml;患者髋关节屈曲30°~40°,膝关节弯曲90°,经股骨大转子及髂后上棘连线,在中点向内做垂直线,5 cm处为穿刺点,进针深度为5~8 cm,针尖靠近坐骨神经诱发腓肠肌收缩,调节电流到0.25~0.4 mA,注入局麻药同上;观察B组患者于腰3、腰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后注入0.375%布比卡因2 ml,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术中加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P
2 结果
2.1麻醉效果 针对两组患者进行麻醉效果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A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较观察B组明显更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不良反应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老年患者一般综合情况较差,容易并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其下肢神经和血管病变加上局部受压所引发的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让患者不得不选择进行截肢手术,而欲进行糖尿病足截肢手术患者一般来说全身情况较差,其中老年患者较多,在麻醉实施上挑战较大,困难程度较高。与此同时,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肾脏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针对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手术进行麻醉的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其为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重中之重。
目前应用于下肢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为椎管内麻醉,特别是蛛网膜下腔阻滞,虽然能够较为完善的镇痛,然而节段性阻滞交感神经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特别是对同时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大大增加了麻醉手术的风险性[3]。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技术,操作较简单、疗效确切,且对全身影响性较小,到目前为止,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这种阻滞方法对患者的生理干扰较小,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尚无在术中出现低血压的报道,术后尿储留不明显,麻醉成功率较高[4-5]。
为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进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本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就诊的拟行截肢手术的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应用麻醉方式区别分为两个观察组,分别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较硬膜外神经阻滞的患者更长;而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硬膜外神经组织患者则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率,容易发生尿潴留、恶心呕吐等。
研究提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术后镇痛时间较长,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截肢手术的优先选择麻醉手段。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小,尚需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连祥基,徐昊,龙诗樱.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2):267-268.
[2]何文政,林成新,刘敬臣.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5):483-485.
[3]秦学伟,王恒林.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糖尿病老年患者截肢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3):237-238.